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

合集下载

军队文职人员招聘《教育学》考前点题卷七

军队文职人员招聘《教育学》考前点题卷七

军队文职人员招聘《教育学》考前点题卷七[单选题]1.明末清初实学思潮代表人物是()。

A.王夫之、颜元B.张居正、张伯行C.(江南博哥)朱熹D.周敦颐、张载参考答案:A[单选题]2.下列关于“苏湖教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苏湖教法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北宋崇宁兴学中得到推广,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苏湖教法是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两地讲学时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C.经义斋学习六经经义,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学习一些应用学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D.学生可主治一科,兼治他科参考答案:A[单选题]3.小小、豆豆、丁丁三个小朋友一起玩耍。

豆豆和丁丁一起把一个玩偶放到了抽屉里,然后丁丁就跑出去玩了。

豆豆偷偷把玩偶从抽屉里拿出来,藏到了衣柜里。

小小在旁边看到了整个过程,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小小会认为,丁丁从外面回来后会()找玩具。

A.到衣柜里B.到抽屉里C.到其他地方D.不去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世界一样。

小小看到了豆豆把玩偶藏到了衣柜里,自然就想到丁丁从外面回来会去衣柜里找玩具。

[单选题]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B.锻炼法C.陶冶法D.榜样法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树和李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

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体现了德育方法中的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意为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单选题]5.明代以后,科举考试开始异化,其固定的格式是()。

A.四书五经B.八股文C.神学D.六艺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单选题]6.京师同文馆在建立之初,仅设了()。

A.英文馆B.法文馆C.俄文馆D.德文馆参考答案:A[单选题]7.记忆过程包括()。

2022年教育学基础课程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2022年教育学基础课程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3.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进行研究。教师的专业知识拓 展、专业能力提高和专业情意的发展,都离不开学习和研究, 教师做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资料来源:阳利平.对“教师即研究者”命题的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10).
第一二节、教教师即师研进究行者 教育研究的优势和素养 优势:
1.教师工作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最了解教学的 困难、问题与需求,能及时清晰地知觉到问题的存在。
第一阶段: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分离和对立
学校教育产生
教师成为“技 术操作工”、 “教书匠”
教育教学问题 成为研究对象
教育研究与实 践产生分化与 对立
专门教育研究 机构及专业教 育研究工作者 出现
课程系统化和 教师教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术 化观念出现
第第二阶段:教师作为“研究者”观念的确立即 研究者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
近几年,尤其是新课改以来,到处都在提教师要搞 科研,教师要做研究者。但是,教师要做什么样的研究 者,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却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过。
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者”到底如何定位?中小学教师 能否像高校专业教师一样搞研究?这两个群体之间的教 育研究显然是应该有所区别和各有侧重的。教育行政部 门在管理上和督导方面似乎也是简单的“一刀切”,很多 学校更是秉承上级的指示,不断要求教师们科研要上层 次,要从实践研究转向基础理论研究,忽视了学校和教 师自身的条件和特点。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际工作者在
现实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 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 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 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 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 和解决问题。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 国。但是对“行动研究”认识的形成 起决定作用的是德国著名社会心理学 家库尔特·勒温。

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课程设置

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课程设置

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课程设置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以下简称海归学校)是由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大学联合成立的一所全日制的中小学学校,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新区,主要为海归人才的子女提供教育服务。

根据海归学校的设立宗旨,学校主要致力于培养子女拥有“高质量、国际视野、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全球人才。

为此,学校实施了“领先、多元、立体、融合”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国际化标准,秉承“以素质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为根本”的教育理念,开展“寓教于乐、以生为本、以质取胜”的教育教学活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引领学生走向国际化舞台。

一、学校课程设置海归学校坚持“以质量为先”的原则,设置了不少于54门课程,分为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历史、思想政治、体育、艺术、职业与技术教育等九大学科,并结合外语教育,提供英语、日语、法语、韩语、俄语、德语、汉语普通话、台语等8种外语学习。

(1)语文课程语文课程主要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时代发展的需要,强化学生的语文、语感及文学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让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体会社会发展正能量。

(2)数学课程数学课程以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基础,强调学生理解数学数据以及推理、推断、归纳、推导等数学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综合应用数学技巧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重要的思维训练。

(3)外语课程外语课程以“全面发展、重基础、强实践”为原则,突出语言学习的实用性,贯彻国家“两强”培养目标,落实英语教学大纲,注重让学生从听、说、读、写四个环节中学习语言,培养学生对外语文化的理解能力,让学生掌握外语的使用和应用能力。

二、活动与训练海归学校注重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提供多元的校外训练活动,通过情景模拟、国际交流、英语辩论、语言思维、演讲技巧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学术知识,锻炼学生的思维、社交、沟通能力等,使孩子们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学会自我调节、独立思考、主动参与。

新课程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

新课程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

开发校本资源凸显校本特色——《烹饪与饮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靖江市城西小学印金萍靖江市教育局教研室陈炳宏一、课程开设的背景条件1.先进的课程改革理念校本课程是指学生在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基本质量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和学校资源,由师生共同开发的多样性的课程形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管理方面,改变了以往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16条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这无疑为我们的《烹饪与饮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

2.丰富的地域资源优势靖江地处长江之滨,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人文历史孕育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靖江是长江冲积平原,三面临江,土地肥沃,水网稠密,农副产品、水产品资源丰富;交通便捷,为沟通大江南北的重要枢纽,长期以来南北饮食文化的相互交流,形成了靖江饮食适应性广的特点;靖江原为江中江洲,成陆后外地移民先后迁居,各地烹饪技艺随之传入,促进了靖江饮食文化的发展;靖江既近淮扬,又近江南,因而其饮食既有淮扬菜的风味,又具姑苏菜的内涵,最难得的还在于它保持并发挥了靖江的乡土风情、田园韵味,显示了民间烹饪艺术的品格,达到地方性、季节性、适应性、科学性和观赏性的完美统一。

这无疑为《烹饪与饮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肥沃土壤。

3.深厚的课题研究基础靖江城西小学是教育部命名的“农村学校艺术课题研究实验学校”,是江苏省“美术教育科研基地”,是中央教科所“十五”课题“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实验学校。

学校一贯坚持“以德治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立项课题多个,课题实验教师参与率达70%。

211104646_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

211104646_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孔荣 黄新 吴颖(苏州城市学院 江苏苏州 215104)摘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要适应行业用人需求,培养适合新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根据现有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及考核评价方面现状及存在问题,基于项目化教学优势,该文提出以产品或服务项目为牵引构建“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并从双师队伍建设、育人评价机制改革、产教融合基地建设、激励机制完善应用型本科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的5条有效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项目化课程 教学体系 路径探索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3)06-0120-04 Teaching Reform of Project-Based Courses in Applied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KONG Rong HUANG Xin WU Ying(Suzhou City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215104 China)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should meet the needs of industry em‐ployment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staff, teaching conditions and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base on the advantages of project-based teaching, this paper proposes to build a "theory +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with product or service projects as the traction, and puts forward five effective paths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roject-based courses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qualified teams,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mechanism, the construction of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bas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incentive mechanism.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Project-based curriculum; Teaching system; Exploration path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及《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引导高校主动面向区域、面向行业、面向产业办学,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苏派课改模式下的教育教学研究 (3)

苏派课改模式下的教育教学研究 (3)

《苏派课改模式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实施方案一、研究背景随着苏派课改在我校步伐的不断推进,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课改,最核心的转变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比较好地阐释了新世纪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同时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势必要求我们在以往传统方式的基础上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新课改的理念与要求。

课改是在以往课程基础上为了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发展的前提下实施的。

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参与新课程实施的核心。

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

课程设置,在课程的设置上也与以往有所不同。

其变化的具体表现为课程功能发生了改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

打破了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价值取向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改变了以往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繁、难、偏、旧”的情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外,在课程内容上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

在课程设置上,高中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学生的学习以记忆知识和理解知识为重,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和被动性,这与新课改的理念完全相悖。

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情境意识。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注入,而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特别是对概念、定理、公式及解题过程等若干结论的探索发现和抽象概括过程,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气氛沉闷。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同时,教师还要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游小云主持 苏州外国语学校小学数学组承担

游小云主持 苏州外国语学校小学数学组承担

游小云主持苏州外国语学校小学数学组承担苏州高新区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立项课题《小学生数学自学实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执笔:苏州外国语学校游小云一、课题的提出1、学习方式转变的需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从中可以看出: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新课程标准实施近十年来,学生在学习中被动接受式学习,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听。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丧失。

2、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氛围以实现从小为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苏教版教材有着成熟的知识与能力培养的体系,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学习体系,给学生以足够的自主创新的空间,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创新性的学习方法,每个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知识,指导本校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学习。

3、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2007年,苏州出台了《苏州市深化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项规定》,明确在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要求教师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兴趣爱好还给学生,把体育美育还给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多一些舒展的空间,多一些尝试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天地,多一份未来发展的应有的良好素质。

4、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学习就成为整个人类及其每一个个体的一项基本活动。

学习的作用不仅局限于对某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能使人聪慧文明,使人高尚完美,使人全面发展。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始终把学习当作一个永恒的主题,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意义,不断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

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无止境,学习也无止境。

苏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小初衔接教育实践的指导意见

苏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小初衔接教育实践的指导意见

苏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小初衔接教育实践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苏州市教育局•【公布日期】2021.05.28•【字号】苏教基〔2021〕16号•【施行日期】2021.05.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苏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小初衔接教育实践的指导意见各市、区教育局(教体文旅委),各直属(代管)初中、小学校:义务教育质量事关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

小学、初中作为义务教育的两个阶段,在教学方法、教学节奏、学习要求、评价方式、师生交流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有较大不同。

近年来,我市在小学、初中教育的有效衔接方面进行了系统探索并开展了扎实的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一定经验。

为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连贯性和有效性,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和生活,现就我市义务教育学校深入推进小初衔接教育实践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等文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教师队伍基础作用,通过区域协同创新,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小升初”的过渡,形成小初衔接教育实践的“苏州样本”,促进苏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原则——方向性。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发展素质教育,从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战略高度推进小初衔接教育实践工作。

——科学性。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定完善的有关小初衔接政策措施及具体工作方案,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实践性。

针对小初衔接教育的系统性、复杂性,加强调查研究,突出问题导向,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发展,以创新行动、主动作为解决学生适应性问题,回应社会关切。

教学七认真工作总结

教学七认真工作总结

教学七认真工作总结教学七认真工作总结“教学七认真”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教学七认真工作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认清自我树目标学校以《江苏省中管理规范》为指针,以“五个严格”和“三项规定”的精神和区教育局基教科工作意见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不断规范办学行为,深化素质教育。

学校坚定不移地以“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奠定基础”为办学理念,以“教育求本真,创意赢未来”为指导思想,以建设和谐文化为奋斗目标,努力给学生创造愉快和谐的教育气氛和环境。

学校现有58名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大专以上学历57人占98.3%,其中本科学历46人占79.3%。

现有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42人占72.4%。

教师素质优良,教师能自觉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有较高的教科研能力。

学校现有骨干教师21人,占专任教师的36.2%。

其中,苏州工业园区名教师、学术带头人1名;苏州市教坛新秀1名;苏州工业园区学科带头人5名;苏州工业园区教学能手4名;苏州工业园区教坛新秀10人。

近两年学校发展,学校教师开始紧缺,需要新进一批教师,加上园区均衡发展实施的人员流动政策,也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机遇。

二、师资建设勇创新学校加强教师文化建设,重视教师师德教育。

通过开展师德教育,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热学生的教师群体。

重视教师发展,构建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培训机制。

实施“工”字型教师阶梯发展方案。

制定教师自我发展规划,建立教师自主发展,自我成长的的激励机制。

通过研读教育名师,走近教育名师,教育教学风格,学习课堂教学设计,创造性地运用、模仿,启发教师的创意,提升教师的创造力,提升教学成效。

学校于9月8日举行了研读工程启动仪式,10月12日,召开了名师研读工程推进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梯度设计,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提高了骨干教师的竞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苏派教育”特征分析

“苏派教育”特征分析

“苏派教育”特征分析“苏派教育”是指以苏州为中心的地区特色教育,具有苏州特色和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模式。

苏派教育体现了传统文化底蕴,融合了现代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

本文将从苏派教育的特征入手,分析其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成果,以期更好地理解苏派教育的魅力和价值。

一、教育观念苏派教育的教育观念是其最核心的理念和灵魂。

在苏派教育中,有一种传统的儒家文化精神,强调德育为先,注重人的修养和德行的培养。

在苏派教育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被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道德修养,提倡“以德育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关怀,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情感态度,形成了一套适合苏派教育的教育观念。

苏派教育良好的教育观念也体现在弘扬传统文化和教育尊重学生个性。

苏派教育注重对学生心理特点的理解和尊重,强调在教育中体现人的个性差异和特点。

在学校的教育中,侧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为孩子提供学习空间的宽广度。

苏派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着力打破教育的单一模式,注重个体教育。

二、教育模式苏派教育在教学环境和学校文化的塑造上也有自己独特的模式。

苏派教育模式注重学校文化的营造,注重营造和谐、民主、和睦的校园氛围,注重学校文化的培养,使学校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乐园。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倡导学生团结友爱、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苏派教育模式还注重课程改革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苏派教育遵循学科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多种课程红利的机会,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和课程改革。

三、教育成果苏派教育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生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苏派教育的实践中,学校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得到提高。

叶圣陶“儿童种子观”的内外价值及其当代要义

叶圣陶“儿童种子观”的内外价值及其当代要义
生长 的节律 。 叶 圣陶“ 儿童种 子观 ” 是 其教 育 思 想的基 石 , 它产 生 于 中国近现 代 社会 转 型之 际 , 是
中 国 现 代 教 育 思 想 萌 芽 的 标 志 , 对 于 引领 中 国 当代 教 育 思 想 的 现 代 化 转 型 仍 然 具 有 重 大 的 指 导
价 值 。
有 着 重 新 发 现 、 பைடு நூலகம் 化 认 识 的 必 要 ; 而 要 深 入 把 握
有奠 基 作用 。 是 其 “ 教 是 为 了达 到 不 需 要 教 ” 教 育 过 程 观 内 在 应 然 逻 辑 之 基 石
谈 及 叶 圣 陶教 育 思想 . 他 老 人 家 的 一 句 名 言
大家 都会 脱 口而 出 : “ 教 是 为 了达 到 不需 要 教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4 — 3 0
作者 简介 : 孙春福 , 苏 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 中, t l , ( 江苏苏州 , 2 1 5 0 2 1 ) 科 研 处 主任 , 中学高级教师 , 江苏 省 特 级 教 师 , 姑 苏 人 才 计 划 教
育领军人才 , 研究方 向为教 师文化 与教师专业成长 。

有 着 内在 严 密 的教 育哲 学 的逻 辑 , 把 握 这 一 内 在
长的 ; 给 他 们 充分 的合 适 的 条 件 , 他 们 就 能 成 为
者提供 充 分的 合适 条件 。” [ 4 1
江巷 衩肖 约乜
的逻 辑 比掌 握 “ 教 为 了不 教 ” 的 操 作 技 术 有 着 更
揭 示 , 是 他 一 生教 育智 慧 的精凝 提 炼 。但是 , “ 教
叶圣 陶 的教 育 思 想精 髓 , 其科 学 的 儿童 观 值 得认

“苏派教育”特征分析

“苏派教育”特征分析

“苏派教育”特征分析“苏派教育”是指苏州地区特有的一种教育模式和文化传统。

这种教育模式在苏州地区历史悠久,在当地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苏派教育有着独特的特征,体现了苏州人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和重视。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分析苏派教育的特征,探讨其在教育领域所发挥的作用。

一、注重传统文化教育苏派教育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苏派教育中,孩子们不仅仅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传统的道德伦理、美德修养和文化传统。

在苏派教育的课程中,经常会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艺术的教学内容,比如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传统戏曲等。

通过这些教育内容的学习,孩子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文化传统,培养出良好的品行和道德修养。

二、重视习惯养成教育苏派教育非常重视习惯养成教育。

在苏派教育中,孩子们被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比如守时、守纪、勤奋等。

在学校和家庭中,孩子们会被要求按时完成作业、做饭、做家务等,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良好习惯和自律能力。

通过这种习惯养成的教育,孩子们能够养成自律、守纪的好习惯,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品格教育苏派教育非常注重品格教育。

在苏派教育中,孩子们不仅仅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在苏派教育的课程中,经常会有品格教育的内容,比如诚信、友爱、孝顺等。

孩子们被要求要有爱心、关爱他人,做一个真正的有用之人。

在苏派教育中,品格教育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孩子们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重视手工实践教育苏派教育非常重视手工实践教育。

在苏派教育中,孩子们被要求要学会做一些手工活动,比如编织、刺绣、剪纸等。

这些手工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成就感和快乐。

通过手工实践教育,孩子们能够在做中学,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出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五、注重家庭教育苏派教育非常注重家庭教育。

苏州市职业大学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实践)工作规定

苏州市职业大学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实践)工作规定

苏州市职业大学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实践)工作规定为了进一步规范学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实践)工作,全面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实践)质量,特制定本条例。

一、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实践)工作的目的与要求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实践)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根据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课题研究和项目实践,以课题论文(实践报告)和项目成果的形式,展示学生的理论与技术应用水平、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实践)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次较为系统的训练,应注重以下方面能力的培养:1、调查研究、查阅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理论分析、制定设计或试验方案的能力。

3、设计、计算和绘图的能力。

4、实验研究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5、综合分析、总结提高、编制设计说明书及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

6、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实践)工作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各系(部)及专业教研室务必精心组织,加强指导,切实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实践)工作做好。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实践)的时间安排按教学计划执行。

二、选题1、选题原则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实践)的选题应遵循时代性、社会性、创新性、实践性、应用性、可行性和发挥个性等原则,按照专业规格要求,让学生既能应用本专业所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同时又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兴趣特长。

指导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自身能力,对选题进行调整和完善。

毕业实践报告的选题可结合学生毕业实习单位情况进行。

2、选题、审题工作程序及要求各系(部)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处理选题:⑴教师指导性命题。

各系(部)可根据实际情况,由教师拟出题目,让学生从中选择,并由教师给予具体帮助。

⑵学生自由选题。

学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特色及社会实际情况进行选题。

学生选好课题后,应及时与教师联系,由教师对选题进行指导和调整。

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叶澜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中对结构化教学作了详细的阐述和运用,提出“教结构、学结构、用结构”的结构化教学 理论。呈现的是从“整体感知”到“分步学练”再到“综合运用”的三步法,也就是由整一分一整的过程。即:先引导学生 对单元知识的整体理解,明确步骤要领(教结构),再指导学生详细学习该结构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学结构) ,最后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自主学习单元中其他的内容(用结构)。
(2)结构化教学的实施
日本学者井上弘提出,所谓真正的教材结构化,就应当是追求课程整体的结构化,也应当是追求儿童认知整体的结 构化。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等都是结构化教学的 理论根基。
二、对课题的认识与理解
含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的价值与主要观点等。
D课程内容建构本课题的研究可以给教材编排和教学范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例如,相关知识点的安排尽量集中 ;上下位知识的安排前后要分明、要巧妙;既要做到整个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又要做到学科、单元的教学结构化等等 。
(三)主要观点:
.立足“类”的建构,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整体结构。结构化教学将新知纳入更为宽广的背景中,横向联系、多角 度构建,形成网状知识结构,进行深度学习。
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题 报

课题名称: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实践研究
立项编号:
2022∕Lx∕02∕109∕01
课题类别: 一般立项
课题主持人:
罗常春
工作单位: 张家港市云盘小学悦丰校区
填表日期: 2023.4.18
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一、已有研究述评
(二)研究的价值
(1)理论价值和意义

K12一贯制科学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K12一贯制科学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K12一贯制科学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索摘要:在传统办学模式下,课程知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有明显的缺陷,学校创立K12年一贯制办学模式,以科学特色课程建设为切入点,以K12一贯制科学课程一体化建设为目标,在实践探索一体化进程中,充分考虑了内容设置、师资结构、教学评价、设施配置等问题,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解决原分段学习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重复、割裂等问题,充分发挥学校科学教育的积极探索作用,提升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知识、能力和意识。

重点让学生学会科学的理解自然与人,理解科学知识与能力,学会将科学知识结合实际,应用到工程实践中,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复合型人才。

因此科学课程一体化建设在基础教育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字:K12一贯制;科学课程;一体化实践;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K12年一贯制:K12全称Kindergarten through grade 12,“K”代表Kindergarten(幼儿园),“12”代表12年级,K12在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国家指从幼儿园到12 年级。

在中国则是指幼儿园三年、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中小学基础教育。

一贯制是根据国家教育法有关实施的教育年限的规定组建起来的,贯穿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一体化学校。

它是兴起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体现了教育的一体化和规模集聚效应。

基础教育的15年是一个学生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分段式学习模式有很明显的知识体系的割裂现象,对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持续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而一贯制学校的办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模式上打破原有的分段式学习带来的知识重复和割裂等问题。

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发展性、个体性等特性。

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是当前国家提出创新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而学校通过系统的设置科学课程,帮助学生获得体系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科学”对于大家来说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但它的含义却比较模糊。

课题研究个人心得体会(通用7篇)

课题研究个人心得体会(通用7篇)

课题研究个人心得体会课题研究个人心得体会(通用7篇)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题研究个人心得体会(通用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题研究个人心得体会1在苏州市教研室的倡导下,各校都如火如荼的开展起课题研究,我校也加入这一探讨的行列。

并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在此,将最近的学习心得与大家共同分享与探讨。

一、要搞好课题研究,一定不能少了对小学音乐新课标的认识从新标准提出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中以及教学建议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到,这次新颁发的标准更加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如新标准提出的音乐的实践性特点、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

识谱教学是我们音乐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证学生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才能为学生的音乐实践行为保驾护航。

二、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分段研究不同的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接受能力也不一样。

为此,我们的课题研究分成三个年级段实施,分别为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这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岁研究的内容一样,都是识谱教学,但难易程度不同,教学形式也有异同,低年级以游戏形式为主,学习简单的单音唱名;中年级学生能比较熟练的演唱一定量的歌谱;高年级学生在熟练演唱歌谱的同时,能根据中低年级知识量的累积,创作小型的歌曲旋律。

三、乐器进课堂提高识谱兴趣乐器进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学习乐器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识谱的过程。

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正确地演奏出各种音符的时值、音高,还可以通过反复的演奏达到听音训练的作用。

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的增强识谱的能力和兴趣。

但目前这种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完善,同时也需要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的配合与协调。

苏州市教育科学课题研究学期汇报表(2017—2018学年第

苏州市教育科学课题研究学期汇报表(2017—2018学年第
省级
2017.12
范丽欢
《莫疑春归无觅处,静待花开会有时》
2017年常熟市优秀德育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常熟市级
2017.12
周莉花
德法教学流光溢彩——听同题异构《讲文明、懂礼貌》有感
2017年常熟市小学学科年会论文一等奖
常熟市级
2017.1
王飞
《利用植物生长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
2016常熟市科学学科年会论文录用
二、继续开展微型课题与主课题的研究工作。继续开展微型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苏州市规划课题《以小学陶艺制作为例构建学校“真善美”主题文化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本课题研究已经接近尾声,正在着手准备结题的事宜。在专家、领导的的指导下,撰写了“十三五”的课题方案《学生道德自由发展观下的小学主题式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并在常熟市申报成功,然后再次修改后尝试申报省级。2017年9月13日,我们对学校骨干教师进行了第七批微型课题研究第三次校本培训。根据微型课题评分标准,结合中期评估中出现的一些好的做法与存在的一些问题,自我对照,取长补短,围绕自己的教育教学积累丰富的资料,及时整理归纳,优化自己的课题记录手册,争取在课题结题时取得好的成绩。2017年10月30日,我校进行了第八批微型课题的第一次活动。主要是针对自己申报的课题进行计划的制定与安排。在活动中,我们学习了教师发展中心制定的《常熟市微型课题研究实施和管理办法(试行)》和《微型课题评分标准》,结合第七批微型课题的结题情况,要求参加第八批微型课题研究的老师在制定计划过程中,要根据研究课题全面统筹安排研究视点,让研究计划时时紧扣研究课题,以一条纵线出现,贯穿整个一年的研究。
常熟市级
2017.9
范丽欢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文体意识》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打造高效课堂——-“加强预习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及其成果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打造高效课堂——-“加强预习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及其成果

( 3 ) 课前指导 , 合理使用预 习指南 。为了让这 “ 五 环” 预 习方法进 一步落 实到位 , 课 题组教 师针对 不 同 领域 、 不 同课 型分单元加强研讨 , 设 计制订预习指南 , 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效 开展课 前预习 , 成为学生 自主预 习的有效抓手 。 全体课题组教师通过深入研 究教材 和 学情 , 以年级 为单位 , 根 据筛选 出来 的 内容商 议制 订 预 习指南 , 重 点关 注学生 已有认知 、 学法指导 、 预 习收 获、 质 疑 问难 、 效 果 检测 等五 大方 面 , 并 通过 家长 评 价、 学 生 自评 、 互评等形式加 以督促 , 引导学生进行 有 效预 习 , 为进一步课堂互动交流 、 质疑解 惑做好 准备 。 ( 4 ) 课 中引领 , 实施导学案 。 预 习指南 的有效实施
课 题 研 究 过 程 简 介
1 . 多层并进 , 落实常态研究。 ( 1 ) 序 列研讨 , 筛选适合预 习内容 。 常态研究是课 题研究 的重要抓手 , 全体课题 教师通过深入研究教材 和研读学生学情 , 以教研 组为单 位筛选适合各年级预
习的学习 内容 。 ( 2 ) 有效指导 , 提炼 预习方法 。 方法是解决 问题 的 重要 策略 , 一 个人掌 握 了学 习的方法 , 就如 同掌握 了

录下来 。 问一 问。 在 预习过程 中 , 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 学会 发现 问题 , 学会 质疑 问难 , 让学 生带着 目的带 着 问题 去听课 。 验一验 。 引导学生 预习以后选择性地做一些基本 练习 , 及 时检验 自己的预 习效果 。
在此基础 上根据 低 中高各年 级学生 的年龄 特点 和认知 现状 , 融共性 与个性 为一体 , 形成 了适合 各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尝试苏州新区竹园路201号苏州外国语学校小学部游小云职称:小教高级职务:教师邮编:215011联系电话: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意义和特征,从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教师的教学策略两方面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种导学制的组织模式正符合“终生学习”的时代发展需要,从“人的发展”本质处考虑,核心是贯穿“生本位”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策略运用生本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我们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是现在大多数课堂我们一直掌握着课堂的主动权,还没有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

学生在学习中被动接受式学习,最主要的学习活动就是听。

基于对“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尝试、创造和发现的机会”的思考,我以《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为例,谈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意义及特征近年来,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教授首先提出“自学辅导教学法”。

著名教育家邱学华主张数学教学应该通过学生的尝试性学习来提高学习效率,著有《尝试教学法》等多部论著。

很多教育专家对“学生自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指把学生的预习自学放置于教学的教学活动之前,在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合理整合,改变传统知识点传授的面面俱到、学生知识经验“0起点”的授课方法。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上下功夫。

“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有本质上的区别。

不仅表现在顺序上的不同,而且表现在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存在本质区别。

“先学后教”主张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益友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强调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习者与经验,文本之间的多元互助,实现自身各方面的需求,因此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和反思性。

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实施步骤如何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预先自学了,我们教什么?这里从学生的“导学、自学、讨论”的预习策略和教师的“分析、解惑、思辨、提升”的教学策略两个方面实施完成。

(一)、“导学、练习、讨论”的预习策略江苏省泰州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的方式是在上课以后,教师提出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中学,学生自学之后完成“自学检测”。

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但我们发现,这种方式的“先学后教”受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因而学习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受到制约。

与此不同,在执教《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时,我把预习活动放置到上课之前,“先学后教”呈现出开放的态势。

1、导学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动手剪一剪,准备若干个边长6厘米和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和一个长12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片。

随后提出导学问题:⑴哪种纸片能将长方形正好铺满?为什么?⑵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样的长方形?⑶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⑷怎么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安排好具有挑战性的导学问题后,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开放,他们可以采用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方式进行动手做,动眼看,动口说、动脑想。

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围绕着“导学”问题贯穿于自学的全过程。

2、练习练习是学生经历自学后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学生通过“导学”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而练习的任务旨在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提升能力,把零碎的知识结构化,把模糊的知识清晰化,使肤浅的认识深刻化。

通过简单的练习,巩固自学效果。

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完成导学后,布置他们完成书本上的练一练和练习五的1~3道题。

这四道题型和例题相似,都是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从而达到巩固“导学”的效果。

3、讨论讨论是自学后的质疑与反思,是更深层次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可以把疑问带到课堂,让后续的学习富有长效。

每次学生自学后,都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有没有最小公因数?还有没有找最大公因数的其它方法?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学生的“先学”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制约,学生的数学交流、数学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得到了发挥,预习效果令人惊喜、折服;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得到了时间保障,数学活动经验得到了有效的激活。

(二)“分析、解惑、思辨、提升”的教学策略与传统教学不同,由于学生自学了,学生学习的起点不同,课堂的教学内容、组织模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讲台不再是老师的舞台,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向讲台,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运用“分析、解惑、思辨、提升”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⑴分析可以通过交谈、问卷、批改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批改作业的方式,通过分析全班34位同学的练习,对每一题的正确率进行分析。

所有单项练习正确率在78%以上,其中练一练、练习五的1、2题的正确率达到了88%以上。

同时也存在有几个细节问题:列举因数存在遗漏;在写两个数的公因数后添加了省略号,这可能受到了最小公倍数的影响;用集合图表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存在重复现象。

⑵解惑在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可以采用直接小组汇报、动手操作等方式。

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中,我先进行有关因数知识的复习,然后集体汇报动手操作的过程,加深对公因数概念的理解。

对于有没有最小公因数,全体学生认为几个数的最小公因数都是1,探讨最小公因数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很高或是有利于教学的拓展,新一轮的思辨便由此拉开帷幕。

⑶思辨常常认为:我们的课堂应该避免功利性。

即我们备课预设的内容没有讲授完时,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只要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发展,这比什么都要值,因为我们收获的是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中,我注重和学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发现规律。

在交流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时,学生认为可以先列举出较小数的因数,再从较小数的因数按从小到大有序去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我追问你还知道有其他的方法吗?本来我预设的是让学生说出“辗转相除法”或“短除法”,随之介绍数学历史文化,再次检查自学效果。

有一位同学就说:“我发现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只要找较小数的因数,然后从大往小去筛选出最大公因数”。

他的发言得到了全班同学的一致赞同。

我继续追问:“你还发现了什么?“又有一位同学提出:两个数的公因数都是它们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多么有价值的问题呀!我随即改变自己的教学预设,把他的问题当作是一个数学命题记录下来,我们全体师生边整理、边记录、边思辨几组数学实例来验证他的猜想,再请小组举例说明,从而归纳出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我们并没有停留在猜想、验证的基础上,我又引导他们:“这个发现有什么用”?通过讨论,可以先找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然后再根据我们的发现去找它们的公因数。

⑷提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能提供更多的时间来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提升上,我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设计将学生的思维训练落实到一定高度。

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富有层次、梯度的练习。

第一层次是“数学诊所”,把学生在“导学”训练中的错误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明确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让学生在错误资源中获得知识;第二层次是找“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即两个数为倍数关系或互质关系时的情形,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总结、去运用;第三个层次是“开放性练习”。

如:在括号里填上一个数,使填的这个数就是它与括号前面的数的最大公因数,9和()、22和()、48和();以及将两种特殊关系上升到用抽象的数学语言表述:如果a和b为两个不等于0的连续自然数,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是(),如果a=5b(a、b都大于0的自然数),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

而这一环节,我们也是通过“学生出题”来完成。

课外,我们的学生通过阅读《小学生数学报》、《时代学习报》或《数学大王》、《聪明数学》等数学杂志摘录典型题型,互相出题。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再一次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有效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积极意义“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氛围,从而实现为从小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有着成熟的知识与能力培养的体系,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学习体系,给学生以足够的自主创新的空间,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创新性的学习方法,每个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知识,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学习。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作用不仅局限于对某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能使人聪慧文明,使人高尚完美,使人全面发展。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始终把“自主学习”当作一个永恒的主题,反复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不断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

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无止境,学习也无止境。

xx: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

当今时代,世界在飞速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

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就必须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的方式,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种导学制的组织模式正符合“终生学习”的时代发展需要,从“人的发展”本质处考虑,核心是贯穿“生本位”的教学理念。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改变了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意识,改变了学生的“顺从式、接受式”的地位,把“课本”转变成“学本”,把“教师讲台”转变成“学生讲坛”。

只有当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富有主动参与的态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