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M嵌入式系统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arm嵌入式实验报告
arm嵌入式实验报告ARM嵌入式实验报告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嵌入式系统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嵌入式处理器架构,ARM架构以其高效能和低功耗的特点,成为了众多嵌入式系统的首选。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我在ARM嵌入式实验中的学习和体会。
1. 实验背景和目的嵌入式系统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以完成特定任务的系统。
ARM架构作为一种低功耗、高性能的处理器架构,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物联网设备等领域。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学习ARM架构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了解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过程。
2.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2.1 ARM架构的基本原理首先,我们学习了ARM架构的基本原理,包括指令集、寄存器、内存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ARM指令集具有丰富的指令种类和灵活的寻址方式,可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同时,ARM处理器具有多个寄存器,用于存储和操作数据,提高了程序的执行效率。
此外,内存管理是嵌入式系统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ARM架构通过虚拟内存管理机制,实现了对内存的高效管理。
2.2 ARM开发工具的使用为了进行ARM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我们需要使用相应的开发工具。
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Keil MDK开发工具,进行ARM程序的编译、调试和下载。
Keil MDK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开发环境,包括编译器、调试器和仿真器等,方便了我们进行ARM程序的开发和调试。
2.3 ARM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在掌握了ARM架构和开发工具的基本知识后,我们开始进行ARM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本次实验中,我们以一个简单的温度监测系统为例,设计了相应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
硬件电路包括传感器、模拟转换电路和显示器等,用于采集和显示温度数据。
软件程序则负责控制硬件电路的运行,并将采集到的温度数据进行处理和显示。
3. 实验结果和分析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设计和开发了一个基于ARM架构的温度监测系统。
ARM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湖南工业大学课程设计资料袋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系、部)2015-2016学年第1学期课程名称嵌入式系统指导教师欧阳洪波职称讲师学生姓名联想专业班级电子信息1203学号124017205XX题目Linux操作系统开发环境的构建、移植与使用成绩起止日期 2015年 12 月 14 日~ 2015年 12 月 27 日目录清单湖南工业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2015 —2016学年度第 1学期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系、部)电子信息专业 1203 班级课程名称: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设计题目:Linux操作系统开发环境的构建、移植与使用完成期限: 2015年12月14日~ 2015年12月27日共2周指导教师(签字): 2015年12月 06日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2015年12月06日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说明书Linux操作系统开发环境的构建、移植与使用起止日期:2015年 12 月 14 日~ 2015年 12 月 27 日共2周学生姓名联想班级电子信息1203学号124017205XX成绩指导教师(签字)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2015年12月27日目录一、课程设计目的 (5)二、课程设计要求 (5)三、Linux 操作系统的安装及设置 (5)四、Linux 开发环境的构建及移植 (7)五、Linux 基本操作命令的使用 (14)六、课程设计收获和体会 (16)一、课程设计目的在学习和初步掌握ARM嵌入式系统的硬件结构与工作原理、ARM汇编程序设计语言、Linux操作系统等ARM嵌入式系统基础理论以及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行Linux操作系统开发环境的构建、移植与使用等综合实践,为实际从事ARM+Linux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要求进行Linux操作系统开发环境的构建、移植与使用等综合实践,具体任务为:(1)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及设置:包括VMware的安装,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及设置;(2)Linux开发环境的构建及移植:包括:交叉编译器的安装,U-BOOT的配置与编译,Linux内核的配置与编译;Busybox等实用工具的安装;GUI工具包QT 的安装等;(3)Linux基本操作命令的使用:各种Linux基本操作命令的使用。
ARM嵌入式开发实验课程学习报告
ARM实验报告 39032510 赵正ARM嵌入式开发实验课程学习报告39032510摘要:在两周的ARM实验课程学习中,我初步了解了ARM的一些基本知识,上课的过程中也按实验指导书中的内容学习了一些例程,了解了PB平台下工程的建立、程序的编译和运行,利用实验箱中的设备实验了对数码管,点阵,电机等的控制,虽然只学到了一点皮毛,两天的学习还是让我觉得收获良多。
一、对ARM的认识在选择这一门课前,其实我对ARM一点也不了解,只是在做电设时听说有一组同学用ARM来进行控制,觉得挺高端,于是趁有这个机会就想见识一下ARM的强大功能。
经过老师第一节课的简单讲解,我了解了ARM的一些知识,现在常见的系统有LUNIX和WINCE,我们实验中用的是WINCE系统,下面说下实验的心得。
二、第一个实验---系统的定制以前学单片机,基本上简单看看原理图就开始进行程序的编写,而翻开ARM的指导书,发现要定制系统,没听说过。
分配了实验箱后,靠之前积累的经验,那些导线的连接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打开电源发现我们的实验箱屏目上不显示,而别人的却有,想了一下才明白,原来是那些箱子已经有人把系统烧进去了。
然后开始按步骤定制系统。
自己不熟悉的步骤主要有以下几点:1. 对CMD命令提示框不会操作,如何打开一个文件不清楚,经寻问,得知要用“cd+文件夹名称“ 可以打开。
图表 1 命令提示框ARM实验报告 39032510 赵正2. 对于什么是网关,什么是网络地址了解不多,在修改IP时搞了好半天图表 2 IP设置界面最后费尽周折,花了近2个小时时间,终于利用Jflash.exe将eboot.nb0烧到Flash 中,这时才发现,利用PB生成的NK文件还没有用到。
随后稍稍顺利了一点,最终也把NK文件烧进Flash中,但发现界面是英文的,不太方便,还有就是一旦重启,就需要重新烧录,之后改了超极终端里的一些选项,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最头疼的实验———实验箱与宿主机的连接在熟悉了实验的基本过程后,很快做到了实验箱与宿主机的连接,此前也了解过单片机实验板与PC机的连接,用的是串口线,至于实验中的ARM,记得实验中有一个串口线,一个并口线,一个网线,也不知通过哪个连的。
arm嵌入式课程设计
arm嵌入式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ARM处理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掌握其基本功能和应用领域;2. 学会使用ARM汇编语言进行编程,掌握基本的指令集和程序设计方法;3. 熟悉ARM嵌入式系统的硬件接口和软件架构,能够进行简单的系统设计与调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ARM嵌入式系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汇编语言编写程序,提高编程技能;3. 培养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嵌入式系统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2.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在项目实践中相互支持、共同成长;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程意识,注重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特点: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编程基础,对嵌入式系统有一定了解,具备初步的编程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项目驱动教学,以实践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ARM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 ARM处理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ARM汇编语言编程- 嵌入式系统硬件接口技术- 嵌入式系统软件架构与设计- 嵌入式系统项目实践与调试2.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第一周:ARM处理器结构与工作原理学习,了解CPU、内存、外设等基本组成部分;- 第二周:ARM汇编语言编程基础,掌握汇编指令、寄存器、程序流程控制等;- 第三周:嵌入式系统硬件接口技术,学习GPIO、中断、定时器等接口的使用;- 第四周:嵌入式系统软件架构与设计,了解Bootloader、操作系统、驱动程序等;- 第五周:项目实践与调试,分组进行实际项目设计,进行系统调试与优化。
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基于ARM的温度采集系统设计)
教师批阅目录一、设计内容............................................................................................................. - 1 -1.1设计目的....................................................................................................... - 3 -1.2设计意义....................................................................................................... - 3 -二、设计方案............................................................................................................. - 5 -2.1设计要求....................................................................................................... - 5 -2.2方案论证....................................................................................................... - 5 -三、硬件设计............................................................................................................. - 6 -3.1设计思路....................................................................................................... - 6 -3.2系统电路设计............................................................................................... - 6 -四、软件设计............................................................................................................. - 8 -4.1设计思路....................................................................................................... - 8 -4.2程序清单..................................................................................................... - 10 -五、心得体会........................................................................................................... - 12 -参考文献................................................................................................................... - 13 -教师批阅基于ARM的温度采集系统摘要:本设计是基于嵌入式技术作为主处理器的温度采集系统,利用S3C44B0xARM微处理器作为主控CPU,辅以单独的数据采集模块采集数据,实现了智能化的温度数据采集、传输、处理与显示等功能,并讨论了如何提高系统的速度、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arm嵌入式实验报告
arm嵌入式实验报告ARM嵌入式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报告旨在介绍ARM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实验过程。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ARM架构的特点、嵌入式系统的应用领域和开发流程,同时掌握了ARM嵌入式开发工具的使用方法。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过程和结果,以及对ARM嵌入式系统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ARM嵌入式系统的理解,掌握ARM嵌入式开发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熟悉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流程。
具体目标包括:1. 了解ARM架构的特点和应用领域;2. 熟悉ARM嵌入式开发工具的使用方法;3. 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流程,包括软件编写、调试和测试。
二、实验过程1. 熟悉ARM架构和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2. 安装并配置ARM嵌入式开发工具;3. 编写简单的嵌入式程序,包括LED控制、按键检测等;4. 调试和测试程序,验证功能和性能。
三、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ARM架构的特点和应用领域,熟悉了ARM嵌入式开发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了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流程。
同时,我们成功编写并调试了简单的嵌入式程序,验证了程序的功能和性能。
四、对ARM嵌入式系统的思考ARM嵌入式系统具有低功耗、高性能、灵活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智能家居、工业控制等领域。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ARM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我们应不断学习和探索,深入理解ARM嵌入式系统的原理和应用,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五、结论本次实验使我们对ARM嵌入式系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嵌入式开发工具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应用ARM嵌入式系统,为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本次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对我们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不断努力,我们能够在ARM嵌入式系统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ARM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
ARM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这次实验,我们的目的是学习和了解ARM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掌握ARM嵌入式系统的系统组成和工作方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二、实验内容1.ARM嵌入式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ARM嵌入式系统由处理器、存储器、外设和操作系统组成。
其中,处理器是系统的核心,负责控制和处理数据;存储器用于存储数据和指令;外设包括输入和输出设备等,用于和外部环境进行交互;操作系统负责管理系统资源和提供各种服务。
ARM处理器采用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架构,具有高性能和低功耗的特点。
它的核心是ARM架构的CPU,采用32位指令集,并具有多种处理器模式和操作模式。
2.ARM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的搭建在搭建开发环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安装相应的开发工具和驱动程序,并进行相应的配置。
这样才能够实现开发板和PC机之间的通信和调试。
3.ARM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根据实验要求,我们要设计和开发一个简单的ARM嵌入式系统。
这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1)编写系统启动代码,对系统进行初始化;(2)编写应用程序代码,实现系统的功能;(3)将应用程序代码编译成目标文件,然后链接生成可执行文件;三、实验过程1.搭建开发环境首先,我们安装了交叉编译器和调试器,并进行了相应的配置。
然后,连接开发板和PC机,安装和配置驱动程序。
最后,配置开发板的启动方式和调试方式。
2.编写代码并进行编译根据系统设计的要求,我们编写了相应的启动代码和应用程序代码。
然后,使用交叉编译器将代码编译成目标文件,以便下一步的链接。
3.链接生成可执行文件使用交叉编译器将目标文件进行链接,生成可执行文件。
同时,我们对可执行文件进行了相应的设置,如堆栈大小、程序入口地址等。
四、实验结果经过我们的努力和调试,我们最终成功地设计和开发了一个简单的ARM嵌入式系统。
该系统能够按照预期的功能进行工作,并且稳定可靠。
五、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深入学习了ARM嵌入式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arm嵌入式实验报告范文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范文[共19页]
arm嵌入式实验报告范文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范文[共19页]实验一系统认识实验一、实验目的学习Dais软件的操作,熟悉程序编写的操作步骤及调试方法。
二、实验设备PC计算机一台,Dais-52PRO+或Dais-PRO163C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内容编写程序,将80h~8Fh共16个数写入单片机内部RAM的30h~3Fh空间。
四、实验步骤运行Dais软件,进入集成开发环境,软件弹出设置通信端口对话框(如图2-1-1),请确保实验装置与PC正确连接,并已打开实验装置电源,使其进入在待命状态。
这里选择与实验装置实际相连的通信端口,并单击“确定”。
如通信正确则进入Dais软件主界面,否则弹出“通信出错”的信息框(如图2-1-2),请检查后重试。
图2-1-1 设置通信端口对话框图2-1-2 通信错误信息框通信成功后,单击菜单栏“设置”→“仿真模式”项打开对话框,选择需要设置型号、程序/数据空间。
这里我们将型号设置为“MCS-51实验系统”,外部数据区设置为“系统RAM”,用户程序区设置为“片外(EA=0)”,如图2-1-3所示,最后单击“确定”按钮保存设置。
图2-1-3 设置工作方式对话框工作方式设置完毕后,单击菜单栏“文件”→“新建”项或按Ctrl+N组合键(建议单击工具栏“”按钮)来新建一个文件,软件会出现一个空白的文件编辑窗口。
在新窗口中输入程序代码(A51\2_1.ASM):ORG0000HLJMPMAINORG0100HMAIN:MOVR1,#30H;片内RAM首地址MOVA,#80H;写入数据初值MOVR7,#16;循环变量INCR1;地址增量INCA;数据+1DJNZR7,LOOP1;循环变量-1,不为0继续SJMP$;结束END单击菜单栏“文件”→“保存”项(建议单击工具栏“”按钮)保存文件。
若是新建的文件尚未命名,系统会弹出文件保存对话框(如图2-1-4),提示用户选择文件保存的路径和文件名,再单击“保存”按钮。
ARM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报告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摘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等技术的发展,如何对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显得越发重要,数据采集的速度和精度是数据采集系统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
单片机、ARM、DSP 等各种微处理器的广泛应用,为数据采集系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对信号进行高速和高精度的采集以及对采集数据处理的研究和设计是本课题的主要任务。
本文基于ARM7S3C44B0X处理器的高速、高精度、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利用ARM7S3C44B0X丰富的功能接口和较高的工作频率,实现对信号的采集和数据处理的功能。
本文介绍了数据采集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本系统的主要芯片进行了选型尤其是模数转换芯片AD7663的接口电路。
将系统化分成各个功能单元并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分析。
并提供了原理图和总体电路图,并编写了程序代码,最后提出了关于高速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设计的观点。
该系统具有成本低、功耗低、识别性能强及智能程度高等优点,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ARM,S3C44B0X,数据采集系统,AD7663页脚内容I一.绪论1.1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数据采集装置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领域。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受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通常需要对工业现场的一些参数进行监控。
数据采集装置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在科学研究中,应用数据采集装置可获得被测对象的动态信息,是研究瞬间物理过程的有力工具, 也是获取科学奥秘的重要段之一。
在生产实践中,为了得到我们需要的数据,通常需要将一些由传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再通过计算机或者处理系统进行相应的处理。
这种过程即被称为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装置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己渗透到了工业现场、地质勘测、医药器械、电子通信、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为人类更好的获取各种信息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综上可知,研究通用化高精度数据采集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生产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对于提高我国劳动生产率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ARM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开发课程设计报告
ARM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开发课程设计报告一、实验目的1、通过这次课程设计的学习,要求我们可以熟练的使用汇编语言和c语言,并且学会c语言与汇编语言的相互嵌套编写程序源代码;2、了解S3C22410的硬件结构及接口编程的编写;3、掌握SD卡的烧写流程并且学会ok6410开发板的使用。
二、实验器材1、读卡器、8GB内存卡、USB数据线;2、电脑等基础硬件设备;3、飞凌ok6410开发板。
三、飞凌OK6410开发板的部分硬件与软件一、飞凌OK6410主要硬件简介* 开发板CPU(S3C6410)内核选用ARM11,ARM处理器经历了包括ARM7、ARM9、ARM11、cortex-A8在内的多个发展历程.* ARM11拥有一条独立的load-store和算术流水的8级流水线,其基于ARMv6构架,其主频从基础的350-500MHz能扩展到最终的1GHz。
* CPU——S3C6410基于ARM1176JZF-S内核,可稳定运行于667MHz。
* 开发板ok6410采用“核心板 + 底板”的结构。
* 核心板—6层PCB设计,性能稳定,经过强电磁环境考验。
•Samsung S3C6410处理器,ARM1176JZF-S内核,主频533MHz/667MHz;• 128M字节Mobile DDR内存;• 1G字节NAND Flash(MLC);• 12MHz、48MHz、27MHz、32.768KHz时钟源;•支持5V电压供电主板—4层板设计•一个复位按键,采用专用芯片进行复位,稳定可靠•采用8位拨码开关设置系统启动方式•共4个串口,包括1个五线RS 232电平串口(DB9母座)和3个三线TTL电平串口(20pin 2.0mm间距插头座)• 1个100M网口,采用DM9000AE,带连接和传输指示灯• 1个USB HOST插口,支持USB1.1协议,可插鼠标、U盘等• 1个USB Slave接口,支持USB2.0协议,使用mini-USB插座,可与PC连接• 1个高速SD卡座。
【嵌入式】ARM与嵌入式实验报告
ARM与嵌入式技术实验报告专业班级:通信工程姓名:****学号:******实验日期:2012年6月7日指导老师:*****一、实验目的1.学习使用Embest IDE开发环境及ARM 软件模拟器;2.掌握简单ARM 汇编指令,进一步加强对嵌入式的熟悉和了解。
二、实验设备硬件:PC 机软件:Embest IDE 开发环境三、实验内容例3:实现64位加法运算,要求【R1:R0】+【R3:R2】,结果放回【R1:R0】中;例2:编写程序将R2的高8位传送到R3的低8位(不考虑R3的其它位);例7:编写一段程序计算10!;例8:串拷贝(R1指向源数据串的首地址,R0指向目的数据串的首地址)。
四、实验步骤1) 新建工程:运行Embest IDE 集成开发环境,选择菜单项File →New Workspace ,如图一,系统弹出一个对话框,键入文件名“沈”,如图二,点击OK 按钮。
将创建一个新工程,并同时创建一个与工程名相同的工作区。
此时在工作区窗口将打开该工作区和工程.。
2) 建立源文件:点击菜单项File →New,如图三,系统弹出一个新的文本编辑窗,输入源文件代码。
编辑完后,保存文件“沈.s”后缀,如图四。
3) 添加源文件:选择菜单项Project → Add To Project → Files ,在工程目录下选择刚才建立的源文件.s后缀文件,如图五,图六。
4) 基本配置:选择菜单项Project → Settings,弹出工程设置对话框。
在工程设置对话框中。
①选择Processor 设置对话框,按照图七所示,进行配置:图七②选择Remote设置对话框,按照下图八所示,进行配置:图八③选择最右边一个进行编译,显示如图九,则编译成功。
图九④选择Project → Settings → Debug设置对话框,按照图十所示,进行配置:图十⑤选择最右边一个进行编译,显示如图九,则编译成功。
5)选择菜单项Debug →Remote Connect 进行连接软件仿真器,将存储器地址改为0x1000,如图十一,执行Debug →Download 命令下载程序,并打开寄存器窗口。
基于ARM平台的嵌入式系统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计 算机 与 网络
基 于 A M 平 台 晌 嵌兀 式 系 统捷 口 硇 设 计 与实 坝 R
锦 州师 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以太网是 当今最受欢迎的局域网之一 , 其技术现在已经很 成熟 , 建 网灵活且成本低廉 , 市场上相关产 品也很丰富。以太网包括 了 O I S 七层 模型中物理层和数据链 路层的全部 内容 , 近些年 A RM技术的发展加速 了其在嵌入式 的应用范围。如果将 A M 和以太 网连接起 来 , R 将大大促 进嵌入式 系统在 网络领域的应用 。 但是 , 嵌入式系统与网络连接存 在着 困难 , 这有 两方面的原因。一 方面 , 的各种通讯协议很 复杂 , 于处理器 的要求 比较 高。另 一方 网络 对 面, 嵌入式系统微处理器的资源很有 限。本文通过对 A M微处理 器和 R 以太网的分析 , 提出了基于 A M平台的嵌入式 系统 与以太 网络连 接的 R 网络通信接 口系统的软硬件实现方案。 1系统 硬件 的设 计 与 实 现 . 11 .实现的原理 和技术特点 SC 40 3 4 B x内嵌一个 以太 网控 制器 , 支持 媒体独立接 口1mei i— 1 da n 1 ( dpn etnefc , I和带 缓 冲 D z接 口f f rdD t f e e edn t aeMI i r ) MAt] 3 b ee MA i e a , u n rc B )可在半双工或全双工模式下提供 1M/0 Mb s的以太网接入。 DI . 0 10 p 在 半双工模 式下 ,控制器支持 C MAC S /D协议 ;在全双工模式 下 ,支持 IE 8 23MA E E 0 _ C控 制层 协 议 。 因此 ,3 4 B x内部虽然 包含了以太网 MA SC4 0 C控制器 , 但并未提供 物理层接 口, 因此 , 需外接一 片物理 层芯片 以提供 以太 网的接 入通道 。 而常用的单 口 1M 1O b s 0 / M p 高速以太网物理层接 口器件均提供 M I 0 I接 口和传统 7线制 网络接 口, 可方便地 与 S C 4 0 3 4 B x接 口。以太 网物理层 接 口器 件 主要 功 能 一 般 包 括 : 理 编码 子 层 、 理 媒 体 附件 、 绞 线 物 物 物 双 理媒体子层 、0 A E T 1B S — X编码 , 解码器和双绞线媒体访 问单元等 。 使用 R L 0 9 S作为以太 网的物理层接 口, 的基本工作原理是 : T 81A 它 在收到 由 主机发来 的数据报后 , 侦听网络线路。如果线路忙 , 就等到线路空闲为 止, 否则 , 即发 送该 数据帧 。在发送过程 中 , 立 首先它添加 以太 网帧头 泡 括前导字段和帧开始标志)然后生成 C , RC校 验码 , 最后将 此数据帧 发送到以太 网上 。在接收过程中 ,将从 以太 网收到的数据 帧在经 过解 码、 去帧头和地址检验等步骤后缓存在片内。在 C C校验通过后 , R 它会 根据初始化配置的情况 , 知 R L 0 9 S收到 了数据帧 , 通 T 8 1A 最后 , 用某种 传输模式 (o模 式 、 mo u Me  ̄模 式 、 MA模式) D 传到 S C 4 0 3 4 B x的存储 区 中。 1 . 2该系统的硬件 电路 瑞昱公 司的 R L 0 9 S T 8 1 A 芯片集成了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A ) M C和物 理层 (H ) P Y 的功能 , 能与大多数通用 MC U进行接 口, 较高 的性价 比使其 成为一款广泛使用 的 1Mb s 0 p 全双工以太网控制器 。此外 , T S 9 S R L O1A 还与 N 2 0 E 0 0兼容 , 从而具有很好的软件移植性能 。 R L 0 9 S有 3种接 口模 式 , T 8 1A 分别为跳线模式 、NP模式和 R P T模 式 , 两种又可以统称为非跳线模式 , 后 工作 在非跳线模式 时需要 E P E— RO M作 为配置存储器。R L 0 9 S的 6 T 8 1A 5脚 - I P决定跳线模式和非跳线 模式 , 系统采用跳线模式 ,5脚 J 拉至 V C 这样 E P OM芯片 本 6 P上 C, ER 可 以省 去 。
ARM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报告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摘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等技术的开展,如何对数据进展采集和处理显得越发重要,数据采集的速度和精度是数据采集系统开展的两个主要方向。
单片机、ARM、DSP 等各种微处理器的广泛应用,为数据采集系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对信号进展高速和高精度的采集以及对采集数据处理的研究和设计是本课题的主要任务。
本文基于ARM7S3C44B0X处理器的高速、高精度、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利用ARM7S3C44B0X丰富的功能接口和较高的工作频率,实现对信号的采集和数据处理的功能。
本文介绍了数据采集系统的国外研究现状和开展趋势,对本系统的主要芯片进展了选型尤其是模数转换芯片AD7663的接口电路。
将系统化分成各个功能单元并对各个功能模块进展分析。
并提供了原理图和总体电路图,并编写了程序代码,最后提出了关于高速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设计的观点。
该系统具有本钱低、功耗低、识别性能强及智能程度高等优点,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ARM,S3C44B0X,数据采集系统,AD7663一.绪论1.1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随着工业技术的开展,数据采集装置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领域。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受产品质量、生产本钱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通常需要对工业现场的一些参数进展监控。
数据采集装置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在科学研究中,应用数据采集装置可获得被测对象的动态信息,是研究瞬间物理过程的有力工具, 也是获取科学奥秘的重要段之一。
在生产实践中,为了得到我们需要的数据,通常需要将一些由传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再通过计算机或者处理系统进展相应的处理。
这种过程即被称为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装置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己渗透到了工业现场、地质勘测、医药器械、电子通信、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为人类更好的获取各种信息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综上可知,研究通用化高精度数据采集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生产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对于提高我国劳动生产率和推动经济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基于ARM的温度采集系统设计)
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基于ARM的温度采集系统设计)1000
字
嵌入式系统是一种基于微处理器或微控制器、专用硬件和软件的计算机系统,具有小型化、低功耗、实时性强等特点。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设计一种基于ARM的温度采集系统,实现对温度值的实时监测与显示。
首先,需要选用一款适合嵌入式系统的ARM处理器。
考虑到性能和功耗的平衡,本次选用STM32F103C8T6处理器。
其主要特点有:基于ARM Cortex-M3内核,时钟频率为72MHz,具有64KB闪存和20KB SRAM。
接下来,需要选择温度传感器。
考虑到成本和精度等因素,本次选用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
DS18B20具有以下特点:数字接口,
精度为±0.5℃,温度响应快速,封装为TO-92。
然后,需要编写嵌入式软件。
本次采用Keil MDK-ARM开发环境,编写C语言程序。
程序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 初始化:包括STM32外设的初始化,如时钟、GPIO、USART等。
2. 温度采集:通过OneWire协议与DS18B20通信,读取温度值,计算并保存到指定变量中。
3. 温度显示:使用USART串口通信,把温度值转换为ASCII码,并通过串口发送到上位机。
上位机可以使用串口调试助手等软件进行数据接收和显示。
最后,进行实验测试。
将DS18B20连接到STM32,把程序烧录到处
理器中,通过串口调试助手连接上位机,即可实时显示温度值。
实验测试表明,该系统温度采集准确可靠,响应速度快,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实时温度监测场景。
ARM课程实践报告
S3C2410串口通信程序设计课程ARM体系及接口技术班级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一班姓名ioliilil学号ililililililililililililililil1.硬件原理1.S3C2410是Samsung公司推出的16/32位RISC处理器,主要面向手持设备以及高性价比、低功耗的应用。
CPU内核采用的是ARM公司设计的16/32位ARM920T RISC处理器。
2.S3C2410A采用了ARM920T内核,0.18um工艺的CMOS标准宏单元和存储器单元。
它的低功耗、精简和出色的全静态设计特别适用于对成本和功耗敏感的应用。
同样它还采用了一种叫做AMBA新型总线结构。
3.S3C2410A显著特性是CPU核心。
4.ARM920T实现了MMU,AMBA BUS和Harvard高速缓冲体系结构。
这一结构具有独立的16kB指令Cache和16kB数据Cache,每个都是由8字长的行(line)构成。
5.通过提供一系列完整的系统外围设备,S3C2410A大大减少了整个系统的成本,消除了为系统配置额外器件的需要。
6.S3C2410A提供一组完整的系统外围设备:(1)1.8V/2.0V内核供电,3.3V存储器供电,3.3V外部I/O供电;(2)具有16KB的ICache和16KB的DCache以及MMU;(3)外部存储器控制器;(4)LCD控制器提供1通道LCD专用DMA;(5)4通道DMA并有外部请求引脚;(6)3通道UART和2通道SPI;(7)1通道多主机IIC总线和1通道IIS总线控制器;(8)SD主接口版本1.0和MMC卡协议2.11兼容版;(9)2个USB主设备接口,1个USB从设备接口;(10)4通道PWM定时器和1通道内部定时器;(11)看门狗定时器;(12)117位通用I/O口和24通道外部中断源;(13)电源控制模式包括:正常、慢速、空闲和掉电四种模式;(14)8通道10位ADC和触摸屏接口;(15)具有日历功能的RTC;S3C2410结构框图:图一2.软件设计S3C2410A共有117个多功能复用输入输出口(I/O口),分为8组PORT A~PORT H。
ARM嵌入式体系结构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
ARM嵌入式体系结构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背景介绍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嵌入式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嵌入式系统是指一种将计算机技术与控制技术结合起来的、专门用于控制、测量或者监控目的的系统。
目前,嵌入式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交通运输、医疗保健、军事战争等领域。
其中,ARM嵌入式系统平台机器最为流行和广泛应用的芯片之一。
在这样的情景下,我们本次课程设计将围绕ARM嵌入式体系结构与接口技术进行展开,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ARM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课程目标本次课程设计的目标主要有两方面:1.让学生了解ARM嵌入式体系结构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基于ARM嵌入式平台开发出简单的嵌入式应用程序。
课程大纲第一章:ARM嵌入式体系结构概述为了让学生对ARM嵌入式体系结构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我们将在本章节中学习以下内容:1.ARM嵌入式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
2.ARM嵌入式体系结构的硬件组成及其功能。
3.ARM嵌入式体系结构和电路的基本特点。
4.ARM嵌入式体系结构的分类和应用场景。
第二章:ARM嵌入式体系结构的指令系统在本章节中,我们将深入了解ARM嵌入式体系结构的指令系统,内容包括:1.ARM指令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2.ARM指令的分类及其执行过程。
3.ARM指令集的组成和特点。
4.ARM指令的格式和编码。
第三章:ARM嵌入式体系结构的外设接口在本章节中,我们将重点学习ARM嵌入式体系结构的外设接口,包括以下内容:1.ARM嵌入式体系结构的外设接口的基本原理。
2.ARM嵌入式体系结构常见的外设接口,包括UART、SPI、I2C等。
3.外设接口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4.ARM嵌入式体系结构与外设接口的应用案例。
第四章:ARM嵌入式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的软件开发技能,我们将在本章节中涵盖以下内容:1.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使用ARM嵌入式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调试环境Keil的基本操作方法。
ARM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1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20 13 – 20 14 第2 学期赵成,张克新院系:电子通信工程系姓名:周振宇专业:物联网工程学号:121309140电子通信工程系2014年3月制实验一ARM体系结构与编程方法一、实验目的了解ARM9 S3C2410A嵌入式微处理器芯片的体系结构,熟悉ARM微处理器的工作模式、指令状态、寄存器组及异常中断的概念,掌握ARM指令系统,能在ADS1.2 IDE中进行ARM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二、实验内容1.ADS1.2 IDE的安装、环境配置及工程项目的建立;2.ARM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参考附录A):(1)两个寄存器值相加;(2)LDR、STR指令操作;(3)使用多寄存器传送指令进行数据复制;(4)使用查表法实现程序跳转;(5)使用BX指令切换处理器状态;(6)微处理器工作模式切换;三、预备知识了解ARM嵌入式微处理器芯片的体系结构及指令体系;熟悉汇编语言及可编程微处理器的程序设计方法。
四、实验设备1. 硬件环境配置计算机:Intel(R) Pentium(R) 及以上;内存:1GB及以上;实验设备:UP-NETARM2410-S嵌入式开发平台,J-Link V8仿真器;2. 软件环境配置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XP Professional Service Pack 2;集成开发环境:ARM Developer Suite (ADS) 1.2。
五、实验分析1.安装的ADS1.2 IDE中包括CodeWarrior 和AXD Dubugger 两个软件组件。
在ADS1.2中建立ARM Executable Image(ARM可执行映像)类型的工程,工程目标配置为Debug ;接着,还需要对工程进行目标设置、语言设置及链接器设置;最后,配置仿真环境为ARMUL 仿真方式。
2.写出ARM汇编语言的最简程序结构,然后在代码段中实现两个寄存器值的加法运算,给出运算部分相应指令的注释。
嵌入式课程设计报告
嵌入式课程设计报告ARM嵌入式系统结构与编程课程设计学院:机电信息工程学院专业:测控091姓名:郑宇生学号:2008050333目录一、前言 (5)1.1 课题研究背景 (5)1.2 课程研究目的和意义 (5)1.3 ARM2440实验箱介绍 (5)1.3.1 2440核心板规格: (5)1.3.2 2440实验箱底板规格: (6)1.3.3软件资源 (7)二、需求分析 (8)三、开发环境及系统结构 (8)3.1 开发环境 (8)3.2 系统结构 (9)四、详细设计 (10)4.1 ARM Linux的建立 (10)4.1.1 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11)4.1.2 编译内核 (18)4.1.3 生成并配置根文件系统 (25)4.2 BootLoader的移植 (27)4.2.1 移植的环境 (28)4.2.2 移植的步骤 (28)4.3 基于S3CC400的嵌入式Web服务器Boa移植 (35)4.3.1 配置开发板网络 (35)4.3.3 Web静态网页制作 (41)4.3.4 CGI程序login.c程序。
(42)五、结论 (47)一、前言1.1 课题研究背景随着3C融合进程和我国传统产业结构升级的加速,人们对设备越来越高的应用需要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和未来高性能的应用与发展需求。
显然,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技术和开发手段,正日益受到重视,成为各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
目前,嵌入式系统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计算机方面的学科方向,并迅速渗透到控制、自动化、仪器仪表等学科。
嵌入式方向包括了软硬件协同设计、嵌入式体系结构、实时操作系统、嵌入式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大于当代大学生,更需要掌握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典型开发工具和开发核心技术。
对于嵌入式市场的发展来说,中国市场的意义更加重大。
中国市场对于嵌入式互联网这场革命来说非常关键。
勃勃的生机,很好的产业互动,良好的协作精神,中国现在正在形成-个健康的嵌入式的发展模式和转型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ARM嵌入式系统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题目:实时时钟设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班级:计算机09-1班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微型计算机系统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设计时间:2011年12月19日至 2011年12月23日设计环境1.硬件环境:计算机,EV44B0II实验台2.软件环境:Jediview 集成开发环境一、基本功能:利用S3C44BOX的RTC和实验箱上的LCD液晶、4*4小键盘设计一个实时时钟。
1.在LCD上显示当前日期及时间。
可按如下格式显示:日期:XXXX年XX月XX日时间:XX:XX:XX班级,姓名2.利用4*4小键盘校时校时时LCD的相应位置要有光标提示。
二、定时报警功能通过小键盘设定报警时刻,报警时刻到,则在LCD上显示(各自不同的)报警图像。
三、步骤:1.掌握预备知识:a.液晶显示b.键盘译码c.掌握S3C44BO芯片 RTC的使用方法2.设计:a.实现RTC实时时钟功能b.显示实时时钟界面c.实现校时功能d.上机调试,运行,验收e.实现定时报警功能四、硬件接口逻辑图电路连接图五、程序代码(1)44binits/* ******************************************************* * NAME : 44BINIT.S ** Version : 10.JAn.2003 ** Description: ** C start up codes ** Configure memory, Initialize ISR ,stacks ** Initialize C-variables ** Fill zeros into zero-initialized C-variables ********************************************************///#include "arm.h".globl _start_start:b ResetHandler //for debugb HandlerUndef //handlerUndefb HandlerSWI //SWI interrupt handlerb HandlerPabort //handlerPAbortb HandlerDabort //handlerDAbortb . //handlerReservedb IsrIRQb HandlerFIQ//***IMPORTANT NOTE***//If the H/W vectored interrutp mode is enabled, The above two instructions should//be changed like below, to work-around with H/W bug of S3C44B0X interrupt controller.ldr pc,=HandlerEINT0 //mGA H/W interrupt vector tableldr pc,=HandlerEINT1 //ldr pc,=HandlerEINT2 //ldr pc,=HandlerEINT3 //ldr pc,=HandlerEINT4567 //ldr pc,=HandlerTICK //mGAb .b .ldr pc,=HandlerZDMA0 //mGBldr pc,=HandlerZDMA1 //ldr pc,=HandlerBDMA0 //ldr pc,=HandlerBDMA1 //ldr pc,=HandlerWDT //ldr pc,=HandlerUERR01 //mGBb .b .ldr pc,=HandlerTIMER0 //mGCldr pc,=HandlerTIMER1 //ldr pc,=HandlerTIMER2 //ldr pc,=HandlerTIMER3 //ldr pc,=HandlerTIMER4 //ldr pc,=HandlerTIMER5 //mGCb .b .ldr pc,=HandlerURXD0 //mGDldr pc,=HandlerURXD1 //ldr pc,=HandlerIIC //ldr pc,=HandlerSIO //ldr pc,=HandlerUTXD0 //ldr pc,=HandlerUTXD1 //mGDb .b .ldr pc,=HandlerRTC //mGKA b . //b . //b . //b . //b . //mGKAb .b .ldr pc,=HandlerADC //mGKB b . //b . //b . //b . //b . //mGKBb .b ./*0xe0=EnterPWDN*/ldr pc,=EnterPWDNHandlerFIQ: .word HandleFIQ HandlerIRQ: .word HandleIRQ HandlerUndef: .word HandleUndef HandlerSWI: .word HandleSWI HandlerDabort: .word HandleDabort HandlerPabort: .word HandlePabortHandlerADC: .word HandleADC HandlerRTC: .word HandleRTC HandlerUTXD1: .word HandleUTXD1 HandlerUTXD0: .word HandleUTXD0 HandlerSIO: .word HandleSIO HandlerIIC: .word HandleIIC HandlerURXD1: .word HandleURXD1 HandlerURXD0: .word HandleURXD0 HandlerTIMER5: .word HandleTIMER5 HandlerTIMER4: .word HandleTIMER4 HandlerTIMER3: .word HandleTIMER3HandlerTIMER2: .word HandleTIMER2HandlerTIMER1: .word HandleTIMER1HandlerTIMER0: .word HandleTIMER0HandlerUERR01: .word HandleUERR01HandlerWDT: .word HandleWDTHandlerBDMA1: .word HandleBDMA1HandlerBDMA0: .word HandleBDMA0HandlerZDMA1: .word HandleZDMA1HandlerZDMA0: .word HandleZDMA0HandlerTICK: .word HandleTICKHandlerEINT4567: .word HandleEINT4567HandlerEINT3: .word HandleEINT3HandlerEINT2: .word HandleEINT2HandlerEINT1: .word HandleEINT1HandlerEINT0: .word HandleEINT0/*One of the following two routines can be used for non-vectored interrupt.*/IsrIRQ: //using I_ISPR register.stmdb r13!,{r0-r8,r12,r14}bl IRQldmia r13!,{r0-r8,r12,r14}subs pc,r14,#0x4IRQ:sub sp,sp,#4 //reserved for PCstmfd sp!,{r8-r9}ldr r9,I_ISPRldr r9,[r9]mov r8,#0x0F0:movs r9,r9,lsr #1bcs F1add r8,r8,#4b F0F1:ldr r9,HandleADCadd r9,r9,r8ldr r9,[r9]str r9,[sp,#8]ldmfd sp!,{r8-r9,pc}/****************************************************** START ******************************************************/ ResetHandler:ldr r0,WTCON //watch dog disableldr r1,=0x0str r1,[r0]ldr r0,INTMSKldr r1,MASKALL //all interrupt disablestr r1,[r0]/* ***************************************************** Set clock control registers ******************************************************/ldr r0,LOCKTIMEldr r1,=800 // count = t_lock * Fin (t_lock=200us, Fin=4MHz) = 800str r1,[r0]ldr r0,PLLCON //temporary setting of PLLldr r1,PLLCON_DAT //Fin=10MHz,Fout=40MHzstr r1,[r0]ldr r0,CLKCONldr r1,=0x7ff8 //All unit block CLK enablestr r1,[r0]/* ***************************************************** Set memory control registers ******************************************************/adr r0,SMRDATAldmia r0,{r1-r13}ldr r0,=0x01c80000 //BWSCON Addressstmia r0,{r1-r13}/* **************************************************** Initialize stacks ******************************************************/ldr sp, SVCStack //Why?bl InitStacks/* ***************************************************** Setup IRQ handler ******************************************************/ldr r0,HandleIRQ //This routine is neededldr r1,IsrIRQ //if there isn't 'subs pc,lr,#4' at 0x18, 0x1cstr r1,[r0]BL Main //Don't use main() because ......B ./*****************************************************The function for initializing stack */*****************************************************/InitStacks://Don't use DRAM,such as stmfd,ldmfd......//SVCstack is initialized before//Under toolkit ver 2.50, 'msr cpsr,r1' can be used instead of 'msr cpsr_cxsf,r1'mrs r0,cpsrbic r0,r0,#0X1Forr r1,r0,#0xDB //UNDEFMODE|NOINTmsr cpsr,r1 //UndefModeldr sp,UndefStackorr r1,r0,#0XD7 //ABORTMODE|NOINTmsr cpsr,r1 //AbortModeldr sp,AbortStackorr r1,r0,#0XD2 //IRQMODE|NOINTmsr cpsr,r1 //IRQModeldr sp,IRQStackorr r1,r0,#0XD1 //FIQMODE|NOINTmsr cpsr,r1 //FIQModeldr sp,FIQStackbic r0,r0,#0XDF //MODEMASK|NOINTorr r1,r0,#0X13msr cpsr,r1 //SVCModeldr sp,SVCStack//USER mode is not initialized.mov pc,lr //The LR register may be not valid for the mode changes./****************************************************** The function for entering power down mode ******************************************************//*void EnterPWDN(int CLKCON)*/EnterPWDN:mov r2,r0 //r0=CLKCONldr r0,REFRESHldr r3,[r0]mov r1, r3orr r1, r1, #0x400000 //self-refresh enablestr r1, [r0]nop //Wait until self-refresh is issued. May not be needed.nop //If the other bus master holds the bus, ...nop // mov r0, r0nopnopnopnop/*enter POWERDN mode*/ldr r0,CLKCONstr r2,[r0]/*wait until enter SL_IDLE,STOP mode and until wake-up*/mov r0,#0xffB0: subs r0,r0,#1bne B0/*exit from DRAM/SDRAM self refresh mode.*/ldr r0,REFRESHstr r3,[r0]mov pc,lrSMRDATA:/****************************************************************** * Memory configuration has to be optimized for best performance ** The following parameter is not optimized. *******************************************************************//**** memory access cycle parameter strategy ***// 1) Even FP-DRAM, EDO setting has more late fetch point by half-clock // 2) The memory settings,here, are made the safe parameters even at 66Mhz. // 3) FP-DRAM Parameters:tRCD=3 for tRAC, tcas=2 for pad delay, tcp=2 for bus load.// 4) DRAM refresh rate is for 40Mhz. */.long 0x11110090 //Bank0=OM[1:0], Bank1~Bank7=16bit, bank2=8bit//.long 0X600 //GCS0.long 0X7bc0 //GCS1.long 0X7fc0 //GCS2.long 0X7ffc //GCS3.long 0X7ffc //GCS4.long 0X7ffc //GCS5.long 0X18000 //GCS6.long 0X18000 //GCS7.long 0x820591 //REFRESH RFEN=1, TREFMD=0, trp=3clk, trc=5clk, tchr=3clk,count=1019.long 0x16 //SCLK power mode, BANKSIZE 32M/32M.long 0x20 //MRSR6 CL=2clk.long 0x20 //MRSR7UserStack: .word 0xc7ffa00SVCStack: .word 0xc7ffb00UndefStack: .word 0xc7ffc00AbortStack: .word 0xc7ffd00IRQStack: .word 0xc7ffe00FIQStack: .word 0xc7fff00HandleReset: .word 0xc7fff00HandleUndef: .word 0xc7fff04HandleSWI: .word 0xc7fff08HandlePabort: .word 0xc7fff0cHandleDabort: .word 0xc7fff10HandleReserved: .word 0xc7fff14HandleIRQ: .word 0xc7fff18HandleFIQ: .word 0xc7fff1c//Don't use the label 'IntVectorTable',//because armasm.exe cann't recognize this label correctly.//the value is different with an address you think it may be. //IntVectorTableHandleADC: .word 0xc7fff20HandleRTC: .word 0xc7fff24HandleUTXD1: .word 0xc7fff28HandleUTXD0: .word 0xc7fff2cHandleSIO: .word 0xc7fff30HandleIIC: .word 0xc7fff34HandleURXD1: .word 0xc7fff38HandleURXD0: .word 0xc7fff3cHandleTIMER5: .word 0xc7fff40HandleTIMER4: .word 0xc7fff44HandleTIMER3: .word 0xc7fff48HandleTIMER2: .word 0xc7fff4cHandleTIMER1: .word 0xc7fff50HandleTIMER0: .word 0xc7fff54HandleUERR01: .word 0xc7fff58HandleWDT: .word 0xc7fff5cHandleBDMA1: .word 0xc7fff60HandleBDMA0: .word 0xc7fff64HandleZDMA1: .word 0xc7fff68HandleZDMA0: .word 0xc7fff6cHandleTICK: .word 0xc7fff70HandleEINT4567: .word 0xc7fff74HandleEINT3: .word 0xc7fff78HandleEINT2: .word 0xc7fff7cHandleEINT1: .word 0xc7fff80HandleEINT0: .word 0xc7fff84/* some parameters for the board *//*Interrupt Control*/INTPND:.long 0x01e00004INTMOD:.long 0x01e00008INTMSK:.long 0x01e0000cI_ISPR:.long 0x01e00020I_CMST:.long 0x01e0001c/*;Watchdog timer*/WTCON:.long 0x01d30000/*;Clock Controller*/PLLCON:.long 0x01d80000CLKCON:.long 0x01d80004LOCKTIME:.long 0x01d8000c/*;Memory Controller*/REFRESH:.long 0x01c80024/*;Pre-defined constants*/USERMODE:.long 0x10FIQMODE:.long 0x11IRQMODE:.long 0x12SVCMODE:.long 0x13ABORTMODE:.long 0x17UNDEFMODE:.long 0x1bMODEMASK:.long 0x1fNOINT:.long 0xc0_ISR_STARTADDRESS:.long 0xc7fff00 //GCS6:64M DRAM/SDRAMPLLCLK:.long 40000000PLLCON_DAT:.long ((2 << 0) + (3 << 4) +( 0x48<< 12))MASKALL:.long 0x07ffffff(2)44blcd.c#include <string.h>#include <malloc.h>#include "..\inc\option.h"#include "..\inc\def.h"#include "..\inc\44b.h"#include "..\inc\44blib.h"//#include "..\inc\lcd.h"#include "..\inc\lcdlib.h"#include "..\inc\44blcd.h"#include "..\inc\clock.h"#include "..\inc\plm.h"void clrscreen(void);void Lcd_MonoInit(void);extern int hour,min,sec,year,month,day,ye;#define frameBuffer1 0xc400000void LcdInit(void){Lcd_MonoInit();clrscreen();//displaylcd();display(10,4,3);display(10,4,6);}void Lcd_MonoInit(void){//160x240 1bit/1pixel LCD#define MVAL_USED 0rLCDCON1=(0)|(1<<5)|(MVAL_USED<<7)|(0x3<<8)|(0x3<<10)|(CLKVAL_MON O<<12);// disable,4B_SNGL_SCAN,WDLY=8clk,WLH=8clk,rLCDCON2=(LINEVAL)|(HOZVAL<<10)|(10<<21);//LINEBLANK=10 (without any calculation)rLCDSADDR1= (0x0<<27) | ( ((U32)frameBuffer1>>22)<<21 ) |M5D((U32)frameBuffer1>>1);// monochrome, LCDBANK, LCDBASEUrLCDSADDR2= M5D( (((U32)frameBuffer1+(SCR_XSIZE*LCD_YSIZE/8))>>1) ) | (MVAL<<21)|(1<<29);rLCDSADDR3= (LCD_XSIZE/16) | ( ((SCR_XSIZE-LCD_XSIZE)/16)<<9 );rLCDCON1=(1)|(1<<5)|(MVAL_USED<<7)|(0x3<<8)|(0x3<<10)|(CLKVAL_MON O<<12);// enable,4B_SNGL_SCAN,WDLY=8clk,WLH=8clk,}void clrscreen(void){int i,j;unsigned int *pbuffer;pbuffer =(U32*) frameBuffer1;for (i=0;i<4800/4;i++){pbuffer[i] =0;} //(0x0FFFFFFFF);}void DisplayRtc(void){ int ye;hour=rBCDHOUR;min=rBCDMIN;sec=rBCDSEC;year=rBCDYEAR;month=rBCDMON;day=rBCDDAY;ye=0x20;display(ye>>4,3,1);display(ye&0xf,3,2);display(year>>4,3,3);display(year&0xf,3,4);display(month>>4,3,6);display(month&0xf,3,7);display(day>>4,3,9);display(day&0xf,3,10);display(hour>>4,4,1);display(hour&0xf,4,2);display(min>>4,4,4);display(min&0xf,4,5);display(sec>>4,4,7);display(sec&0xf,4,8);}void display(unsigned int Code,unsigned char line,unsigned char xdot) {unsigned short *pbuffer;unsigned char i;pbuffer =(U16*) frameBuffer1;for (i=0;i<16;i++){pbuffer[20*i+320*line+xdot]=((RTclock[Code].Data[i*2])+(RTclock[Code] .Data[i*2+1]<<8));}}void displaylcd(void){unsigned int *pbuffer,temp_data;int i;unsigned char *Buf;Buf= (unsigned char *)plm;pbuffer =(U32*) frameBuffer1;for(i = 0; i< (4800/4) ;i++){temp_data = (Buf[i*4+3] << 24) + (Buf[i*4+2] << 16) + (Buf[i*4+1] << 8) +(Buf[i*4]);pbuffer[i] = ~temp_data;Delay(10);}}// +++void DisStrhzk(char * hzku, int x1, int y1 ,unsigned char color,int charcount){ int i;int j;unsigned char hz;int xx,yy;char * hzk;unsigned char flag = 128;for(hzk=hzku,xx=x1,yy=y1;(hzk-hzku)<charcount;hzk+=32) {for(i=0;i<16;i++){hz=hzk[2*i];for(j=0;j<8;j++){if(hz & (flag>>j)){PutPixelColor(xx+j,yy+i,color);}}hz=hzk[2*i+1];for(j=0;j<8;j++){if(hz & (flag>>j)){PutPixelColor(xx+8+j,yy+i,color);}}}xx+=16;if(xx>=(SCR_XSIZE-16)){xx=x1;yy+=16;}}}(3)44blib.c/************************************************* NAME : 44BLIB.C *************************************************/#include "..\inc\44b.h"#include "..\inc\44blib.h"#include "..\inc\def.h"#include "..\inc\option.h"#include <stdarg.h>#include <string.h>#include <stdlib.h>#include <stdio.h>#include <ctype.h>/************************* SYSTEM *************************/static int delayLoopCount=400;void Delay(int time)// time=0: adjust the Delay function by WatchDog timer.// time>0: the number of loop time// 100us resolution.{int i,adjust=0;if(time==0){time=200;adjust=1;delayLoopCount=400;rWTCON=((MCLK/1000000-1)<<8)|(2<<3); //1M/64,Watch-dog,nRESET,interrupt disablerWTDAT=0xffff;rWTCNT=0xffff;rWTCON=((MCLK/1000000-1)<<8)|(2<<3)|(1<<5); // 1M/64,Watch-dog enable,nRESET,interrupt disable}for(;time>0;time--)for(i=0;i<delayLoopCount;i++);if(adjust==1){rWTCON=((MCLK/1000000-1)<<8)|(2<<3);i=0xffff-rWTCNT; // 1count/16us?????????delayLoopCount=8000000/(i*64); //400*100/(i*64/200)}}/************************* PORTS ****************************/void Port_Init(void){ //CAUTION:Follow the configuration order for setting the ports. // 1) setting value// 2) setting control register// 3) configure pull-up resistor.//PORT A GROUP//GPA9 ADDR23 ADDR22 ADDR21 ADDR20 ADDR19 ADDR18 ADDR17 ADDR16 ADDR0// 0, 1, 1, 1, 1, 1, 1, 1, 1,1rPCONA=0x1ff;rPDATA=0x0;//PORT B GROUP//GPB10 GPB9 nGCS3 nGCS2 nGCS1 GPB5 GPB4 nSRAS nSCAS SCLK SCKE// 0, 0, 1, 1, 1, 0, 0, 1, 1, 1, 1rPCONB=0x1Cf;//PORT C GROUP//IISLRCK IISD0 IISDI IISCLK VD7 VD6 VD5 VD4 nXDACK1 nXDREQ1 GPC10 GPC11 TXD1 RXD1 GPC14 GPC15//All input//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0101 11 11 01 01rPDATC=0x8400;rPCONC=0x5F5FFFFF;rPUPC=0x33ff; //should be enabled//PORT D GROUP//VFRAME VM VLINE VCLK VD3 VD2 VD1 VD0// 10,10, 10, 10, 10, 10, 10, 10rPCOND=0xaaaa;rPUPD=0xff;//PORT E GROUP//PE0:FOUT, PE1:TxD0, PE2:RxD0, GPE3, GPE4, GPE5,GPE6,GPE7, CODECLK // 10 10, 10, 01 , 01, 01, 01, 01, 10rPCONE=0x2552b;rPUPE=0x0;rPDATE=0X60;//PORT F GROUP//IICSCL IICSDA nWAIT nXBACK0 nXDREQ0 GPF5 GPF6 GPF7 GPF8// 10 10 10 10 10 0 0 0 0rPCONF=0x2A;rPUPF=0x0;//PORT G GROUP//EINT0 EINT1 EINT2 EINT3 GPG4 GPG5 GPG6 GPG7// 0x0// 11 11 11 11 01 01 01 01rPDATG=0x0;rPCONG=0x55FF;rPUPG=0x0;rSPUCR=0x7; //pull-up disablerEXTINT=0x22222022; //All EINT[7:0] will be falling edge triggered. }/************************* UART ****************************/static int whichUart=0;void Uart_Init(int mclk,int baud){int i;if(mclk==0)mclk=MCLK;rUFCON0=0x0; //FIFO disablerUFCON1=0x0;rUMCON0=0x0;rUMCON1=0x0;//UART0rULCON0=0x3; //Normal,No parity,1 stop,8 bitrUCON0=0x245; //rx=edge,tx=level,disable timeout int.,enable rx error int.,normal,interrupt or pollingrUBRDIV0=( (int)(mclk/16./baud + 0.5) -1 );//UART1rULCON1=0x3;rUCON1=0x245;rUBRDIV1=( (int)(mclk/16./baud + 0.5) -1 );for(i=0;i<100;i++);}void Uart_Select(int ch){whichUart=ch;}void Uart_TxEmpty(int ch){if(ch==0)while(!(rUTRSTAT0 & 0x4)); //wait until tx shifter is empty.elsewhile(!(rUTRSTAT1 & 0x4)); //wait until tx shifter is empty. }char Uart_Getch(void){if(whichUart==0){while(!(rUTRSTAT0 & 0x1)); //Receive data read return RdURXH0();}else{while(!(rUTRSTAT1 & 0x1)); //Receive data ready return rURXH1;}}char Uart_GetKey(void){if(whichUart==0){if(rUTRSTAT0 & 0x1) //Receive data ready return RdURXH0();elsereturn 0;}else{if(rUTRSTAT1 & 0x1) //Receive data readyreturn rURXH1;elsereturn 0;}}void Uart_GetString(char *string){char *string2=string;char c;while((c=Uart_Getch())!='\r'){if(c=='\b'){if( (int)string2 < (int)string ){Uart_Printf("\b \b");string--;}}else{*string++=c;Uart_SendByte(c);}}*string='\0';Uart_SendByte('\n');}int Uart_GetIntNum(void){char str[30];char *string=str;int base=10;int minus=0;int lastIndex;int result=0;int i;Uart_GetString(string);if(string[0]=='-'){minus=1;string++;}if(string[0]=='0' && (string[1]=='x' || string[1]=='X')) {base=16;string+=2;}lastIndex=strlen(string)-1;if( string[lastIndex]=='h' || string[lastIndex]=='H' ) {base=16;string[lastIndex]=0;lastIndex--;}if(base==10){result=atoi(string);result=minus ? (-1*result):result;}else{for(i=0;i<=lastIndex;i++){if(isalpha(string[i])){if(isupper(string[i]))result=(result<<4)+string[i]-'A'+10;elseresult=(result<<4)+string[i]-'a'+10;}else{result=(result<<4)+string[i]-'0';}}result=minus ? (-1*result):result;}return result;}void Uart_SendByte(int data){if(whichUart==0){if(data=='\n'){while(!(rUTRSTAT0 & 0x2));Delay(10); //because the slow response of hyper_terminal WrUTXH0('\r');}while(!(rUTRSTAT0 & 0x2)); //Wait until THR is empty.Delay(10);WrUTXH0(data);}else{if(data=='\n'){while(!(rUTRSTAT1 & 0x2));Delay(10); //because the slow response of hyper_terminal rUTXH1='\r';}while(!(rUTRSTAT1 & 0x2)); //Wait until THR is empty.Delay(10);rUTXH1=data;}}void Uart_SendString(char *pt){while(*pt)Uart_SendByte(*pt++);}//if you don't use vsprintf(), the code size is reduced very much. void Uart_Printf(char *fmt,...){va_list ap;char string[256];va_start(ap,fmt);vsprintf(string,fmt,ap);Uart_SendString(string);va_end(ap);}/******************** S3C44B0X EV. BOARD LED **********************/ // -g-- a: data0 b: data1// a/_b_/f c: data2 d: data3 dp: data4// c/_d_/e dp e: data5 f: data6 g: data7void Led_Display(unsigned char data){unsigned char * ledbuffer = (unsigned char *)led_Address;switch(data){case 0:*ledbuffer=0x12;break;case 1:*ledbuffer=0x9F;break;case 2:*ledbuffer=0x31;break;case 3:*ledbuffer=0x15;break;case 4:*ledbuffer=0x9C;break;case 5:*ledbuffer=0x54;break;case 6:*ledbuffer=0x50;break;case 7:*ledbuffer=0x1F;break;case 8:*ledbuffer=0X10;break;case 9:*ledbuffer=0x14;break;case 0xa:*ledbuffer=0x8;break;case 0xb:*ledbuffer=0xC0;break;case 0xc:*ledbuffer=0x62;break;case 0xd:*ledbuffer=0x81;break;case 0xe:*ledbuffer=0x60;break;case 0xf:*ledbuffer=0x68;break;}}/************************* PLL ********************************/ void ChangePllValue(int mdiv,int pdiv,int sdiv){rPLLCON=(mdiv<<12)|(pdiv<<4)|sdiv;}(4)44btest.c#include <string.h>#include <ctype.h>#include<stdlib.h>#include "..\inc\option.h"#include "..\inc\44b.h"#include "..\inc\44blib.h"#include "..\inc\def.h"#include "..\inc\rtc.h"#include "..\inc\44blcd.h"#include "..\inc\lcdlib.h"#include "..\inc\shuizu.h"unsigned int (*frameBuffer1)[SCR_XSIZE/32];unsigned int (*frameBuffer4)[SCR_XSIZE/16];unsigned int (*frameBuffer16)[SCR_XSIZE/8];unsigned int (*frameBuffer256)[SCR_XSIZE/4];U8 High_Low( U8 x );void PutPixelColor(int x,int y,U8 c);void Isr_Init(void);void HaltUndef(void);void HaltSwi(void);void HaltPabort(void);void HaltDabort(void);#include "..\inc\asc.h"#include "..\inc\DC.h"#include "..\inc\option.h"#include "..\inc\def.h"#include "..\inc\44b.h"#include "..\inc\44blib.h"#include "..\inc\lcdlib.h"#include "..\inc\44blcd.h"#include "..\inc\ASII.H"void Main(void)int i;extern const unsigned char acBmp2_320_240_C256[];rSYSCFG=SYSCFG_8KB;Isr_Init();Port_Init();Uart_Init(0,115200);LcdInit(); //to avoid LCD damage.Uart_Select(0);Delay(0); //calibrate Delay()Uart_Printf("\nPlease check the VDDRTC!!!");Uart_Printf("\nRTC and WDT test");Rtc_Init();Uart_Printf("\nCLOCK DISPLAY ON LCD");while(1){Display_Rtc();DisStrhzk(sj,0,0,0x1f ,sizeof(sj));Lcd_C256_Bmp( 0, 0, 320, 240, acBmp2_320_240_C256 ) ;asm("nop");Delay(2000);}}void Isr_Init(void){U32 i;pISR_UNDEF=(unsigned)HaltUndef;pISR_SWI =(unsigned)HaltSwi;pISR_PABORT=(unsigned)HaltPabort;pISR_DABORT=(unsigned)HaltDabort;for(i=_RAM_STARTADDRESS;i<(_RAM_STARTADDRESS+0x20);i+=4){*((volatile unsigned *)i)=0xEA000000+0x1FFE;}rINTCON=0x5; // Non-vectored,IRQ enable,FIQ disablerINTMOD=0x0; // All=IRQ moderINTMSK|=BIT_GLOBAL|BIT_EINT3; // All interrupt is masked. }void HaltUndef(void){Uart_Printf("Undefined instruction exception!!!\n");while(1);}void HaltSwi(void){Uart_Printf("SWI exception!!!\n");while(1);}void HaltPabort(void){Uart_Printf("Pabort exception!!!\n");while(1);}void HaltDabort(void){Uart_Printf("Dabort exception!!!\n");while(1);}void Lcd_C256_Bmp( U16 x0, U16 y0, U16 x1, U16 y1 , unsigned char bmp[] ) {int x, y ;int m = 0;for( y = y0; y < y1; y++ ) //画16色图片{for( x = x0; x < x1; x++ ){PutPixelColor( x, y, High_Low( bmp[m] ) );m++;}}}U8 High_Low( U8 x ){x = ( (x>>1)&0x1c ) | (x>>6) | (x<<5);return x ;}void PutPixelColor(int x,int y,U8 c){if(x>=0 && x<SCR_XSIZE && y>=0 && y<SCR_YSIZE)frameBuffer256[(y)][(x)/4]=( frameBuffer256[(y)][x/4] &~(0xff000000>>((x)%4)*8) )| ( (c)<<((4-1-((x)%4))*8) );}(5)rtc.c#include "..\inc\44b.h"#include "..\inc\44blib.h"#include "..\inc\rtc.h"void Rtc_Tick(void);void Rtc_display(void);void Wdt_Int(void);char *date[8] = {"","SUN","MON","TUE","WED","THU","FRI","SAT"}; volatile unsigned int sec_tick;int year,month,day,weekday,hour,min,sec;void Display_Rtc(void){int i;Uart_Printf("\nTyping any key to exit(press 1 will reset)!!!\n"); pISR_TICK=(unsigned)Rtc_display;rRTCCON = 0x01; // R/W enable, 1/32768, Normal(merge), No reset sec_tick=1;rINTMSK=~(BIT_GLOBAL|BIT_TICK);rTICINT = 127+(1<<7); //STARTi=Uart_GetIntNum();rINTMSK |= (BIT_GLOBAL | BIT_TICK);rRTCCON=0x0; //ENDif(i==1)Test_WDTimer();}void Rtc_display(void){rI_ISPC=BIT_TICK; //clear pending_bityear =0x2000+rBCDYEAR;month=rBCDMON;day=rBCDDAY;weekday=rBCDDATE;hour=rBCDHOUR;min=rBCDMIN;sec=rBCDSEC;Uart_Printf("\b\b\b\b\b\b\b\b\b\b\b\b\b\b\b\b\b\b\b\b\b\b\b%4x,%2x,%2 x,%s,%2x:%2x:%2x",year,month,day,date[weekday],hour,min,sec);DisplayRtc();}void Rtc_Init(void){int i,j;rRTCCON = 0x01; // R/W enable, 1/32768, Normal(merge), No resetUart_Printf("\nEnter Year(XX):");i=Uart_GetIntNum();rBCDYEAR = 0x2000+i+(i/10)*6;Uart_Printf("Enter month(XX):");i=Uart_GetIntNum();rBCDMON = i+(i/10)*6;Uart_Printf("Enter DAY:");i=Uart_GetIntNum();rBCDDAY = i+(i/10)*6; // SUN:1 MON:2 TUE:3 WED:4 THU:5 FRI:6 SAT:7 Uart_Printf("Enter DATE((SUN:1 MON:2 TUE:3 WED:4 THU:5 FRI:6 SAT:7):):");i=Uart_GetIntNum();rBCDDATE = i;Uart_Printf("Enter hours:");i=Uart_GetIntNum();rBCDHOUR =i+(i/10)*6;Uart_Printf("Enter minute:");i=Uart_GetIntNum();rBCDMIN=i+(i/10)*6;Uart_Printf("Enter sec:");i=Uart_GetIntNum();rBCDSEC=i+(i/10)*6;rRTCCON = 0x00; // R/W enable, 1/32768, Normal(merge), No reset }volatile int isWdtInt;/***************************************** Watch-dog timer test *****************************************/void Test_WDTimer(void){Uart_Printf("[WatchDog Timer Test]\n");rINTMSK=~(BIT_GLOBAL|BIT_WDT);pISR_WDT=(unsigned)Wdt_Int;isWdtInt=0;rWTCON=((MCLK/1000000-1)<<8)|(3<<3)|(1<<2); // t_watchdog =1/66/128, interrupt enablerWTDAT=8448/4; // t_watchdog=1/(Prescalervalue+1)/Division_factorrWTCNT=8448/4;rWTCON=rWTCON|(1<<5); // 1/40/128,interruptwhile(isWdtInt!=10);rWTCON=((MCLK/1000000-1)<<8)|(3<<3)|(1); // 1/66/128, reset enableUart_Printf("\nI will restart after 2 sec!!!\n");rWTCNT=8448*2;rWTCON=rWTCON|(1<<5); // 1/40/128,interruptwhile(1);rINTMSK=BIT_GLOBAL;}void Wdt_Int(void){rI_ISPC=BIT_WDT; //clear pending_bitUart_Printf("%d ",++isWdtInt);}六、实验结果超级终端显示LCD屏幕上的显示七、体会与收获经过一周的课程设计,我深刻的体会到动手实践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