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解剖学——传导路:上行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

神经解剖学——传导路:上行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2016-08-14

传导通路分上行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和下行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

一、上行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

传导路:三元两换一交叉,浅脊深延成交叉,经过内囊后脚处,定位诊断要靠它

1、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的肌腱关节等处的深部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周围突-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中枢突-后根的内侧部-薄束和楔束-第二级神经元(薄束和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第三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中央前回。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下部和下肢的肌腱关节等处的深部感受器-周围突-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中枢突-脊髓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后角的胸核-同侧外侧索-脊髓小脑后束-小脑下脚-旧小脑皮质

腰骶膨大节段第V-VII层外侧部-部分交叉-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上脚-旧小脑皮质。

上肢和颈部的本体感觉的第二级神经元在颈膨大第VI-VII层和延髓的楔束副核-楔小脑束(相当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吻侧束(相当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下脚-旧小脑皮质。

X

2.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的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中枢突-后根外侧部(痛、温觉)-第二级神经元(脊髓第IIVV层后角固有核)-斜越1-2脊髓节段或交叉前上升1-

2节段-交叉-脊髓丘脑侧束-丘脑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内囊枕部—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后根内侧部(粗略触觉)-交叉到对侧脊髓丘脑前束-在延髓中部与侧束相融合形成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侧束的纤维排列由外向内:骶、腰、胸、颈。

躯干和四肢深感觉传导路

1.感受器

位于肌、腱、关节、皮肤内。

2.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脊神经

节内,为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布于感受器内,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后索上行为薄束和楔束,终于薄束核和楔束核。

3.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薄束核和楔束核。其纤维交叉后组成内侧丘系,终于背侧丘脑腹后核。

4.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背侧丘脑腹后核,其纤维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感觉中枢。

头面部的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口鼻腔粘膜的浅部感受器-周围突三叉神经的感觉支-第一级神经元(三叉神经节)-中枢突-三叉神经感觉根-升支(触压觉)和降支(痛温触觉)-第二级神经元(脑桥三叉神经脊束感觉主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交叉到对侧-形成三叉丘系-第三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内侧核)-内囊-中央后回的中下1/3部。

角膜反射:角膜受到的刺激-三叉神经的眼神经-脑桥三叉神经主核-发出纤维到双侧面神经核-颧支-眼轮匝肌收缩-双眼同时闭合。

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路

1.感受器

位于皮肤内。

2.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为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布于感受器内,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后角。

3.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脊髓后角。其纤维斜升1~2个脊髓节段交叉至对侧上行为脊髓丘脑束,经脑干终于背侧丘脑腹后核。

4.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背侧丘脑腹后核,其纤维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感觉中枢。

3.视觉传导通路

感受器(视杆和视锥细胞)—第一级神经元(双极细胞)-第二级神经元(节细胞)-视神经-视交叉(鼻侧半纤维交叉,颞侧不交叉)-视束-第三级神经元(外侧膝状体)-视辐射-内囊枕部-距状沟周围皮质。

视束中的纤维有部分经上丘臂进入上丘和顶盖前区-顶盖脊髓束-参与视觉反射。

视觉传导通路的不同部位损伤所引起的视野的变化:

a.一侧视神经损伤-患侧视野全盲。

B.视交叉中央部(交叉纤维)损伤-双侧视野颞侧偏盲。

C.视交叉外侧部损伤-患侧视野鼻侧偏盲。

D.一侧视束视辐射或视觉中枢损伤-双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即患侧视野鼻侧半偏盲和健侧视野颞侧半偏盲)。

瞳孔对光反射:光线-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部分纤维经上丘臂-顶盖前区-双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瞳孔扩约肌。

此反射途径不同部位损伤: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消失

4.听觉传导通路传导通路主要由3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为双极细胞,其胞体位于耳蜗内的蜗(螺旋)神经节内。周围支至内耳的螺旋器(Corti器);而中枢支组成蜗神经,入脑桥终于蜗神经核。第2级神经元的细胞体在蜗神经核内。它们发出的纤维一部分形成斜方体越到对侧向上行,另一部分在同侧上行。上行纤维组成外侧丘系,其大部分纤维止于内侧膝状体。第3级神经元的细胞体在内侧膝状体内。

其轴突组成听辐射,经内囊枕部至颞横回。由于听觉传导通路的2级纤维将左、右两耳的听觉冲动传向双侧听觉中枢,所以一侧外侧丘系、听辐射或听区损伤时,不致产生明显的听觉障碍。只有中耳、内耳、蜗神经或蜗神经核病变时,才能引起患侧的听觉障碍。

5、平衡觉传导通路平衡觉传导通路传导平衡觉的第l级神经元是前庭神经节内的双极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半规管的壶腹嵴、球囊斑和椭圆囊斑;中枢突组成前庭神经,与蜗神经一道入脑桥,止于前庭神经核群。由前庭神经核群发出纤维至中线两侧组成内侧纵束,其中,上升的纤维止于动眼、滑车和展神经核,完成眼肌前庭反射(如眼球震颤);下降的纤维至副神经脊髓核和上段颈髓前角细胞,完成转眼、转头的协调运动。此外,由前庭外侧核发出纤维组成前庭脊髓束,完成躯干、四肢的姿势反射(伸肌兴奋、屈肌抑制)。由前庭神经核群还发出纤维与部分由前庭神经直接来的纤维,共同经小脑下脚(绳状体)进入小脑,参与平衡调节。前庭神经核还发出纤维与脑干网状结构、迷走神经背核及疑核联系,故当平衡觉传导通路或前庭器受刺激时,可引起眩晕、呕吐、恶心等症状。由前庭神经核群发出的第2级纤维向大脑皮质的投射径路不明,可能是在背侧丘脑的腹后核换神经元,再投射到颞上回前方的大脑皮质。

6、嗅觉传导通路由二级神经无组成,第一级位于嗅细胞,中枢突组成嗅丝,穿过筛板,止于嗅球与嗅球内细胞。第二级神经元为嗅球内细胞,组成嗅束,投射到海马旁回钩及其邻近皮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分享

献花(0)

来自: >

0条评论

请遵守用户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转]

[转]

[转]

[转]

[转]

[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热门阅读

最新原创

神经传导通路

一、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脊神经节(I级)、脊髓后角固有核(II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 2、交叉部位:脊髓白质前连合; 3、功能:传导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粗略触觉、压觉。 4、传导束:在脊髓为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粗略触觉、压觉);在脑干为脊髓丘系。 5、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 6、中枢投射:上肢——中央后回中部;下肢——中央后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7、传导途径:皮肤痛温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I级)——后根——脊髓后角固有核(II)——白质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脑干脊髓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8、损伤分析 (1)白质前连合交叉平面以上损伤,对侧功能障碍。颈膨大平面以上损伤出现对侧上下肢感觉障碍;颈膨大平面以下损伤出现对侧下肢感觉障碍。 (2)白质前连合交叉平面以下损伤,同侧功能障碍。 二、躯干和四肢浅深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脊神经节(I级)、薄、楔束核(II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 级)。 2、交叉部位:延髓内侧丘系交叉; 3、功能:传导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4、传导束:在脊髓为薄、楔束;在脑干为内侧丘系。 5、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 6、中枢投射:上肢——中央后回中部;下肢——中央后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7、传导途径:皮肤本体觉、精细触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I级)——后根——脊髓后索:薄、楔束——延髓的薄、楔束核(II)——内侧丘系交叉——对侧内侧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8、损伤分析 (1)交叉平面以上损伤,对侧功能障碍。 (2)交叉平面以下损伤,同侧功能障碍。 三、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三叉神经节(I级)、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II级)、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III级)。 2、交叉部位:脑桥和延髓内二级纤维交叉到对侧; 3、功能:传导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觉。 4、传导束:在脑干为三叉丘系。 5、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 6、中枢投射:中央后回下部。 7、传导途径:皮肤痛温觉感受器——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I级)——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II)——交叉——对侧三叉丘系——脑干——背侧丘脑

简述躯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体感觉传导通路 介绍 躯体感觉传导通路是指从身体各部位到大脑皮层的传导路径,用于传递躯体感觉信号。这些信号包括触觉、温度、疼痛等感觉信息。了解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对理解感觉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相关临床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躯体感觉感受器 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起点是躯体感觉感受器,主要包括皮肤感受器、深感受器和感觉毛细血管。这些感受器分布在全身各部位,包括皮肤、关节、肌腱和内脏等。它们能够感知和转化外界刺激成为电信号,进而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 1. 皮肤感受器 皮肤感受器是最外层的感受器,负责感知触觉、温度和疼痛等感觉。 •触觉感受器:分布在皮肤表面,包括梅毒体、麦氏小体和梅氏小体。 •温度感受器:分布于皮肤的上下层,用于感知冷热刺激。 •疼痛感受器:主要由游离神经末梢和较小的非梅氏感受器组成,对机械、温度和化学刺激敏感。 2. 深感受器 深感受器位于关节、肌腱和肌肉等深部组织,主要用于感知身体的位置、姿势和活动等。 •肌腱感受器:分布在肌腱附近,感知肌腱张力的变化。 •关节感受器:分布在关节囊、韧带和关节滑膜等处,用于感知关节的位置和运动。 3. 感觉毛细血管 感觉毛细血管位于皮肤的真皮层,具有压力感受功能。它们通过感觉毛细血管末梢的变化来感知机械刺激。

二、躯体感觉神经传导通路 躯体感觉信号从感受器传递到大脑皮层,需要经过多个神经元的连续传导。整个传导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通路。 1. 背侧脊髓束 背侧脊髓束是传递触觉和压力感觉等信息的主要通路。它从感受器进入脊髓后,经过以下几个步骤的传导。 •第一次神经元:感受器传递信号到脊髓后,首先与脊髓后角的第一次神经元相连。 •第二次神经元:第一次神经元的轴突跨越至对侧后部,形成背侧脊髓束,再与背侧脊髓束上的第二次神经元相连。 •第三次神经元:第二次神经元的轴突穿过脊髓前部,沿着背伸侧束上行,最终进入脊髓后束,与第三次神经元相连。 •第四次神经元:第三次神经元的轴突终止于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2. 丘脑传导通路 丘脑传导通路主要负责传递疼痛和温度等感觉信息。其中包括间脑、丘脑和皮层的传导。 •间脑:第一次神经元的轴突跨越至对侧后侧间脑,与丘脑迷路核相连。•丘脑:丘脑迷路核的轴突穿过丘脑,向后进入小脑脚。 •皮层:小脑脚发出的纤维连接皮层,与第三次神经元相连。 3. 深感受神经传导通路 深感受神经传导通路主要负责传递身体位置和运动等感觉信息。其中包括脊髓小脑束和网状结构的传导。 •脊髓小脑束:深感受器传递信号进入脊髓后,经过脊髓小脑束传递到小脑。•网状结构:感受器传递信号进入丘脑后,部分信号会通过网状结构传递到小脑。 三、躯体感觉皮层 躯体感觉皮层位于大脑后中部,负责接受和解读躯体感觉信号。它包括原始感觉皮层、副感觉皮层和多式联结皮层等区域。

感觉神经传导通路

感觉神经传导通路 说明一下: 今天大部分的图片和内容来自以下两本书: 1:Sch ünke,Michael, Lawrence M. Ross, Edward D. Lamperti, Erik Schulte, and UdoSchumacher. Atlas of Anatomy: Head and Neuroanatomy. Stuttgart, NY: Thieme,2007. Print. 2:Duus,P., ed. Duus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解剖、生理、临床(第8版). 2009, 海军出版社. 向大家推荐这两本书!强烈推荐和建议购买原版书籍 上周我们看了人体感受器的分布、解剖及功能 这周我们来看看感觉神经的具体传导通路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脊髓的解剖 再回顾一下感觉传导通路的类型 根据神经纤维走行分类,人体的感觉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 意识性本体感觉、位置觉、振动觉、两点辨别觉和精细触觉 - 粗触觉和压觉 - 痛觉和温度觉 一: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传导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的感觉 通过脊髓小脑前束和脊髓小脑后束传导至小脑蚓部(中枢在小脑,所以属于无意识性!)

1.1 脊髓小脑前束 主要传导同侧躯干和下肢本体感受器传导的本体感觉(也称深感觉)。 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后根神经节,在脊髓灰质后角与第二级神经元进行突触联系,第二级神经元部分纤维在脊髓同侧侧索前部上行,绝大部分纤维穿过脊髓灰质前联合到对侧侧索前部上行同侧上行纤维穿过菱形窝到达中脑后,再经小脑上脚和上髓帆到达小脑蚓部 对侧上行纤维穿过菱形窝到达中脑后,也经对侧小脑上脚和上髓帆穿过对侧小脑半球到达小脑蚓部 这里注意:不管是同侧上行还是对侧上行,最后都到达小脑蚓部,都支配身体同侧的本体感觉 (注:具体传导哪些脊髓节段的本体感觉,我查了很多资料,要么不说,要么说胸腰骶部,要么腰骶部,要么是L2/L3以下水平,如果只是腰骶部,就不支配躯干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前后说法矛盾)(再注:维基百科说到脊髓小脑前束传导高尔基腱器官的传导冲动,而不传导肌梭,那么腰骶髓支配区域的骨骼肌的肌梭就没非意识性神经支配了,这合理嘛?我不知道!因为脊髓小脑后束只管C8-L2)(再再注:为了搞清楚这部分,查了很多资料,但是都讲不明白,时间有限,只能先往下写!如果有谁知道哪本书或者哪些文章把脊髓小脑束讲明白的,请给我留言,谢谢!) 插个广告:菱形窝在哪里? 再插个广告:上髓帆在哪里? 1.2 脊髓小脑后束 来自躯干和下肢的本体感受冲动经脊髓后根(第一级神经元)进

传导路和损伤

传导路 传导通路分上行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和下行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 一、上行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 本体觉又称深感觉,是指来自肌、腱、关节等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躯干和四肢的本体觉传导路可分为意识性和非意识性两种。 1、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意识性本体觉传导路能将本体觉传至大脑皮质而引起感知机体在空间的位置和运动的方向。此传导路还传导精细触觉(包括辨别皮肤两点距离的两点辨别觉和辨别物体形状、大小、软硬和纹理粗细等的实体觉)。它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为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组成脊神经的感觉纤维,分布至躯干、四肢的肌、腱、关节等处的本体觉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同侧的后索上行,其中来自第4胸节段以下的纤维在后索中形成薄束,传导躯干下部及下肢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来自第4胸节段以上的纤维,在薄束的外侧形成楔束,传导躯干上部及上肢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薄束和楔束上升到延髓,分别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 第2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薄束核和楔束核,它们发出的纤维呈弓形前行至中央管的腹侧,在中线与对侧纤维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上行,称为内侧丘系,经过脑桥和中脑止于背侧丘脑。 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它们发出轴突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上2/3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此传导路受损时,患者闭目不能确定其相应部位的位置、姿势和运动的方向,震动觉消失,同时精细触觉也丧失。 2.非意识性本体觉传导路此通路是把躯干、四肢的本体觉冲动传至小脑,由两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等处的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分别终止后角的胸核及腰骶节段V~VII层,此两核发出的轴突进入外侧索,分别组成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前束。两束在外侧索的边缘部上行至脑干,后束向上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前束升至脑桥向上经小脑上脚进入小脑。本体觉冲动到达小脑皮质不产生意识感觉,而是反射性调节躯干和四肢的肌张力和协调运动,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 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总结: 躯干四肢的肌腱关节等处的深部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周围突-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中枢突-后根的内侧部-薄束和楔束-第二级神经元(薄束和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第三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中央前回。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总结: 躯干下部和下肢的肌腱关节等处的深部感受器-周围突-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中枢突-脊髓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后角的胸核-同侧外侧索-脊髓小脑后束-小脑下脚-旧小脑皮质 腰骶膨大节段第V-VII层外侧部-部分交叉-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上脚-旧小脑皮质。 上肢和颈部的本体感觉的第二级神经元在颈膨大第VI-VII层和延髓的楔束副核-楔小脑束(相当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吻侧束(相当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下脚-旧小脑皮质。 2.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的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系统解剖学神经部分归纳总结

第十七章: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脊髓 Spinal Cord 一、位置和外形 (1)位置: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L1下缘,新生儿 平L3 (2)外形:前、后稍扁的圆柱形 1.膨大2:颈膨大(C4 ~ T1),腰骶膨大(L2 ~ S3) 2.纵沟6: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脊神经前根走出;后外侧沟:脊神经 4.马尾:由在脊神经末端下行的脊神经根组成 (3)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与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一段脊髓为一个脊髓节段,脊髓可分为31个节段节(颈8、胸12、腰5、骶5、尾1) 二、内部结构: (一)中央管:纵贯脊髓全长,内含脑脊液,在脊髓圆锥内扩大成终室 (二)灰质:呈“H ”形或蝶形,可分为前角、后角和中间带三部分 1.后角: ①缘层: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 ②胶状质:分析脊髓的感觉信息,特别是痛觉信息起重要作用 ③后角固有核:接受后根传入纤维,其轴突至对侧白质组成脊髓丘脑束,此外还接受大脑皮质下行纤维。 2.中间带: ①胸核(C ~ L ):发出纤维经同侧白质上行,止于小脑 ②中间内侧核:接受后根内脏感觉传入纤维 ③中间外侧核(T ~L ):交感神经低级中枢; ④骶副交感核(S2~4):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3.前角: ① 前角内侧核:支配躯干肌。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 ②前角外侧核:支配四肢肌。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 ③Renshaw 细胞:抑制α-运动神经元 (三)白质 1.三个索: ①前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 ②外侧索:前外侧沟与后外侧沟之间 ③后索:后中间沟与后外侧沟之间 2.白质前连合:由横行的越边纤维组成 3.网状结构:后角基部外侧与外侧索白质之间,灰、白质交织区 第二节:脑干 Brain Stem 组成:延髓 (medulla oblongata)、脑桥 (pons)、中脑 (midbrain) 一、脑干的外形 (一)脑干的腹侧面 1. 延髓: ①锥体:锥体束 ②锥体交叉:锥体束的大部分交叉到对侧 ③橄榄:下橄榄核 ④前外侧沟:舌下神经 ⑤橄榄后沟: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2. 脑桥: ①基底沟:基底动脉 ②脑桥基底部(三叉神经) ③小脑中脚(三叉神经) ④延髓脑桥沟: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⑤脑桥小脑三角:延髓、脑桥和小脑交界处 3.中脑: ①大脑脚底:下行纤维束 ②脚间窝:内侧有动眼神经根出脑 ③后穿质 (一)脑干背侧面 1.延髓: ①上部:菱形窝的下半 ②下部:薄束结节:薄束核;楔束结节:楔束核;小脑下脚 2.脑桥: ①构成菱形窝的上半 ②小脑上脚 ③上髓帆:其上方有滑车神经出脑 3.中脑: ①上丘(视觉反射中枢):上丘臂 ②下丘(听觉反射中枢)→ 下丘臂 (二)第四脑室 1.位置: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 2.第四脑室底:菱形窝 3. 境界: ①下外界: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 ②上外界:小脑上脚 ③外侧角 (1)第四脑室顶: ①前部:上髓帆 ②后部:下髓帆,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第四脑室脉络丛 ③三个孔:第四脑室正中孔;第四脑室外侧孔(2个)。 (2)连通关系 ①第四脑室→中脑水管→第三脑室 ②第四脑室→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 一、脑干的内部结构 (一)脑神经核 1.内侧丘系:薄、楔束→薄楔束核→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2.脊髓丘系:脊髓丘脑束→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3.三叉丘系: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 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4.外侧丘系:蜗神经→蜗神经核→下丘核 (3)下行纤维束:锥体束 1.交叉的纤维→皮质脊髓侧束 2.不交叉的纤维→皮质脊髓前束 (4)脑干网状结构 1.位置:位于脑干内神经核与上、下行纤维束之间 2.功能: ①上行网状激动系统:传导非特异性冲动,使大脑皮质保持意识水平、清醒状态 ②躯体运动调节系统:通过网状脊髓束参与运动调节 ③生命运动中枢:延髓网状结构内有心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调节心、血管运动和呼吸运动 第三节:小脑 The Cerebellum (一)位置和外形: 1.位置:位于颅后窝,脑桥与延髓背侧,藉三对小脑脚与脑干相连 2.形态:①小脑蚓 ②小脑半球③小脑脚④小脑扁桃体:靠近枕骨大孔,当颅内压增高时,可引起小脑扁桃体疝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1.小脑皮质:三层——颗粒层、梨状细胞层、分子层 2.髓体:小脑内部的白质 3.小脑核:①齿状核;②中间核:球状核、栓状核;③顶核 (三)小脑的分叶和机能分区 1.形态学分叶 ①前叶:小脑上面原裂以前 ②后叶:小脑原裂与外侧裂之间 ③绒球小结叶:小脑下面借后外侧裂与后叶分界 2.机能分区 ①前庭小脑;②脊髓小脑;③大脑小脑 (四)小脑的纤维联系与功能 1.前庭小脑 (绒球小结叶):原小脑 前庭神经节和前庭神经核的纤维→小脑下脚→前庭小脑→前庭神经核→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躯干肌及眼外肌运动神经元 功能: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2.脊髓小脑(小脑蚓和小脑半球中间部及相关的顶核与中间核):旧小脑 脊髓小脑前、后束→小脑上、下脚→脊髓小脑 ①小脑蚓→顶核→前庭神经核、网状结构→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脊髓前角 ②中间部皮质→中间核→小脑上脚→对侧红核;红核脊髓束→前角 中间部皮质→中间核→小脑上脚→对侧丘脑→大脑皮质→皮质脊髓侧束→脊髓前角 功能:参与调节肌张力,维持姿势 3.大脑小脑 (小脑半球外侧部及相关的齿状核):新小脑 大脑皮质→脑桥核→小脑中脚→大脑小脑→齿状核→小脑上脚→丘脑、红核→大脑 皮质→皮质脊髓侧束→脊髓前角 功能:控制上、下肢精确运动的计划和协调 (五)小脑的功能: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 ①原小脑综合症:平衡失调,眼球震颤 ②新小脑综合征: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意向性震颤等

感觉传导路的名词解释

感觉传导路的名词解释 感觉传导路是指人体中传递感觉信息的通道和途径。它起着将外部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并将这些信号传递给大脑进行处理和解读的重要作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感觉传导路的作用不可忽视,它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外界的感知和认知。 感觉传导路通常由感觉器官、感觉神经、脊髓和脑部神经结构组成。首先,外部刺激通过感觉器官,如皮肤、眼睛、耳朵、鼻子和舌头等,被转化为神经信号。这些感觉器官对不同的刺激有着不同的感知能力和接收机制。 一旦感觉信号被感觉器官接收并转化为神经信号,它们将通过感觉神经传递到脊髓。脊髓是一个位于脊柱内的长条形结构,它在感觉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脊髓的各个部分分别与不同的感觉器官相连,它充当了神经信号的中转站。当感觉信号到达脊髓时,它们会发生一系列的电化学变化,进而被传递到大脑。 感觉信号到达大脑后,它们将被送往不同的脑部区域进行处理和解读。大脑是感觉传导的最终目的地,它由多个区域组成,每个区域负责处理特定类型的感觉信息。举例来说,视觉信息将通过视觉通路被传送到视觉皮层,听觉信息则通过听觉通路传递到听觉皮层。这样,大脑就能够对各种感觉信号进行识别、分析和理解。 除了传递感觉信号外,感觉传导路还具有相对较低级别的处理和调节功能。在感觉传递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通过神经回路不断进行反馈,以确保感官信息的准确性和连贯性。这种反馈机制使我们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对感觉信号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 需要注意的是,感觉传导路不仅限于五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还涉及到其他重要的感知方式,如温度、压力和位置感知等。这些感觉信息也通过类似的传导路传递到大脑,并与其他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以生成我们对外界的完整感知。

大一护理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重点知识

大一护理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重点知识 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1.神经核和神经节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位于中枢部的称为神经核;位于周围部的称为神经节。 2.神经纤维、纤维束和神经神经元的轴突或长树突的外面包有神经外膜或髓鞘称为神经纤维;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于中枢部称为纤维束;神经纤维聚合在一起被结缔组织包裹位于周围部称为神经。 3.灰质和白质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聚的部位,在新鲜标本上呈灰色称为灰质,神经纤维集聚的部位,因髓鞘色泽白亮称为白质。 4、皮质和髓质在中枢部,位于大脑和小脑表层的灰质又称皮质;位于大脑和小脑深部的神经纤维又称为髓质。 5、网状结构中枢部的白质和灰质相间处,纤维纵横交织,其间散在神经胞体称为网状结构。(一)脑干的外形 1、腹侧面 延髓的腹侧面有锥体、锥体交叉、橄榄等结构;并有舌下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连于延髓。在延髓和脑桥之间有延髓脑桥沟。脑桥的腹侧面称基底部,有一纵行的脑桥基底沟;并有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连于脑桥。中脑的腹侧面以视束与间脑分界,有大脑脚、脚间窝;并有动眼神经连于中脑。 2、背侧面 有第四脑室底(菱形窝)、菱脑峡、左右小脑上脚、前后髓帆,滑车神经连于中脑。菱形窝的下界是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和小脑下脚。上界是小脑上脚。两侧角是第四脑室外侧隐窝。菱形窝有髓纹、界沟、内侧隆起、面神经丘、蓝斑、外侧区、前庭区、听结节、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等结构。在中脑的背侧面有顶盖、上丘、下丘、上下丘臂。 ①一般躯体运动核 动眼神经核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 滑车神经核交叉出脑,支配上斜肌。

系统解剖学神经部分归纳总结

第十七章: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脊髓 Spinal Cord 一、位置和外形 (1)位置: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L1下缘,新生儿平L3 (2)外形:前、后稍扁的圆柱形 1.膨大2:颈膨大(C4 ~ T1),腰骶膨大(L2 ~ S3) 2.纵沟6: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脊神经前根走出;后外侧沟:脊神经后根进入。 脊髓圆锥:脊髓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的部分 3.终丝:为软脊膜形成的细丝,由脊髓圆锥向下,止于尾骨 4.马尾:由在脊神经末端下行的脊神经根组成 (3)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与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一段脊髓为一个脊髓节段,脊髓可分为31个节段节(颈8、胸12、腰5、骶5、尾1) 二、内部结构: (一)中央管:纵贯脊髓全长,内含脑脊液,在脊髓圆锥内扩大成终室 (二)灰质:呈“H”形或蝶形,可分为前角、后角和中间带三部分 1.后角: ①缘层: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 ②胶状质:分析脊髓的感觉信息,特别是痛觉信息起重要作用 ③后角固有核:接受后根传入纤维,其轴突至对侧白质组成脊髓丘脑束,此外还接受大脑皮质下行纤维。 2.中间带: ①胸核(C8 ~ L3):发出纤维经同侧白质上行,止于小脑 ②中间内侧核:接受后根内脏感觉传入纤维 ③中间外侧核(T1~L3):交感神经低级中枢; ④骶副交感核(S2~4):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3.前角: ①前角内侧核:支配躯干肌。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 ②前角外侧核:支配四肢肌。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 ③Renshaw细胞:抑制α-运动神经元 (三)白质 1.三个索: ①前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 ②外侧索:前外侧沟与后外侧沟之间 ③后索:后中间沟与后外侧沟之间 2.白质前连合:由横行的越边纤维组成 3.网状结构:后角基部外侧与外侧索白质之间,灰、白质交织区 上行纤维束 纤维束名称位置功能 薄束后索内侧部同侧下半身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楔束后索外侧部同侧上半身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脊髓小脑后束外侧索边缘后部下肢和躯干下部非意识本体觉 脊髓小脑前束外侧索边缘前部 脊髓丘脑束外侧索和前索肢体对侧伴痛、温觉(侧束) 和粗触觉及压觉(前束) 下行纤维束 纤维束名称位置功能 皮质脊髓侧束外侧索同侧骨骼肌随意运动 皮质脊髓前束前索双侧躯干肌随意运动 红核脊髓束外侧索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 前庭脊髓束前索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 网状脊髓束前索和外侧索协调随意运动 顶盖脊髓束前索协调颈肌的随意运动 内侧纵束前索协调眼球和头、颈的运动 固有束:位于灰质周围,负责脊髓节段内和节段间的联络 第二节:脑干 Brain Stem 组成:延髓 (medulla oblongata)、脑桥 (pons)、中脑 (midbrain) 一、脑干的外形 (一)脑干的腹侧面 1.延髓: ①锥体:锥体束 ②锥体交叉:锥体束的大部分交叉到对侧 ③橄榄:下橄榄核 ④前外侧沟:舌下神经 ⑤橄榄后沟: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2. 脑桥: ①基底沟:基底动脉 ②脑桥基底部(三叉神经) ③小脑中脚(三叉神经) ④延髓脑桥沟: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⑤脑桥小脑三角:延髓、脑桥和小脑交界处 3.中脑: ①大脑脚底:下行纤维束 ②脚间窝:内侧有动眼神经根出脑 ③后穿质 (一)脑干背侧面 1.延髓: ①上部:菱形窝的下半 ②下部:薄束结节:薄束核;楔束结节:楔束核;小脑下脚 2.脑桥: ①构成菱形窝的上半 ②小脑上脚 ③上髓帆:其上方有滑车神经出脑 3.中脑: ①上丘(视觉反射中枢):上丘臂 ②下丘(听觉反射中枢)→下丘臂 (二)第四脑室 1.位置: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 2.第四脑室底:菱形窝 3.境界: ①下外界: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 ②上外界:小脑上脚 ③外侧角 (1)第四脑室顶: ①前部:上髓帆②后部:下髓帆,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第四脑室脉络丛 ③三个孔:第四脑室正中孔;第四脑室外侧孔(2个)。 (2)连通关系 ①第四脑室→中脑水管→第三脑室 ②第四脑室→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 一、脑干的内部结构 (一)脑神经核 1.一般躯体运动核 脑神经核位置脑神经功能 动眼神经核中脑上丘Ⅲ上睑提肌,上、下、内直肌,下斜肌 滑车神经核中脑下丘Ⅳ上斜肌 展神经核脑桥Ⅵ外直肌 舌下神经核延髓Ⅶ舌肌 2.特殊内脏运动核 脑神经核位置脑神经功能 三叉神经运动核脑桥Ⅴ咀嚼肌 面神经核脑桥Ⅶ面j、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镫骨肌疑核延髓Ⅸ,Ⅹ,Ⅺ软腭、咽、喉及食管上部骨骼肌 副神经核延髓Ⅺ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3.一般内脏运动核 脑神经核位置脑神经功能 动眼神经副核中脑Ⅲ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上泌涎核脑桥Ⅶ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下泌涎核延髓Ⅸ腮腺 迷走神经背核延髓Ⅹ颈部、胸、腹腔大部分脏器 4.内脏感觉核 脑神经核位置脑神经功能 孤束核延髓Ⅶ,Ⅸ,Ⅹ味觉和内脏一般感觉 5.一般躯体感觉核 脑神经核位置脑神经功能 三叉神经中脑核中脑Ⅴ咀嚼肌的本体觉 三叉神经脑桥核脑桥Ⅴ头面部触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延髓Ⅴ头面部痛、温觉 6.特殊躯体感觉核 脑神经核位置脑神经功能 前庭神经核脑桥、延髓Ⅷ平衡觉 蜗神经核脑桥、延髓Ⅷ听觉 (1)非脑神经核(传导中继核) 非脑神经核位置 红核、黑质、上丘灰质层、下丘核中脑 脑桥核、蓝斑核脑桥 薄束核、楔束核、下橄榄核延髓 (2)上行纤维束 1.内侧丘系:薄、楔束→薄楔束核→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2.脊髓丘系:脊髓丘脑束→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3.三叉丘系: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4.外侧丘系:蜗神经→蜗神经核→下丘核 (3)下行纤维束:锥体束 1.交叉的纤维→皮质脊髓侧束 2.不交叉的纤维→皮质脊髓前束 (4)脑干网状结构 1.位置:位于脑干内神经核与上、下行纤维束之间 2.功能: ①上行网状激动系统:传导非特异性冲动,使大脑皮质保持意识水平、清醒状态 ②躯体运动调节系统:通过网状脊髓束参与运动调节 ③生命运动中枢:延髓网状结构内有心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调节心、血管运 动和呼吸运动 第三节:小脑 The Cerebellum (一)位置和外形: 1.位置:位于颅后窝,脑桥与延髓背侧,藉三对小脑脚与脑干相连 2.形态:①小脑蚓②小脑半球③小脑脚④小脑扁桃体:靠近枕骨大孔,当颅内压增 高时,可引起小脑扁桃体疝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1.小脑皮质:三层——颗粒层、梨状细胞层、分子层 2.髓体:小脑内部的白质 3.小脑核:①齿状核;②中间核:球状核、栓状核;③顶核 (三)小脑的分叶和机能分区 1.形态学分叶 ①前叶:小脑上面原裂以前 ②后叶:小脑原裂与外侧裂之间 ③绒球小结叶:小脑下面借后外侧裂与后叶分界 2.机能分区 ①前庭小脑;②脊髓小脑;③大脑小脑 (四)小脑的纤维联系与功能 1.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原小脑 前庭神经节和前庭神经核的纤维→小脑下脚→前庭小脑→前庭神经核→前庭脊髓 束、内侧纵束→躯干肌及眼外肌运动神经元 功能: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2.脊髓小脑(小脑蚓和小脑半球中间部及相关的顶核与中间核):旧小脑 脊髓小脑前、后束→小脑上、下脚→脊髓小脑 ①小脑蚓→顶核→前庭神经核、网状结构→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脊髓前角 ②中间部皮质→中间核→小脑上脚→对侧红核;红核脊髓束→前角 中间部皮质→中间核→小脑上脚→对侧丘脑→大脑皮质→皮质脊髓侧束→脊髓前 角 功能:参与调节肌张力,维持姿势 3.大脑小脑(小脑半球外侧部及相关的齿状核):新小脑 大脑皮质→脑桥核→小脑中脚→大脑小脑→齿状核→小脑上脚→丘脑、红核→大脑皮质→皮质脊髓侧束→脊髓前角 功能:控制上、下肢精确运动的计划和协调 (五)小脑的功能: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 ①原小脑综合症:平衡失调,眼球震颤 ②新小脑综合征: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意向性震颤等 第四节:间脑 The Diencephalon (一)位置分部: 1.位置: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大部分被大脑半球掩盖,仅部分腹侧部露于脑 2.分部: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底丘脑

神经解剖学学习要点

神经解剖学学习要点 一、神经系统总论复习 1、神经系统包括哪些部分?如何划分? 端脑 间脑 脑〔颅腔内〕中脑 脑桥脑干 延髓 小脑 脑神经〔12〕躯体神经 或交感神经 脊神经〔31〕内脏神经 副交感神经 灰质、白质、皮质、髓质、神经节、神经核、纤维束、神经和网状结构的定义? 灰质:泛指神经元胞体与其树突的集聚处〔脊髓灰质〕 白质:泛指神经纤维的集聚处〔脊髓白质〕 皮质:灰质在脑表面成层配布〔大、小脑皮质〕 髓质:在脑内,皮质深方的白质 神经核:〔在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成一团 纤维束: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上相同的一束神经纤维 网状结构,RF: 灰质和白质混杂的部位,即神经元胞体夹杂于神经纤维之间 神经节:神经元胞体集聚处,神经节有感觉神经节和内脏运动神经节之分 神经:神经纤维在周围部聚合而成,由结缔组织被膜包裹 1、白交通支与灰交通支的区别。 白交通支:由脊髓灰质中间外侧核细胞发出的具有髓鞘的节前纤维,有髓鞘而发亮白色。 连于胸1~腰3脊神经前支与对应的交感干神经节之间 灰交通支:灰交通支是由椎旁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节后纤维,缺乏髓鞘而呈灰色。 连于31对脊神经前支与交感干之间 三、中枢神经复习 1、脊髓的位置、脊髓两个膨大、脊髓圆锥、终丝的概念。 两个膨大颈膨大:C4 - T1 节段,发出臂丛,支配上肢肌 腰骶膨大:L2 - S3节段,发出腰骶丛,支配下肢肌 脊髓圆锥:脊髓末端变细的部分。

终丝:圆锥以下,非神经组织,在第2骶椎水平以下,硬脊膜包绕终丝止于尾骨背面 2、脊髓的内部结构都包括什么? 脊髓内部结构包括: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 脊髓后索,薄束位于内侧,见于脊髓后索的全长〔T5以下占据整个后索〕, 楔束位于外侧〔仅见于T4以上〕 传导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肌、腱和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和 精细触觉〔皮肤的两点间距离辨别觉和物体的纹理觉〕 4、脑干内脑神经核团的分类。按功能分类掌握相关核团的名称、位置、主要功能。 〔1〕一般躯体运动核 ①动眼神经核:位于中脑上丘阶段,中脑水管腹侧。 ②滑车神经核:位于中脑下丘阶段,中脑水管腹侧, ③展神经核:位于脑桥中下部,面神经丘深方。 ④ (2)特殊内脏运动核 ①面神经核:位于脑桥下部,上橄榄核背外侧。 ②疑核:位于延髓橄榄上部和内侧丘系交叉平面,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下橄榄核之间 ③副神经核:位于锥体交叉到4、5颈髓节段的前角背外侧。 ④ (3)一般内脏运动核 ①动眼神经副核〔又称E-W核〕:位于上丘动眼神经核背内侧。 ②上泌涎核:位于脑桥下部,面神经核尾侧部。 ③下泌涎核:位于延髓橄榄上部,迷走神经背核头端附近。 ④ (4)内脏感觉核 ① (5)一般躯体感觉核 ①三叉神经中脑核:从三叉神经脑桥核上端至上丘平面 ②三叉神经脑桥核:位于脑桥中部,三叉神经运动核外侧。 ③1、2颈髓节段与后角相续。 (6)特殊躯体感觉核 ①前庭神经核:由前庭上核、下核、外侧核和内侧核组成,位于菱形窝前庭区深面。 ②由蜗神经背侧核和腹侧核组成,分别位于小脑下脚的背外侧和腹外侧。 5、脑干4大丘系起止、走行、交叉部位、功能。 (1)内侧丘系: 位置与走行:起自薄束核和楔束核→经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在延髓位于中线两旁→脑桥位于被盖腹侧边缘→中脑移向被盖腹外侧边缘, 红核的外侧→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功能:主要传递对侧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2)脊髓丘系: 位置与走行:脊髓的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进入脑干后合并成脊髓丘脑束→延髓位于下橄榄核背外方→脑桥和中脑部位于内侧丘系背外方→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简述躯体感觉传导通路

简述躯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体感觉传导通路是指从身体各个部位传入大脑的感觉信息的通路。 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周围感觉神经、脊髓和脑干,以及大脑皮层。 这些部分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使我们能够感知身 体各个部位的感觉。 周围感觉神经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起点。它们分布在身体各个部位,如皮肤、肌肉、骨骼和内脏等。这些神经末梢能够感知各种不同的刺激,如触觉、温度、疼痛和压力等。当这些刺激作用于神经末梢时, 它们会引起神经元的兴奋,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周围感觉神经传 入脊髓。 脊髓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中枢部分。它位于脊柱内,是神经系统的 重要组成部分。当神经冲动到达脊髓时,它们会被传递到脊髓内的感 觉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会将信息传递到脑干和大脑皮层,以便我们能 够感知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 脑干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重要部分之一。它位于脑部的底部,连接 着脊髓和大脑皮层。脑干中有许多神经核团,它们与脊髓和大脑皮层 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这个网络能够处理各种不同 的感觉信息,如触觉、温度、疼痛和压力等。同时,它还能够控制身

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如呼吸、心跳和消化等。 大脑皮层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终点。它是大脑的最外层,负责处理各种不同的感觉信息。大脑皮层中有许多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负责处理不同的感觉信息。例如,顶叶区域负责处理触觉信息,颞叶区域负责处理听觉信息,枕叶区域负责处理视觉信息等。这些区域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使我们能够感知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 总之,躯体感觉传导通路是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它使我们能够感知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这个通路包括周围感觉神经、脊髓和脑干,以及大脑皮层。这些部分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使我们能够感知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三、神经系统的化学通路 神经系统各种活动的本质是化学过程,作为神经传导通路的关键部位一突触,也绝大多数是化学性的。在此,根据化学神经解剖学的观点,扼要介绍神经系统中一些重要的化学通路chemical pathway。 (一)胆碱能通路胆碱能通路cholinergicpathway以乙酰胆碱为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在神经元胞体内合成,经轴浆运输至末梢,贮存于突触囊泡,在神经冲动作用下释放,作用于靶细胞。神经系统内胆碱能通路分布十分广泛,主要有:①运动传导径路中的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控制随意运动。②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③背侧丘脑至大脑皮质的特异性感觉投射。④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副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神经元,司内脏活动。 (二)胺能通路胺能通路含有胺类神经递质,包括:①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②5一羟色胺;③组胺。下面着重介绍去甲肾上腺素能通路、多巴胺能通路和5-羟色胺能通路。 (三)氨基酸能通路 参与神经传导的氨基酸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类,前者包括天冬氨酸、谷氨酸;后者包括r一氨基了酸(GABA)、甘氨酸和牛磺酸。其中,以GABA能通路分布最广。GABA能通路GABAergic Pathway 包括:①纹状体一黑质径路:由纹状体(主要是苍白球)至黑质。②隔区一海马径路。③小脑一前庭外侧核径路。④小脑皮质一小脑深核往返径路。⑤下丘脑乳头体一新皮质径路。③黑质一上丘径路。⑤广泛存在的局部固有径路。 (四)肽能通路在中枢和周围神经系内广泛存在着多种肽类物质,它们执行着神经递质或调质的功能。下面列举几种较重要的肽能神经通路peptidergic neural pathway。

神经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路 一、本体觉传导通路模型: 1.意识性本体觉 (1)躯干和四肢的本体觉:由3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至本体觉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入脊髓后索上升,其中,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纤维在后索的内侧部排列形成薄束,来自躯干上部和上肢的纤维在后索的外侧部排列形成楔束。(在第五胸节以下的后索中,薄束占据了全部位置而无楔束)。上行至延髓终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起第2级神经元,其轴突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左右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形成内侧丘系。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由腹后外侧核起始为第3级神经元,其轴突经内囊后肢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3、2、1区)和中央前回。 (2)头面部的本体觉:传导路径尚不十分清楚。 2.非意识性本体觉:为传至小脑皮质的本体感觉。由两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本体觉感受器,中枢突进入脊髓,止于胸核和腰、骶膨大第V-VII层外侧部(第2级神经元)。由胸核发出的第2级纤维在同侧外侧索组成脊髓小脑后束,向上经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由腰骶膨大第V-VII层外侧部发出的第2级纤维组成对侧和同侧的脊髓小脑前束,上经小脑上脚进入旧小脑皮质。 二、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模型 1.躯干、四肢的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终止于第2级神经元;第2级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第I、IV、V层,它们发出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上行1-2个节段,然后交叉在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内上行,组成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由丘脑腹后外侧核起始为第3级神经元,其轴突组成丘脑上辐射,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3、2、1区)。 2.头面部的痛、温度和触觉传导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至头面部感受器,中枢突组成三叉神经感觉根,入脑桥,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由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起始为第2级神经元,其轴突大部分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由丘脑腹后内侧核起始为第3级神经元,其轴突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下部。 三、视觉传导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1.视觉传导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眼球视网膜上的双极细胞为第1级神经元。第2级神经元为节细胞,其轴突经视神经管入颅腔,形成视交叉后延为视束(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来自视网膜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多数纤维止于外侧膝状体。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外侧膝状体内,由外侧膝状体核发出纤维组成视辐射(optic radiation),投射到端脑距状沟周围的视区皮质。

【神经传导通路课件制作及教学体会】解剖神经传导通路(共5页)

【神经传导通路课件制作及教学体会】解剖神 经传导通路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摘要:目前解剖学教学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但由于多采用JPG图像或GIF、FLASH动画进行演示,人机互动性不强。本文提出了用Photoshop与Powerpoint结合的方式进行演示,效果颇佳。 关键词:解剖学多媒体教学神经传导通路课件制作 目前解剖学教学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但大多数课件仍然直接采用JPG图像或自主演示的GIF、FLASH动画进行演示,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人、机互动的优势。我们在神经系统传导通路的课件制作中,用Photoshop处理原始图像,然后在Powerpoint中制作出多图层图像,不仅达到了动态演示的效果,而且可以根据讲课进程手动控制演示。 1 课件设计 背景图像独立演示传导通路图像所有信息同时出现,信息量大,不利于学生理解。去除相应的神经元和纤维标示的背景图像独立演示,以提问引入神经纤维传导的始末,激发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 突出显示神经核团在背景图像的基础上,根据讲授内容,各级神经元依次出现,必要时可利用闪烁效果突出显示,便于学生理解。 神经纤维走行效果根据纤维的走行部位,示意神经纤维的线条从上一级神经元开始循路径出现,直至下一级神经元。动态出现的神经纤维,可使神经信号上、下行的传导过程演示更加直观。 动态文字标注动画演示时不出现文字标注,突出显示图像,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思考的空间;图像演示结束后出现文字标注,强化学生记忆。 同步电子板书根据教师讲解进程,电子板书与动画演示同步出现,图文信息渐进展示,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录。 2 准备图像 确定图像格式目前常用的图像格式有JPG、GIF、BMP和PNG 等。JPG和GIF图像文件一般较小,应用广泛,但在课件制作中,直接插入JPG图像会使课件文件体积过大,当图像数量过多时,文件打开缓慢。而BMP图像文件一般较大,但应用课件时,课件文件体积适中,便于后期修改、演示及拷贝。所以一般选择BMP 存储格式。 获取原始图像相关图像可通过扫描选质量较好的图谱或教

神经传导束

神经传导束

常见脑干综合征

小脑的解剖与定位

注:小脑重150g,皮层面积1000cm2,皮层分三层:①分子层②沟细胞层(节细胞层)③颗粒细胞层。 2.小脑受损体征在同侧,是由传导纤维的两次交叉:①小脑核发出纤维到对侧红核交叉为weynokink(魏奈金克氏交叉)。②红核到对侧脊髓束交叉为forel(福如尔式交叉). 上行纤维束(感觉传导束)(上行传导束) ①薄束fasciculus gracilis和楔束fasciculus cuneatus (a) 位置:位于后索,薄束在后正中沟两侧;楔束在薄束的外侧,仅见于第4胸节段以上。[图示] (b) 功能:薄、楔束传导来自身体同侧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薄束传导胸4平面以下(乳头平面)同侧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楔束传导胸4平面以上的同侧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c)起源(胞体位置,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薄束来自胸4以下的同侧的脊神经节;楔束来源于胸4以上的同侧的脊神经节,它们由脊神经节的轴突组成。后索薄、楔束来自各节段的纤维有明显的定位,由内向外,依次由来自骶、腰、胸和颈段的纤维排列而成。 (d)终止(第二级神经元的位置):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由此核发出轴突继续向上传导. (e)损伤症状:一侧薄束、楔束损伤,表现同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当脊髓后索病变,深感觉的信息不能上传到大脑皮质,闭目时不能确定患侧肢体的位置、姿势和运动方向。当闭眼站立时,身体摇晃倾斜,站立不稳,走路如踩棉花状。精细触觉也丧失。 深感觉的感受器位于肌肉、关节和肌腱;精细触觉的感受器的位置在皮肤。 ②脊髓小脑束spinocerebellar tract包括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前束,分别位于外侧索周边的后部及前部。后束纤维主要起于同侧胸核的细胞;前束纤维主要起自对侧灰质v~VII层的细胞.两束向上终于小脑皮质,主要传导非意识性本体觉,以调节肢体运动。 ③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位于脊髓外侧索前部和前索,分别称为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 (a)位置:脊髓丘脑前束位于前索,脊髓丘脑侧束位于外侧索。脊髓丘脑束的纤维在脊髓内亦有明确的定位:从背外侧向腹内侧,依次为来自骶、腰、胸、颈的纤维。 (b)功能:前束传导躯干、四肢皮肤的粗触觉;侧束传导躯干、四肢的痛觉、温度觉. (c)起源(胞体的位置,即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它们均由对侧后角细胞的轴突组成。其轴突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束上行。 (d) 终止(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丘脑。由丘脑发出轴突再上行。 (e)损伤后症状:一侧脊髓丘脑侧束损伤,表现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觉障碍,而粗触觉影响不大,因后索完好,故触觉无明显障碍。

系统解剖学 第十九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书本详细内容+习题)

系统解剖学第十九章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书本详细内容+习题) 三、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是指从感受器到大脑皮质或从大脑皮质到效应器联系的路径。从感受器到大脑皮质的神经传导通路,称感觉(上行)传导通路;从大脑皮质到效应器的神经传导通路,称运动(下行)传导通路。 (一)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和四肢的本体觉、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本体觉又称深感觉,传导来自肌、肌腱和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该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其周围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肌、腱、关节及皮肤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组成薄束和楔束上行至延髓;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内侧丘系,上行到达背侧丘脑;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发出的纤维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躯体感觉区(图1-10-31) 图1-10-31 躯干和四肢的深感觉传导通路图1-10-32 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2.躯干和四肢的痛觉、温度觉、触(粗)觉、压觉传导通路 痛觉、温度觉、粗触觉、压觉又称浅感觉。该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1级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其周围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皮肤的痛觉、温度觉和粗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上升1~2个脊髓节段;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脊髓后角固有核,发出的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束上升,经脑干到达背侧丘脑;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发出的纤维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躯体感觉区(图1-10-32)。 3.头面部的痛觉、温度觉、触(粗)觉传导通路 该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胞体在三叉神经节,其周围突分别组成三叉神经各分支,分布于头面部的皮肤和黏膜,中枢突进入脑干;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上升到达背侧丘脑;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发出的纤维经内囊投射到中央后回下1/3躯体感觉区(图1-10-33)。 图1-10-33 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4.视觉传导通路 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受到光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经第1级神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