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革命_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著选读
马恩列经典著作《国家与革命》
![马恩列经典著作《国家与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ac472fc3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86.png)
《国家与革命》一、概要《国家与革命》一书的副标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
列宁在安排全书结构和各章节的内容时,遵循了国家这一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历史,也遵循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国家的认识过程,并自觉把客观历史的发展和主观认识的发展统一起来,让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的国家观有了一个完整地理解。
全书包括两版序言、六章正文和第一版跋。
二、主要内容第一章阶级社会和国家在这一章中,列宁通过摘录和引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反杜林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包括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特征、作用,以及国家消亡与暴力革命的关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者对待国家的态度,批判了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歪曲,划清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国家观。
其中前三节从国家的起源、特征、作用等方面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第四节阐明了无产阶级对待国家的态度,论述了暴力革命和国家消亡的关系。
(一)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列宁在该节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两个最重要的和根本的观点:一是国家与社会相异化,二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二)特殊的武装队伍,监狱等等在这一节中列宁根据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对“公共权力”的分析,指出国家力量是指拥有监狱和强制设施的特殊的武装队伍,而常备军和警察则是国家政权的主要强力工具,揭示了国家力量即“公共权力”随着阶级对立的尖锐化而日益加强的事实。
(三)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在这一节中列宁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上进一步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指出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用来剥削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批判了机会主义者宣扬资产阶级民主,掩盖了资产阶级国家实质的谬论。
财富在民主共和国中运用权力的两种形式:直接收买官吏;政府和交易所结成联盟评价了恩格斯对普选制的看法(四)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列宁指出暴力革命是不可避免的,资产阶级国家将被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所消灭,而无产阶级国家则会自行消亡,国家的消亡同时也是民主的消亡。
国家与革命
![国家与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2bf84cd380eb6294dd886cef.png)
《国家与革命》导读《国家与革命》是列宁1917年8—9月写的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名著。
全书共有六章。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一书从无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发展的角度节选了其中部分章节和段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
国家同垄断资本日益密切地溶合在一起,劳动群众所受的压迫和剥削愈来愈骇人听闻。
资本主义固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加深和激化。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经历一段低潮时期之后有了新的高涨。
同时,帝国主义时代迅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经济形式为社会主义创造了物质前提。
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已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参战国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蒙受深重的战争灾难,各帝国主义国家变成了工人的军事苦役监狱。
欧洲许多国家不断发生罢工和士兵暴动,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人民运动蓬勃开展,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日趋成熟。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在革命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对国家的态度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而从19世纪末以来,正是这个问题被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搅得最混乱。
特别是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领袖伯恩施坦、考茨基等人,他们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阉割它的革命内容,磨去它的革命锋芒,把它庸俗化,在社会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为了揭露和批判他们以及无政府主义者的歪曲,恢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本来面目,列宁从1916年秋天起就大量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问题的著作,同时也读了伯恩施坦、考茨基等人的有关著述,作了《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的笔记,打算写成一篇阐述马克思主义对国家态度问题的文章。
1917年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列宁忙于领导革命,文章没有写成。
不久发生了七月事变,反革命势力开始对布尔什维克领导的革命力量进行镇压,政权完全落入资产阶级手中。
俄国无产阶级武装夺取政权的问题提上了日程,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读书笔记:《国家与革命》
![读书笔记:《国家与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acf25ae6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3c.png)
读书笔记:《国家与革命》《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国家与革命》,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
更多资讯尽在读书笔记栏目!读书笔记一:《国家与革命》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不能没有对社会的管理。
即使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也需要有管理。
马克思说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同样需要有一个管理机构根据可能取得的社会财富,按照人们的需求进行财富的分配。
而社会财富是有限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允许人们完全自由地、任意去索取。
由于自然资源在自然界的分布不均匀,各地区的生态环境也不均衡,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所能得到的生活条件也会有差别。
因此,如果没有管理,人们就会放弃条件艰苦的地区,纷纷向资源丰富、条件优越的地区聚集。
在人口的负担超过了某一地区的承受能力时,就会产生社会矛盾和冲突。
所以,需要一个社会机构来协调和控制以上情况的发生。
这个机构只能是国家,或者是联合国。
近年来的“难民流”已经成为了一些国家的头疼事。
昨天“欧盟”已就此问题达成协议,准备联合起来应对“难民流”问题。
如果没有国家或国家的联盟,允许人们随心所欲地涌向任何一个地区,恐怕要比任何军事进攻都难以对付。
我从来不信“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如果说“人之初,性本懒、性本贪”可能更符合实际。
孩子生下来,如果你不教育他,他是不会主动去刻苦学习、或帮助大人干活的。
成年人也一样,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和社会的监督,谁都可能干损人利己的事。
在共产主义社会,虽然消除了阶级和阶级差异,但矛盾和冲突不可能不发生。
无论在工作中、在家庭中、在社会交往中,都会产生矛盾。
解决矛盾如果仅仅靠“文明人劝架”的办法,恐怕不行。
即使是家庭问题,如果没有“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作为依据,你又如何去“劝架”呢?总不能“各打五十大板”吧?如果还需要保留一些法规,没有法院和法官又如何断明是非呢?完全靠邻居来“评理”吗?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连清官都难断的事,靠邻居、靠所谓“文明人”就能解决吗?我过去也当过一官半职,也做过无数次的“思想工作”。
读
![读](https://img.taocdn.com/s3/m/3b66fc85e53a580216fcfe85.png)
读“国家与革命”有感在从未读过有关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情况下,我选择了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这本很具历史与政治双重性质的书作为此次选读的教程。
以前最多在历史课程中接触了马克思、恩格斯创作《共产党宣言》前后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一次对列宁著作的研究使我收获颇丰。
列宁作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领导者,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推广、宣传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及对国际共产主义事业所作出的贡献都是首屈一指的。
任何人都无法磨灭其举世之功劳。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六章,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反动国家观,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具体地说列宁在书中有关国家的观点主要有以下:第一,针对资产阶级和机会主义者极力掩盖国家阶级性的谬论,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思想,鲜明地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第二,再次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质——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第三,国家产生与消失的必然性——在社会分裂为阶级之前,国家并不必要,只有在出现阶级剥削和压迫之后,国家才是必要的,此后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并将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后,也就消灭了阶级差别和无产阶级自身,国家也就会“自行消亡”;第四,集中说明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达到共产主义,只有实现高级共产主义才能完全不需要国家。
第五,国家消亡之后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那时可能出现的“个别人捣乱”的现象,可以通过文明人劝解打架的办法解决,不必要采取镇压(即法律)的手段。
其关于国家必然消失的结果与基础的叙述最为引人注目。
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打碎、摧毁现成的国家机器(资本主义制度),然后以无产阶级组成的统治阶级来代替原来的国家机器,这是历史必经的无产阶级革命专政阶段,接着经历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高级阶段后,当社会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时——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已经极大的提高,以致他们能够自愿地尽其所能来劳动的时候,国家就消亡了。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ae882d35a8114431b90dd8b1.png)
《国家与革命》(节选)导读一、写作背景《国家与革命》是一篇系统阐述国家与革命问题的重要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最卓越的经典著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列宁历史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全面地总结了1848年至1917年这70多年来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在总结工人运动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较完整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还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于1917年8月至9月写成的,1918年5月出版。
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种种矛盾日益尖锐化。
一方面,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形式,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奋起进行反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在这种形势下,无产阶级革命对待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然而,自19世纪以来,国家与革命这一重大问题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机会主义者搞得面目全非,混乱不堪。
特别是以考茨基为首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极力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鼓吹“议会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美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支持帝国主义战争。
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思潮,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国家与革命》第一章解读
![《国家与革命》第一章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cb26581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ed.png)
《国家与革命》第一章解读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
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国家与革命的关系,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在第一章中,列宁首先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起源和本质的理论。
他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随着阶级斗争的激化,无产阶级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必然要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建立自己的统治。
接着,列宁分析了俄国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认为俄国是一个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的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因此,俄国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无产阶级必须进行革命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最后,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和纲领。
他强调,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政党,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同时,无产阶级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
总的来说,《国家与革命》第一章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革命的基本理论,以及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这一章
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革命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析“国家消亡”——读《国家与革命》
![解析“国家消亡”——读《国家与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36b9922e856a561253d36f60.png)
解析“国家消亡”——读《国家与革命》摘要:《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在第五章中特别提及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问题。
通过细致地阅读和思考,笔者认为,国家的消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可以说在其消亡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均以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形式而存在,各阶级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展开长期的斗争,当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国家必定会自行消亡。
关键词:政治性国家;非政治性国家;国家消亡;无产阶级专政随着资本主义国家调整对工人阶级的政策,工人阶级内部开始分化,机会主义在各国工人党中都有所滋长,第二国际也完全沦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代言人。
他们开始歪曲马克思主义学说,批判恩格斯的补充,使得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并且这种现象日益严重,特别是出现在国家消亡这个问题上。
维护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科学性就落到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的肩上。
一、国家消亡的基础从政治性国家到非政治性国家必须在一定的基础分阶段分步骤的完成,绝不能一蹴而就,可能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过渡。
在这漫长的过渡期中,发展生产力才是根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笔者认为不惜发动暴力革命来消除发展中的阻碍。
(一)政治基础——国家消亡中的暴力革命的基础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看来:国家不过是存在人类历史的一小部分时间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阶级就会消失,相继国家也会自行消亡。
而这个过程必须以暴力革命消灭资产阶级国家为前提,也需要暴力革命为新政权保驾护航。
我们知道要实现国家的消亡必须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马克思恩格斯果断的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阶段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取民主”。
马克思还提出“无产阶级专政”和“国家即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
至此马克思已经很明显地提出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组织的观点,在总结1848-1851年革命经验时马克思得出一个结论:不消除和破坏资产阶级为自己建立的国家机器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这样的组织,所以马克思接近工人就是希望教育出一个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来领导全体人民走向共产主义。
《国家与革命》概述
![《国家与革命》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5119c466a45177232f60a247.png)
《国家与革命》概述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 1917 年 8—9 月写的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名著,当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的前夕,因此这篇文章对于领导俄国革命和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列宁在书中所提到的观点。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
2、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
在社会分裂为阶级之前,国家并不必要;只有在出现阶级剥削和压迫之后,国家才是必要的。
3、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并将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后,也就消灭了阶级差别和无产阶级自身,国家也就会“自行消亡”。
4、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
者。
5、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完全不需要国家。
对于那时可能出现的“个别人捣乱”的现象,可以通过文明人劝解打架的办法解决,不必要采取镇压(即法律)的手段。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在革命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对国家的态度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此书是“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最早表述。
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观---读《国家与革命》有感
![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观---读《国家与革命》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ff1d01acaf1ffc4ffe47ace9.png)
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观---读《国家与革命》有感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任何国家都是一定阶级的专政,这是国家的本质。
而列宁关于国家观的论述集中体现在其著作《国家和革命》一书中,它是最完整最集中论述国家观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该书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反动国家观,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还在充分继承马克思国家思想的基础上独创性的论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揭示了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一致性,列宁关于国家观的论述是对马克思国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国家的本质列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吧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力量,就是国家”。
这一段话十分清楚的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它是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的暴力机关以保障其在政治上也成为统治阶级。
国家并不是从来都有的,而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关于国家本质的思想,被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机会主义者严重歪曲了。
一方面,资产阶级思想家尤其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家,迫于阶级斗争的历史事实,不得不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认为国家既然是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那么,国家的作用就是缓和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而缓和矛盾的方式就是调和,即“国家是阶级调和的机关”另一方面,以考茨基为代表的机会主义者歪曲马克思主义国家思想委婉些。
国家与革命_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著选读
![国家与革命_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著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fd970c21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ff.png)
国家与革命_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著选读第一版序言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帝国主义战争大大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
国家同势力极大的资本家同盟日益密切地溶合在一起,它对劳动群众的骇人听闻的压迫愈来愈骇人听闻了。
各先进国家(我们指的是它们的“后方”)变成了工人的军事苦役监狱。
旷日持久的战争造成的空前惨祸和灾难,使群众生活痛苦不堪,使他们更加愤慨。
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正在显著地发展。
这个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已经具有实践的意义了。
在几十年较为和平的发展中积聚起来的机会主义成分,造成了在世界各个正式的社会党内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沙文主义流派。
这个流派(在俄国有普列汉诺夫、波特列索夫、布列什柯夫斯卡娅、鲁巴诺维奇以及以稍加掩饰的形式出现的策列铁里先生、切尔诺夫先生之流,在德国有谢德曼、列金、大卫等;在法国和比利时有列诺得尔、盖得、王德威尔得;在英国有海德门和费边派[2],等等)是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的沙文主义,其特点就在于这些“社会主义领袖”不仅对于“自己”民族的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且正是对于“自己”国家的利益,采取卑躬屈膝的迎合态度,因为大多数所谓大国早就在剥削和奴役很多弱小民族。
而帝国主义战争正是为了瓜分和重新瓜分这种赃物而进行的战争。
如果不同“国家”问题上的机会主义偏见作斗争,使劳动群众摆脱资产阶级影响、特别是摆脱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影响的斗争就无法进行。
首先,我们要考察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特别详细地谈谈这个学说被人忘记或遭到机会主义歪曲的那些方面。
其次,我们要专门分析一下歪曲这个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即在这次战争中如此可悲地遭到破产的第二国际(1889—1914年)的最著名领袖卡尔·考茨基。
最后,我们要给俄国1905年革命、特别是1917年革命的经验,作一个基本的总结。
后面这次革命的第一个阶段看来现在(1917年8月初)正在结束,但整个这次革命只能认为是帝国主义战争引起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完整版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372ac055172ded630a1cb6a9.png)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国家与革命》(节选)导读一、写作背景《国家与革命》是一篇系统阐述国家与革命问题的重要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最卓越的经典着作之一。
在这部着作中,列宁历史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全面地总结了1848年至1917年这70多年来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在总结工人运动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较完整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还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于1917年8月至9月写成的, 1918年5月出版。
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种种矛盾日益尖锐化。
一方面,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形式,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奋起进行反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在这种形势下,无产阶级革命对待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然而,自19世纪以来,国家与革命这一重大问题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机会主义者搞得面目全非,混乱不堪。
特别是以考茨基为首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极力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鼓吹“议会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美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支持帝国主义战争。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912c4ab1cc7931b765ce15f0.png)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国家与革命》(节选)导读一、写作背景《国家与革命》是一篇系统阐述国家与革命问题的重要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最卓越的经典著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列宁历史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全面地总结了1848年至1917年这70多年来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在总结工人运动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较完整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还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于1917年8月至9月写成的, 1918年5月出版。
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种种矛盾日益尖锐化。
一方面,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形式,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奋起进行反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在这种形势下,无产阶级革命对待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然而,自19世纪以来,国家与革命这一重大问题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机会主义者搞得面目全非,混乱不堪。
特别是以考茨基为首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极力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鼓吹“议会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美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支持帝国主义战争。
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思潮,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doc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doc](https://img.taocdn.com/s3/m/236c39e8767f5acfa0c7cd25.png)
《国家与革命》(节选)导读一、写作背景《国家与革命》是一篇系统阐述国家与革命问题的重要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最卓越的经典著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列宁历史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全面地总结了1848年至1917年这70多年来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在总结工人运动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较完整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还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于1917年8月至9月写成的, 1918年5月出版。
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种种矛盾日益尖锐化。
一方面,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形式,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奋起进行反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在这种形势下,无产阶级革命对待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然而,自19世纪以来,国家与革命这一重大问题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机会主义者搞得面目全非,混乱不堪。
特别是以考茨基为首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极力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鼓吹“议会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美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支持帝国主义战争。
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思潮,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国家与革命》二
![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国家与革命》二](https://img.taocdn.com/s3/m/556c2537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bb.png)
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国家与革命》二本资料由豆丁若莲文档搜集更多文档请点击/ljk99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国家与革命》(二)2009-08-06 16:44 2.革命的总结关于我们感到兴趣的国家问题,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总结1848-1851年的革命时写道:".然而革命是彻底的。
它还处在通过涤罪所的历程中。
它在有条不紊地完成自己的事业。
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政变的日子〉以前,它已经完成了它的前一半预备工作,现在它在完成另一半。
它先使议会权力臻于完备,为的是能够推翻这个权力。
现在,当它已达到这一步时,它就来使行政权力臻于完备,使它表现为最纯粹的形式,使它孤立,使它成为和自己对立的唯一的对象,以便集中自己的一切破坏力量来反对这个权力〈黑体是我们用的〉。
而当革命完成自己这后一半准备工作的时候,欧洲就会站起来欢呼说:掘得好,老田鼠!这个行政权力有庞大的官僚和军事组织,有复杂而巧妙的国家机器,有50万人的官吏队伍和50万人的军队,--这个俨如密网一般缠住法国社会全身并堵塞其一切毛孔的可怕的寄生机体,是在专制君主制时代,在封建制度崩溃时期产生的,同时这个寄生机体又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崩溃。
"第一次法国革命发展了中央集权,"但是它同时也就扩大了政府权力的容量、职能和帮手的数目。
拿破仑完成了这个国家机器"。
正统王朝和七月王朝"并没有增添什么新的东西,不过是扩大了分工..最后,议会制共和国在它反对革命的斗争中,除采用高压手段而外,还不得不加强政府权力的工具和集中化。
一切变革都是使这个机器更加完备,而不是把它摧毁〈黑体和着重号是我们用的〉。
那些争夺统治权而相继更替的政党,都把这个庞大国家建筑物的夺得视为自己胜利的主要战利品。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907年汉堡第4版第98-99页)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段精彩的论述里,与《共产党宣言》相比,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之作_列宁著_国家与革命_研读笔记_吴雄丞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之作_列宁著_国家与革命_研读笔记_吴雄丞](https://img.taocdn.com/s3/m/aa017102964bcf84b9d57b62.png)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写成的一部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本书写作的历史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国家与革命》写于1917年8~9月,列宁在本书第一版序言里说明了写作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重要的是把握好其中的三句话:“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我们要考察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特别详细地谈谈这个学说被人忘记或遭到机会主义歪曲的那些方面”;“同‘国家’问题上的机会主义偏见作斗争,使劳动群众摆脱资产阶级影响”。
[1](P109~110)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加深和激化,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经济形式,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家政权同垄断资本日益密切地融合在一起,加重了对劳动群众的压迫和剥削。
旷日持久的战争造成的空前惨祸和灾难,使群众痛苦不堪,满怀愤慨,并迫使他们奋起展开对垄断资本的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
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在迅速发展。
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在这种形势下,无产阶级革命对待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政治实践上都具有最为迫切和特别重大的意义。
然而,正是国家与革命这个重要问题,自19世纪末以来,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以及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搞得混乱不堪。
特别是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严重地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阉割它的革命灵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之作———列宁著《国家与革命》研读笔记吴雄丞摘要:《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写成的一部系统阐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典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贡献——读列宁的《国家与革命》
![经典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贡献——读列宁的《国家与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3a8dc5c6ee06eff9aff80739.png)
作者: 张殿军[1]
作者机构: [1]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
出版物刊名: 求知
页码: 54-56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0期
主题词:�国家与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国家与革命;错误思潮;重大贡献;现实指导意义;
摘要:作为列宁主义的代表作,《国家与革命》是一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学说的经典之作。
重新学习这部著作对我们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划清它在国家问题上与其他错误思潮的界限,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01时代背景《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前夜,根据当时国际国内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形势而写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与革命》第一节《国家与革命》写作的历史背景《国家与革命》一书写于1917年八九月间,问世于1918年初。
这部重要著作是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日益高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即将爆发,马克思主义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激烈斗争的情况下写成的。
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这本书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更加尖锐。
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帝国主义战争大大加速和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
”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日益同垄断组织密切地融合在一起,对广大劳动群众进行空前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各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变成了“囚禁工人的军事苦役监狱”。
压迫愈深,反抗愈烈。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迅速高涨,德、法、英等国无产阶级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战运动和罢工运动。
东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各国(印度、朝鲜、越南、中国、波斯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在蓬勃发展,使得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日益加剧。
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即夺取政权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列宁指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正在显著地发展,这个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已经具有实际的意义了。
”《国家与革命》就是为了指导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特别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而写的。
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利用帝国主义战争所造成的革命形势,举行罢工和起义,推翻沙皇政府,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但是,由于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的叛卖,由于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缺乏政治经验,缺乏充分的觉悟和组织性,使政权落到资产阶级手里。
这时,列宁认为俄国革命应由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并制定了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给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具体的任务,要求党要努力提高工人阶级的觉悟,把千百万农民吸引到社会主义革命方面来。
到了7月间,资产阶级联合临时政府下令逮捕列宁和迫害布尔什维克党的其它领导人,封闭《真理报》,疯狂镇压革命运动。
俄国革命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因此,武装夺取政权,消灭资产阶级国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共和国,成为当时最迫切的任务。
正如列宁所说:“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对于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具有政治实践上的意义,而且具有最迫切的意义”。
列宁这部著作也是为了粉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歪曲和进攻而写的。
从19世纪末以来,马克思主义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正是在国家与革命这个根本问题上,进行着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
以伯恩斯坦、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歪曲或阉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内容,对马克思主义展开了全面的‘修正’和进攻。
他们百般美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鼓吹议会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他们极力维护本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积极支持帝国主义战争,完全堕落为社会沙文主义者。
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上,坚持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主张武装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和俄国的机会主义进行了长期的激烈的斗争。
列宁认为,在修正主义者歪曲马克思主义者的风气空前流行的时候,“我们的任务首先就是要恢复真正的马克思的国家学说。
”“如果不在‘国家’问题上反对机会主义偏见,就无法进行斗争来使劳动群众摆脱资产阶级的影响,特别是摆脱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影响。
”为了恢复和捍卫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学说,肃清修正主义的影响,从思想上武装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指导当时的革命斗争,列宁精心地研究了国家问题。
他在侨居瑞士期间,于1916年秋和1917年初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国际问题的大量著作,翻阅了修正主义头目伯恩斯坦、考茨基等人的书籍。
1917年1月至2月间,他作了《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的读书笔记。
同年8至9月间,列宁在俄国和芬兰边界的拉兹里夫湖畔的草棚中匿居时,利用在瑞士的研究成果,写成了《国家与革命》这部不朽的名著。
正如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国家与革命》就是适应这一政治对这理论斗争迫切需要而诞生的。
《国家与革命》一书按原计划有7章。
关于第7章《1905年和1917年俄国革命的经验》列宁只写了详细提纲。
1918年出版时,前6章作为第一分册单独出版。
1919年第二版时,列宁增加了第二章的第三节《1852年马克思对问题的提法》。
第二节《国家与革命》的具体内容第一章阶级社会和国家这一章,列宁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论述了国家的起源、本质、作用和消亡等重要的理论问题,批判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超阶级国家观和机会主义者在国家问题上的反动谬论,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暴力革命的理论。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一节,列宁引述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历史唯物论观点,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列宁从国家的起源入手,在摘引了恩格斯对国家的分析后,概括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国家产生以后,它作为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的社会力量,把被统治阶级纳入统治阶级需要和允许的“秩序”范围内,使阶级统治合法化、固定化。
只要阶级存在、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也必然存在。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及其意义的基本思想。
同时,列宁还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歪曲以及考茨基在国家问题上超阶级观点的实质。
2、特殊的武装队伍、监狱等等这一节,列宁根据恩格斯关于国家的基本特征的论述,着重指出军队和警察是国家权力的主要强力工具,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暴力机器,它随着阶级斗争的尖锐化而加强起来。
(一)国家的主要力量是暴力。
而被恩格斯称为从社会中产生又驾于社会之上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那个“力量”、“主要是指拥有监狱等等的特殊的武装队伍”,“常备军和警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强力工具”,这是国家之所以成其为国家的缘由。
(二)特殊的武装队伍是社会分裂为敌对阶级的必然结果,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镇压被剥削阶级的工具。
(三)特殊的武装队伍随着剥削阶级国家内部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和对外侵略竞争的加剧,而日益加强起来。
欧洲和俄国历次革命经验,说明了统治阶级是怎样不断强化暴力机关的。
3、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这一节,列宁从政治和经济关系方面,进一步论述剥削阶级国家的阶级本质,说明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用来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
列宁说明了一切剥削阶级的国家都是剥削劳动人民的工具。
这是因为,“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更可靠的政治形式。
普选制使“财富”有无限的权力,议会制是资产阶级的遮羞布,资产阶级往往以此来掩盖其压迫剥削的阶级实质。
4.国家“自行灭亡”和暴力革命这一节,列宁批驳了机会主义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暴力革命和国家消亡的原理的歪曲,阐明了资产阶级国家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来消灭,而无产阶级国家只能自行消亡。
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混淆无产阶级国家和资产阶级国家的原则区别,反对通过暴力革命消灭资产阶级国家,认为资产阶级国家也可以“自行消亡”。
列宁指出,这种理解是抹杀革命,否认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最粗暴的歪曲,仅仅有利于资产阶级”。
列宁具体地阐明恩格斯关于国家“自行灭亡”和暴力革命的思想。
其中心意思是:资产阶级国家是不会“自行灭亡”的,而要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来消灭它。
对资产阶级国家来说,暴力革命是不可避免的。
这些思想同国家“自行灭亡”的理论是密切联系的,是一个严密的整体。
但是,机会主义者却只提“自行灭亡”而不提暴力革命;或者用折衷主义手法欺骗群众,把二者结合起来,而把“自行灭亡”论摆在首位。
列宁针对这种谬论,深刻地指出:“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不能通过‘自行灭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
”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学说的基础,必须不断地教育群众这样来认识暴力革命的意义。
第二章国家与革命1848——1851年的经验这一章,列宁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1851年革命前后,关于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批判了机会主义者的歪曲,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1、革命的前夜这一节,列宁阐明和发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革命前夜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论述了无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最高表现是无产阶级专政”。
这一思想,可归纳为四点:(一)无产阶级要求建立的国家就是“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
(二)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推翻资产阶级,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
(三)只有使无产阶级变为统治阶级才能消灭资产阶级,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
(四)无产阶级专政必须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最后,列宁指出,马克思关于“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的理论同他关于无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的全部学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2、革命的总结这一节,列宁论述了马克思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得出的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揭示了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演变的趋势和实质,认为“过去的一切变革都是使这个机器更加完备,而不是把它摧毁”,无产阶级革命则必须“集中一切破坏力量”来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考茨基主张无产阶级要“以取得议会中多数的办法来夺取国家政权”,反对暴力革命,反对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列宁痛斥了他们的背叛行为,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产生和演变过程的论述,阐明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首先必须消灭资产阶级的常备军和官吏。
列宁说明小资产阶级被吸引参加资产阶级的政府,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性质。
列宁概括了帝国主义时代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演变过程的共同特征,阐明了马克思关于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原理对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普遍适用的。
3、1852年马克思对问题的提法这一节,列宁根据马克思在1852年阐述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批判了考茨基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谬论,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列宁引用马克思1852年给魏德迈的信中关于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段著名的论述,认为这一思想表明马克思学说和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学说的根本区别,表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质,并深刻地论述和发挥了马克思的这一光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