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读后感(精选5篇)
史记秦始皇本纪读后感(精选5篇)史记秦始皇本纪读后感(精选篇1)一向在想这是怎样的一位史官:文直,事核。
洋溢着油墨的书香让我无法想象那些刻入竹简的坚韧,但那不虚美,不隐恶的文字仍向我展开历史的长卷.那些封沉的记忆在摇曳的光影下若隐若现,跨越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我看见了英雄项羽的懦弱,瞧见了小人刘邦的伟业,了解了将军的小肚鸡肠,倾听了易水的萧萧哀鸣。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记忆中那些闪耀的光芒,在此处早已褪去了圣洁.那里没有十全十美,仅有一位位站在历史浪尖上的伟人。
“人”一个多么难得的称呼.向所有的人呈现“君权神授”的可笑。
在他的《史记》里,没有皇帝,没有将军,有的只是刘邦,李广。
或许刚才的话错了,这《史记》本身就是十全十美,完美的无懈可击。
因为它有司马迁的秉笔直书,因为它有司马迁的坚持真理。
他做到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我看到了那位长信灯旁紧紧抱着孤单用心写下文字的身影。
听说人死后会变成天上的星星。
那最亮的一颗会是司马迁的眼睛吗?我抱着《史记》走进两千年后的历史。
史记秦始皇本纪读后感(精选篇2)在许多本教师规定的海量阅读书籍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本《史记》,因为它的里面有一个个能改变人心灵的历史故事。
《史记》中有三大类:本纪、世家、列传。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平原君列传》中的《赵胜惜才》,体现了平原君赵胜的知错能改和珍惜人才的高尚品格。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汉朝的太史令,我很佩服他,首先是因为他能博览群书,归纳出这么多的历史故事,是很了不起的。
其次是因为他能在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后,加上那几句振奋人心的话,真是让人无法挑剔,赞叹不已呀!在《韩信被杀》的故事之后,太史公写道: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我的功劳,不自恃自我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
我以前一向以为韩信是一个英雄,原先他也有狂妄的一面,让我重新认识了他。
从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才能的人,既然已经显现出了自我的光芒,就不要太骄傲,不然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秦始皇本纪读后感
秦始皇本纪读后感秦始皇本纪读后感《秦始皇本纪》中一共有五篇歌颂秦始皇功业的碑文,内容大同小异,大都讲诉了始皇的功绩,小编收集了秦始皇本纪读后感,欢迎阅读。
今天又欣赏了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在其历代祖先所积蓄的力量的基础下,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强大国家的过程,这就可以肯定秦始皇的丰功伟绩;当然,也有很多体现了秦始皇因为经验不足所犯下的错误;尤其是写秦始皇死后,秦始皇之子秦二世以许多非法的手段篡取权政,最后在区区两年多的时间里将秦王朝彻底葬送的悲惨教训。
这一篇主要讲解了秦始皇称帝后建立,实施的一系列制度与措施的片段,表现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与恢弘气度。
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是将其作为一个因为缺少历史经验而招致失败的悲剧英雄来进行写作的。
我个人认为,如果秦始皇吸取前代商纣王和夏桀王的失败经验,也许秦朝可以是一个复兴文化的朝代,可与唐朝相提并论,假如秦始皇不是一位暴君的话,可能会使国泰民安,因为毕竟六国都是秦始皇所打垮的,所以如果有人想谋权篡位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或许国泰民安之后就没人想到谋权篡位了。
像清朝时,慈禧太后篡位之前那样,天下大和,虽然仍有一些不安定因素,但是毕竟只是小部分,家家欢乐,家家太平。
秦始皇的威严与神武是我们后人无不敬佩的,只是他的暴行让我们对他的有一些不好的印象,即使秦始皇的行为有种种的不对之处,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的评价还是肯定与赞扬的方面占大多数,尽管也对其有许多的批评与不满,但总体还是在称赞秦始皇。
秦始皇名叫赵政,当秦国在六国中占绝对优势时,庄襄王死去,十三岁的秦始皇即位,同时政务由大臣来管理。
秦国也无时无刻地他国进攻,凡是对秦国不利的,都一个个铲除。
秦国二十几世纪的国君累积下来的功绩。
终于在秦始皇这一代局出,秦国迅速的强大起来,很快就统一了六国,但是这么一个空前强盛的国家,怎么会在短短的几十年毁于一旦呢?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对语言、文字、尺度等一系列都进行了统一的规定,他的功劳对以后的华夏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他在获得天下以后,为自己的私智。
史记·秦本纪原文、注释与翻译
【秦本纪简介】这篇本纪记载的是秦氏族从兴起、发展到称霸天下、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的历史。
秦本为地处偏远的西方的一个部落,其远祖多以驯兽驾车见长,从虞舜到周代屡屡有功:柏翳(yì,益)佐禹治水,舜赐姓嬴氏;费昌为汤驾车败桀于鸣条,中潏(jué,决)在西戎为殷保西部边境,造父(fǔ,甫)为周缪(mù,穆)王架车,日驱千里以救周乱,其族由此为赵氏,周宣王时秦仲为西垂大夫,襄公救周难,又率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建立了秦国。
秦国本为西方一个小国,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到后来相当强大了,还被中原各国视为戎狄,不让它参与盟会。
但秦国一方面在戎族地区扩充土地,一方面与中原各国来往,通婚,吸取中原文化,逐步发展成为强国。
这篇本纪主要取材于《左传》、《国语》和《战国策》,通篇以秦为中心,同时把周王室和其他各诸侯国的情况穿插进去,条分缕析,勾勒出了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军事形势和社会概貌。
秦国的发展与强盛,起关键作用的是有几代励精图治、开明能干的君王,而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些人的事迹刻意叙写,如缪(穆)公、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等,而且抓住了他们广招贤才、知人善任的特点,泼墨重写,这一历史时期许多著名的谋臣武将都在这篇里出现过,这不仅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也为后面有关的各篇列传提供了总的背景。
在这些叙写中尤以缪公写得生动真切,如他以五张羊皮赎来百里傒(奚),百里傒又向他推荐蹇(jiǎn,简)叔;与晋惠公战于韩地,在关键时刻乡民报食马之德;秦晋殽(崤)之战后,缪公的自责、为战死的将士筑坟发丧,作誓“今后世以记余过”,以及对孟明等将领的宽容与信用;诱降由余,伐西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等等,都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感情。
其他如商鞅、张仪、司马错、樗(chū,初)里疾、甘茂、白起、王翦、范睢等人也都为秦国做出过重大贡献。
只是由于全书的体例和安排,在本篇中虽屡提及,而没有详述。
司马迁在《秦本纪》中,如此详细得当地叙写与描绘,着意揭示秦之由弱变强,“文势如阶级”,一层紧一层,可以说为始皇帝最后一统天下,做了令人信服的、合理的铺垫。
《秦始皇本纪》读书笔记
《秦始皇本纪》读书笔记
《秦始皇本纪》作为《史记》的一部分,详细地记载了秦始皇的生平事迹,包括其崛起、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巡游天下、修筑长城、焚书坑儒等重大事件。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被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胆识所吸引,同时也对作者司马迁的才华和史学家的眼光感到敬佩。
首先,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他的崛起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秦始皇从小就具备了非凡的才智和胆识,他善于察言观色、分析形势,能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游刃有余。
同时,他也是一个极具决断力和行动力的人,对于自己的目标有着坚定的信念和追求。
这些特质为他在后来的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
在战争中,他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战略和战术,善于利用地形、兵力等因素来制定作战计划。
同时,他还注重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通过严格的纪律和奖励机制来激发将士们的斗志。
这些举措使得秦军在六国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最终实现了统一大业。
第三,秦始皇建立秦朝后的一系列政策也充分展现了他的治国才能和政治智慧。
他实行了严格的法制和统一的度量衡,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国家更加稳定和强大。
同时,他还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试图消除异己思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史记》秦始皇本纪 原文+译文
精心整理【说明】这篇本纪以编年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王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原文】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
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①,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②,生始皇。
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③。
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④;东至荥阳,灭二周⑤,置三川郡。
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
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
李斯为舍人。
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
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⑥。
【译文】秦始皇帝,是秦国庄襄王的儿子。
庄襄王曾以秦昭王的孙子的身份作为人质抵押在赵国,在那里看见吕不韦的妾,十分喜爱,就娶了她,生了始皇。
秦始皇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前529)在邯郸出生的。
出生后,起名叫政,姓赵。
在他十三岁那年,庄襄王去世,政继承王位做了秦王。
这时候,秦国的疆域已吞并了巴郡、蜀郡和汉中,跨过宛县占据了楚国的郢(yǐng,影)都,设置了南郡;往北收取了上郡以东,占据了河东、太原和上党郡;往东到荥阳,灭掉西周、东周两国,设置了三川郡。
吕不韦为相国,封十万户,封号是文信侯。
招揽宾客游士,想借此吞并天下。
李斯为舍人。
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
秦王年纪小,刚刚登上位,把国事委托给大臣们。
【原文】晋阳反,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
二年,麃公将卒攻卷,斩首三万。
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
王齮死。
十月,将军蒙骜攻魏氏、有诡。
岁大饥①。
四年,拔、有诡②。
三月,军罢。
秦质子归自赵,赵太子出归国。
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
天下疫。
百姓内粟千石③,拜爵一级④。
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
初置东郡。
冬雷。
六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取寿陵。
秦出兵,五国兵罢。
拔卫,迫东郡⑤,其君角率其支属徙居野王⑥,阻山以保魏之河内⑦。
史记秦始皇本纪读后感
史记秦始皇本纪读后感《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书的开山之作。
其中的《秦始皇本纪》是其中一篇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的篇章。
通过阅读《秦始皇本纪》,我对秦始皇这位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产生了一些深思。
《秦始皇本纪》以其独特的史学观点和精彩的描写方式让我深受启发。
文章开篇即以“始皇之母曰穆夫人”引起我的兴趣,作者运用平实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秦始皇的家庭背景。
通过对其父母情感的描写,我更能体会到秦始皇的成长环境对其个性特点和统治方式产生的影响。
接下来,作者以详实的历史资料和精细的叙述,向读者展现了秦始皇姓赢的勇气与决心,他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所做出的政治改革和军事行动,以及他对国家秩序的重视和对统治者权威的维护。
在这些描写中,我深深感受到秦始皇作为一个伟大的君主的胆识和智慧。
在《秦始皇本纪》中,我最为钦佩的是秦始皇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历史文化的保护。
文章中,作者提到了秦始皇制定了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修建了众多工程和宫殿,以及焚书坑儒的损失。
这些决策无疑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焚书坑儒这一行为备受争议,但看似残酷的举措也反映了秦始皇对统一思想、建立统一国家形象的强烈渴望。
与此同时,他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后世皇帝对他的敬仰也让我对他的统治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对历史的尊重和保护,是一位伟大君主的标志,也让我深思如果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秦始皇本纪》,我还发现了一些反思。
秦始皇虽然是一位伟大的统治者,但他的统治方式也存在一些欠缺和弊端。
他对异议的镇压、对人民的苛捐杂税以及修建万里长城中牺牲了大量劳动力的行为都引发了我的思考。
作为一个君主,他的个人目标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之间究竟应该如何权衡和选择?这些问题在他的统治过程中无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后果,也告诉我们一个合格的君主应当具备广泛的视野,能够理性地权衡利弊,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最正确的决策。
秦始皇本纪原文及翻译
秦始皇本纪原文及翻译《史记·秦始皇本纪》这篇本纪出自《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作者司马迁。
这篇本纪以编年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秦始皇本纪原文及翻译,欢迎查看。
秦始皇本纪原文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
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
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
李斯为舍人。
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
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
嫪毐封为长信侯。
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
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
事无小大皆决于毐。
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
九年,彗星见,或竟天。
攻魏垣、蒲阳。
四月,上宿雍。
己酉,王冠,带剑。
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
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
战咸阳,斩首数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战中,亦拜爵一级。
毐等败走。
即令国中:有生得毐,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
尽得毐等。
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
车裂以徇,灭其宗。
及其舍人,轻者为鬼薪。
及夺爵迁蜀四千余家,家房陵。
是月寒冻,有死者。
杨端和攻衍氏。
彗星见西方,又见北方,从斗以南八十日。
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
桓齮为将军。
齐、赵来置酒。
齐人茅焦说秦王曰:“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
”秦王乃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
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
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
韩王患之。
与韩非谋弱秦。
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疆,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
秦始皇本纪主要内容
秦始皇本纪主要内容秦始皇本纪是《史记》中的一篇,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者秦始皇的生平事迹。
这一篇历史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政治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秦始皇本纪主要内容包括秦始皇的出生、统一中国、改革制度、修建万里长城、焚书坑儒等重大事件。
首先,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的出生和成长经历。
秦始皇出生于战国末期的秦国,是秦国的第九代国君。
在他年幼时,秦国正处于战乱不安的局面,这对于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的成长经历为他日后的政治决策和改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秦始皇本纪详细记载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等,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使得整个中国处于一个统一的政治体系之下。
这一举措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
此外,秦始皇本纪还记载了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的事迹。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其修建不仅加强了对北方的防御,也加强了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这一举措对于中国古代的国防建设和边疆地区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后来的明清时期的长城修建奠定了基础。
最后,秦始皇本纪还记载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
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导致了大量古代文献的丧失,也对儒家学说产生了重大的打击。
秦始皇的这一举措为后来的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标志。
总的来说,秦始皇本纪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中国古代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者秦始皇的生平事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以及统一国家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秦始皇本纪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的历史变迁和演变规律。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史记》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
①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②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③生始皇。
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④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
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
李斯为舍人。
⑤蒙骜、王齮、⑥麃公等为将军。
⑦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
注①索隐庄襄王者,孝文王之中子,昭襄王之孙也,名子楚。
按:战国策本名子异,后为华阳夫人嗣,夫人楚人,因改名子楚也。
注②正义质音致。
国强欲待弱之来相事,故遣子及贵臣为质,如上音。
国弱惧其侵伐,令子及贵臣往为质,音直实反。
又二国敌亦为交质,音致。
左传云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是也。
注③索隐按:不韦传云不韦,阳翟大贾也。
其姬邯郸豪家女,善歌舞,有娠而献于子楚。
注④集解徐广曰:“一作‘正’。
”宋忠云:“以正月旦生,故名正。
”索隐系本作“政”,又生于赵,故曰赵政。
一曰秦与赵同祖,以赵城为荣,故姓赵氏。
正义正音政,“周正建子”之“正”也。
始皇以正月旦生于赵,因为政,后以始皇讳,故音征。
注⑤集解文颖曰:“主厩内小吏官名。
或曰待从宾客谓之舍人也。
”注⑥集解徐广曰:“一作‘龁’。
”索隐蒙骜,齐人,蒙武之父,蒙恬之祖。
王齮即王龁,昭王四十九年代大夫陵伐赵者。
正义齮,鱼绮反。
刘伯庄云音绮。
后同。
注⑦集解应劭曰:“麃,秦邑。
”索隐麃公盖麃邑公,史失其姓名。
正义麃,彼苗反,盖秦之县邑。
大夫称公,若楚制。
晋阳反,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
二年,麃公将卒攻卷,①斩首三万。
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
王齮死。
十月,将军蒙骜攻魏氏熴、有诡。
②岁大饥。
四年,拔熴、有诡。
三月,军罢。
秦质子归自赵,赵太子出归国。
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
天下疫。
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
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③燕、虚、长平、④雍丘、山阳城,⑤皆拔之,取二十城。
李斯《谏逐客书》和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比较阅读
李斯《谏逐客书》和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乙)大索,逐客.。
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
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
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
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
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
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
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
不可与久游。
”乃亡去。
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
《史记》秦始皇本纪原文+译文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原文+译文【说明】这篇本纪以编年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王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秦国,从襄公被封为诸侯以后,经过二十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对山东六国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天下统一也已成为大势所趋。
秦始皇顺时乘势,奋发努力,终于兼并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接着他又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健全和巩固新政权。
然而,倏忽之间,这个空前强大的封建王朝就被农民起义的汹涌波涛冲毁了。
应该说,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壮大所做出的重大贡献,由他领导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国家的法令、制度、方针、政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可惜的是,由于他的骄横残暴,滥用民力,横征暴敛,严刑酷法,接着昏庸的秦二世又在这方面继承了他的衣钵,变本加厉,不仅使他的许多本来可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政策并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广大人民重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而且也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这篇本纪以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活动为中心,逐年叙写,简中有繁,概括与重笔相间,通篇读来,不仅给人以历史的原貌,还可以使人感到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两代帝王的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眼前。
写秦始皇,首先简要地历数了他在前代取得重大胜利的基础上,调兵遣将,乘胜进击,并吞六国的过程,中间穿插记叙了粉碎嫪毐(làoǎi,烙蔼)吕不韦集团、李斯上书谏逐客、尉缭献计、荆轲行刺等事件。
然后依次叙写他统一天下后的言行和事件,一方面列举了诸如议帝号、改历法服色、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巡行刻石、南取陆梁地、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咸阳宫关于学古与师今的一场大辩论、焚书坑儒等等;另一方面又列举了秦始皇不惜巨资派人入海求仙、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和骊山陵墓、随意杀戮无辜等等。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意思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
哀后人也。
”意思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这句话出自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是司马迁对秦朝历史的深刻反思。
本文将详细解读这句话的含义,探索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哲理。
这句话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一是对秦人忙碌生活的描述,二是对后人态度的反思。
“秦人不暇自哀”,这里的“秦人”指的是秦始皇时期的人民。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施了一系列严苛的政策,如焚书坑儒、徭役繁重等。
这使得当时的秦人生活在极度压抑和繁忙之中,他们没有时间去悲伤,去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
“而后人哀之”,指的是后来的历史学者、人们对于秦朝的悲惨命运表示哀悼。
他们认识到秦朝严苛的政策导致了民不聊生,国家迅速走向灭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这句话批评了后人只是对秦朝的悲剧表示哀悼,却没有从中吸取教训。
历史上的许多朝代在兴起、繁荣之后,都因为暴政、腐败等原因走向衰败。
然而,后人往往只是感慨于这些悲剧,却未能真正反思其背后的原因。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预言了如果后人不能从前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那么他们也将重蹈覆辙,再次陷入悲哀的境地。
总的来说,这句话强调了历史教训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习,避免重复前人的错误,以防止历史的悲剧再次发生。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时刻
关注民生,关注国家政治制度的合理性,以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通过对这句话的解读,我们更能理解司马迁在《史记》中传达的历史观: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校对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校对摘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是整个《史记》中较为特殊的一篇,司马迁在最后评述时引用了整篇《过秦论》,这是在《史记》全书中也仅此一见。
由此可见该卷的价值与其它卷不同。
由于当时编写条件差,而且史料众多,司马迁在编撰的时候不免有一些错误。
但这些错误并不影响我们通过阅读该卷了解整个秦朝的兴衰历史。
本文也仅仅是列出了该卷的十分容易发现的错误,希望对以后阅读该卷提供微小帮助。
关键词:史记;秦始皇本纪;错误;校对;价值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
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
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
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
蛇遂分为两,径开。
行数里,醉,因卧。
後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
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
”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
”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
后人至,高祖觉。
後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
诸从者日益畏之。
这是家喻户晓的刘邦斩白蛇的史料记载。
刘邦斩白蛇此事或许有,但是这部分史料中有明显的被神话的痕迹,其中有一处实为可疑,“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
”此处描述过于神秘,应该是司马迁听到的民间传闻,用来称赞刘邦的英勇。
自古以来,很多圣人的出生都会被人神话化。
比如《史记》卷四《周本纪》中有:周后稷,名弃。
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
姜原为帝喾元妃。
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
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
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弃被丢弃后,马牛不践,飞鸟用翼覆之。
這样的描写都是为了衬托该人的优秀。
这些皆是民间传闻,可信度并不高。
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翻译
谏始皇书(公子扶苏)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原文】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
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唯上察之。
”
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今译】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劝谏秦始皇勿以重法,说:“天下刚刚安定下来,边远之地的老百姓还没有聚合起来,书生们读都的是孔子的圣贤书。
现在皇上都是施用重典,我担心天下会出现不安定的因素,希望皇上仔细考虑这件事情。
”
皇上大怒,扶苏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蒙恬军。
【赏析】
扶苏,秦始皇长子,本文扶苏劝谏秦始皇勿以重法,告诫秦始皇天下安定不适宜用重典。
语
意简短明确,语气委婉谦恭。
《史记》秦始皇本纪原文译文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原文+译文【说明】这篇本纪以编年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王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秦国,从襄公被封为诸侯以后,经过二十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对山东六国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天下统一也已成为大势所趋。
秦始皇顺时乘势,奋发努力,终于兼并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接着他又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健全和巩固新政权。
然而,倏忽之间,这个空前强大的封建王朝就被农民起义的汹涌波涛冲毁了。
应该说,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壮大所做出的重大贡献,由他领导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国家的法令、制度、方针、政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可惜的是,由于他的骄横残暴,滥用民力,横征暴敛,严刑酷法,接着昏庸的秦二世又在这方面继承了他的衣钵,变本加厉,不仅使他的许多本来可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政策并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广大人民重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而且也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这篇本纪以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活动为中心,逐年叙写,简中有繁,概括与重笔相间,通篇读来,不仅给人以历史的原貌,还可以使人感到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两代帝王的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眼前。
写秦始皇,首先简要地历数了他在前代取得重大胜利的基础上,调兵遣将,乘胜进击,并吞六国的过程,中间穿插记叙了粉碎嫪毐(lào?ǎi,烙蔼)吕不韦集团、李斯上书谏逐客、尉缭献计、荆轲行刺等事件。
然后依次叙写他统一天下后的言行和事件,一方面列举了诸如议帝号、改历法服色、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巡行刻石、南取陆梁地、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咸阳宫关于学古与师今的一场大辩论、焚书坑儒等等;另一方面又列举了秦始皇不惜巨资派人入海求仙、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和骊山陵墓、随意杀戮无辜等等。
史记原文译注原文与解析
史记原文译注原文与解析《史记》原文译注:原文与解析古代中国历史学巨著《史记》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后世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对《史记》中的原文进行译注与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这一文献。
一、《史记》概述《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著,共纪传十二本。
每本包含若干章节,并分为纪、传两类。
纪部记载各朝历史事件,传部记载各朝名臣、豪杰的事迹。
《史记》以其内容丰富、观点独到而备受赞誉。
二、《史记》原文译注1. 皇帝本纪【原文】始皇帝不即位五年而百官请尊号称帝,是以改元曰“始皇帝”。
【译注】始皇帝在即位五年后,百官上书请求尊称他为“帝”,因此改元为“始皇帝”。
2. 太史公自序【原文】余观夫四方之辨,维新旧之变也。
垂世之业,不易本也。
【译注】我经过研究,发现各地的制度差异,是由于新旧制度的变迁所致。
我作为太史公,将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工作,不会轻易变更。
3. 本纪第一:五帝本纪【原文】黄帝始祖;有虞氏,至唐尧;虞舜氏,至于陶唐;由汤、文王,至于周公。
【译注】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有虞氏统治的时期,一直到唐尧;虞舜氏在陶唐之间执政;汤、文王时期,直至周公。
4. 本纪第二:夏本纪【原文】夏后有成,於奕,禹,夫差,少康,亦振迅雷霆,聿绥厥,微烈。
【译注】夏朝的开国君主是大禹,后来有成王、奕王、夫差、少康等,他们英姿勃发,如雷霆般震撼人心,统治社稷,功劳虽不显著,但属于微烈之辈。
5. 本纪第三:商本纪【原文】契沈饮,商王武丁。
【译注】契将心思深藏,隐藏本性,商王武丁。
6. 本纪第十:秦始皇本纪【原文】始皇二十二岁即位,三十五岁灭赵;五十一岁,绝二世而并天下,号秦始皇。
【译注】始皇帝在二十二岁登基,三十五岁灭亡赵国;五十一岁,将秦国与其他各国统一,自立为秦始皇。
三、《史记》原文解析1. 皇帝本纪在这个章节中,记载了始皇帝称帝的过程。
始皇帝在即位五年后,得到百官的请求,决定尊称为“帝”,并且改元为“始皇帝”。
最新《史记》秦始皇本纪 原文 译文汇编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原文+译文【说明】这篇本纪以编年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王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秦国,从襄公被封为诸侯以后,经过二十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对山东六国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天下统一也已成为大势所趋。
秦始皇顺时乘势,奋发努力,终于兼并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接着他又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健全和巩固新政权。
然而,倏忽之间,这个空前强大的封建王朝就被农民起义的汹涌波涛冲毁了。
应该说,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壮大所做出的重大贡献,由他领导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国家的法令、制度、方针、政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可惜的是,由于他的骄横残暴,滥用民力,横征暴敛,严刑酷法,接着昏庸的秦二世又在这方面继承了他的衣钵,变本加厉,不仅使他的许多本来可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政策并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广大人民重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而且也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这篇本纪以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活动为中心,逐年叙写,简中有繁,概括与重笔相间,通篇读来,不仅给人以历史的原貌,还可以使人感到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两代帝王的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眼前。
写秦始皇,首先简要地历数了他在前代取得重大胜利的基础上,调兵遣将,乘胜进击,并吞六国的过程,中间穿插记叙了粉碎嫪毐(làoǎi,烙蔼)吕不韦集团、李斯上书谏逐客、尉缭献计、荆轲行刺等事件。
然后依次叙写他统一天下后的言行和事件,一方面列举了诸如议帝号、改历法服色、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巡行刻石、南取陆梁地、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咸阳宫关于学古与师今的一场大辩论、焚书坑儒等等;另一方面又列举了秦始皇不惜巨资派人入海求仙、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和骊山陵墓、随意杀戮无辜等等。
《史记秦本纪》原文及译文赏析
《史记秦本纪》原文及译文赏析秦始皇本纪,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的内容。
这篇本纪以编年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嬴政及秦二世赵胡亥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史记秦本纪》原文及译文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晋大臣,欲入重耳。
晋许之,於是使人送重耳。
二月,重耳立为晋君,是为文公。
文公使人杀子圉。
子圉是为怀公。
其秋,周襄王弟带以翟伐王,王出居郑。
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难於晋、秦。
秦缪公①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杀王弟带。
二十八年,晋文公败楚於城濮。
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
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
晋之强,秦之忧也。
”缪公乃罢兵归。
晋亦罢。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
郑人有卖郑于秦曰:“我主其城门,郑可袭也。
”缪公问蹇叔、百里傒,对曰:“径数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利者。
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不可。
”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
”遂发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
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
缪公闻,怒曰:“孤发兵而子沮哭吾军,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军。
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
”二老退,谓其子曰:“汝军即败,必於肴厄矣。
”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更晋地,过周北门。
周王孙满曰:“秦师无礼,不败何待!”兵至滑,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曰:“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
”秦三将军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
”灭滑。
滑,晋之边邑也。
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
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
”遂墨衰绖②,发兵遮秦兵於肴,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
虏秦三将以归。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
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一法度衡石丈尺
一法度衡石丈尺
这句话出自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
要想正确断句,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这句话的含义。
这里的“一”“同”二者同义,都是“统一”的意思。
法:法制。
度:计量长短的器具为度,相当于现在的尺子。
古人都是以人身体的一些部位或其中一种动作命名依据的,例如寸、咫、尺、丈、寻、常、仞等,都是长度单位。
如下图:
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相当于现在的称。
古代的重量单位主要有铢、两、斤、钧。
石:音dan(四声),一种容量单位,古代十斗为一石。
在古代,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统称为量,主要是计量农产品的多少。
古代计量单位主要有升、斗、斛、石、豆、区、釜、钟、溢等。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这句话的意思是:“统一法制和度量衡器,车辆统一轨宽,书写用同一种文字。
”由此可见,
“度”“衡”“石”“丈”“尺”都是一种衡量单位,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断句“一、法、度、衡、石、丈、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映了君相关系日益紧张严 峻,中央机构在不断调整、改 革,总的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 皇权不断加强。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秦朝:已经有具备监察机能的官职设置(御史 大夫、监御史) 西汉: 地方:设十三州刺史
中央:御使大夫属下的机构 汉代以后:御使台、都察院等 监察制度逐步健全 宋代:提点刑狱司 清代:都察院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 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 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两种相左 观点的看法。
五、行省的设置
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秦朝
郡
县
汉末
州
郡
县
唐朝
道
州
县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路
州
县
行省
路
府
州
县
承宣布政使司
省
道
府 府
县 县
元朝的行省制度 1、概况
❖ 秦朝之后的历代都采取了哪些削弱相权措施呢?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建立中朝
皇帝
中朝
外朝
尚侍常 书 令中侍
丞御太 史
相大尉 夫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九卿
唐朝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
尚
门
书
书
下
吏户礼兵刑工
想一想: 唐朝中央政令是如何出台的? 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 重大创造。
江苏省东台中学汤海涛
一、法令出一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 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
纪》
❖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后来这一制度如何发展?
1、此二句话分别形容谁? 2、二者会不会产生矛盾?依据是什么?
二、君权与相权 相权成为了皇权独断地位的最大威胁。削弱
相权也成为历代强化君权的必然措施。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 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 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 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 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一天,宰相范质等 人向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太祖称自己 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 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此后宰相大臣就 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自朱元璋起,规定 “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 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读史感悟:
(1)皇权确立后不断加强,君主主宰国家的一切大 权。相权被不断分割,且权利日益削弱,对皇权的 威胁也日趋减弱。
(2)历代王朝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 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 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 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选官制பைடு நூலகம் 实行时间 特点 局限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 正制
科举制
西周至 秦汉魏晋 秦汉魏晋 隋唐北宋 春秋 南北朝 南北朝 明清
官职 世袭
从社会基 设立中 择优录取
层选用
正官
仕途开放
被限定在 贵族范围
以官举士 成为世族把 八股取士 权操于上 持政权工具 束缚思想
读史感悟: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 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
2、意义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 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②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 义。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 的开端。
蒙古:岭北行省
东北:辽 阳 行 省
云贵: 云南行省 台湾:澎湖巡检司 元代的行省
小
结
❖ 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