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6fcc76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22.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远离故乡,思念家乡的情感,表达了中国人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层次的情感,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家乡的思念和热爱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家人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和分享。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和背景资料。
3.小组讨论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注意纠正发音和朗读的节奏。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课文的作者和背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家乡的思念和热爱,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b964b5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df.png)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精选5篇)语文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人际互动能力的教育,通过阅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真挚情感。
4.学会本课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达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国学大师季羡林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月是故乡明》,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请大家齐读课题。
2、释题: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出自杜甫的一首诗。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
请大家齐读这首诗。
3、认识作者: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出示课件)《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就是季羡林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师过渡:听了对于季羡林老先生的介绍,我们知道季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村子,不忘那个小村子的月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1、请看大屏幕上的读书要求:(课件出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借助文中拼音多读几遍,好,现在开始吧。
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真悦耳。
2、检查词语: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我给大家降低了一些难度,首先请同学们带着拼音来读一读,这些词是想来读?(出示课件)有一个词语你读的特别准确,那就是耄耋。
我们一起读三遍。
3、去拼音:现在老师加大难度了,把拼音去掉,又调换了词语的顺序,谁还想读一读?(指生读)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些词语。
(齐读)刚才我们关注了词语耄耋的读音,你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小知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月是故乡明课堂实录
![月是故乡明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7ef2c974866fb84ae45c8def.png)
月是故乡明-----《渡荆门送别》《月夜忆舍弟》《商山早行》群诗教学实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三首诗歌---《渡荆门送别》《月夜忆舍弟》《商山早行》,请同学们先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三首诗整合在一起?生:这三首诗都表达思乡之情。
生:三首诗中都有写景而且都写到了月,都借景抒情。
生:三首诗都是五言律诗,诗人都是唐代诗人。
师:同学们观察很仔细,有同学从情感中,有同学从内容上,有同学从题材上等不同的角度发现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当然它们一定也会有很多的不同。
今天就让我们在求同比异中,体会诗歌意境,感悟诗歌情感,提升精神境界。
师:首先我们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三首诗。
(三位学生朗读)师:我们请大家来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第二首读得好,读出了沉重悲伤的感情。
生:我觉得第一首读得好,因为声音响亮。
师:我们读诗,要读准字音和节奏,还要感情充沛,注意语速,读慢点,还可以适当地拖音,读出一点古人的味道。
我们再齐读三首诗。
(生齐读)二、体会意境师:刚才同学们发现这三首诗中都有写景,但诗中的景象是各不相同的,接着我们走进诗歌,体会三位诗人笔下的景。
请大家试着用这样的句式交流。
(屏显)(诗人)笔下的景是(特点)的,我从诗句中,看到的景象。
生:李白笔下的景是雄伟壮阔、气势磅礴的,我从“山随平野尽,月涌大江流”中,看到连绵起伏的山峦随着广阔的平原出现,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汹涌澎湃的长江水涌入一望无际的平原的景象。
师:我们跟随你生动的描绘也感受到了画面的开阔辽远,气势非凡。
好,再请同学说说。
生:温庭筠笔下的景是凄清冷寂的,我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中,看到诗人在茅店里听到鸡叫,声音嘹亮,抬头看见天上还挂着一轮残月,早起赶路,来到木板桥上,看到覆着寒霜的板桥上,已有了更早出行的人的足迹了的景象。
师:诗人在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就早起赶路,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将早行之景表现得生动贴切。
由象及情 言意共生——《月是故乡明》教学实录及评析
![由象及情 言意共生——《月是故乡明》教学实录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bd4a32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7.png)
[摘要]抒情散文兼具人生经验和表达艺术两个维度的教学价值。
以《月是故乡明》一课教学为例,指出要想获得抒情散文教学价值最大化,就应聚焦散文中的情感触发点、情思“线路图”和语言独特处三个突破口,从中感受散文文体特点,体悟意象蕴含的情感,发现语言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散文教学;情思地图[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1)16-0076-04【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老先生在耄耋之年所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笔平实却不失明丽与诗意,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思乡之情。
月亮贯穿全文,更是本文的抒情线索,作者选取三个时间点“故乡六年”“背井离乡”和“晚年”,分别叙述了故乡的小月亮,背井离乡、漂泊天涯时见到的月亮和晚年居住在朗润园看到的月亮,由此生发出再美妙的月亮都比不上自己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的感叹,抒发了离乡后对故乡无限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本文的独特之处除了在语言上含蓄隽永,充满诗意,能为培养学生语感提供切入点外,还在于写月亮又不仅仅是为了写月亮。
在回忆儿时故乡的小月亮时,作者通过不断地联想生发开去,将自己的情感赋予联想的事物之上,看似杂乱,细究下来实则层层推进,仿佛有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这些联想的事物。
那根线便是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爱,这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在叙述背井离乡、漂泊天涯见到的月亮和晚年居住在朗润园看到的月亮时,也是通过两两对比的方式更突显出自己对家乡“小月亮”的喜爱,由此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
由这些突破口切入教学,定能更加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实录】板块一读诗中之月师:“白玉盘,滴流圆,青色板上滚一晚。
”这是什么?生:月亮!生:我们学过李白的一首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白玉盘就是月亮。
师:学习就是温故知新,真好!古诗中还有含“月亮”的诗句吗?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耳熟能详,出自唐代李白的《静夜思》。
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b35365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0d.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的一篇课文。
本课以月亮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读。
但学生在理解作者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感悟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课文,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朗读感悟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思乡之情,感悟诗歌的意境,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辅助教学。
2.相关资料:收集有关故乡的图片和诗歌,用于教学展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月亮和故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亮与故乡之间的关系。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语气。
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故乡”、“思念”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作者的情感。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评价其朗读效果,给予鼓励。
4.巩固(10分钟)学生默读课文,填写课文内容填空。
教师出示填空题,学生独立完成,检查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教师展示收集到的相关诗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不同诗歌中的故乡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3《月是故乡明》课堂实录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3《月是故乡明》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55f31f514b35eefdc8d33393.png)
3.《月是故乡明》课堂实录一、导入: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和大家一起回忆一些古代诗词:请大家背诵一遍《静夜思》(出示课件),齐读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请同学们找出这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非常棒,找得很准确,两首诗都共同写到了月亮还有故乡,在古诗当中一般将故乡和月亮写在一起的时候会抒发什么感情呢?很好,思念故乡。
其实不当当在诗歌中这样,在散文的写作中也有很多作者将月亮和故乡结合在一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月是故乡明》。
(2分钟)二、介绍作者(出示课件),齐读课文请同学们用5分钟的时间通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用笔标出每一段的序号,并画出你最喜欢的写景的句子。
(6分钟)三、字词积累(2分钟)(出示课件)四、小组合作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交流你们最喜欢的写景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会喜欢,2分钟之后我们请一些小组来分享他们讨论的成果。
(2分钟)五、学生成果分享(预期会集中在6、7段,追问学生喜欢的原因会得出本文写景的方法)(5分钟)(将学生答案板书)六、教师质疑1、同学们分享了非常多写景的句子,展现了非常多美丽的景色,有济南、北京、瑞士莱茫湖、非洲大沙漠、大海的月亮、朗润园美景(课件图片),老师有一个疑问,文章的题目是“月是故乡明”,写的是故乡的月亮,为什么在文章中会出现那么多其他的美景呢?(明确:对比;突出思乡之情)2、作者思念故乡,到底故乡有哪一些事情值得他回忆,或者说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故乡的哪些事情呢?(明确:童年趣事—数星星、逮知了、看月亮、梦月亮、捡鸭蛋)(8分钟)齐读4、5段3、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到达了什么程度?(思乡之病)具体的情感有哪些?(追忆、惆怅、留恋、惋惜)齐读最后两段七、学生质疑:作者既然得了“思乡之病”又为什么说“微苦中实有甜美在”?明确:远离故乡,心中是苦的;但心中还留有美好的童年回忆来慰藉思乡之苦,这是甜美。
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思乡之病”是苦中寓甜的。
人教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说课稿)(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人教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说课稿)(教学设计)(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3b355191f705cc1754270957.png)
《月是故乡明》说课稿各位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月是故乡明》,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确立、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散文大家季羡林老先生的散文名篇,作于78岁高龄。
文章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文章语言古拙、质朴,但越是这样的质朴自然,越是能见出作者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真”与“朴”也正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和独特风格。
同时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本文中也表现得很充分。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会散文形神的辩证关系;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及其深刻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散文鉴赏方法,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
2.教学难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进而准确的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方法:(一)学情介绍:学生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二) 教学方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贯穿全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讨论探究法两种方法。
1.朗读法。
重视诵读、美读。
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月是故乡明》课堂教学实录
![《月是故乡明》课堂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1b2f3a2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7.png)
《月是故乡明》课堂教学实录《月是故乡明》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真挚情感;2.体会文中寄情以物,以情驭景,无理而妙的表现手法;3.理清文章结构思路;二、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方法:1.提问、启发;2.诵读、感悟。
四、研究方法1.交流、讨论;2.诵读、感悟。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师: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安土重迁”、“落叶归根”,所以,中国人都有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情怀。
所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水是家乡甜,人是故乡亲”,中国人说到人生遇到的美事时也说“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其中“他乡遇故知”也表现了人们对故乡、故人的感情。
这种感情促使人们爱家乡、爱祖国,是一种朴素的情感,值得我们发扬。
在中国文学中,这种情感遍布于诗歌散文中,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国学大师XXX写的《月是故乡明》这篇优美的散文。
(二)作者介绍:XXX:语言学家、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精通12国语言的翻译家,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XXX会长、XXX名誉会长、XXX会长。
XXX终身教授。
是不是有点喘不过气来?一个人,能有其中的一个头衔已经够厉害了!可是,我们的XXX先生却有着这么多的头衔!而且,说他是翻译家,可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那种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的翻译家,而是古印度语、梵文、XXX、吐火XXX等古代语言,他所懂的语言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多少人会说,只有极少数的人会说。
XXX先生,实在是中国的XXX!即便是这么一个厉害的人,他却很谦虚,三次发文拒绝“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称号。
他是一个谦虚的人,大概越是知识渊博的人,都越谦虚吧。
同学们以为呢?这样一个博学的人,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也有故乡情结。
由此可知“爱恋故乡,热爱故乡”是我们共同的情怀。
只是,表达这种情怀的文章古今都有,但各有各的不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XXX师长教师的这篇《月是故乡明》。
(三)释题师:大家知道“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那里吗?明确:XXX的《月夜忆舍弟》。
月是故乡明的课堂实录
![月是故乡明的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f07d3d7708a1284ac950435e.png)
月是故乡明教学实录一、引入新课:“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自古以来,月亮就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同学们你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赶快展示一下你的积累吧!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这些都是寄托诗人浓浓思,乡情怀的诗句。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请大家跟着老师读课题3《月是故乡明》。
二、作者简介这篇散文的作者是季羡林爷爷。
季羡林,山东清平人,是我国的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史学家、教育家。
季羡林先生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颇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文集》等。
三、背景介绍《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在北大朗润园,通过对故乡月色和自己童年生活回忆的描写,抒发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走进季羡林爷爷的内心世界。
四、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句子做上标记。
同学们加油!2、接下来同学们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说读了课文以后你的感受。
3、这些词语同学们都会读吗?请同学们把这些词语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读。
徘徊篝火瑞士萌动点缀莱蒙湖烟波浩渺碧波万顷平沙无垠晶莹澄澈风光旖旎燕园胜地巍峨雄奇老师提醒大家徘徊,旖旎,耄耋这三个词语的读音。
碧波万顷中的顷读三声顷。
4、燕字是多音字。
有两个读音,一个是燕,一声,一个是燕,四声。
当它表示国家、地方、姓氏的时候都读一声燕,比如燕国、燕京、姓燕,当它表示动物名称时读四声,如燕子。
跟着老师一起辨一辨,读一读,相信你一定行。
燕园胜地莺歌燕舞燕照大地燕雀一群燕子飞越燕山,消失在远方5、这些词语的意思你都知道吗?能用这些词语说一个句子吗?可以利用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21507c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04.png)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本课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故乡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情感和意境可能还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文章的美感。
同时,学生对于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途径,感受文章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3.教学挂图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录音带,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对故乡的印象,为后面学习课文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教学挂图,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故乡的美丽。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月亮的描绘,提示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通过对月亮的描绘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然后,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月是故乡明》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月是故乡明》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615810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f.png)
《月是故乡明》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图片等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情感的方式。
(2)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情感体验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课文题目《月是故乡明》,引导学生观察题目,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2.朗读课文(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3.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教师解释生字词的意思,学生理解并记忆。
(3)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分析课文修辞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
6.感受作者情感(1)教师提问:“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7.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你们对故乡有什么印象?”(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
(2)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作文。
四、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作文。
2.复习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人们总是说“月是故乡明”呢?这句话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情感呢?生1:可能是因为月亮在故乡看起来特别圆、特别亮吧。
3《月是故乡明》教学实录
![3《月是故乡明》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ef158b38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29.png)
3《月是故乡明》教学实录五下3《月是故乡明》逐字稿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随文识字等方式,认识“徘、徊、渺"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能运用前面所学的方法概括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
3.能运用本单元所学方法并联系实际,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总起:山水之上,见月只是月师:上课。
上课之前,王老师在导学单里面布置了一道调查题,来,咱们一起来看看调查题。
我请一位孩子来读一读这道调查题。
来。
哪位孩子?生: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你的故乡在哪里?你爱故乡的月亮吗?除了故乡,你还在哪里看过月亮?师:读得真好,谢谢。
这道调查题你们课前都已经完成了,是吗?生:是的。
师:好,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哪位先请。
生:我在我的故乡在湖南娄底,我爱娄底。
师:你不是本地人?生:对。
我爱故乡的月亮。
嗯,除了故乡,我还在山东烟台看过月亮哦。
师:哦,在烟台看过月亮。
继续。
生:我记得那里的月亮是这样子的,月如玉盘,飘飘光影映人去。
师:多么富有诗意。
那是因为你是一个有诗意的人。
真好,来,像他这样继续交流。
生:我的故乡就在湖南长沙。
师:哦,你是本地人,继续。
生:我爱故乡的月亮。
除了故乡,我还在江西武功山看过月亮。
师:在江西的武功山看过月亮。
生:我记得那里的月亮非常漂亮,就像一块空中的白玉,洒下柔和的光芒。
师:很显然五公山的月亮给你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非常好,像她这样,我们继续,分享来。
生:我的故乡在湖南娄底。
我爱故乡的月亮。
嗯,除了故乡,我还在天津看到过月亮。
我记得那里的月亮青光四溢。
师:金光四溢,这个词用的特别棒,活学活用。
生:月亮挂在天津之眼上,还倒映在水中,像一轮白玉盘。
师:哎呦,说得真好,李白诗中的臆想都出现在你的印象当中,特别棒。
好的,像他这样我们继续交流。
第四位孩子你请。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df8b5f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2b.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3-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作者远离故乡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本课的生字词较多,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富有诗意。
教学本课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生字词,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大意。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诗意方面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较为敏感,容易产生共鸣。
在生字词学习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仍需教师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课文诗意的理解与体会。
3.将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写作等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生字词卡片。
3.PPT课件。
4.作业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家乡的美景,引导学生谈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引入课文《3-月是故乡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作者是谁吗?他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记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c269b1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ce.png)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课程的主题《月是故乡明》,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概念,以及月亮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1.4 教学步骤:1.4.1 开场提问:询问学生对故乡的理解和感受。
1.4.2 分享文化:介绍月亮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1.4.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乡的概念,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1.5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短文,描述故乡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
第二章:故乡的地理环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故乡的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
2.2 教学内容:介绍故乡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通过图片和地图等方式展示故乡的自然环境。
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地图等方式展示故乡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4 教学步骤:2.4.1 展示图片:展示故乡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图片。
2.4.2 地图解读: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故乡的地理位置。
2.4.3 观察描述:让学生观察图片,描述故乡的自然环境。
2.5 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张故乡的地图,标注出故乡的主要地理特征。
第三章:故乡的文化特色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故乡的文化特色,包括语言、风俗、传统等。
3.2 教学内容:介绍故乡的语言、风俗、传统等文化特色,通过实例和故事等方式展示故乡的文化魅力。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和故事等方式展示故乡的文化特色,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3.4 教学步骤:3.4.1 展示实例:展示故乡的语言、风俗、传统等实例。
3.4.2 故事分享:通过故事等方式展示故乡的文化魅力。
3.4.3 观察描述:让学生观察实例,描述故乡的文化特色。
3.5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项故乡的文化特色,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第四章:故乡的人物故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故乡的人物故事,感受故乡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
![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2a4f5e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d6.png)
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古诗文的意境和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2. 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增强语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体验古诗文的意境。
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文的意境。
2.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月是故乡明》的相关图片和诗句。
2.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月是故乡明》的月亮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古诗文的意境。
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景象。
2. 学习古诗(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逐句解析诗句,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情感体验(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感受作者在异乡漂泊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让学生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互相交流感受。
4. 朗读练习(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互相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文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6. 结束语(5分钟)教师对本次公开课进行总结,感谢各位学生的参与和配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诗文,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月是故乡明》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在朗读和表达方面的进步。
3. 学生对古诗文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思。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的反思。
3. 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总结。
3《月是故乡明》教学实录_1
![3《月是故乡明》教学实录_1](https://img.taocdn.com/s3/m/d54c7497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9d.png)
3《月是故乡明》教学实录五下3《月是故乡明》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自主梳理认记“徘徊"等16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燕”。
2.梳理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通过家乡月和他乡月的对比抒发了哪些感受。
3.说清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仿照对比句式句子。
4.搜集至少3首借月思乡的古诗,激发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梳理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通过家乡月和他乡月的对比抒发了哪些感受。
教学难点说清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仿照对比句式句子。
教学过程环节一找到文中几处月师:此文中,同学们看看写出了几处月?生:默读。
生:第一处:故乡月。
师:我在故乡只待了六年,所以故乡月也可以是童年之月。
生:第二处:他乡月师:作者在异国待了十几年,也可以说是而立之月、壮年之月。
外国月亮虽然宏大,但一点不逗留。
生:第三处:燕园月师:晚年待在燕园,也可以称之为暮年之月,荷塘月,去除环境影响,更加纯粹,更加天真。
环节二:瞄准解密童年月(故乡月)师:作者看到的故乡之月是什么样的?从第四自然段找。
生:清光四溢,相映成趣。
师:作者在看月时,更多的写的是什么?生:更多的是在写玩,玩:粘薰之月;水坑;数星星跳水坑,玩泥巴。
师:看月时,你觉得季羡林存放在故乡的是什么?(后面解密:这里存放,将来是要回来取回的)生:童年的快乐、童真、童趣、童心、无忧无虑、单纯。
师:季羡林返乡的精神船票是什么?生:就是那一轮明月。
师:看月时,激发出来的是什么呢?生:诗歌的兴致。
当时不知道什么是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师:诗原来是一种情绪表达,人类的语言,《诗经》采集劳动人民的语言。
写故乡月的时候到处都是诗,文中来找找读读。
生:找读。
环节三:感悟他乡之月师:他乡之月在哪儿呢?生:湖上、大沙漠、大海中、高山上。
师:这样大的月亮、这样壮观的月亮,这样美妙绝伦的月亮,却还不如家乡的小月亮呢?你发现了吗?在季羡林心中,他乡之月少了点什么?生:因为作者在海外漂,少了亲情,他孤独、落寞,无归属感,少了温暖。
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
![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05041f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33.png)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核心素养:
1.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故乡月色的描绘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课文中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升学生在写作中对景物进行细腻描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写作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突破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关于家乡的美好回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修辞手法运用:学生对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可能不够熟练,难以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突破方法:教师通过提供实例、进行仿写练习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修辞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4)写作能力提升:如何将所学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
突破方法:教师布置相关写作任务,并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月是故乡明》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在某个夜晚,看到月亮时,突然想起家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作者如何通过月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课堂教学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课堂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910b67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4e.png)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课堂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本课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故乡月亮的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热爱之情。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进行语言训练、情感教育的好材料。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上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散文的意境、情感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同时,他们对故乡的概念可能有一定的认知,但通过文字表达对故乡的情感可能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增强对故乡的认知和归属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意境,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故乡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培养语感。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表达,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写作教学法:通过写作,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打印或准备课文原文,方便学生朗读和理解。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用于展示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故乡的月亮,引导学生思考对故乡的认知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原文,让学生朗读,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新统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3《月是故乡明》优质精品公开课教案
![新统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3《月是故乡明》优质精品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61184c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d8.png)
新统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3《月是故乡明》优质精品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为主题,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情画意。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体会课文中的美感和哲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深刻情感,学生可能还难以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课文的美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作者的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的美感和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
2.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课文的美感。
3.讨论教学法: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2.多媒体教学设备3.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角色之间的情感变化。
教师适时给予点评,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你对自己的故乡有什么样的情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是故乡明》课堂实录
一、教学目标
1. 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真挚情感;
2. 体会文中寄情以物,以情驭景,无理而妙的表现手法;
3. 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二、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方法:
1. 提问、启发;
2. 诵读、感悟。
四、学习方法
1. 交流、讨论;
2. 诵读、感悟。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师: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安土重迁”、“落叶归根”,所以,中国人都有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情怀。
所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水是家乡甜,人是故乡亲”,中国人说到人生遇到的美事时也说“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其中“他乡遇故知”也表现了人们对故乡、故人的感情。
这种感情促使人们爱家乡、爱祖国,是一种朴素的情感,值得我们发扬。
在中国文学中,这种情感遍布于诗歌散文中,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月是故乡明》这篇优美的散文。
(二) 作者介绍:
季羡林:语言学家、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精通12国语言的翻译家,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
北京大学终身教授。
是不是有点喘不过气来?一个人,能有其中的一个头衔已经够厉害了!可是,我们的季羡林先生却有着这么多的头衔!而且,说他是翻译家,可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那种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的翻译家,而是古印度语、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他所懂的语言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多少人会说,只有极少数的人会说。
季羡林先生,实在是中国的宝贵人才!即便是这么一个厉害的人,他却很谦虚,三次发文拒绝“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称号。
他是一个谦虚的人,大概越是知识渊博的人,都越谦虚吧。
同学们以为呢?
这样一个博学的人,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也有故乡情结。
由此可知“眷恋家乡,热爱家乡”是我们共同的情怀。
只是,表达这种情怀的文章古今都有,但各有各的不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月是故乡明》。
(三) 释题
师:大家知道“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哪里吗?
明确: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人在安史之乱中,历经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其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的“月是故乡明”句写景,但作者写的却不完全是客观景物,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从逻辑上来说,这是一个病句,但正是这样,才更有味道。
(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
明确:大家想一想,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明月最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让人并不觉得于情理不合。
(师:体味一下这句话,说一说这句话所传递出的感情。
) 明确:极深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情。
这种感情,甚至有点偏执,但却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因为深爱,所以偏执;因为深情所以偏执。
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白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也,盖情异而景为之变。
师:这种偏执,如果换一种对象,就会让人笑话甚至鄙视,大家想一想,现实中,有的人说过的哪一句话跟这句话情义相同却境界相去甚远呢?
明确: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师:如果我们要仿写句子,把上面这个意思按“月是故乡明”的格式来一句,怎么说呢?
明确:月是外国圆。
师:哈哈,月是外国圆,多么好笑?外国的月亮和中国的月亮不是一个月亮吗?之所以好笑,是因为这句话透露出了说话人的崇洋媚
外的奴才心理。
你们看,同样的表达,却不同的效果。
师:那么,为什么用月就能表达出这种感情呢?为什么不是用其他事物呢?说到底,“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特别的意象,有着特别的意义,寄托着人们特殊的感情。
大家想一想,在中国的传统诗词里,有哪些借助月亮来表达感情的诗句?
明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师:作者借明月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可以说,“月”是作者表达感情的媒介,这种方法,在文学表现手法中怎么说?
明确:寄情以物,以情驭景。
师:作者的这种感情,在课文中哪一段表达得比较明显直接?
明确:课文第八段,大家齐声朗读……,可以说,文章的标题就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命题的方式。
(四)、课文解读
师:齐声朗读第四自然段……(分析见后,要求学生作批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然而承上转折,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指上文中的“美景”,承上我想到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颇见感情月亮。
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
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
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师:这样的表达,作者仍嫌不够,又用最后一段来深化这种感情,请大家一起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明确:这两段,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深情地抒发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这种情感是“人人皆有”,正如“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一样。
同时“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爱自己故乡的月亮就是爱自己的家乡啊!
师:一起来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明确:注意这些词语:每个人、人人、爱自己的故乡……--开篇点题。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每个人、人人,说的是感情的普遍性,激起大家的共鸣;由故乡而月亮而爱故乡的月亮,语意层层推进,点明主旨。
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语言朴实。
--开篇点题
师:虽然,但是……,大家看第二自然段的“但是”,请大家用一句话把这两个段落连接起来。
明确:虽然大家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但是没有山水的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
明确:是的,我的故乡的月亮没有山,只有水,但是我不觉得遗憾,我仍然爱我的故乡,强化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一往情深。
真是“爬惯的山坡不嫌陡,趟过的箐沟不嫌深”,“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啊!这种感情,何等真切?何等朴素?何等深沉?!!
师:这样一来,大家想一想,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说到他的故乡没有山,是不是要表达无论如何都热爱自己的故乡这个意思?
师:我这么热爱我的故乡,那么,我的故乡到底有多美呢?故乡在走着的记忆里是个什么样子呢?作者在哪些段落里描述了哪些有
趣的事?
明确:四、五两段。
请大家阅读这两个段落,填写下表……
情景烟波浩渺
事件数星星点篝火摇知了看月亮梦月亮摸鸭蛋
时间黄昏以后更晚的时候
心情乐此不疲、盼望顾而乐之乐不可支
总结: 描写了故乡温婉的夜晚,恬淡的明月,童话般美妙的童年,字里行间,是快乐,是欢愉,难怪作者那么怀念故乡的月亮,难怪作者那么热爱自己的故乡!
师:写故乡的月亮,突出了时间,都是在能感知月亮的“黄昏以后”“更晚的时候”,没有写太多的记忆。
记住的只是家乡的月明,门前池塘的月影。
以及在月夜下的童趣。
写出了家乡农村的那种静谧祥和气氛。
可以说,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那种深情厚谊了。
但是,作者仍嫌不够,兴尤未尽,请大家往下看……。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怀念故乡的月呢?
明确:久别家园,是以思乡。
师: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
园的奇景?
明确:此二段,写尽别处之月之景之美,似乎离题,然细琢磨,方知其妙处。
作者用对比的手法,衬出其对故乡之一往情深,矢志不移,此情深沉真挚,感人至深!作者抒情似山涧溪水,时而潺潺,时而轰轰;时而清泉石上流,时而直下三千尺。
跌宕起伏,千曲百转,回肠荡气,酣畅淋漓!真大家也!
师:请大家一起朗读文章……
六、结语
师:好了,我们欣赏了大师的这篇美文,我们发觉,其实,大师也是凡人,也有和我们一样的情感,比如思乡怀人,比如……。
但是,在表达情感的方法境界上,却有着很大的区别。
愿我们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从中学到表情达意的方法。
那么,你也有过童年,也有家乡,你愿不愿意把你的童年或者你的家乡与我分享呢?请同学们准备一下,下节课来给我谈谈你的家乡,谈谈你的童年。
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