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成为语文教学大课堂
在教学中回归,在生活中孕育
在教学中回归,在生活中孕育《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
要培养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陶冶。
一、教学回归生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存在一定的时空距离,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的生活的理解。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观察过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的过程。
如何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看到 的, 耳朵 亲 自听 到的 , 为什 么要否 定
孩子 说 真 话 的行 为 , 杀 他 们 对 生 活 的 好 扼
奇心 呢?所 以 , 要想真正地让 生活 走进 语 文, 教师的思想观念必须准确 。正确 的导
有凭介 , 这凭介就是教材 , 以教材 为例子 要 来进行。 教材 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 自于生 ” 活, 教学时 , 我们应 以课堂为起点 , 让教学 贴近生活 ,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 生活 的底蕴 , 去诠释生活的经验 , 去解读语
想观 念起决定性作 用。 么, 那 在教学中 , 应 连 , 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远离生活 , 脱离生 生大加赞扬 , 称赞这位学生 的句子具有科
地结合起来 , 好地 激发学生学 习语文 的 更
兴趣呢?
一
、
让 语 文 教 学 “ 活化 ” 生
守着 古典主义 的 : 古人 的书籍 , 读 意在 把 观察过生活 ,实实在在 描述生活的学生 , 去 合不合适 , 用处没 有用处……生活中处 个学 生以后还会去认真地观 察生活 , 阐 有 时随地学到很多东西。
一
贯提倡 让学生说 自己想 说 ,想 自己所
想 , 自 己 的真 实 感 受 , 自 己 眼 睛 亲 自 写 写
的 ,是不是生活中的一切都可拿到语文课 堂上或者干脆将课堂搬到生活 中去呢?叶
圣 陶 老先 生 认 为 :大 可 不必 ,语 文教 育 要 “
可爱 的孩子逛街 、 步时 , 可以随机 教 散 你 给孩子一些生字 ; 当坐在 家里陪孩子看 电 视、 读报纸 的时候 , 会有很 多需要你 适 也 时教给 孩子 的文 字 , 还有去 商场 、 市购 超 时 ……处 处都可 以变成 孩子 学 习的环 境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
都说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这生活还是教授语文知识的大课堂。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时刻把握生活着的脉搏,让学生觉得生活处处有语文,从而不自觉的在生活中去探究,形成良好的习惯,提升自己的能力。
记得刚过去不久的半期考试中,语文试题中的阅读语段内容我觉得很好。
其中一篇是写景的,描绘冬天,另一篇是诉说是成长的故事。
这两篇文章不仅言辞优美,而且感人至深。
可是学生却答得一塌糊涂。
究其原因,才发现学生的理解能力正的有待提高,而且没有认真的去读,更没有认真的讲文章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
比如在第一个语段中友这样的一个问题:“冬天的大树卸下了自己沉重而又甜蜜的负担”那请结合文章内容请你谈谈这沉重的负担、甜蜜的负担分别指代的是什么内容?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因为在前面的内容一听分别提到了春夏秋三个季节,那么答案就很明显了,对于冬天的大树来说,刚刚走过盛装载重的秋天,过了这个收获的季节,树上累累的果实已经没有了,这累累果实其实就是它沉重的负担。
但大树就应该符合开花结果的自然规律,那么这累累的果实也是它甜蜜的负担。
这时我就开始举例子:那同学们,其实父母之于我们子女就像是大树之于果实。
父母辛苦挣钱,抚养我们这很不容易,我们就成了他们在人生路上沉重的负担,为了背负这个负担,他们的脊背弯曲了,双手磨起老茧了,皱纹出现了,白发也长起来了。
但是他们甘愿如此,因为我们是他们误会的选择,所以我们便成为了他们甜蜜的负担。
所以,同学们是不是应该接手这种甜蜜帮助父母分担这份负担呢?这样结合生活,引文如理,学生更好的理解了课文内容,老师又顺势进行了感恩教育。
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让语文教学生活化1.语文教学“生活化”枝繁叶茂。
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1.1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知识。
在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的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
因而,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让孩子走入生活,感受生活。
1.2 生活是语文能力提高的保障修订版大纲中把“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作为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新的《课程标准》更是强调“综合性”学习。
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1.3 语文学习体验的过程离不开生活“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
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
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在作文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并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
让学生在生活中放手写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每年,我校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都要组织学生长跑比赛。
在难忘的比赛之后,我让学生练习写作。
学生将自己比赛过程中的深刻体会——热、渴、累,生动地描述出来,写出来的作文真实感人。
只有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将生活引入语文,语文才能精彩纷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几点思考[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几点思考语文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不可分,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也就是说体现“全面”和“综合”是新世纪里语文教学的一个全新的理念。
那么,什么是语文综合素质呢?语文综合素质就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性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
要想培养学生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有着重要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就是将语文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小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小学生作为生活主题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一个体都有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如:有的孩子擅长用表演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则喜欢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中须尊重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让每个个体的特殊才能都能得到充分展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个性的表现,是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的体现。
二、在语文课堂中,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
语文教学生活化既是一种教学原则,又是一种教学方法。
作为教学方法,它要改变的是师授生受的教学方式,师生共同参与某项生活化的活动获得对言语的感受、领悟,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获得语文能力。
下面我就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和途径,谈几点自己的认识和做法:(一)创设生活情境,真情流露新的语文教材完全贴近孩子的生活,那么创设鲜活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求知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诱发学生心灵的感受、体验,把真实的情感流露出来,也能更好地体现语文的实践性。
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结伴同行
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结伴同行定远县实验小学何忠霞摘要:“生活处处有语文”,可见语文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那么语文教学就应与生活结伴同行,这样语文教育的发展才能获得源头活水。
本文主要通过教材内容、教学环境、实践活动、作文教学四个方面与生活结伴同行进行阐述,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激发语文的教学活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结伴同行语文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 贴近生活的语文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
《语文课程标准》也非常强调生活教育,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
因此, 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要让教学融入生活并引领生活,要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结伴同行。
那么, 如何将语文教学贴近生活, 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结伴同行呢?一、将语文教材内容与生活结伴同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源自于对生活的提炼,是经历了时间验证的经典之作,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生活色彩以及作者的心灵感悟和道德情感。
新课改后,苏教版小语教材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它以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给学生呈现了一个缤纷的世界。
无疑,这是一套优秀的教材。
然而,语文学科面对的是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课本再优秀,也不能穷尽整个生活。
因此,只有开放教材,与学生生活牵手,到生活中去寻找丰富的题材来充实教材、拓展教材,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我在教学《春联》这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了大量的春联。
在课堂上,将学生生活中收集的春联与课文中出现的春联结合,使教材的内容更丰满了。
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了解了春联的特点。
现行教材的编写虽然已经注意了贴近儿童的生活, 但受儿童活动区域及生活积累相对贫乏的局限, 教材中有的内容学生很难产生真切的感受,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寻找课文内容与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创设情景,让教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落脚点,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写法。
浅谈语文教学生活化
育的悲哀 。中小学校语文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语文脱离了实 语文课堂教学 的延 伸 , 生活 中随时都可 以发现语 文的身影 。在生
际生活 , 要 改变这种状况 , 让语 文成为“ 活” 的学科 , 必须要加 强语 活 中学 习语文 , 这是 2 1 世纪终身教育 以及 大语文教学观 的需 要 。 文教学 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 的关键是要做到 以下几点 :
为中心的传统观念 。在传授 知识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关注 生活 , 使
“ 回归生活” 的语 文 教 学 显得 格 外 重 要 。语 文 教 学 只 有 引领 学 生热爱语 文 , 热爱 生活 , 善于 品味生 活 , 让 学生真正 走 向“ 学 以 深 入 ,
致用 ” 的道路 。但是 外延 相等 , 内涵并不相等 。语文教学内容生活 学生走进生活 , 回归生活本质 , 让学生有切身 的生活体验 , 才能 引
接触到且接触最多 的是生 活世界 。如果 学校教育远 离了生 活这 个 性 、 文学性就无法体现。我们要注重考查学生知识的积累 、 运用和
大课堂 , 就意 味着失去 了课 程的另一半世 界 。美 国教 育家华特指 创新思维 的能力 , 培养 学生 的阅读 兴趣与 问题意识 , 使 其从 多角 在试卷试题 的设 置上应适 当加 大课外 阅读题 和主观 出“ 语文 的外延 与生活 的外延相 等” , 语 文教学离 不开生 活 , 生活 度观察问题 , 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 。 题的比重 , 突出能力迁移 。此外 , 我们还应该采取多层面 的考查方 语 文教学 生活化 , 就是 教师将课 文学 习 、 语 文训 练 同社 会生 式 , 全 面评估语 文教 学质量 , 考查学 生的语文素养 , 提高学生 的语 活 紧密联 系起来 , 将传授知识 、 培养 能力同教会做人 、 教 会生存有 文综合 素养 。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读《陶行知文集》有感摘要:语文,源于生活且用于生活。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是语文学习的肥沃土壤。
正所谓,“行”在生活中,方可觅真“知”,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正符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要求。
然而,目前我们的语文教育脱离了生活的大课堂,针对种种弊端,本文提出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三方面让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并由此进一步探讨了创设情境“演”生活、走出课堂“访”生活、发散思维“悟”生活、亲身体验“尝”生活等四条将生活融入语文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生活教育语文回归策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是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三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核心命题。
他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家庭、店铺、轮船码头,都是课堂”。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兼具的学科。
语言来源于生活,且用于生活。
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此话不无道理,的确,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所以,语文教学理应回归生活,这才是溯本求源、返朴归真的理性之举。
一、离开生活之源——“语文蔫了!”目前我们的语文教育往往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的大课堂,致使本可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变得枯燥、单调、机械,致使原本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远离着生活世界。
语文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凝固了语文课堂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因此失去了新鲜的活力,丧失了人文的魅力,在迷惘中挣扎。
让语文从生活开始,与生活同行
.
g ≯ 镰 嚣 l l 穗a
一 教 育 随 笔
《 糍 静 口| * #搬 % 赫 F l |
j 啦 | #口 l☆
% ‰ |
让 语文 从 生 活 开 始 ,与生 活 同行
国 际 2 世 纪 教 育 委 员 会 向 联 合 国 教 科 1 文组 织 提 交 的 报 告 育 — — 财 富 蕴 藏 其 中 》 教 的生 活 实 际 , 动 了学 生 有关 对 “ 米 ” “ ” 调 玉 和 土 的感 情 经验 , 发 了 学生 主 动 、积极 的思 维 活 触 动 ,更 激发 了学 生 的 学 习兴 趣 。 2 、在 生活 中理 解 词 语 生 活 是 具 体 生 动 的 , 它 为学 生提 供 了 丰 富的形象化 、情感化 、个性化 的阅读材料 。 《 家 住 在 大 海 边 中有 这 么 一 句 :“ 滩 上 我 海 的沙子又松又软。 学 习 “ 松又软”一词 , ” 又 可 以结 合 学 生 的生 活 实 际 ,让 去 过 海 边 的孩 子谈谈在沙滩上的感受 , 让小朋友看插图 , 再 想 像 并 说 说 :你 光 着 小 脚 丫 ,在 海 滩 上 会 玩 些什么?怎么玩?海滩上的沙子给你什么样 的感觉?学生说 : 我在海滩上跑来跑去 , “ 身 后留下一串串脚印 , 沙子软绵绵的 , 跌倒 了, 也不会感觉到疼 !‘ ' 我想在海滩上抓小螃蟹 , ' ‘ 可机灵的小螃蟹一下子就钻进洞里去了。我 马上挖沙洞 ,沙子松松 的,很容易挖 。 ”…… 我 想 这 个 时 候 , 又 松 又 软 的 沙 子 ”已经 扎 根 “ 在 了 小 朋 友 的 脑 海 中 。 教 师 再 “ 热 打 铁 ” 趁 : 又松 又软的 ,除了沙子 ,还有什么?非常 自 然地 引导学生将词语表意和生活中具体 事物 的 特 性 对 上 号 ,使 学 生 对 “ 松 又 软 ” 有 更 又 进 一 步 的理 解 。 3 、在生活中品味 美句 入选课 本 的文 章不 仅是 客观 事 物 的写 照 , 也 是情 感 的载 体 ,只 有 挖 掘课 文 ,把 情 感 点化 出 来 ,展 示 在 语 文 课 堂之 中 ,才 能 打 动学生的心 弦 ,激 发学生情 感共 鸣。如 《 雪 被子》 中 “ 小麦苗正 在做 着快乐的梦:梦见 春天来 了,它们穿着小绿裙 ,在蓝天下跳 集 体舞 ; 见夏天到了,他们结满金色的麦穗 , 梦 在 阳光 下 唱丰 收歌 。 一 句 , 中 “ 乐 的梦 ” ” 其 快 对 二 年 级 学 生来 说 , 既抽 象 又概 括 ,教 师 生 硬 乏 味 地 解 释 字 面 上 的 意 思 根 本 起 不 了作
把我们生活带入语文课堂
把我们的生活带入语文课堂摘要:本文论述了如何通过“联系生活、模拟生活、用于生活”三个阶段的课堂教学,将最真实的生活带入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活语文来源于生活,又直接应用于生活。
语文的实践就是生活,真实的生活,就是精神的历险和成长,就是自主地阅读、积极地体验、个性化地感悟和自由地富于创造性地表达。
陶行知先生曾论述“生活即教育”。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生活世界本是生动、鲜活的,也是学生非常喜爱的。
语文教学只有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最真实的生活带入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才能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 联系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学1.1 联系生活进行感悟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像数理化等学科那样有一个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严谨有序的知识体系,因而也不需要依赖这种知识体系并通过科学严格的训练而达到一定的学科素养和能力,语文的素养和能力更多的是依靠语文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感悟和积淀。
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就是,从没有学过语文的人,照样有很强的听说能力。
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答案只能是从实践中来,从生活中来。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就需要教师精心选择素材、主题,力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课文中生活的相似性体验,来感悟和积淀,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教师的任务不是下结论、贴标签,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在实践中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教师当然也需要通过评价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但主要还是让学生自己去习得和悟得。
如学习《背影》时,为了要学生体验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儿子看见父亲的背影而“流泪”这一情感,我引导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父母使自己感动得流泪的一件事。
让语文教学与生活共舞
让语文教学与生活共舞河北省唐县田礼中学冯宝英美国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斯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
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
只有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体系才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因此,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挖掘生活化的活动资源,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与生活共舞,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气氛严肃而沉闷,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培养。
而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轻松、愉悦的生活情境,才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和完善的人格。
如何创设这种生活情境呢?今天的花朵,必须要在知识的摇篮里成长。
教室是学生一天中活动时间最长的地方,要想让学生时时学到知识,就要让墙壁也会说话。
例如:我们班的教室:墙壁上贴的是高分作文妙招;历史图片等。
学生只要想学,抬头就可以很快的学到知识。
其次,教室环境的布置也要充满生活情趣。
如在教室里建立阅览角、生物角、科技角等,让可爱的小金鱼、小乌龟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好伙伴;让美丽的盆花、种子成为孩子们关注的对象;让各式的航模、车模、电子作品成为他们的实验标本……此外,还要结合教学内容与生活环境,模拟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
如教学跟四季景色相关的课文,就让学生把教室打扮成绿色的大自然。
教室里有时“春色满园”,有时“硕果累累”,有时“雪花飞舞”……教学跟社会实践相关的课文时,则将教室设计成“一家商场”、“一辆火车”、“一条公路”等,让学生完全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孩子们学习的伙伴,生活的导师。
置身于这种生活的乐园中,孩子们怎能不神采飞扬,活力四射?二、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探讨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探讨语文源自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制约,很长时间以来,初中语文教学偏重于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与实践严重不足。
实施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理念落地的体现,将初中语文教学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认识生活,能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
一、实施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
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实施生活化语文教学时,必须着眼于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师实施生活化教学也是提升师能的需要。
其一,从教学理论的层面来分析,实施生活化教学能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以更好地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其二,从教学实践的层面来分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提升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手段。
二、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1.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生活化导入。
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导入时往往由教师给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接下来就是教师“填鸭式”的讲授。
如果教师能在导入环节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探究语文,让语文知识生活化。
设计生活化的导入,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为起点,引导学生探究语文知识。
2.教学走进文本,融入生活化内容。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融入生活化的内容,以教材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更加清晰地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的丰富资源,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创造生活化语文课堂论文
创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摘要: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语文回归生活,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引导学生学好语文,让学生亲历语言的过程,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让静态的课堂联系动态的生活,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共鸣,真正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128-0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成的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正是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走封闭的语文课堂,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场所。
而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学正在变得枯燥、单调、无趣,孩子们被困在狭隘的课堂教学的牢笼里,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正逐步丧失。
陶行知曾有过一个恰当的比喻,说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只鸟关在笼子里。
如何创造一片“林子”让鸟儿自由飞翔?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恢复对语文的兴趣,如何使学生真正领悟到语文的博大精深和它无处不在的魅力呢?需要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变语文的小课堂为生活的大课堂,变头顶的小天空为生活的蓝天。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
其实,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教材都是直接来源于生活的,有的内容甚至就是我们平日里所熟悉的事物,只是他们常常都会熟视无睹。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让他们细心观察,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培养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的习惯,提高理解能力。
我们的课文可能是孩子非常了解的生活现象,也有可能是他们全然陌生的人或事,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感悟能力,寻找生活与语文的结合点,让学生不仅是在学教材,更是在感受生活、领悟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的大教材。
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
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作者:何俊英来源:《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2013年第30期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传承文化的工具。
而语文学科则要让学生逐渐形成尊崇母语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系、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塑造,其目标是追求美和善,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放在最根本的位置,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让学生体味语文学习的快乐。
一、课堂回归,再现生活1.创设生活情境。
语文课堂教学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可以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学科知识等联系在一起。
因此,在课堂操作中,决不能面面俱到,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等要素,创设与生活相关的独特教学情境,统领整个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文本知识。
2.沟通生活经验。
“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为立足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文本内容,把学生从文本中引入社会生活,以致达到理解内容、深入生活、走向社会。
在讲授《荷花淀》一文时,和学生一起讨论了文章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后,让学生边听音乐边默读课文并质疑。
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那些妇女形象都没有具体的名字?”这个问题提得新颖,是一个教学亮点,便脱离了原来设计好的教案,让学生一起讨论并试着为她们起名字。
片刻,有学生说水生嫂应该叫荷花,美丽而高洁;有学生说羞涩的那一位应该叫小芳,美丽又善良。
于是进一步启发他们:这些妇女最后成长为什么人了?学生恍然大悟,有学生站起来说:“就连没有名字、最没有地位、最受压迫、觉悟最低的妇女都行动起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会远吗?”在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伴随着阵阵掌声,铃声响起。
二、观察生活,倾情写作生活的素材非常的丰富,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走向生活:语文课堂走向有效地出路
走向生活:语文课堂走向有效地出路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本真,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堂,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广泛的意义建构。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堂?如何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及它与生活的意义构建。
需要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变语文的小课堂为生活的大课堂,变头顶的小天空为生活的蓝天。
走向生活,才是语文课堂走向有效的出路。
一、融入生活,让课堂静态与动态共振语文具有广博性,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我们要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现实背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语文。
对此,我们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如在上《欢乐的泼水节》一课时,学生都没见过泼水节是怎样的,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泼水节的欢乐,教学中教师适时播放了一段从网上下载的傣族泼水节的录像,优美的音乐、欢快的场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有的情不自禁地跟着“泼”起水来……又如《看菊花》这一课,如何使学生体会到菊花的”一点儿也不怕冷”、“我更喜欢菊花了”呢?记得暑假里我们对这一课进行过集体备课,可当时大家都没能很好地完成。
所以我在上这一课前与同事们琢磨了很久,后来我们制作了课件,把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菊花放在了一起,运用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似乎真切地感受到:在一个寒风习习的早晨,我带领学生欣赏菊花。
边欣赏边让学生说说看到的菊花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一路上”我看到他们个个对菊花赞叹不已,瞪大眼睛仔细瞧着,时不时地还要和同桌商量一番。
欣赏完了我又让他们畅谈看菊花的感受,有的说觉得冷,可是还是想再看一看;有的说五彩缤纷,非常漂亮;有的说美极了;有的还问菊花为什么这么冷还开……他们侃侃而谈,似乎自己就是这朵朵菊花,有的还情不自禁地做出了菊花的样子……就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联系动态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生活化教学课题研究思路
语文生活化教学课题研究思路嘿,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语文生活化教学”这个话题,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但其实说白了,就是让语文这门功课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更贴近,让大家在学习的时候,能觉得更有趣、更有用。
想想看,语文本来就不只是书本上的那些枯燥的知识,咱们每天说的话,听的音乐,甚至看的一部电影,都是语文的一部分呢。
生活处处有语文,简直就像那句老话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只要心中有语文,随时都能拿来用。
咱们可以把语文课堂变得热热闹闹的,比如说,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在课堂上模拟一些生活场景,像逛街、聊天、甚至是处理小矛盾。
大家可以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出各种情景,然后用语文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个时候,课堂就不再是冰冷的讲台和课本,而是生动的生活场景,大家说话的时候可以带上自己的感情,啊,这样不仅能锻炼口语表达,还能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一些词汇和句式。
想象一下,班里的小伙伴们聚在一起,争论着哪种冰淇淋最好吃,最后为了一个“草莓冰淇淋”打成一片,简直太有趣了。
再说到阅读,咱们常常提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如果阅读变成了一项负担,那可就麻烦了。
老师可以选一些和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书,比如说网络小说、漫画,甚至是当下流行的短视频文案,大家讨论起来就特别有意思。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不仅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是一种放松的方式,咱们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顺便让大家知道,原来语文不是死板的,而是可以这么有趣、这么自由。
咱们还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语文练习。
比如说,在学校的食堂里,大家可以用幽默的方式评价每一道菜,甚至可以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给菜名起个新名字,“这道青菜像是春天的第一缕阳光,清新又温暖”,是不是听起来特别有画面感?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家不仅能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还能提升审美观,让语文学习变得轻松自然。
听说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吧,开课的时候,老师可以用一些搞笑的小故事或者趣闻来引入新课题,让同学们捧腹大笑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到学习的氛围中。
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作者:姜丽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17期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有活力的语文教学应该扎根于生活的土壤。
教师应注重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引起共鸣,并真正受到启迪,也才能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教学因生活而精彩。
一、优化教学关系,让学生投入生活现代生活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发展,首先决定于教学关系。
提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的前提是“六带进”:将微笑带进课堂;将尊重带进课堂;将宽容带进课堂;将民主带进课堂;将探究带进课堂;将合作带进课堂。
1.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会主动和学生交朋友,充分相信他们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潜能和积极性;要学会宽容一些有缺点、错误的孩子,善于与他们交朋友;要深入孩子的心灵,感悟和学生交往的乐趣。
教师在课堂上,要把自己当做孩子中的一员,和学生共同讨论、实践、操练,形成师生都认同的观念;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虚心地接受学生提出的一些富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的见解,实事求是地分析教材本身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教师应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环节,促进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建立。
2.有交流协作的生生关系。
学生间良好的合作与交流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环节,而这种关系的形成又十分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与协调。
首先,要善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
其次,要注意引导大家从小就懂得关心他人,学会在学习、思维、实践中体会和理解别人、尊重和欣赏别人。
这样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协作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将直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课堂就是生活,从而投入到课堂生活中去。
二、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起学生的语文学习,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不少学生与同学争论时,不放过对方语言中的一丝破绽,课上发言却往往说不到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生活成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而源自生活的语文教学却成了一潭死水,值得我们深思。
其实,只要让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改变以往停滞的、机械的、狭隘的教学模式,语文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将会是语文教学的一条有效之路,也必将使语文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一、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1.语文教学的外延是生活
好多的语文教学内容是学生常见或比较熟悉的生活原型,但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我们的语文教师也因考试的指挥,失去了应有的生活敏锐感。
其实,只要在教学时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课内或课外的实际观察去认识生活,就能使学生明白:知识来自生活,生活是对书本知识学习的一种印证、补充、拓展和超越。
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时,笔者突破了传统的讲课文的封闭性教学模式,采用了开放的教学方式。
课前笔者千方百计收集与春天有关的资料,并发动学生收集,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短短的数天内,学生搜集了许多有关春天的资料,有图片资料、音像资料、文学资料等。
周末,笔者又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野外观察,了解家乡春天的特点,增加感性认识和体验。
由于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有了广阔的认知背景和丰富的情感基础,因此在上课时,兴趣盎然,话语滔滔不绝,充满了灵性和智慧。
2.语文教学方式更加生活化
用生活的方式去学习语文,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深刻。
改变以往教师一张嘴讲,学生两只耳朵听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动起来,用心去体会和感悟,对于提高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1)让学生的手脚动起来。
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手脚动起来,是促进学生全身心感受课文的有效手段。
在自主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形体运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时,笔者先让学生分组排练课本剧,每组准备好道具,配上音乐,学生分别扮演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感悟课文人物的不同特点。
这既是学习又是活动,更是快乐的享受,也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精神的充分体现。
(2)多种形式创设生活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绘画、影视创作等手段,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如在学习《使至塞上》等古诗时,让学生根据诗的内容作画,不仅能引导学生加深对诗的理解和感悟,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3)让作文真正成为生活的体现。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学生最害怕的也是写作文,可以说作文教学是事倍功半。
只有让作文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如在学习写景类的作文时,笔者事先让学生对要写的景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力求做到“五官开放”,并把观察到的内容详细地
记叙下来,然后再组织、加工、提炼,这样的作文才有物有情。
3.让语文教学直接为生活服务
生活中的通知、启事、请假条、申请、合同、新闻等,都是现实的生活需要。
语文教学可以直接为生活服务,应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如学习《邓稼先》时,笔者让学生给邓稼先写“感动中国”的颁奖词,继而又给班级中有突出事迹的学生写感动班级、感动校园的颁奖词,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让生活成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
让生活成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是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最有效的方法。
1.在日常生活中学语文
“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
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或运用语文。
2.在校园生活中系统学语文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内度过的,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
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学习语文,如班委
选举时上台作竞选演说,运动赛场的小记者在行动等,这些活动的“语文化”,真可谓一举多得:学生既是在实践语文,又是在搞班级建设;教师既是在进行语文用法训练,又是在进行班级教育,学校生活与语文素养的培养实现了和谐与统一。
3.在社会生活中活学活用
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如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写家乡志;为家乡服装厂、酒厂等设计广告;调查、分析并总结家乡的某种精神和文化;设计特色城市发展规划等。
总之,语文教学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结合。
只有让语文教学根植于学生生活的土壤中,让社会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大课堂,才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