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论述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3章简答题和论述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3章简答题和论述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3章简答题和论述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1、如何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答:民族、民权、民生被称为三民主义。

①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味独立的中国。

但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的对象。

②民权主义的内容“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但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也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③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

基本方案是:核定低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但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群众的理论武器。

2、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答:内容:①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改良派为清政府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政策辩护;革命派控诉清政府卖国媚外,强调救国必先推翻清王朝。

②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民智未开”,没有当“共和国民”的资格;革命派指出当代中国“政府恶劣”,“民智未开,即以革命开之”。

③要不要社会革命:改良派美化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派主张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意义:①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②论战使资本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的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论战的胜利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3、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意义)?(或者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变?)答: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如何理解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论战

如何理解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论战

评述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论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个政治派别,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代表,后者是其上层的代表。

论战涉及的范围很广,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要不要革命,要不要推翻清政府。

改良派竭力为清政府的民族和阶级压迫政策辩护,声称在清朝统治下,“举国人民其在法律上本已平等,无别享特权者”,因此民族革命是完全不必要的。

革命派以大量事实揭露清朝统治者施行的种族压迫、奴役及歧视政策,强调救国必先反清排满,铲除异族政府。

并明确地把满族平民与满洲贵族区分开来,将打击矛头指向封建统治者。

二、要不要兴民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改良派从本阶层的利益出发,反对共和革命论,鼓吹“渐进论”,说封建专制必须经过君主立宪阶段才能实行民主共和。

革命派进行了有力的驳斥,指出:事物的发展总是后来居上,当世界上已经有了先进的民主制度,在革除专制建立共和国又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历史条件下,一个落后的国家在民族革命之后,必然要选取先进的民主制,无须再经过君主立宪的阶段。

三、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平均地权”。

改良派为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反对“平均地权”,说中国的封建经济制度与欧洲不同,既无贵族压制,土地又极为平均,而且“赋税极轻”,即使将来工业发展了,也不会造成欧美那样的“贫富相悬”的社会现象,因此进行“社会革命”是完全不必要的。

革命派虽然对封建制度缺乏本质的认识,断言中国尚未出现欧美那样的“贫富悬隔”的现象,却鲜明有力地予以回击,指出:“社会革命”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组织的“不完全”,是“放任竞争绝对承认私有财产制”造成贫富悬隔所引起的。

虽然从中国的具体状况来看,马上“绝灭竞争废去私有财产制”是不现实的,但“加之制限与为相对的承认”则是必要的。

经过这场大论战,一、进一步划清了革命派和改良派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于是纷纷脱离改良派,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二、革命派批判了封建文化思想,使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请论述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请论述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请论述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
战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政治势力,二者之间进行了激烈而又长期的论战,这一辩论所展开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如下:
一、主要内容:
1、政治制度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通过革命手段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制度;改良派则主张通过改革手段,推行立宪制度和议会制度,实现渐进式地民主化。

2、经济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以工业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制度;而改良派则主张通过市场经济改革,实现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

3、文化教育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开展大规模的文化革命,推动新文化运动,打破旧有的封建文化和教育,推行普及教育;而改良派则主张通过改良教育内容和提高教育水平,来提高国民素质和文化水平。

二、主要意义:
1、提高阶级觉悟: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之间的辩论,使人们对于社会进步方向和阶级斗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推进民主进程:两派人士的争论,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政治体制上的改革,为建立现代民主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力量。

3、促进文化变革:两派人士对于文化和教育的争论,为文化变革创造了条件,推动了新思潮的兴起和传播。

4、启示今日: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既要继承革命的思想启示,更应在改良开放的道路上积极前行。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守旧派论战的主要问题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守旧派论战的主要问题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守旧派论战的主要问题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首先,要不要变法。

其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最后,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分析题六:关于三次失败的革命运动的失败教训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成功1、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及其意义(1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具体为: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

②维新派的局限性。

a.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b.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 惧怕人民群众。

(2 )戊戌维新的失败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而且再次暴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是根本行不通的。

(3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①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③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及其意义(1 )根本原因: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主观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主要是: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018考研政治:史纲--关于中国近代史中的革命和改良

2018考研政治:史纲--关于中国近代史中的革命和改良

同学们要知道⾰命和改良并⾮是完全对⽴的,两者虽然有分歧,但也有互相声援的⼀⾯。

在史纲的知识点中,我们⼀定要这场⾮常重要的论战--⾰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这是以孙中⼭为代表的⾰命派以《民报》为阵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的保皇派以《新民丛报》为阵地,进⾏的论战,主要内容是,第⼀,要不要以⾰命⼿段*清王朝。

这是论战的焦点。

第⼆,要不要*帝制,实⾏共和。

第三,要不要进⾏社会⾰命。

通过这场论战,民主思想不断普及。

⾟亥⾰命产⽣的积极影响,⽴宪派主导的活动也为其创造了有利条件。

知识我们在考研政治中要学会区分这两个概念,不可混淆。

在戊戌维新运动中,⼀个重要的意义就是“戊戌维新运动是⼀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维新运动突破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的思想,改⾰君主专制制度。

⿎吹民权并提出的开议院的主张,其实就是君主⽴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虽然最后没能切实⽣效,但是在⼀定程度上也是冲击了封建制度的。

⾟亥⾰命,之所以称之为⾰命,是因为他不是经过⾃上⽽下的改良,⽽是通过⾰命的⼿段,*清王朝,只有通过⾰命才能获得民族独⽴和社会进步。

⾟亥⾰命的历史意义也是考研政治重的必备考点,主要从*清王朝、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们的思想解放、促进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等⽅⾯以及推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这⼏个⽅⾯阐述其积极的历史意义。

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命和改良,对史纲中的每⼀个历史事件有准确的分析。

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内容(一)

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内容(一)

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内容(一)
## 革命派与改良派:理念的碰撞与实践的分岐
引言
•问题背景
•论点: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思想迥异
•目的:探讨两派论战的核心议题
革命派:触发根本性变革的激进派
•定义与理念
•提倡的核心主义
•过去的案例分析
改良派:逐渐改善现状的温和派
•定义与理念
•提倡的核心主义
•过去的案例分析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两派的对立观点
•论证与反驳
•理性与激情的对峙
结果与启示
•实践的成果与局限
•汲取历史经验
•探索折衷之道
结论
•两派的论战彰显思想的多样性
•革命派与改良派在实践中的交织与影响
•为社会进步提供不同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 [1] Smith, J. (2010). The Revolutionist Manifesto. - [2] Johnson, M. (2015). The Pragmatic Approach to Change.。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守旧派论战的主要问题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守旧派论战的主要问题

第一,要不要变法。

守旧势力坚持“祖宗之法不能变”,否则就是“违背天理”.维新派指出,事物的进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法则,世间的万事万物“无时不变,无事不变”,“祖宗之法”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开始改变了社会风气,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

其主要内容有: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
正义性、进步性的?
革命派在与改良派的论战中通常会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
必要性:
1.制度病态:革命派认为,当一个社会的制度和结构存在严重
的病态、腐败和不公时,通过渐进的改良往往无法根本解决问题。

革命被视为彻底改变旧有制度、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

2.制度僵化:革命派认为,一些旧有制度和体制可能已经僵化,
无法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

革命被视为打破僵化的束缚,促进制度创新和进步的必要手段。

正义性:
1.平等正义:革命派主张人人平等、社会正义的原则。

他们认
为,某些旧有制度和社会结构造成了不平等和压迫,革命可以推动社会向着更为公平、平等的方向发展,实现正义理念。

2.国家独立与自主:革命派认为,某些国家受到外国侵略和干
涉,革命可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自主,摆脱外来势力的控制,保卫自身的利益。

进步性:
1.社会变革与现代化:革命被认为是实现社会变革和推进现代
化的一种进步手段。

革命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推动国家向
前进步,促使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2.人民权利的保障:革命派强调革命可以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和自由。

他们认为,通过革命,人民可以获得政治参与的机会,享受更多的民主、自由和公民权益。

这些观点常常被革命派用来辩论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以反驳改良派的渐进式改革或维持现有制度的论点。

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辩论始末

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辩论始末

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辩论始末公管A1101班马小彤 2011017238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三十三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思想理论战线上展开了一场革命与改良的大辩论。

一、主要过程:(一)初次交锋: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人逃亡国外,梁启超在日本重建改良派的宣传阵地,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1898年12月)创办《清议报》;又在二十八年创办《新民丛报》。

康有为则于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十三日(1899年7月20日)在加拿大建立“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亦称“保救大清皇帝公司”、“中国维新会”,简称“保皇会”),在“爱国救亡”的旗帜下,反对通过革命办法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寄希望于光绪帝,祈望光绪复辟,继续推行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因此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多次同他们倡议“联合”,都被拒绝。

可是20世纪初,在内忧外患刺激下,知识分子通过清政府对爱国运动镇压的反面教育,日益倾向革命。

改良派从切身利益考虑,在加紧要求清政府实行真正的君主立宪、抵制革命的同时,又将矛头指向革命派,正面阻止革命运动的发展。

(二)正面辩论: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有了统一的组织和明确的纲领,为革命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号召:要把三民主义思想“灌输于人心,而化为常识”。

据统计,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三年革命派主办的报纸、杂志达60余种,其它革命出版物“无虑百数十种”。

这些刊物都在不同程度上阐述了同盟会的主张,《民报》则更为系统地阐述了三民主义思想,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供不应求。

对此康、梁十分恐惧,公然宣称“今者我党与政府死战,犹是第二义,与革党死战,乃是第一义。

”梁启超以《新民丛报》为阵地,连续发表文章,诋毁同盟会政纲。

改良派的活动,成了民主革命的巨大障碍,孙中山立即组织革命派进行有力的回击。

这样,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中心阵地,革命派和改良派在国内外的20多种报刊先后都投入了论战。

浅谈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提要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

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比较分析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比较分析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比较分析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以何种方式变革的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论战。

双方主要围绕“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三个方面展开争论。

反映出双方思想观念的异同。

两者都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他们由于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因此都利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反对封建主义,主张用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取代封建专制体制,进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但由于各自所属的派别不同,在反封建方面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一. 宣传西方思想的方式不同。

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的因循守旧思想;革命派则直接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二. 主张变革的手段和对待清政府的态度不同。

维新派主张用和平改良的方式,幻想自上而下的改革,主张维新变法,要求维护清朝的统治,改变的只是专制主义;革命派主张用武装暴动的方式,坚持自下而上的革命,主张暴力革命,不仅是要改变封建专制主义而且还要推翻清王朝统治;三. 具体目标上有差别。

维新派用改良的方式,最终要建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其代表人物康、梁主张以日、俄为师;革命派则是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创立民国”是革命派的思想核心,他们以美国式的三权分立为建国的理想;四. 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态度不同。

维新派的改良措施中,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只是提出了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具体措施;革命派则主张改变封建土地制度,提出了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土地纲领;五. 实际影响不同。

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但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其大部分法令都被废除,因此维新派在社会上主要起到的是思想启蒙的作用,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存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其影响要大于维新派掀起的戊戌变法运动。

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焦点

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焦点

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焦点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主要是针对三个方面,分别是:
①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②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③要不要社会革命。

其中论战的焦点集中在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上。

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下日益临近崩溃边缘。

国内暗流涌动,列强虎视眈眈,国家民族前途趋向无望。

面对封建顽固派的高压统治,国内革命势力日益强大,民众趋向革命。

以康梁为首的保皇党改良派为了抗衡孙文革命派,幻想建立光绪为首的君主立宪制中国,发动了这场思想大论战。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

革命派與改良派的大論戰同盟會成立後,改良派在思想界和輿論界仍有相當大的影響,其所創辦的《新民叢報》銷售量高達1.4萬餘份之多。

他們堅持君主立憲主張,連續發表文章,製造反革命輿論。

而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統一的政黨和明確的綱領,民主革命思想的宣傳進一步開展起來。

革命派在國內外各地遍設宣傳機關,出版書報雜誌,宣傳同盟會的主張。

這樣,兩派的大論戰已不可避免了。

大論戰以《民報》的創刊為發端。

1905年11月出版的《民報》第1號,除孫中山的《發刊詞》從正面闡發了同盟會的革命綱領以外,其餘的文章如汪精衛的《民族的國民》、朱執信的《論滿洲政府雖欲立憲而不能》、陳天華的《論中國宜改創民主政體》等,都是從不同角度對改良派的“保皇”論調進行批判。

改良派對革命派的挑戰並不示弱。

1906年初,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先後發表《開明專制論》、《申論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之得失》兩篇長文,並把兩文合刊為《中國存亡之大問題》的論文集,大肆攻擊同盟會的綱領。

梁啟超認為,中國國民程度太低,沒有自治的能力,還不具備共和國民的資格。

因此,必須強調“秩序”的問題,一切只能有“秩序”地進行。

如果發生革命,就會破壞秩序,導致內亂。

其最後結局,要是在過去的中國或其他國家,仍會導致專制;而在今天的中國,必然會招致列強的瓜分,而中國就將滅亡。

他特別痛恨《民報》提出的“土地國有”說,認為這將造成下層群眾蜂起,天下大亂,而使中國“億劫不可複”。

梁啟超的主張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正抓住了當時不少人對實行革命存在的疑慮。

要是不在這些問題上來一個有力的澄清,群眾的進一步革命化、革命活動的進一步開展都是難以實現的。

《民報》的作者們勇敢地擔當起了這個重任。

1906年4月28日,同盟會在《民報》第3號上發表號外,題名《〈民報〉與〈新民叢報〉辨駁之綱領》,針對上述論文集,全面披露兩報之間的原則分歧。

聲明:“本報以為中國存亡誠一大問題,然使如《新民叢報》所雲,則可以立亡中國。

故自第四期以下,分類辨駁,期與我國民解決此大問題”。

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

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

1.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首先,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其次,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

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良药。

再次,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

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原因和教训:1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2 主观: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教训:1 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2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革命派与改良派大论战

革命派与改良派大论战

革命派与改良派大论战20世纪初,在民主运动迅猛发展、革命高潮即将来临之际,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仍然极力鼓吹君主立宪,对抗民主革命接连向革命派发动进攻。

革命派对改良派的进攻予以有力地回击。

双方围绕着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展开激烈的长达三年之久的大论战。

从1906到1907年,革命派以《民报》为阵地,改良派以《新民丛报》为喉舌,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①是革命,还是保皇;②是推翻清政府,创立民主共和国,还是实行君主立宪,维护清政府;③是否保存封建土地所有制。

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的两条政治路线的大搏斗。

在论战中,革命派充分揭露了改良派“忠君保皇”的反动实质,捍卫了民主革命的纲领和原则,夺取了当时思想战线上的领导权,从而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和舆论准备。

但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只停留在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未能把土地改革和反封建主义联系起来,无法真正解决你们土地的问题。

这场声势浩大的论战,终于以革命派获得胜利而告终结。

论战的胜利给辛亥革命以极大的鼓舞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崭新的革命形势:(1)推翻了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为思想进步打开了闸门。

(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气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为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5)不仅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忆往昔革命的一路上,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树立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

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

1.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首先,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其次,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

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良药。

再次,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

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原因和教训:1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2 主观: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教训:1 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2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1

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1
清光绪皇帝
维新变法内容简表
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凌 晨,慈禧太后将光 绪帝囚禁于中南海 瀛台;发布训政诏 书,再次临朝“训 政”。
慈禧太后
1898年9月28日,在北 京菜市口,谭嗣同、杨 深秀、林旭、杨锐、刘 光第、康广仁等六人被 害。除京师大学堂外, 所有新政措施全部废止。 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 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 宣告失败。
视频:康有为
讲学办报
康有为的广州万木草堂
长沙时务学堂
《中外纪闻》
办 报 纸
《国闻报》
《时务报》
设 学 堂
时务学堂 万木草堂
保国会
《中外纪闻》
强学会
《国闻报》
办 学 会
《时务报》
时务学堂 万木草堂
进行论战(舆论准备)
论战内容 维 新 派 顽固势力
变者,天下之公理,只有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变法立场 变法才能救亡
首先,领导这场运动的中国民族资 产阶级刚刚形成,而参与运动的又 多限于它的知识分子,这就使得维 新派力量十分单薄。他们虽然广泛 地进行了变法的舆论动员,但争取 到的除了不掌握实权的光绪帝和少 数帝党官僚外,别无势力。他们的 斗争没有造成封建地主阶级的分裂 和动荡,也没有获得人民群众的支 持。这种局面决定了维新派经不起 反动势力的反击。
主观原因之一: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维新派既不想推翻封建政权,又不敢 触动帝国主义,仅仅依靠一个毫无实 权的皇帝,幻想用“和平”、“合法” 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结果碰 得头破血流,遭到失败。另外,维新 派没有找到人民群众这一真正能够打 破旧势力的力量源泉,没有得到人民 群众的支持,只能依靠一部分封建官 僚为后援,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 实际的幻想,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 级在政治上的软弱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20世纪初,欧洲社会的发展迅速,资本主义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并蔓延到各个国家。

在这个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之间的论战已经成为欧洲社会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20世纪初资产
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首先,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需要通过彻底的革命改变社会现状。

他们认为,现有的社会制度不公和政治体制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和发展,因此需要通过革命来推翻现存的政治和经济体制。

这些革命派主张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实现人民的真正权利和自由。

此外,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革命是必要的,因为改良派所提出的限制措施并不能够解决问题。

改良派所提出的保护措施,并不能有效地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更不能消除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根源。

相反,改良派则认为,需要通过逐步改善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以平和的方式改变社会现状。

改良派主张采取法律、政治和经济手段逐步改革社会,并通过一系列措施,如推行改革,减少剥削和贫困等,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改良派强调,改革可以克服社会问题,消除人们的不满和矛盾。

他们认为,通过逐步改善现有社会结构,人们的权利和自由可以更好地保障,而不是采取彻底的革命。

在实践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思想在不同的国家中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例如,在俄国,列宁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沙皇制度,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而孟什维克则主张通过议会、法律和选举逐步改
革社会,以实现人民的权利。

同样,在德国,波罗的海地区社会民主党内部,列宁的思想和考茨基的思想也曾进行过激烈的辩论。

总体来说,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深刻影响了欧洲社会的发展。

革命派和改良派之间的不同意见,反映出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并引领了不同国家发展的路线。

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以及问题的解决,使改革带来的变化似乎黯然失色。

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社会差异,各国的发展路线不尽相同。

历史的进程已经证明,在特定时期里,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都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共同推动了欧洲社会向前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