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微生物学

合集下载

畜牧微生物学

畜牧微生物学

畜牧微生物学
畜牧微生物学
一、简介
畜牧微生物学是指在畜牧领域中研究、利用各种微生物的学科。

它涉及病原微生物的识别、病原机理的研究、以及病原微生物防控的方法。

通过对畜牧界中微生物的研究,可以有效的改善畜牧行业的效率和产量。

二、本学科研究的主要主题
1、病原微生物的研究
病原微生物在畜牧领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畜牧界中的病原微生物,从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其发生。

2、微生物介导的疾病及防控
微生物介导的疾病是畜牧界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它可以通过识别病原微生物、研究病原机理以及病原微生物防控的方法来预防和控制舍宾内病原微生物的发生。

3、微生物防控技术
微生物防控技术涉及在畜牧界中的微生物疫苗的研究及开发,其中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筛选、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力以及细菌的整合防治技术。

三、本学科的应用
1、病原微生物筛选
病原微生物筛选是根据特定病原的生理、生物学特性,结合药敏实验,利用酶联免疫技术等手段,筛选、识别出有病原性的细菌。

病原微生物筛选方法包括荧光免疫定量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膜蛋白酶切片技术等。

2、病原机理研究
病原机理研究是指了解畜牧界中病原微生物的发生、发展和传播的机理。

它可以帮助我们探究微生物病害的发生必要条件,揭示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及其诱发物质的来源,同时也可以协助我们确定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

3、病原微生物防控
病原微生物防控是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防治畜牧界中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它包括进行免疫接种,建立疾病防控系统,应用免疫调节剂、佐剂等,以及使用化学杀虫剂、抗生素等药物防治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畜牧微生物学试题

畜牧微生物学试题

畜牧微生物学试题
一、选择题
1. 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
A. 哺乳动物
B. 植物
C. 病原微生物
D. 化学元素
2. 畜牧微生物学主要研究的是:
A. 可食用动物的生长发育
B. 畜禽的疾病防控
C. 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方法
D. 饲料的营养价值
3. 畜牧微生物学中常用的培养基有:
A. EMB琼脂、香菇培养基
B. 肉蛋蔬果培养基
C. 玉米、大豆培养基
D. 营养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4. 畜牧微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
A. 饲养管理
B. 饲料添加剂
C. 微生物灭菌方法
D. 动物营养代谢
5. 饲料发酵中使用的微生物主要是:
A. 真菌
B. 细菌
C. 病毒
D. 病原微生物
二、填空题
1. 嗜酸乳杆菌是一种__________(填入名称)。

2. 饲料中的常见微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次填入名称)。

3. 发酵时,酸奶中的乳酸菌主要通过__________作用产生乳酸。

4. 畜牧微生物学主要研究的是与__________相关的微生物。

5. 营养琼脂是一种常用的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 请简要介绍饲料发酵的目的和方法。

2. 畜牧微生物学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有哪些?
3. 请简述畜牧微生物学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四、论述题
请以你对畜牧微生物学的认识为基础,论述畜牧微生物学在饲养管理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以上是关于畜牧微生物学的一些试题,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动科082《畜牧微生物学》考点总结

动科082《畜牧微生物学》考点总结

动科082《畜牧微生物学》考点总结动科082《畜牧微生物学》考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学: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人的肉眼看不见的,通常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生物类群。

2.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以及与人类、动物、植物相互关系的科学。

(☆☆)3.SPFA:即无特定病原动物,是指不存在某些特定的具有病原性或潜在病原性的微生物及其抗体或寄生虫的动物。

(☆)4.佐剂:预先注射于机体或与抗原混合后注射能增强抗原免疫性的物质称为佐剂。

5.完全抗原:大分子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核蛋白等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反应原性,这些抗原成为完全抗原。

(☆☆)6.益生素:又称益菌素,一般是指通过改善肠道内微生物区系的平衡而对动物起有利作用的微生物活菌添加剂,也称微生物活菌制剂。

7.体液免疫:抗原进入机体后,引起B细胞的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大量集中于血液,也存在于淋巴液、组织液中,通过中和作用或补体、吞噬细胞等协助,特异地消除抗原的过程。

8.免疫系统:是指动物机体内参与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执行免疫功能的一系列器官、细胞和分子。

9.免疫:是指人和动物机体通过免疫系统特异性识别和清除体内抗原异物,维持机体稳定的生理功能。

(☆)10.APC:即抗原递呈细胞,表达MHC-Ⅱ分子,具有摄取、加工抗原,向T H细胞递呈抗原功能的细胞。

11.淋巴因子:又称细胞因子,由机体免疫细胞和其他细胞分泌的,具有诱导、调节细胞发育及功能的各种小分子量蛋白质,统称为细胞因子。

(☆☆)12.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发生免疫应答,产生免疫产物或者能与免疫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13.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免疫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性质。

14.免疫应答:是抗原进入正常机体后,免疫系统中抗原递呈细胞、T细胞、B细胞等对其进行一系列反应,产生免疫活性产物,发挥免疫效应,清除同种抗原的过程。

15.变态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的再次免疫反应。

《畜牧微生物学》章节笔记

《畜牧微生物学》章节笔记

《畜牧微生物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畜牧微生物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畜牧微生物学的定义:畜牧微生物学是介于微生物学和畜牧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专注于研究微生物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及其与动物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门学科旨在通过微生物技术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保障动物健康,以及促进生态平衡。

2. 畜牧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1)微生物:- 细菌:如乳酸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 病毒:如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猪瘟病毒等。

- 真菌:如曲霉菌、念珠菌等。

- 放线菌:如链霉菌等。

- 螺旋体:如梅毒螺旋体等。

(2)动物:- 家畜:如牛、羊、猪、马等。

- 家禽:如鸡、鸭、鹅等。

- 特种动物:如兔、狐、貂等。

- 野生动物:与畜牧业相关的野生动物种群。

(3)研究内容:- 微生物与动物的共生关系。

- 微生物在动物肠道中的定植与功能。

- 微生物在饲料发酵和营养转化中的作用。

- 微生物病原体的感染机制和防控策略。

二、畜牧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1. 古代阶段:- 人类无意识地利用微生物进行食品发酵和酿造。

- 早期医学文献中有关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的记载。

2. 近代阶段:- 17世纪:安东尼·范·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微生物。

- 19世纪:路易·巴斯德证明微生物是发酵和疾病的原因。

- 罗伯特·科赫等微生物学家建立了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如科赫法则。

3. 现代阶段:- 20世纪: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如PCR、基因测序等。

- 微生物遗传工程的应用,如重组疫苗的研制。

- 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深入研究与应用。

-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中的作用被重视。

三、畜牧微生物学在畜牧业中的重要性1. 提高饲料利用率:- 微生物可以将饲料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难以消化的成分转化为动物可利用的营养物质。

- 饮用发酵饲料可以增强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2. 促进动物生长:- 益生菌可以改善动物肠道环境,增加有益菌群,减少有害菌的生长。

02798畜牧微生物学

02798畜牧微生物学

绪论1. 微生物:是指个体微小,通常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生物类群的总称。

2..微生物根据细胞结构分为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非细胞型微生物三大种类。

3.第一个发现并描述微生物的科学家是吕文虎克。

利用曲颈瓶试验证实“自然发生论”荒谬的科学家是巴斯德。

创造了细菌染色技术的科学家是柯赫。

世界上第一个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的发现者是伊凡诺夫斯基第一章原核细胞微生物名词1. 细菌:是一大类个体微小、形态简单、结构略有分化、以二分裂法繁殖的单细胞微生物。

细菌的个体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2.菌落: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在表面出现的肉眼可见的单个细菌集团。

种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连成一片称为菌苔。

3. 质粒:存在于细胞质中、核体以外的一小段双股环状DNA分子。

4.无特定病原体动物:不存在某些特定的具有病原性或潜在病原性的微生物及其抗体或寄生虫的动物5.无菌动物:体内外不携带任何微生物或寄生虫的动物知识点:1. 细菌、支原体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表示细菌大小的常用单位是µm。

借助普通光学显微镜可见,其所见细菌的放大倍数是1000×。

物镜镜头放大倍数是100×。

2.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菌,杆菌,螺旋状菌3大类。

3.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质粒等。

细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细胞核,其遗传物质所在的区域称为拟核,是控制细菌生命必需的遗传物质。

游离于细菌染色体DNA外的小型双股环状DNA分子是质粒,控制细菌非生命所必需的性状。

支原体没有细胞壁。

与青霉素杀菌原理有关的细菌构造是肽聚糖4.简述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功能。

答:(1)保持细菌一定的外形;(2)保护细菌免受外界渗透压和有害物质的损害;(3)构成细菌的致病性、抗原性;(4)与对噬菌体和药物的敏感性有关;(5)与革兰氏染色反应特性等密切相关。

5. 细菌细胞特殊构造包括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等。

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周产生的一种具有抗吞噬功能的粘液样物质是荚膜。

《畜牧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畜牧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畜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及开设依据(一)课程信息(二)课程开设依据畜牧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分支科学,是运用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研究与饲料作物栽培、饲料加工调制、畜产品加工检验贮藏以及畜禽传染病防治有关的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命活动规律、分类以及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饲料生产学、家畜饲养学、畜产品加工学、兽医学等课程提供必要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为饲料的保存、合理地饲喂家畜、保存畜产品、预防和控制畜禽传染病提供理论依据。

动物科学职业岗位要求从业者具有尊重爱护保护生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掌握畜牧微生物学对畜禽疫病预防控制,保护动物生命安全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畜牧微生物学已经成为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核心理论课程。

二、课程目标(说明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一)具体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者应:①掌握微生物、微生物学和畜牧微生物学的概念,掌握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掌握酵母菌、霉菌、担子菌的概念;掌握病毒的基本特性、干扰现象和干扰素;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的概念;掌握温度、消毒剂、抗菌药物、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掌握微生物的变异现象和变异机理。

通过掌握上述畜牧微生物学基础内容,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微生物对自然界和人类的重要性,激发同学们努力学习微生物知识的信心,为更好地预防控制畜禽传染病和保护畜禽生命安全提供有力地保证。

②掌握与畜牧微生物有关的畜禽免疫基础知识,主要掌握如下内容,抗原与抗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变态反应,血清学反应和血清学技术,免疫学在动物医学上的应用。

通过学习上述免疫学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好畜牧微生物学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③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病原性与毒力的概念,感染发生的条件;掌握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布氏杆菌、巴氏杆菌、炭疽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掌握鸡新城疫病毒、鸡马立克氏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口蹄疫病毒、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畜牧微生物学》自学考试大纲

《畜牧微生物学》自学考试大纲

《畜牧微生物学》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畜牧微生物学》是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它主要研究微生物与畜牧业生产的关系,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以及微生物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和防控等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生应系统掌握畜牧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畜牧兽医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一)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分类1、细菌(1)细菌的形态、大小和结构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大小测量单位,以及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和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2)细菌的染色方法和革兰氏染色原理了解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重点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和原理,能够根据革兰氏染色结果判断细菌的类别。

2、真菌(1)真菌的形态和结构熟悉真菌的细胞结构和形态特征,包括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

(2)真菌的分类了解真菌的分类依据和主要类群。

3、病毒(1)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掌握病毒的形态(球形、杆形、蝌蚪形等)、结构(核酸核心和蛋白质外壳)和化学组成(核酸、蛋白质、脂质和糖类)。

(2)病毒的增殖过程理解病毒的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等增殖步骤。

4、其他微生物(1)放线菌了解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

(2)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熟悉这三类微生物的主要特点和与畜牧业生产的关系。

(二)微生物的生理生化1、微生物的营养(1)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掌握微生物所需的六大营养要素(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及其功能。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了解根据微生物对碳源和能源的利用不同划分的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

2、微生物的代谢(1)微生物的能量代谢熟悉微生物的发酵、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等产能方式及其特点。

【畜牧课件】畜牧微生物教学大纲

【畜牧课件】畜牧微生物教学大纲

《畜牧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动科专业20XX级总学时:50学时一、编写说明(一)课程性质《畜牧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主要以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研究正常动物的微生物、自然界中与动物相关的微生物极其作用;与饲料有关的微生物,饲料的加工调制与微生物学检验;畜产品的加工、贮藏与微生物学检验;畜禽的病原微生物,极其所至传染病的免疫预防、诊断和治疗等。

畜牧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性强,研究内容广泛的学科。

(二)目的和任务《畜牧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动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学习此课程之前,学生应该掌握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等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理、代谢、生长方式和生长规律、遗传和变异、传染和免疫、分类和鉴定以及微生物生态学等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和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应用;了解和掌握微生物菌种分离和培养、染色和观察、菌种选育、菌种保藏、等基本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原理和方法。

利用有益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调制饲料以及控制有害微生物对畜产品造成大量的损失。

本课程的学习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形态、构造、生理、分布、分类、变异、致病性及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治疗和防疫措施的系统学习及饲料微生物,乳品微生物、肉、蛋的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和作用,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本,形成系统性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学好有关课程,将理论运用实践的能力。

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除研究传染病的病原体,诊断方法外,还综合应用了普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包括食品微生物学和乳品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技术知识,研究在饲料作物栽培,饲料加工调制,畜产品加工检验、贮藏等方面有关的微生物学问题,为畜牧业的发展开辟了微生物饲料来源,同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临床诊断学、兽医药理学、病理学及兽医生物制品学等)密切相关,主要为学生参加工作,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应用奠定基础。

畜牧微生物学第五版课程设计

畜牧微生物学第五版课程设计

畜牧微生物学第五版课程设计1. 课程背景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微生物则在畜牧业的发展和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畜牧微生物学是研究畜禽动物及其生产环节中微生物的形态、生活习性及其在动物生理和病理生理方面的作用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畜牧生产中重要微生物的系统学习,加深学生对畜牧微生物领域的认知和掌握,提升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微生物问题的综合能力。

2. 课程设计2.1 课程目标通过畜牧微生物学第五版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在畜牧生产中的重要性;2.掌握各种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代谢特点;3.掌握微生物的染色、培养、鉴定技术;4.理解畜牧微生物与动物生理、病理生理的关系;5.能够针对畜牧微生物问题提供相应的防治措施。

2.2 教学内容畜牧微生物学第五版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微生物基础知识1.微生物的起源与发展2.微生物的体形、结构及其功能3.微生物的代谢过程第二章畜牧细菌学1.常见畜牧细菌病原体2.细菌的生长和营养要求3.细菌的生物特性和生殖过程4.细菌的培养和染色方法5.细菌鉴定技术第三章畜牧病毒学1.畜牧病毒的分类和特性2.畜牧病毒的生长和繁殖过程3.病毒的感染及致病性4.病毒的免疫学第四章畜牧真菌学1.常见的畜牧真菌病2.真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3.真菌的生长与繁殖方式4.真菌的鉴别与分类第五章畜牧微生物与动物健康1.微生物与动物健康的关系2.微生物引起的疾病3.治疗与预防畜牧微生物疾病的措施2.3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一系列教学方法,包括:1.课堂讲授: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2.实验教学:通过微生物实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微生物检验和鉴定技术;3.讨论教学:组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4.实习教学:安排学生到现场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对微生物学知识的认识。

2.4 课程评估本课程的评估采用多种形式,包括期中考试、实验报告、课程设计报告等。

畜牧微生物学教学设计模板

畜牧微生物学教学设计模板

畜牧微生物学教学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1. 掌握畜牧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理解畜牧微生物在畜牧业中的重要作用。

3. 学习畜牧微生物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5.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畜牧微生物学的概述a.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性b. 畜牧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2. 畜牧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功能a. 畜牧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b. 畜牧微生物的代谢功能和生态作用3. 畜牧微生物在畜牧业中的应用a. 好氧菌和厌氧菌在动物消化系统中的作用b. 益生菌在动物生长和健康中的作用c. 发酵菌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4. 畜牧微生物与动物疾病的关系a. 畜牧微生物与动物传染病的鉴定和防治b. 畜牧微生物与动物胃肠疾病的关系c. 畜牧微生物与动物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教师讲授、课件展示等方式,介绍畜牧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相关实验演示,以直观形式展示畜牧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等内容。

3. 实验操作:学生进行畜牧微生物实验操作,培养其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

4. 讨论和小组活动: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加深对畜牧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畜牧场或实验室实地考察,了解畜牧微生物的实际应用情况。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平时表现评价:包括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实验记录等内容,占总评成绩的20%。

2. 实验报告评价: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的考核,占总评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评价:对学生对畜牧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考核,占总评成绩的50%。

五、教学资源1. 教科书:选择与课程内容相符合的畜牧微生物学教科书。

2. 课件:准备相应的课件,包括畜牧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等内容。

3. 实验设备:准备相关实验设备和试剂,保证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顺利进行。

畜牧微生物学(1)

畜牧微生物学(1)
巴斯德的功绩
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 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 免疫学---预防接种 发明巴氏消毒法
2023/5/9
畜牧微生物学(1)
42-43oC下培养 的老龄炭疽菌
37oC下培养 的新鲜炭疽菌
几星期后 获免疫力
巴斯德发现免疫现象
2023/5/9
畜牧微生物学(1)

发明培养基并用其纯化微生物等

一系列研究方法的创立
感性认识阶段(史前期)
细菌冶金
沤粪肥田 提倡轮作 麦曲治泻
防重于治
刮骨疗毒 种痘防花 制曲酿酒
视而不见、嗅而不闻、触而不觉、食而不察、 得其益而不感其好、受其害而不感其恶。
2023/5/9
畜牧微生物学(1)
丰富多彩的酒文化(一)
远古人类发现,吃剩的米粥数日后变成了醇香 可口的饮料-人类最早发明的酒
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生物类群的总称。 n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研究微生物形态
结构、生理生化作用、遗传变异、分类 及其与人类、动物、植物、自然界相互 关系的科学。
2023/5/9
畜牧微生物学(1)
微生物的类型和基本特征
按形态、结构、繁殖等特征分类
细菌 螺旋体 支原体 立克次体 衣原体 真菌 病毒 藻类 原生动物
2023/5/9
畜牧微生物学(1)
郑州殷代遗迹
2023/5/9
畜牧微生物学(1)
我国古代的酿酒作坊 (四川新都县出土的汉代画像)
2023/5/9
畜牧微生物学(1)
殷商酒具
2023/5/9
畜牧微生物学(1)
2023/5/9
畜牧微生物学(1)
丰富多彩的酒文化(二)
公元前2300年左右,埃及人酿制啤酒的场面

动科082《畜牧微生物学》考点总结

动科082《畜牧微生物学》考点总结

动科082《畜牧微生物学》考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学: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人的肉眼看不见的,通常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生物类群。

2.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以及与人类、动物、植物相互关系的科学。

(☆☆)3.SPFA:即无特定病原动物,是指不存在某些特定的具有病原性或潜在病原性的微生物及其抗体或寄生虫的动物。

(☆)4.佐剂:预先注射于机体或与抗原混合后注射能增强抗原免疫性的物质称为佐剂。

5.完全抗原:大分子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核蛋白等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反应原性,这些抗原成为完全抗原。

(☆☆)6.益生素:又称益菌素,一般是指通过改善肠道内微生物区系的平衡而对动物起有利作用的微生物活菌添加剂,也称微生物活菌制剂。

7.体液免疫:抗原进入机体后,引起B细胞的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大量集中于血液,也存在于淋巴液、组织液中,通过中和作用或补体、吞噬细胞等协助,特异地消除抗原的过程。

8.免疫系统:是指动物机体内参与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执行免疫功能的一系列器官、细胞和分子。

9.免疫:是指人和动物机体通过免疫系统特异性识别和清除体内抗原异物,维持机体稳定的生理功能。

(☆)10.APC:即抗原递呈细胞,表达MHC-Ⅱ分子,具有摄取、加工抗原,向T H细胞递呈抗原功能的细胞。

11.淋巴因子:又称细胞因子,由机体免疫细胞和其他细胞分泌的,具有诱导、调节细胞发育及功能的各种小分子量蛋白质,统称为细胞因子。

(☆☆)12.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发生免疫应答,产生免疫产物或者能与免疫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13.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免疫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性质。

14.免疫应答:是抗原进入正常机体后,免疫系统中抗原递呈细胞、T细胞、B细胞等对其进行一系列反应,产生免疫活性产物,发挥免疫效应,清除同种抗原的过程。

15.变态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的再次免疫反应。

畜牧微生物学基础养殖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

畜牧微生物学基础养殖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

畜牧微生物学基础养殖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畜牧微生物学是对于动物饲养过程中微生物的研究,通过了解和掌握养殖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可以有效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益和养殖品质。

本文将介绍畜牧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与养殖相关的微生物学内容。

一、畜牧微生物学的意义畜牧微生物学的研究对于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养殖业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在饲料发酵、消化系统菌群平衡、疫病防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影响因素以及其与动物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提高饲料转化率,预防疾病传播,改善养殖环境等。

二、饲料微生物发酵饲料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对于畜禽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发酵能够降低饲料的抗营养因子,增加饲料的可利用性。

常见的微生物发酵剂包括乳酸菌和酵母菌等,通过发酵可以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增加动物的摄食量和生长速度。

三、肠道微生物群落平衡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包括了多种有益菌和有害菌。

有益菌主要包括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它们能够分解食物中的纤维素、蛋白质等,帮助动物吸收和消化养分。

有害菌则可能引起疾病,影响养殖业的发展。

因此,维持肠道微生物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添加益生菌等方式来调节和维护肠道健康。

四、养殖场环境微生物监测养殖场环境中的微生物情况直接关系到畜禽的健康和养殖效益。

通过对养殖场环境微生物的监测和研究,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疾病传播的微生物,防止疫情的发生。

同时,通过合理管理,可以减少环境中的有害微生物数量,提高动物的生存率和养殖效益。

五、疾病微生物防控畜禽疾病的防控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了解并掌握畜禽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学特性,可以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发生。

疫苗的研发和使用、微生物药物的应用等都是通过研究微生物学来实现疾病的有效防控。

六、饲养管理中的微生物学应用在养殖管理中,微生物学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例如,饲料添加剂中的益生菌、发酵剂等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环境中微生物的监测和管理可以改善养殖场的环境质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可以通过微生物学的方法来实现。

畜牧微生物学

畜牧微生物学
菌丝按功能分:营养菌丝(基内菌丝)、气生菌丝、繁殖菌丝
3.孢子(spore)
是霉菌的繁殖器官,在适宜条件下发芽形成新菌丝。孢子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作为鉴定霉菌的依据。
无性孢子:直接由繁殖菌丝分化而来;
有性孢子: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产生。
孢子与芽孢的区别
三、霉菌繁殖方式
2.霉菌菌落
大、疏松、不透明、有色(正反面颜色、中央边缘颜色不同)、有霉味、常呈扩散状、纽扣状和絮状。
嗜酸性微生物:pH<5.4,如真菌
嗜中性微生物:pH 5.4-8.5,如大多数细菌
嗜碱性微生物:pH 7.0-11.5,如多数弧菌
氧气对微生物的影响
好氧菌、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
去除O2-等有害活性氧分子的机制
渗透压对微生物的影响
二、微生物群体生长繁殖规律
1.单细胞微生物(细菌与酵母)群体生长繁殖规律
位置:中央、近端、顶端
结构:多层、坚实
3芽孢的性质
具有高度的抗逆性(heat, drying, UV and chemical
disinfectants,在自然界存活10-20年以上);
是细菌在不良条件下存在的休眠体形式。
是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是鉴定细菌的指标之一。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
第一节真核微生物的种类与共性
2 微生物的酶
除病毒外,其他微生物均能产生很多种类的酶。
胞外酶及胞内酶固有酶及诱导酶、蛋白酶、酯酶、淀粉酶、呼吸酶类等
3.微生物的呼吸
是指微生物借助自身酶类,从物质氧化还原中获得能量的过程。根据最终受氢体不同,分为有氧呼吸、厌氧呼吸和发酵。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发酵
底物
有机物
有机物

《畜牧微生物学》育人教学大纲

《畜牧微生物学》育人教学大纲

《畜牧微生物学》育人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23305007课程总学时:32,(其中:授课32 学时)课程学分:2分课程分类:必修开课学期:秋开课单位:动物医学院适用专业:动物科学专业所需先修课:《普通生物学》二、教学理念(提示:从以学生为中心,价值观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等方面阐述)本课程是动物科技学院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主要内容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分布、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变异、免疫学基础、饲料微生物、乳及乳制品的微生物、肉及肉制品的微生物、蛋及蛋制品的微生物、皮毛微生物、畜禽的病原微生物。

前半部分内容是基本微生物学知识的介绍,后半部分内容是微生物学知识在畜牧生产相关领域的具体应用。

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精神,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科学领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能够掌握动物及动物制品相关微生物的特点,并把微生物学知识应用到畜牧业生产实践中,提高与保证畜产品的数量、质量与安全。

三、课程目标四、课程内容、教学要求与课程目标关系图五、教学方法(1、如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2、如何实现将立德树人教育融入教学活动?3、如何实现创新能力培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请给出具体措施)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避免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小组讨论、课堂论文、课堂报告等多种教学形成,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和教师的互动。

1、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通过对微生物学发展历程中重要事件以及重要科学家的学习,增强学生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通过对与畜牧生产息息相关的微生物学课程内容学习,促进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在当前畜牧养殖业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帮助他们建立创新创业的关键知识体系构架。

六、考核方法(强化过程考核,注重知识考核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七、使用教材、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1.《畜牧微生物学》, 陈金顶、黄青云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7年,第六版2.《兽医微生物学》,甘肃农大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第四版3.《现代微生物学》,闻玉梅主编,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年4.《普通微生物学》,H.G.施莱杰著,陆卫平,周德庆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5.《动物病毒学》,殷震主编,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二版6.《动物分子免疫学》,郑世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年,第一版7.《兽医传染病学》,陈溥言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年,第六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生命出现
•畜牧微生物学
•生理学发展阶段(奠基期 )
巴斯德的功绩
• 彻底否定了自然发 生说
•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 起 •免疫学---预防接种
•发明巴氏消毒法
•2020/5/26
•畜牧微生物学
•42-43oC下培养 •的老龄炭疽菌
•37oC下培养 •的新鲜炭疽菌
•几星期后 •获免疫力
•巴斯德发现免疫现象
感性认识阶段(史前期)
•细菌冶金
•沤粪肥田 •提倡轮作 •麦曲治泻
•防重于治
•刮骨疗毒 •种痘防花 •制曲酿酒
视而不见、嗅而不闻、触而不觉、食而不 察、得其益而不感其好、受其害而不感其恶 。
•2020/5/26
•畜牧微生物学
丰富多彩的酒文化(一)
远古人类发现,吃剩的米粥数日后变成了醇香 可口的饮料-人类最早发明的酒
•2020/5/26
•畜牧微生物学
•2020/5/26
郑州殷代遗迹
•畜牧微生物学
•我国古代的酿酒作坊 •(四川新都县出土的汉代画像)
•2020/5/26
•畜牧微生物学
•殷 商 酒 具
•2020/5/26
•畜牧微生物学
•2020/5/26
•畜牧微生物学
丰富多彩的酒文化(二)
•公元前2300年左右,埃及人酿制啤酒的场面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研究微生物形态 结构、生理生化作用、遗传变异、分类 及其与人类、动物、植物、自然界相互 关系的科学。
•2020/5/26
•畜牧微生物学
微生物的类型和基本特 征
按形态、结构、繁殖等特征分类
细菌 螺旋体 支原体 立克次体 衣原体 真菌 病毒 藻类 原生动物
•畜牧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与人类、动植物的关系(了解

微生物与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转化 微生物与人类食品、动物饲料 微生物与医药 微生物与科学研究
•2020/5/26
•畜牧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的发展(了解)
初期形态学阶段 生理学及免疫学发展 现代微生物学发展阶段
•2020/5/26
•畜牧微生物学
•2020/5/26
•畜牧微生物学
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三 )
•2020/5/26
•畜牧微生物学
形态学发展阶段-初创期
•1683年,英人虎克用于观察霉菌的单筒复式显微镜
•2020/5/26
•畜牧微生物学
•巴斯德的弯颈瓶实验
•无菌营养液 •出现微生物
•加热
•无菌营养液 •无生命出现
•无菌营养液
•2020/5/26
•2020/5/26
•畜牧微生物学
微生物的基本类型和特 征
按核的类型和个体形态分类:
1. 原核型微生物:单细胞型,具备原始的 核,无核膜、核仁、缺乏细胞器。
2. 真核型微生物:单细胞或多细胞型,有 核仁、核膜和细胞器。
3. 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仅由 核酸和蛋白质构成,呈寄生生活。
•2020/5/26
正常动物体的微生物、自然界中与动物相关的微 生物及其作用;
与饲料有关的微生物、饲料的加工调制与微生物 学检验;
与畜产品有关的微生物、畜产品的加工、贮藏、 与微生物学检验;
畜禽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所致传染病的免疫预防、 诊断和治疗等。
•2020/5/26
•畜牧微生物学
畜牧微生物学
2020年5月26日星期二
•内容介绍:
•绪论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概念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微生物学理论与技术成就及应用 微生物的类型与基本特征 畜牧微生物学的地位、任务与贡献
•2020/5/26
•畜牧微生物学
•内容介绍:
•第一篇 总论
原核细胞微生物 真核细胞微生物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作用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动物免疫学基础
•2020/5/26
•科赫定理图示
•畜牧微生物学
现代微生物学发展阶段
微生物遗传学 免疫学 病毒学
•2020物学的性质
畜牧微生物学(animal husbandry microbiology)是微生物 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以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 术研究:
•2020/5/26
•畜牧微生物学
•2020/5/26
•畜牧微生物学
•科赫的功绩
•发明培养基并用其纯化微生物 等 一系列研究方法的创立
•证实炭疽病因 — 炭疽杆菌, • 发现结核病原菌—结核杆菌
•科赫法则
•2020/5/26
•畜牧微生物学
•柯赫法则
•2020/5/26
•畜牧微生物学
•单菌落
•划线法获得单菌落
•2020/5/26
•畜牧微生物学
•内容介绍:
•第二篇 各论
饲料微生物 乳与乳制品的微生物 肉及肉制品的微生物 蛋和蛋制品的微生物 皮毛微生物 畜禽常见的病原微生物
•2020/5/26
•畜牧微生物学
•绪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概念:(掌握)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指个体微小,须借 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生物类群的总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