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形的性质与判定(2)》教学设计
七中 张光华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第2课时)
三、说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讲授法、谈话法、
演示法、实验学导法、学案导学法。 2、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有:
自主探索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式学 习法。
四、说教学过程
活动一、温故知新 活动二、发现新知 活动三、证明新知 活动四、再探新知 活动五、巩固新知 活动六、内化新知 活动七、升华新知
理 对角线互相垂直
性,不要过份强调推理的
的平等四边形是菱
形式。
形.
对已角知线:在互相A垂BC直D 中的,A平C行⊥ B四D 边形是菱A形.
求证: ABCD 是菱形
O
证明:
B
D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C
∴OA=OC
又∵ AC ⊥ BD;
∴BA=BC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 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学生小组讨论, 每组6人,在组 长的组织下进行 充分交流、讨论 ,并在学案上写 出完整的证明过 程,展示学习成 果,并对展示的 成果进行充分评 议,提出自己的 看法。
推理的有机结合;交流与 展示能够地有效反馈学生 的证明情况,更是对学生 不同方法的认可,为学生 互相学习借鉴提供的平台 。
《课程标准》要求: 推理就贯穿数学教学的始 终,推理能力的形成和提 高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 渐进的过程,义务教育阶 段要注重学生思考的条理
A
E
D 运用刚刚证明的两个判
定定理解决问题,进一步发
O
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
B
F
C 通过对教材P7随堂练习的解
决,让学生找寻不同的解题
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学生分组学习, 深刻体会数学思想的多样性
展示学习成果, 和灵活性。在一题多解的过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2)》优教教案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2)一、学情与教材分析1.学情分析上节课,学生已经经历了独立探索发现菱形性质的过程,通过折纸等活动学生体会了“实验—猜想—证明—应用”的科学探索过程,认识了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这些都为本节课进一步探索和发现菱形的判定定理提供了较好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基础。
2.教材分析本节课,学生将探究菱形的判定定理,应该说,有了上节课的铺垫,本节课可以更多地让学生自主探索。
第一个定理的证明中,需要首先明确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关系,这样为后面一系列定理的证明打下基础;第二个定理教科书中是通过设置一个尺规作图的问题引入的,在学生自行完成尺规作图并明确了作法的可行性后,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证明过程。
本节课中将通过学生的自主证明过程,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经历尺规作菱形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教学目标1.经历菱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究及证明过程及其运用;2.掌握用尺规作菱形的方法;3.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提高推理论证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菱形判定定理的证明和应用.难点:通过尺规作图法作菱形.四、教法建议采用“展示交流——合作论证——知识运用(训练提升)”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总结并形成结论,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所学知识.五、教学过程(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任务1:制作菱形①在一张纸上用尺规作图做出边长为10cm的菱形;②想办法用一张长方形纸剪折出一个菱形.③利用长方形纸你还能想到哪些制作菱形的方法.任务2:怎样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呢菱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是不是可以作为判定定理呢请回答下列问题:①:菱形的四条边相等的逆命题是什么②:①中的两个逆命题是否正确请尝试证明!对于不正确的命题请添加适当的条件,使它成立.2.预习自测:一、填空题1.如图,如果要是平行四边形是一个菱形,需要添加一个条件,那么你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B答案:AB=BC,或AC⊥BD(答案不唯一)解析:由定义知,当AB=BC时,平行四边形ABCD是一个菱形;由判定定理知道,当AC⊥BD时,平行四边形ABCD是一个菱形,所以两个答案都可以.点拨:熟练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即可解答此题.2.如图,等边△ABC中,点D,E,F分别是AB,BC,AC边上的中点,则图中有________个菱形.CB答案:3解析:∵△ABC是等边三角形,∴AB=AC=BC ,∵D 、E 、F 分别是AB 、BC 、CA 边上的中点,∴DF=12BC ,DE=12AC ,EF=12AB , ∴DF=EF=ED=AD=AF=CF=CE=BE=BD ,∴有3个菱形:菱形ADEF ,菱形BDFE ,菱形CFDE .故答案为3.B点拨:根据等边三角形和中位线的性质可得DF=EF=ED=AD=AF=CF=CE=BE=BD . 再根据菱形的判定定理即可解答此题3.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B 添加一个你认为合适的条件_______________,使四边形AECD 为菱形.E A 答案:AD ∵AD=CD ,∴四边形AECD 为菱形.当AD=AE ,∵AD=CD ,∴AE=CD. 又∵AB ∴四边形AECD 为菱形.当∠CEB=∠B ; ∵等腰梯形中,∠A=∠B ,∴∠A=∠CEB.∴AD 又∵AB ∴四边形AECD 为菱形.点拨:利用平行四边形和菱形的判定定理,先证平行四边形,再证菱形.(二)课堂设计1、知识回顾C 图1—1内容:通过练习复习上节课所探究的菱形的性质.1)菱形ABCD中,AC=8,BD=6,则菱形的周长是______2)如图,在菱形ABCD中,∠BAD=80°,AB的垂直平分线交对角线AC与点F,垂足为点E,连接DF,则∠CDF等于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课件中的问题回顾上节课探究过的菱形的性质定理,从而为本节课的继续探究,尤其是理论证明做铺垫。
北师大版九上数学(教案)第一章:第1节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第二课时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经历菱形判定定理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2).能够用综合法证明菱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发展演绎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结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探索与证明过程中所蕴含的抽象、推理等数学思想.【教学重点】菱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教学难点】菱形判定定理的应用.【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菱形的定义;(2)菱形的特征;(3)菱形的性质;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想一想我们可以怎样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二、探究新知1.菱形的判定1:定义法(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数学语言:∵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且AB=AD∴四边形ABCD是菱形2.菱形的判定2的探究: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活动内容1:根据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什么条件可以判断一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先想一想,再与同伴交流.处理方式: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再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讨论,进而得到结论: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活动内容2:通过思考、交流,我们可以发现,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你能证明这个命题吗?处理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大胆猜想,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严格地证明.证明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及时予以指导和规范.此处可安排学生板演证明过程.但是要帮助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并以本题为例,规范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即:先将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分析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再根据条件和结论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最后再规范证明.同时,本题可能会有学生用证明△AOB ≌△COB 的方法证明BA=BC ,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AC 和BD 的关系,即互相垂直平分,因而可以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来证明BA=BC.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已知: ABCD 中,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O,AC ⊥BD. 求证: ABCD 是菱形证明:∵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O =CO 又∵AC ⊥BD∴BD 是线段AC 的垂直平分线.∴BA =BC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四边形ABCD 是菱形(菱形的定义).设计意图:由于要判定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因此,若要考虑边,则容易想到定义,若要考虑对角线,则可能受到性质的启发,想到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进而对这一命题进行严格证明,得到结论.3.菱形的判定3的探究: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活动内容1:已知线段AC ,你能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一个菱形ABCD ,使AC 为菱形的一条对角线吗?你是怎么做的?思考并独立完成后,与同伴交流.处理方式:学生独立完成作图后可与课本作法进行对比,通过思考作法的正确性,探索得到菱形的另一种判定方法: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并对这一判定方法加以证明. 这里可能会有一个问题:对于作图要求,学生可能会不太明确,教师要及时点拨,作图要求是要使已知线段为对角线,因而可以借助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这一性质,通过作线段AC 的垂直平分线来完成作图.如还是无法完成,可借鉴课本作法.活动内容2:你所做的四边形是菱形吗?你能得到怎样的结论?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 处理方式:根据作图过程,学生能猜想出所在在四边形为菱形,进而猜想出菱形的另一种判定方法: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对于学生作法的正确性的证明,可以先证明所做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再利用定义,证明是菱形.由此得出结论: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AB DC O已知: 在四边形 ABCD 中,AB=BC=CD=AD 求证: 四边形 ABCD 是菱形 证明:∵AB=CD ,BC=AD∴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又∵AB=BC∴四边形 ABCD 是菱形归纳:菱形的三个判定: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3.有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三、例题讲解例1.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四边形ABCD 为菱形的是( C )A. AC ⊥BD ,AC 与BD 互相平分 B. AB=BC=CD=DAC. AB=BC ,AD=CD ,且AC ⊥BD D. AB=CD ,AD=BC ,AC ⊥BD解析:根据菱形的三个判定可得C 是错误的.例2、如图, ABCD 的两条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AB=5,AC=8,DB=6, 求证:四边形ABCD 是菱形.证明:∵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OA=OC=4 OB=OD=3 又∵AB=5∴222BO AO AB += ∴∠AOB=90° ∴AC ⊥BD又∵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ABCD 是菱形. 四、巩固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1)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 ×)BCAD(2)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3)对角线互相垂直,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4)两条邻边相等,且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的四边形是菱形.(×)2.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的四边形是( C )A.矩形B.一般的平行四边形C.菱形D.以上都不对3.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A<90°,边BC,CA,AB的中点分别是点D,E,F,则四边形AFDE是( A )A.菱形 B.正方形 C.平行四边形 D.梯形4.如图,将△ABC沿BC方向平移得到△DCE,连接AD,下列条件能够判定四边形ABCD为菱形的是( A )A.AB=BC B.AC=BCC.∠B=60° D.∠ACB=60°五.拓展提高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E是BD延长线上的点,且△ACE是等边三角形,求证:四边形ABCD是菱形。
九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教案: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2)
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1.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二)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积累经验,并能综合运用,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2.经历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意识和主动探究的习惯,初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发展有条理表达的能力.3.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意识.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教学难点:菱形的判定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学设计:模仿-猜想-论证-运用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的性质: 1. 四条边都相等;2. 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3.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
二、新课学习 1. 思考(1):除了运用菱形的定义,你能找出判定菱形的其他方法吗? 猜想1: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互相垂直.求证:四边形ABCD 是菱形.证明:∵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OA =OC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互平分)。
又∵AC ⊥BD ,∴ BD 所在直线是线段AC 的垂直平分线,∴ AB =BC ,∴ 四边形ABCD 是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得出结论: 判定定理 1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3.实际应用:例题1:如图19.3.4,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 、BC 分别交于点E 、F ,求证四边形AFCE是菱形.证明:∵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E ∥FC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1=∠2.∵ EF 平分AC ,∴ AO =OC .又∵ ∠AOE =∠COF =90°,∴ △AOE ≌△COF (ASA ),∴ EO =FO , ∴ 四边形AFCE 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又∵EF ⊥AC ,∴ 四边形AFCE 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4.思考(2):除了运用对角线,你还有其他判定菱形的方法吗?猜想2: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AB=BC=CD=D A求证:四边形ABCD 是菱形证明:∵AB=CD ,BC=AD,∴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又∵AB=BC,∴四边形A BCD 是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思考:这里的条件能否再减少一些呢?能否类似对矩形的讨论那样,有三条边相等的四边形就是菱形了呢?猜一猜,并试着画一画,你就会知道,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DA BC5.得出结论:判定定理 2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三、随堂练习1、用两个边长为a 的等边三角形纸片拼成的四边形是( ) A.等腰梯形 B.正方形 C.矩形 D.菱形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两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B、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C、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D、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四、课堂小结判定四边形是菱形共有哪几种方法?五、板书设计六、布置作业教材P7习题1.2 1、2、3(课题) 复习 判定1. 判定2. 例1. 判定3. 探究 例2. ( 学 生 板 演 )。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讲学案2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平行四边的判定和性质及菱形的性质第一课时基础上来学习本节内容。
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以及符号语言的应用;2.灵活运用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重点:掌握并会应用菱形的判定方法. 教法:启发式,讲授法、讨论、合作探究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应用. 学法:合作交流、领悟、理解、运用学习过程:一、导学问题1:什么叫菱形?菱形有哪些性质?问题2: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剪折出一个菱形吗?二、自学问题3:除了菱形的定义,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一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O,AC⊥BD.求证:平行四边形ABCD是菱形总结菱形的判定方法:三、互学问题4:已知线段AC,你能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一个菱形ABCD,使AC为菱形的一条对角线吗?问题5:通过问题4,你发现了什么?例1、已知:如图1-5,四边形ABCD中,AB=BC=CD=DA.求证:四边形ABCD是菱形例2、已知: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0,AB=5,OA=2,OB=1. 求证:平行四边形ABCD是菱形。
四、测学1、随堂练习2、在矩形ABCD中,O是对角线AC的中点,EF是线段AC的中垂线,交AD、BC于E、F. 求证:四边形AECF是菱形3、已知: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DF∥AB,交AB、AC分别为E , F。
求证:①试判断四边形AFDE是怎样的四边形,证明你的结论。
②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FDE是正方形。
五、思学问题6:在下面的位置写出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的方法?CA C。
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3. 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部分学生反映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知识与实际生活应用关联不大,需要加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改进措施
1. 增加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菱形的性质与判定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知识拓展:
介绍与菱形的性质与判定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菱形的性质与判定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3. 相邻角互补
4. 菱形中心对称
判定:
1.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
2. 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
3. 相邻角互补的四边形
4. 中心对称的四边形
```
板书设计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八、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实践教学:在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中,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设计与导学案
教学设计1.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1.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菱形的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菱形的性质,为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在性质的教学方面,采用直观操作和几何论证相结合的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即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采用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使学习过程直观化、形象化。
此外,生活中菱形的广泛应用反映了人类杰出的智慧,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与人文价值。
一、教学目标:1.了解菱形的概念及其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体会菱形的轴对称性,掌握菱形的性质;2.经历利用折纸等活动探索菱形的性质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以及计算与证明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菱形的性质和定理,以及证明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综合法证明菱形的性质定理。
二、温故知新: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3.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三、自主探究:阅读课本p2—41、菱形的定义:叫做菱形。
菱形是________的平行四边形。
2、菱形的性质(1)些这样的性质吗?(2)请同学们用菱形纸片折一折,回答下列问题:A①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③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④菱形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归纳】:菱形与平行四边形比较,又有其特殊的性质:特殊在“边”上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殊在“对角线”上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合作探究:请独立证明菱形的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已知:求证:证明: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已知:求证:证明:五、例题解析【例1】如图1-2,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 ∠BAD=60°,BD=6,求菱形的边长AB和对角线AC的长。
《菱形判定》优秀教学设计
《菱形判定》优秀教学设计《菱形判定》优秀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菱形判定》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菱形判定》优秀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的: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两个判定方法;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2.在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与综合应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二、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菱形的两个判定方法.2.教学难点:判定方法的证明方法及运用.三、例题的意图分析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其中例1是教材P109的例3,例2是一道补充的题目,这两个题目都是菱形判定方法的直接的运用,主要目的是能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这些题目的推理都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程度好一些的班级,可以选讲例3.四、课堂引入1.复习(1)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2)菱形的性质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性质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运用菱形的定义进行菱形的判定,应具备几个条件?(判定:2个条件)2.【问题】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除根据定义判定外,还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吗?3.【探究】(教材P109的探究)用一长一短两根木条,在它们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木条,这个四边形什么时候变成菱形?通过演示,容易得到:菱形判定方法1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注意此方法包括两个条件:(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通过教材P109下面菱形的作图,可以得到从一般四边形直接判定菱形的方法:菱形判定方法2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五、例习题分析例1 (教材P109的例3)略例2(补充)已知:如图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交于E、F.求证:四边形AFCE是菱形.证明:∵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E∥FC.∴ ∠1=∠2.又∠AOE=∠COF,AO=CO,∴ △AOE≌△COF.∴ EO=FO.∴ 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又EF⊥AC,∴ AFCE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例3(选讲)已知:如图,△ABC中,∠ACB=90°,BE平分∠ABC,CD⊥AB与D,EH⊥AB于H,CD交BE于F.求证:四边形CEHF为菱形.略证:易证CF∥EH,CE=EH,在Rt△BCE中,∠CBE+∠CEB=90°,在Rt△BDF中,∠DBF+∠DFB=90°,因为∠CBE=∠DBF,∠CFE=∠DFB,所以∠CEB=∠CFE,所以CE=CF.所以,CF=CE=EH,CF∥EH,所以四边形CEHF为菱形.六、随堂练习1.填空:(1)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2)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________;(3)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________;(4)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的四边形是菱形.2.画一个菱形,使它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cm、8cm.3.如图,O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DE∥AC,CE∥BD,DE和CE相交于E,求证:四边形OCED是菱形。
人教初中数学八下 18.2.2《菱形》菱形的性质教案2 【经典教学设计合编】
菱形的性质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本节课是菱形的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菱形的性质,为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在性质的教学方面,采用直观操作和几何论证相结合的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即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采用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使学习过程直观化、形象化。
教学内容分析:菱形的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菱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
掌握菱形的两条性质。
过程与方法经历菱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推理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过运用菱形的性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菱形性质的探求.难点菱形性质的探求和应用.媒体教具三角板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一、发现新知1.教师拿出可以活动的衣帽架,问同学们衣帽架上有我们熟悉的什么图形,学生不难回答是菱形。
借此,我便让学生举出自己身边的菱形图案,例如:美丽的中国结、学校的收缩门等等,我再展示出我收集到的一些生活中的菱形图案,毛衣上的菱形图案、菱形耳环、办公室窗子的防护栏、自动收缩门、操场上地砖拼成的图案。
2.利用制作好的平行四边行教具,将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平移到一个固定的位置后,让学生观察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教具的变化情况,引出菱形的定义(板书定义):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板书)通过等式“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相等”=菱形,强化菱形的概念。
二、自主探索1.出示问题问题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学生先自己举例生活中的菱形图案,再欣赏教师收集的菱形图案,从中抽象出菱形定义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获得对概念的理解,解决问题和数学探究意识。
学生欣赏菱形图案,感知生活中的菱形。
观察教师的演示,通过教师的引导,总结出: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问题2:你能看出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角吗?3.菱形的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1.1.3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2. 作业评价:
作业批改:在课后,我会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对每个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的批改和点评。通过批改作业,我可以了解学生对菱形性质与判定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手段上,我发现多媒体教学和教学软件辅助能够提供直观和生动的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但有时多媒体资源和软件操作过于复杂,导致学生无法完全理解和掌握。因此,我需要简化多媒体资源和软件操作,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效果上,我发现学生对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掌握,但部分学生在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的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菱形的性质与判定》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多媒体教学和教学软件辅助,我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行改进和调整。
在教学方法上,我发现问题驱动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但有时问题设置过难或过于复杂,导致部分学生无法理解或参与讨论。因此,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调整问题的难度和复杂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和思考。
在合作学习法中,我发现小组讨论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但有时小组内部存在分工不均或讨论不够深入的情况。因此,我需要加强对小组讨论的指导,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交流。
在实践操作法中,我发现通过实际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菱形的性质,但有时学生对操作工具或方法不熟悉,导致操作效果不佳。因此,我需要提前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熟练地使用工具和操作方法。
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教案
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菱形的定义和性质;(2)学会菱形的判定方法;(3)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发现菱形的性质;(2)利用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2)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菱形的性质;(2)菱形的判定方法。
2. 教学难点:(1)菱形性质的推导;(2)菱形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具:菱形模型、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菱形纸片、彩笔、剪刀、胶水。
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菱形图案,引导学生观察菱形的特征;(2)提问:什么是菱形?请大家尝试画出一个菱形。
2. 探究菱形的性质(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菱形的性质;(2)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菱形的性质: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3. 推导菱形性质(1)利用菱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推导菱形的性质;(2)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菱形性质。
4. 学习菱形的判定方法(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四边形是菱形?;(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菱形的判定方法:四条边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5. 练习与应用(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2)利用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堂小结1.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2. 强调菱形性质和判定方法在几何中的应用。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2. 收集生活中的菱形图案,下节课分享。
1. 对比正方形和菱形,分析它们的异同点;2. 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判定菱形的方法吗?七、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2. 学生之间互相讲解,交流解题思路。
八、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2. 学生反馈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3. 针对问题,教师进行教学调整。
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2)
九年级数学 1.1菱形的性质和判定(2)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猜想和证明菱形判别条件的过程;2、能运用菱形的判定定理证明相关的题目;〖课前准备〗菱形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探究〗1、菱形的定义也是菱形的判定方法之一,尝试写出符号语言。
菱形的判定方法1: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形是菱形符号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自学指导一:自学课本P5-6页做一做之前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时间8分钟) 小结:菱形的判定方法2: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形是菱形符号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 菱形的判定方法3: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形是菱形符号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学检测1:1、画一个菱形,使它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是线段a,b_____________________a______________b2、课本P6页做一做典型例题:1、已知:点D 是BC 上一点,DE//AC 交AB 于E,DF//AB 交于F ,AD 平分∠BAC求证:四边形AEDF 是菱形B AC B A C针对练习:已知:DE//AC 交AB 于E,DF//AB 交于F 、Q 。
△ABC 中AB=AC ,当D 位于BC 什么位置时,四边形AEDF 为菱形典型例题2:已知,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对角线AC 和BD 相交于点O ,感悟与收获1、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形是菱形2、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形是菱形3、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形是菱形课堂检测: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EF 垂直平分AB ,求证:四边形AFCE 是菱形作业布置:新课堂4页-5页。
八年级数学下册《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判定定理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为菱形,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菱形的性质。
2.重点:培养学生观察、猜想、验证的能力。
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其几何思维。
3.重点: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联系与区别。
3.演示与讲解:教师通过直观的演示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4.练习巩固: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几何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提出问题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四边形,如矩形、平行四边形等,那么菱形与这些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菱形的探究欲望,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3.导入新课
在学生初步感知菱形的特点后,顺势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四边形——菱形,了解它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二)讲授新知,500字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实例,如菱形装饰、建筑图案等,激发学生对菱形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自主探究,发现性质
将学生分成小组,引导他们运用手中学具,观察、猜想、验证菱形的性质。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总结出菱形的性质。
4.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如求菱形的面积、周长等。
菱形的性质和判定(二)
教学设计备课日期: 2018 年4 月 2 日课题菱形的性质和判定(2)1课时课型新授教材分析上节课讲解了菱形的性质,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抓住菱形的性质思考其判定学情分析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维发展,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探究菱形的判定方法,掌握菱形的判定定理.了解菱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经历思索菱形判定思考的过程,领会菱形的概念以及应用方法,发展学生主动探究的思想和说理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维意识以及合情推理能力,感悟其应用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菱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菱形判定定理的应用.难点:学生独立完成证明的过程,增强学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治学态度。
.教学策略1、对比教学2、建立知识结构图教学资源Ppt课件班班通课时安排1课时上课时间4月10号2、8.4;5、8.5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菱形的定义是什么?2、菱形具有哪些性质呢?3、填空①菱形的周长为12cm,一个内角等于150°,则它的面积②矩形的一条边长为4cm,面积为20cm2,则这个矩形的一条对角线长为______.③菱形中较大角是较小角的3倍,高为5cm,•则这个菱形边长为______.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如图:在两根细木条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子,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再将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问:这个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问:将木条转成互相垂直的位置,这时这个平行四边形是怎样的平行四边形呢?为什么?由此可得菱形的判定方法:(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1、如图, 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O,AB=5,AO=4,BO=3,求证 ABCD是菱形.2、如图,在矩形ABCD中,BC=2AB,E是AD上的点,∠BCE=75°,•求证:•BE=BC.练一练:课本P88 “练习”3三、学习体会:现在你对菱形有怎样的认识?四、随堂检测:1、填空:⑴如图,菱形花坛ABCD的边长为6m,∠B=60°,•其中由两个正六边形组成的图形部分种花,则种花部分的图形的周长(粗线部分)为().A.12 m B.20m C.22m D.24m⑵如图,在菱形ABCD中,∠ABD=60°,AD=4,则BC的长为().A.8 B.4 C.2 D.82、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DEBF都是矩形,AB=BF,AD、BE相交于M,BC、DF交于N,求证:四边形BMDN是菱形.3、求证:连接矩形四边中点的四边形是菱形(要求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证明)4、如图所示,菱形ABCD,E、F分别是BC、CD上的点,∠B=∠EAF=60°,∠BAE=18°,求∠CEF的度数.五、应用与拓展Rt△ABC,∠A=90°,∠B的平分线交AC于D,自A作BC的垂线交BD于E,自D•作DF•⊥BC,求证:AEFD为菱形.板书设计6.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2)引例例2:学生练习教学反思在证明思路的分析过程中体会了逆向思维、一题多解等的数学思想。
《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菱形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菱形的定义与性质,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能够通过已知条件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能够根据菱形的性质解决相应的几何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菱形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几何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菱形的定义与性质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通过放映一段视频或演示一组图片,引起学生对菱形的兴趣。
2.谈论一些常见的形状,并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性质可以用来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
步骤二:菱形的定义与性质(15分钟)1.展示“四边相等”的图形,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图形叫做什么。
2.引导学生描述菱形的特点:四边相等,相邻两边相互垂直。
3.教师进行概念解释,让学生理解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步骤三:判断菱形的方法(15分钟)1.展示一组四边形的图片,包括正方形、长方形、矩形和菱形。
2.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通过图形的性质来判断是否为菱形,引导学生总结出判断菱形的方法。
步骤四:巩固练习(15分钟)1.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他们根据已知条件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
2.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进行讲解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并解答出题目。
步骤五: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2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一道设计题:将一个正方形分割成边长为1cm的菱形,如何分割?2.学生自主思考解决方案,并进行表述与讨论。
3.引导学生利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解答。
步骤六:拓展探究(15分钟)1.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它有哪些性质?2.学生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探究,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推理。
3.学生进行展示与讨论,互相学习与借鉴。
四、教学评价:1.在巩固练习环节,学生能正确地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为菱形,表明学生掌握了判断菱形的方法。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2)
3.如图,已知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并且AC=6cm,BD=8cm,则菱形ABCD的周长为 cm.
展示交流
上节课我们布置了几个任务: 1.在一张纸上用尺规作图做出边长为10cm的菱形; 2.想办法用一张长方形纸剪折出一个菱形; 3.利用长方形纸你还能想到哪些制作菱形的方法. 请向同学们展示你的作品,全班交流.
探索新知
根据菱形的定义,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 形.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什么条件可以判断一个 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先想一想,再与同伴交流.
小明:平行四边形的不少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都是 互逆命题.受此启发,我猜想: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 菱形,对角线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小颖:
我觉得,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有可能 是菱形.但“四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嘛……实际上与“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一样.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2)
学习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 菱形”、“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这两个判 定定理(重点)
2.菱形判定定理的应用.(难点)
温故知新
1.菱形的定义?
2.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则只需
定理: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几何语言:∵AB=BC=CD=DA
∴四边形ABCD是菱形(
)
做一做
你能用折纸等办法得到一个菱形吗?动手试一试. 先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图中 的虚线剪下,将纸展开,就得到了一个菱形.
你能说说这样做的道理吗?
目标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二)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上节课,学生已经经历了独立探索发现菱形性质的过程,通过折纸等活动学生体会了“实验—猜想—证明—应用”的科学探索过程,认识了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这些都为本节课进一步探索发现相关定理提供了较好的知识基础和活
动经验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学生将探究菱形的判定定理,应该说,有了上节课的铺垫,本节课
可以更多地让学生自主探索。
第一个定理的证明中,需要首先明确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关系,这样为后面一系列定理的证明打下基础;第二个定理教科书中是通过设置一个尺规作图的问题引入的,在学生自行完成尺规作图并明确了作法的
可行性后,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证明过程。
1.知识目标:
理解菱形的判别条件及其证明,并能利用这两个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
(1)经历运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
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经历实际操作,探索菱形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
初步的演绎推理的能力;
(3)在具体问题的证明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实验论证、逆向思维的思想,提高学生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通过“实验—猜想—证明—应用“的数学活动提升科学素养.
4.教学重点
(1)菱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2)菱形判定定理的应用.
5.教学难点
学生独立完成证明的过程,增强学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治学态度。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第二环节,温故知新;第三
环节,展示交流,引导探究;第四环节,独立证明,交流提高;第五环节,实际
应用,练习巩固;第六环节,课堂小节,回顾思考;第七环节,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活动内容:制作菱形
(1)在一张纸上用尺规作图做出边长为10cm的菱形;
(2)想办法用一张长方形纸剪折出一个菱形.
(3)利用长方形纸你还能想到哪些制作菱形的方法.
活动目的:通过制作棱形的过程学生可以体会菱形的判定条件,从而为课堂上的探究,尤其是理论证明做铺垫。
同时以这种比较有趣的形式对这部分知识进
行自主预习,激发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活动的注意事项:
(1)长方形纸片;
(2)记录制作过程以备在课堂上演示讲解;
(3)方法越多越好.
第二环节:温故知新
活动内容:通过练习复习上节课探究过的菱形的性质
活动目的:通过课件中的问题回顾上节课探究过的菱形的性质定理,从而为本节课课堂上的探究,尤其是理论证明做铺垫。
同时以这种比较有趣的形式对这部分知识进行自主预习,激发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活动的注意事项:
鼓励学生主动讲解、相互补充完成本部分内容.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引导探究.
活动内容:利用实物投影或者课件,请学生说明自己制作的菱形的过程,教师从中抓住“对角线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菱形的尺规作图)”和“利用长方形纸剪折菱形”等的实例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到理论证明的必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菱形的判定与菱形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用实物投影、课件、板书等方式罗列发现的学生资源:
(1)对角线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棱形
(2)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请学生交流大体思路
(3)菱形的尺规作图
(4)利用长方形纸剪折菱形
活动目的:菱形的性质学生刚刚学完,也经过了严格的证明,学生对问题证明的分析和格式要求有一定的认知,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是互逆定理后,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逐步锻炼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最后通过互查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严格的证明,培养严谨的作风。
通过小组合作,在合作中让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活动注意事项:
(1)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教师要能及时扑捉学生资源;
(2)展示交流时,应当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多提“为什么”,鼓励学生质疑,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证明的必要性。
(3)如果学生资源不足,教师可以运用课件展示教材上的课例。
第四环节:教师引导,独立证明
活动内容: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独立完成“对角线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和“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两个判定定理的证明,并进行全班交流。
(一)对角线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已知:如图6-3,在□ABCD中,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AC⊥BD.
求证:□ABCD是菱形
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OA=OC
又∵AC⊥BD
∴BD是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
∴BA=BC
∴四边形ABCD是菱形(菱形定义)
(二)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AB=BC=CD=DA.
求证:四边形ABCD是菱形
证明:∵AB=CD,AD=BC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又∵AB=BC
∴四边形ABCD是菱形(菱形定义)
活动目的:菱形判定定理的证明首先可以让学生对菱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关系
有一定的认识,再对比性质定理的证明进行,同时,通过教师引导和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遇到题目时冷静思考,找到解题思路的良好习惯。
在分析思路时,逐步锻炼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最后通过互查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严格的证明,培养严谨的作风。
通过小组合作,在合作中让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活动注意事项:
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要证明的判定定理,加入那个小组,
F E O
D B C
A 每个小组去证明一个定理,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合作交流,同时还能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让学生把精力投入到对思想方法的研究上去;同时,采取小组合作时,
应当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鼓励发现更多的方法来证明这些定理,
在小组讨论形成结果的时候,由代表为其他同学进行讲解,并把自己组所有想到的方法向大家展示。
此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思路是否清晰、证明是否严谨,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关注他们是否有新的想法,对学困生则要关注他们是否掌握了基本的证明思路。
第五环节:实际应用,练习巩固
活动内容:小组合作完成教材中的两个习题
1.教材P 7随堂练习 1
画一个菱形,使它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
4cm 、6cm.
2.教材P 7知识技能1
已知:如图,在□ABCD 中,对角线AC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与AD 、AC 、BC 相较于点E 、O 、F.
求证:四边形AECF 是菱形活动目的:运用刚刚证明的两个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通过对教材P 7随堂练习的解决,让学生找寻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深刻体会数学思想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一题多解的过程中,贯彻分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在思维最活跃的时候,最大化地提高学生能力。
活动注意事项:
(1)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能及时发现学生资源,及时点明共性的问题;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采用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并能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
(3)强调证明过程书写的规范性;
(4)教材P 7知识技能1
此题完成证明过程后,应当点明可以采用类似方法用长方形纸制作菱形,与
第一环节呼应起来。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学生互相交流菱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何时该选用性质定理,何时选择判定定理,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遇到菱形实际题目时如何分析思路,以及遇到困难时如何克服等。
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前面的准备活动畅所欲言自己的感受和收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推理论证能力,并且对于研究科学需要严谨的作风这一点有深刻的认识。
活动注意事项:鼓励学生互相补充,畅所欲言,不要由老师替学生总结,特
别要关注一些在数学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要通过这个环节来给他们树立信心,
同时帮助他们发现困难以便今后更好的解决困难。
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1.教材P7知识技能2
此题要求有能力的同学分别运用本节课学习的菱形的两条判定定理进行证
明.
2. 教材P7数学理解3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前布置的任务为本节课的探究做了有效的铺垫,学生资源的灵活运用提高了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在证明思路的分析过程中体会了逆向思维、一题多解等的数学思想,另外,学生通过经历“实验—猜想—证明—应用”的探索
过程提高了自身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