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合集下载

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

浅析秦汉重农抑商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的成因与表现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大政方针。

作为封闭性农业社会的古代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与这密切相关。

所谓的重农抑商,就是通过采取措施降低商贾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抑制商业的发展,减少商贾的数量,保护农业经济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防止大量农民弃农从商。

1.1 重农抑商思想的成因首先,重农抑商是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百姓物资生活的需求。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统一天下,连年征战,使百姓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屡见不鲜。

两汉时期的战争有楚汉战争、两次农民战争以及东汉末年的割据战争。

动荡的社会现状使很多农民离家逃难,严重阻碍了当时农业的发展生产。

两汉时期的经济结构主体就是小农经济,即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有限的土地上发展生产,基本上能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式,但若遇到较大自然灾害或者战乱,这种经济模式将会迅速崩塌。

在军事方面,当时有匈奴的骚扰威胁,封建统治者必须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否则难以保障边防的需要和维护内部的稳定。

因此,历史只允许当时的统治阶级重视农业发展。

其次,这还是打击商贾,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战国七雄时期,趁战乱物资供应紧张,诸多商人哄抬物价,直到秦统一六国,才稍有平息。

但汉代初期,朝代的更迭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滞后,部分商贾为了大肆敛财,借机哄抬物价,谋取暴利。

这造成许多农民陷于破产,他乡流亡,更多的农民则弃农从商,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商贾的逐利行为,不仅直接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还间接侵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些不良商贾在又有巨大的财力后,继而可能会割据一地,称霸一方。

甚至相勾结发生叛乱。

封建统治者对这种当然要未雨绸缪,所以抑商也是势在必行的。

再者,流行的重义轻利思想也是一个重大原因。

一种社会思想的产生与演变并不是毫无依据的,其核心往往对社会经济形态变迁的深刻反映,义利观在战国时期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封建统治阶级推崇的儒家仁义思想,使重义轻利思想对当时社会的百姓影响颇深。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商鞅变法是该政策的首倡者,秦统一后将“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定为基本国策,刻在琅琊台上,从此,“重农抑商”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并发展。

中国古代坚持重农抑商的原因有:第一,根本原因是由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决定的。

农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主要的生产部门,也是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重视和发展农业,既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保证社会安定,又可为封建王朝提供稳定的土地税等财政收入。

所以,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秩序,历来重视农业,认为“农,天下之本也”。

第二,思想原因是受到传统思想文化中“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孔子曰:“义者,宜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曰:“何必曰利,惟有仁义而已矣。

”作为封建王朝统治思想的儒家“重义轻利”的观念为推行重农抑商提供了思想基础。

在中国古代,农为国家之大利,为国家之最适宜者,故亦为国家之大义,重农即国家“重义”也。

商为私人之利,为国家之大害,抑商乃国家“轻利”也。

重农抑商之“重农”一般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为本,商为末,奖励耕作。

商鞅最早把农业定为“本业”,其他行业为“末业”,宣扬“事本”而“禁末”。

秦始皇实行“上农除末”国策,朱元璋也认为“农桑衣食之本”,应“崇本而祛末”。

第二,轻徭薄赋。

第三,采取均田、限田等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稳定农业生产。

第四,加强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从思想观念、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来“抑商”。

在思想观念上“贬商”,将商业定为“末业”,春秋四民为“士农工商”,商为末,已有“贬商”之意。

在经济上“困商”,打击商人的经济势力。

第一,实行官府专卖、专营制度,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如齐国管仲“管山海之利”,商鞅“壹山泽”,“使商人无得粜,农无得籴”(即禁止商人经营粮食买卖)。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此后历代王朝官府经营范围不断扩大。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经济和政治基础 3、影响:
初期: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权; 明清以后: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义萌芽发展
二、历朝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
秦:统一度量衡、货币
汉初: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盐铁官营
关津之税 市肆之税
三、“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1、概念: 严禁中国人、限制外国人 仅有广州十三行
(实为官方垄断贸易商行)
2、实行于明清时期
(鸦片战争前)
3、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

“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
“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3、影响:
扼杀对外贸易, 顺治年间强迫从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 35至 50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导致极端保守封闭, 落后世界。 唐朝对外政策
画面二: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 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 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 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画面三: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 而神经错落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 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行星运动规律。
画面四:当我们还沉浸在男耕女织的“幸福” 时,西方的蒸汽机船肆无忌惮横行于世界各地 , 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 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 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 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 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 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出现:明中后期江南地区丝织业 2、方式:&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国宋代、明代中期后都不重农抑商,所以这两个时期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改朝换代后,资本主义萌芽消失了,重新开始了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包括:
1、重农抑商政策严重的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形成。抑制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采取把商业从私人手里夺取过来,改为官营的方式。于是商品经济自由发展的道路便完全被堵塞了。
2、重农抑商政策使中国社会长期处在资本主义萌芽状态。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和西欧几乎是同时出现的。然而,它们的命运却戳然不同。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不断遭受摧残,要归罪于重农抑商政策。
(4)清代——重农抑商传统观念化、理念化
清王朝也依然奉行着重农抑商的政策,在清朝最主要的政策是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压制和对海外贸易的限制。1.劝课农桑,还有禁止烟茶的种植,这些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抑制意图十分明确。2.在对海外贸易方面更是严令制止,并且多次开而复关。清廷多次颁布禁海令,对外国采“取非系贡献,概不准贸易”的态度。虽然后来开海禁,设海关,但还是严格限制,乾隆时“一口通商”,这时所出现的“公行”制度也是操纵在政府手中的。所以在对私营商业上是压抑和严格限制的。不过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这个时期的此项政策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前期,政府基本上放松了对私营手工业的压制政策,精简了商业管理机构,注意全面管理。在对手工业和商业管制上逐渐变的理性化,统治者能明智的理解商业活动了。

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介绍

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介绍

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介绍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实行的一种主要的经济政策。

表现是重视农业发展而抑制商业的发展。

抑商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与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制度是相适应的,但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抑商政策会有一定的变化。

下面是。

时代背景随着以奴隶制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周朝瓦解,以封建制生产方式为基础春秋战国兴起,“重农抑商”政策应运而生。

我认为”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是封建制度的选择,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决定的。

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即将出现时,它首先要为自己确立一个强大的经济基础,来支撑自己的上层建筑。

周代领主制社会衰落后,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来说,农业是封建社会主要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中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是封建专制政权的主要基础。

因此,我们需要从理论上论证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

由于封建国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和传统观念而造成的商业货币资本于土地资源的结合,导致货币资本长期依赖于土地,个体工商业丧失独立发展的道路,始终依附于农业,从而出现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促进了中国封建地主制社会的不断前进。

比如春秋时期,封建制度下的新的生产方式确立,虽然商品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商品货币经济对土地所有制关系的渗透程度是相当肤浅的,商品经济并没有生根,并不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

大量“活”的货币没有转化成流通资本或者扩大再生产,而是转化成一成不变的不动产被桎梏。

商人进行土地买卖只是为了将土地租出来维持一种剥削农民的方式,而不是把货币资本投入到土地去获得更多的商业利润。

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认为:“商业对各种已有的,以不同形式产生使用价值的生产组织,都或多或少的起着解体的作用。

这个解体过程会导向何处,换句话说,什么样的新生产方式会代替旧生产方式,这还不取决于商业,而是取决于旧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我们分析春秋战国社会的经济形态,可以发现,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不能作为领主制经济瓦解后就一定会导向地主制经济的依据,它不过是在前一段历史过程中发挥作用而已。

各个朝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

各个朝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

,并且多次开而复关。清廷多次颁布禁海令,对外国采“取非系贡献,概不准贸易”的态度。虽然后来开海禁,设海关,但还是严格限制,乾隆时“一口通商”,这
时所出现的“公行”制度也是操纵在政府手中的。所以在对私营商业上是压抑和严格限制的。不过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这个时期的此
项政策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前期,政府基本上放松了对私营手工业的压制政策,精简了商业管理机构,注意全面管理。在对手工业和商业管制上逐渐变的理性化
进行收税的法令,对商人及其家族中妇女的税额加倍征收。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发布对商人征收车船税的法令。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公布“告缗令”,
规定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囤积货物者、运输业者,不论有无市籍,一律算缗,按其货物估价申报纳税,每两千钱纳一算,一算一百二十钱,加重加倍征税。
的限制。1.加勤劝农,“劝谕绅士百姓,凡田土在一顷以下,(种棉)应听其便;若在一顷以上,只许种棉一半,其余一半,改种稻田。”加上课以重税,“烟田一
亩,佃课十金”。新会县葵园,“每亩(佃课)十四五两”。还有禁止烟茶的种植,这些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抑制意图十分明确。2.在对海外贸易方面更是严令制止
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操兵,乘骑马。”再有商人及其子孙不得仕宦为官,“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贾人皆不得名
田、为吏,犯者以律论。”将商人及其子孙拒于统治阶级大门之外。表现之三:经济上抑商。1.对商人“重租税以困辱之”。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公布按人头
各个朝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抑商理论形成阶段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色彩鲜亮的时代。重农抑商的理论形成与这个时期。一些思想

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与国强民弱

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与国强民弱

xx变法中的重农抑商与国强民弱战国前期,秦国“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发展之后,备受东方六国歧视。

公元前361 年,秦孝公即位,痛感于“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决心励精图治,将秦国建立成一个富足强大,有实力与东方六国会猎天下的“强秦”。

遂下求闲令,征求能出奇计强秦者,以谋求富国强兵。

此时,卫国人公孙鞅应招募来秦,志在施展抱负,创建丰功伟业。

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并于孝公六年(公元前 356 年)和孝公十二年(公元前 350 年)实施了两次变法,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最终目标是实现秦国的国富兵强,灭六国而统一天下。

商鞅的经济政策主要有两点:一是农战政策;一是抑商政策。

本文就商鞅变法中的经济政策与其所达到的国强民弱的效果做进一步的梳理与反思。

《商君书》中的《垦令》篇,是集中反映商鞅重农思想的著作。

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商鞅对于在当时于对如何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已经有了明确的理解:一是保证有足够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二是尽可能地扩大耕地面积;三是提高粮食产量。

为了达到他心中所期望的效果,商鞅事实了以下政策:第一,推行国家授田制,“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面积,出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

授定之后,设立阡陌封疆,不许私自改动,故有为田开阡陌封疆而税负平。

每户农民所授土地相同,出同等田租,就没有畸轻畸重的问题了”① (田昌五、安作章主编:《秦汉史》,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6 页)这种国家授田制度,在一定情况下打破了当时的土地公有即井田制度,确立了在秦国的土地私有制度,承认和保护了民众的权益,来发展农业生产。

由国家掌控农业土地资源,将全国的土地都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是商鞅变法中最重要的一条。

②(费正清:《xx:传统与变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年版,第 65 页)第二,发布垦荒令,鼓励垦荒农务。

汉代抑商政策内容

汉代抑商政策内容

汉代抑商政策内容
汉代的抑商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重农抑商:汉代政府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对商业活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打压。

商人的地位低下,被社会歧视。

2. 高额税收:汉代对商人征收高额的税收,以此来抑制商业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通过各种手段,如提高商业税率、限制商业活动等,来进一步压制商人。

3. 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汉代的法律明确规定,商人不能担任官职,不能进入士人阶层,不能参与政治活动。

这使得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非常低下。

4. 限制商业活动:汉代政府对商业活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如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规定商人的交易时间等。

此外,政府还通过各种手段,如设立市场管理机构、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等,来进一步控制商业活动。

5. 打击走私活动:汉代政府对走私活动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对走私者处以极刑。

这使得商业活动更加困难,进一步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一)含义:中国历代王朝采用的基本经济政策,主张重视农业,限制和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作为“末”业。

(二)演变商周时期: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后来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和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出现重农抑商思想。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

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

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

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

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战作用:增强秦国的国力,维护和巩固了秦国的封建制度,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2、西汉:汉武帝大规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西汉初经过长期战乱,民生凋敝,而商人却囤积牟利。

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汉朝政府规定商人的地位低于一般的编户齐民,凡从事商业者需向政府登记,并缴纳市租,其专门的户籍称为市籍,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措施: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作用:这些政策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经济造成阻碍。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促进西汉国力的强盛。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同时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但是商人实际上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4、宋代:商人遭歧视开始转变(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宋朝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业繁荣,统治者改变了西汉以来的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富商地位显赫,官吏兼营商业者很多,促使了商业的繁荣。

唐代安史之乱后,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相继崛起,隔断了宋朝与国外的陆路联系,东南海路成了宋朝对外贸易的唯一通道,海路贸易更加兴盛,促进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代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的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古已有之。

封建统治者一直强调农业的地位和农民的生产,以此来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在这个政策的框架下,商人和手工业者被贬低成为次等阶层,受到各种限制和歧视。

这种政策不仅对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同时也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

在古代社会里,农民是经济生产的支柱,政府扶持农业生产也可以使政府掌握更多的粮食和资源,从而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由于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了封建社会,重农抑商也成为了封建秩序的基石之一。

在封建社会里,商人和手工业者被视为无产者,受到各种限制和歧视。

他们不能够参与政府决策,不能拥有土地和房产,不能嫁接官僚阶层或贵族,更不能与农民婚姻联姻。

这些限制逐渐催生出商人和手工业者的一个独特社会群体——“庸商”,他们以贩卖日用品、小规模手工生产为主要资本积累手段,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的阶层之一。

庸商群体的成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当地经济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的存在使得商业和手工业不能大规模发展。

商人虽然想要发展贸易,而手工业者则希望发展手工业。

然而,他们都面临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首先,国家颁布了各种禁令和政策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其次,社会风气重农轻商,商人和手工业者没有社会地位,缺少社会支持。

最后,由于农民人口多而市场需求低,限制了商人的市场开拓空间。

重农抑商政策的负面影响不仅体现在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同时致使中国整体经济落后于西方国家。

由于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西方国家在抛弃过时的思想后开始重视商业和手工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工业化进程,这使得西方国家先于中国做出了经济现代化的尝试。

而中国则长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限制恶性循环,导致经济迟缓,生产手段滞后,人民生活贫困。

综上所述,封建社会下的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对中国整体经济的落后起到了关键作用。

论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论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目录1.引言 (1)2. “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过程 (1)2.1 战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 (1)2.2 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发展成熟 (2)2.3 明朝起“重农抑商”政策走向衰落 (2)3.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分析 (2)3.1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需求 (2)3.2政治上,巩固国家统治和稳定社会的客观需要 (3)3.3 文化上,儒家文化的影响 (3)4.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3)4.1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积极影响 (3)4.1.1 有助于巩固封建统治 (3)4.1.2 符合当时经济运行的规律 (3)4.1.3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4)4.1.4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繁荣 (4)4.2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影响 (4)4.2.1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4.2.2 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4)5. “重农抑商”政策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4)6. 结语 (5)参考文献 (6)论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摘要:“重农抑商”政策是古代中国封建统治者一贯奉行的治国安邦之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在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社会体制下,重农抑商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各个朝代都会采取不同程度的重农抑商政策,这种政策至今还会在某些程度上影响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本文首先论述了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与其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发展历程,并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了我国古代推行该政策的影响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重农抑商;发展过程;政策影响;启示;1.引言在两千余年封建历史中,“农本商末”观念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主调,由此形成的“重农抑商”政治方针是古代统治者惯行的基本治国之策。

重农是指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业为社会经济的“根本”,视农业为“本业”;抑商是抑制民间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与壮大,以民间私营工商业为社会的“支末”,视其为“末业”。

从战国时形成的“奖耕战”、“抑商贾”政策始,秦汉后“重农抑商”、“崇本抑末”渐成国策,到宋元“专卖”法乃至明清“海禁”,均是重农抑商政策之表现。

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

”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空前活跃,国家财政收入也从商业税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补充。

但统治者认为商品交换不能够创造新的财富,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至于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利益所决定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人们来说拥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额财富,且地租收入较稳定,是发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时对封建国家而言,农业的发展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使国库粮仓充盈,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虞,也可外无侵扰之虑。

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而把商业(有时也包括手工业)当成“末业”来加以抑制。

与此同时,在封建帝王看来,私人工商业主一方面通过商品交换与高利贷盘剥农民,另一方面商业活动丰厚的利益回报又吸引着相当一部分农民“舍本趋末”,从而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此外,最新研究认为:“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除了其经济原因或物质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即“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等。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表现、成因及启示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表现、成因及启示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表现、成因及启示【摘要】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一种重视农业而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

在这一政策下,重农得到优待,而商人受到限制。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来支持农业发展,如减税减赋,赏赐土地等,同时对商人实行高额税收和行业禁令。

这种政策导致了农业相对繁荣,但却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影响了经济的整体发展。

这种政策的成因主要是当时社会对商业的不信任和对农业的重视。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重视农业的同时也要注重商业的发展,保持平衡,才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这一政策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启示是要重视商业的作用,给予商人更多的支持和发展空间。

而在当代,也可以借鉴这一历史教训,实行合理的政策来促进农业和商业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关键词】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表现、优待、限制、实施、影响、成因、经济、启示、借鉴、背景、定义、研究意义、当代、古代经济。

1. 引言1.1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背景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背景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出现了农商矛盾。

农业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而商业则被视为不务正业,甚至被贬为“居市者”,被看作“贪财、心利之徒”。

这种农商矛盾导致了政府出台“重农抑商”的政策。

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政府主要由贵族、地主和农民组成,他们更倾向于支持农业,因为农业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础。

商人则被视为小人,他们通过贸易等方式获取财富,而不通过辛勤劳动。

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政策来限制商人的发展,同时优待农民,保障农业生产。

这种“重农抑商”的政策背景,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影响了农民和商人的地位,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政治经济体系,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

1.2 重农抑商的定义"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政策,其核心思想是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

专题:古代中国经济思想、政策及其影响知识梳理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原因:a、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根本原因);b、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演变:它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秦国商鞅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都继承并发展这种政策。

如:三国:曹操实行过屯田制,重视保护农桑;北朝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

隋朝和唐初调整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明清两代“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①明清统治者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

(明太祖、康熙帝的观点)②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

专卖制度是指国家对某种产品的买卖、生产进行垄断的一种制度。

明清两代由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独占专利。

③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明清两代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

④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⑤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空间;还采取征收重税、压价收购等种种手段压制民营手工业。

明清两代在重要的手工业部门都设有官营手工场所,如“官窑”“官坊”,这些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宫廷消费、赏赐和政府间的贸易活动。

它的存在大大限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但也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产品市场,从而在整体上推动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时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还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从而压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代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情况①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明朝中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沿海地区海外贸易蓬勃发展。

北宋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

北宋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

北宋时期,重农抑商是政府的主要政策之一。

此政策旨在维护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并限制商业活动的发展。

为了实施这一政策,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以及对商业活动的限制。

首先,北宋政府通过土地政策来重视农业。

他们实行了均田制,即按照农民家庭的人口数量来分配土地。

这样一来,农民们能够获得相对公平的土地分配,从而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官田和国家农业实验田,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障农民的利益,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其次,北宋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来抑制商业的发展。

他们实行了重农抑商的税收政策,即对农业征收较低的税收,而对商业征收较高的税收。

这样一来,农民的负担相对较轻,而商人则需要承担更多的税收压力。

这种税收政策的实施,使得农业成为社会经济的支柱,而商业活动则受到限制。

此外,北宋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限制商业活动的措施。

他们限制商人的行动自由,规定商人不能随意迁徙或扩大经营范围。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行会制度,对商人进行管理和监督。

这些措施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并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北宋时期重农抑商的主要措施,旨在维护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

通过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以及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北宋政府努力保障农民的权益,并限制商业的发展。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也限制了商业的繁荣。

然而,正是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北宋时期的经济得以相对稳定地发展。

全面掌握重农抑商政策

全面掌握重农抑商政策

全面掌握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又叫“重本弃末”“强本弱末”,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手段保持自然经济结构,使小农经济不致全面崩溃,维护封建生产关系的一种政策。

一、理清重农抑商发展时间线1. 商鞅变法,规定重农抑商商鞅变法之前,商业在社会经济和财政税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统治者一般对商业给予一定的重视和鼓励。

《尚书·洪范》写道:“一曰食,二曰货。

”商业贸易“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农业生产“食”。

在《周礼·天官》中,商业位居第六,与农业、百工相提并论。

但后来由于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倾向发生矛盾,因此出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史记·商君列传》写道:“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拓展·从《吕氏春秋·上农》中看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目的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

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

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直接目的: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经济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思想目的:安定人心,端正民心民智;政治目的: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地位。

2. 秦汉巩固秦朝:推行“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的政策。

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商人社会地位较低。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基本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原因:第一,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第二,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第三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保证财政收入。

这一政策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中的体现:①商鞅变法规定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西汉禁止商人做官、拥有土地、穿丝织品;③唐朝限制市的规模,不能随意扩大;④明清时期封建关卡林立,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⑤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

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因此,重农、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治国主张。

传统的重农思想,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根本思想。

这一思想开始于战国,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后来一直延续至明清。

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主要起积极作用,如商鞅变法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的提高,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高中历史: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高中历史: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学习目标】掌握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含义、影响。

【知识概述】1、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2)直接目的: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3)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含义: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含义是指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3、表现:战国时期,秦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西汉时期,汉高祖对商人征收重税,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政策,全面控制工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等。

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巩固地主阶级政权。

4、影响:积极性:封建社会初期,该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有助于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消极性:封建社会后期,该政策导致地主阶级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烈;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中国社会发展滞后。

【知识延伸】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

1、相同点: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清时期海禁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内容上都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不同点:(1)时代不同:重农抑商政策最初实施于战国时期,后于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海禁以及闭关锁国政策实施于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2)背景不同:在封建社会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决定的。

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从根本上看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

具体地说,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

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此外也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2012年11月05日00:16
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古代长期施行的经济政策,但在相同的时间,地球的另一面,希腊、罗马却鼓励和推行了发达的商品经济政策。

为何古代中西方对于务农与经商有着迥然不同的态度,究竟是地理原因,还是政治原因导致了不同的经济观点?近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史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周巩固做客吉林社科讲坛,以《比较视野下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由来及影响》为题,阐释了这一问题。

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吉林省图书馆
城市晚报
主办
人物名片>>
周巩固
西方古典学博士。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史学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学会理事、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历史分委员会理事、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国家社科博士后基金会评审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

曾获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人才,宝钢优秀教师荣誉,国家级精品课程《世界古代史》主讲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古代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课程教学。

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六项,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著作六部。

全民皆商的古代西方社会
古希腊文明起源于公元前13世纪左右,而希腊城邦初建的时代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希腊城邦形成之后,一共大约有200多个希腊城邦。

周巩固认为,要看此时希腊的经济情况如何,应从地理环境开始。

“希腊半岛是多山环海的地形地貌,平原少,山地多,仅有的小块平原被南面关山阻隔,就形成了古希腊形成天然的政治单位,希腊由于土地贫瘠,粮食不能自给,大多种植经济作物——葡萄、橄榄。

葡萄用来酿酒,橄榄用来榨油。

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希腊这种经济结构从一开始,就不是纯粹的农本经济。


与此同时,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希腊人口分成六种人,第一种人是农民,第二种人是工匠,第三种是商人,第四种是专门从事海上作业的人,第五种人是佣工,第六种人是父母双方都不是希腊人的外来的那些移民。

周巩固得出结论——“农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由于葡萄和橄榄都不是粮食,需要加工后出售到海外,而农民又不希望被商人蚕食中间的利润,再加上希腊半岛海岸线曲折,适合航海贸易,所以农民也参与航海贸易,这促成
了古希腊自然的经济政策——农业经济融合着各种商品经
济在内的多元经济结构。


周巩固介绍,不仅仅是农民,在古希腊,应是全民皆商——“商业活动的参加者有形形色色各个阶级的人,下至平民、奴隶,甚至军队。

军队打仗的时候都带着货物,希腊士兵还会自己携带一些货物,行军扎营后跟当地居民做生意。


而对于古罗马来说,它的自然条件要优于古希腊,罗马初建的时候是一个农业的国家,但罗马通过一系列的征服战争,形成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商品经济出现了极大的繁荣。

周巩固介绍,“由于大量的战利品、奴隶的输入,刺激了古罗马的奴隶制经济,又由于在地中海周边地区建立了许多城市,到公元前2世纪的时候,罗马的城市已经达到了一种巅峰的状态。

人口几万到十几万的城市几十个,中小城市几百个,小城镇数千个,城市经济非常繁荣。

一个俄裔学者,有本名为《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的书,在书中,甚至把罗马帝国从事工商业的人称为资产阶级和资本家。


由古希腊和古罗马推而看古代中国,周巩固总结道:“在古代西方,商品经济非常发达,跟中国完全不一样。

我觉得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最主要的原因。


古代中国经济是自然的农业经济
农耕是财富的来源,这种重视农业的传统,中国在夏朝时就已经确立了。

到了殷商的时期,虽然几经迁徙,但是至盘庚
迁殷之后,农业开始占据一种主导地位。

周巩固介绍,“到了东周阶段,由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战争经常爆发。

各个诸侯国无不奖励耕战,为什么?战争的需要。

说到底,战争拼的是人力和物力,就是兵源和粮食。

何种行业能够提供最稳定的兵源和粮食?只有农业。

当时春秋各国欲图自保,如果不采取这种措施,就得亡国。

所以在当时,各个春秋诸侯国都是采取了奖励耕战的政策。

因此,农业在当时的春秋战国各个诸侯国当中一直占据了一种绝对的主导地位。


为了表明当时农业对国家富强的重要性,周巩固以齐国为例——“齐国地处今天山东省的沿海地区,就是滨海地区,所以齐国拥有渔盐之利,齐国的工商业是最发达的。

”齐桓公是春秋霸主之一,他的丞相管仲曾对齐国进行了多项改革,其中一项就是把齐国的人口划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

当时统计的数字是齐国城市有21乡,其中士占15乡,共3万家,工匠占3乡,是6000家;商人三乡,也是6000家;农村人口一共45万家,占总数的91.5%。

周巩固总结,“中国当时工商业最发达的齐国的人口结构就是这样。

这充分地说明我们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一种自然的农业经济,几乎是纯粹的,工商业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小的,跟同时期的希腊相比,应该说是农业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


从商鞅变法开始的重农抑商政策
当一项事物从自然产生过渡到政策性引导时,它所带来的意义往往是不同的。

中国古代经济由自然的农业经济过渡到重农抑商政策,发起地为秦国,制定者则是商鞅。

商鞅认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他认为国家专心务农一年,十年都会富强,专心富农十年,一百年都是富强的,即《商君书》、《农战》、《去强》各篇中反复强调的“国作壹一岁者,十岁强。

国作壹十岁者,百岁强。

国作壹百岁者,千岁强,千岁强者王。

”为了使农战国策施行,确保农业的重要地位,商鞅提出了“事本禁末”的本末理论。

本业,是主业,就是男耕女织的这种自然农本经济,末就是指的工商业。

禁末的目的就是让工匠和商人富不起来。

周巩固介绍,“商鞅把从事工商业的人看成妨碍农战国策的形成的对象,认为他们应该受到打击。

农业有一个特点,用力最苦,而盈利少。

老百姓看做买卖可以富家,做工匠可以糊口,出力少,获利多,所以他肯定选择逃避农业。

而商人的流动性太大,导致人们不看重故土家园了,又怎能为国君守卫疆土呢?并且,更加重要的现实原因是,因为战乱时,商贾重利盘剥、操纵物价的本性,对社会矛盾的加剧起了兴风作浪的作用。


由此,商鞅对不从事农业的人施行了严厉地打击,周巩固介绍说,“第一,对不从事农战的阶级和社会势力课以重税、重役,以加以打击和限制。

第二,运用价格政策打击商人阶
级。

第三,采取各种手段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尤其禁止商人经营粮食。

第四,人为给商人们经营活动制造困难,如调高沿途食宿的价格。


即便在如此严苛的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人几乎没有任何社会地位,但到了西汉年间,商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西汉建立之后马上确立了重农传统,汉高祖刘邦下令商贾不得穿丝质衣服,不得携带兵器自卫,不得乘车骑马,不得做官吏,商贾买饥民子女为奴婢,无偿释免,算赋比常人加倍。

但此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楚汉之争,天下凋敝,特别贫困。

此时的汉朝统治者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无为而治的方法,在经济上放任自流。

这个政策的实施,促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文景之治”。

但好景不长,发生在公元前154年的吴楚七国之乱,结束了这段蜜月期,从此之后,国家又开始从赋税上打击私营工商业。

重农抑商所带来的
影响
周巩固介绍,在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过程中,“商鞅强调富国而不是富民,商鞅主张要把百姓创造的所有剩余财富都集中在国家的手中,‘家不积粟,上藏也。

’老百姓自己不能收藏粮食,皇帝收藏。

主张赋税、徭役的数量必须要满足国家政治和战争的需要。

”由此,周巩固认为,“古代中国所有的经济政策,一切的经济措施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目标,就是
维护君主政治及其附庸官僚对广大人民的绝对统治。


这种技术性的自然农本经济,由于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维护,持续千百年而未发生变化,由此带来的影响巨大,周巩固总结了四点。

第一,自然农本经济剥夺了古代人民的自由,造成了人民容易依附他人的奴隶秉性,这是由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所造成;第二,自然农本经济培养了古代中国农民安于现状,不思变革和进取的性格。

这是一种静态文明,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唯有备受压迫的时候,才发生反抗;第三,古代中国的自然农本经济具有极大的愚民作用;第四,古代中国这种自然农本经济使得广大的中国农民成为古代中国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主要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