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合集下载

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双性化研究述评

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双性化研究述评
ma c l e sui . n
上世纪 8 年代斯 比尔斯等人 的研究证 明, O 双性 化的大
学 生确实在 自我评价 、 自尊心 、 同伴欢迎 和适应能力上要 受 比性别类 型化 的同伴更高 、 更强 、 受欢迎 和更好 。 更 19 9 8年李少梅 的研究 发现 , 双性 化 、 性化 、 男 女性化 和 未分化这 四种不同的性别类型组成 了大学生的性别 角色类 型分类 , 中双性化 特质类型者具有更 高的心理 健康与 自尊 其 水平, 自我评价更为积极 , 其人数也 高于其他三种 。 且 王学在 2 0 的研究 中发现 , 0 4年 双性化人格 的个体 在行 为、 习惯 、 习 、 学 就业 等方面都 有更好地 适应 内外 环境 的能 力和可塑性 。 张莉 和冯江平在 2 0 年 的研究中发现, 05 中国的 双性化者 的人格特征 中有本 土化 的特点 ,尤其在人 际能力 方面本土化特点更强 , 创造性突出但无 明显 的独立性 。 20 0 7年王 中会 和许 建新 的研 究表明 ,性别角色双性化 大学生具有较高外向性 、 宜人性 和责任感 的人格特征 。大量
的国内外关 于双性化 人格 的研究表 明, 具有 双性化人格 的大
曾编制 了一 个性别角色 问卷 ,J等人用 它探 讨 了性别 角色 ll 1 同自尊水平和抑郁症状 的关 系。
2 大 学 生性别 角色双 性化 与 人格
21人格的概念 .
sa i t,t n e - o f e c ,p n mi d d o e e v r n n tb l ysr g s r c n i n eo e — n e f h n i me t i o f d t o a d amo i u r lt n h p l rfe t d n t e ol g n a h r n o s ea i s i a e e ce o h c l e o l e s d n s n ti n i e lp ro ai d lo h m.I e t e t,a d i s a d a e s n l y mo e ft e u t nt h a p c o me t l e t . t e lv l o me tl e l se t f n a h a h h e e f l n a h a山 o f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征研究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征研究

0/F863GG <860GG 0813 038=/=GG F<82=GG 028=2GG !!<18<2GG 0/382/GG <-822GG !!!!28<0GG 6-8/2GG =18-6GG !!0<8-0GG 182=GG F<8<3GG -8-/ <-80=GG 0-8/0GG <823GG 0F8/0GG <8/0GG 6813GG 8=3 0806 =820GG =862GG =8=3GG 28<FGG 03833GG =8//GG 0/8/<GG 08<6
F810!086F821!82F F8=F!8== =861!08/1 !!28<-!-8-3 =82F!08== 2820!0813 <8--!-866 286<!-801 2831!081= <8==!-8F1 <862!-8-6 <836!-8<< <82<!-8/F =8/2!<8/F !!283=!-8/1 F8F-!-803 F802!-861 F8F-!-8F/ <81/!-8-0 28=0!-8/< !!-831!-860 =8/1!-8/2 !!=86F!0813 681<!-8-2 =8<2!-8/1 F806!-8<< 186/!083= =832!0822 !!F8-1!-802 0/8=-!083/ 28/F!083<
有 根 据 情 景 客 观 需 要 组 织 和 处 理 信 息 的 特 点 _3‘&
"
"#"

被试

%BF@UF 和 8FNJIF;UR 的研究注重个体内部稳定的行

大学新生双性化人格特征研究

大学新生双性化人格特征研究

的逐渐积累,最终会危及生命主题 的存在 。
16 94年 , ..os首次 提出“ AS si R 双性 化” 的概 念 。17 9 4年 , B m 编 制 了 B m 性别 角 色 调查表 ( en sx rl ivnoy e e B r e o ne t , e r
B R )开始 了双性化的实证研究 。贝姆通过实证 测验将社会 S I, 上 的人分 为四种 不同的性别特质— —双性化 、 性化 、 男 女性化
是对一些 理论 的探讨 ,后来对 双性 化的实证研究呈现 三种 情 况 :一是从性 差研究 的不 同角度证明人格双性化是在对两 性
性别 角色 良好 的认 同基础 上形 成的 ,这在某种程度上 印证 了
B m 的性别 图示理论 ; 是注重双性化 的心高 的心理健 康和 自尊水平 ;三是 有 关双性化 的发展受外部环境 、 年龄影 响的问题 。 双性化的人 在
表现出很好 的女性气 质。 司本 斯( pne 等人采用人格归 因量表 ( A 进行调查 , S ec ) P Q) 结果 表明女性中 2 %的人属于双性 化人格 ,这种人格类型 的 7
学上, 它是指一个个 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 , 又具有 明
显 的女性人格特 征 , 既兼有 强悍和温柔 , 断和 细致等性 格 , 果 按情况需要 而作不 同表现” 。
双性化人格又称两性化人格 、 心理双性化 , 是男女双 性化
或双性 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双性化, 文单词 A — 其英 n
do y r ̄n 来源于希腊语 的 ado( n r 男人 ) gn ( s 和 ye 女人 ) “ 。 在心理
女性的气质特征 , 以在适合 男性气质情境下 , 能够表现 所 他们 得男子气 十足 ; 而在适合女性气质 的情境下 , 又能善解人 意, 他

心理双性化调查研究

心理双性化调查研究
测 量 双性 化特 质 的心 理 量 表 ——“ 姆 性 别 角 色量 表 ” 贝 ( e SS xR l Ivno B m’ e o net y简 称 B R )使 得 对 性 别 角 色 的 e r S I,
男性化 l 2人 , 3 %, 中 男 生 男 性 化 8人 , 24 ; 占 . 其 6 占 . %
22实验 材料 .
别特质类型 , 其大致 比例为 l5 2 :。 同性别在性别特质上存 在 :: 1 不 3
显著差异, 而不 同分科 以及不 同地区在性别特质方面没有差异 。因 此 , 校应该 对大学生进行人 文教育不断地改变 其性度取 向 , 学 改善
其 心 理 品 质 , 进 双性 化 的进 一 步发 展 。 促 关键词 : 格特质; 性 贝姆 量 表 ; 性 化 人 格 双
双 性 化人 格 特 征 是 当代 大 学 生理 想 性 别 角 色 的 发 展 趋 势 。 随 着 社 会 的 进 步 , 们 的 思 想 越 来 越 开 放 , 代 社 会 父 人 现
各 占 1 %,.%; 性化人数分别为 1 . 21 女 2 3人 ,5 , 5 4 人 共 8人 ,
采用经我 国学者修订的贝姆量表 。这是一个 7 量表 , 点 包括 6 0个描述性 格特征的形容词 , 男性化量表 2 0个 , 女性
1引 言
化2 0个 , 中性 化 2 0个 。
23数 据 处 理 .
双性化人格( n rgn ) 心理 学上是指个体既具有 明 A doyy在 显的男性人格特征 , 又具有 明显 的女性人格特征 , 并按不 同
别为 6 4人 ,1人 ,0 6 15人 ,共 2 0人 ,各 占 2 .% ,94 , 3 03 1. %
自从双性 化概念提 出后 , 周内外许多学者就对双性 化和 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 了研究 , 很多认为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 佳的心理健康模式 , 也是一种更典型的 、 吸引力 的 、 想的 有 理 女人 和男人模式 [ 并且认 为双性 化个体 独立性 强 、 3 1 , 自信 心 高。1 目前 国外有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 1 4 尽管 但综 合国内外

双性化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身症状及大学适应状况

双性化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身症状及大学适应状况

双性化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身症状及大学适应状况王中会;王晶【期刊名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年(卷),期】2008(022)011【摘要】目的: 探析双性化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身症状及大学适应的状况.方法: 在北京市某校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081名女大学生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大五"人格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1)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中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的比例分别为23.8%、24.1%、25.1%、27.1%;(2)双性化女大学生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心得分均最高[如外向性(3.7 ±0.4)],神经质得分最低(2.1±0.6);未分化型女生相反,上述正性特征得分最低(如外向性3.1±0.5),而神经质得分最高(2.8±0.6),其他两型情况居中;(3)在心身症状方面.双性化女生各因子评分均处于低端,未分化女生均处于高端,如双性化者和男性化者焦虑得分均为(1.4±0.4),而未分化和女性化者得分分别为(1.6±0.6)和(1.6±0.5);(4)在大学适应方面,双性化女大学生各维度分数及总分均最高,未分化女大学生分数均最低,如人际关系适应双性化者得分为(37.6±5.7),而未分化者得分为(29.4±6.5),其他两型居中.结论: 在群体趋势上,双性化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身症状、大学适应状况优于未分化性别角色女大学生,在量表得分上得到验证,但尚需进一步研究的支持.【总页数】5页(P811-815)【作者】王中会;王晶【作者单位】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系,北京100101;中华女子学院学生处,北京,10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4.5;B848.4【相关文献】1.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J], 王中会2.浅析独立学院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女大学生学习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 [J], 陈英华3.大学新生双性化人格特征研究 [J], 苗荃4.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J], 李少梅5.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征研究 [J], 张莉;冯江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性化人格

双性化人格

有关双性化人格的文献综述马海花(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2010级 12010240916)摘要:“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性人格类型,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得出启示:应该实行“双性化”教育,使男女具备两性的优秀特质,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的优秀人才,这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1.双性化人格的界定“双性化”是希腊语Androgyny的词根andro(男)和gyny(女)的结合,意思是指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和平衡。

双性化人格的最原始意义源自“双性同体”,又称“双性共体”、“雌雄共体”和“雌雄同体”等,一般用于表述动植物的雌雄同株或一些罕见的生理畸形者。

在伴随人类追求性别意识真理性和理想人格模式的过程中,“双性同体”的蕴涵也不断发展变化,并在现代回归中成为诸多学者重视和探讨的对象,除涉及哲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等不同领域,也涉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范畴。

[1]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是男女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

双性化的心理学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反映两性由生理差异造成的心理特征的兼具或统一的状态,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特征,并按不同情况需要而作不同的表现;另一种概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强调两性心理气质的社会功能的协调,具有动力性和系统性,如J.H.Blovk 就将“双性化”理解为协调能动性与合群性两方面需求的最佳平衡过程。

[2] 双性化是最理想的角色模型。

2.双性化的分类2.1 从统计角度来看,双性化模型可以分成两种: 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

从统计角度来看,双性化模型可以分成两种: 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

在考察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对个体的心理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作用时, 如果效应的总和等于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主效应的总和, 而不存在交互作用, 则该双性化模型是可加的; 如果除了主效应外, 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还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则该双性化模型属乘法模型。

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通过对北京市某所大学826名大学生的调查,探讨性别、性别角色类型和新性别角色类型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

结果表明:1)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约占1/4;2)用贝姆的分类方法,双性化大学生在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情、灵活性人格特征上均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可见,双性化性别角色大学生具有较积极的人格特征。

按照Brenda Mae Woodhill和Curtis A.Samuels的分类方法,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格特征上,正性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均高于负性双性化大学生和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

标签:双性化;人格特征;性别角色类型;新性别角色类型;性别1问题提出1964年,Rossi提出了“双性化”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

1974年,桑德拉·贝姆(Sandra Bern)根据双性化概念,编制了性别角色量表(Bern’s Sex Role Inventory)。

贝姆的双性化模型认为,双性化的人适应能力最强。

但有一些研究并没有得出这样的结果。

对双性化的争议一直在继续。

国内学者采用贝姆的性别角色量表(BSRI)对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有:张莉和冯江平、王学、杨锦、李少梅。

以上采用贝姆的性别角色量表(BSRI)的研究表明,双性化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自信心、情绪方面均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型。

一些研究者对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提出批评,很难发现一个人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

因此,贝姆的BSRI的项目主要是正性形容词,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很大。

Spenee编制了个人特征问卷扩大版(EPAQ),包括了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负性特征量表,是对贝姆BSRI测量缺陷的完善。

但Spence在EPAQ 性别角色类型的划分标准上,并没有参照负性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

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述评

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述评

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述评“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性人格类型,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创设“双性化”教育,使男女具备两性的优秀特质,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的优秀人才,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利于该项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双性化人格,又称“双性化”或两性化,其英文单词androgyny来源于希腊语的andro(男人)和gyne(女人)。

“在心理学上,它是指一个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按情况需要而作不同表现”[1](P300);与其它“单性化”规训相比较,它能让拥有者更好地在社会化中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充分地发展潜能。

为此,梳理总结国内外研究“双性化”之成果,以便从社会性别视角,为促进教育公平、性别公正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参考。

一、国外研究概况(一)研究双性化的理论源起国外较早开始双性化的研究。

最早关于男女角色可塑性的报道,是美国人类学家米德于1935年对三个邻近的新几内亚部落的研究,他发现人精神上的双性化比生理上更不明显。

弗洛伊德(Sigmud .Freud)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

瑞士心理学家容格(Carl. Gustar. Jung)提出了著名的“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理论,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两个术语,说明人类先天具有的双性化生理和心理特点。

20世纪后半叶,随着社会进步和妇女运动的发展,人们力求缩小男女性别的差异。

由于生理差异是先天的,所以人们试图通过改变社会性别来提高妇女的地位。

为此,一些专业心理学家“一方面十分注重女权运动者的热情,但又担心单纯的政治热情没有多大的说服力,总想用心理实验的材料科学来说明两性心理差异的意义。

于是学者在男女心理性度评估与测量的基础上提出了两性化人格的假说”[2]。

关于双性化的人格

关于双性化的人格

所以综合国内外对双性化人格特质的研究 可发现,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人有三个优点: 一是允许表达异性特征,具备双性化人格 的男人虽然具有某些女性特征但他们的独 立性却没有受到影响。二是富有同情心, 有教养。三是自尊心强
研究还表明,具备双性化人格的人有着更积极 的归因模式:即将成功归为稳定的内部因素, 将失败归与不稳定的外部因素。此外双性化者 更富有创造性,自尊感较高,更独立,善于处 理各类环境中的事物,自我效应良好。
需要指出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 看, 双性化人格是这样一种综合的人格 类型: 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 女性的兴趣、 能力和爱好, 尤其是心理 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心理素质的两性化上 的两性错位和异性癖。
国内的双性化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在选取对安徽蚌埠医学院学生的的调查中发 现:双性化人格比例不足1/4,说明我国双性 化的人格特质的人少于美国,这个可能是由 于两国的文化,经济,传统等因素造成的。 我国是一个受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影响久远的 国家,社会封建伦理道德禁锢着人们的心理 及思想。
2004年 王学研究发现: 2004年,王学研究发现:双性化人格的 个体结合了男性和女性心理素质的优点, 个体结合了男性和女性心理素质的优点, 在行为、习惯、学习、 在行为、习惯、学习、就业等方面都有 更好的可塑性和适应内外环境的能力, 更好的可塑性和适应内外环境的能力,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具 有双性化人格的大学生自信心强, 有双性化人格的大学生自信心强,情绪 稳定,对环境持开放态度, 稳定,对环境持开放态度,有和谐的人 际关系,是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模式。 际关系,是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模式。
2003年 张莉研究发现: 2003年,张莉研究发现:双性化者的心理健 康问题与男性化相比无显著差异感, 康问题与男性化相比无显著差异感,感情用 顺从、通融。 事、顺从、通融。双性化特质类型者较之其 他三种,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自尊, 他三种,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自尊, 自我评价更为积极;其次是男性化、女性化; 自我评价更为积极;其次是男性化、女性化; 最低是未分化。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 最低是未分化。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 双性化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双性化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中 国双性化者的人格特征中人际能力具有很强 的本土特点,创造性突出, 的本土特点,创造性突出,但无明显的独立 性。双性化者的男性度较女性度与其人格的 相关较大

双性化人格

双性化人格

有关双性化人格的文献综述马海花(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2010级 12010240916)摘要:“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性人格类型,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得出启示:应该实行“双性化”教育,使男女具备两性的优秀特质,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的优秀人才,这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1.双性化人格的界定“双性化”是希腊语Androgyny的词根andro(男)和gyny(女)的结合,意思是指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和平衡。

双性化人格的最原始意义源自“双性同体”,又称“双性共体”、“雌雄共体”和“雌雄同体”等,一般用于表述动植物的雌雄同株或一些罕见的生理畸形者。

在伴随人类追求性别意识真理性和理想人格模式的过程中,“双性同体”的蕴涵也不断发展变化,并在现代回归中成为诸多学者重视和探讨的对象,除涉及哲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等不同领域,也涉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范畴。

[1]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是男女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

双性化的心理学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反映两性由生理差异造成的心理特征的兼具或统一的状态,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特征,并按不同情况需要而作不同的表现;另一种概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强调两性心理气质的社会功能的协调,具有动力性和系统性,如J.H.Blovk 就将“双性化”理解为协调能动性与合群性两方面需求的最佳平衡过程。

[2] 双性化是最理想的角色模型。

2.双性化的分类2.1 从统计角度来看,双性化模型可以分成两种: 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

从统计角度来看,双性化模型可以分成两种: 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

在考察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对个体的心理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作用时, 如果效应的总和等于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主效应的总和, 而不存在交互作用, 则该双性化模型是可加的; 如果除了主效应外, 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还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则该双性化模型属乘法模型。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学 生双性 化人格 特质 的 比例 较低 ?这 个 问题有待 于进 一 步
研究 。
笔者认 为被 调查者 为师范 院校 大学生 这-- 定群体 可 - 特 以部分解 释双: 比例 低 的结果 。男女 两性 在社会 化 的过 陛化 程中, 学生接受 、 内化着职业刻板 印象 , 并根据 刻板印象修正 自己对 未来 职业 的选 择。师 范院校 女 生多 于男生 的现象 是 经 过长时期文化 沉淀 的职业 刻板 印象 的结 果 。职业 刻板 印
象 具有 相当 的稳定性 , 多数学生选择 师范 院校 教师这一职业
是因为其稳定 、 风险系数相对小 。笔 者随机对 参加 问卷调查 的3 8名大学 生进行调查 ,7名 大学 生均表 示今 后想从 事稳 3 定轻 松待 遇好的工作 , 对事业的追求 想得很少 。很 多大学 生 也 表现出刻苦 努 力 , 其 学习 的 主要 动力 也是 为 了考 研 究 但
维普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 06年第 1 期 2 总 第 12期 5
黑 龙 江 高教 研 究
H injn eer e nHge dctn cogagR sa hs i r uao l i c o h E i
N 1 o 6 o.2 2 0
sr 1 ei .No 1 2 a .5
大学生双牲化人格转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王 佳 宁
( 哈尔滨师范大学 教育科 学与技术学 院, 黑龙江 哈尔滨 l02 ) 5 05 摘要 : 双性化人格特质是 男女人格 中正性 特征 的整合 , 双性 化人格是一 种综合 的人格模 式。 以双性 化人格 特质 心理量表 ( S I为测量 工具 , BR ) 通过 对 32名 师范院校 大学生的测试 , 3 结果显示师范院校 学生双性 化人格特质的 比例 远远低 于平 均水平。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现状分析及建议综述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现状分析及建议综述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研究综述摘要: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认为,在现代社会里,尤其是在生活节奏加快、激烈竞争的信息社会里,传统的性别角色差异界定,将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一个有良好适应性的人应该具有刚柔相济的双性化人格特征。

关键词:双性化性别角色人际关系大量研究表明“双性化”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然而,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认为拥有男性特质的男性与拥有女性特质的女性具有最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这种模式把女性局限在女性化角色上,把男性局限在男性化角色上,无疑限制了个体的发展。

又因为大学是性别角色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阶段,人们对性别角色的发展问题缺乏关注,培养双性化人格的思想没有得到普及。

所以针对上述状况,分析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的现状与影响因素,从问题中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助于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

一、双性化人格的概观(一)双性化人格研究史在心理学上,双性化人格又称双性化或者两性化,是指在同一个体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目前研究成果主要是指优秀方面的男性和女性心理特征。

自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以后,荣格提出了“阿妮玛原型”和“阿妮姆斯原型”,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说明人类先天具有的双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1964年,罗西首次提出“双性化”这一概念,认为双性化是最适合的性别角色模式。

1974年,贝姆根据双性化人格的概念,以社会赞许性为基础,制订了贝姆性别角色调查量表(BSRI),用这一量表测试,把人的性别角色分为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四种,成为这一领域研究最早,获得成果最为突出的心理学家。

大量研究都表明了双性化人格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二)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现状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是男女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

尤其是在气质方面具有男性和女性的优点与长处。

在心理学上,它是指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特征,并按不同情况需要而作不同的表现。

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性别差异研究

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性别差异研究

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性别差异研究摘要】目的通过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性别差异的研究,以进一步为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广的思路。

方法采用由龚耀先主持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对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

结果外向不稳定类型中男、女生在各自个体中所占比例,女生高于男生;而内向不稳定类型中,男生高于女生。

外向稳定性中,在各自个体中所占比例,不同性别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发展双性化人格模式,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人格特征性别差异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性别差异一直是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30年代研究者提出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作为人格两级的观点并加以推广,并认为人格的性别差异是天生的。

到70-80年代时,研究者发现人格的性别差异在减小,又提出了“男女双性化”的人格模式。

人格因素与成才关系密切,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均存在最优化的人格特征。

学校教育在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荣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对学生的人格施以影响。

本研究主要探讨当代医科大学生的人格性别差异,以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以山西医科大学2004级、一年级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对本研究做充分说明的基础上,以尊重、自愿为前提,发放问卷。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68份,收回862份,回收率89.1%,合格研究对象821人,占自愿参加本研究人数的95.2%。

其中,男生284人,女生537人,年龄19.76±0.966岁,最大者为23岁,最小者为17岁。

1.2测量工具艾森克个性问卷(简称EPQ)该问卷是由Eysenck(英)编制。

本次调查使用龚耀先主持修订的88题版本,每题有“是”“否”两个答案,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人格特征的各个维度为:内、外向(E,extrovision, introvision):指个性的内外向,与中枢神经的兴奋、抑制的强度密切相关;神经质(N,neuroticism):指情绪稳定性,与植物性神经的稳定性密切相关;精神质(P,psychoticisim):并非指精神病,指所有人身上都存在的不正常的个性。

大学生性别特质类型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

大学生性别特质类型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
5$2$(6$07 (##",#",($ 822$/’$07 (##",#",(/
摘要
目的: 了解大学生中男性化、 女性化、 未分化和双性化类型 ! 种性别特 质类型的分布情况, 并分析各种性别特质类型的人格特征。 以 自 愿 为 原 则 随 机 选 取 $b! 方法: 于 (##*,#( 在河南大学学生自习室, 年级本科学生 ’## 人为被试进行问卷测量。采用 \=A 性别角色量表来 女 测定大学生的性别特质类型。\=A 性别角色量表分为男性化分量表、 性化分量表和中性干扰量表, 各 (# 项, 共 "# 项, 采用 & 级评分法。同时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来测查被试的人格特征情况,本调查只对有效问 卷的内外向、 精神质、 神经质 ’ 个人格分量表的得分进行分析。采用自 制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性别、 年龄及年级等情况。对大学生 ! 种性别特 质类型的分布情况行 !( 检验,对不同性别特质类型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情况行方差分析, 并进行性别特质类型和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 收回合格问卷 (*& 份, 有效率为 /*V&_ 。 " 大学 结果: 发放问卷 ’## 份, 生 性 别 特 质 类 型 分 布 : 全 体 被 试 中 双 性 化 者 人 数 最 少 为 (/ 人 , 占 未分化者最多为 $$/ 人, 占 !*V%_ 。男性和 女 性 相 比 , 各种性别 $#V%_ , 角色类型人数的分布差异显著。男性中男性化者 ’% 人, 占 ’(V#_ 。女性 化者 $! 人, 占 $$V*_ ; 未分化者最多, 双性化者最少。女性中女性化者 占 ’&V#_ 。双性化 $* 人占 $$V$_ , 未分化者最多, 男性化者最少。 *# 人, 两性间的未分化者、 双性化者人数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不同性别 特质类型大学生人格特征: ! 种性别特质类型的大学生在艾森克个性问 卷的 ’ 个人格分量表上的得分平均数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 作 ! 检验发现,男性化者与双性化者内外向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化 者与未分化者。双性化者与女性化者的精神质量表得分显著低于未分 化者, 未分化者得分显著低于男性化者; 双性化者与未分化者、 女性化 者神经质量表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化者。 $ 大学生性别特质类型和人格 特征的相关性: 男性化分量表得分与内外向、 神经质量表得分呈显著正 相关, 与精神质量表得分呈显著 负相关; 女性化分量表得分与精神质 量表得分呈极其显著负相关, 与神经质量表得分呈显著性正相关, 与内 外向量表得分的相关不显著。中性化分量表得分与 ’ 个人格分量表得 分均不相关。 结论: 大学生中存在着男性化、 女性化、 双性化和未分化 ! 种性别特质 类型。其中未分化者所占比例最大, 双性化者最少。双性化特质的大学 生在人格特征上表现较为良好, 未分化与男性化、 女性化的人格特征无 明显的好坏之分。 主题词: 学生; 性别; 角色; 双性化来自8*,’#&2’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与情绪状态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与情绪状态的相关研究

2005年1月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an,2005第1期(总第113期)Journal of Shandong Youth Administrative Cadres College N o.1Jan.N o.113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与情绪状态的相关研究王红瑞(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721007)摘要:双性化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

而抑郁、焦虑是大学生中常见的两种负性情绪,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消极影响。

本研究采用贝姆性度量表(BSR I)、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和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旨在通过对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与抑郁焦虑水平的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良好情绪状态的理想性别角色模式,以便深入了解双性化对健康情绪状态的意义,为大学生消除负性情绪的干扰,从容处理各种生活事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特质;抑郁;焦虑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05(2005)01-0049-02Abstract:Bisexualization is a compositive char acter.However,depression and anx iety are two comon neg ative emo tions among un-derg raduates and exert a passive influence on their study and lives.By t he method of the BSR I,Zung SDS and Zung SAS,t he research aims to discuss the ideal sex role mo de of undergraduates.good emotio n through a questio nnaire about their bisex ual character specia-l ty and the depression and anxiety level so that deep understanding w ill be made ab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 he bisexualization to the healthy emotion state and then pr ovides a theor etical proof 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emotion disturbance and to deliter ately tackle var-i ous incidents in their lives.Key words:bisexual character specialt y;depression;anxiety双性化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相关因素研究综述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相关因素研究综述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本科学年论文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相关因素研究综述专业班级:心理1201学生姓名:张丽指导教师:吴真学院:职教学院2014年6月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男女两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分工都放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双性化”概念的提出。

性别角色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文章分析了近年来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成果以后,认为: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分布以双性化和未分化为主;双性化与男性化者心理健康相对更好些;未分化和女性化者心理健康相对较差。

在适应性上双性化者最好,双性化的主观幸福感最高。

关键词性别角色双性化性别观念人格特征1性别角色及双性化模式的产生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

传统的性别角角模式认为: 其一,性别角色的维度是单一的,男性化女性化是该维度的两极,个体的性别角色处于该维度的某一点上;其二,具有男性化特质的男性和具有女性化特质的女性在心理上更为健康.1964年,Rosi提出了一个与上述传统看法不同的“双性化”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应该有的人格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而非传统的单一性别角色模式。

1974年Bem根据这个概念,以社会赞许性为基础,制定出了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它包括男性分量表、女性分量表和中性干扰量表,各20项, 共60项。

结果男性分量表与女性分量表得分的相关很低, 支持了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是两个不同维度而非一个维度的两极的假设。

她用中位数分类法将被试分为四个性别角色类型: 双性化类型,男性化类型, 女性化类型,未分化类型。

[1]双性化理论模式认为:第一,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不是位于单一维度的两极上,而是相对独立的特质,个体可以是双性化的,即他(她)可以既具有男性化特质也具有女性化特质;第二,与其他类型的个体相比,双性化个体具有更好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贝姆认为,只有男性特质和只有女性特质的人缺乏适应能力。

心理双性化调查研究

心理双性化调查研究

心理双性化调查研究摘要:为了解本科大学生性别特质分布的特点,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实验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对来自不同地区的400 名大学理科和文科的一至三年级学生的性别特质分布进行问卷测试。

结果表明,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4 种性别特质类型,其大致比例为1:5:23:1。

不同性别在性别特质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分科以及不同地区在性别特质方面没有差异。

因此,学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断地改变其性度取向,改善其心理品质,促进双性化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性格特质;贝姆量表;双性化人格1引言双性化人格(Androgyny)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并按不同情况需要作不同的表现。

[1] 在1964 年罗西(A.Srossi)最早提出双性化概念后,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Sandra Bem)1974 年设计了第一个测量双性化特质的心理量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em’s Sex Role Inventory 简称BSRI),使得对性别角色的测查变得更加可操作。

她用此量表对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75名大学生进行性别角色调查,证明了双性化人格的存在,并将人的性别角色分成四种:双性化人格、男性化人格、女性化人格和中性化人格。

[2]她的研究为性别角色理论带来新的理论框架。

自从双性化概念提出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就对双性化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很多认为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也是一种更典型的、有吸引力的、理想的女人和男人模式[3],并且认为双性化个体独立性强、自信心高。

[4]尽管目前国外有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综合国内外大多数研究来看,双性化人格特质是理想的心理健康标准,双性化人格特征是当代大学生理想性别角色的发展趋势。

[5]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现代社会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发生了改变,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较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第109期PSYCHOLOGI C AL EXP LORATI O N第1期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王中会(中华女子学院教育学院,北京100101)摘 要:通过对北京市某所大学826名大学生的调查,探讨性别、性别角色类型和新性别角色类型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

结果表明:1)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约占1/4;2)用贝姆的分类方法,双性化大学生在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情、灵活性人格特征上均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可见,双性化性别角色大学生具有较积极的人格特征。

按照B renda MaeWoodhill和Curtis A.Sa muels的分类方法,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格特征上,正性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均高于负性双性化大学生和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特征;性别角色类型;新性别角色类型;性别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9)01-0064-051 问题提出1964年,Rossi提出了“双性化”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1]。

1974年,桑德拉・贝姆(Sandra Be m)根据双性化概念,编制了性别角色量表(Be m’s Sex Role I nvent ory)[2]。

贝姆的双性化模型认为,双性化的人适应能力最强。

但有一些研究并没有得出这样的结果[3]。

对双性化的争议一直在继续。

国内学者采用贝姆的性别角色量表(BSR I)对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有:张莉和冯江平[4]、王学[5]、杨锦[6]、李少梅[7]。

以上采用贝姆的性别角色量表(BSR I)的研究表明,双性化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自信心、情绪方面均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型。

一些研究者对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 I)提出批评,很难发现一个人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

因此,贝姆的BSR I的项目主要是正性形容词,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很大。

Spence编制了个人特征问卷扩大版(EP AQ),包括了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负性特征量表,是对贝姆BSR I测量缺陷的完善。

但Spence在EP AQ性别角色类型的划分标准上,并没有参照负性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8]。

2003年,B renda Mae Woodhill和Curtis A.Sa m2 uels在应用EP AQ时,在性别类型的划分上以平均数作为划分标准,并将负性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作为性别类型划分的标准。

将性别角色类型划分成7种:男正(正性男性化)、女正(正性女性化)、双正(正性双性化)、双负(负性双性化)、男负(负性男性化)、女负(负性女性化)、未分化。

研究发现正性双性化与负性双性化的人在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说明双性化进行正性和负性区分是有意义的,性别角色类型引入负性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进行划分具有较好的效度[9]。

我国学者钱铭怡(2001)等人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 I)。

克服了“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只有正性量表的局限,加入了两个负性量表,因此能够鉴别出在自评过程中社会赞许性对自评量表的影响[10]。

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 I)的编制不仅在测量维度方面有新的贡献,而且编制的过程被试是中国的大学生,因此更适合对中国大学生进行调查。

国内现有的双性化研究中,采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 I)的较少,而且还没有采用CSR I 关于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

而且国内已有的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中没有采用“大五”模型人格量表(NEO-P I-R)进行调查的。

在人格领域的研究中,“大五”人格模型被世界各国学者广泛认同,McCrae和Costa采用NE O-P I-R各种文字的版本,在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意大利、德国、南非、菲律宾,以及在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都得到了相似的五因素人格模型,因此得出结论,认为人格五因素模型具有文化普遍性[11]。

但张建新等学者总结了20多年来有关《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 A I》的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SF M),他们认为“大五”人格模型不能全面解释中国人典型的社会行为模式,CP A I的“人际关系性(I R)”刚好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补充测量到中国人具有的特殊社会性人格特质,构成“大六”人格特质[12]。

“大六”人格模型既包含具有文化普遍性的“大五”人格模型,又能反映中国文化特殊性的“人际关系性(I R)”,因此采用“大五”人格量表和CP A I 中的“人际关系性(I R)”量表作为人格测量的工具。

我国学者钱铭怡(2001)等人编制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 I)时,尽管加入了两个负性量表,但在性别类型划分上,仍采用贝姆正性量表划分的方法,对负性量表仅进行了量表结构和维度的分析,并没有真正将负性量表引入性别类型的划分中。

此研究希望采用B renda Mae Woodhill和Curtis A.Sa mu2 els性别类型划分的方法,将双性化大学生区分成正性双性化和负性双性化,进一步探讨正性双性化和负性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差异。

2 研究方法2.1 研究对象北京市某校896名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826份。

被调查大学生分布于9个专业,男生283人,占总人数的34.3%;女生543人,占总人数的65.7%。

年龄在17岁至2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9.83岁。

2.2 工具2.2.1 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钱铭怡等人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 I),包括男性正性量表、女性正性量表、男性负性量表、女性负性量和中性干扰量表共5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各20项,共100项。

用中位数分类法将被试分为4个性别类型:双性化类型(男性、女性分量表均高于中位数)、男性化类型(男性分量表高于中位数)、女性化类型(女性分量表高于中位数)、未分化类型(男性、女性分量表均低于中位数)[10]。

研究还采用了B renda Mae Woodhill和Curtis A.Sa mu2 els新的性别类型划分方法,在性别类型的划分上以平均数作为划分标准,并将男性负性量表和女性负性量表的平均分作为性别类型划分的标准。

新的性别角色类型共有7种:男正(即正性男性化,男性正性量表高于平均分);女正(即正性女性化,女性正性量表高于平均分);双正(即正性双性化,男性正性量表和女性正性量表均高于平均分,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处于平衡状态);双负(即负性双性化,男性负性量表和女性负性量表高于平均分,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处于平衡状态);男负(即负性男性化,男性负性量表高于平均分);女负(即负性女性化,女性负性量表高于平均分);未分化(男性正性、负性量表和女性正性、负性量表均低于平均分或男性正性、负性量表和女性正性、负性量表均高于平均分)[9]。

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845和0.859之间,分半信度为在0.8105和0.8628之间。

2.2.2 “大五”模型人格量表“大五”模型的测验包括:神经质(N),指的是情感的调节和情绪的不稳定性;外向性(E),指的是人际互动的数量及密度、对刺激的需要以及获得愉悦的能力;开放性(O),指的是对经验本身的积极寻求和欣赏以及对不熟悉情境的容忍和探索;宜人性(A),指的是对他人持有的态度,包括体贴人的、有同情心的、信任他人的、宽大的、心软的等;责任感(C),指的是个体在目标导向行为方面的组织、坚持和动机。

NEO-P I-R就是根据“大五”因素设计的一种人格量表[13]。

此次测量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781~0.927,分半信度为0.806~0.942。

2.2.3 中国人的个性量表Cheung等编制的中国人个性量表(CP I A)[14]提出了“人际关系取向”的构念。

这一构念包含和谐、人情、面子、灵活性、防御性等维度,突出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互利互惠的关系,重视人情世故和名分地位,遵守传统规范,避免冲突。

“人际关系取向”的重要性在理论上已被普遍承认并作为独立于“大五”之外的第六个人格维度引起国际心理学界的关注,是中国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的贡献之一。

此次测量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819~0.926,分半信度为0.823~0.939。

2.3 测验过程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进行在北京市某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发放问卷896份,回收有效问卷826份,回收率为92.2%。

2.4 统计方法采用SPSS1.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多元方差分析、LS D均值多重比较等量化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3.1 大学生性别类型的分布按照贝姆的中位数分类方法,只参照正性分量表将性别类型划分为4类[4]。

在被调查的826名女大学生中,从总体来看,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四种性别类型的比例基本一致,但双性化比例最高,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6.8%。

按照B renda Mae Woodhill和Curtis A.Sa muels提出的性别类型划分的方法,以平均数作为划分标准,并将负性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作为性别类型划分的标准,将性别类型划分成7类[9]。

从总体来看,在被调查的826名女大学生中,未分化性别类型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0.3%,比例最高。

3.2 性别、性别角色类型对人格特征的影响表1 性别、性别角色类型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多元方差分析(下表为显著差异的人格特征)变异源因变量SS df M S F 性别外向性2.6012.6012.65333防御性106.791106.7912.61333性别神经质26.8738.9527.86333角色外向性49.75316.5880.67333类型开放性5.6931.8910.80333宜人性6.4232.1416.05333责任感26.0938.6943.67333和谐性266.71388.9024.71333人情66.34322.116.16333灵活性223.54374.519.53333 从表1可见,以大学生人格特征为因变量进行2(性别)×4(性别角色类型)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性别主效应在外向性、防御性人格特征上显著;性别角色类型主效应在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情、灵活性人格特征上显著。

性别角色类型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3.3 性别角色类型对人格特征的影响表2 大学生人格特征在性别角色类型上的方差分析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LSDx s x s x s x s神经质2.590.533.030.612.620.602.960.52②④>③①外向性3.580.032.920.043.540.033.120.03①③>④>②开放性3.300.403.220.383.410.483.190.38③>①>②④宜人性3.560.023.600.033.710.023.460.02③>②①>④责任感3.420.033.530.043.740.033.240.03③>②>①>④和谐性11.520.1312.540.1712.780.1211.450.13③②>①④面子7.180.238.000.297.530.217.490.22②>①人情12.300.1312.200.1712.440.1211.680.13③②①>④灵活性8.130.208.480.259.320.197.990.19③>②①④防御性4.590.214.590.265.050.194.760.21③>② 从表2可见,经Post Hoc(LS D)均值事后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在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情、灵活性、防御性人格特征上,双性化大学生的分数最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