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合集下载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一、临床表现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

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二、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二)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白(cTnI)、血糖升高。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
演讲人:
REPORTING
日期:
• 手足口病概述 •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技术 • 临床治疗原则与方法选择 • 患者管理与康复指导建议 • 预防策略及宣传教育工作部署 • 总结回顾与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目录
PART 01
手足口病概述
REPORTING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一 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 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颅脑CT检查
一般不进行该项检查。并发脑炎者可表现为脑水肿、脑实质病变或脑积水等改变。
磁共振检查
重症患者并发脑炎者可表现为延髓被盖部的网状结构中广泛对称性病灶,病灶呈双灶或多灶性,可融合,脑 干向上区域性被盖组织信号异常。
辅助诊断技术进展
免疫荧光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检测样本中的肠道病 毒抗原,具有快速、灵敏的特点。
主要针对儿童家长、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小学教师和校医等人群进 行健康教育。
跨部门合作机制建立
1 2
卫生部门与教育部门合作
加强托幼机构、学校等单位的卫生管理,共同落 实预防措施。
卫生部门与疾控机构合作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 疫情扩散。
3
卫生部门与医疗机构合作
加强医疗救治工作,提高重症患儿的救治成功率 。同时,开展临床研究和治疗技术创新,为手足 口病的防治提供有力支持。
重型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 重并发症,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危重型

手足口病最新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最新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最新诊疗指南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引起口腔、手指和足部等部位的皮疹和溃疡。

随着手足口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加强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最新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处理该疾病。

一、确定诊断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

首先应该关注患者是否有以下症状:发热、喉咙痛、头痛、食欲不振等。

其次是观察口腔、手指和足部等部位是否出现红疹、水疱和溃疡。

最后,可以通过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测来确认手足口病的诊断。

二、预防与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的呼吸道和消化道分泌物。

因此,在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方面,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接触患者的分泌物等。

2. 确保食品安全:充分煮熟食物,避免生食;避免食用不洁食品。

3. 定期消毒:定期对儿童活动场所、学校等进行消毒。

4. 接种疫苗:手足口病疫苗的研发与推广也是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

三、治疗方法对于手足口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症状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一般情况下,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患者在经过一周至十天的治疗后可以自愈。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1. 对症治疗: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症状,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方法,如退热、止痛、缓解口腔溃疡等。

2. 液体补充:对于有口腔溃疡和食欲不振的儿童,应该及时给予足够的液体补充,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 避免并发症:手足口病患者容易出现并发症,如肺炎、脑炎等。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四、注意事项在诊疗手足口病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预防传播:患者应尽可能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减少传播风险。

2. 加强健康教育:对患者和家长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手足口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3. 定期随访:对于病情较重或有并发症的患者,需要进行定期随访,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和粪-口途径传播。

一般来说,手足口病主要感染儿童,但也有可能感染成人。

以下是手足口病的诊疗指南。

一、临床表现1.儿童患者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喉咙痛、口腔溃疡、手掌、足底和臀部出现红色疹子等。

2.成人患者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相对轻微,一般只有轻度发热、喉咙痛和口腔溃疡。

二、诊断准则1.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初步诊断手足口病。

2.需要进一步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天花、水痘、猩红热等。

三、治疗原则1.对于轻型手足口病,主要是支持性治疗,包括适当的休息、饮食调理和症状缓解药物等。

2.对于重型手足口病,需要住院治疗,包括静脉输液、氧气吸入、抗病毒治疗等。

四、药物治疗1.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使用非处方的对症治疗药物,如解热镇痛药、口腔溃疡喷雾剂等。

2.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需要住院治疗,一般采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

五、其他治疗措施1.对于手足口病的病人,需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房间清洁卫生。

2.患者应避免接触其他儿童,以免传染给其他人。

3.定期观察患者的体温、症状变化和口腔溃疡情况,及时就医。

六、预防与控制1.手足口病的预防主要是进行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改善,如勤洗手、保持手足清洁等。

2.对于病人的床具、衣物和玩具等应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病毒传播。

3.对于感染手足口病的患者,需要及时就医并进行隔离,以避免传播给其他人。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尤其在夏秋季节高发。

临床上,一般以儿童为主要感染人群,症状较轻,但也有可能感染成人。

对于轻型手足口病,可以采用支持性治疗和对症治疗药物,如解热镇痛药和口腔溃疡喷雾剂等。

对于重型手足口病,需要住院治疗,包括静脉输液、氧气吸入和抗病毒药物等。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改善,如勤洗手、保持手足清洁等。

在感染手足口病的患者中,需要及时就医并进行隔离,以避免传播给其他人。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完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完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1版)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2010年4月,卫生部印发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指导医疗机构开展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

现卫生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制定了《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作为《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的补充,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参考使用。

一、临床分期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EV71感染分为5期。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EV71感染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

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MRI检查可见异常。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

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干炎症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亦有认为EV71感染后免疫性损伤是发病机制之一。

本期病例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

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发明电〔2010〕3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指导医疗机构做好手足口病诊疗工作,我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结合我国手足口病诊疗实际经验,借鉴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地区相关资料,研究制定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现印发给你们,以指导医疗机构科学、有效地开展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卫办医政发〔2008〕197号)同时废止。

卫生部办公厅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日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一、临床表现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

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
3.呼吸异常 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
4.循环功能障碍 心率增快(>160次/分)、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 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 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6.血糖升高 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8.3MMOL/L;
•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 少数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 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 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
•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 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 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
•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依据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压(ABP)等指导补液。
• (四)降颅压
• 常用甘露醇,剂量为20%甘露醇0.25~1.0G/(KG·次),每4~8小时1次,20~30MIN快速 静脉注射;严重颅内高压或脑疝时,可增加频次至每2~4小时1次。
• 严重颅内高压或低钠血症患儿可考虑联合使用高渗盐水(3%氯化钠)。有心功能障碍者, 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1~2MG/KG静脉注射。
(二)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
由其他病毒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临床表现与 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病例表现相似。对皮疹不典型者,应当结合流行 病学史并尽快留取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尤其是EV-A71的病毒学检查,结合病原学或血 清学检查结果作出诊断。
(三)脊髓灰质炎
• (二)病因治疗
• 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研究显示,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早期 使用可有一定疗效,若使用利巴韦林应关注其不良反应和生殖毒性。不应使用阿昔洛韦、 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治疗。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1)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1)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1)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口内疱疹、手
足皮疹和发热等症状。

为了及时有效地防治手足口病,卫生部专门发
布了《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以下是该指南的相关要点:
一、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为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手掌和脚底出现皮疹,同
时伴有发热等症状。

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儿童和幼儿园人群中,一般经
过7-10天即可自行恢复。

二、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和口-口传播途径传播,患者的粪便、唾液、
呼吸道分泌物等均可成为传播源。

因此家庭、幼儿园及学校是手足口
病易发传播场所。

三、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
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同时可采用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和抗体检测等方法进行确诊。

在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临床上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来缓解症状。

四、手足口病的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证饮食
卫生,避免食用生、熟不熟的食物;保证室内空气流通,有效消毒卫生;减少人群聚集,避免人员密集场所;加强对幼儿园和学校卫生的
管理。

总之,手足口病虽然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但只要及时有效地采取防控措施,就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通知卫发明电〔2010〕3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指导医疗机构做好手足口病诊疗工作,我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结合我国手足口病诊疗实际经验,借鉴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地区相关资料,研究制定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现印发给你们,以指导医疗机构科学、有效地开展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卫办医政发〔2008〕197号)同时废止。

卫生部办公厅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日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一、临床表现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

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中,尤其是幼儿园和托儿所。

本文将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详细介绍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病因与流行病学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引起。

感染途径主要是经口-经飞沫或接触传播。

二、临床表现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

其中,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多在38-39℃之间;口腔疱疹主要分布在舌头、腭部和颊粘膜等处,症状为疱疹、溃疡和红斑;手足皮疹多见于手掌、足底和甲周,为红色斑疹、小水疱和糜烂。

三、诊断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临床表现符合手足口病;2.实验室检查发现手足口病病毒核酸或抗原阳性;3.排除其他引起类似临床表现的疾病。

四、治疗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特效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

根据病情的轻重,治疗策略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症处理:包括控制发热、止痛、润喉等,使用退热药、镇痛药和改善口腔卫生的药物;2.排除并发症:如脑膜炎、肺炎等,并给予相应的治疗;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时补充体液;4.预防传染:患者应隔离,避免接触其他儿童,定期手卫生,勤洗手;5.饮食调理:患者可适量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五、预后与并发症大多数手足口病患者预后良好,病程较短,一般在一周内恢复。

然而,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如脑膜炎、肺炎等,需要及时治疗。

六、预防措施手足口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1.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2.在疫情期间,避免去人流密集的场所;3.食用熟食,避免生食;4.定期打扫和消毒环境,保持空气流通;5.进行疫苗接种,有效预防。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及解读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及解读
口腔清洁
保持口腔卫生,饭后用温水或淡盐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 等缓解疼痛。
饮食调整与营养支持
饮食调整
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 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口腔疼痛。
营养支持
鼓励患儿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蛋、 奶、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提高诊疗水平
更新诊疗指南旨在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手足口病的临床管理,提高诊疗 水平,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病死率。
新版诊疗指南特点
强调早期诊断
新版诊疗指南强调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包括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及时发现 和隔离患者。
推荐新型检测方法
新版诊疗指南推荐了一些新型检测方法,如核酸检测、抗 原检测等,这些检测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 助于提高手足口病的诊断准确率。
诊疗水平不均
不同地区和医疗机构对手足口病的诊疗水平存在差异,影响了患者 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健康教育不足
部分家长和托幼机构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 的预防措施和应对方法。
改进措施与建议提
加强疫苗研发和生 产
加快其他肠道病毒型别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提高疫苗覆盖 率和接种率。
提升诊疗水平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疗能力的培训,推广规范化 诊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PART 05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解读
REPORTING
诊疗指南更新背景
手足口病疫情变化
随着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病原体分布和临床特点的变化,旧版诊 疗指南已不能满足当前临床需求。
诊疗技术进展
近年来,手足口病诊疗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包括新型检测方法的 应用、治疗方案的优化等,需要更新诊疗指南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1. 简介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人类亚型载腺病毒(EV71)和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A16)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

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多发生在儿童中。

本文档将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关于手足口病的诊疗指南。

2. 病因与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源的飞沫或直接的接触传播。

婴幼儿是感染HFMD最容易的人群,在幼儿园和托儿所等集体环境中易发生暴发流行。

3. 主要症状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手足皮疹4. 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诊断标准,手足口病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发热,儿童多在38℃以上,成人在37.5℃以上。

•口腔黏膜破损,呈小的溃疡,分布在舌、牙龈和口腔黏膜处。

•手、足、臀部等处出现皮疹,初期为红色丘疹或丘疹团,逐渐发展为大小不等的水疱,水疱多呈圆形或卵圆形。

5. 治疗方法手足口病一般是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者经过一周至十天左右的时间可以自愈。

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减轻不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5.1 药物治疗•抗病毒药物:鉴于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用于治疗手足口病,一般不主张使用抗病毒药物。

•对症治疗: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缓解发热症状。

•口腔保护剂:使用含酚麻美敏(美多芭)的口腔保护剂,有助于缓解口腔溃疡症状。

5.2 症状缓解•饮食调理:鼓励患者多喝水,选用温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休息: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6. 预防与控制预防是降低手足口病传播的关键措施。

以下是一些预防与控制手足口病的方法:•维护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清洁环境。

•加强环境清洁:定期消毒,特别是幼儿园和托儿所。

•强化教育宣传:加强对公众和医务人员的手足口病知识宣传,提高防控意识。

7. 注意事项•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过于密切接触。

•患者及家人应定期更换被褥、衣物,保持环境清洁。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口腔、手部和足部的小水疱。

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下面是一份对该指南的简要介绍。

首先,诊断手足口病应以临床表现为主,特别是口腔、手和足的损害。

医生应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询问,包括是否曾接触其他患有手足口病的患者等。

必要时,可以进行实验室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进行家庭护理。

医生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正确的卫生知识,包括手卫生、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等,以防止病毒的传播。

此外,患者应保持休息和充足的饮食,避免辛辣食物和刺激性食物。

如果患者出现高热、持续呕吐、颈项强直等严重症状,或者出现的口腔、手和足的损害严重并伴有其他并发症,如肺炎、脑膜炎等,就需要住院治疗。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药物治疗方面,目前并没有特效药物来治疗手足口病。

对于发病较重的患者,可以使用退热药物来缓解发热症状。

此外,医生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抗病毒药物。

在预防方面,手足口病的传播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因此,保持良好的手卫生对于预防病毒的传播非常重要。

此外,婴幼儿的家长应避免让孩子接触患有手足口病的患者,并要定期给孩子注射相应的疫苗。

总结起来,《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主要强调了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及预防措施。

通过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迅速康复并预防疾病的传播。

同时,正确的预防措施也非常重要,以防止病毒的传播和再次感染。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PPT课件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PPT课件

饮食护理
给予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多饮水,避免刺激性食物。
隔离护理
将患儿隔离在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的 房间,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康复指导
01
休息与运动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适量运动, 增强免疫力。
病情监测
定期测量体温,观察病情变化,及 时发现并发症。
03
02
用药指导
遵医嘱用药,不擅自停药或更改剂 量。
流行病学特征
01
02
03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 传染源。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传播、飞沫传播、 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
5岁以下的儿童易感,尤 其是3岁以下的幼儿。
临床表现与分型
普通病例
发热、口腔黏膜疹、手足 和臀部皮疹。
重症病例
神经系统受累、呼吸系统 受累、心脏疾病等严重并 发症。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普通 型、重型和危重型。
感谢您的观看
预防知识
向家长宣传手足口病预防知识,提 高预防意识。
04
心理支持
情绪疏导
关注患儿及家长的情绪变化,给予安慰和支 持。
认知干预
向家长介绍手足口病相关知识,消除恐慌和 焦虑情绪。
家园合作
加强与幼儿园、学校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 注患儿心理健康。
社交支持
鼓励患儿与同龄孩子交往,恢复正常的社交 生活。
THANKS FOR WATCHING
接确诊。
根据病情可进行心电图、 X线等检查,以排除其他
并发症。
03 手足口病治疗原则与方案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 疗
这是手足口病治疗的最基本原则,对于控 制病情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风疹又称“风痧”,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由风疹病毒引起,传染性 与麻疹一样强。一般通过咳嗽、谈话或喷嚏等传播。本病多见于1~5岁儿童。一 次得病,可终身免疫。潜伏期14~21天。病初1~2天症状很轻,可有低热或中度 发热,轻微咳嗽、乏力、胃口不好、咽痛和眼发红等上呼吸道症状。病人口腔粘 膜光滑,无充血及粘膜斑,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伴轻度压痛。通常于发热 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从面颈部开始,在24小时蔓延到全身。皮疹初为稀疏 的红色斑丘疹,以后面部及四肢皮疹可以融合,类似麻疹。出疹第二天开始,面 部及四肢皮疹可变成针尖样红点,如猩红热样皮疹。皮疹一般在3天内迅速消退, 留下较浅色素沉着。在出疹期体温不再上升,病儿常无疾病感觉,饮食嬉戏如常。
•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 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 见。 • 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 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 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 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二)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
2.呼吸系统表现: 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 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 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 各年龄小儿呼吸脉搏(次数/分)
• 年龄 • 新生儿 • <1岁 • 1-3岁 • 4-7 岁 • 8-14岁 呼吸 40-45 30-40 25-30 20-25 18-20 脉搏 120-140 110-130 100-120 80-100 70-90 呼吸:脉搏 1:3 1:3-1:4 1:3-1:4 1:4 1:4
流行病学 (一) 流行概况
•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 此病流行的报道。 •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 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 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 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 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9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9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9引言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影响儿童,但也可感染成人。

自从1960年首次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报道以来,手足口病已经成为全球流行的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人口流动和旅游业的发展,手足口病的爆发也日趋普遍。

因此,本文为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9,将介绍该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以及预防控制策略。

一、流行病学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是肠道病毒71型(Coxsackievirus A16)和肠道病毒16型(Enterovirus 71)。

该疾病主要在夏秋季发生,尤其在亚热带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流行。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包括经飞沫、直接接触和粪口途径。

儿童是手足口病的主要感染群体,特别是五岁以下儿童。

成年人也可能感染,但症状通常较轻。

二、临床表现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和皮疹。

发热通常在感染后1-2天开始,持续3-5天。

口腔溃疡主要位于舌头、口腔后部和软腭,可能导致食欲减退和进食困难。

皮疹通常在口腔溃疡出现后1-2天内出现,主要分布在手掌、脚底和臀部。

皮疹可能呈现红斑、丘疹或水疱的形式,也可伴有疼痛或瘙痒感。

在一些儿童中,手足口病可能引起病毒性脑炎或脑膜炎,并导致严重并发症。

三、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以诊断手足口病。

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病史对于初步诊断是关键的。

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分离和检测、血液学检查和核酸检测。

病毒分离和检测可以通过咽拭子、口腔溃疡或粪便样本进行。

血液学检查可帮助评估炎症指标和免疫功能。

核酸检测是诊断手足口病最常用的方法,可以通过PCR 检测病毒的核酸。

四、治疗原则手足口病通常属于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者不需要特殊治疗。

治疗的原则主要是缓解症状、预防继发感染和减轻并发症的风险。

对于发热,可以使用退热药进行控制。

对于口腔溃疡和疼痛,可以使用局部麻醉剂和含氯己定的漱口液来缓解症状。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是非常重要的,以防止脱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2-09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13
2020-12-09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14
五、辅助检查
• (一)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CRP)、血生化检查(病情危 重者肌钙蛋白、血糖、乳酸升高。)、脑脊液检查、 血气分析等。
• 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临床样本(咽拭子、粪便或 肛拭子、血液等标本)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阳 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急性期血清相关病毒IgM抗 体阳性。恢复期血清CV-A16、EV-A71或其他可引 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 上升高。
• 肺部:肺水肿、肺淤血、肺出血伴少量的炎细胞浸 润;
• 其他:心肌断裂和水肿,坏死性肠炎,肾脏、肾上 腺、脾脏和肝脏严重的变性坏死等。
2020-12-09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7
四、临床表现
• (一)潜伏期 • 多为2~10天,平均3~5天。 • (二)临床症状体征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将
手足口病分期、分型为: • 第1期(出疹期) •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 •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 • 第5期(恢复期)
• 神经源性肺水肿及循环衰竭是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主要死因, 病理生理过程复杂,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神经、体液和生 物活性因子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020-12-09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6
病理改变
• 尸检和组织病理检查发现: • 生发中心淋巴细胞变性坏死和凋亡(以胃肠道和肠
系膜淋巴结病变为主);
• 神经组织:脑干和脊髓上段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 嗜神经现象、神经细胞凋亡坏死、单核细胞及小胶 质细胞结节状增生、血管套形成、脑水肿、小脑扁 桃体疝;
2020-12-09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
• 一、病原学 • 二、流行病学 •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 四、临床表现 • 五、辅助检查 • 六、诊断标准 • 七、鉴别诊断 • 八、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 • 九、治疗 • 十、预防
2020-12-09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3
一、病原学
•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引起。主 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CV)A组4~7、9、10、16 型和B组1~3、5型,埃可病毒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 (EV-A71)等。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感谢您的阅览
•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 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种 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
• 4-6月高发,部分地区10-11月出现秋季小高峰。
• 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广泛接种,重症病例早期识 别及临床救治手段已有提升,但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仍居高不下。
•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可痊愈。
2020-12-09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10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 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 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血糖升高。
•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识别并正确治疗,是降 低病死率的关键。
2020-12-09
• 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重症及 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近年部分地区CV-A6、CV-A10 有增多趋势。
• 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2020-12-09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4
二、流行病学
• (一)传染源
•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 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
2020-12-09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12
第5期(恢复期)
• 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 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 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部分手足口病例(多见于 CV-A6、CV-A10感染者)在病后2~4周有脱甲的症 状,新甲于1~2月长出。
• 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一般在1周内痊愈,无后遗症。 少数患儿表现为重症手足口病,发病后迅速累及神 经系统,表现为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 等,可发展为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导致死 亡。
2020-12-09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8Hale Waihona Puke 第1期(出疹期)• 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 丘疹、丘疹、小疱疹),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 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
• 典型皮疹表现为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 晕,疱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皮疹恢复时不结痂、 不留疤。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少,有时可 见淤点、淤斑。某些型别肠道病毒如CV-A6和CVA10所致皮损严重,皮疹可表现为大疱样改变,伴 疼痛及痒感,且不限于手、足、口部位。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11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
• 可在第3期的基础上迅速进入该期。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 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 液体,血压降低或休克。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出现频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等。
•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 (二)传播途径
•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
• 吸入病毒污染的空气(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
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消化道传播)也可发
生感染。
• (三)易感人群
•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接种
EV-A71灭活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
2020-12-09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普通型,绝大多数在此期痊愈。
2020-12-09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9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
• 少数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 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 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 等,类似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 脊髓炎的症状体征。
5
三、发病机理
• 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结合咽部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相 应的病毒受体,病毒和受体结合后经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 病毒基因组在细胞浆内脱衣壳,转录,组装成病毒颗粒。
• 肠道病毒主要在扁桃体、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结大量复制后释 放入血液。
• EV-A71具有前角神经组织嗜性,是除脊髓灰质炎病毒外最易 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肠道病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