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核心技术:我国参与国际创新竞争的短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核心技术:我国参与国际创新竞争的短板

袁兆亿

当前国际创新竞争风云变幻,为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积极姿态投身这场全球性的竞争之中,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我国的各类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众多。各级各类研发经费占比稳步提升,技术自给率日益提高,有效发明专利量持续攀升。我国各类人才计划的顺利实施,已成功引进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一大批,汇聚了越来越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我国取得的这些进步,为提升国际创新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尤其要看到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当前的全球科技竞争,关键核心技术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习近平强调: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恰恰是顶尖的关键核心技术不足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创新竞争的短板,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逾越的一道坎。一个国家只有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才能真正在全球创新竞争中站稳脚跟,否则将很难在竞争博弈中获胜。综观世界上的创新型国家,其对关键核心技术的垄断往往成为其赢得竞争优势的独门武器。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的“胜者全得”理论,在技术上领先一步者,总可以占有绝对优势而赢得该领域的大部分市场。面对激烈的国际创新竞争,中国是力争做领头羊?还是做跟随者?倘若要做领头羊,就必须在国际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上占据优势,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挑战。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喜人成效。但是正如习近平强调的那样:“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在这种你追我赶的国际创新竞争中,我们离领头羊目标更近了呢?还是更远了?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各地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迅猛发展,但是其中拥有国际领先核心技术的企业有多少?面对严峻的现实状况,我们应该如何弥补自身的产业短板?值得认真审视和反思。

一种历史现象的产生,往往伴随着一个发展机遇的到来,国际创新竞争为我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新挑战,当前我国产业由模仿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最终将可能来自于国际领先关键核心技术的短缺,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当前面临的历史机遇所引发的将会是一场危机,一场事关中国发展前途的创新危机,对此必须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一、关于创新竞争力发展的若干问题

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形成庞大经济体量,可是形成鲜明反差的却是,我们在高端创新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仍相对薄弱,其中存在的不少问题都与深层次改革有关。

(一)创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创新是一种发展哲学,表现为新事物替代旧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其内在哲学是一种否定之否定机制,根本目标在于推动价值创造和促进发展。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我国在创新驱动方面所取得的众多成就,关键不在于其外观,而在于其实质内容,其中所包含的价值与理性的双重意义,集中体现了我国参与国际创新竞争的一种精神面貌。

从认识论的视角来看,创新本质上是一个态度问题。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中国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持续深入,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在全社会构建起良好的创新心态,努力激发和保持全社会的创新热情,营造出使人们最容易产生创新冲动和创新力量的环境。正如钱学森最欣赏的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那样,钱老说:“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而反观我们的大学,钱学森认为:“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虽然创新也需要追求效益,但是苏格兰哲学家、经济学家大卫.休谟曾指出:尽管人是由利益支配的,但利益本身以及人的所有事物,都是由观念支配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实践证明,有什么样的精神和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追求和目标,就能产生和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形成基本共识。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创新最需要关注的首先应该是制度问题,而非技术问题。只有依靠良好的制度环境,创新才能获得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剖析其中的逻辑脉络不难理解,我国要深化创新驱动发展,就必须在制度创新上有所作为,这也是真正打开我国创新发展广阔空间的重要基础。

制度本身的最基本价值和意义在于能够转化出效率和效益,并由此体现出

制度的生命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制度的价值都不能简单地以优劣来评判,因为“好的制度”与“有效的制度”并不具有对应性。设计“好的制度”不难,设计“有效的制度”不易,只有“有效的制度”才能真正产生理想的创新效率和效益,从而体现出制度设计的科学性。

制度是以人为对象物的,因此制度创新要把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放在重要位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当前的创新驱动发展必须与人才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建立健全最能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才能为我国参与国际创新竞争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供最坚实支撑。实践证明,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有效激发人才资本能动性和无限创造力,使其突破和超越自身限制去考虑及实现对外界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和利用,这也是人才资本带来的创新力能够在动态上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奥秘所在。纵观全球,那些善于激发人才资本潜能的创新型国家,不仅具有强大原始创新力,而且具有可以突破性地吸收和消化外来科学技术的能力,从而能够有效改造和加速自身发展,并最终形成竞争优势。

(二)基础研究与产业竞争力提升

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根基,也是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石。基础研究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催生一系列新技术和新发明,从而带动新兴产业崛起,促进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近年来我国的基础研究取得长足进步,但还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尤其是相比于创新型国家,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仍然存在差距。

从创新结构来看,近年来我国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发展较快,但是原始创新能力薄弱的短板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尽管中国的专利数量已位居国际前列,但在光鲜的表象之下,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顶尖专利却相对较少。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应该是原始创新的重要力量,然而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原始创新能力差强人意。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支撑力度明显偏弱。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普遍拥有自己的研究机构,尤其是科技型跨国公司的研究机构更是规模庞大。在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差较远,无论是在企业现有研发机构数量,或是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等方面均明显偏低。

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曾指出:“基础研究领域的差距直接影响到未来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如果一些中间领域的基础问题不能有效的解决,一些共性核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