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合集下载

记忆口诀记住神经系统 的总论部分

记忆口诀记住神经系统 的总论部分

记忆口诀记住神经系统的总论部分一.常见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1.感觉障碍: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疼痛。

(1)疼痛局部疼痛局限于病变部位的疼痛放射痛如椎间盘突出,病变在椎间盘,却放射到坐骨神经扩散性疼痛从一个神经扩散到另一个神经(2)感觉过敏(3)感觉异常2.感觉系统损害的定位意义(1)周围神经损伤后表现为手套和袜子感(2)脊神经后根脊髓前面管运动,后面管感觉(记忆:男人在前面运动,女人在家睡觉),后面出问题了那是感觉障碍,所以表现为剧然的根性疼痛。

(3)脊髓横断后表现为横断面以后什么运动感觉都没有了。

(4)脑干以脑桥为代表,记住交叉瘫。

交叉性瘫痪八个字“同侧面部,对侧躯体”的感觉障碍记忆:TMDQQ(tong mian dui);(5)内囊对侧三偏: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深浅感觉都障碍)(6)皮质大脑分前后: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

中央后回管感觉,受到刺激就表现为感觉性癫痫,如果受到破坏,就会表现为对侧单瘫二.运动系统分为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之间靠脊髓皮质束连接。

周围性瘫痪的典型病:小儿麻痹症。

(一)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1.解剖生理2.临床表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病灶对侧瘫痪。

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失用性肌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3.定位诊断(1)皮层:记住"对侧单瘫" 表现为对侧的一边上肢、下肢或面部瘫痪。

刺激性病灶还可以引起对侧躯体相应部位局灶性抽动发作,称为杰克逊癫痫。

想一下杰克逊的舞蹈。

(2)内囊提到内囊想到三偏(3)脑干担到脑干想支交叉瘫。

八个字“同侧面部,对侧躯体”,还有个Weber综合征:病灶侧动眼神经瘫,对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4)脊髓脊髓有两个膨大:颈和腰颈膨大以上病变出现四肢硬瘫颈膨大病变出现上肢软瘫瘫、下肢硬瘫。

感觉障碍的诊断思路

感觉障碍的诊断思路
31
周围神经解剖
周围神经包括颅神经、脊神经根、背根神经节、周围神经干 及其末梢、周围自主神经系统;
神经包含有不同的轴索类型
大的有髓轴索包括运动轴索和传导震动觉、本体感觉和 轻触觉的感觉轴索;
小的有髓轴索包括自主神经纤维和传导触觉、痛觉和温 度觉的感觉轴索
病变主要累及后者二种类型纤维的周围神经病称为小纤 维神经病;
轴索病 华勒氏变性 轴突变性(dying back)
髓鞘病 获得性脱髓鞘性神经病 髓鞘遗传性异常
40
脱髓鞘性神经病的电生理判断标准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小于正常低限的70%2 条神经以上);
远端潜伏期延长,大于正常上限的150% (2条神经以上);
肯定的一过性离散证据,或近端与远端间 的波幅差大于20%(1条神经以上);
检查者必须熟练掌握全身感觉皮节 及周围神经分布的知识,按其分布 的范围有的放矢地进行检查,方可 获得准确的结果;
3
感觉障碍定位分析
周围型(末梢型;神经干型,神经丛,后根型
中枢型
脊髓型(后角,前连合型,传导束型)
脑干型
丘脑型 内囊型
传导束型
皮层下型
皮层型
4
1.末梢型
四肢远端对称性完全性感觉缺 失;呈手套、袜套样分布,可 伴有相应区内运动及自主神经 功能障碍;
常在肢体的远端部位, 上肢比下肢重,上肢 的尺侧和下肢的腓侧 较明显;
21
10.皮层型感觉障碍(二
对侧一个上肢或下肢分布的感觉减退或丧失(单肢 感觉减退或丧失;假节段性分布,具有特征性,与单 瘫相似
损伤的对侧出现精细感觉(复合感觉)障碍:实体 觉、图形觉位置觉障碍明显,浅感觉、触觉可保留
刺激性病灶可致感觉性癫痫发作:病灶对侧皮肤相 应部位感觉异常并可扩散到运动区引起癫痫;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一)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一)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的难点和入门方法
难点
1、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功能复杂。 2、神经症状和体征表现零碎多样。
入门方法
临诊时可自问自答以下几个问题: 1、有无神经症状和体征?是感觉还是运动方面的? 2、若为感觉障碍,分布形式如何?何种感觉损害? 病灶何在?若为运动障碍,是上运动神经元型? 还是下运动神经元型?病灶何在? 3、感觉运动障碍,二者有无联系? 是单个还是多个病灶?
(前根,后根)的小根附着区。脊髓与每对脊神经
小根相连, 其数目基本上和椎骨数目一致。 即: C8 T12 L5 S5 Co1 4、马尾: 脊髓节连同与之相对应的脊神经小根
愈向下方距离愈大,
5、脊髓膜: 硬脊膜
L2 以下的脊神经小根
蛛网膜 软脊膜 含少量浆液 CFS
几乎全在椎管内,且围绕终丝,形成马尾。 硬膜下腔 蛛网膜下腔
2、传导束
后索:损害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障碍,并有感觉性共济失调。 脊髓丘脑束:一侧受损引起损害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障碍。 锥体束:引起损害水平以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脊髓半切损害(Brown-Sequard综合征): 1、病灶同侧损害水平以下深感觉障碍; 2、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3、同侧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早期皮肤潮红,后期紫绀发冷); 4、对侧痛温觉障碍而触觉保留。 脊髓横贯性损害: 1、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 2、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3、植物神经机能障碍; 4、损害水平可有感觉减退,其上方可有狭窄的过敏带。
下臂丛麻痹特点:
损害部位: C8-T1神经根和臂丛中下干。 受累肌肉:尺神经及部分正中神经支配的肌肉。 临床症状:
腕及手指不能屈曲; 手部诸小肌无力; 屈腕障碍; 爪形手; 上臂、前臂和手内侧感觉减退; 可有水肿、营养障碍及霍纳综合征。

神经系统检查和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检查和定位诊断
位置
复合(皮层分析)皮定位、图形、实体、
两点、重量
感觉系统解剖生理
感觉传导路 特点 1、交叉(二级)
对侧支配
2、神经元
三级
痛、温觉传导路:
皮痛温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后角细 胞→白质前联合→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 ↘脊髓丘脑前束(触觉)
→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后肢→中央后回
深感觉传导路:



躯 干


蚓部

右下肢
左下肢
小脑纤维:同侧支配 小脑功能: 1.协调动作
2.平衡功能 3.肌张力调节 定位:1.蚓部病损=躯干平衡障碍 2. 半球病损=同侧协同动作障碍。 3.弥散全小脑=平衡障碍
+共济失调(炎症)
共济失调
感觉性共济失调:深感觉缺失引起,多累
及下肢。
小脑性共济失调:共济失调和肌张力减低,
构音障碍
真性球麻痹 假性球麻痹 小脑病变 肌肉病变
假性球麻痹
真性球麻痹
–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 双侧皮质延髓束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延髓或双9、10、12
– 无舌肌萎缩纤颤 – 伴有强哭强笑 – 咽反射亢进 – 下颌反射亢进
– 吸允反射、掌颏 反射存在
–舌肌萎缩纤颤 –无强哭强笑 –咽反射消失 –下颌反射存在 –吸允掌颏反射消失
3. 阅读中枢病变: 顶叶角回
病变:失读症 看字认识,读不出, 无视觉X
4. 书写中枢病变 额中回后部
失写症
5. 命名性失语——能讲述物体的 用途,不能称呼物体的名称
言语障碍的定位诊断
失语: 运动性失语——优势半球额下回后方及岛盖区病

感觉性失语——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病变 命名性失语——优势半球角回病变 失读——优势半球角回的病变 失写——优势半球运动前区的病变、额中回后部 失算——优势半球顶叶的病变

神经系统查体

神经系统查体

. 共济运动
. 临床意义:
. 睁眼准,闭眼不准多提示深感觉障碍(感觉性 共济失调)。
. 睁眼闭眼均不准,多提示小脑病变,也见于前 庭病变、额叶病变。
. 前庭性共济失调常伴有眩晕、呕吐、耳鸣。 . 额叶性共济失调常伴有中枢性轻偏瘫、精神症
状。
5、步态
痉挛性轻偏瘫步态:见于一侧锥体束损害。 醉汉步态:见于小脑 前庭 或深感觉传导径路损害。 慌张步态:见于帕金森病。
屈曲成直角,检查者于膝关节处施行伸直小腿,如伸 直受限并出现疼痛,大、小腿之间夹角<135度,为 kerning阳性。
布鲁津斯基(Brudzinski)试验:颈部征(患者仰卧
屈颈时出现双侧髋、膝部屈曲);下肢征(一侧下肢 膝关节屈曲,检查者使该侧下肢向腹部屈曲,对侧下 肢亦发生屈曲)。
. 脑膜刺激征
向头部运动相反方向移动,然后回到中线位。大脑半 球弥漫性病变导致该反射出现,脑干病变时反射消失, 如一侧脑干病变,头向该侧转动时无反射,向对侧仍 存在
眼前庭反射:用注射器向一侧外耳道注入1ml冰水,
半球弥漫性病变而脑干功能正常时出现双眼向冰水灌 注侧强直性同向运动。昏迷患者如存在完全的反射性 眼球运动提示脑桥至中脑水平的脑干完整;反应完全 缺如意味着脑桥水平脑干结构病变,或如镇静药物中 毒易累及脑干所致。
眼底:有否视乳头水肿、出血
眼球位置:可推测脑神经受损,如一眼球内收或
外展障碍,提示该侧动眼神经或外展神经瘫痪;双眼 球分离说明双动眼神经受损,眼球内聚提示双外展神 经受损。
*昏迷患者的神经系统检查
2、疼痛反应
用力按压眶上缘、胸骨检查患者对疼痛的运动反应, 有助于定位脑功能障碍水平或判断昏迷的程度。单侧 或不对称性姿势反应提示对侧大脑半球或脑干病变, 健侧上肢可见防御反应,病侧则无,观察面部表情判 断有无面瘫。疼痛引起去皮层强直提示丘脑病变或大 脑半球占位性病变从上方压迫丘脑,去脑强直提示中 脑受损。

感觉评定

感觉评定

临床上常见的知觉障碍
失认症 失用症 躯体构图障碍 视觉辨别功能障碍 其他
失认症的评价与训练
失认症(agnosia)
–指并非感觉器官功能不全或智力低下、意 识不清、注意力不集中、言语困难以及对 该物不熟悉等原因,而是由于大脑损伤, 不能通过相应的感官感受和认识以往熟悉 的事物,但仍可以利用其他感觉途径对其 进行识别的一类症状。
四肢--长轴平行 躯干--肋骨平行
顺序:面-颈-上肢-躯干-下肢
三、感觉的评定方法
闭目,用大头针尖 轻刺患者的皮肤, 双侧对称检查
2、痛觉 (pain)
麻木—从障碍向正常检查 过敏—从正常向障碍检查
三、感觉的评定方法
3、温度觉(temperature)
冷觉:5~10 0C的冷水试管 热觉:40~45 0C的温水试管 (与皮肤接触的时间:2~3S)
闭目,辨认熟悉的物体
有障碍,提示丘脑水平 以上的病变
三、感觉的评定方法
4、图形觉( graphesthesia)
闭目,用铅笔在患者的手 上写数字或画图形
有障碍,提示脑皮质的 病变
三、感觉的评定方法
5、重量觉( barognosia)
将形状、大小相同,但是重 量不同的物体放在患者手上, 辨别重量
注意事项:
–在每行中有52个英文字母,共6行; –每行有18个要划消的字母,随机地分散在每行字母中; –要求被试尽快地把目标字母划掉。
评分:根据速度、错误数和漏数评分
字母划消试验举例
BEIFHEHFEGICHEICBDACBFBEDACDAFCIHCFEBAFEACFCHBDCF G H E CAHEFACDCFEHBFCADEHAEIEGDEGHBCAGCIEHCIEFHICDBCGFD E B A EBCAFCBEHFAEFEGCHGDEHBAEGDACHEBAEDGCDAFCBIFEADCBE A CDGACHEFBCAFEABFCHDEFCGACBEDCFAHEHEFDICHBIEBCAHCH E F B ACBCGBIEHACAFCICABEGFBEFAEABGCFACDBEBCHFEADHCAIEF E G

感觉障碍的定位

感觉障碍的定位

感觉障碍的定位
• 两者均见于脊髓内病变, • 尤其是空洞症或肿瘤。
感觉障碍的定位
• 2、传导束性:

完全类型的

为受损平面以下均一性感觉障
碍,

早期可能为某一局部受累,注
意和周围性的区分。
感觉障碍的定位
• 后束损害——

同侧深感觉障碍,

Lhermitte征
• 侧束损害——

对侧痛温觉障碍或束痛
感觉障碍的定位
• (六)、后根型 • 节段性特点: • 根痛→感觉减退→感觉缺失
感觉障碍的定位
• 根痛—— • 后根支配区内的放射性疼痛, • 脑脊液冲击征阳性。 • 以后可能会演变为感觉缺失, • 疼痛减轻。
感觉障碍的定位
• (七)、神经丛型 • 按神经丛的分布区的疼痛、感觉缺失或其
他类型的感觉障碍。
糖尿病等。
感觉障碍的定位
• 痛性周围神经病(疼痛为突出症状或唯一 症状)
• 糖尿病 • HIV相关疾病 • •
• 有颈丛(枕神经区)、臂丛和腰骶丛。
感觉障碍的定位
• (八)、神经干型 • 按神经干分布区的感觉缺失。 • 如坐骨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或正中神经
分布等。
感觉障碍的定位
• (九)、末梢型 • 从肢体的最远端开始, • 逐渐向近端波及。 • 由远向近呈梯级样。
感觉障碍的定位
• 纯末梢型感觉障碍 • 多见于异烟肼中毒、某些遗传性神经病或
感觉障碍的定位
• (二)内囊型 • 偏身为主, • 常伴有偏身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的定位
• (三)丘脑型
• 丘脑综合征:
• 对侧偏身感觉减退
• 以深感觉障碍为主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师)考试:2021第十二章 伪差的来源真题模拟及答案(3)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师)考试:2021第十二章 伪差的来源真题模拟及答案(3)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师)考试:2021第十二章伪差的来源真题模拟及答案(3)1、防止电磁干扰的措施不包括()。

(单选题)A. 电极导线不要相互靠近B. 仪器远离大功率的电气装置,或改变仪器的方向,或用金属屏蔽干扰源C. 尽量使用医院内的呼吸系统D. 屏蔽电源线E. 避免使用水管与暖气管做接地导体试题答案:C2、AIDS易导致的脑局灶性病变包括()(多选题)A. 脑弓形虫病B. 脑血管病C.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D. 脑结核球E.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试题答案:A,B,C,D,E3、在脑电记录过程中不正确的做法是()。

(单选题)A. 嘱患者放松去除肌电伪差B. 检查皮肤电阻C. 发现伪差可调整滤波带宽,以保证脑电图的光滑清楚D. 对伪差图形需要立即判断并标记E. 检查周围环境,去除其他带电设备的干扰试题答案:C4、关于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价值,下列论述哪些正确()(多选题)A. 内囊病损后出现对侧偏身的深、浅感觉障碍B. 脊神经节损害后表现为节段性分布的各种感觉障碍C. 后索损害:病灶水平以下同侧深感觉减退或消失D. 脊髓侧索损害产生病灶以下对侧的痛、温觉障碍E. 一侧脑干病变时典型表现为交叉性感觉障碍试题答案:A,B,C,D,E5、肌电伪迹与脑电的快波活动或棘波相比,正确的是()。

(单选题)A. 肌电伪迹波幅较高B. 肌电伪迹波幅较低C. 肌电伪迹时限极短D. 肌电伪迹时限较长E. 应使用高频滤波消除肌电伪迹试题答案:C6、当双眼向上注视时,正确的描述是()。

(单选题)A. Fp1和Fp2同时出现正相的电位偏移B. Fp1和Fp2同时出现负相的电位偏移C. Fp1出现正向的电位偏移,Fp2出现负相的电位偏移D. Fp1出现负相的电位偏移,Fp2出现正向的电位偏移E. F7/F8的电位偏转不明显,Fp1/Fp2明显试题答案:A7、射频干扰的电源不包括()。

(单选题)A. 超高频的呼吸系统B. 广播、电报或电视发射机C. 高频透热机D. 电磁波E. 电流通过导体试题答案:A8、电极产生伪差的原因不包括()。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这个一定要看!!!)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这个一定要看!!!)

神经系统疾病分析诊断一、分析诊断步骤1.定向诊断:确定是否为神经系统疾病,有无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

2.定位诊断:病变部位何在,即解剖诊断。

是从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推断其受损的部位。

3.定性诊断:决定病变的性质和病因,即病因诊断。

(血管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变性、外伤性、遗传性、占位性、发育异常等)A.血管性:急性起病,速达高峰。

B.感染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数日至数周发展至高峰。

少数暴发性起病,数小时至1天达高峰。

伴有感染症状。

C.脱髓鞘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缓解~复发。

D.变性:隐袭起病,缓慢进展,但主要侵犯某一系统,如ALS、AD、PD等。

E.外伤性:明确外伤史。

F.肿瘤性: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

G.遗传性:儿童或青春期起病,部分成年期发病。

H.发育异常。

二、分析诊断原则1.意义:定位诊断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核心和基础,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最具有特色之处。

2.原则: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临床诊断多从此二大障碍着手分析。

三、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特征1.缺损症状:如感觉丧失、肌肉瘫痪等。

2.释放症状:如锥体束损害后瘫痪时肢体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巴彬斯基征阳性;基底节病变所产生的手足徐动症等。

3.刺激症状:如癫痫、灼性神经痛等。

4.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丧失。

如脑休克、脊髓休克等。

四、定位诊断的步骤1.归纳:根据病史以及查体所见,归纳提取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2.分析:损伤哪些结构可导致出现这些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3.定位:什么部位损伤最能满足临床所见的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结构基础(即在有限区域内能造成相关结构的同时损伤)。

根据中枢神经各部分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特点,推测最为可能的损伤部位;并根据在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损伤后临床表现的特点不同,推断损伤部位的高低(阐述做出定位诊断的理论基础)。

感觉功能评定

感觉功能评定

感觉功能评定一、概述1、概念:感觉评定是用客观的量化的方法有效地和准确地评定康复病人感觉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评估方法。

2、目的及意义:感觉障碍的程度。

可按感觉消失、感觉减低、感觉过敏、感觉异常四类。

通过对感觉检查的结果分析,应能判断引起感觉变化的原因,感觉障碍对日常生活、功能活动及使用辅助具的影响,以及采取哪些安全措施可防止患者由于感觉上的变化而再受损伤,要能预测将来的变化,判断何时需要再次检查。

二、评定的方法和步骤:1、本体觉评定方法:需要准备的物品:大头钉若干个(一端尖,一端钝)两支测试管及试管架,一些棉花、纸巾或软刷;4-5件常见物:钥匙、钱币、铅笔、汤勺等;感觉丧失测量器或心电图测径器头、纸夹和尺子;一套形状、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件,几块不同质地的布。

轻触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棉花或软毛笔对其体表的不同部位依次接触,询问患者有无感觉,并且在两侧对称的部位进行比较。

刺激的动作要轻,刺激不应过频。

检查四肢时刺激的方向应与长轴平行,检查胸腹部的方向应与肋骨平行。

检查顺序为面部、颈部、上肢、躯干、下肢。

痛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大头针或尖锐的物品(叩诊锤的针尖)轻轻刺激皮肤,询问患者有无疼痛感觉。

先检查面部、上肢、下肢,然后进行上下和左右的比较,确定刺激的强弱。

对痛觉减退的患者要从有障碍的部位向正常的部位检查,而对痛觉过敏的患者要从正常的部位向有障碍的部位检查,这样容易确定异常感觉范围的大小。

压觉:让患者闭眼,检查者用大拇指使劲地去挤压肌肉或肌腱请患者指出感觉。

对瘫痪的病人压觉检查常从有障碍部位到正常的部位。

温度觉:包括冷觉与温觉。

冷觉用装有5—10 c的冷水试管,温觉用40一45C 的温水试管。

在闭目的情况下交替接触患者皮肤,嘱患者说出冷或热的感觉。

选用的试管直径要小。

管底面积与皮肤接触面不要过大,接触时间以2—3秒为宜,检查时两侧部位要对称。

关节觉:是指关节所处的角度和运动方向的感觉,包括位置觉和运动觉。

感觉系统损害的定位诊断

感觉系统损害的定位诊断

感觉系统损害的定位诊断一侧肢体的感觉是由传入的感觉通路上行传递到对侧大脑半球,其经历的途径要较下行的运动系统更复杂。

感觉系统的损害也较运动系统的损害复杂得多。

【病因、分类与检查要点】1.痛、温觉的损害脊髓丘脑束负责痛觉、温觉和一部分触觉的传导。

一侧脊髓丘脑束损伤时,出现对侧躯体的痛、温觉障碍,若损害的平面位于脊髓时,则临床表现较实际病变的部位要低2~3个节段平面,脊髓丘脑束在脊髓内的排列,由外向内分别按骶、腰、胸和颈的顺序。

(1)脊髓丘脑侧束受损主要出现平面以下的对侧躯体痛、温觉障碍。

(2)脊髓丘脑前束受损则主要出现平面以下的对侧躯体的轻触觉和温度觉消失。

(3)脊髓痨为梅毒所致,其选择性地损及后根进入脊髓处的神经纤维,尤其是下胸部及腰胝部。

(4)脊髓空洞症是脊髓中央管不正常发育所产生,并常伴有神经胶质增生及脊髓颈段和脑干中空洞的形成。

这种状态可累及脊髓丘脑侧束及脊髓丘脑前束。

在受损的脊髓节段中,痛觉及温度觉消失;两点辨别觉、振动觉及本体觉正常;支配手部小肌肉的下运动神经元无力,随着空洞的扩大,其他的神经束及神经细胞也将受累,尤其是前角细胞;出现双下肢痉挛性麻痹及Homer征。

2.深感觉和精细感觉的损害负责肌肉、肌腱、关节的深感觉与精细觉(两点辨别觉,形态、质量辨别觉)的排列与脊髓丘脑束相反。

自外向内分别按颈、胸、腰和骶顺序,组成脊髓后索的薄束、楔束。

内侧为薄束,是来自第四胸节以下的后根纤维,外侧为楔束,是来自第四胸节以上的后根纤维。

薄束、楔束向上延续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楔束核。

后者神经元的轴突交叉到对侧中线旁上升组成内侧丘系,再经脑干止于丘脑外核,交换后的神经轴突经内囊上升止于中央前回(深感觉)、中央后回。

当这个传导路损害时,则出现损害平面以下的深感觉、精细觉障碍。

3.面部感觉的损害面部感觉更为复杂。

触觉和角膜反射的传入是通过三叉神经入桥脑,在桥脑后交叉过中线,然后上行经中脑到达对侧丘脑,最后到大脑感觉皮层的面区。

感觉功能评定技术 评定 感觉障碍分类

感觉功能评定技术 评定 感觉障碍分类
可分为刺激性症状和抑制性症状两类。 (一)刺激性症状 感觉径路刺激性病变可引起感觉过敏(量变),也可 引起感觉障碍,如感觉倒错、感觉过度、感觉异常及疼痛等(质变)。
感觉障碍分类
1.感觉过敏:感觉敏感度增加,神经兴奋國值下降,轻微刺激引起 强烈感觉。如痛觉过敏是对痛的感觉增强,一个轻微的痛刺激即可引 起较强的疼痛感。
2.感觉倒错:对刺激的感觉错误或对刺激的认识完全倒错,如将触 觉刺激误认为痛觉刺激,将冷觉刺激误认为热觉刺激等。
感觉障碍分类
3.感觉过度:一般发生在感觉障碍的基础上,感觉刺激阈增高且反应时 间延长,因此对轻微刺激的辨别能力减弱:当受到强烈刺激,经一段潜伏期 后(可达 30s),出现一种定位不明确的疼痛或不适感,并向周围扩散, 因此单点刺激往往感受为多点刺激,持续一段时间消失。
感觉障碍分类
4.感觉异常:在无外界刺激情况下出现异常自发性感觉,如烧灼感、麻 木感、蚁走感、肿胀感、束带感和冷热感等,通常与神经分布的方向有关, 具有定位价值。
5.感觉错位:刺激一侧肢体时,产生对侧肢体相应部位刺激感受,本侧 刺激部位无感觉,常见于右侧壳核及颈髓前外侧索损害,为该侧脊髓丘脑 束未交叉到对侧所致。
感觉障碍分类
6.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对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刺激所引起的 情绪反应。从感受器到中枢的整个感觉传导通路的任何病灶刺激都可引发 疼痛。没有外界刺激而感觉到疼痛者,称为自发性疼痛。
感觉障碍分类
(二)抑制性症状 感觉的传导途径被破坏或其功能受到抑制时,出现感 觉减退或感觉缺失。
感觉障碍分类
1.感觉缺失:感觉缺失时受试者在意识清楚情况下对刺激不能感知,有 痛觉缺失、温度觉缺失、触觉缺失等。在同一部位各种感觉均缺失,称为 完全性感觉缺失。在同一部位只有某种感觉障碍,而其他感觉存在,称为 分离性感觉障碍。

感觉功能的评定

感觉功能的评定

第二部分 评定方法
常规检查 单丝皮肤阈值检查
一、检查步骤
介绍检查的目的、方法、要求 检查示范 遮蔽双眼 先健侧后患侧 观察患者反应 记录结果
认知障碍? 言语障障?
二、 常规感觉的评定方法
评定设备 大头钉若干个(一端尖、一端钝)
两支测试管及试管架 一些棉花、纸巾或软刷 4~5件常见物:钥匙、钱币、铅笔、汤勺等 感觉丧失测量器,或心电图测径器头、纸夹和尺子 一套形状、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件 几块不同质地的布 音叉(256Hz或128Hz)、耳机或耳塞
感觉器官中的感觉细胞(感受器)受到某种刺激而产生神经冲动,经传入神 经传导到各级中枢,直到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通过综合分析,产生某种感觉
引起感觉异常的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干扰知觉和感觉信息的整合。 周围神经系统病变--使传人到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减少。 外伤 缺血 营养代谢障碍
5
二、分类
1、一般感觉(躯体感觉) 2、特殊感觉
触觉障碍见于后索病损;局部疼痛为炎性病变影响到该部末梢神经之故;烧灼性疼痛见 于交感神经不完全损失;温度觉障碍见于脊髓丘脑侧束损伤。
关节觉
位置觉 运动觉
振动觉
(二)深感觉
35
(1)位置觉(关节觉):是指对关节所处的角度和运动方向的感觉,其中包括关节对被动 运动的运动觉和位置觉,一般两者结合起来检查。
38
(三)复合感觉
复合感觉是大脑皮质对各种感觉刺激整合的结果,因此,必须在深、浅感觉均正常的 前提下,复合感觉检查才有意义。
39
(1)皮肤定位觉 [刺激]令患者闭目。用手轻触患者皮肤 [反应]让患者用手指指出被触及的部位。正常误差手部小于3.5mm,躯干部小于1cm。
(2)两点辨别觉 [刺激]令患者闭目。采用心电图测径器或触觉测量器沿所检查区域长轴刺激两点皮肤,两 点的压力要一致。若患者有两点感觉再缩小两点的距离,直到患者感觉到一点为止。测出 两点间的距离。 正常人全身各部位的数值不同,正常值:正常人手指末节掌侧为2~3mm,中节4~5mm,近 节5~6mm,手掌部6-10mm。7~15mm部分丧失,15mm完全丧失。

感觉障碍定位

感觉障碍定位

灰质前连合损害综合征
4.脊髓传导束型: 脊髓感觉传导束损害后产生损害平面以下的感觉障碍。①后
索损害:病灶水平以下同侧深感觉减退或消失,同时出现感觉性 共济失调、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见于后侧索联合变性、早 期脊髓肿瘤及神经梅毒等,单侧见于脊髓半切综合征。②脊髓侧 索损害:因脊髓丘脑侧束受损。产生病灶以下对侧的痛、温觉障 碍。因侧索中的锥体束也难免,故常同时伴有损害水平以下肢体 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病变原因同上。③脊髓横贯损害:损害 水平以下所有深、浅感觉消失。见截瘫节。
每一脊神经后根的输入纤维来
自一定的皮肤区域。乳头平面 为T4,脐平面为T10,腹股 沟平面为T12及L1。
由于感觉通路各部位损害后,所产生的感觉障碍有 其特定的分布和表现,故可根据感觉障碍区的分布 特点和改变的性质,判定感觉通路损害的部位。临 床可分为以下几型:
1.末梢型: 表现为四肢末梢对称性手套式和袜套式分布的各种感觉减退、
感觉障碍及瘫痪的定位诊断
周勇
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一、感觉系统的解剖神经病学
[感觉的分类] 1.特殊感觉:(嗅、视、味、听) 2.一般感觉 (1体感觉:(来自肌腱、肌肉、骨膜和关节): 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
脑束,在对侧,相当于病灶节段以下一 或二脊髓节段水平以下,痛觉和温度觉 消失。由于切断节段的后根受累,同侧 出现节段性感觉消失;而由于对上位节 段产生刺激,于感觉消失区的上方,有 节段性感觉过敏。由于侧角受累,可以 出现交感神经症状,如在颈8节段受损害, 同侧颜面、头颈部皮肤可有血管运动失 调征象和霍纳综合征(瞳孔缩小、眼裂 狭小和眼球内陷)。
脊髓半侧切断综合症表现为病灶水平以 下,同侧以上运动神经元麻痹,关节肌 肉的振动觉缺失,对侧痛觉和温度觉消 失; 在病灶侧与病灶节段相当,有节段 性下运动神经元麻痹和感觉障碍。由于 切断后索,病灶节段以下,同侧的本体 感觉和两点辨别觉消失。由于切断锥体 束,病灶节段水平以下,同侧出现上运 动神经元瘫痪;由于锥体外系统的抑制 作用被阻断,而脊髓后根传入冲动的作 用明显,因而肌张力增强,深反射亢进,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完整版本)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完整版本)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病史
定性诊断 定位诊断
症状及体征
明确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逆向推断 查体及辅助检查 定位:同一症状在不同部位受损
的不同特点
神经系统疾病 的常见症状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躯干四肢 痛温粗触觉传导路
起止 行程 交叉
损伤症状
上升 1—2节段
Ⅱ 后角 ⅠⅣⅤ层
Ⅰ 脊神经节
痛温 粗触
刺激性症状:
感觉异常:在外界无刺激情况下出现异 常自发性感觉,如烧灼感、麻木感、沉重 感、痒感、蚁走感、针刺感、电击感、束 带感和冷热感等。
刺激性症状:
疼痛:依病变部位及疼痛特点分为
局部性疼痛:如神经炎所致;
放射性疼痛:如神经干、神经根及中枢神 经刺激性病变;
扩散性疼痛:疼痛由一个神经分支扩散到 另一分支;
单侧节 段性分 离性感 觉障碍
后根损害
后角损害
前联合型
双侧对 称性节 段性分 离性感 觉障碍
脊 髓 半 切 综 合 征
传导束型
脊 髓 横 贯 性 损 伤
延 髓 外 身型




单肢型



癔 病 性 感
觉 障 碍
周围神经
1、多发性神经病 感觉障碍呈手套袜套样分布, 常伴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减退。
腱 、
Ⅰ 脊神经节 下肢、
关 节
躯干下部 传入神经
后根
周围突 中枢突
中央后回中上2/3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内侧丘系
中线旁 下橄榄核
之间
内侧丘系交叉 楔束、薄束
外 后索 内
T4~5
薄束
Ⅲ 丘脑腹后 外侧核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1. 周围神经型:周围神经受损时其所支配的皮肤区出现感觉障碍一般有 4 个特点:① 感觉受累的同时往往有运动障碍、肌营养障碍及反射障碍等; ② 神经干或神经丛受损时则引起一个肢体多数周围神经的各种感觉障碍; ③多发性神经病时,因病变多侵犯周围神经的末梢部分,感觉多呈袜套或手套状障碍分布; ④ 若病变限于某一神经的特殊支干,也可发生神经支配区以感觉障碍为主的表现,如股外侧皮神经损害、腓神经损害等。

2. 后根型:脊髓后根受损如压迫、炎症而产生刺激,相应后根常有放射性疼痛,称根性疼痛,病变在胸髓后根的典型症状是束带样痛,如脊髓髓外肿瘤、椎间盘突出。

3. 脊髓型:横贯性脊髓病变产生病变平面以下的感觉丧失,伴有截瘫或四肢瘫、大小便障碍,见于脊髓炎、脊髓压迫症。

脊髓半切综合征见于外伤、髓外肿瘤的早期,为病变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及深感觉障碍,病变对侧的痛觉、温度觉障碍。

脊髓后角病变感觉障碍亦为节段性分布,痛觉、温度觉减退,触觉和深度觉仍保存(分离性感觉障碍),这是因为痛觉、温度觉纤维进入后角,而一部分触觉(识别性触觉)和深感觉纤维直接进入后索,如脊髓空洞症、脊髓外伤等。

脊髓中央部位病变,由于损害了前连合,引起病变节段支配区的感觉分离性障碍,即两侧对称的痛觉、温度觉丧失而触觉保存。

如髓内肿瘤等。

4. 脑干型:延髓外侧病变损害了脊髓丘脑侧束及三叉神经脊束、脊束核,产生交叉性的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和对侧半身痛觉、温度觉缺失,如延髓外侧综合征、小脑下后动脉血栓引起的病变。

一侧桥脑和中脑病变引起对侧偏身和面部的感觉障碍,常伴有受损平面的同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见于脑血管病所引起。

5. 丘脑型:丘脑为深浅感觉的第三神经元所在部位。

丘脑病变引起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或缺失。

感觉减退较触觉、深感觉障碍为轻,但可伴有比较严重的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后二者多见于血管病。

6. 内囊型:内囊受损时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深浅感觉减退或消失。

康复科感觉系统检查

康复科感觉系统检查

康复科感觉系统检查【目的】(一)确定机体有无感觉障碍,并判断其性质、程度、范围。

(二)诊断和评定周围神经及中枢神经疾患。

(三)评定康复医疗及感觉训练效果。

【方法】(一)一般顺序:1、通过问诊大致了解感觉异常情况。

2、根据需要准备用具,如针、毛笔、试管、音叉、二点觉检查器等。

3、向被检查者说明检查方法,取得合作。

4、脱去衣服,暴露被检查皮肤。

5、要求被检者精力集中,对检查刺激要迅速作出回答,如有或无,什么感觉,什么部位。

6、左右二侧、远近端对比检查,明确障碍范围。

7、一般检查重复三次,取其平均值。

8、感觉障碍评定标准:S:感觉完全消失。

S1:深感觉减退,浅感觉消失。

S2:深感觉正常,浅感觉减退。

S 2+:同S2,但出现感觉过敏。

S3:浅感觉大致正常,感觉过敏消失。

S 3+:同S3,有定位能力,二点辨别觉接近正常。

S4:感觉正常,指二点辨别觉∠6mm,实体觉恢复。

(二)浅感觉检查:1、触觉检查:用毛笔或棉絮以同等压力轻轻触皮肤,持续刺激为固定法,移动刺激动触觉。

2、触—压觉定量检查:用粗细不同的尼龙丝,垂直触于皮肤,达到一定力量后尼龙丝将弯曲。

由细到粗递增,达到被检者有感觉为止。

反复三次,有二次不能指出同一压力时更换较粗一号尼龙丝测试。

查出压力阈值大小,以尼龙丝直径记录。

3、痛觉检查:用针尖刺激皮肤,感到疼痛立即回答。

若开始为触感,2~3称钟后痛感为延迟痛觉,见于脊髓痨患者。

4、温度觉检查:将盛有40~45℃温水与10℃凉水的试管底部触及皮肤3秒钟。

5、检查顺序:面、颈、上肢、躯干、下肢。

移动方向在四肢与长轴平行,在胸腹与肋骨平行。

6、判断标准:分减退、消失、过敏、异样。

7、将检查结果按感觉性质、程度、范围,用不同符号、颜色分别记录在身体感觉分布图上。

(三)深感觉:1.关节觉:(1)位置觉:患者闭目,检查者用拇、食指捏住其指(趾)二侧且放在一定位置,让其说出指(趾)名称及位置。

(2)运动觉:在(1)的位上向上和向下被动运动,让其说出肢体运动的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由于感觉通路各部位损害后,所产生的感觉障碍有其特定的分布和表现,故可根据感觉障碍区的分布特点和改变的性质,判定感觉通路损害的部位。

临床可分为以下几型:
1.末梢型:
表现为四肢末梢对称性手套式和袜套式分布的各种感觉减退、消失或过敏,主观表现为肢端的麻木、疼痛和各种异常感觉,如烧灼感、蚁行感等。

由于植物神经纤维也同时受损,还常有肢端发凉、紫绀、多汗以及甲纹增粗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有的则有不同程度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症状。

见于四肢末梢神经炎。

2.神经干型:
神经干损害后表现该神经干支配区出现片状或条索状分布的感觉障碍,伴有该神经支配的肌肉萎缩和无力。

如挠神经、尺神经及腓神经损伤等。

3.神经根型:
脊神经后根、脊神经节、后角或中央灰质损害后出现的感觉障碍,表现为节段性(也称根性)分布的各种感觉障碍。

①后根病变:各种感觉均有障碍并常伴有沿神经根分布的放射性疼痛。

见于脊神经根炎、脊柱肿瘤、增生性脊椎病等。

病变常同时累及前根而出现相应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症状。

②脊神经节病变:同神经根病变所见,尚伴有受累神经根支配区内的疱疹。

见于带状疱疹。

③后角病变:因痛、温觉纤维进入后角更换神经元而受损,但部分触觉纤维及深感觉纤维则经后索传导而幸免,因而出现一侧节段性分布的痛、温觉障碍,而触觉及深感觉正常的感觉障碍,称为浅感觉分离。

病变累及前角时可出现相应范围内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症状,颈8胸1侧角受累时出现该节段内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Horner征等。

见于脊髓空洞症、早期髓内肿瘤等。

④脊髓中央灰质病变:双侧痛温觉纤维受损而触觉及深感觉保留,出现双侧节段性分布的分离性感觉障碍。

其特点和常见病因同上。

4.脊髓传导束型:
脊髓感觉传导束损害后产生损害平面以下的感觉障碍。

①后索损害:病灶水平以下同侧深感觉减退或消失,同时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

见于后侧索联合变性、早期脊髓肿瘤及神经梅毒等,单侧见于脊髓半切综合征。

②脊髓侧索损害:因脊髓丘脑侧束受损。

产生病灶以下对侧的痛、温觉障碍。

因侧索中的锥体束也难免,故常同时伴有损害水平以下肢体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病变原因同上。

③脊髓横贯损害:损害水平以下所有深、浅感觉消失。

见截瘫节。

5.脑干损害:一侧病变时,典型表现为“交叉性感觉障碍”,系因传导对侧躯体深浅感觉的脊髓丘脑束受损,出现对侧躯体深浅感觉障碍;同时尚未交叉的传导同侧颜面感觉的三叉神经传导通路也受损,因此出现同侧颜面的感觉特别是痛觉障碍。

见于脑血管病、脑干肿瘤等。

6.内囊损害: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的后1/3投射至大脑皮层中央后回及顶上小叶,病损
后出现对侧偏身的深、浅感觉障碍,伴有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同向偏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