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房间气流组织设计方案(DOC108张)

合集下载

非常详细的空调系统与气流组织设计整理

非常详细的空调系统与气流组织设计整理

非常详细的空调系统与气流组织设计整理空调系统的分类:(1)按担负室内负荷介质不同分:①全空气系统定义:担负室内的介质全部为经过处理的空气。

特点:风管尺寸大,对层高有要求,一般大于3.9m。

空调房间只有风管和风口,控制噪声容易。

新风可以调节,有利于过度季节节能运行。

除湿功能相对强。

水系统相对简单。

一般需要设空调机房。

适用: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形式之一,主要用在大空间场合,如:商场,影剧院、报告厅、大厅等。

典型代表:全空气一次回风系统。

②全水系统定义:担负室内负荷的介质全部为水。

特点:没有风管,对层高要求低,一般大于3.0m。

空气处理设备布置在空调房间。

水系统相对复杂。

没有新风,室内空气卫生条件差。

适用:主要应用在多房间分割的宾馆、办公、写字楼等,但因没有新风,现在很少使用。

典型代表:风机盘管系统。

③空-气水系统定义:担负室内负荷的介质一部分为水,一部分为经过处理的空气。

特点:新风主要用于改善室内卫生条件,风管尺寸小,对层要求低,一般大于3.3m。

空气处理设备布置在空调房间。

水系统相对复杂。

一般需要设新风机房。

适用: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形式之一,主要用在多房间分割的场合,如:宾馆,办公、写字楼等。

典型代表:风机盘管+新风系统。

④冷剂系统定义:担负室内负荷的介质为制冷剂。

特点:冷剂管尺寸小,对安装空间要求低。

空气处理设备布置在空调房间。

没有水系统。

没有新风,卫生条件差。

适用: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形式之一,主要用在多房间分割的场合,如:宾馆,办公、写字楼等。

典型代表:分体空调、多联空调系统(可以配新风系统)。

(2)按风量是否变划分(对全空气系统)①定风量系统:系统风量不随空调负荷变化。

②变风量系统:系统风量随空调负荷变化。

(3)按水量是否变划分:①定水量系统:系统水流量不随负荷变化。

②变水量系统:系统水流量随负荷变化。

(4)按风速高低划分①低速风道系统:最大风速:8-10m/s。

②高速风道系统:最大风速:10-20m/s。

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

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
影响。按其安装位置分为侧送风口、顶送风口、地面风口;按送 出气流的流动状况分为扩散型风口、轴向型风口和孔板送风口。 ① 侧送风口
在房间内横向送出的风口叫侧送风口。工程上用得最多的是百 叶风口,如图13.1所示,百叶风口中的百叶可做呈活动可调的,既 能调风量,也能调送风方向。百叶风口常用的有单层百叶风口 (叶片横装的可调仰角或俯角,叶片竖装的可调节水平扩散角) 和双层百叶风口(外层叶片横装,内层叶片竖装;外层叶片竖装, 内层叶片横装)。除了百叶风口外,还有格栅送风口(图13.2), 和条缝送风口(图13.3),风口应建筑装置很好地配合。
13.1 气流组织的基本方式
④ 喷射式送风口 对于大型体育馆、礼堂、剧院和通用大厅等建筑常采用喷
射式送风口。图13.6所示为圆型喷口,该喷口有较小的收缩角 度,并且无叶片遮挡,因此喷口的噪声低、紊流系数小、射程 长。为了提高喷射送风口的使用灵活性,可以作成图13. 6(b) 所示的,既能调方向又能调风量的喷口型式。 ⑤ 旋流送风口 旋流送风口由出口格栅、集尘箱和旋流叶片组成,如图13.7所 示。空调送风经旋流叶片切向进入集尘箱,形成旋转气流由格 栅送出。送风气流与室内空气混合好,速度衰减快。格栅和集 尘箱可以随时取出清扫。这种送风口适用于电子计算机房的地 面送风。
13.1 气流组织的基本方式
⑥ 置换送风口 图13.8所示,为圆型喷口风口,它靠墙置于地上,风口的周
边有条缝,空气以很低的速度送出,诱导室内空气的能力很低, 从而形成置换送风的流型。 (2)回风口的形式
由于回风口附近气流速度衰减很快,对室内气流组织的影响 很小,因而构造简单,类型也不多。最简单的是矩形网式回风 口(图13.9)、蓖板式回风口(图13.10)。此外如格栅、百 叶风口、条缝风口等,均可当回风口用。

08-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

08-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
一、自由射流

在空调中主要是应用主体段,其射流轴心速度的衰减式:
ux u0 md 0 x

ux u0

m 1 F0
公式推导
x

当射流温度与周围空气温度不同,具有一定的温差时,轴 心温度计算式: T x 0.73 m1 n1 F0 T x 0 .73 u x
T0
link

二、受限射流
◆ ◆ ◆

返回首页
第六节 房间气流分布的计算
一、一般气流分布的计算方法 ★ 分析下送风方式气流分布的计算程序
气流分布图
Δ确定风口至计算断面距离x 处的轴心速度ux和轴心温度tx
x处于起始段,令ux/u0= 1,有 x m1 F0 ;则ux=u0,tx=t0; ■ x处于主体段, m x F0;则应按主体段射流公式并在已知ux 1 及Δt0条件下,计算u0及校核Δtx,检查风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 计算分析 Δ空气气流分布的计算不像等温自由射流计算那么简单,需 要考虑射流的受限、重合及非等温的影响等因素
空气调节
第八章 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
本章重点:
• 了解和掌握空调房间室内空间的
空气分布规律
• 不同的空气分布方式和设计方法
返回首页
第六章
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送风射流的流动规律
第三节 排(回)风口的气流流动
第四节 送、回风口形式
第五节 气流组织形式
第六节 房间气流分布的计算 第七节 气流分布性能的评价 第八节 风道设计
d0由F0表示则 d 0 1.13 F0 代入得: u x
u0

1 .13 m F0 x
返回自由射流

中央空调气流组织设计

中央空调气流组织设计

中央空调气流组织设计8.1 设计要求及根据由于本设计中采用散流器平送风的方式,所以下面列出对于舒适性空调散流器送风的基本要求表8.1 气流组织的基本要求(散流器)8.2气流组织的形式气流组织按照送回风口位置的相互关系和气流方向,一般分为如下几种方式:(1)侧送侧回侧送侧回的送风口和回风口都布置在房间的侧墙上(2)上送下回送风口位于房间的上部,回风口则置于房间的下部。

(3)中送下回在房间高度上的中部位置采用侧送风口或喷口送风,将房间下部作为空调区,上部作为非空调区,回风口位置在房间下部。

(4)下送上回(5)上送上回8.3散流器的设计计算(1)1005大厅气流组织校核计算1005房间面积493.84m 2,层高4.5m ,送风量2.82kg/s (2.33m 3/s ) ①布散流器顶棚散流器平送,散流器对称布置,共有14个散流器,每个散流器承担6 m×6m 的送风任务。

②初选按4m/s 选取风口,用FK-10方形散流器,规格为200mm×200mm ,其面积为0.04m 2,则颈部风速为:v 0=04.01433.2⨯=4.16m/s散流器实际出口面积约为颈部面积90%,即A=0.04×0.9=0.036m 2 。

散流器出口风速v s =9.016.4=4.62m/s③按照式8-1[5]可求得射流末端速度为0.5 m/s 的射程,即02/1-x V KVsA x x ==07.05.0)05184.0(17.24.12/1-⨯⨯=1.313m (8-1) (4)按照式8-2[3]计算室内平均风速2/1222/122)5.34/5.4(313.1381.0)4/(381.0+⨯=+=H L x v m =0.120m/s (8-2) 送冷风时修正m v 为0.120×1.2=0.144 m/s <0.25m/s ,符合设计要求。

(2)2002营业厅气流组织校核计算房间面积509.06m 2,层高3.9m ,送风量3.025kg/s (2.5m 3/s) ①布散流器顶棚散流器平送,散流器对称布置,共有14个散流器,每个散流器承担6 m×6m 的送风任务。

中央空调房间气流组织设计

中央空调房间气流组织设计

中央空调房间气流组织设计4.1气流组织的综述气流组织也称空气分布,也就是设计者要组织空气合理的流动。

根据参考文献[13]可知,送风区域的大小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室内空气的调节有明显的作用,而超过一定的边界数,其影响效果就不明显了,因此对室内气流进行合理的组织显得十分重要。

对气流组织的要求主要是针对“工作区”,所谓的工作区是指房间内人群活动的区域,一般指距地面2米以上,工艺性空调视情况而定(参考文献【1】)为了使送入房间的空气合理的分布,就要了解并掌握气流在空间内运动的规律和不同气体在空间内的组织方式。

4.2空调送风口、回风口4.2.1空调送风口的选型原则及选择送风口也称为空气分布器,按安装的位置分为侧送风口、顶送风口、地面送风口;按送出的气流流动状况分为扩散型风口、轴向型风口和孔板风口。

扩散型风口具有较大的诱导室内空气的作用,送风温度衰减快,但是射程较短;轴向型风口诱导室内空气气流的作用小,空气温度、速度的衰减慢,射程远;孔板送风口是在平板上满布小孔的送风口,速度分布均匀,衰减快。

空调房间的送风方式及送风口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一般可采用百叶窗风口或条隙型风口等侧送,有条件时,侧送气流宜贴附;工艺性空调房间,当允许的温度波动范围在≤±0.5℃时,侧送风宜贴附。

2. 当有吊顶可利用时,应根据房间高度及使用场合对气流的要求,分别采用圆形、方形和条缝型风口和孔送风板;当单位面积送风量较大,且工作区域要求的风速较小或区域温差要求严格时,应采用孔板送风。

3. 空间较大的公共建筑和室温允许波动范围≥±1℃的高大厂房,可采用喷口或旋流风口送风。

本次设计采用方形散流器送风。

4.2.2气流组织及送风设计计算侧送风是空调房间中常用的一种气流组织方式。

一般以贴附射流形式出现,工作区通常是回流。

对于室温允许波动范围有要求的空调房间,一般能够满足区域温差的要求。

因此,除了区域温差和工作区风速要求很严格以及送风射程很短,不能满足射流扩散和温差衰减要求以外,通常宜采用这种形式。

空调气流组织

空调气流组织
第五章 空调房间的空气分布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送风射流的流动规律 排回风口的气流流动 空气分布器及房间气流分布形式 房间气流分布的计算
• 本章重点: • 1 气流组织及不同的空气分布方式和设计方法 • 2 空气分布器的类型 • 3 射流和回风流的流动规律 • 4 空调房间气流分布计算
• 85 某空调房间;室温要求20 0 5 ℃ ;室内长 宽 高分别为A×B×H= 6×6×3 6m;夏季每平方米空调面积的显热负荷Q=300KJ/h;采用盘式散流 器平送;试确定各有关参数
双层百叶风口
圆盘散流器
斜片式散流器 直片式线性风口
圆环式散流器 活条式风口
二 空间气流分布的形式 一上送下回
a 侧送侧回
b 散流器送风
c 孔板送风

上送下回的气流分布形式送风气流不直接进入工
作区;有较长的与室内空气棍掺的距离;能够形成比较均
匀的温度场和速度场 但是;它要求回风管接至空调房间
的下部;这将占用一定的建筑面积
05 ℃ ;工作风速
不得大于0 25m/s;净化要求一般;夏季显热冷负荷为5400KJ/h ;试计算侧送风的
气流组织计算
• 82 一个面积为
64.5m 的恒温房间;室温要求20
0 5 ℃ ;工作风速不
得大于0 25m/s;夏季的显热冷负荷为500KJ/h;试进行孔板送风的气流组织设
计计算;并确定房间的最小高度
混掺结果使射流的温度场浓度场与速度场存在相似性;定
量的研究得出:

Tx 0.73m1 F0 n1 F0

T0
x
x
T0 T0Tn
Tx Tx Tn
• T 0 为射流出口温度;T x 为距风口 x 处射流轴心温度;

空调区的气流组织与空调风管系统分析

空调区的气流组织与空调风管系统分析

8.4.1 风管的分类
按制作风管的材质分 ✓金属风管 ✓非金属风管 ✓纤维织物风管 ✓金属圆形柔性风管
金属风管
螺旋风管
无机玻璃钢风管
塑料风管
铝箔风管 挤塑复合风管
8.4.1 风管的分类
按风管系统的工作压力分 ✓低压系统
p≤500Pa
✓中压系统
500 <p ≤1500Pa
✓高压系统
p>1500Pa
1.单层百叶风口
调节式百叶风口
固定式百叶风口
第二节 空调送风口、回风口的类型及应用场合 百叶风口
2.双层百叶风口
双层百叶
木质双层百叶
第二节 空调送风口、回风口的类型及应用场合 百叶风口
3.侧壁格栅风口
可开格栅带滤网
第二节 空调送风口、回风口的类型及应用场合
百叶风口 4.条缝型格栅风口
8.2.2 散流器
回风口的位置 房间上部
房间下部不靠近人经常停留的地点 房间下部靠近人经常停留的地点
最大吸风速度 ≤4.0m/s ≤3.0m/s ≤1.5m/s
8.3 空调区气流组织的计算及气流性能评价
侧面送风的计算
1.防止出风口产生噪声,送风口出口风速在2~5m/s
2.舒适性空调冬季室内风速不大于,夏季
3.射流贴附长度达到距离对面墙处
1.方形散流器
四面送风方形散流器的结构图
方形散流器的送风方向
2.矩形散流器
矩形散流器的送风方向 方形、矩形散流器在形状不同房间内的布置
3.圆形散流器
4.送回(吸)两用型散流器
5.自力式温控变流型散流器
地板散流器
蛋格风口
8.2.3 喷射式送风口
射流喷口(嘴)的型式 a.直线收缩型圆形喷口 b.直筒型圆喷口 c.减缩渐扩圆 形喷口 d.圆弧型圆喷口 e.两个圆筒型喷口同心套在一 起 f.两个扁筒型喷口同心套在一起

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策略及实现方法研究

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策略及实现方法研究

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策略及实现方法研究今天,为了满足不同空调空间的需求,合理组织气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有针对性的采取组织策略,不仅可以提高空调效率,而且可以使空气流通更加合理,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合理组织空调室间气流,以及实现合理气流组织的方法。

一.织空调室间气流的策略1. 依据空调室内能量平衡原理组织气流空调室内,物体能量平衡原理是,空调室内每一段时间内物体发出的能量都要等于物体所吸收的能量。

因此,在组织空调室间气流时,要把握物体的能量的循环,使温度进行变化,实现空调室内的能量平衡。

2.据气流效率选择气流模式根据空调室内的物理环境,可以选择不同的气流模式,比如混流模式、畅流模式等,其中畅流模式可以提高气流效率,混流模式则可以有效节约能源。

因此,在选择气流模式时,应当灵活运用,根据空调室内的物理环境以及气流效率,以便在气流系统的组织中发挥其最大作用。

3.衡气流的进出口为了有效地组织空调室间的气流,还必须避免气流的进出口不对称。

在组织气流时,应当使气流进出口处的势场尽量均衡,以使气流循环顺畅,避免在空调室内产生不需要的涡流,从而使空调室内的温度控制变得更加准确。

二.现气流组织的方法1.用波导散射分离技术为了实现气流的组织,可以采用波导散射分离的技术,将气流进行有效的分离,以使气流分布均匀。

通过调整空调室内的波导散射结构,将气流有效地分离,使气流进出口处的势场变得均衡,避免出现涡流,从而实现合理气流组织。

2. 使用静电定向技术可以利用静电定向技术,将空调室内的气流定向,使气流在室内进行有效的组织。

通过在气流进出口处放置特定的静电传感器,将气流有效地定向,从而使气流循环得更为合理,灵活变化,从而达到避免涡流和高效率的目的。

3.用多孔材料进行气流组织多孔材料具有吸声、降噪和空气过滤等功能,在组织空调室间气流时,可以利用多孔材料对空气进行分离、定向和抑制,以有效地组织空气流动。

多孔材料的空气分离效果非常好,可以有效的控制气流的方向和流量,实现合理的气流组织。

空调房间气流组织和散流器形式

空调房间气流组织和散流器形式

在研究空间的气流分布时,主要考虑送风口射流的作用,同时考虑回(排)
风口的合理位置,以便实现预定的气流分布模式。忽略回(排)风口在空间 气流分布的作用,将导致降低送风作用的有效性。
二、送、回(排)风口与气流组织形式
1、送风口的形式 送风口及其紊流系数大小,对射流的扩散及空间内气流流型的形成有 直接影响。因此,在设计气流组织时,应根据空调精度、气流形式和送风 口安装位置以及建筑室内装修的艺术配合等要求选择不同形式的送风口。 送风口的形式很多,典型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侧送风口; (2)散流器;
流区一般是工作区,控制回流区的风速具有实际意义。受限射流的几何形 状与送风口安装位置有关。 2、回(排)风口空气流动规律 回(排)风口的气流流动近似于流体 力学中所述的汇流。汇流的规律是在距 点汇不同距离的各等速球面上流量相等, 因面随着离开汇点距离的增大,流速呈 二次方衰减,即:
回(排)风口速度衰减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作用范围的有限性。因此
LG商用空调
技术培训
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
建筑物内空调效果的好坏及其经济性,不仅取决于风温、风量,还与 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有关。 室内气流组织设计的任务是:合理地组织室内空气的流动与分布,使 室内工作区空气的温度、湿度、速度和洁净度能更好地满足工艺要求及人 们舒适感的要求。室内气流组织是否合理,不仅直接影响房间的室内空气 质量,而且也影响暖通空洞系统的耗能量和初投资。 空调房间内气流分布的相关因素:与送风口的型式、数量和位置,回
研究表明当射流断面面积达到房间横断面面积的1/5时,射流受限,成 为受限射流。
当射流不断卷吸周围空气时,周围较远处空气受压力作用必然要来补充
。由于边壁的存在与影响形成回流(见图6.3)。而回流范围有限,则促使 射流外逸,于是射流与回流闭合形成大涡流。

气流组织设计

气流组织设计

第一章气流组织设计7.4.1 空调区的气流组织设计,应根据空调区的温湿度参数、允许风速、噪声标准、空气质量、温度梯度以及空气分布特性指标(ADPI)等要求,结合内部装修、工艺或家具布置等确定;复杂空间空调区的气流组织设计,宜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计算。

7.4.2空调区的送风方式及送风口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1 宜采用百叶、条缝型等风口贴附侧送;当侧送气流有阻碍或单位面积送风量较大,且人员活动区的风速要求严格时,不应采用侧送;2 设有吊顶时,应根据空调区的高度及对气流的要求,采用散流器或孔板送风。

当单位面积送风量较大,且人员活动区内的风速或区域温差要求较小时,应采用孔板送风;3 高大空间宜采用喷口送风、旋流风口送风或下部送风;4 变风量末端装置,应保证在风量改变时,气流组织满足空调区环境的基本要求;5 送风口表面温度应高于室内露点温度;低于室内露点温度时,应采用低温风口。

7.4.3采用贴附侧送风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送风口上缘与顶棚的距离较大时,送风口应设置向上倾斜10°~20°的导流片;2 送风口内宜设置防止射流偏斜的导流片;3 射流流程中应无阻挡物。

7.4.4采用孔板送风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孔板上部稳压层的高度应按计算确定,且净高不应小于0.2m;2 向稳压层内送风的速度宜采用3 m/s~5m/s。

除送风射流较长的以外,稳压层内可不设送风分布支管。

稳压层的送风口处,宜设防止送风气流直接吹向孔板的导流片或挡板;3 孔板布置应与局部热源分布相适应。

7.4.5采用喷口送风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人员活动区宜位于回流区;2 喷口安装高度,应根据空调区的高度和回流区分布等确定;3 兼作热风供暖时,宜具有改变射流出口角度的功能。

7.4.6采用散流器送风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 风口布置应有利于送风气流对周围空气的诱导,风口中心与侧墙的距离不宜小于1.0m;2 采用平送方式时,贴附射流区无阻挡物;3 兼作热风供暖,且风口安装高度较高时,宜具有改变射流出口角度的功能。

空调气流组织设计

空调气流组织设计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参考资料5空调气流组织设计编者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教研室空调气流组织设计一、空调气流组织设计作用空调气流组织的作用:⑴送风均匀,从而保证空调区的温度场、湿度场、速度场的均匀;⑵送、回风不短路;⑶没有吹冷风感;⑷冬季热风能抵达人员活动区。

二、气流组织选择一、气流组织方式:⑴侧面送风:能形成贴附射流,增大气流射程,有利于室内空气混合,幸免冷风过快下落。

⑵散流器送风:送风距离大,适宜空间较高的房间。

⑶孔板送风:单位面积送风量大,工作区内风速小。

⑷喷口送风:速度高,射程长,适合高大空间的送风。

⑸条缝送风:送风温差、送风速度衰减较快,可与灯具配合布置,适合于会议厅、宴会厅等场所。

⑹旋流风口送风:衰减快,可作大风量、大温差送风。

二、气流组织及送、回风口选择⑴空调区的气流组织宜采纳百叶、条缝型等风口貼附侧送。

当侧送气流有阻碍或单位面积送风量较大,且人员活动区的风速要求严格时,不该采纳侧送。

侧送形式有以下三种:①上送上回:仅为夏日降温效劳,且空调房间层高较低;②上送下回:以冬季送热风为主,且空调房间层高较高;③单侧或双侧贴附射流送风适合于跨度较大的空调房间。

采纳貼附侧送风时,应符合以下规定:①送风口上缘与顶棚的距离较大时,送风口应设置向上倾斜10°~20°的导流片;②送风口内宜设置避免射流偏斜的导流片。

⑵空调区设有吊顶时,应依照空调区的高度及对气流的要求,采纳散流器或孔板送风。

当单位面积送风量较大,且人员活动区内的风速或区域温差要求较小时,应采纳孔板送风散流器分平送和下送两种方式。

平送适合于夏日送冷风;下送适合于冬季送热风。

采纳散流器送风时,应知足以下要求:①风口布置应有利于送风气流对周围空气的诱导,风口中心与侧墙的距离不小于;②采纳平送方式时,貼附射流区无阻挡物;③兼作热风供暖,且风口安装高度较高时,宜具有改变射流出口角度的功能,如温控散流器。

空调房间的气流分布演示文稿

空调房间的气流分布演示文稿
第39页,共50页。
1.侧送风

图1 侧送贴附射流流型
第40页,共50页。
为保证空调区的温度场、速度场达到要求,侧送风 气流组织设计计算涉及的内容如下:
(1)送风口的出流流速 送风口的出流流速的确定需要满足两方面的
要求: ❖ 一是保证工作区噪声要求。 ❖ 二是保证工作区最大风速在允许范围。
(2) 贴附长度 (3) 射流温差衰减
ux
1
u0
9.55
x d0
2
0.75
第13页,共50页。
第三节 空气分布器及房间气流分布形式
一、 空气分布器的型式 ❖ 型式多样 ❖ 按房间的性质、对气流分布的要求、房间内部
装饰的要求进行选择
第14页,共50页。
1.单层及双层百叶风口
❖ 百叶可做成活动可调的, 既能调节风量,也能调节 出风方向。
❖ 回风口不能在送风口的射流区内。 ❖ 对于回风口和回风管设在空调区下部的下回风,不会出
现短路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布置回风口和回风管 而尽量不影响房间的使用
第30页,共50页。
几种下部回风的应用方式
第31页,共50页。
第三节 空气分布器及房间气流分布形式
二 、空间气流分布的形式 ❖ 上送下回 ❖ 上送上回 ❖ 中送风 ❖ 下送上回
❖由相对射程最小值和x,可得计算风口最大直径 d0,max 根据d 0,max选择风口规格尺寸,使实际风口当量直径≤
d d 0
0,max
第43页,共50页。

由房间送风量

V
和风口面积A0,假定风口数量n,
计算风口的实际出风速度 。v0

v0
V A0 n
A

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

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

H'=h+0.07x+s+0.3m 式中 h——工作区高度,1.8~2.0m;
(8)

s——送风口下缘到顶棚的距离(m)
0.3m—安全系数。
侧送风气流组织的设计步骤
1、根据允许的射流温度衰减值,求出最小相对射程
在 空调房间内,送风温度与室内温度有一定温差,射流在 流动过程中,不断掺混室内空气,其温度逐渐接近室内 温度。因此,要求射流的末端温度与室内温度之差xt 小 于要求的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射流温度衰减与射流自由 度、紊流系数、射程有关,对于室内温度波动允许大于 1℃的空调房间,射流末端的xt 可为1℃左右,此时可认 为射流温度衰减只与射程有关。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通 过对受限空间非等温射流的实验研究,提出温度衰减的 变化规律,
2、散流器 散流器一般安装于顶棚上。 根据它的形状可分为圆形散流器、方形或矩形散流器。 根据其结构可分为盘式散流器、直片式散流器和流线式散 流器,另外还有将送风口作为一体的称为送吸式散流器。 盘式散流器的送风气流呈辐射状,比较适合于层高较低的 房间,但冬季送热风易产生温度分层现象。 片式散流器中,片的间距有固定的,也有可调的。采用可 调叶片的散流器,它的送出气流可形成锥形或辐射形扩散, 可满足冬、夏季不同的需要。
速度衰减极快,即排风口的实际安装条件是受限的。 (图书16页1-11)
实际排(回)风口的速度衰减在风口边长比大于0.2且在
0.2≤x/d0≤1.5范围内,仍可用式(1-3)

v0/vx=0.75(10x+F)/F
排风口速度衰减快的特点,决定了它作用范围的有限性。
因此在研究空间的气流分布时,主要考虑送风口射流的
(3)
式(1)和(3)表明热量扩散比动量扩散要快,且有

气流组织设计

气流组织设计

四、气流组织的设计计算气流组织设计的任务是合理地组织室内空气的流动与分布、确定送风口的型式、数量和尺寸,使工作区的风速和温差满足工艺要求及人体舒适感的要求。

气流组织的效果可以用空气分布特性指标ADPI (Air Diffusion Performance Index )来评价,它定义为工作区内各点满足温度、湿度和风速要求的点占总点数的百分比。

可以通过实测来确定。

以下介绍几种气流组织的设计方法。

气流组织设计一般需要的已知条件如下:房间总送风量0L (m 3/S );房间长度L (m );房间宽度W (m );房间净高H (m);送风温度0t (℃);房间工作区温度n t (℃);送风温差0t ∆(℃)。

气流组织设计计算中常用的符号说明如下:ρ——空气密度,取1.2 (kg/m 3);p C ——空气定压比热容,取1.01 kJ /(kg ·℃);0L ——房间总送风量(m 3/S);L ——房间长度(m);W ——房间宽度(m);H ——房间净高(m);x ——要求的气流贴附长度(m),x 等于沿送风方向的房间长度减去1 m ;0t ——送风温度(℃);n t ——房间工作区温度(℃);0/d F n ——射流自由度,其中n F 为每个风口所管辖的房间的横截面面积(m 2);0d ——风口直径,当为矩形风口时,按面积折算成圆的直径(m)。

(一)侧送风的计算除了高大空间中的侧送风气流可以看做自由射流外,大部分房间的侧送风气流都是受限射流。

侧送方式的气流流型宜设计为贴附射流,在整个房间截面内形成一个大的回旋气流,也就是使射流有足够的射程能够送到对面墙(对双侧送风方式,要求能送到房间的一半),整个工作区为回流区,避免射流中途进人的工作区。

侧送贴附射流流型如图6-10所示 (图中断面I-I 处,射流断面和流量都达到了最大,回流断面最小,此处的回流平均速度最大即工作区的最大平均速h υ)。

这样设计流型可使射流有足够的射程,在进人工作前其风速和温差可以充分衰减,工作区达到较均匀的温度和速度;使整个工作区为回流区,可以减小区域温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a xi 0 cos
0.35
Ar
g d 0 (T 0 T n) u02T n
二、非等温自由射流
2.阿基米德数
射流轴心轨迹的影响因素分析:
* Ar是决定射流弯曲程度的主要因素,Ar值大 则随射程x 的变化的y值的变化也大。
当Ar=0时,为等温射流;︱Ar︳<0.001时可按 等温射流计算; ︱Ar︳>0.001时非等温射流 计算
ux u0
1.13 m
x
F0
m1
F0 x
(非园) 射流的发展快慢, 取决于风口的形式
表5-1
风口型式
不同风口的a值 紊流系数a
圆射流 平面射流
收缩极好的喷口
0.066
圆管
0.076
扩散角为80~120
0.09
矩形短管
0.1
带可动导叶的喷口
0.2
活动百叶风口
0.16
收缩极好的扁平喷口
0.108
平壁上带锐缘的条缝
2、过程分析及计算
(1)射流的发展
2、过程分析及计算
(2)射流主体段轴心速度的衰减
说明:
u x0 u0
0.48 a x0
X----射流断面至 喷嘴间的距离
d0
X0----射流断面至
ux u0
ax
0.48 0.145
0.48 ax
m
d 0(圆形) x
d0
d0
极点间的距离
a----送风口的紊 流系数,直接影响
❖1、射流定义及分类
射流:空气经喷嘴向周围气体的外射流动。
分类:
流态
层流 紊流
空间大小
自由 受限
送风温度与 室温的差异
等温 非等温
喷嘴形式
圆射流 扁射流
2、过程分析及计算
(1)射流的发展
* 自由射流分为三段:极点,起始段,主体段。 * 在射流理论中,将射流轴心速度保持不变 的一段称为起始段,其后称为主体段。空 调中常用的射流段为主体段。 * 由直径为的喷口以出流速度射入同温空间 介质内扩散,在不受周界表面限制的条件 下,则形成如图5-1所示的等温自由射流。 空调中常用的射流段为主体段。
第五章 空调房间气流组织
回顾:
得热量
被调对象
冷负荷
选择
系统形式
空气处理设备类型
风道设计
气流组织
概述
经过处理的空气送入被调节的区域(房间或空 间),在与周围空气进行热质交换的同时,应使受 控区域内的温度、湿度、清洁度和空气流动速处于 合理的数值范围内,并以不同的方式从被调节对象 排出等量的空气,保持空气量平衡。为了使送入的 空气合理分布,有效的控制既定区域内的空气流动, 就需要了解并掌握空间的空气分布规律,不同的空 气分布方式和设计方法。
k 0.35 0.62 h0 F0
扁形射流
空调房间气流组织设计方案(DOC108张 )培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教 材工作 汇报课 件PPT
x1 0.4z exp k
k 0.35 0.7 h0 b0
3
z 9.6
b0
m1'u0 4 n1' T0 2
空调房间气流组织设计方案(DOC108张 )培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教 材工作 汇报课 件PPT
u x m1 2 F 0
u0
x
贴附射流轴心速 度的衰减比自由 射流慢
空调房间气流组织设计方案(DOC108张 )培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教 材工作 汇报课 件PPT
(一)、非等温贴附冷射流的计算
2、贴附长度xl
集中式射流 x1 0.5z exp k
4
z 5.45m1'u0
F0
n1'T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影响气流组织的因素
送风口位置及型式 回风口位置及型式
影响最重 要的因素
房间几何形状 室内的各种扰动
送风对流参数:
送风温差△t0 送风口直径d0 送风速度v0
§5-1 送风口空气射流
❖由送风口射出的空气射流,对室内气流组 织的影响最大。
温差、边界 条件等 送风口空气射流 的流动规律
等温自由 射流
一、等温自由紊流射流
0.115
圆边口带导叶的风管纵向 0.155

2、过程分析及计算
(3)分析
* a值大,横向脉动越大,射流的扩散角θ越 大,射程就越短
*
风口形式一定,a=const, 随d0或u0的增大而增大
ux随x增大而减小,
* 若要增大射程x,应提高u0、d0,减小a
* 若要使射流扩散角θ增大,可以选a值较大 的送风口
* Ar表征浮升力与惯性力之比,随送风温差 (T0-Tn)的提高而增大,随射流出口速度u0 的增加而减小。
三、受限射流
受限射流又分为:贴附和非贴附两种受限射流的运动 状况。 贴附于顶棚的射流流动,称为贴附射流;反之则为非 贴附射流。 常见的为贴附射流。
(一)、非等温贴附冷射流的计算(图5-3)
1、射流轴心速度
概述
概述
概述:不同的空气流动状况有着不同的空调效 果。 任务:合理的组织室内空气的流动,使室内空 气的温度 、湿度能更好的满足工艺要求和符合 人们的舒适感觉。
意义:气流组织直接影响室内空调效果,是关 系着房间工作区的温湿度基数、空调精度及区 域温差、工作区的气流速度、清洁程度和人体 的舒适感觉的重要因素,是空气调节的一个重 要环节。
二、非等温自由射流
定义:射流出口温度与房间温度不相等
分类:冷射流(送风温度低于室内温度) 热射流(送风温度高于室内温度)
1.轴心温差计算公式
T x T n T x 0.73 u x 0.73m1 F 0 n1 F 0
T 0 T n T 0
u0
x
x
式子5-7
二、非等温自由射流
1.轴心温差计算公式
(二)、受限射流的几何形状(图5-4)
除贴附射流外,空调空间四周的围护结构可能对 射流扩散构成限制。在有限空间内射流受限后的运动 规律不同于自由射流。在有限空间内贴附与非贴附两 种受限射流的运动状况。由图5-4可见,当喷口处于 空间高度的一半时(h=0.5H),则形成完整的对称 流,射流区呈橄榄形,回流在射流区的四周。
概述
空调房间内的空气分布与送风口的型式、数量和位 置,排(回)风口的位置,送风参数(送风温差⊿t0, 送风口速度u0),风口尺寸,空间的几何尺寸及污染 的位置和性质等有关,由于影响空气分布的因素较多, 加上实际工程中具体条件的多样性,采用只靠理论计 算确定室内空气分布状况是不够的,一般要籍助于现 场调试,以期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公式5-7的说明:
T0—射流出口温度 Tx—距风口x处射流轴心温度 Tn—周围空气温度 m1=1.13m n1=0.73m1,温度衰减的系数
二、非等温自由射流
2.阿基米德数
二、非等温自由射流
2.阿基米德数
射流轴心轨迹的计算公式:
yi xi tg Ar
d0 d0
xi
d 0 cos
2
0.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