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病理生理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7ac845177232f60ddcca1c0.png)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草案)使用范围“医学专业(4+4)八年制”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病理生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临床医学的一部分。
学习的目的是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达到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病理生理学分为总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三个部分。
总论主要介绍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普遍规律。
基本病理过程主要讨论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是以系统为单位,介绍一些常见共同的病理过程。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做到:1.正确理解和掌握疾病的概念、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2.熟悉、掌握人体患病时出现的功能与代谢的变化和基本机制;3.做到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强化综合分析能力培养;4.通过自主设计实验的操作提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建立;5.结合原版教科书学习,掌握部分专业英语词汇。
主要参考书本大纲根据陈主初主编《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主要参考书:《病理生理学》8年制规划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病理生理学》第六版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教研室选编《Pathophysiology》McPhee SJ,.《Pathophysiology of Disease》3th ed. 2000(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Kaufman CE, Mckee PA,. 《Essential of pathophysiology》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2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10th ed.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mpany, 2000第一章概论[教学内容]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在医学中的地位一、病理生理学研究的主体——疾病健康、疾病概念与含义。
本科五年制临床医学考纲_病理生理学_大纲
![本科五年制临床医学考纲_病理生理学_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2ea4945be1e650e52ea99e8.png)
第一章绪论【掌握】什么是病理生理学、基本病理过程;病理生理学的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病理生理学的性质。
【熟悉】病理生理学的任务;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疾病概论【掌握】疾病、原因、条件、诱因、脑死亡的概念;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理。
【熟悉】疾病的转归、常见的致病因素及条件。
【了解】各类型的致病因素和条件。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掌握】体液和体液的调节平衡;掌握三型脱水的基本特征、原因、发生机制和对机体的主要影响;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概念、原因以及对心脏、骨骼肌和酸碱平衡的影响。
水肿的概念及发生的基本因素。
【熟悉】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水中毒、盐中毒的基本特征、原因、发生机制和对机体的主要影响;钾代谢障碍对机体其它方面的影响。
【了解】其它类型水钠代谢障碍的基本特征、原因、发生机制和对机体的主要影响;各型水、电解质(钠、钾、)代谢障碍的防治原则。
水肿的表现特征及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掌握】正常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单纯型及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病因与机制、代偿作用、对机体的影响。
【熟悉】判断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正常值、临床意义)、判断方法。
【了解】酸碱平衡的防治原则。
第五章缺氧【掌握】缺氧的概念、原因及四型缺氧的血氧指标变化特点和组织缺氧机制;掌握缺氧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
【熟悉】熟悉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了解】了解氧疗、氧中毒。
第六章发热【掌握】发热的概念与常见病因。
发热激活物的主要种类和性质。
内生致热原的种类、来源【熟悉】发热发病学的基本环节。
熟悉内生致热原的作用部位、作用方式。
熟悉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了解】了解发热的生物学意义与处理原则。
第七章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1【掌握】细胞信号转导、跨膜信号转导、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核受体的概念;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及调节,细胞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熟悉】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原因、发生环节。
病理生理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aa5bb3267ec102de3bd8904.png)
第二章疾病概论第一节健康与疾病1.健康的概念2.疾病的概念第二节病因学1.疾病的发生原因2疾病的发生条件第三节发病学1.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2.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第四节疾病的转归第三章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第一节水、钠代谢障碍1.正常水、纳代谢2.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3.低钠血症4.高钠血症5.等渗性脱水6.水肿第二节钾代谢紊乱1.正常代谢2.钾代谢障碍第三节镁代谢紊乱1.镁的正常代谢2.镁的代谢障碍第四节钙磷代谢障碍1.正常钙磷代谢、调节和功能2.钙磷代谢异常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第一节酸碱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和调节1.酸碱的概念2.体液中酸碱物质的来源3.酸碱平衡的调节第二节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常用指标1.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2.常用检测指标及意义第三节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1.代谢性酸中毒2.呼吸性酸中毒3.代谢性碱中毒4.呼吸性碱中毒第四节混合性的酸碱平衡紊乱1.双重性的酸碱平衡紊乱2.三重性的酸碱平衡紊乱第五节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及其病理生理基础1.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2.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第五章缺氧第一节常用的血氧指标1.血氧分压2.血氧容量3.血氧含量4.血红蛋白血氧饱和度第二节血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1.乏氧性缺氧2.血液性缺氧3.循环性缺氧4.组织缺氧第三节缺氧对机体的影响1.呼吸系统的变化2.循环系统的变化3.血液系统的变化4.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5.组织细胞的变化第四节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第六章发热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病因和发病机制1.发热激活物2.内生致热源3.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第三节代谢与功能的改变1.物质代谢改变2.生理功能改变3.防御功能的改变第四节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第七章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略)第八章细胞增殖和调亡异常与疾病(略)第九章应激第一节概述1.应激的概念2.应激原第二节应激的全身反应1.神经内分泌反应与全身适应性综合征2.急性期反应第三节细胞应激反应1.HSP的概念与分类2.HSP的功能3.HSP表达的调控第四节应激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1.代谢变化2.功能变化第五节应激与疾病1.应激性溃疡2.心身疾病3.应激相关心理、精神障碍第六章病理性应激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第十章缺血-再灌注损伤第一节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及条件第二节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1.自由基的作用2.钙超载3.白细胞作用第三节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1.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2.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3.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4.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5.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6.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7.其他第四节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1.消除缺血原因,尽早恢复血流量2.控制再灌注条件3.改善血组织代谢4.清除自由基5.减轻钙超载6.中性粒细胞抑制剂的应用7.细胞保护剂的应用8.其他第十一章休克第一节休克的病因与分类1.休克的病因2.休克的分类第二节休克的发展过程1.休克的代偿期2.休克的进展期3.休克的难治期第三节休克发病的机制1.神经-体液机制2.组织细胞机制第四节休克时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变化1.肾功能的变化2.肺功能的变化3.心功能的变化4.脑功能的变化5.胃肠道功能的变化6.肝功能的变化7.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变化8.免疫系统功能的变化第五节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病因和发病经过2.发病机制第六节休克和MODS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1.病因防治学2.发病防治学3.支持与保护疗法第十二章凝血与抗凝平衡的紊乱第一节凝血系统功能异常1.凝血系统的激活2.凝血因子的异常第二节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功能异常1.抗凝系统功能异2.纤溶系统功能异常第三节血管、血细胞的异常1.血管的异常2.血细胞的异常第四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和发病机制2.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展过程(分期)及分型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的机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第十三章心功能不全第一节心功能不全的原因和诱因1.心功能不全的病因2.心功能不全的诱因第二节心力衰竭的分类1.按心力衰竭的发生部位分类2.按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分类3.按输出量的高低分类第三节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1.神经-体液调节的激活2.心脏本身的代偿反应3.心脏以外的代偿第四节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1.正常心肌收缩的分子基础2.心肌收缩功能降低3.心肌舒张功能降低4.心脏各部分收缩活动不协调第五节心功能不全时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1.心输出量减少2.静脉淤血第六节心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1.防治发病及消除诱因2.调整神经-体液系统失衡及干预心室重构3.减轻心脏前后负荷4.改善心肌收缩舒张性能5.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第十四章肺功能不全第一节病因和发病机制1.肺通气功能障碍2.肺换气功能障碍第二节呼吸衰竭时的主要代谢变化1.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2.呼吸系统变化3.循环系统变化4.中枢神经系统变化5.肾功能系统变化6.胃肠变化第三节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1.防止去除呼吸衰竭的原因2.提高PaQ23.降低PaCO24.改善内环境及重要器官的功能第十五章肝功能不全第一节概述1.肝脏疾病常见的病因和机制2.肝细胞和肝功能不全第二节肝性脑病1.概念、分类和分期2.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3.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4.肝性脑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第三节肝肾综合征1.病因和类型2.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第十六章肾功能不全第一节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1.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2.肾小管功能障碍3.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第二节急性肾功能衰竭1.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分类和原因2.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3.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功能代谢变化4.急性肾功能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第三节慢性肾功能衰竭1.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2.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过程3.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4.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功能代谢变化第四节尿毒症1.尿毒症毒素2.尿毒症时的功能代谢变化和发病机制3.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第十七章脑功能不全第一节概述1.脑的结构、代谢于功能特征2.脑疾病的表现第二节认知障碍1.认知的脑结构基础2.认知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3.病因和发病4.认知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第三节意识障碍1.意识维持和意识障碍的脑结构基础2.意识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3.意识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4.意识障碍对机体的主要危害5.意识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病理生理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7614f4ac850ad02de8041c5.png)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50128420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Ⅳ课程英文名称:PATHOPHYSIOLOGY课程性质:基础课授课对象:药学、卫生检验、卫生管理、健康保险等学时数:34学时学分数:2学分二、教学目的及要求:病理生理学是医学教育的一门主干学科,是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医学知识。
病理生理学主要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对这些规律和机制的深入认识不但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疾病,而且,由于近年来对疾病发生机制研究的飞速进展,病理生理学的内容更成为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跟上这种进展步伐的重要基础。
学好病理生理学将显著拓宽医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后劲。
病理生理学又是一门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桥梁性学科。
它不仅与解剖学、组织学、遗传学、免疫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密切相关,而且与临床各科亦密切相关。
病理生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一门过渡性学科。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第二章疾病概论----------------------------------------------------------------------------2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2第四章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4第五章缺氧-----------------------------------------------------------------------------------5第六章发热-----------------------------------------------------------------------------------6第七章应激-----------------------------------------------------------------------------------6第八章休克-----------------------------------------------------------------------------------7第九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7第十章缺血-再灌注损伤-------------------------------------------------------------------8第十一章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8第十二章细胞凋亡与疾病------------------------------------------------------------------8第十三章心功能不全--------------------------------------------------------------------------8第十四章呼吸功能不全-----------------------------------------------------------------------9第十五章肝功能不全-------------------------------------------------------------------------10第十六章肾功能不全-------------------------------------------------------------------------11第十七章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12第一章绪论、疾病概论第一节绪论了解:病理生理学的任务熟悉:病理生理学内容:①疾病概论;②基本病理过程;③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教学大纲2024
![《病理学》教学大纲2024](https://img.taocdn.com/s3/m/255e3f6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2e.png)
引言:概述:《病理学》教学大纲(二)是病理学课程的进阶部分,侧重于探索更深入的疾病机制和相关的实验室技术。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将进一步理解疾病的病因学、发病机制以及不同病理类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正文:一、病理学原理与方法1.细胞和组织学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组织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组织学染色技术及其应用2.病理学与免疫学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免疫病理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3.分子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分子病理学技术和应用分子病理学在疾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4.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病理生理学在常见疾病中的应用病理生理学与药物治疗的关系5.实验室病理学技术组织切片制备和染色技术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在实验室病理学中的应用二、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1.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2.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过敏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学特征3.代谢疾病代谢紊乱引起的病理学变化遗传代谢疾病的病理学特征肿瘤相关代谢疾病的病理学特征4.其他系统性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5.肿瘤病理学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病理学特征常见肿瘤类型的病理学特征肿瘤病理学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总结:《病理学》教学大纲(二)涵盖了病理学的原理、方法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
通过深入学习该课程,学生将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有更全面的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实验室技术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该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的医学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预防医学本科《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总结
![预防医学本科《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a5e9e1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fe.png)
预防医学本科《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总结《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ath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__1、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68(46/22)、周学时4、学分3、开课学期4。
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是一门介于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病理学从形态、机能和代谢变化角度研究和分析疾病,阐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转归和后果,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或实验依据。
与先前所学的其它医学基础课程关系密切,并为今后学习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2.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适用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系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观察、描述疾病的病理现象,并能根据病变的基本规律去分析病变,揭示疾病的本质,阐述病理与临床的联系,为学习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后续课程和疾病的防治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4.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病理学是一门介于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
它以学生已学的基础医学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等课程作为学习病理学的基础,为学生日后学习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1) 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本教研室自编《病理学实验指导》2003.(3)李甘地主编《病理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董郡主编《病理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Cotran RS,Kumar V, Collins T.《Robbins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 (6th Edition) 》W.B.Saunder ,1999.(6)Kumar V , Cotran RS,Robbins SL. 《Robbins Basic Pathology (7th Edition) 》2003⑺陈杰、李甘地主编《病理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教学过程采用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中的创新精神。
病理生理学考纲
![病理生理学考纲](https://img.taocdn.com/s3/m/493426f50c22590102029d6e.png)
《病理生理学》考纲一、考试科目简介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之一,它同时还肩负着基础医学课程到临床课程之间的桥梁作用。
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的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理,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病理生理学专业课程考试涵盖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病理生理学各论(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实验等几部分内容。
要求考生通过系统学习相关的基本概念、疾病的原因和条件、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发生机制,较系统地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认识疾病的本质,具备运用科学的思维、逻辑推理方法举一反三地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绪论【考查目标】了解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性质以及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考查内容】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病理生理学在研究疾病时侧重于患病机体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机理。
二、病理生理学的性质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既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
临床观察特别是动物实验在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中起重要作用。
三、病理生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沟通基础与临床医学,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四、病理生理学发展的历史。
疾病概论【考查目标】1. 要求掌握疾病的概念,熟悉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2.了解死亡和衰老的概念;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考查内容】一、疾病与健康的概念人类对疾病认识的历史演进,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
健康、亚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疾病的概念及本质。
二、致病因素和疾病发生条件的一般概念病因和致病条件的概念及特点。
病因的种类。
三、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四、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组织细胞机制和分子机制。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本科)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本科)](https://img.taocdn.com/s3/m/013997d0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a6.png)
病理生理学一、课程简介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其主要任务是从功能与代谢变化来探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病规律和基本病理机制,科学地揭示疾病的本质,为防病、治病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病理生理学属于医学基础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是目前转化医学的基础。
病理生理学基于注重基础,导向临床,包括揭示疾病基本规律的总论,基本病理过程病理生理学及各论,即器官系统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通过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及批判性思维等的培养,为其今后科研素质的提高及培养创新精神打下基础,因此同时包括一些科研方向导向的新进展。
二、理论教学内容1.绪论和疾病概论掌握内容:病理生理学和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健康、疾病的概念;脑死亡的概念和判断标准。
了解内容:病理生理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研究方法;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疾病的病因学及发病学;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基本机制;疾病的转归。
2.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掌握内容: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概念、发病机制、特点和对机体影响及其机制(重点为三型脱水)。
了解内容:正常水和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及代谢调节。
3.水、电解质代谢紊乱(2)掌握内容:水肿的概念、发病机制及水肿的特点,心力衰竭和肝硬化引起水肿的机制。
了解内容:正常血管内外水平衡,体内外水代谢平衡。
4.水、电解质代谢紊乱(3)掌握内容: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概念、发生原因、代谢规律和对机体的影响(重点为心脏、骨骼肌和酸碱平衡)及其机制。
了解内容:正常钾平衡的调节(跨细胞转移和肾调节);各类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5.酸碱平衡紊乱(1)掌握内容:酸碱平衡的概念和酸碱失调的概念;四型单纯型酸碱中毒的概念、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意义、阴离子间隙的概念。
了解内容: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酸碱平衡的调节。
6.酸碱平衡紊乱(2)掌握内容: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呼吸性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和机制。
病理生理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2b45dec81c758f5f61f6762.png)
病理生理学作为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发挥着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作用。
病理生理学范畴非常广泛,主要讨论研究大多数疾病的共有的规律和常见病理过程,以及各器官系统疾病的一般规律和某些常见疾病的特殊规律。
根据肖献忠教授主编的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病理生理学》(第一版)内容,特制定本教学大纲。
大纲确定了病理生理学的基本要求,重点内容要求掌握,其余内容则要求熟悉和了解。
课程基本要求一、性质和任务??? 病理生理学是以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等学科为基础,以患病机体为对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条件、规律、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功能和代谢变化的专业基础学科。
《病理生理学》是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护理学、精神医学、医学检验、预防医学、药学等医学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也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不可或缺的桥梁课程。
其任务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病理过程及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生理学知识,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认识和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PBL课4学时,实验课20学时。
二、理论知识和技能(一)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1、疾病概论:主要讨论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普遍规律,为正确理解和掌握具体疾病的特殊规律打下基础;??? 2、基本病理过程:主要讨论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变化。
包括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休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 3、器官系统病理过程:主要讨论人体几个主要器官系统在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常见的共同的病理过程及某些常见病的病理生理。
包括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胃肠功能障碍、肾功能不全等。
(二)基本技能??? 在建立疾病动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验,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并通过综合机能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病理生理学大纲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病理生理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7d2430e2f60ddccda38a0b5.png)
病理生理学教案大纲一、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二、教案对象:本大纲适用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本科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3.0学分。
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
四、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本课程为学科通识课程模块必选课。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属于医学基础课。
课程主要讲授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学生通过课程理论学习和实验认识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一般规律,理解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机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间的内在联系,为今后的临床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本科学生,在进入临床见习、毕业实习之前必须按照大纲的目的要求,掌握、熟悉或了解教材的有关内容。
六、教案重点:病理生理学教案重点是各种病理过程的机制和机体机能、代谢变化。
七、主要先修课程:生理学、医学生物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病原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等。
八、教案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熟悉: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
2.了解: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内容;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方法、病理生理学发展简史。
【讲授内容】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内容、病理过程概念。
二、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三、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疾病概论【目的要求】1. 掌握:健康、亚健康、疾病、疾病的原因、条件、诱因、危险因素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脑死亡的标准。
2. 熟悉:疾病的原因、条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的区别。
3.了解:疾病的转归;脑死亡的意义;临终关怀与安乐死。
【讲授内容】一、健康与疾病1.健康的概念。
2.亚健康的概念。
3.疾病的概念。
二、病因学1.疾病发生的原因:概念、生物性因素,理化性因素,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病理学理论教学大纲-5年制预防医学
![病理学理论教学大纲-5年制预防医学](https://img.taocdn.com/s3/m/780a3609eff9aef8941e0649.png)
病理学教学大纲所属课程名称:病理学课程英文名称:Pathology所属课程编号:4105104面向专业:预防医学专业(五年制)课程总学时:48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48 (已划入形态实验学)课程学分:3本课程所属院系:东南大学医学院本大纲主撰人:陈平圣Tel:83272507-1 E-mail:chenps@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原理和发展规律、揭示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学科。
该学科已从单纯形态学向分子病理学、病理生物学及多种技术综合应用的方向发展。
病理学与临床医学联系密切,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除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外,它也是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病理学基本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也叫普通病理学,主要讲述疾病中带有共性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也叫系统病理学,主要讲述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病理学的教学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变化,了解临床表现的病理学基础。
教学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
要求学生做到理论与实习、总论与各论、基础与临床、局部与整体、形态与机能、大体与镜观相联系,并用动态的观点分析、了解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加强病案讨论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注意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采取精讲、略讲和自学相结合的原则,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临床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绪论掌握内容: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熟悉内容: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的概念、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了解内容:病理学的发展和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新技术的应用。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掌握内容:1.细胞和组织几种常见的适应性变化(萎缩、肥大、化生和增生)的概念、常见类型和病理改变。
2.细胞和组织常见的损伤性变化—变性的常见类型: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
病理生理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e8a8753fad6195f312ba6c9.png)
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二、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护理学四年制本科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1.5学分,26学时。
四、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本课程为学科通识课程模块必选课。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病理生理学(phathophysiology)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属于医学基础课。
课程主要讲授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学生通过课程理论学习和实验认识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一般规律,理解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机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间的内在联系,为今后的临床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在进入临床见习、毕业实习之前必须按照大纲的目的要求,掌握、熟悉或了解教材的有关内容。
六、教学重点:病理生理学教学重点是各种病理过程的原因、机制和机体机能、代谢变化。
七、主要先修课程:生理学、医学生物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病原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等。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第六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目的要求】1.掌握:三型脱水和水中毒、水肿的概念、发生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的概念及其对机体的影响及机制。
2.熟悉:三型脱水、水中毒、高钾血症、低钾血症的发生原因,正常水、电解质代谢及其调节。
3.了解:各类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七章酸碱平衡失调【目的要求】1.掌握:酸碱平衡、酸碱平衡失调的概念;各型酸碱中毒的概念、发生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2.熟悉: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各型酸碱中毒的原因、代偿调节及血气参数变化。
3.了解: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各型酸碱中毒防治和护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混合型酸碱平衡失调的概念和类型;判断酸碱平衡失调的基本方法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第八章缺氧【目的要求】1.掌握:缺氧的概念、类型、发病原因、血氧变化特点及机制;缺氧时机体主要系统功能、代谢的变化。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适用药学、药物制剂、护理学、预防医学专业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适用药学、药物制剂、护理学、预防医学专业](https://img.taocdn.com/s3/m/7b686944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6e.png)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适用药学、药物制剂、护理学、预防医学专业一、课程简介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是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也是一门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科学。
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起着桥梁作用。
其任务是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疾病发生发展中常见的病理生理学知识,为认识和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包括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教学上采用讲授、自学、课堂讨论和实验等多种方式进行,以理论考试的形式进行学生的学习评价。
本学科与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密切相关,与临床各科特别是内科、外科、妇产科及儿科等亦密切相关。
根据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和我院的实际情况,共安排68理论学时,期中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20学时,本门课程为必修考查课,课程学分3.0,于第四学期开课。
教学中坚持以教师指导下自学为主的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开拓思路,激发其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科学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素质进一步加强。
本课程选用教材:病理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张根葆,杨勤。
二、课程目标(一)基本理论知识1.掌握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专业名词。
2.掌握各章节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机体功能和代谢的异常改变。
(二)基本技能1.运用科学辨证的思维方法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正确判断在疾病中的作用。
2.了解本学科的新成就和新发展。
(三)基本素质1.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立志献身于医学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培养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2.能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如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描述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
-591-三、学时分配单元理论内容理论学时实验内容实验学时1绪论、疾病概论1家兔实验性肺水肿5学时2水电解质代谢紊乱5实验性缺氧5学时3酸碱平衡紊乱3失血性休克5学时4缺氧6病例讨论5学时5发热36应激37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38休克49缺血再灌注损伤410心功能不全411呼吸功能不全412肝功能不全413肾功能不全4合计4820四、理论教学目标与内容第一章绪论目标1.掌握病理生理学的概念。
病理生理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7968a4db0717fd5370cdc50.png)
一1、掌握病理生理学概念。
2、熟悉病理生理学任务、地位、内容及主要研究方法。
3、了解病理生理学发展简史。
二1、掌握健康、疾病、原因、条件、死亡、脑死亡、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等概念及相关英文词汇。
2、掌握病理过程的概念。
3、熟悉病因的种类及其致病特点,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机制,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三1、掌握高渗性脱水及低渗性脱水的概念及英文,2种脱水的病因, 机制, 对机体的影响。
水肿的概念、发病机制。
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概念、病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2、熟悉水中毒、盐中毒的概念及原因、机制, 对机体的影响。
水肿的分类,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正常钾的代谢过程。
3、了解正常水钠代谢,高渗性脱水及低渗性脱水的防治原则,等渗性脱水,常见几种类型水肿,水肿的治疗原则。
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防治原则。
四 1. 掌握酸碱平衡及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和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方式与特点。
2. 掌握血液pH值, PaCO2, SB和AB, BE, AG等指标的含义、正常值、相互之间的关系和病理情况下的变化及其意义。
3. 掌握四种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特征和机制。
4. 掌握分析酸碱平衡紊乱病例的基本思路和规律,以及如何运用四种代偿公式对双重酸碱平衡紊乱做出正确判断。
5. 熟悉酸碱平衡紊乱对机体的影响和三重酸碱平衡紊乱的特点与分析判断方法。
6. 了解体内酸碱物质的来源和种类、酸碱图的应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原则。
五1、掌握缺氧,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的概念及英文词汇2、掌握四种缺氧的原因和机制(难点),血氧变化特点与组织缺氧的机制。
3、掌握缺氧时机体的变化4、了解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及其防治六1、掌握发热、发热激活物、EP的概念及英语词汇。
2、掌握发热激活物、EP、中枢调节介质的种类;掌握发热时体温上升的基本机制。
3、熟悉发热时相及热代谢特点,发热时机能和代谢变化。
4、了解发热的处理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精品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二、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本科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3.0学分。
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
四、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本课程为学科通识课程模块必选课。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连接根底与临床的桥梁学科,属于医学根底课。
课程主要讲授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学生通过课程理论学习和实验认识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一般规律,理解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机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间的内在联系,为今后的临床学习奠定坚实的根底。
作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本科学生,在进入临床见习、毕业实习之前必须按照大纲的目的要求,掌握、熟悉或了解教材的有关内容。
六、教学重点:病理生理学教学重点是各种病理过程的机制和机体机能、代谢变化。
七、主要先修课程:生理学、医学生物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病原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等。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熟悉: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
2.了解: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内容;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方法、病理生理学发展简史。
【讲授内容】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内容、病理过程概念。
二、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三、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疾病概论【目的要求】1. 掌握:健康、亚健康、疾病、疾病的原因、条件、诱因、危险因素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脑死亡的标准。
2. 熟悉:疾病的原因、条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的区别。
3.了解:疾病的转归;脑死亡的意义;临终关怀与安乐死。
【讲授内容】一、健康与疾病1.健康的概念。
2.亚健康的概念。
3.疾病的概念。
二、病因学1.疾病发生的原因:概念、生物性因素,理化性因素,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2.疾病发生的条件:概念、原因与条件的关系。
三、发病学1.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和整体。
2.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组织细胞机制,分子机制。
四、疾病的转归康复,死亡,脑死亡及其判断标准,临终关怀与安乐死。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目的要求】1.掌握:水、电解质代谢障碍发生的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2.熟悉:水、电解质(钠、钾)的正常代谢,水、电解质代谢障碍发生的原因。
3.了解:水、电解质代谢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根底。
【讲授内容】一、水、钠代谢障碍1.正常水、钠代谢:体液的容量和分布,体液的电解质成分,体液的渗透压,水的生理功能和水平衡,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钠平衡,体液容量及渗透压的调节。
2.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
3.低钠血症:(1)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概念,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概念,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4.高钠血症: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概念,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5.等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概念,原因、转化。
6.水肿:(1)水肿概念、分类、水肿的发病机制(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钠、水潴留)。
(2)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水肿的特点(水肿液的性状,水肿的皮肤特点,全身性水肿的分布特点);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二、钾代谢障碍1.正常钾代谢:钾的体内分布,钾平衡的调节,钾的生理功能。
2.钾代谢障碍:(1)低钾血症:概念,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2)高钾血症:概念,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3)钾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目的要求】1.掌握:各型酸碱中毒的概念、机制,机体代偿及对机体的影响;分析单纯性和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
2.熟悉:酸碱平衡的调节、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各型酸碱中毒的原因;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原因和特点。
3.了解: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各型酸碱中毒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讲授内容】一、酸碱的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和调节1.酸碱的概念。
2.体液中酸碱物质的来源。
3.酸碱平衡的调节:血液的缓冲作用,肺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组织细胞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肾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二、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常用指标1.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
2.常用检测指标及其意义。
pH和H+浓度,动脉血CO2分压,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缓冲碱,碱剩余,阴离子间隙。
三、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1.代谢性酸中毒:概念、原因和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呼吸性酸中毒:概念、原因和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代谢性碱中毒:概念、原因和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4.呼吸性碱中毒:概念、原因和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影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四、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概念1.双重性酸碱失衡:酸碱一致型,酸碱混合型。
2.三重性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五、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及其病理生理基础1.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2.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代偿调节的方向性,代偿预计值和代偿限度,以AG值判断代谢性酸中毒的类型及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第五章缺氧【目的要求】1.掌握:缺氧的概念;各型缺氧发生的机制和血氧变化特点;缺氧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2.熟悉:常用的血氧指标;各型缺氧发生的原因。
3.了解: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讲授内容】缺氧的概念。
一、常用的血氧指标二、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1.低张性缺氧:概念,原因、血氧变化的特点及缺氧的机制。
2.血液性缺氧:概念,原因、血氧变化的特点及缺氧的机制。
3.循环性缺氧:概念,病因、血氧变化的特点及缺氧的机制。
4.组织性缺氧:概念,病因、血氧变化的特点及缺氧的机制。
三、缺氧对机体的影响1.呼吸系统的变化:代偿性反应,损伤性变化。
2.循环系统的变化:代偿性反应,损伤性变化。
3.血液系统的变化:代偿性反应(氧离曲线右移),损伤性变化。
4.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5.组织细胞的变化:代偿性反应,损伤性变化(缺氧性细胞损伤)。
四、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第十一章休克【目的要求】1.掌握:休克的概念、发病机制;休克时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变化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2.熟悉:休克的病因。
3.了解:休克的分类、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讲授内容】休克的概念。
一、休克的病因与分类1.休克的病因。
2.休克的分类。
二、休克的发展过程1.休克代偿期(休克早期、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的改变,微循环改变的机制,代偿意义,主要临床表现。
2.休克进展期(可逆性失代偿期、休克中期、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的改变,微循环改变的机制,后果,主要临床表现。
3.休克难治期(休克晚期、不可逆性失代偿期、微循环衰竭期):微循环的改变(DIC的形成),主要临床表现(重要器官功能障碍),休克难治的机制。
三、休克的发病机制1.神经-体液机制:血管活性胺,调节肽,炎症介质。
2.组织-细胞机制:(1)细胞损伤:细胞膜、线粒体、溶酶体的变化。
(2)细胞代谢障碍:物质代谢的变化,能量不足、钠泵失灵,局部酸中毒。
四、休克时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变化肾功能的变化,肺功能的变化,心功能的变化,脑功能的变化,胃肠道功能的变化,肝功能的变化,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变化,免疫系统功能的变化。
五、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MODS的概念。
1.MODS的病因与发病经过(1)MODS的病因(2)MODS的发病经过与临床类型:速发单相型,迟发双相型2. MODS的发病机制:(1)全身炎症反应失控(2)促炎-抗炎介质平衡紊乱(3)其他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的因素:器官微循环灌注障碍,高代谢状态,缺血-再灌注损伤六、休克和MODS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病因学防治,发病学治疗,支持与保护疗法。
第十二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目的要求】1.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概念、发病机制、功能代谢变化2.熟悉:DIC的原因,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分期和分型。
3.了解: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讲授内容】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IC的概念。
1.DIC的常见原因和发病机制(1)DIC常见的原因(2)DIC的发病机制1)组织因子释放,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启动凝血系统。
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
3)血细胞的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4)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2.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2)肝功能严重障碍。
(3)血液高凝状态。
(4)微循环障碍。
3.DIC的分期及分型(1)分期: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2)分型:按DIC发生快慢分型(急性型、慢性型与亚急性型),按DIC的代偿情况分型(失代偿型、代偿型和过度代偿型)。
4.DIC的功能代谢变化(1)出血(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纤溶系统激活,FDP的形成)。
(2)器官功能障碍。
(3)休克。
(4)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裂体细胞)。
5.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三章心功能不全【目的要求】1.掌握:心力衰竭的概念、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和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心功能不全时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2.熟悉:心功能不全的病因、诱因。
3.了解:心功能不全时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讲授内容】心力衰竭的概念。
一、心功能不全的病因与诱因1.病因。
2.诱因。
二、心力衰竭的分类三、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1.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2.心脏本身的代偿反应:心率加快,心脏紧张源性扩张,心肌收缩性增强,心室重塑。
3.心脏以外的代偿:增加血容量,血流重新分布,红细胞增多,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增加。
四、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1.正常心肌舒缩的分子基础:收缩蛋白,调节蛋白,心肌的兴奋-收缩耦联,心肌的舒张。
2.心肌收缩功能降低:心肌收缩相关的蛋白改变,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3.心肌舒张功能障碍:钙离子复位延缓,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心室舒张势能减少,心室顺应性降低。
4.心脏各部分舒缩活动不协调性。
五、心功能不全时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1.心输出量减少: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心排出量减少及心脏指数降低,射血分数降低,心室充盈受损,心率增快),器官血流量重新分配(动脉血压的变化,器官血流量重新分配)。
2.静脉淤血:体循环淤血(静脉淤血和静脉压升高,水肿,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胃肠功能改变),肺循环瘀血(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肺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