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而诡谲的尘沙——点校共谈《明神宗实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朦胧而诡谲的尘沙——点校共谈《明神宗实录》
明神宗,朱翊钧。

大明最受争议和热度最高的君主。

称颂和痛骂,昏君和明君,盛世和败世,黑暗和光明,他都背负上了。

那段四十八年的历史是明朝历史上最朦胧,最诡谲的时期,纷乱而精彩。

研究明朝,神宗和他的四十八年是最重要的点。

要探究万历的历史,最贴近真实面目的只能是明实录了。

明史,我想尽管有高度可信,诸君也是口诛笔伐的,不便拿来讨论。

百多万字的实录,基本不可能点完。

所以,截取有价值的片段,跳跃不会大,那些浮夸、繁琐的赘述将直接略过。

实录开篇,序言很长,而且辞藻华丽而空泛无意义。

不点不译,略过。

直接进入正文。

原文已经本人不才标点有误敬请指出:《大明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实录卷之一》
自本卷起,至卷二。

隆庆六年,六月甲子止。

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讳翊钧。

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子也。

母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后。

以嘉靖癸亥八月十七日酉时生,上先是。

穆宗皇帝长,次皇子皆殇而弟。

景王之国亦未几薨逝,本支未树。

中外朝野以为忧,世宗皇帝虽讳建储。

然无时不勤贻谋之虑及,上生而后喜可知也。

穆宗皇帝久居藩邸,以潜时乾惕之励,登极明年即俞。

群臣之请册为皇太子,又明年延
见群臣出阁讲学。

更慎选博闻有道术者,以资启沃,无间寒暑。

累朝蒙养之功,未有若是豫且早者。

上英明天纵,而更敦大优容,动必中节。

本人可能有误的翻译:
神宗....皇帝,名叫翊钧,穆宗皇帝之子。

母亲为孝定贞..皇后。

生于嘉靖癸亥年八月十七日酉时(1563),从这点看,他是先子。

(“上先是”本句翻译无力,处理为先子,不知道对不对,求大神)穆宗皇帝为长子,次子们做为弟弟都去世了。

景王没有多久,也去世了,本支系也便没有了血脉。

朝廷中外以此为忧患,世宗皇帝虽忌讳立储之事,然而无时不刻不思虑忧心着这事。

神宗皇帝出生后,他的欣喜可想而知。

穆宗皇帝久居王府,潜心等待乾坤。

登基后,明年改元。

(本句不通)群臣请册立朱翊钧为皇太子,又一年,将翊钧迁出面见群臣,出阁讲学。

穆宗慎重地为他选择博闻有识的人,来启发太子的沃沃智慧,无论寒冷,酷暑。

朝廷上下都有启蒙养育的功劳,自古以来,没有像这般早早地预先培养太子之事。

神宗皇帝,英明天纵,宽厚有优越的面容,做事守节禀义,极有分寸。

翻译不太在行,觉着错漏十分。

敬请大神指点。

这段是实录的开头,交代了神宗的出身,古代还是十分看重这个的。

说的嘉靖皇帝很在意这件事,这多半是为了挽回皇族的面子.....后几句描写了神宗的智慧,和极早地受了教育,这在自古以来竟然是没有的。

无间寒暑,说明他的读
书还是挺辛苦的。

“上英明天纵,而更敦大优容,动必中节”
如果史官没有夸大赞誉的话,看这句话,似乎划定其为昏君很难。

从本段总结一点:神宗是受了良好的教育的,他也是有优良品行的人。

原文:(为本人不才标点)方十岁时,穆宗恭妃遣人持金壶闯出集门,遗其家,为门者所奏。

诏令以百金授妃曰:“即家贫,以此给赐。

先帝赐器不可出也。

”文
华殿角门柱础,忽有“天下太平”字迹拭之不灭。

辅臣以为瑞,请上临观。

上见之不怿,曰:“此伪也!”从来天书之伪,善
惑人主。

而上以冲龄独断其非,诚千古帝王所不及!本人不才翻译:
神宗方十岁时,穆宗恭妃派人拿着先帝赏赐的金壶闯出集门,将其交给家中,被把门的人发现上奏。

神宗诏令赏赐恭妃一百金,并说:“家中贫困,以此赏赐。

先帝赏赐的器物,不可以交出。


文华殿角门柱的基础上,忽然出现“天下太平”的字迹,擦拭
不掉。

辅臣以为是祥瑞,请皇上驾临观看。

神宗见后一点也不高兴,说道:“这是伪造的!”自古以来“天书”这种虚假的事情,常迷惑君主。

而神宗皇帝身为极小的年纪,定断此事虚假,诚是千古帝王不能比及!
两段看来荡气回肠,特别振奋。

小皇帝聪慧无比,守节禀义,有作有为。

第一段恭妃私自犯下错误,非但没有惩戒,还赏赐她一百金,可以说小皇帝非常通达人情,知晓义理,有手
段。

第二段机智不凡,史笔给予极高评价,千古帝王不及(不知少年康熙比之如何)。

这一切都是赞颂之词,不禁令人怀疑后来的“胡作非为”是怎样酿成了的。

原文:(本人不才标点)迨长而天表严重,广颡丰颔,龙行虎视,目光四射,指顾生威。

而圣度益渊,穆廷臣触讳者,辄含茹不为动喜,作楷书盈幅斗字,濡毫立就,自饶古法。

今文华殿屏十二字,上初临御时所书也,讲幄大臣必随职事,特赐手书以示交儆。

晚年更精行草,唐宋好文之主方斯蔑矣。

不才翻译:
待到长大后,神宗皇帝仪表庄严,额头宽广,下巴丰满,行走像龙,视物如虎。

目光四射,看、指都生着威严。

圣上度量愈加若深渊般宽广,穆宗旧臣触碰忌讳,也就忍下苦不为所动。

神宗精通书法,作楷书在幅纸上像斗般大字,将毛笔浸湿立刻写就,并胜过古来书法(饶处理为更加,不知对错)。

今文华殿屏上十二个大字,是神宗刚刚登基时所写。

讲学的大臣必随着他行事,特别赏赐手书给他们以示敬意。

晚年时更精通行草,唐宋喜好文雅的君主,没有比得上他的。

本段描写了长大后的万历。

比起小时候更长进非凡,度量宽广,做为帝王最难能可贵。

他爱好书法,爱好文雅,史笔对此给予极高赞誉。

竟然说唐宋文雅君主没有比得上他的,这足以说明他在这一方面独有建树。

大家自己体会吧,史官简直顶礼膜拜万历了......天性至孝居。

大行丧哀毁备,至事仁圣皇
太后、慈圣皇太后,多不匮孝思。

方冲年,讲学语辅臣:禁中花发侍慈圣母。

后宴甚欢,辅臣偶言至仁圣,上即起还宫,肃驾往迎。

翻译:神宗皇帝天性通透孝居,大行皇帝(穆宗)丧事完备后,便至孝地尽力去侍奉仁圣皇太后(陈太后)和慈圣皇太后(李太后),孝的心思一点也不缺。

神宗稚龄在讲学时,对辅臣说:“皇宫中种植花朵侍奉慈圣皇母。

”偶尔开后宴,正进行到很欢乐的时候,辅臣言语仁圣太后驾临,神宗立即起身还宫,肃正庄重地迎接她的到来。

神宗母子的故事可以做为典范传颂了,神宗本身是一个极为孝顺的皇帝。

这一段结束后,就没有继续在各个方面称赞神宗了。

综上几段为开头,直接点出了神宗的英姿,智慧,品格,特长。

而他在这几个方面,都是做为值得称颂的帝皇存在的。

这段不译啦,是对以上的总结。

删了一部分,最后把神宗好好地夸耀了一番,大家注意“晚颇厌言官,章奏概置不报。

然每遇大事,未尝不折衷群议归之。

”答案或许就是它,而那些说神宗啥人都不见的好好看看了。

最后又中肯地评价“虽以优勤之主,极意治平而不得者......略有万万不爽者”委婉地点出了虽有高明的天子,天下仍有不足之地。

大家自己看文吧,不懂的可以问我。

还是挺纪实的。

庙号曰神,殆真如神云。

好霸气的一句话!“盖上仁孝圣神逈绝千古,享国愈久,圣德弥隆无挽。

近综核之烦而自臻治古,
几康之理,海内沐浴。

玄化几五十年,国祚灵长,永永无极,所培毓远矣。

先是因秉轴者,惩操切之,过不无稍剂以宽大。

而上明习政事,乾纲独揽,予夺进退莫可测识。

晚颇厌言官,章奏概置不报。

然每遇大事,未尝不折衷群议归之。

圣裁中外振耸,四封宴如。

虽以忧勤之主,极意治平而不得者。

上独以深居,静摄得之。

周之成康,汉之文景,未足况也。

至慈护先考,终始无间。

尤非草野所得,窥而为尧为舜之旨,更谆谆以期。

今上盖实知不世出之主,足恢大有为之。

略有万万不爽者,庙号曰神,殆真如神云。


实录原文(为本人不才标点):隆庆六年五月乙酉朔,二十六日庚戌,皇太子依于丧次,时年十岁。

令传谕皇城各门内外官严守卫慎关防。

又谕兵部及京营提督等官,发军守皇城各门,如成化二十三年例。

大学士高拱守吏部如故。

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杨博仍管理兵部事。

辛亥,命礼部左侍郎王希烈往天寿山,相度大行皇帝山陵。

刑科给事中朱南雍,请广东行久任法。

吏部覆言:“官不久任,则人无固志,治鲜实功。

况广东盗贼滋蔓,民不聊生。

官其地者,诚宜久任责成。

自巡抚兵备,守巡道及府州县正。

官如才望,治行于地方,有赖人心有属者,俾得一意,展布竟其设施。

待治功有成之日,不次超擢,以示优异报可。

”翻译(这次的很难,只能尝试):隆庆六年五月乙酉清晨,也就是二十六日的庚戌时分,皇太子依停、守卫在先皇丧事行停
的地方。

传谕令皇城各个城门的内外守官严防守卫,谨慎把关。

又传谕命兵部及京营提督等官员,发军守卫皇城各门,就像成化二十三年那样。

命大学士高拱像往常般把守、看管吏部。

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杨博仍然管理兵部事务(疑惑的是吏部尚书怎么管理兵部事务)。

辛亥(此处应该指日期),命令礼部左侍郎王希烈前往天寿山,度量和分析先皇的陵墓。

刑科给事中朱南雍,请求在广东一带行使“久任法”。

吏部也跟着(“覆”应通“复”)进言:“官员不长久在任,则人就没有稳定牢固的志向,治理地方就很少有实在的功劳。

况且广东一带,盗贼丛生,民不聊生。

在那儿做官的人,实在适宜令专人长久在任完成事务。

做官就仿若人的才望,治理行使于地方,有赖于人心的属向,跟从的人得到他的意思,便尽力去张罗建设,行使命令。

待到治理大功告成的时候,破格提拔,以表示优异上报即可。

”最后一段非常重要,被很多人拿来做对张居正“久任法”的研究论据。

可是上文全然没有出现他,这是一个疑惑的地方。

其实此时张居正还未上位,而有很多明智的官员洞悉了久任法对于大明天下的必要性,“广东盗贼滋蔓,民不聊生”这就是那时天下的一个破败不堪角落,从这里似乎可以预见张居正的睿智和对治理天下的洞悉了。

让我们来看一段关于久任法的简介。

“万历二年(1574年),为纠正当时存在的官员升迁和降职太过频繁产生的消极效应,张居正推行内外官久任法,明确规定官员任期,如各省布政使、按察使三年一迁,中央科道、部、曹六年一迁,从而使官员在其任职期间能够安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也便于依据考成法对其任期内的政绩进行考核。


在这里久任法与考成法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还别急,此时还是隆庆六年,张居正还在挣扎着呢。

而上面几段讲的是小万历陪在死去的父皇身边,并派遣人员严守皇城,这命令下得还是有条不紊的,也有疑是辅臣下的,都没有关系,只要关注最后一段就行了。

万历新政就要拉开序幕,我们似乎可以借此看看当时的天下究竟如何了。

实录原文:(标点为本人校)改分守通州参将、署都指挥佥事聂大经分守山海关地方。

升湖广辰州卫指挥佥事芮潮,以都指挥体统行事,守备镇筸地方。

初,令河南按察司清军道兼兵备,特给敕书关防专辖。

开封府二十九州县并宣武卫地方,从巡抚梁梦龙之议。

分守西宁参将何其昌,因事启番衅,调河州参将、署都指挥佥事张翼分守西宁,何其昌充为事官调守河州。

广东倭海贼突寇广海、新宁、惠来,遂陷电白、锦囊诸城。

转入高、雷、廉、琼界,所过焚劫杀掳无筭。

官兵先后拒战获功一千余级,提督两广军务、兵部左侍郎殷正茂叙总兵张元勋,参政江一麟,参议
囊所千户侯安邦,电白知县蒋晓弃城,高州府领兵同知郭之通,原任参将黑孟阳诈冒罪状。

兵部覆正茂军功通候。

倭贼荡平,叙录:各官久在地方,酿成祸变。

小胜大衄,尚难掩罪,何可言功?其侯安邦等相应转行,巡按御史勘问并前项功次、阵亡人员,逐一查覆,分别具奏从之。

艰难翻译(最后一段最难):
改分守通州参将,署都指挥佥事的聂大经为分守山海关地方。

升职湖广辰州卫指挥佥事苪潮,以都指挥的身份行使事务,守备镇筸地方。

当初,令河南按察司的清军道兼兵备(这里无名),特别给
予敕书,专门管辖关防。

开封府二十九个州县合并到宣武卫,是从巡抚梁梦龙的提议。

分守西宁的参将何其昌,因为犯了事(这个事启番衅是什么东西,实在不知道),特别调动(升职)河州参将、署都指
挥佥事张翼来分守西宁,何其昌被贬为事官(明代的特别发明,比正常堂官低品)调守河州。

广东一带的倭寇海贼突然袭击广海、新宁、惠来几地,很快就攻陷了电白和锦囊诸城,然后转入高、雷、廉、琼几个地界,所过之地都焚烧,抢劫,杀戮,掳掠损失不计。

官兵先后抵御抗击倭寇,斩获一千多级人头的大功。

提督两广军务、兵部左侍郎殷正茂按功劳所及,提拔总兵张元勋,参政江一
锦囊所千户侯安邦,电白知县蒋晓弃城逃跑,高州府领兵同知郭之通,原任参将黑孟阳诈冒二人顶替罪状(还有这种操作)。

兵部给予殷正茂军功通侯的奖赏。

倭寇已经荡平,史官叙要(太史公曰):“各个官员长久在任,竟然也会酿成大祸。

不过小小地获胜罢了,其实挫败是极大的。

罪行都难以掩盖,怎么可以谈及功劳?”侯安邦等人相应伏法(转行估计是这个意思),巡按御史来勘察询问,并核对记录功次、阵亡人员,逐一查完,分别具体地上奏了。

殷正茂出现了,但也没多少戏份。

这一大段文字,前面调动了很多官员,搞了很多事,其实这是整饬军备。

很多人以为整饬军备是在张居正改革才开始的,其实不是,张居正的整饬军备是提升战斗力的,而此处只是一些清理整顿和划分。

事务还是很多的,估计小万历也不会处理,应该是辅臣帮忙的,不管怎么说,开头就有新气象。

最后一段很长,是抗击倭寇,维护沿海领土主权的大好事,但从之也可以看出当时明朝官员的松散和不成体统,叙录的点评深入人心。

官员久任在地,竟酿成大祸,要等到殷正茂调兵才解决。

两个官员弃城逃跑,竟然还有诈冒顶替的,难怪说明朝腐败了。

但也有可喜的一部分,有功之臣按功升级,再结合上面的有罪必罚,有功必升,弃城的官员也必使其伏法,看来也没有黑暗到哪儿去了。

天下还算是安定的,倭寇胆敢冒犯,斩其一千余功。

不错,
不错。

接下来将要跳过一些篇幅,因为开始了劝进仪式。

三次劝进都极其繁琐,大段大段的马屁之词。

就放下第一次的劝进,让各位看看什么样子就行了,下面两次都是一样的......只是词不一样。

这次就不翻译了。

标点系本人所校,这次可能有误,因为这个.......不说了壬子,大学士高拱等上劝进仪注。

甲寅,文武百官率军民人等,于会极门上表劝进曰:“伏以三灵协祐,衍历祚以弥昌,四海宅心,仰圣神之继。

作传序所属,推戴均钦。

惟大行皇帝,仁孝俭勤,文明中正,觐光扬烈绍,二百年熙洽之麻,布德缓刑,养亿万载和平之福。

干羽化通,于夷狄茨梁,利普于蒸黎。

方垂衣以御穆清,乃脱屣而游霄汉,龙髯已堕,徒瞻恋于臣民。

燕翼惟勤,诞敷遗于后嗣。

敬惟皇太子殿下,狥齐岐嶷,恭敬温文,日就月将,睿学聿隆于青幄。

星辉海润,贞符夙协于黄离,顷闻凭几之言。

惟以承祧为重固,宗庙社稷之攸赖,矧讴歌狱讼之咸归。

盖天生圣人将使,必得其位。

且众非元后,罔克胥匡,以生虽在亮阴,当思继述。

伏愿勉遵末命,少抑哀情,嗣我列圣之丕图,履至尊而制六合。

接古帝王之正统,莅中国以绥四方,揭日月于重华,保乾坤而永泰。


谕答曰:“览所进笺,具见卿等忧国至意。

顾予哀痛方切,继统之事,岂忍遽闻?所请不允。


嗣我列圣之丕图,履至尊而制六合,接古帝王之正统,莅中国以绥四方,揭日月于重华,保乾坤而永泰。

真霸气啊......万历说的话应是早就有人替他写好了的。

编写实录的史官的确用心良苦,公平公正。

写得令人悟透真相。

“上明习政事,乾纲独揽,予夺进退莫可测识”这句暗点神宗睿智明政,虽身居大内,而大权在握,并没有间断地进行“予夺进退”。

“晚颇厌言官,章奏概置不报。

然每遇大事,未尝不折衷群议归之”本句乃重中之重,真相之句,所有的疑团在本句都可以解开。

神宗的不上朝,乃是一种与言官集团和文官集团一种决裂式抗衡,而他没有力量能够挽回局势,也不能放弃作为一个君主应该行的事,所以他虽然决裂,但还是秉公办事。

本句可作为一切对于神宗懒惰昏庸不上朝的打脸批判论据,史笔所写,实在是太好了。

“上独以深居,静摄得之。

周之成康,汉之文景,未足况也……庙号曰神,殆真如神云”最后几句,对神宗浩浩荡荡的五体投地的佩服跃然纸上,足可见史官对神宗叹服到什么程度。

神宗真正震慑人心是他如神一般的莫测和才干,我想史官终究捉摸不透这位不世出的帝王,才写下最后一句话,句中那种叹服,已经不用多说。

这段真的建议大家仔细深思,乃是对神宗最好的评价,目前看来。

实录原文:
赐辅臣及讲官,并各衙门三品以上鲜笋。

丁巳,礼部上登极仪注。

德平伯李铭卒。

庚申,传谕山陵事宜。

遣大学士张居正同司礼监太监曹宪,于即位礼成后复往视。

居正上言:“送终之事至大,相地之理甚微。

事大则处之,不厌其详。

理微则求之,必贵于广。

乞照嘉靖七年事例,差礼工二部堂上,及科道官各一员,带领钦天监谙晓地理官员、阴阳人等,举廷臣中有素精地理者一员,同往相度。

”下礼工二部,于是户部尚书张守直、礼部右侍郎朱大绶、工部左侍郎赵锦、礼科都给事中陆树德、江西道御史杨家相、工部主事易可久同居正等诣天寿山潭峪岭复营视山陵。

癸亥,以神机营参将林岐管大石窝工程。

甲子,上即位。

翻译:
赏赐辅臣及讲官,还有各衙门三品以上官员鲜笋。

丁巳日,礼部呈上登极仪注。

德平伯李铭去世了。

庚申日,传谕先皇陵墓的事宜。

派遣大学士张居正跟同司礼监太监曹宪,于即位典礼完毕后再次前往陵墓视察。

居上进言道:“送终的事情是很大的,而相地风水这种义理是很微妙的。

事大则着手处理它,不嫌详细,越详细越好。

万物之理微妙,则诚心地探求它,最贵的是广度,求得越深广越好。

乞求按照嘉靖七年的事例,差遣礼工二部堂上,及科道官员各一名,带领钦天监熟悉通晓地理的官员,勘察阴阳、风水
的专人等。

再抽调朝廷大臣中有精通地理的一名官员,一同前去测量山陵。

”便下达到礼工二部。

于是原文开列的几名官员跟同居正等前往天寿山潭峪岭,又一次扎营视察山陵。

癸亥日,让神机营参将林岐,分管大石窝工程。

甲子日,神宗皇帝着手开始了即位典礼。

张居正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神宗实录,以后将开始他的宏图大业。

他的话蕴含了很不错的道理,这是张居正一贯的正义和才识风格,他也是靠此成为明朝第一首辅的。

实录原文,由本人耗时标点,有误请指出,不得窃取他人劳动成果:
遣成国公朱希忠、英国公张溶、驸马都尉许从诚、定西侯蒋佑告于南北郊太庙、社稷坛。

上缞服诣大行皇帝几筵,告受命始具。

衮冕祗告天地,次告奉先殿及弘孝殿、神霄殿。

乃诣大行皇帝几筵前,拜叩皇后前如之,次皇贵妃前四拜,礼成出。

御中极殿,朝百官。

改明年为万历元年,大赦。

诏曰:“我国家,光启鸿图,传绪万世。

祖宗列圣,创守一心,二百余年重熙累洽。

我皇考大行皇帝,明哲作则,恭俭守文,虚已任贤,励精图治,盖临御六载而天下晏如。

四裔来宾,兆人蒙福,方燕诒之永赖,遽龙驭之上宾。

顾命朕躬,属以神器。

朕方茕茕在疚,不忍遽闻。

而文武群臣及军民耆老人等,合词劝进,至于再三,辞拒弗获,乃仰遵遗诏,俯顺舆情。

于六月初十日祗告天地、宗庙、社稷,即皇帝位。

朕以
凉德,方在冲年。

惟上帝之眷命孔殷,祖宗之基业至重,兢兢夙夜,惧不克堪。

尚赖文武亲贤,共图化理,爰暨万方黎庶,与有嘉休。

其以明年为万历元年,与民更始。

所有合行事宜,开列于后。

”“一,祖宗成法至精至备,所当万世遵守。

近年以来,有司不考宪度,往往自作聪明,任意更变。

其有称为祖宗成法者,又多迁移出入,殊非祖宗立法本意。

致令事体纷纭,军民惶惑,岂成治理?今后内外大小衙门官务,要仰求祖宗之意,明考成法遵行,违者以变乱成法论。

其有从前更变者,俱行查复。

若果系时宜不得,不然。

许详具事繇奏,请准允乃行。

”部分翻译(繁琐空泛的不译):
派遣成国公朱希忠、英国公张溶、驸马都尉许从诚、定西侯蒋佑在南北郊太庙、社稷坛祈告拜祖。

皇上身着丧服前往先皇灵位,对相告先皇自己受天命即位的具体事宜。

随后他身着衮服和冕(有兴趣可以查下衮冕制度和服饰),祷告天地,接着拜告祭祀奉先殿及弘孝殿、神霄殿。

然后再前往先皇灵位前,像先前般拜叩皇后(应该是穆宗的陈皇后)、接着在皇贵妃(应是李贵妃)前叩拜四次,礼成出殿。

然后前往中极殿,迎接百官。

改明年为万历元年,大赦天下。

于是下即位诏书,写道:
“(第一段不译,就是惯用的空泛词汇,自己看看就行)......所有合适的将要行使事宜,开列于后面。


“祖宗定下的法制和治国方针,是极其精要,极其到位的,应
当万世遵守。

近年来,有部门和官员不去考究法制度量,往往自作聪明,任意地变更。

那些称为祖宗定下的治国法制和方针的,变更、出入非常地多,这样根本不是祖宗立法的本意。

这导致事情纷纭,军民惶恐疑惑,怎么治理?今后内外大小衙门和官员,要恭敬地揣摩祖宗的本意,诚实地按照祖宗定下的法则遵行,违者以变乱祖宗法制论罪。

从前有变更成法的人,都要进行查处。

倘若与现时的需要不合,就不这样做。

遇到事情要详细地全部准备好,让门人上奏,请求允许方可行使。

”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我不知道如何翻译,或许是标点的原因,然而终究摸索不到,只能按照这样磕磕碰碰地写出来,如果我的推断成立,那么就着这一句话可以将以上说的什么祖宗成法必须遵守通通否决,如果我的推断成立,那么这段话只是虚情假意而已,就像当年明月说的“各有各的一套”,那还真的是口中高喊祖宗成法,却不去执行了。

当然,如果我的翻译没有错的话。

但是万历这封即位诏书首要提出的这个恪守祖宗成法的论调,纵观历史,在他即位后看不见踪影。

倒是万历新政,改革举措搞得火热。

当然即位当然要扯点这个,这也是封建社会的一套低俗游戏了。

前面的记录可见,至少明朝,这个仪式的重要性还是不言而喻的。

实录原文,为本人标点:
“一,自隆庆六年六月初十日昧爽以前,官吏军民人等所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