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第一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观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 会关系的反映。而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突出地表现了个 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因此,只有发生个人利益同集 体利益的关系,并且只有当人脱离了动物界,开始意识到 自己是某个集体的成员,即意识到自己对他人、对集体的 关系时,才会产生道德。 A.人的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B.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是 否意识到这种关系并寻求如何去解决) C.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是道德从萌芽到形成的关键。 (产生了共同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需要规则来调整) 实际上,道德并不是神的启示、上天赋予的,而是在人类 社会实践为了调整利益关系不断约定、制定出来的
道德产生发展的原因与目的是什么? 2.道德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与目的(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1)自律观:道德起源于自身,源于每个人做一个品德 高尚的人的道德需要;目的是为了自身,为了完善每个人 的品德,实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之所以为人者道德目 的仅仅是为了使人道德完善,做道德人、完全人。(基督 教、康德,儒家认为这是主要目的,道德思想的正统) (2)他律论道德起源于道德之外的他物,直接源于人类 社会的存在发展需要,最终源于每个人的个人利益的需要; 直接目的是为了保障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最终目的是为 了增进每个人的个人利益。
资格、有专业道德)
(4)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学问之师、道德 之师)
经师、能师、人师
师智、师能、师德
智商、情商、德商
有人说:智商使你有能力做某事、情 商使你能获得做某事的机会、德商保你永 远有做某事的机会
有人说:智商不合格是次品、情商普 通品、德商不合格是危险品
有人说:有智商无德商者为危险之狂徒,有德商 无智商者为朴素之乡夫;有情商无德商者为圆滑 之小人,有德商无情商者为迂腐之君子;有智商 无情商者为怀才之怨人,有情商无智商者为善缘 之友朋 智商、情商是立业之本、德商是立身之本 2.主要内容 (1)道德与教师职业的基本理论 (2)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培养 (3)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与评价 3.任务与方法: 学“道”、化“德”、导“行” 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讲 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
一、道德的基本理论 (一)什么是道德 1.道:含义甚多 (1)本体论(哲学上)意义上的道,指天地万物所以生之
总根源 如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 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有 一种东西是天然形成的,它先于天体而存在着。它所存在 的空间寂静而广阔,它独立存在的属性不会改变,它的存 在、运动、演化具有周而复始的规律而且永无止境,这种 东西可以认为是天体万物的本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 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道”
(三)起源与目的(24页)
阅读下列材料,它对道德起源的描述是否有道理,为什么?这个故事对 我们有什么启示? 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 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 子都会被淋湿。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之后每只猴子 先后在几次的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于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 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 进去一只新猴子A,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被其他 四只猴子海K了一顿,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他们被水淋到, 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得满头是包,依然没有拿到 香蕉。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 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 拿,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B一顿。特别的 是,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
其二是因为“德得”关系在本质上就是“义利” 关系。 “德”、“得”统一说明人们应当以“德”谋 “得”,即以“义”取“利”。只有“德”才 能说明“得”的合理的价值尺度,“因而人们 在有所‘得’时,必须考虑‘得’是否应该、 是否适宜。否则就是缺德。德不在于‘不得’, 而是要得之合理,以‘德’作为‘得’的原则 和规范,以‘德’的方法去‘得’。”
应如何理解?“得德相通呢”得是得什么? 从朱熹《论语集注》中说“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 之谓也。” “德”真正要“得”的是“得道”(人之所以为人之道), 是要将“做人”所应当遵循的各种原则和规范内化于心,并 能够持之以恒地保持下去(形成品质即德)。所以,“德” 之“得”绝非自我利益之得,而是人之所以为人之“得”。 从许慎(被誉为文化宗师)《说文》“德,外得于人,内得于 己也”。“外得于人”就是“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得其 益”,“内得于己”就是“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 意”来看 有德的行为都是外益于他人,使他人有所“得”的行为,此 即“德”有“外得于人”的功效;同时行为主体在这种道德 追求中自己也会获得极大地精神满足,此即“德”有“内得 于己”的功效。从这个意义上讲,“德”之“得”对于“德 行”所施之对象而言是一种利益(物质、精神如心理得到安慰) 之得,而对于行为主体来讲则应当是一种心灵之得。
那么,什么是道德,或如何理解道德的含义呢? 3.什么是道德?
A.以“道”之意释道德 是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一种特殊的社会 意识形态,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 的,调整人与之、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原则 规范。(强调应该如何的规范) B.以“德”之意释道德 所谓道德就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将“做人”所应当遵循 的原则和规范(道)内化为自己的个体人格品质(即形成 德性),然后实施德行达到既有益于他人和社会,同时也 有利于自己完善自我人格品质和提升人生境界的主体性行 为。(强调已经转化的规范) 道德有三层含义:行为规范、品质、行为
(2)政治意义上的道,指治理国家的方法 如荀子“道也者,治之经理也”
(3)伦理学意义上的道:指处世做人的根本原则,即人 之为人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
如孟子“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2.德,也有多种含义
(1)本体论意义上的德,指万物的本性或生成状态 庄子:“通于天地者,德也” (2)伦理学意义上的德,指人们内心的情感和信念,指
人们坚持行为准则的道所形成的品质或境界。
《论语集注》中说“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 也。”《说文》曰:“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在 中国古代“德”通“得”。“德”为什么要通“得”? 有人说李建华老师(?)认为“德”之所以通“得”有两 个原因: 其一是“德”中本来就含“得”。因为“德是有所得,而 不是有所失”。一个人要想有所“得”,就必须“有德”, 所以,“德是为了‘得’,‘失’并不是德的本质。”比 如,“厚德载物”、“得道多助”、“善有善报”、“内 圣外王”等讲的都是“德得”一体之道。 “如果一个人守 德、明德、敬德,是为了失去什么,不是为了得到什么, 那么德就没有了人性根基,道德就成了虚伪的代名词。”
3.“伦理”连用其义就是说人们在处理人与人的这种相互
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
如“五伦”


具体体现
父子


父慈子孝
君臣


君仁臣忠
夫妇


夫能妻贤
长幼


兄友弟恭
朋友


汝诚吾信
师生


尊师爱生
伦理与道德是否有区别呢?联系又是什么?
源自文库
在西方道德用moral表示,伦理用ethics表示,对两者的
解释又各不同,黑格尔将两者作了较严格的区分,他认为
例:媒体报道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妇女不幸生下一个痴呆 儿,他丈夫不堪忍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居然抛弃了他们母子俩, 母子二人从此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之中,经媒体的报道,人们 对母子二人的悲惨遭遇非常同情,一位私企老总知道此事后 主动提出可以资助她们母子俩,但这位老总却提出要搞一个 捐赠仪式,仪式不仅要邀请很多社会人士参加,而且还要报 纸、电台等媒体大造舆论声势,老总提出一定要这位母亲领 着她的痴呆儿亲自上台接受捐赠,这让这位母亲非常为难, 因为她不想在大庭广众之中、众目睽睽之下让大家都看到她 的痴呆儿,但迫于巨大的生活压力,她还是去了。在捐赠仪 式上,这位母亲面对成千上万双眼睛,面对相机和摄像镜头 不知所措,她感到非常尴尬和不安。当这位母亲在晚上的新 闻中看到自己和自己的傻儿子接受捐赠镜头时,她感到自己 虽然受到资助,但自己同时也受到伤害,她不明白为什么人 们一定要将她不愿意揭开的伤疤暴露于天下。这位老板捐赠 的动机不值得怀疑吗?是否有打广告或沽名钓誉之嫌?
道德产生与发展的目的:为了保障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最 终增进每个人利益、实现个人幸福、实现人的自我完善(看 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发展,但社 会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
“moral是指个体品性,是个人的主观修养与操守,是主
观法;ethics是指客观的伦理关系,是客观法。Ethics一
旦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变为一个人的内在操守,即为
moral,moral以ethics为内容。
在我国学界,一直未将将两者作严格区分,只不过道德更多 地用于人,含有主观、个人、个体的意味,而伦理更具客观、 社会、团体的意味。
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后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 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但是他们都不 知道为什麽,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扁。
1.代表性的观点(24页) 关于道德的,中外伦理思想史上一直存在多种观点,其中有 代表性的观点有: (1)主观唯心主义的道德起源说。即“天赋道德论”,认为 道德是生来俱有,先天存在的,是人的内心活动或主观意识 的产物。在他们看来,人生下来不用学习就懂得怎样行动是 善,怎样行动是恶。 (2)客观唯心主义的道德起源说。这种客观唯心主义认为 道德起源于“上帝”、“神灵”的启示。 (3)旧唯物主义的道德起源说。他们主认为道德是人的生 理本能、感觉需要的产物,道德是对幸福的追求,实际上就 是感官需要的满足;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趋乐避苦,道 德是由人的苦乐感觉决定的
(二)道德与伦理的关系 1.伦:从语源学考察,
“伦,从人从仑”。仑者,辈也。东汉经学家赵歧在为 《孟子》作注云“伦者,识人事之序也”,《说文》曰: “伦者,辈也”,后引申为“人际关系。”“五伦”,就 是五种人际关系。 可见、“伦”乃是对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一种界定。当初 并不专指人们之间的关系,常常是把它和“和”相联系起 来看待的。“和谐”的意思。“和”内含着一定的秩序、 位次,后来将这种秩序、位次加以挖掘,专指人与人之间 的交往与关系。 2.理:“理”的原义作动词,是“治玉”之意。《战国 策》中有这样一句话: “玉之未理者为璞,剖而治之,乃得其鳃理。玉虽至坚, 治之得其鳃理以成其器。” 《说文》曰:“理,治玉 也。“理”后引申为整治或物的纹理规律和规则之意。
所以道德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为 A.人类自身存在的二重性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利益的二重性是 道德产生的最深刻的经济根源。 B.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道德产生的深刻的社会根 源。(维持有序性) C.人类对“人是什么?”(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是什么?什 么样的人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这一基本问题的不断反思 是道德产生发展的主观原因
4、伦理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1)二者的联系:
伦 生 理 成 道 化德
“人伦之理”就是“为人之道”,将二者转化为自己 的内在品行你就拥有了“为人之德”。
(2)二者的区别: A伦理强调关系,道德强调个体 B伦理的义务是双向的,道德的义务是单向的 C伦理是客观法,道德是主观法;伦理是他律的, 道德是自律的 D伦理是对人们行为应当理由的说明,道德是对人 们行为应当境界的表达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课件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邱永琼
1.为什么要开设《师德》课? 从管理者来讲,希望新教师在走上岗位之前能够 (1)了解国家、社会对高校教师角色的要求的需要 (2)预防师德出现问题的需要 A忙于兼职,敬业精神下降 B心态浮躁,治学不严谨 C重教书轻育人,关心学生不够 D强调个人发展,团结协作意识差 E追名逐利,学术道德缺乏 F师表意识淡薄,从教不廉(教育部2005年1月颁布文件) (3)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不仅要有学历、还要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