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农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思考

合集下载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工程人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新工科建设的背景,大学工程训练教学的现状,以及如何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新工科建设的背景新工科建设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新形势下提出的,其主要背景是:1.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制造业需求由低级转向高级、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对工程人才的要求也更高。

2.技术创新的趋势:新兴科技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的快速发展,对工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多学科融合和创新能力。

3.国际竞争的挑战: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竞争对于工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竞争力。

二、大学工程训练教学的现状目前大学工程训练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缺乏更新,难以满足新需求。

3.学生参与积极性低: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缺乏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

4.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缺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与创新的措施1.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增加实验实训课程的比例,建立真实场景模拟实验室,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并运用理论知识。

2.多维度课程设置:增加工科综合素养课程,提高学生的跨学科融合能力;开设创新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创新潜力:鼓励学生参加创新竞赛和科技项目,提供平台和资源支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创新活动。

4.有效教学方法运用:采用探究式教学、项目驱动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创新能力。

5.建立导师制度:为每个学生配备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通过学术交流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四、预期效果与评估通过以上改革与创新的措施,预期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人才。

农学实践教学的建议(3篇)

农学实践教学的建议(3篇)

第1篇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学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实践教学是农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为了提高农学实践教学质量,以下是一些建议:一、明确实践教学目标1. 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教学应注重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农业生产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 技能培养: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农业生产技能,如作物栽培、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

3. 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新的农业技术和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4. 团队合作: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1. 课程设置:根据农学专业的特点,设置实践课程,如农业机械操作、农作物栽培、农业生态等。

2. 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实验课、实习、毕业设计等。

3. 校企合作:与农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

三、完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1. 专业教师: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教师担任实践教学课程。

2. 企业导师:聘请农业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指导。

3. 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实践教学培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四、加强实践教学管理1. 实践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时间安排等。

2. 实践教学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创新能力等。

3. 实践教学评价:定期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五、创新实践教学方式1. 项目式教学:以实际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2. 翻转课堂: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

3. 虚拟仿真技术: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为学生提供虚拟的实践环境,提高实践教学的趣味性和安全性。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随着“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提出和深入推广,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大中小城市中的重要教育机构,承担着培养地方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

目前地方高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日益凸显,急需进行改革与探索,以适应“新工科”教育的要求。

本文将就“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进行深入探讨。

1. 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讲授和书本学习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

而“新工科”教育强调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等要素,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实践技能。

2. 人才培养模式的短板。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但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而“新工科”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 师资队伍结构的不合理性。

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大多偏重于学科专业知识,缺乏行业实践和科研经验,难以满足“新工科”教育的师资需求,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4.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不足。

地方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交流机制不畅,产学研深度融合程度低,学校教学和科研资源无法充分发挥,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空间有限。

1. 推进教学内容的变革。

将“新工科”教育理念融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科交叉与综合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

2.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施项目化教学、问题驱动学习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入在线教育、远程教学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空间。

3. 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培养,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提高教师科研和实践能力,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能力。

4. 拓展产学研深度合作。

积极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引入企业和行业资源,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实践项目开展,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索——以新疆理工学院为例张震张芳(新疆理工学院新疆阿克苏843000)摘要:“新工科”背景下,深化工科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工科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

该文以新疆理工学院为例,分析当前工科课程教学存在的四类问题,探讨改进工科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环节、重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这5种改革实践措施,并对改革预期成果进行了展望,期望通过改革与实践,培养出专业知识储备丰富、工程实践能力突出、专业视野及创新思维宽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改革创新型人才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3(a)-0173-04Exploration on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of Engineering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New Engineering"—Taking Xin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ZHANG Zhen ZHANG Fang(Xin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ksu,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843000China)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new engineering",it has become the theme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to deepening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engineering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and cultivating high quality and innovative talents.Taking Xin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ur kind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engineering course teaching.It discusses five reform practical measures,such as improving engineering teaching mode,optimizing teaching links,reconstructing cur‐riculum system,optimizing talent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mode and strengthening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expected results of the reform.It is expected that through reform and practice,senior ap‐plied talents with ric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reserve,outstand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broad professional vision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will be cultivated.Key Words: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Reform;Innovative talents;Practice开展“新工科”建设是教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打好提升质量、推进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攻坚战的重要举措[1]。

新工科背景下学践研创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学践研创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
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展需求
随着新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实践 教学体系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培养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
推动教学改革创新
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紧密关注产业发展趋势,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 ,确保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
强化产教融合
鼓励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实践教学,推动学校与企业 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产教融合。
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通过与产业对接,不断优化实践教学过程,提高实 践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推进产学研合作,提升实践教学创新性
促进科技创新
加强学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 学内容,推动科技创新。
培养创新人才
通过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其创新精 神和创新能力。
服务地方经济
推动产学研合作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发挥实践教学对地方 经济的服务作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拓展国际合作,提升实践教学国际化水平
3. 促进自主学习:学 践教学鼓励学生自主 探究和学习,培养学 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 创新精神。
研创教学的定义与特点
01
02
定义:研创教学是指通 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 究、创新实践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 力和综合素质。
特点
03
04
05
1.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研创教学将科研与教学 相结合,通过引导学生 参与科研项目、学术研 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 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04
实践教学体系的效果评估
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新工科”教育模式应运而生。

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新工科”教育的背景和特点出发,探讨地方高校在这一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以及现有的一些成功经验和面临的挑战。

一、新工科教育的背景和特点“新工科”教育是指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主体性和团队协作精神为核心,以创新创业教育为重点的一种教育模式。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传统的工科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新工科”教育应运而生,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在“新工科”教育模式下,教育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学习主体,教师也不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学习。

“新工科”教育模式还注重跨学科的融合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在“新工科”教育模式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势在必行。

地方高校作为培养地方人才的重要渠道,需要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更好地培养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注重实践教学地方高校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教学。

传统的理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地方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设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 鼓励学科融合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还需要重视学科融合。

在“新工科”教育模式下,学科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地方高校可以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开设跨学科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学科之间的融合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的能力。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作者:殷文柴强李玲玲于爱忠谢军红樊志龙胡发龙来源:《高教学刊》2020年第14期摘要:新时代视角下,“新农科建设”为我国高等院校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新的方向。

文章通过分析“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人才需求状况,提出了农学专业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针对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应采取的改革体制。

探索农学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旨在进一步提高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新农科建设;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has pointed out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agronomy major innovation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agronomy major and the reform system that should be adopted for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teaching modeby analyzing the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ltivation of agronomy major and meet the social demand for agronomy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for agronomy major was explored.新农科建设已成为新时代高校农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要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不同层面深入理解新农科建设的产生背景及时代意义[1]。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农林院校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探索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农林院校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探索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农林院校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探索作者:李宗平,陈帝伊,张宁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9年第10期摘要:围绕“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农林院校依托优势专业通过建设电工电子实践教学平台;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利用网络及手机APP等现代教学方式构造多样化教学模式、制定阶梯化实验考核方式、引入学科竞赛激励体制等措施促进师生创新热情,并加强教学督导、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从而保障实验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也为农林院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农林院校;新工科;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10-0040-03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如何加强农林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1]。

与传统的工科人才相比,“新工科”建设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扎实、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他们不仅在某一学科学业精深,而且还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他们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还有能力应用新知识、新技术解决未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未来技术和产业起到引领作用[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为了主动适应“新工科”建设背景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抓住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机遇,通过加大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验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改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电子电工实验中心探索出依托学校优势专业,体现农林院校特色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一、加大多层次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按照“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特色,加强实验教学体系和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改革思路,学校对电类学科专业相关实验教学资源和内容进行有机融合。

实践教学在新工科背景下的探索思考

实践教学在新工科背景下的探索思考

实践教学在新工科背景下的探索思考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工科的出现,实践教学在新工科背景下也发生了变化。

实践教学是一种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地掌握新工科知识。

首先,实践教学应该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

实践教学应该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掌握新工科知识。

实践教学应该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新工科知识,更好地掌握新工科技术。

其次,实践教学应该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

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结合新工科的特点,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新工科知识,更好地掌握新工科技术。

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注重实践的实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掌握新工科知识。

此外,实践教学应该注重实践活动的实施。

实践活动的实施应该注重实践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掌握新工科知识,更好地掌握新工科技术。

实践活动的实施应该注重实践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掌握新工科知识,更好地掌握新工科技术。

最后,实践教学应该注重实践活动的评价。

实践活动的评价应该注重实践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掌握新工科知识,更好地掌握新工科技术。

实践活动的评价应该注重实践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掌握新工科知识,更好地掌握新工科技术。

实践活动的评价应该注重实践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掌握新工科知识,更好地掌握新工科技术,以及实践活动的实施情况,以及实践活动的实施效果。

总之,实践教学在新工科背景下应该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掌握新工科知识,更好地掌握新工科技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农业实践教学的建议(3篇)

农业实践教学的建议(3篇)

第1篇一、引言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然而,目前我国农业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等。

为了提高农业实践教学质量,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二、优化实践教学资源1. 增加实践教学场所:学校应积极争取与企业、农村合作,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学校可以与农村合作,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调研等机会。

2. 提升实践教学设施:学校应加大对实践教学设施的投入,如购置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实验室设备等。

此外,还应加强实验室管理,确保设备运行良好,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 建立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学校可以搭建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将校内外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这有助于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三、丰富实践教学内容1.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学校应根据农业专业特点,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丰富实践教学项目: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农业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农业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3. 拓展实践教学形式:除了传统的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形式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农业知识讲座、农业体验活动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农业知识。

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1. 加强实践教学指导: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工作。

指导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2. 强化实践教学考核:学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将实践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通过考核,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新工科建设路径及其改革实践的思考

新工科建设路径及其改革实践的思考

新工科建设路径及其改革实践的思考新工科建设是指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趋势下,加强工科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应对未来科技发展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新工科建设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探索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打破学科学院的壁垒,提高科学和工程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力。

新工科建设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育方法的变革。

新工科建设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探究式、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发现能力。

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面对行业需求,将大量的实践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甚至到行业里招聘老师来为学生实习指导。

还可以与行业建立实习、交流、结构等渠道,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能力积累。

其次是课程设置的更新。

新工科建设要求开发新型课程,为学生提供未来科技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具备未来科技的胸怀和能力。

各学科除了自己的专业课程外,要注重工科领域跨学科、跨领域教育,建立工程设计和科技创新类的新课程,让学生跨越学科、理解技术、创新实现。

第三是教育资源的整合。

新工科建设要求整合教育资源,让各学科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互通。

除了整合各学科领域教师、行业老师外,还可以与企业、研究院所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和企业实践机会。

由科研学院牵头,利用工程实验室建设平台,针对未来行业需求,开发创新产品研发课程、工业信息化正向设计项目实践等多个项目,打通研发设计与行业应用,培养具有独立创新能力的人才。

最后是教育管理的创新。

新工科建设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措施,促进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地。

针对前沿技术领域的线上学习课程及数字工厂开放式实验室等数字化工具,实现教育资源智能化管理,从而更好地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创新精神新工科建设还需要多方的支持,各大高校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教材建设、课程设计、实验室建设、师资建设等不同环节,促进新工科的发展。

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思考及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思考及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思考及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

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的背景、存在问题、改革思考及实践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实践教学的背景新工科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我们了解新工科的概念和内涵。

新工科是指面向21世纪的新时代和新需求的工程技术学科体系,是在传统工科学科框架内进行深化、拓展、融合,同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新兴技术、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跨界融合。

在新工科的背景下,传统的理工科院校实践教学已经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人才需求。

传统的理工科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实验室为主,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培养。

需要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适应新工科的发展需求。

二、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在理工科院校中一直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实践教学的内容单一。

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实验室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2. 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脱节。

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实践教学与之脱节,导致学生在实践中无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实践教学的资源不足。

实验室设备、实训场地等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大量学生的实践需求,使得学生的实践机会受到限制。

以上问题的存在,说明了传统的实践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需求,需要进行改革。

三、改革思考基于新工科的背景下,实践教学需要进行深刻的改革。

以下是一些改革思考点:1. 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

传统的实验室教学只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应该拓展更多的实践教学形式,如工程实践、创新设计、社会实践等,使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2. 课程与实践的整合。

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该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就能够锻炼实践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新工科”是指新一代工程技术学科,包括了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绿色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新型工科教育模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纷纷开始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探索,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并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实践教学。

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校纷纷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2.开展产学研合作。

地方高校积极开展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并将实际需求纳入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推进课程改革。

地方高校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课程改革,推动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开设符合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课程,鼓励学生学习更广泛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4.提倡创新创业。

地方高校积极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增设相关课程并建立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以上种种改革表明,地方高校教学模式正在向着更加实践、更加创新、更加贴近市场需求的方向发展。

在地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问题:1.实践基地不足。

地方高校实践基地相对不足,制约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这就需要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2.师资力量不足。

新工科教育需要具备一定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教师,但地方高校师资力量相对不足,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高水平教师。

3.课程体系滞后。

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于市场需求,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和更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工科的发展。

4.学生就业压力大。

地方高校培养的学生面临就业压力较大,就业率相对较低。

农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农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农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和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农学类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农学类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

探索适合农学类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农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1.实践教学模式的不足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以实习和实训为主,一味强调学生的操作技能,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而且,实践教学设备和场地的匮乏也限制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2.实践教学内容的单一目前的农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上,忽视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和创新。

这使得学生在实践课程中难以接触到最新的农业科技和生产手段,造成了对学生实际工作应用能力的缺失。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指导教师往往缺乏实际的指导经验和教学方法,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对于学生个别问题的解决和帮助不够及时,对于实践教学的评价和反馈不够全面。

二、改进农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议为了提高农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应当注重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内容。

除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还应该加强对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等内容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今农业的发展情况和需求。

2.创新性实践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项目式的实践教学、实践型的课程设计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为了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学校应当增加对实践教学设备和场地的投入,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

在教学基地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最新的农业科技和生产手段,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4.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和评价三、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探讨农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进,以下以某大学农学类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为例进行分析。

农业实践教学改革(3篇)

农业实践教学改革(3篇)

第1篇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农业实践教学作为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重要环节,其改革与创新已成为农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从农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现状分析、改革路径及预期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1. 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现代农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方面、综合性的特点,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农业实践教学方式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改革农业实践教学成为必然趋势。

2. 适应农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农业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理论与实践脱节等。

为了适应农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农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3. 提高农业人才培养质量农业实践教学是提高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通过改革,可以使实践教学更加贴近农业生产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农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1.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目前,我国农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以下问题:实践教学课时不足、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实践基地建设滞后等。

这些问题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难以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

2. 理论与实践脱节部分农业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实际工作。

3.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农业实践教学对师资力量要求较高,但目前部分农业院校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农业实践教学改革路径1.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1)调整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

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2)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多样性。

如:实习实训、生产劳动、科研创新等。

(3)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条件。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随着时代发展和产业变革,新工科建设成为大学工程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新工科建设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工程实践能力强、全面发展的优秀工程人才,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实践能力。

在这一背景下,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变得尤为重要,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产业需求、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

本文将从新工科建设的背景出发,结合大学工程训练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方向和路径。

一、新工科建设的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革,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工程教育模式往往难以满足产业的需求,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工作存在较大差距。

新工科建设应运而生,旨在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

新工科建设要求工程教育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传统的工程教育往往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和书本上的概念,缺乏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工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项目驱动、实践教学等模式,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实际工程项目经验和能力。

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

二、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1. 适应产业需求2. 培养创新能力新工科建设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工程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忽视了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而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工程教育往往只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缺乏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力不从心。

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实践教学2. 项目驱动项目驱动是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实际项目中学习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

55㊀㊀[收稿日期]2018-03-16[作者简介]郝婷,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展改革处办公室秘书,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㊂苏红伟,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展改革处科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㊂新时代背景下我国 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郝婷,苏红伟,王军维,赵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摘㊀要]十九大报告为我国农林高校改革与建设指明了新方向,同时也为农林高校学科发展创造了重要机遇㊂但是传统农林高校面临严重瓶颈制约,难以满足国家和社会提出的新要求㊂积极发展 新农科 ,实现转型跨越,着力解决国家 三农 问题,成为农林高校当前及以后必须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议题㊂通过对农林高校存在问题㊁承担使命以及 新农科 内涵等内容的研究,提出加强 新农科 建设必须扎根中国大地,积极服务国家 三农 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农科;准确研判现代农业发展态势,及时更新 新农科 研究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成果转移转化,激发 新农科 建设的内生动力;积极打造农业命运共同体,全面提升服务全球农业发展的能力㊂[关键词]农林高校; 新农科 ;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G640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献编号]1009-1173(2018)03-0055-05㊀㊀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㊁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㊂在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焕发新生机㊁增添新动能㊁铆足新干劲㊁实现新目标㊂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林高校,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和重要部署,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展示舞台,助力农林高校从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㊂但是,另一方面,作为承担农林人才培养㊁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农林高校,存在自身发展实力与国家战略需求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其传统农科发展面临一些瓶颈制约,依靠传统发展路径难以在人才培养㊁引领国际科技前沿以及重大科技成果产出等方面实现大的突破㊂基于此,我国农林高校必须紧扣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做好顶层规划,调整优化学科布局,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积极加强 新农科 建设,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和水平㊂㊀㊀一㊁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农科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㊀㊀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化,已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㊂对高等教育来说,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对美好教育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㊂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㊁结构和领域的不平衡㊁不合理;这种不充分主要是指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的不充分㊂农林高校属于行业院校,这种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得更为突出㊂(一)学科与专业存在明显倒挂现象相对而言,农学类㊁林学类是农林高校的传统优势学科所在,也是其立校之本㊁发展之本和腾飞之本㊂但是,从目前社会需求来说,农林类专业毕56㊀业生社会需求量不大,毕业生难以找到与其专业契合或与其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工作,致使相关专业学生的获得感较低,同时家长与社会对农林高校的认可度也相对较差㊂另一方面,作为非传统优势学科的工科类专业学生,就业率普遍较高,且待遇也较传统农科高许多,受到家长和社会普遍青睐㊂如何协调和处理好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倒挂问题,是农林高校始终面临的 肠梗阻 问题,也是制约其未来转型发展的瓶颈㊂(二)高考招生改革给传统农科带来严峻挑战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并探索实行按专业录取,标志着我国将进入 专业为王 时代㊂考生与高校间进行双向互动,考生不再单纯坚持学校优先策略,而是在自己喜好专业目录下根据成绩匹配相应学校㊂这样,农林高校一些传统优势学科对应的本科专业,原本依靠调剂获取优质生源的渠道基本被阻断,很多专业很难招到优质生源,部分专业甚至面临无人报考的生死困境㊂如何应对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吸引优质生源,这对农林高校提出了更大挑战㊂(三)传统农科发展面临瓶颈制约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㊁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㊁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㊁农业产业结构换代升级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生,传统农科研究对象的内涵和外延发生重大变化,微观方面进一步向分子水平和营养健康等方向发展,宏观方面向农业全产业链转变㊂社会对农林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㊂但是,农林高校在改造升级传统农科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科技水平㊁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方面还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㊂尤其是利用 互联网+ ㊁大数据㊁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相对较弱㊂另外,对部分专业的未来发展缺少明晰定位和准确研判,难以承担起引领和带动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重任,严重影响和制约农林高校进一步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能力㊂㊀㊀二、新时代背景下农林高校承担着艰巨的历史使命㊀㊀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 七大国家战略 ,除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外,科教兴国战略㊁人才强国战略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㊁乡村振兴战略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㊁可持续发展战略,均与农林高校有十分密切的联系㊂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农林高校承担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㊂具体来说,农林高校承担三方面重要使命:(一)农林高校是践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排头兵粮食安全是事关国家安全稳定大局的战略问题,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 ㊂但是当前,我国大量农民离开农村,迁徙到城镇,农村土地撂荒严重㊁农村青壮年锐减,广大的农村地区缺乏生机与活力,国内粮食生产面临严峻挑战㊂另一方面,我国粮食进口量逐年提高㊂据相关统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第二大稻米和大麦的进口国,排名第十的玉米进口国以及前二十的小麦进口国㊂我国粮食进口实际已占全年粮食总产的11%,超过 红线 6个点[1]㊂如何吸引和留住一部分高素质人才专门从事农业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直接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战略稳定㊂农林高校是最贴近农民㊁最熟悉农业生产技术的核心科教力量,为国家解决 三农 问题持续提供强有力人才和科技支撑,承担培养造就懂农业㊁爱农村㊁爱农民的 三农 工作队伍的重要使命㊂(二)农林高校是解决我国当前面临重大环境和生态问题的主力军有关部门通过对118个城市连续监测数据显示发现,约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地下水只有3%[2];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共约1.5亿亩;此外,因污水灌溉而污染的耕地有3250万亩;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占地和毁田的约有200万亩,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㊂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3]㊂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㊂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持续实施大气污染㊁水污染㊁土壤污染㊁固体废弃物污染等防治行动,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㊁石漠化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内容㊂农林高校在环境科学与工程㊁生态学及林学等方面具有科技和人才优势,在解决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方面特色明显㊂57㊀(三)农林高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锋队我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数的40%左右[4],且农村贫困人口5575万人[5],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制度创新㊁机制创新,让农民主动参与到乡村建设当中来,尤其是让青年人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㊁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和活力,实现全部贫困人口脱贫㊂全面建成产业兴旺㊁生态宜居㊁乡风文明㊁治理有效㊁生活富裕的现代农业农村,助力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㊁全面推进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㊂农林高校在发展生态农业㊁绿色农业㊁生物农业㊁智慧农业以及县域经济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学科优势㊂应进一步发挥其优势,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㊁生产体系㊁经营体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㊂但是另一方面,农林高校面临着伟大使命㊁远大目标与学科建设实力相对较弱的矛盾,要履行以上重要使命,单纯依靠传统农科难以满足其发展要求㊂必须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土地㊁劳动力㊁资金㊁技术㊁市场㊁信息等各种农业要素进行重新配置与优化,使农业资源实现大区域范围内的整体优化配置,使农业的生产方式㊁经营方式㊁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跃升到一种新的业态和高度[6],即积极打造 新农科 ㊂㊀㊀三㊁关于 新农科 内涵及主要特征(一)何为 新农科 新农科 是相对传统农科而言,是个比较概念,是基于新时代 三农 发展需求而提出的我国农科教育改革的新方向㊂关于 新农科 的概念和范畴,应从四个方面去理解和认识:一是新的内涵㊂ 新农科 是面向国际科技前沿㊁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国家粮食安全㊁食品安全㊁生态安全和区域协调发展为重要使命,强化创新与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符合未来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需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科体系㊂二是新的研究内容㊂随着 新农科 内涵的扩展和外延的发展,农科研究内容也发生了深刻变革㊂从单纯重视应用研究向重视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并重转变,从单一强调农业产前㊁产中㊁产后向全产业链提供科技支撑转变,从单一学科支撑向多学科交叉融合转变①,从促进农业发展向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转变㊂这些重大转变,对 新农科 研究内容提出新的更高要求㊂不仅要求开展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提升社会服务水平,还必须加强开展有利于激活和创新农业发展的新体制㊁新机制研究,必须解决新时期职业农民培训㊁终身教育㊁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必须在美丽乡村建设㊁乡风文明培育及精准扶贫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㊂三是新的研究群体㊂传统农科研究人员主要有高等院校㊁科研机构㊁专门农技管理和推广机构及一些农产品开发企业㊂而对 新农科 而言,其要求层次更高㊁涵盖范围更广,其研究群体除传统研究机构以外,还涉及各级政府相关管理部门㊁各层次政策研究机构㊁第三方研究机构㊁相关国际组织,甚至包括新型农民等㊂四是新的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㊂由于 新农科 研究内容全面扩张㊁研究群体不断扩大,其建设与发展将坚持绿色协调㊁开放共享㊁互利共赢理念,组织管理模式也从传统的封闭半封闭模式向更加开放协调的大平台转变㊂ 新农科 建设是一种 科研特区+体验互动 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具有物理实体属性,存在具体的内容㊁人员㊁组织架构和服务体验;另一方面又无具体边界,是一个半虚拟组织,范围可大可小,人员可进可出㊂(二) 新农科 的主要特征1. 新农科 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多学科交叉融合是 新农科 的发展之魂㊂当今世界,一些面向学科前沿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创新成果,大多是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结果㊂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新兴学科的增长点㊁优势学科群的发展点㊁重大创新的突破点[7]㊂ 新农科 的发展,不仅是传统农科内部的交叉融合,也是与现代信息科学㊁生命科学㊁新工科㊁医学和人文社科等学科的相互渗透㊁深度嫁接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学科增长极㊂通过深度交叉融合,进一步拓展 新农科 的内涵,全面提升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㊂2. 新农科 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载体解决好国家未来谁来种地这个重大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 新农科 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使命㊂为履行好这一使命,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58㊀农科 具有三方面使命:一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整合高校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支持和培育一批研发投入大㊁技术水平高㊁综合效益好的农业创新型企业;二是加强农科类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推进大众创业㊁万众创新国家重大战略中,使学生成为农业创业创新的生力军;三是通过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加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力度,支持家庭农场㊁农民合作社等农业发展新业态㊁新模式,使新型职业农民㊁返乡农民工等成为农业创业创新重要组成部分[8]㊂㊀㊀四㊁关于我国构建 新农科 的战略举措(一)扎根中国大地,积极服务国家 三农建设扎根中国大地是 新农科 的社会属性,解决国家 三农 问题是 新农科 的重要使命与任务㊂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㊁知识技术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 四个服务 为指导,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㊂二是必须立足中国国情㊁民情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道路自信㊁理论自信㊁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办学道路㊂三是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持续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广大科教人员的办学积极性和创新活力,持续产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培养大批具有三农 情怀的行业领军和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㊁农民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和人才支撑,为建设科技强国㊁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提供强有力支撑,为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和引领国际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为促进和繁荣国家文化事业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助力中国农业科技走出国门㊁走向世界[9]㊂(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农科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生产方式㊁产业模式与经营手段的创新,代表着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方向㊁新趋势,通过便利化㊁实时化㊁物联化㊁智能化等手段,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径㊁新方法,对传统农科的生产㊁经营㊁管理㊁服务等关键环节产生重大深远影响㊂利用物联网㊁大数据㊁云计算㊁移动互联㊁空间信息技术㊁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农科改造升级,打造信息支撑㊁管理协同,产出高效㊁资源节约㊁环境友好的新农科 ,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多维功能,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积极发展智慧农业㊁精细农业㊁高效农业㊁绿色农业,提高我国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实力,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供强有力科技和人才支撑[10]㊂(三)准确研判现代农业发展态势,及时更新新农科 研究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中,农业科技是科技革命中的重点内容,传统农业正逐步退出舞台,现代农业强势崛起㊂特别是发达国家以科技为主导的农业现代化正在提质加速,其发展的目标㊁思路和举措悄然发生变化,由本国农业市场向占领世界市场战略转移,由利用本国资源向利用别国资源战略转移,由石化农业向绿色农业战略转移㊂因此,必须紧扣国际农业科技前沿,加强对国内与国际对标农林高校发展趋势研究,准确研判国际农业态势[11]㊂在此基础上,及时更新 新农科 建设内容,改革科研组织模式,培育高水平科技成果;同时,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人才质量和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抢占引领农业科技发展和农科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打下坚实基础㊂(四)加强成果转移转化,激发 新农科 建设的内生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我国 新农科 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和生机活力㊂一是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的紧密结合,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㊁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大众创业㊁万众创新,推动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㊁产业化,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12]㊂二是有助于进一步加大高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力度,大力推动高校科研组织方式创新,激励科技人员面向国家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承担各类科研计划项目,积极参与国家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政策建议,激发科教人员的积极性㊁主动性和创造性㊂三是有助于引导科教人员教书育人,注重知识扩散和转移,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㊁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资源,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㊂(五)积极打造农业命运共同体,全面提升服务全球农业发展的能力59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㊂ 新农科 建设要以服务全球农业产业转型升级㊁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农业命运共同体为契机,以构建现代农业发展㊁产业融合大平台为抓手,以助力我国农业科技㊁管理制度和治理经验走出国门㊁走向世界,推动全球农业绿色发展㊁健康发展,以保障全球特别是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粮食安全㊁生态安全㊁食品安全和区域发展为新使命,全力提升服务全球现代农业生产智能化㊁经营网络化㊁管理个性化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农林高校影响力和话语权㊂[注释]①苏红伟,姜转宏,郝婷,王婷.关于我国农业高校社会服务工作的思考 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服务发展的分析[J].农业教育研究,2017(3):8-11.[参考文献][1]网易财经.中国粮食进口猛增三倍,是否坚持 红线 引争议[EB/OL].(2013-01-10)[2017-12-31].http://money.163.com/special/view306/.[2]中国环境保护网.内地64%城市地下水严重污染,基本清洁的仅3%[EB/OL].(2013-02-17)[2018-02-12].http://www.epday.com/?action-viewnews-itemid-26242.[3]搜狐新闻.中国1.5亿亩耕地受重金属污染,每年损失超200亿[EB/OL].(2013-01-29)[2018-02-20].ht⁃tp://news.sohu.com/20130129/n364935640.shtml.[4]智研咨询.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㊁城镇人口数量及农村人口数量分析[EB/OL].(2017-01-22)[2018-02-20].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67375890654433&wfr=spider&for=pc.[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7000万贫困人口4年全部脱贫[EB/OL].(2016-12-02)[2018-02-20].ht⁃tp://www.gov.cn/shuju/2016-12/02/content_5141712.htm?allContent#1.[6]中国农业大学.李道亮:农业4.0引领我国乡村振兴[EB/OL].(2017-01-22)[2018-02-20].http://news.cau.edu.cn/art/2018/1/16/art_8779_552857.html.[7]中国新闻网.以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高校创新能力[EB/OL].(2013-08-06)[2018-02-20].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3/08-06/5128573.shtml.[8]辛涛,黄宁.高校复合型人才的评价框架与特点[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3):49-53.[9]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EB/OL].(2015-11-05)[2018-02-20].http://www.moe.edu.cn/jyb_xwfb/moe_2082/zl_2015n/2015_zl53/201511/t20151104_217646.html.[10]光明理论. 互联网+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四个维度[EB/OL].(2016-02-19)[2018-02-20].http://theory.gmw.cn/2016-02/19/content_18946116.htm.[11]央广网.准确把握世界农业发展新态势新趋向[EB/OL].(2016-02-19)[2018-02-20].http://country.cnr.cn/gundong/20151106/t20151106_520414140.shtml.[12]中国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通知[EB/OL].(2016-04-21)[2018-02-20].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zhengcefabu/201605/t20160510_1983485.htm.(责任编辑:周献)㊀㊀94㊀theopportunitytosustainanddevelop.BasedontheESIranking,thepresentpaperfocusesontheanalysisofpracticaldifficultiesintheconstructionofthefirst-ratedisciplines,suchasacademicpublications,scientificre⁃searchability,teachingstaff,teachingquality,internationalinfluenceandsoon.Thestrategicanalysisofagri⁃culturaluniversitiestobuildthefirst-ratedisciplinesisputforwardfromfouraspectsofdisciplineconstruction,scientificresearch,personneltrainingandsocialinfluence.ThePathofCultivatingHigh-qualityProgramsforCounselorsofCollegeStudentsHUANGShaohua,WANGYue(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Abstract]㊀Throughtheanalysisofthe141high-qualityprojectsforcollegecounsellorssupportedbytheMin⁃istryofEducationinthepastfiveyears,theauthorsfoundthattheseprogramsreflectedthefocusofthecounsel⁃lors dailywork,highlightedthecharacteristicsofthetimefeaturesandothercharacteristicsoftheuniversity,focusedonresourceintegrationandhadarelativelylongincubationperiod.Insum,theyhadastrongappealinformandcontent.Onthisbasis,theauthorsanalyzedthegenerationlogicofthecounsellor'shigh-qualitypro⁃grams:thephilosophicalchoiceofmanasthegoal;thedevelopmentorientationofcareerdevelopmentandworkeffectiveness;thethreeprinciplesashumanism,moderation,andsustainability;fourcultivationmechanismsasgoal-oriented,demand-stimulating,professionalendogenoustypeandresourceexpansiontype.Andtheauthorstriedtobuildaconceptualmodelofcounsellors high-qualityproject.SomeThoughtsontheNeo-AgricultureEducationinChinaintheNewEraHAOTing,SUHongwei,WANGJunwei,ZHAOLei(NorthwestA&FUniversity,Yangling712100,China)[Abstract]㊀Thenineteenthreports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putforwardanewandimportantmissionforthereformandconstructionofagriculturalandforestryuniversities,whichhascreatedimportantopportunitiesforthedisciplinedevelopmentinagriculturalandforestryuniversities.However,traditionalagriculturalandfor⁃estryuniversitiesarefacingseriousbottlenecks thedifficultytomeetthenewdemandsofthestateandsociety.WeshouldactivelydevelopNeo-AgricultureEducation,realizethetransitionandmakeeffortstosolvethe"ThreeRural"problemsinthecountry.Itisanimportantandlong-termproblemtobeexploredandsolvedbyag⁃riculturalandforestrycollegesanduniversities.Basedontheresearchontheproblems,missionsandcontentsofNeo-AgricultureEducationi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ies,thispaper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WemusttakerootontheChineselandandactivelyservethecountry's"ThreeRural"construction,makefulluseofmoderninformationtechnologytoupgradetraditionalagriculture,accuratelyjudgethedevelopmenttrendofmod⁃ernagriculture,updatethecontentsofnewagriculturalresearchinatimelymanner,andreformteachingmeth⁃ods.Besides,weshouldstrengthenthetransformationofresearchachievements,andstimulatetheendogenousdrivingforceofnewagriculturalscienceconstruction.Still,weshouldactivelybuildacommunityofcommonag⁃riculturaldestinyandcomprehensivelyenhancetheabilitytoservetheglobalagriculturaldevelopment.StudyontheMajorIdentityofProfessionalDegreeGraduates:AnEmpiricalAnalysisBasedonNUniversityLUOYingzi,ZHANGYanmei(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Abstract]㊀Recentyearshavewitnessedthesteadyexpansionofprofessionaldegreeprogramsinthegraduateeducation,includingtheenrolmentsizeofprofessionaldegreepostgraduates.Meanwhile,majoridentityproblemsalsoarose.Professionaleducationisdesignedtofosterhigh-levelpracticaltalentsequippedwiththeabilitytosolvepracticalproblems.Astudent'smajoriscloselyrelatedtohispost-graduationcareer.Soitisofpracticalsignificancetoexplorethemajoridentityofthestudents.Thispaperinvestigatedthestatusquoofthemajoriden⁃。

“新农科”背景下农事操作实践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创新融合——以河套学院为例

“新农科”背景下农事操作实践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创新融合——以河套学院为例
1 农事操作课程现状
1.1 课程特点 农事操作课程为农学本科专业的实践必 修课,是作物栽培学、耕作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 设施农业和蔬菜栽培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在实践生产中的 直接应用,是检验其理论教学效果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 对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至关 重要。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是在学生掌握了一
2019年6月28日《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 言》的发布,开辟了我国高等农林教育的新纪元[7]。新时 代农科教育下,“新农科角度来看,以往农林高校培养的学生 大多数都走向农业行政、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发展等部门 工作,在行业中流动具有明确的归属性和去向性。这一 去向决定了农林高校在培养模式中更应注重实践性,注 重和产业之间的关联等方面的教育,按照生产模式来设 置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而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大多 数直接面向市场,行业多且准入标准不同,这对于农高校 人才培养模式也产生了冲击或脱离。
——A Case Study of Hetao University WANG Haiyan et al. (Hetao University, Bayannur 015000,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opportunity of“new agricultural science”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specialty as well as centering on the curriculum goal of cultivating people, student-orient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tegration , inte⁃ 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ctivities of Agricultural Operation ,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l of the practical cours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favorable im⁃ pression and talents of the agricultural specialty, and improving th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of the agricultural specialty,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ew agriculture.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al curriculum; Innova⁃ tive research

新农科背景下多视角融合式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新农科背景下多视角融合式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新农科背景下多视角融合式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作者:喻丽华张富贵张龙郑乐吴雪梅闫建伟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09期摘要:针对当前农机专业实践教学理念落后、内容条块分割、形式单一、时空受限、理论及方法研究不足等问题,基于新农科背景下农机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从农机学科及工程实践教学特点出发,探索新农科背景下农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模式。

构建新农科背景下多视角融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阐述多课程融合、虚实融合与线上线下融合、课内课外融合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法。

并将这种多视角融合式实践教学方法应用于拖拉机拆装实习、农业机械综合创新设计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新农科;融合式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9-0131-04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backward concept, segmented content, single form, limited time and space, and insufficient research on theory and method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ractical teaching, based on the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talent trai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his paper explores new ideas and modes of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discipline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multi perspective integr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is constructed, and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s of multi curriculum integration, virtual reality integration,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ion, in class and extracurricular integration are elaborated. This multi perspective integrated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to Tractor Structure Practice and Comprehensive Innovative Desig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which have achieved good teaching results,widened the channels of talent training, and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Keyword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automation;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integrated practical teaching; talent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貴州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农机专业”)是贵州省唯一一个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也是贵州大学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从事农业机械研发、服务现代农业及农村建设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艰巨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工科背景下农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思考作者:闫立龙曲建华王一帆
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年第11期
[摘要]针对农林类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特色缺乏的问题,以东北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及实习基地建设为例,将农业元素融入环境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适合于农林类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农业特色的农业环境工程专业技术人才,以更好地应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新工科;农业特色;环境工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11-0075-02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环境工程专业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

目前设置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多达几百所,其中既有综合性院校又有行业性院校。

作为行业性院所,目前大量农林类院校相继开设了环境工程专业。

然而,很多农林类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依然是更多地参照传统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而没有将专业建设与农业环境问题进行有效衔接。

环境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在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实现学生基础知识学习水平提高的重要环节。

在国家“新工科”和“乡村振兴”建设大背景下,国家和行业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加强学生实践教学活动,[1,2]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是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新时代行业发展需求的重要环节。

[3]然而目前农林类院校所开设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多以传统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为参考和基准,缺乏农业特色和优势[4]。

鉴于此,本文以东北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为基础,提出农林类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类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与看法。

一、构建具有农学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工程教育标准中提出需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借鉴传统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整体发展定位、行业需求等,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构建了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除了传统实践课程如劳动教育、军事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外,不断夯实环境工程原理实习、环境监测实习、环境工程综合实习、专业综合能力测试、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固废处理与资源化课程设计等传统环境工程实践教学课程外,新开设农业生态学实习、土壤学实习,并在环境工程综合实习中增设土壤保护与修复内容。

让学生接受传统环境工程实践教育的同时,有机会接触农业生产实际和土壤保护方面的知识,使其具备农业环境保护方面的能力。

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一)充分利用校内实习基地,凸显农业特色
整合校内现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我校校内建有污水处理站,这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内污水处理站实习,通过教师讲解、工程师讲授等环节,让学生熟悉污水处理流程、各处理单元的操作规程以及在线监控与实际运行的关系,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参与度低的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农业生产过程,带领学生到校试验基地进行参观实习,让学生接触农业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的农学意识,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整理、结合现场观察等环节提出解决方案。

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明确将土壤学实习和农业生态学实习加入其中,切实提高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农学意识和农学实践能力。

(二)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校外实习基地是校内基地的有效补充,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

校外实习基地活动具有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特点,是提高学生业务能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重要场所。

通过与哈尔滨市双琦环保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哈尔滨康达环保投资有限公司、龙江环保集团、黑龙江省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哈尔滨平义龙江环保治水有限责任公司等哈尔滨市周边环保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聘请各单位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给学生讲解企业运营、装置和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注意事项,了解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并让学生充分与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机衔接,为学生下一步深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线上线下结合,打破传统模式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的发展进程也在加快,不可避免地限制了校外实习频次和实习时间。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及拓展实习资源,提高实习效果,为学生播放典型环保企业宣传片,让學生了解本地环保企业的发展理念及未来设想,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充分利用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5]引入线上实践教学资源,搭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线上模拟实习可以弥补线下教学经费及场地不足问题,同时可以让学生更多接触复杂的环境污染治理案例,具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教师培训与培养,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教师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其教学理念和工程实践能力直接影响实践教学课程的效果和质量。

传统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基于水、大气和固废的工程开展,对农业环境保护方面涉及较少。

目前多数农林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均是在农业资源与环境及环境科学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6]以致其工科基础较为薄弱,多数专业教师缺少工科教育经历,工程实
践经验较少。

为了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采取了外引内培方式。

为了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除了对新引进教师提出具有课程设计方面的经历和经验外,还安排教师参与课程实践活动,让教师与学生一同走进实习单位,共同学习和成长。

同时聘请实践能力强的企事业工作人员作为校外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实践教学活动,营造了良好工程实践氛围的同时,弥补了教师实践能力不强而工作人员理论知识有限的不足,做到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

学科专业竞赛能够锻炼学生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专业学生通过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等,学习计算机程序编制、数学建模等内容,强化了对所学计算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也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并提高了学生的协作创新能力。

此外,为鼓励学生掌握环境实验技能及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下一步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学院组织专业教师拟定竞赛内容,通过随机抽签实验内容、确定实验顺序等环节。

然后从配置实验药品、标准曲线绘制、标准样品测定及实验报告编制等环节,由专业老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环节进行考核。

在此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以新工科为背景,结合农业发展特点,针对农业环境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在搭建传统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同时,构建适合于农林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知农、爱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农业环保复杂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具有农业特色的农业环境工程专业技术人才,以更好地应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蔡克迪,刘凡.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 化工研究, 2020, 5:18-22.
[2] 罗惠莉,颜智勇,廖婵娟,等.环境工程专业特色分析及课程模块化设置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 339: 87-89
[3]辛言君,崔德杰.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 38(29): 16683-16685.
[4]褚润,高波,罗蕊,等.对高等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教学研究, 2015, 38(1): 58-61.
[5]刘广龙,张丹,蔡建波.基于学科交叉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21, 3: 72-76.
[6]周权锁,陆隽鹤,周立祥,等.面向农业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平台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7):185-187.
(责任编辑:刘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