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意识的本质((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意识的本质【说课稿】

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理念和反思八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说明。

一、说课程标准和教材

(一)《课程标准》相关内容要求:

教参没有对教本框的内容作出规定,但是为了说明意识的作用,说明“人们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就必须对意识的本质有所了解。在这一意义上,第一框内容是为讲第二框作铺垫和准备的,因此,教师在讲这框时不要在具体内容上花过多的时间。

(二)说教材

1、本框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第五课第一框内容。这节课既是对上节课知识“物质”理解的深化和延伸,又是理解下一框知识“意识的作用”的前提和依据。本节课涉及到许多生物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只要学生积极思维、乐于探索,就能及时升华实现认知的飞跃,获得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从而增强学生丰厚的哲学底蕴,培养崇高的人文情怀。

2、本框题的主要内容

本框包括三个目,

第一目,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物质不是意识的产物,意识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第二目,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人脑──意识活动的实现过程是人脑在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对外界刺激的反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第三目,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意识生成的厂房和机器是人脑──意识生成的原材料是客观存在。

二、说学情

(一)学生学习能力

高二学生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及归纳综合能力,对自然和社

会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应有的接受兴趣,

对参与讨论以获取知识有参与的积极性。

但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看法理解肤浅,看问题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教师的引导。

(二)学生学习准备

通过第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

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等知识。并且已经初

步具备了对世界本质的了解,这为本框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理解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能力目标: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原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关于宗教本质的教学,进一步进行无神论的教育,使学生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学难点:意识的起源,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和歪曲的反映。

确立依据:(1)重点:意识的本质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密不可分,是学生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该问题的探究贯穿《生活与哲学》学习之中。

(2)难点:该知识涉及到生物学、社会学的相关知识,此阶段的文科学生对相关知识了解度蛟低。抽象的思维能力薄弱。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情境导入法,对意识起源问题采用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意识是后产生,物质是第一性的,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思考,从而加深对观点的理解。

2、合作探究和活动启发式教学。通过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主动思考。

3、讲解引导法。利用“思维过程”、名言、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中的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二)学习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法,通过分析学生日常生活实例,解决学生困惑,培养科学精神,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

2、合作学习法:本框设置合作探究环节,学生通过学生合作和讨论,解决了疑惑。

六、说教学过程

本框题的教学流程:走进生活(导入新课)----分析生活(问题与思考)----分享经验(合作探究)------提炼升华(课堂总结)----回国生活(课后作业)

第一环节:走进生活(导入新课):

采用趣味看图,

设计意图:是想通过“趣味看图”的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思维的奥妙,激发学生探究的新知的兴趣。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秘

第一框意识的本质(板书)

第二环节:走进生活(分析生活)设计意图

(1)贯穿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展示生活实例,

(2)落实教学目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生活化的场景,通过讨论和展示、师生对话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突出

重点,突破难点。

(3)实现核心素养目标:在看实例,讲道理中增强政治认同,培养科学精神,在师生讨论中,通过课件的展示和教师的讲解,提高

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认识。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第一阶段是无生命物质的简单反应形式。(图片展示:自然界的“水滴石穿”

)地球上最早存在的无机物,尽管还没有感觉、意识,

但都具有简单的反应形式。这是一种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过程,是没有选择性的、完全被动的反应形式。

第二阶段是低级生物对外界刺激的感应特性。

( 图3)应激性和反应特性的区别是具有了为了维持其生存而趋利避害的选择性,这就表现了一定程度的主动性,从此掀开了地球进化历史上新的一页。

第三阶段是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图片展示3:狗)动物的感觉是一种较高级的反映形式,它大大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的能力。

第四阶段是人的思维(图片展示4:人类)这是最高形式的反应,人有主动选择性.

物质通过自身的发展产生意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经历了由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的产生这样几个基本阶段。

通过上述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归纳演绎出以下结论: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映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活动探究一:

展示海豚和类人猿劳动和制造工具的场景(情境探究法)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一起探究世界构成发展,一步步总结发现意识产生的规律。

问:动物心理为什么能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原因?引出动物的劳动,劳动不仅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需要,而且还提供了可能。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协同动作的需要,于是就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大脑能够用词来概括各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思维活动,并使人类获得了交流思想的工具,从而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所以说,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是社会的产物。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

活动探究二:教学方法:对比分析法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大脑的直接对比,找出动物大脑和人脑的区别之处,探究为什么黑猩猩和海豚不能形成意识的真正原因。得出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的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