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专题学案: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合集下载

8.内力和外力作用

8.内力和外力作用
内力和外力作用
地 质 作 用
内力作用: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
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外力作用: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
辐射能
一、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 塑造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响地 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
造地表形态
பைடு நூலகம்
地 壳 运 动
风化
岩石 对象 方式 风化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几
大方式
侵蚀
岩石及其风化物
物理方式
时间 风化的过程往往漫长而平静, 有些侵蚀现象是可见的
结果 次序
较少能看得见 岩石变碎,变小 风化在前 物质被移走,留下千疮 百孔、沟壑纵横的面貌 侵蚀在后
(3)搬运:
含义: 风化或侵蚀产物在风、流水等搬运作用 在,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
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D.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说明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
的缓慢改变
二、外力作用
(1)风化:
含义: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 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和砂砾,叫做 风化作用。 分类: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侵蚀:
含义: 流水、空气等在运动状态对地表岩石及其 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
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4)堆积:
含义: 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 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 积物。
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态趋于平缓
【例2】.由于河水和海水的相互顶托,河流入海口
常形成“水下沙坝”。其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练习)(原卷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练习)(原卷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基础巩固】(2020·江苏高二)图为长白山天池景观。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内力作用是A.物理风化B.岩浆活动C.变质作用D.化学溶蚀(2020·黑龙江高二期末)长江三峡自西向东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是我国著名的水文地质景观,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位于西陵峡东段。

雄伟壮观的瞿塘峡“夔门”景观(下图)是石灰岩山体被江水从中切穿而形成。

正午前后,巫峡常常江风带雨,云蒸雾绕。

乘船游历其中,宛若在山水画中穿行。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以下地理景观与瞿塘峡“夔门”成因接近的是()A.挪威峡湾B.东非裂谷C.石林峰丛D.华山崖壁(2020·山东高二期中)下图中甲海域附近是世界著名渔场,乙半岛在第四纪冰期曾是北美大陆三大冰川中心之一。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乙半岛地形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海浪B.流水、海浪C.流水、冰川D.冰川、风力(2020·民勤县高二)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上图中Q点与P点的相对高度(H)可能是()A.40米B.69米C.59米D.60米5.该地盛行风向为()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西北风丹霞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沉积岩)巨厚,垂直节理发育,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下图为该地丹霞山景观图。

完成下面小题。

6.读下面“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③→①→②→④D.④→②→①→③7.读丹霞山景观图,推测与其形成过程示意图中时期对应的是()A.①B.②C.③D.④(2020·山东高三三模)攀岩运动是从登山运动中衍生出来的一项竞技体育项目。

它集竞技、健身、观赏、挑战于一体,有“岩壁芭蕾”之称。

我国某省区甲地的地貌为攀岩提供了极佳的场地,一个个独立的山峰鳞次栉比(下图),每一座独峰都有陡峭的岩壁,岩壁节理发育,因风化多凸点、坑洞、拐点、裂隙等,而且表面非常粗糙坚硬。

2014届一轮复习学案——外力作用打印版

2014届一轮复习学案——外力作用打印版

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物质循环制作人:李淑霞周振国于斌审核人:赵春秀高考目标定位课前预习预习指导:请先阅读‘知识框架’,了解本节的主要内容,并能复述;然后阅读‘考点分频’,了解本节中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再完成‘基础知识复习’部分,10分钟时间识记,并找出自己的疑惑点;最后完成预习检测。

一、知识框架::本节中高考考查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基础知识梳理(一)外力作用1.实质:使地表物质从高处向低处迁移,决定着物质迁移的方向。

2.主要类型(1)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水、大气及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2)侵蚀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水等对地表岩石及其的破坏作用。

(3)搬运作用:流水、风、冰川等将和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4)沉积作用:被风、流水、冰川等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堆积的过程。

(5)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3.主要的外力作用与地貌4.喀斯特地貌(1)概念: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又称岩溶地貌。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地区。

(2)形成条件:①有分布广泛和深厚的可溶性岩(石灰岩)②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利于二氧化碳溶于水)(3)形成原理:在自然界,溶有二氧化碳的雨水,会使石灰石构成的岩层部分溶解,使碳酸钙转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当受热或压强突然减小时溶解的碳酸氢钙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淀。

Ca(HCO3)2==== CaCO3+CO2↑+H2O(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组成——三大类岩石(1)岩浆岩——岩浆形成,如花岗岩(侵入岩)和玄武岩(喷出岩)。

花岗岩:质地坚硬,一般用作建筑材料;玄武岩:多气孔,密度小。

(2)变质岩——经作用形成,如石灰岩经变质作用(岩浆的高温)形成大理岩。

2024届高三地理考备考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024届高三地理考备考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答案] (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 形 成 的 先 后 次 序 : 构 成 尖 顶 山 的 玄 武 岩 、 构 成 平 顶 山 的 玄 武 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 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 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 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 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 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形成沙滩等
性)
滨海地区
2.不同的外力作用在不同的区域形成的地貌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 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 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主要是___太__阳__辐__射__能____。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作用有哪些?
表现
因素
作用
风化 作用
温度、水、 __生__物__
使岩石发生_崩__解___、 _破__碎___;为其他外力作用 创造条件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
侵蚀 水、_冰__川___、 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
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 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 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 发时期。

07内力作用-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07内力作用-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2.火焰山下存在一个巨大天然“水库”,并最终成为吐鲁番盆地的灌溉水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山地降水是“水库”的主要补给水源 B.“水库”形成得益于天然储水结构
C.需人工从“水库”抽水
D.灌溉水源直接取自于艾丁湖
地质构造-断层
岩层受力超过其强度极限时发生断裂变形,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而形成 的构造叫断裂构造。若沿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有明显相对位移,则称为断层。
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复习时不要拘泥于地貌类型,而要学会由表及里 地自我推断。
01、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02、板块构造理论 03、地质构造
01
内力作用的主要 表现形式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表形态变化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力 作用
主导
来源 形式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
张裂 (生长边界) 裂谷、海洋、大洋中脊(海岭)
• 生长边界
板块构造
大陆板块张裂 发育成裂谷
海侵成海洋
亚欧板块
红海
非洲板块
东非大裂谷
印度 洋板 块
岩浆继续上涌形成海岭
构造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
张裂 (生长边界) 裂谷、海洋、大洋中脊(海岭)
构造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
张裂 (生长边界) 裂谷、海洋、大洋中脊(海岭)
岩层失去了 连续完整性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实践意义
油、气埋藏 背斜 隧道选址
顶部宜建采石场 向斜 地下水储藏,有“自流井”
泉、湖分布,河谷发育
断层
铁路、公路、桥梁、 水库等要避开断层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积水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岩层下凹,易汇水

2.1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1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4.结合实际情况,讲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在地球表面形态演变中的具体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划分学习小组,布置讨论任务:分析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在地球表面形态演变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展开小组讨论。
3.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生进行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运用人性化的语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基础上,能够独立分析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同时,我将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以提高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物、分析图片、开展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过程。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在地球表面形态演变中的具体作用。
3.运用比较法,使学生明确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异同,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特点、作用过程以及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3.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4.创设讨论话题,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让学生展开深入讨论。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基本概念,使学生明确它们的定义和特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教学设计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在这一节内容里将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本节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不同作用。

2.内容分析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2.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2.能够通过阅读示意图、实例图片,描述并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读图分法2.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人名币的背景图片,提问“印在人民币背面的这些风景你认识吗?”,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不断发生变化的?”。

【新课教学】(一)内力作用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18页-19页的内容。

回答: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其中内力作用是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岩浆活动是岩石圈破裂,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

变质作用是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

2、探究活动:识别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材料:内力作用或和缓或剧烈,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

科学家通过这些痕迹,推测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

下面三段描述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这些痕迹。

a.我国宋代的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

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b.塞拉比斯神庙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滨,建于古罗马时代。

公元79年,神庙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被坏,只留下3根大理石柱。

18世纪,神庙遗址重见天日,人们发现大理石柱6米至6米高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的痕迹。

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学案1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学案1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案1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点呈现】 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地壳物质循环。

【素养目标】 1.联系海陆、湖陆交界地带的一些典型地貌的形成,从要素综合和时空综合的角度探究其形成和发展演化过程,分析内、外力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综合思维)2.结合区域气候、水文特征,从区域的视角解释地貌的形成原因。

(区域认知)3.动手绘制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分小组探讨典型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地理实践力)知|识|梳|理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①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②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系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③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④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拓展] 准确理解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1)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2)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

(3)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⑤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表现因素作用结果风化作用⑥温度、水、生物使岩石发生⑦崩解、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⑬平缓侵蚀作用水、⑧冰川、空气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⑨侵蚀地貌搬运作用风、⑩流水、冰川等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⑪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外力减弱或遇被搬运的物质⑫堆积下来作用到障碍物[提醒] 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遭到破坏,形成许多松散物质,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力无关。

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二者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外力作用及河流阶地、河流袭夺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外力作用及河流阶地、河流袭夺

澉浦以西的钱塘江河口,海域来沙丰富,河床受径流与潮流共同影响,泥沙 易冲易淤,每年4~7月径流量占全年70%,4~11月河床冲淤变化明显,12~次年3月河 床保持稳定。左图示意钱塘江河口观测点位,右图示意1997年4~7月和7~11月钱塘江 河口段沿程冲淤量。据此完成7~8题。
7. 7~11月钱塘江河口段上游和下游河床变化特点是
1、结合材料及示意图,总结河流袭夺的条件
①两条河川间的距离不能太远; ②其中一条河川的侧蚀或向源侵蚀强烈; ③必须一条为高位河、另一条为低位河,也就 是分水岭两侧的海拔要具有明显的差异。
2、说明发生袭夺后,古长江径流量与地貌可 能发生的变化:
发生袭夺后,河流流域面积增大,径流量变大; 径流量变大,侵蚀能力加强,河谷不断加深, 形成三峡。
外力作用
1. 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能、重力等
2. 表现形式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3. 总趋势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1、风化作用
概念
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 生破碎崩解(物理风化)、化学分解(化学风化)和生物分解等。
基本类型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对地表形态 地表岩石被破坏,产生的松散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为其他
(2)冲刷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冲刷,河床 降低。
(3)交替原理: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和堆积往往“你强我弱”,交替进行。流 量大时(汛期),侵蚀为主;流量小时(枯水期),以堆积为 主。
(4)应用:河口区域,河流和潮汐(海浪)共同影响,河海作用强弱“此消彼 长”,会引起海岸线的进退变化。
(3)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表现 原因
运输方式选择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轮复习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轮复习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轮复习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等。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1.六大板块2.板块运动与地貌消亡边界:陆陆板块:高原、高大山脉(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陆洋板块:海沟、岛弧、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生长边界:海岭、裂谷(大西洋中脊海岭、东非大裂谷)。

针对性练习1:下图为世界某处海洋地貌形成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该海沟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①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消亡边界②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生长边界③大陆板块抬升大洋板块,张裂凹陷形成④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挤压碰撞而成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下列地貌中,与图示海沟、岛弧成因相似的是( )A.安第斯山脉B.马达加斯加岛C.东非大裂谷D.阿尔卑斯山答案:1.C 2.A解析:第1题,图示海沟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处,①正确,②错误;图中显示俯冲带,证明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在俯冲边界处碰撞挤压形成海沟,③错误,④正确。

故选C项。

第2题,陆洋板块消亡边界处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A项正确;马达加斯加岛为大陆岛,且远离板块交界处,B项错误;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内部张裂运动形成的,C项错误;阿尔卑斯山是非洲板块(大陆板块)与亚欧板块(大陆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D项错误。

(三)地质构造与地貌1.褶皱:背斜、向斜(1)判断方法:岩层新老关系。

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

(2)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

(3)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岩石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成为山岭。

2.断层:地垒、地堑(1)地垒:中间凸起,两侧凹陷,常形成块状山,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2)地堑:中间凹陷,两侧凸起,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应用背斜:储油气,挖隧道。

向斜:储水,建大坝。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是来自地表以外的作用,主要有流水,冰川,海浪,潮汐,生物,风力等等形式。

其能源主要来自于太阳能,但是地球重力作用下的地质作用也属于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是来自地表以内的作用,主要有岩浆活动,板块运动,变质作用等等形式。

其能源主要是地球内能,地球内能的积累和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衰变有关。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总体的效果是使之更平坦,而内力作用的总体效果是使地表更加不平坦。

目前以地质作用主要以内力作用为主。

内力作用
板块的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板块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形成深海沟,岛弧链和海岸山脉;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形成高大的山系
外力作用
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峡谷和中国特有的黄土高原地貌
流水溶蚀作用形成溶洞
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河口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等海水侵蚀作用形成海蚀地貌
风蚀作用形成蘑菇石,风蚀城堡等
风积作用形成沙丘地貌
风化作用形成花岗岩地貌
还有冰川作用,如欧洲西部海岸线曲折...。

2.1.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2.1.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5.注重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本案例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通过教学策略的巧妙设计,如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地理实践能力等。同时,以人性化的语言和关爱学生的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学习,提高其地理学科素养。
2.通过问题驱动,使学生深入探讨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规律。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课堂参与度。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2.设计合作任务,如调查报告、小组演示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简要介绍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定义,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4.设置疑问:“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究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内力作用的成因、类型和特点,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以及它们对地表形态和资源分配的影响。
2.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内力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地震预警、火山tourism等。
3.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概念和实际应用。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逐一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2.强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它们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内力作用的类型、特点及影响,外力作用的类型、特点及影响等。
2.1.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一、案例背景
本节教学案例以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中“2.1.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为主题,旨在通过深入剖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概念、成因和影响,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两种地质作用的基本特征,提高其地理学科素养。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板块运动与火山活动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板块运动与火山活动

课时26板块运动与火山活动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

2.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影响内力作用地球运动旋转能和引力能,以及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主要是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使地表趋于平坦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名称: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欧亚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而且每个大板块内部还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①图中a是两个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

③图中d是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大裂谷。

特别提醒板块判断容易出现的两个误区(1)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虽然位于欧亚大陆,但属于印度洋板块。

(2)同为科迪勒拉山系的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而形成,而安第斯山脉则是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而形成。

4.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1)火山喷发概念:地球内部能量强烈的释放形式,岩浆喷出地表。

(2)火山喷发的类型: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

(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火山类型形成的地貌实例裂隙式喷发熔岩物质往往形成宽广的玄武岩高原美国哥伦比亚高原、印度西部高原中心式喷发常在地表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如富士山、长白山主峰没有破坏的火山口积水成湖长白山天池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如下表所示:板块运动张裂碰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边界类型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压上拱、隆升形成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图示(2022·6月浙江选考)下图为“世界局部图”。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含解析

第1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对地表形态塑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我们称之为地质作用。

根据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热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1)地壳运动:1运动形式:A.水平运动:造成岩层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B.垂直运动:造成岩层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两种方向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过程缓慢,不易察觉,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岩浆活动:1形式:主要有岩浆喷出(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两种形式只有喷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但作用微弱。

而喷出岩又分为裂隙式(线状)喷发或中心管道式(点状)喷发。

(3)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高温高压)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二)作用主体: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三)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1.风化:风化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温度、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进行分解,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实质是“大块变成小块”。

注意:风化不过多与风联系,风化之后的产物我们称之为风化壳,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从地表风化壳厚度来看,温度高,水分多,植物茂密的地区风化壳厚度最大。

【类型】1物理风化:岩石机械破碎,化学成分没有显著变化。

分:热力风化;冰劈作用。

2化学风化: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

在干燥的环境中,以物理风化为主;在湿润的环境中,以化学风化为主,物理风化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化学风化受温度和水分变化影响都较大。

3生物作用:受生物生长及活动影响而产生。

主要有:机械破坏,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机酸。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7讲在内外力共同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7讲在内外力共同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7讲在内、外力共同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本课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内外力作用下地貌的形成过程2.学会运用内外力作用原理分析地貌二、基础知识自主学习(一)地貌的形成:是在内力和外力下生成和发展的。

内力作用促使地表,增加;外力作用地表,地势高差;地貌类型成因背斜谷、向斜山岩层在挤压作用下形成背斜和向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产生裂隙,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在内力作用下形成谷,河流携带泥沙在谷地而形成河流阶地在地壳垂直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作用形成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下图为发源于太行山的拒马河河流阶地图。

据此完成以下小题。

1.图示多级河流阶地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地壳垂直下降,流水侵蚀B.地壳垂直上升,流水侵蚀C.地壳垂直下降,流水沉积D.地壳垂直上升,流水沉积2.图示地区地壳运动上升的次数最可能是()A.1次B.2次C.3次D.4次【对点精练】海平面基准线是海拔0 m的起算线。

下图为我国东南部某地海平面基准线以下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图完成以下小题。

3.该地地质作用过程依次为()A.下沉沉积、岩浆侵入、抬升侵蚀、下沉沉积、断裂升降B.抬升侵蚀、断裂升降、岩浆侵入、下沉沉积、断裂升降C.岩浆侵入、下沉沉积、断裂升降、抬升侵蚀、下沉沉积D.下沉沉积、抬升侵蚀、断裂升降、岩浆侵入、下沉沉积4.对该区域地貌的推断,正确的是()A.甲地受风力侵蚀,地势低平B.乙地因断裂下陷,蓄水成湖C.丙地因岩浆活动,奇峰林立D.丁地断裂抬升,地势较高(二)特殊地貌景观及等高线判读1.火山口2.风蚀蘑菇3.岱崮地貌4.梯田5.新月形沙丘6.山前冲积扇【对点精练】环崖丹霞地貌以弧形环崖为特色,基岩由坚硬的红色砂岩和松软的页岩构成,其形成受地壳抬升和河流侵蚀的综合作用。

下图为环崖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

据此完成以下小题。

5.地壳抬升前,该地()A.河道位置不易摆动迁移B.背斜构造使砂岩更趋坚硬C.页岩受侵蚀程度大于砂岩D.地表受外力作用趋于平缓6.地壳抬升后,砂岩和页岩的岩性差异导致河道()A.河曲发育B.定向侧移C.持续下切D.游移不定7.环崖是弧型主要是因为()A.砂岩与页岩之间不规则断裂而成B.页岩成环形崩塌形成C.前期曲流形态在砂岩中发育而成D.后期河流侧蚀砂岩形成内、外力共同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练习案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并确定地质构造。

教案: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教案: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教案: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让学生掌握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3. 让学生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4.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2. 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定义、表现形式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以及实际案例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定义、表现形式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貌形成的原因。

2. 讲解内力作用:介绍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3. 讲解外力作用:介绍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黄河流域的地貌变化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6.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案编写: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貌形成的原因。

2. 内力作用讲解:a. 地壳运动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b. 火山和地震的成因及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3. 外力作用讲解:a. 风化作用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b. 侵蚀作用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c. 沉积作用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d. 固结成岩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高三地理一轮复第12讲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本文讲述了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文章通过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作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而垂直运动则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其他内力作用包括岩浆喷出、冷凝形成火山和地震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位,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包括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边界比较活跃。

板块运动有张裂、相撞和相互挤压碰撞等类型,对地貌的影响包括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等。

举例包括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等。

文章中的思维导图清晰明了,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文章已经没有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了,但是需要进行小幅度的改写。

本文主要介绍了地质构造对地貌分布的影响,并通过地图和实例对板块构造、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进行了讲解。

其中,K岛作为一个实例,展示了火山爆发对植被的影响以及自然植被恢复的时间。

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和找矿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在改写文章时,要尽量保留原文的意思和内容,不要改变文章的主旨和重点。

同时,可以适当调整语序和用词,使文章更加通顺和易懂。

海拔逐渐升高,因此,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应该是从下到上呈现出升高的趋势,且应该是沿着甲到乙的方向绘制的,符合选项A的情况。

第3题,根据图中地层的年代依次变老的顺序,丙处应该是年代最古老的地层,而志留系是最古老的地质系,因此,可能发现的地层应该是志留系,选项A正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轮复习专题学案: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专题: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地质作用(营造地表的力量)1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分类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1)风化作用:化学风化:如氧化水解等发生了化学反应生物风化:如植物根系对岩石的破坏和穴居动物对岩石的破坏物理风化:温差、冻融、日晒下岩石热胀冷缩速度不一导致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2)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1 / 11(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4)堆积作用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入海口)、河漫滩平原(中下游)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随风力的减弱,风力的搬运作用减弱,所以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海浪堆积:形成沙滩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

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如大理岩、板岩等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如图……2 / 11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二、判断背斜和向斜1、做快的情况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不完整的要补完整)2、最科学的依据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3 / 1131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褶皱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2、断块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褶皱与断层的区别在于断层处的岩层是不连续的,两侧岩体沿断层面发生了明显的位移)3、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对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

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2、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影响由于山岳地区相对高度大,地表崎岖,因此线路选择时应避开陡坡和沼泽地,而是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对交通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如在陡坡上往往是“之”字形弯曲。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侵蚀地貌4 / 11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1、河流侵蚀的三种类型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

1、洪积一冲积平原一发育于山前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

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

颗粒由扇顶到扇缘越来越小。

2、河漫滩平原一发育于河流的中下游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

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3、三角洲平原一形成于河流入海口河流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5 / 111.(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这是出自唐代诗人韩愈《送桂州严大夫》一诗中的名句。

漓江发源于南岭,在桂林至阳朔河段,蜿蜒南流,河床由砂、卵石组成,两岸多为石灰岩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是桂林山水的核心。

下图示意桂林在广西的位置和漓江的景观。

(1)推断漓江夏、冬两季河水含沙量大小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8分)(2)分析漓江河床多卵石的原因。

(6分)6 / 1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水冲玛瑙大多呈卵石状,磨圆度高,集中分布于河床与沙滩中,原岩以喷出岩为主。

贝齐布卡河口是水冲玛瑙的知名产地(下左图),当地水冲玛瑙原石采集集中在每年的5月----10月。

某地理考察队为了探究水冲玛瑙的形成过程,按照图示路线从马哈赞加徒步经甲城到达图阿马西纳。

考察队发现途径甲城前后所见植被景观差异明显。

(1)说明贝齐布卡河口水冲玛瑙的形成过程。

(8分)⑵分析贝齐布卡河口水冲玛瑙原石采集有明显季节性的原因。

(6分)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塞拉利昂共和国钻石储量丰富,有“钻石之国”之称,钻石采集业是该国的经济支柱之一,全国约有1/3的人口从事钻石采集,钻石一般形成于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岩浆岩中,但该国的主要钻石采集区却分布在源出这类岩石的河流下游的河滩地带。

目前,塞拉利昂主要以钻石荒料的采集、出口为主,而钻石的切磨、钻石饰品制作业则很落后,多数钻石荒料被出口到比利时安特卫普等地打造成名贵钻石饰品,再以高价销往欧美各地。

7 / 11(1)分析塞拉利昂钻石采集区主要分布在西部河流下游河滩地带的原因。

(6分)(2)指出当地人每年开始大规模采集钻石的月份,并分析其原因。

(8分)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

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

和田玉为变质岩,一轮复习专题学案: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

(l)结合地形条件,说明甲处狭长区域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

(8分)(2)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

(8分)⑶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

(8分)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智利目前是全球铜矿储量最丰、产量最大、出口最多的国家,被誉为“铜矿之国”。

位于智利北部地区的丘基卡玛塔铜矿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铜矿,它由岩浆侵入而成。

铜工业是智利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据统计,智利人每创造5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有1美元与铜矿相关;智利每出口5美元商品,其中3美元是铜产品;智利经济增速如果达到5%,那么铜业的贡献率在70%……⑴简述丘基卡玛塔形成世界上最大露天铜矿的地质条件。

(4分)9 / 11一轮复习专题学案: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罗讷河曾是欧洲一条充满“野性〃的河流。

近代以来经过被称为“梯级开发世界之最〃的水站电建设,罗讷河变成了一条“驯服〃的河流。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法国核电在能源消费中比重大幅度上升,要求恢复罗讷河自然生态的呼声持续高涨,关于水电大坝拆与建的争论日趋激烈。

(1)开发前的罗讷河干流谷地多鹅卵石滩,简述其成因。

(8分)高度表闲>20001000-2000500-1000200-50D<2001、(1)夏季大,理由是夏季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多大雨,流量大,对地表和河流的侵蚀作用强,搬运作用也强,河水含沙量大;(4分)冬季小,理由是冬季河流补给以地下水为主,降水少,流量小,侵蚀和搬运作用弱。

(4分)或:差异:夏季大于冬季(2分)一轮复习专题学案: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理由:夏季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多大雨,流量大,对地表和河流的侵蚀作用强,搬运作用也强,河水含沙量大;(4分)冬季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雨水补给少。

(2分)(2)从上游来的河水,水流急,搬运作用强,可携带砾石;(2分)搬运过程中砾石碰撞摩擦,棱角消失;(2分)在漓江河段,流速变缓,携带的卵石在此处堆积。

(2分)2、(1)玛瑙原岩经火山喷发到达地表;经流水冲刷磨圆,并搬运至河口;因河口处地势低平,流速减缓沉积而成。

⑵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有明显干湿季。

湿季(丰水期)河流水位高,采集玛瑙原石难度大;干季(枯水期)河流水位低,河床、涉滩裸露面积大,利于玛瑙原石采集。

3、(1)东北部的山地中富含钻石的岩浆岩由于长期遭受风化、侵蚀而破碎,形成含有钻石的岩石碎块;被流经该地区的河流搬运到下游的平缓地带,由于流速减缓,比重大的钻石在这些地区沉积下来。

(2)11月。

11月前,当地降水多,河流处于汛期,河流从上游带来大量新的沉积物;11月后,河流水位下降,河滩出露,容易采集。

4、(1)地势低,气温偏高;地形封闭,水汽不足。

(2)(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

(3)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

5、地处板块碰撞带,岩浆侵入后冷凝形成铜矿;矿床上覆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侵蚀,使铜矿出露。

(每点2分,共4分)6、鹅卵石来自上游山区,上游山区流速快,流水侵蚀搬运能力强;下游地势变缓,流速降低,搬运能力下降,沉积形成石滩;河水在搬运过程中岩石棱角不断被侵蚀而变圆形(鹅卵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