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说课稿1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言概述:溶液的形成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涉及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理解溶解过程和溶解度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溶液的定义、形成过程、影响因素、浓度计算和溶解度规律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溶液的定义1.1 溶液是指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1.2 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用来溶解溶质的物质。
1.3 溶解是指溶质份子或者离子在溶剂中分散并与溶剂份子或者离子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溶液的形成过程2.1 溶质份子或者离子与溶剂份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2.2 溶质份子或者离子被溶剂包围,形成溶质溶剂间的溶解层。
2.3 溶质份子或者离子在溶剂中均匀分散,形成溶解态。
三、影响溶液形成的因素3.1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3.2 溶质的溶解度,即单位溶剂中溶质的最大溶解量。
3.3 温度、压力等外部条件对溶解度的影响。
四、溶液浓度的计算4.1 质量分数:溶质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
4.2 体积分数:溶质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比。
4.3 摩尔浓度: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的体积之比。
五、溶解度规律5.1 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普通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5.2 饱和溶液的特点: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值。
5.3 超饱和溶液的形成:在适当条件下,超饱和溶液可形成并具有一定稳定性。
结语:通过对溶液的定义、形成过程、影响因素、浓度计算和溶解度规律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溶解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为我们在化学实验和理论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希翼本文的内容能够对读者有所启示和匡助。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比赛文稿一、教材分析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1.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
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案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此之前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教案目标分析2.①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现象: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②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在探究实验中学习为提高效率合理分工;练习在实验目的的指导下分析实验现象。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案重点、难点和关键3.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关键:溶液的特征二、教法分析溶液是常见的一大类物质,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应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通过对熟悉的物质的分析归纳,将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溶解过程的微观理解比较抽象,用多媒体辅助教案帮助学生理解,更加直观。
在生活中的溶液的讨论环节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社会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乳浊液及乳化现象教材介绍的比较简单,可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完成的,要鼓励学生参与,鼓励学生交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在前面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已接触到溶液及溶液的形成,在学习过程中要将感性认识理论化、系统化,这就要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形成的过程,打开视野,理解溶液的概念范畴。
《溶液的形成》说课
《溶液的形成》说课大连31中谭继敏一、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九单元《溶液》课题一《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的主要内容。
在前面的化学学习过程中由于许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也接触了很多的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不论在生活中应用溶液的有关知识,还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而言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溶液在生活和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本章是教材中首次出现系统研究和认识有关溶液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安排本章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题1介绍了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
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以及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根据知识的具体内容,我将本课题分为两课时,将溶液的形成和溶质溶剂的概念作为第一课时,溶解过程中的吸放热作为第二课时。
二、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对于“溶液”并不陌生,他们不仅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并应用到溶液,在实验室也多次用到溶液,学生还知道许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因此对溶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心理上和知识背景上都具备了学习本课题的条件。
但是学生对于溶液的认识仍然是感性的、不系统的。
对溶液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溶液在生命活动中、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用途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
另外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实验操作的能力,对于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对比法、归纳法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通过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基础,紧密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学生对溶液的组成、溶液本质特征的认识。
三、课标要求课程标准要求,要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所以这一部分内容从教学要求上属于“知道”“了解”层次,但与实际联系密切。
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溶液的形成》 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溶液的形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 1 的内容。
溶液是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混合物,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的基础知识,包括溶液的概念、组成、特征,以及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通过对溶液形成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知识奠定基础,同时也对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和物质的分离提纯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不少溶液,比如糖水、盐水等,但对于溶液的本质特征和形成过程缺乏系统的认识。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和生动的讲解来帮助他们理解溶液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
(3)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征。
(2)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教学难点(1)对溶液概念中“均一、稳定”的理解。
(2)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溶液的形成过程和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言概述:溶液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状态,它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形成是一个涉及物质溶解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本文将从溶液的定义、形成原因、溶解过程、溶解度以及溶解热等五个大点展开阐述。
正文内容:1. 溶液的定义:1.1 溶液的基本概念: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1.2 溶质和溶剂的区别: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溶解溶质的物质。
2. 溶液的形成原因:2.1 分子间相互作用:溶质和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导致溶质分子离开原有的状态,进入溶剂中形成溶液。
2.2 极性和非极性物质的溶解:极性物质在极性溶剂中容易溶解,而非极性物质在非极性溶剂中容易溶解。
3. 溶解过程:3.1 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通过静电相互作用、氢键、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力进行相互吸引。
3.2 溶质分子的离解和溶剂分子的包围:溶质分子在溶剂中发生离解,被溶剂分子包围形成溶解层。
3.3 溶质分子的扩散和溶剂分子的运动:溶质分子在溶剂中扩散,溶剂分子通过扩散运动形成溶液的均匀分布。
4. 溶解度:4.1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4.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温度、压力、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等因素会影响溶解度的大小。
4.3 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当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值时,称为饱和溶液;当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超过最大值时,称为过饱和溶液。
5. 溶解热:5.1 溶解热的定义:溶解热是指单位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时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5.2 溶解热的影响因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温度等因素会影响溶解热的大小。
5.3 热溶解和冷溶解:当溶解热为正值时,称为热溶解;当溶解热为负值时,称为冷溶解。
总结: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了解到溶液的形成是一个涉及溶质溶解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溶液的形成原因包括分子间相互作用和溶质溶剂的性质等因素。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言概述:溶液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状态,它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而成的一种均匀的混合物。
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对于我们理解化学反应和溶解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溶液的形成过程入手,详细介绍溶液的特点、形成条件以及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一、溶液的形成过程1.1 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用来溶解溶质的物质。
在溶液形成过程中,溶质与溶剂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溶质的份子会与溶剂的份子进行相互吸引,从而形成溶解过程。
1.2 溶质份子的离子化在溶解过程中,一些份子性的溶质会发生离子化反应,将其分解为离子形式。
这些离子在溶液中会与溶剂份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离子溶液。
1.3 溶解过程的热效应溶解过程中会伴有着一定的热效应,有些溶解会吸热,有些则会放热。
这种热效应会影响溶解过程的速度和热力学条件。
二、溶液的特点2.1 均匀性溶液是一种均匀的混合物,其中溶质与溶剂的比例是均匀的,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2 透明性大多数溶液是透明的,因为其中的溶质份子已经被溶剂份子包围,不会散射光线。
2.3 电导性离子溶液具有一定的电导性,因为其中的离子能够在电场作用下挪移。
三、溶液形成的条件3.1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溶质与溶剂之间需要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力,才干实现溶解过程。
3.2 温度温度的变化会影响溶解过程的速度和平衡条件,通常情况下,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
3.3 压力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中的情况,压力的增大会促进溶解过程,因为溶解度与气体分压成正比。
四、溶解度的影响因素4.1 温度温度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温度升高溶解度会增大。
4.2 压力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中的情况,压力的增大会促进溶解过程,使溶解度增大。
4.3 溶质的性质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受其性质影响,如极性溶质在极性溶剂中溶解度较高。
五、结语通过对溶液的形成过程、特点、形成条件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言概述:溶液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物质组合形式,它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形成是指溶质份子或者离子在溶剂中分散、溶解的过程。
本文将从溶液的定义、形成过程、溶解度、溶解热和溶液浓度等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1. 溶液的定义1.1 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其中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溶解溶质的物质。
1.2 溶解过程:溶质份子或者离子在溶剂中逐渐分散、与溶剂份子相互作用,形成溶液。
2. 溶液的形成过程2.1 分散:溶质份子或者离子在溶剂中逐渐分散,形成离散的份子或者离子。
2.2 作用:溶质份子与溶剂份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如氢键、离子键等。
2.3 溶解:溶质份子或者离子与溶剂份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于溶质份子或者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溶质份子或者离子被溶剂份子包围,形成溶液。
3. 溶解度3.1 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3.2 影响因素: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溶质份子或者离子的大小、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溶解度。
3.3 饱和溶液: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达到一定平衡时,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再也不变化,称为饱和溶液。
4. 溶解热4.1 定义:溶解热是指单位物质溶解时释放或者吸收的热量。
4.2 热效应: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变化,从而释放或者吸收热量。
4.3 溶解热的测定:可以通过测量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来计算溶解热。
5. 溶液浓度5.1 定义:溶液浓度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相对含量。
5.2 浓度计算方法:常用的浓度计算方法包括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等。
5.3 浓度的调节:可以通过溶质的加入或者溶剂的蒸发等方式来调节溶液的浓度。
总结: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了解了溶液的定义、形成过程、溶解度、溶解热和溶液浓度等方面的知识。
溶液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解热的释放或者吸收以及溶液浓度的计算与调节等内容。
《溶液的形成》 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溶液的形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 1 的内容。
溶液是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了纯净物的相关知识后,对混合物体系的进一步研究,同时也为后续学习酸碱盐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溶液的组成和特征,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掌握溶质、溶剂的概念,并能区分常见的溶液。
二、学情分析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对纯净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混合物的认识还比较有限。
在能力方面,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实验操作能力,但思维的严谨性和逻辑性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溶液,但对于溶液的形成过程和本质缺乏深入的思考。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乳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组成,以及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以及乳化与溶解的区别。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溶液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说课稿共31页文档
关系。
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教学方法:
• 实验探究法 • 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过程如下:
创 导 导 归 反 延课 设 入 学 纳 馈 伸外 情 新 探 小 矫 迁研 景 课 究 结 正 移究
活动与探究一: 蔗糖溶于水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 —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去污原理分析:
• 用洗涤剂去油污
洗涤剂是乳化剂, 能使油分散成无数 细小的液滴而不聚 成大的油珠。这些 小液滴能随水流走。 达到洗净衣物的目 的。
实验探究五: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 放热现象
• 物质在溶解时常会使 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 如:氢氧化钠溶于水
物质溶于水后的温度变化
• 有的温度升高(放热反应),有的温度降 低(吸热反应)。这取决于物质的性质。 如:
探究实验三:水和乙醇能够互溶吗?
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是如何确定的?
溶液的用途
医药用品
无土栽培的植 物 在营养 液中
活动与探究四:洗涤剂在清洗油污时起的作 用是什么?
•
水和油 (没有加洗涤剂)
水和油 ( 加了洗涤剂)- 乳化
实验现象记录: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思考:植物油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的特点是什么?为 什么加了洗涤剂的乳浊液可以稳定存在?
人教化学九年级下9.1《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人教化学九年级下9.1《溶液的形成》说课稿一、课文内容概述本节课是人教化学九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溶液的形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溶解、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并学会用实验方法来观察和判断溶解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溶解、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定义,并能正确运用这些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判断的能力,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溶解的过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1.溶解、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定义。
2.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和判断溶解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和判断溶解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和实验用品。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些关于溶解现象的实际例子,如糖溶解在水中,盐溶解在水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知道为什么糖可以溶解在水中吗?”2. 学习与探究(30分钟)2.1 概念讲解通过课件展示并讲解溶解、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定义,让学生对这些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2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1.准备两个杯子,一个装满冷水,一个装满热水。
2.向两个杯子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食盐,搅拌均匀。
3.观察并记录两个杯子中食盐的溶解情况。
4.思考并回答问题:“为什么食盐在热水中溶解得更快?”2.3 实验总结通过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溶解过程可能受到温度的影响,并解释为什么在高温下食盐溶解得更快。
3.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溶解、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定义以及实验结果。
4. 拓展练习(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拓展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解释。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七、作业布置1.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南漳县巡检中学霍效菊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溶液》这一单元在教材中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以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三个概念为中心,以对它们的简单计算和应用为两翼,并加以延伸而带动其它有关溶液的知识,使概念、实验、应用融为一体。
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基础。
学生在前八单元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在后面酸碱盐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此之前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有必要的。
2、教学目标分析⑴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②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③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⑵过程与方法①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②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重点:①建立溶液概念②认识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难点:①从微观上认识溶液②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关键点:溶液的特征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溶液”并不陌生,他们在实验室已多次用到溶液,对溶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在生活体验和知识应用上略显不足。
通过九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的化学知识、认知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
他们更希望能自己去探求知识的规律,更加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和知识的应用。
因此我顺应学生的特点,采用下列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三、教法分析1、情境教学:通过音乐及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实验探究:新课程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使每一位学生掌握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本节课主要运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机融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3、多媒体辅助教学: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比较抽象,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更加直观;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隶属新课标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是初中化学对混合物体系进行研究的主要部分,是学生后期学习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的基础;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等。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液体。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
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的。
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③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记录、汇报交流、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认识溶解的过程,构建溶液的概念。
②运用多媒体动画,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通过游戏化的练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巩固新知。
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初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及科研中的重要意义,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②在分组实验与小组讨论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对溶液形成微观过程的理解二、说学生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糖水、汽水等,在化学课上接触过硫酸铜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对溶液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从化学的角度对溶液进行深入的认识。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一、课程概述与目标本课时主要围绕“溶液的形成”这一主题展开,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概念、特点以及溶解过程。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溶液的基本性质,了解溶液的组成,认识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溶液配制实验。
二、教学内容与重难点1. 教学内容:(1)溶液的概念及特点;(2)溶液的组成;(3)溶解过程;(4)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
2. 重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浓度的表示方法。
3. 难点:溶液浓度的计算及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三、教法与学法1. 教法:本课时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溶液的相关知识;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学法:学生在本课时中通过听讲、阅读、讨论和实验等方式进行学习。
四、教学资源与准备1.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溶液配制的实验器材、实验演示仪器等。
2. 教学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演示器材和溶液配制的实验材料,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5人,以便于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实例(如食盐水、糖水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质是如何混合在一起的,从而引出溶液的概念。
(2)提问学生:“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基本性质?”2. 知识讲授(15分钟)(1)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溶液的概念、特点以及组成。
包括溶液的定义、分类、组成成分等。
(2)介绍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及其在溶液中的作用。
强调溶质是溶液中的一种物质,而溶剂则是可以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3)讲解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包括质量分数和摩尔分数等。
展示一些溶液浓度的计算示例,帮助学生理解浓度的计算方法。
3. 讨论与交流(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配制的步骤和方法。
《溶液的形成》 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 1 的内容。
溶液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溶液的概念,了解溶液的组成和特征,为后续学习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知识奠定基础。
本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实验探究,引出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教材内容安排注重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验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不少溶液,如糖水、盐水等,但对于溶液的本质特征和组成缺乏系统的认识。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验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构建溶液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征。
(2)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教学难点(1)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溶液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说课--溶液的形成的说课稿(新版)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溶液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多数学生知道海水的滋味,学生们都喝过糖水打过点滴,都品尝过汗水的味道,用洗洁精等洗涤剂来清洗餐具等等。
因为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
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
使学生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举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基于以上目标,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结合对教材的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节的学习对象溶液、浊液是学生最常见的,学生对溶解的过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
2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溶液温度的变化。
3 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 知道溶液是一类常见的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
的应用。
5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
2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溶液温度的变化。
3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三)教学难点
1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溶液温度的变化。
2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四)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的理解,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
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这个课题主要使学生从宏观上理解
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理解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
的体系。
在此基础上协助学生建立一个相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
为下面的教学做
准备。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加入乳化剂时,能够形成一种叫做乳浊液的混合物。
在
生活中时常遇到“乳化”现象,乳化并不是溶解。
但因其内容很少,要求也较低,所
以把它附在溶液的内容后面,给学生通过实验有初步的了解。
二说教法
1 讲授法
对于溶液的形成,本课题的第一个实验很简单,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
所以我把教
学的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微观解释和溶液溶质溶剂概念的建立上。
糖溶于水的过程是糖
的分子扩散的过程,食盐溶于水的过程则是离子的扩散的过程。
在这个问题上不必展开,仅仅学生了解就行,无论是分子还是离子,它们都是极其微小的粒子,抓住均一性和稳定
性,所谓的均一,是指溶液各处都是一样的,所谓的稳定,是指条件不变是,溶质和溶剂
长期不会分离。
但要注意,这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在溶解过程中。
2实验法
通过对实验2,实验3,实验4,这三个实验的过程及现象的观察既加深了学生对溶质溶
剂溶液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区分溶解与乳化。
又让他们经历了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
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了解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景
对于溶液的广泛用途,学生有很多的生活经验,要通过讨论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并体会化学对生活和生产的作用。
在讨论中,对学生提出的独特的见解给予即时的鼓励。
乳化现象是通过实验引出的,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4 使用多媒体教学
在让学生理解溶液的形成时,使用多媒体模拟糖分子扩散到水中去的动态的过程。
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其从微观的角
度去理解溶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溶液里扩散。
三说学法
1 接受式学习
对于溶质,溶剂的概念的理解,不但要结合实验,还要更多的实行讲解,动画展示才能协
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理解溶液。
2 探究式学习
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实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由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教材中提供的实验用品及记录表对学生设计实验有很大的提示作用,通过活动和探究,,一方面能够理解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的现象,同时又能体验研究的乐趣,探讨研究问题的方法并检验自己设计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如本章的章图和图9-1(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从而谈到溶液这个主题
新知识学习1先通过实验9-1,观察现象,然后再讲解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并总结溶液稳定性和均一性,通过多媒体动画,让学生理解溶解的过程
2 演示实验9-2让学生总结并不是任何种物质之间都能相互溶解的,什么叫溶质,
溶剂
3通过实验3让学生体会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
4 通过实验4 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乳化这个概念,并共同讨论,分析乳化与
溶解的不同点
5 最后通过活动与探究实验,理解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和
动脑水平
巩固练习课本33页习题1-5
1题属于开放式的习题学生的答案可有多种,不强求一致。
3题也属于开放式的习题,牛奶中一般含有蛋白质,脂肪,固形物等,还有的加入维生素A,维生素D或增钙剂等。
课题小结
五板书设计
一溶液
1 定义:课本27
2 组成:溶质
溶剂
3 特征:均一性和稳定性
4 溶解和乳化不同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质分子向水中扩散过程——吸收热量
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过程——放出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