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概说资料
稷下学宫: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智库
稷下学宫: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智库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专邮码:528100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田午。
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
“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处城门的名称。
“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
故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这与东汉时期的“鸿都门学”得名由来相同)。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官学为黄老之学。
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在此期间,学术著作相继问世。
有《宋子》、《田子》、《蜗子》、《捷子》等,今已亡佚。
另《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等书之编撰,亦有稷下之士的参与。
由于不少人是善于把学术和政治结合起来游说当权者的能手,故在宣王时受上大夫称号之稷下士多达七十六人。
稷下学宫的存在,曾为当时百家争鸣开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
一、稷下学宫成立的背景任何一样事物的诞生都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便能促成的。
作为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成立的背景又是什么呢?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才促成稷下学宫的成立的?对于稷下学宫成立的背景,说法不一。
由于稷下学宫推行的官学是黄老之学,学术界对于稷下学宫的成立就有了这样的说法:齐国的田氏政权乃是取代姜氏而成立的,是一个新的政权。
这就需要对这个新的政权的合理性进行辩护,才能够巩固统治地位。
而老子本是陈国人,田氏的祖先公子完,又刚好是在春秋中期齐桓公时,从陈国避乱逃到齐国的,于是,田氏政权便选择了同样源自陈国的老子学说。
为了压倒儒家、墨家等家,老子学说的分量不够重,于是,齐国就抬出了比尧、舜、禹、神农更早的黄帝来,还将黄帝作为田氏的始祖。
战国时期的教育总概括
战国时期的教育总概括战国时期的教育是对春秋时期教育的延续与超越。
兴起于春秋时期的私学,到战国时达到兴盛的地步。
以私学为据点形成和发展的一些著名学派,培养了大批人才,极大地推进了战国时期教育的发展。
战国时期教育思想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包容度,形成中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个高峰,史称“百家争鸣”。
第一节、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其时“百家争鸣”盛况的一个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
是齐王兴办的大型养士机构。
学宫设于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的稷门之下,故因此而得名。
稷下学宫初创于齐桓公田午当政之时,兴盛于齐宣王、?⊥趿酱?,至齐亡于秦学宫才最终关闭,前后延续大约150年之久。
稷下学宫也是战国时代唯一的一所官办高等学府,四方学者云集于此,议论时政,交流学术,著书立说,聚徒讲学,相互争鸣,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学术和教学活动。
它建立之后不久,当时的文化和教育的中心,也由鲁国转移到齐国,稷下学宫遂成为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一、稷下学宫的性质稷下学宫的初创是出于田齐政权“招致贤人”的目的。
稷下学宫脱胎于当时的养士制度,并始终保存着养士用士的痕迹,这就决定了其官办性质。
同时,由于稷下学宫是由养士制度质变而成的高等学府,它保持了充分尊重来游学的私学学派,不干涉与限制其学术发展的风范。
稷下学宫虽由齐王直接掌管,但学宫的基本细胞是私学。
学宫由各家私学所构成,其教学和学术活动,由各家各派自主,齐国官方并不多加干预。
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各家各派都在稷下得到过比较充分的发展,先后称雄一时。
学宫的学术领导人也多由荀况这样有独立身份的私家学者来担任。
因此,稷下学宫是一个官办之下有私学,私学之上是官学的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
学宫的官办决定了参与其间的各家各派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以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为务;学宫的私家主持,又保证了思想自由、学术繁荣和人才竞出。
稷下学派稷
稷下学派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西边南首门)附近,设有中国古代最早的学术活动和政治咨询中心——稷下学宫。
有学者认为它创建于齐桓公(前374年一前357年在位)时,也有学者认为创建于齐威王(前356 年一前320年在位)时;复盛于齐宣王(前319年一前301年在位)时。
齐宣王扩置学宫,招致天下贤士近千人,任其“不治而议论”,其中七十六人被尊为“上大夫”。
著名的有彭蒙、田骈、慎到、宋妍、尹文、兒说、邹衍等。
楚国的屈原在齐宣王九年(前311年)曾出使齐国,当时,楚国学者环渊正在稷下,齐赐之为“上大夫”。
屈原是否与环渊有过接触尚不得而知,而屈原作品深受稷下思孟学派思想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
邹国的孟轲和赵国的荀况,先后均曾到稷下学宫游学。
孟子在齐威王和齐宣王时两度游齐;荀子在齐襄王时游学稷下,并多次出任学宫主持人——祭酒。
稷下学宫汇集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等百家之学,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历时约一百四、五十年。
并逐渐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倾向的学派,后人称为“稷下学”。
各家在稷下自由讲学、辩论,各S著书,言治乱之事,向君主提建议,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开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
稷下众多著名的学者、学派和博大精深的著作,构成了中国思想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
慎到(约前395—前315)是赵国人。
早年学黄老道德之术,把道家学说向法家理论方面发展。
曾在齐国的稷下讲学,受上大夫之禄,负有盛名。
他受《老子》影响,认为“道”的本质是万物相等,对后来庄周的“齐物”思想有所启迪。
他是法家中主“势”的一派。
“势”指政权、权位,他提出了集权的主张,在政治上把权势放到了第一位。
有了权位,还要有“法”。
“法”是治国的标准,他从道家“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的观点出发,提出“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的思想。
君主是“法”的制定者,依法“无为而治”,“民一于君,事断于法”,“官不私亲,法不遗爱”,这样就“上下无事”了。
齐国的稷下学宫知识点
齐国的稷下学宫知识点1.学宫名称的由来:稷下学宫的名称与它所创办地点有着密切关联。
稷下,就是指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城西南门)附近地区,由于学宫设立在稷门附近,所以得名“稷下学宫”。
2.稷下学宫的性质:(1)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稷下学宫的初创是处于田齐政权“招致贤人”的目的,由于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而来的教育机构,并且始终不改变养士、用士的基本目的,这就决定了它是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的学校,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稷下学宫是官学。
同时,因为稷下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成的教育机构,它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之所学,不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
稷下学宫的教学和学术活动,由各家各派自主,齐国官方并不多加干预。
从此意义上又可以说稷下学宫是私学。
(2)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首先是讲学。
“学无常师”是稷下学宫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学者可以跨越学派的门墙,在这里自由的择师、择徒和讲学。
其次是著述。
稷下学宫的著书立说,与讲学、争鸣互为因果、互为表里,展现了稷下学宫的学术性的特色。
再次是育才。
在这里各私家学派通过讲学、著述培养了许许多多学派的传人和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最后,稷下学宫也是一个资政议政的的机构,“不治而议论”是稷下学宫的另一大特色,因为学者在这里是先生的身份而不是臣子的身份,所以可以不参与政治,但可以议论政治。
稷下学宫的种种职能,充分显示了它作为一所高等学府的存在价值,也表明了“高等学府”应当具备的基本内涵。
3.稷下学宫的特点:(1)学术自由这是稷下学宫的基本特点。
田齐政权创办稷下之学,其目的就是招揽天下的英才聚集到齐国,为齐国的霸业出谋划策。
为了鼓励学者们进行理论探讨,放下思想包袱,齐国君主让学者们“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不加入官僚系统,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
容纳百家是学术自由的一种表现。
出于“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的明确意识,来者不拒,包容百家是稷下学宫的办学方针。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百家争鸣之地一·起源发展约前360年田齐桓公(田午)或威王设立,位于齐国都城临淄稷门附近。
当时距田氏代齐(田和,前386年)不久。
齐王一方面“尽归鲁、卫侵地,西约三晋、韩、赵、魏氏,南通吴、越之使,修功行赏,亲于百姓。
”一方面“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
设立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
达到了“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的效果。
郭沫若评价说:“这稷下之学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有划时代的意义……发展到能够以学术思想为自由研究的对象,这是社会的进步,不用说也就促进了学术思想的进步。
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的一个最高峰的。
”二·主要人物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
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申不害、接子、季真、环渊、彭蒙、尹文、田巴、儿说、鲁仲连、邹奭、荀子等。
三·学术贡献1.王霸之辨:儒家大师孟子明确主张重王道轻霸道。
他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所谓的“霸道”,是仗恃国家实力的强大,假借仁义的各义,来称霸诸侯,征服天下。
他反对霸道,认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所谓“王道”,是依靠道德礼教而实行仁义,经仁义教化征服天下。
他主张实行王道,因为这是“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
所以,当他的学生公孙立问他“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难道还不值得学习”时,他表现出不屑一顾,认为“以齐国来统一天下,易如反掌”。
而公孙丑将他与管仲相比时,他更是愤愤然了。
荀子则有所不同,他虽然崇尚王道,但面对当时盛行霸道的现实和对齐文化的吸收,也谈霸道。
实际上他是主张在王霸并容的前提下,以王道为本。
故道王者之法与王者之人为之,则亦王;道霸者之法,与霸者之人为之,则亦霸;道亡国之法与亡国之人为之,则亦亡。
与积礼义之君子为之则王,与端诚信全之士为之则霸。
稷下学宫——中国古代思想轴心时代的源泉
稷下学宫——中国古代思想轴心时代的源泉展开全文1.稷“稷”是齐都临淄城内的一个地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年》:“五月庚辰,战于稷,栾、高败,又败诸庄。
国人追之,又败诸鹿门。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公元前532年五月庚辰日,齐都临淄城内发生了动乱。
齐国两家大夫陈氏(陈无宇)、鲍氏,与另两家大夫高氏(高强)、栾氏(栾施)打起来了。
双方先在稷这个地方交战,高氏(高强)、栾氏(栾施)被击败;又在临淄城内最繁华的商业街——庄道的附近交战,高氏(高强)、栾氏(栾施)又输一场。
临淄百姓支持陈氏(陈无宇)、鲍氏,一起将高氏(高强)、栾氏(栾施)撵到鹿门附近,又把他们打了个落花流水。
《左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左丘明所著。
左丘明,约前502年生人,约前422年去世。
以此推算,《左传》约写于公元前450年前后。
2.稷门“稷门”作为齐都临淄城内的一个城门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莒子如齐莅盟,盟子稷门之外。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公元前520年春季,齐景公讨伐莒国。
莒国国君(爵位是子爵,故又称莒子)来齐都临淄求和。
齐景公与莒国国君在临淄城的稷门外订立盟约。
3.稷下“稷下”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兒说,宋人,善辩者也,持“白马非马也”,服齐稷下之辩者。
”意思是宋国人兒说(读“泥月”),能言善辩,持“白马非马”观点,曾经在辩论中战胜了齐国临淄稷下学宫的学者。
《韩非子》一书,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弟子韩非所著。
《韩非子》约创作完成于公元前247年前后。
与《韩非子》创作年代差不多同时的《鲁连子》(又名《鲁仲连子》,反映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先生鲁仲连思想、言行的一部书),也记载了“稷下”之名:“齐辩士田巴,服狙丘,议稷下,毁五帝,罪三王,服五伯,离坚白……”4.稷下先生稷下先生,即战国时期齐都临淄稷下学宫的学者们。
此词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战国的“哈佛大学”:稷下学宫战国风云之诸子百家(十六)
战国的“哈佛大学”:稷下学宫战国风云之诸子百家(十六)1.什么是稷下学宫?荀子篇和屈原篇中都曾经提到一个战国时期的学术中心——稷下学宫,它是田齐官办的高等学府和智库机构,为田氏齐国吸引四方之士来此讲学授业、著书立说,并引领百家争鸣之势。
稷下学宫并非诸侯中独一无二的官办学府,燕国有武阳学馆,楚国有兰台学宫,但无论规模和影响方面,都远不及齐国的稷下学宫。
虽然被视为田齐智囊团,稷下学宫的治学范围却不仅仅局限于政治,“上至宇宙之洪荒,下及人事之幽微, 举凡哲学、政治、经济、军事、道德伦理”都是稷下学者的研究对象。
诸子在稷下学宫, 先后进行过“天人之辩”、世界本原之辩(发展出稷下唯物论的精气说)、“名实之辩”、“王霸之辩”、“性善性恶之辩”、“德治法治之辩”、“本业末业之辩”(农商关系之辩)、“用兵寝兵之辩”(义战非攻)、“白马非马之辩”、“坚白之说”、“同异之辩”。
孟子在此宣传过震撼人心的“民贵君轻”论断;荀子逐步建构了他的集百家之大成的学术体系;阴阳家邹衍在此提出了“大九州”地理说并大力发展了他的“五行”理论;齐地法家影响了包括慎到、韩非、李斯等法家先驱;在这里, 黄老道家为汉初统治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儿说、田巴比公孙龙、惠施更早提出了“白马非马”、“坚白”、“同异”这类名家理论;淳于髡能言善辩,颇有纵横家风范;稷下学宫模式直接影响了秦汉时期的博士制度。
说稷下学宫使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走向高潮,一点都不为过。
田齐兴办稷下学宫主要的目的是招徕人才,形成齐国统治者的智囊团,并为公务员系统输送新鲜血液,以及为齐国争霸在外交和舆论上造势。
促进战国诸子之间的学术互补以及思想渗透这一条是不在田齐统治者考虑范围内的。
然而到最后,齐国灰飞烟灭了,稷下学宫对先秦学术史的贡献却名垂千古。
2.稷下学宫的前世今生稷下学宫始于齐桓公田午之时,所谓稷下,是指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稷门(城西南门)附近,由于学宫设立在此处,故得名“稷下学宫”。
【初中历史】百家争鸣大舞台──稷下学宫
【初中历史】百家争鸣大舞台──稷下学宫齐国故都临淄南有稷山,城西南门因稷山而得名稷门。
稷门处设学宫,便是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稷下学宫的学者,被称为“稷下先生”。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大约存在了150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急剧变革转型时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对宇宙和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
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论,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就是百家争鸣的大舞台。
田齐立国时,已经进入战国中期。
田氏取代姜齐后,他们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政权,需要有维护其政权的政治舆论,来论证田氏代齐为应天顺人。
邹衍证明了田氏得国是“五德转移”,田氏代齐是“奉天承运”。
宋?、尹文的“见侮不辱”、让权力、守本分、以“寡欲”为上,都有利于田氏的统治,稷下诸子成为田氏的智囊团。
正是在博采众长,开放引进的基础上,齐国稷下学宫应运而生,繁荣起来。
田齐桓公时期,是稷下学宫的初创阶段。
田齐桓公在临淄置稷下学宫,“设大夫之号”,招聚天下贤士。
稷下学宫发展于齐威王时期。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齐威王时期的故事。
齐威王以邹忌为相国,用田忌为司马,孙膑为军师,威震诸侯。
齐威王时期善于纳谏,从谏如流,发展文化教育,注重培养人才,各诸侯国学者来稷下学宫的,都受到礼遇,稷下学宫初盛。
稷下学宫兴盛于齐宣王时期。
齐宣王说“寡人忧国爱民,故愿得士以治之。
”他提倡广开言路,招贤纳士。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都受到“赐猎第为上大夫”的待遇,为稷下先生在繁华大道边建造华宅,高门大屋,以示对他们的尊重。
稷下先生在经济生活上,居“巨馆,临康衢……高门横闶,夏屋长檐;尊?明洁,几杖清严。
齐国的稷下学宫
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它既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它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所谓“稷下”是指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
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得名。
它初创于齐桓公当政时,鼎盛于齐宣王时,颓败于齐湣王执政后期,终于齐亡于秦时,历时约150年。
作为一个实体存在的稷下学宫的结束,也标志着一个“处事横议”时代的终结。
1、稷下学宫创设的历史条件①稷下学宫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战国时期是各诸侯国封建化改革的时期,齐国统治者为了对内政治、经济变革,需要招贤纳士、网络人才,因此创办稷下学宫。
②齐国有兴办稷下学宫的经济条件。
当时齐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较发达,境内人口稠密,是一个富强的大国,尤其是城市发展很快,国都临淄在各国城市中最大也最繁荣。
繁荣的大都市成为设立学宫的理想处所。
③稷下学宫又是养士之风的产物。
齐国田氏向来重养士,田氏为大夫时就采取减轻剥削和礼贤下士的手段,以得士民之心,结果士民之心归之如流水。
田氏势力由此壮大,终于取得齐国政权。
之后,田氏凭借国家的力量扩大养士规模,并加以组织化、制度化,稷下学宫应运而生。
2、稷下学宫的性质①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代的最高学府。
由于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而来的教育机构,并且始终不改变养士、用士的基本目的,这就决定了它是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的学校。
在稷下学宫,一是不以统治者的好恶独尊一家而压制其他各家,或以一家为标准统一各家;二是学宫领导人通常由私家学者来担任,充分允许各家“各著书言治、乱之事”。
齐国统治者的这种措施保证了稷下各家各派在学术和教学活动中的私学性质,也保证了稷下学宫在学术上的繁荣。
②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创办学宫的目的是招贤纳士,这决定了学宫不是基础教育的场所,而是以学术活动为主要任务的高级学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稷下学宫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稷下学宫的特点摘要:一、稷下学宫的背景与地位1.稷下学宫的创建2.稷下学宫在战国时期的地位二、稷下学宫的学术特点1.综合性2.自由性3.争鸣性三、稷下学宫的社会影响1.对各诸侯国政治的影响2.对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影响3.对后世教育制度的影响正文: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设立的一所著名学府,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它汇集了当时各诸侯国的众多学者,进行各种学术研究,成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舞台。
一、稷下学宫的背景与地位稷下学宫始建于齐威王时期,齐威王为了巩固政权,招贤纳士,广开言路,使稷下学宫成为战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学府。
在战国时期,稷下学宫是各家学派进行学术交流、辩论的重要场所,地位举足轻重。
二、稷下学宫的学术特点1.综合性:稷下学宫容纳了各种学派,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形成了综合性学术研究特点。
学者们互相切磋,取长补短,推动了学术的繁荣发展。
2.自由性:稷下学宫的学术氛围相对宽松,学者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
这种自由性为各种学派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有利于学术的创新。
3.争鸣性: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各种学派在这里展开激烈的辩论,互相诘难,以求真理。
这种争鸣性促进了学术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三、稷下学宫的社会影响1.对各诸侯国政治的影响:稷下学宫的学者们为各诸侯国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政治建议,帮助他们改进国家治理。
同时,稷下学宫也成为各国政治家、外交家们交流的平台,有助于缓和各国之间的矛盾,维护战国的和平稳定。
2.对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影响:稷下学宫汇集了战国时期众多著名学者,他们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对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都在稷下学宫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3.对后世教育制度的影响:稷下学宫的创立和发展为后世教育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它突破了传统官学的束缚,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稷下学宫的起源与兴建
稷下学宫的起源与兴建如下是有关稷下学宫的起源与兴建:一.稷下学宫的创设和发展稷下学宫,始建于桓公(田午)之时,存续时间与田齐政权相始终,其滥觞、发展变化与国力盛衰同步:威宣盛世,达于鼎盛;湣王后期,国破中衰;襄王复国,稷下复兴;秦国灭齐,稷下遂亡。
一百五十年间,数百千学者,先后云集稷下,演绎出中国文化史上最壮丽的文化奇观。
(一)稷下创设:田齐桓公(田午)时代(公元前375—前357)齐桓公田午是田齐的第二代国君,政权初立,人才匮乏。
借鉴姜齐桓公设“啧室之议”的养士之法,在齐国都城临淄稷门之下建学宫,招学士、尊贤才,以巩固政权。
(二)稷下盛世:齐威王、宣王时代(公元前357—前301)齐威王当政,励精图治,选贤任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国富民强。
“最强于诸侯”,稷下学宫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齐宣王继位,雄心勃发,志在一统。
为广揽人才,大办稷下学宫“开第康庄之衢”,兴建“高门大屋”,受以“上大夫”之号,提供优厚待遇,吸引众多贤士汇集于此,稷下学宫达于顶峰。
(三)稷下中衰:齐湣王时期(公元前301—前284)湣王前期,乘威、宣富强基业,灭宋、伐燕,与秦昭襄王并称东、西二帝,霸业达于巅峰。
湣王后期独断专横、骄矜拒谏,学者纷纷离去,稷下已呈衰败之势。
公元前284年,乐毅率五国联军攻齐,破临淄,下七十余城。
湣王在莒被杀,稷下学宫衰停。
(四)稷下复兴:齐襄王时期(公元前279—前265)公元前279年,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收复失地,襄王复国,还都临淄,兴利除弊,齐国中兴。
后修复屋舍,恢复制度,重设封号,稷下学宫得以复兴,这时,“荀卿最为老师——三为祭酒”。
(五)稷下衰结:齐王建时期(公元前265—前221)齐襄王死后,齐王建继位,君王后摄政,在其贤明辅佐下维持东方大国的实力。
齐王建后期,不修军备,闭国自守,政治混乱,国力衰微,稷下学宫逐渐衰败,后随齐国灭亡而终结。
二.稷下学宫的作用(一)学术研究中心齐国政府创办的一个有组织、有聘任、有俸禄制度的学术研究中心,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多学科研究院。
稷下学概说
稷下学概说周立升一、稷下学宫概况战国时期,齐国在其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建起了一所著名的学宫,这就是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和思想史上享有盛名的稷下学宫。
学宫之所以冠以“稷下”之名,其本意盖因它在稷门之下,而稷门则是因临稷山并且是通往稷山的门户而得名。
司马贞在《史记索引》中引《齐地记》曰:“齐城西门侧,系水左右有讲室,趾往往存焉。
”(《田完世家索引》)所谓讲室即指稷下学宫。
(一)学宫的创立及其发展与消亡稷下学宫,历史悠久。
早在齐桓公午时就设立了。
汉末徐干曾追述说:“齐桓公立稷下之官(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
”(《中论·亡国》)齐桓公即田午,自公元前375年至前357年在位。
这就是说,稷下学宫的创立约于公元前四世纪的六十年代,与柏拉图在雅典创立的“逍遥学院”,时间不相上下。
后来,齐威王继承父业,其时齐国国力依然赢弱,而威王又沈湎不治,委政于卿大夫,稷下先生淳于髡便以“国中有大鸟”的“隐语”谏威王,促使其大胆革新,励精图治,兴办稷下学宫。
因此威王时,稷下学宫已有相当的规模了。
到齐宣王时,谈说之士云集于稷下达到了最高峰。
史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大,不治而议论。
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以后又历经闵王、襄王和齐王建三代。
齐闵王末年,因连年举兵不休和临淄失陷,造成学士分散,学宫冷落。
襄王时,一些学士再度回归稷下,学宫才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生机。
其时,荀卿还曾在学宫讲学,“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不过在襄王时,由于齐国元气大伤,已无力恢复其强国的地位,因此稷下学宫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到齐王建时,学宫尚存在了一段时间,但因其国势日衰,学宫也无力“复胜”,随着齐国的灭亡学宫终于消亡了。
稷下学宫的存在约有一百五十余年,经历了战国的中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稷下学宫—搜狗百科
稷下学宫—搜狗百科稷下学宫创建于齐威王初年,是齐威王变法改革的产物。
齐威王是田齐桓公的儿子,据《竹书纪年》推算,他于公元前356-前321年在位,共36年。
齐威王初即位时,喜好声色,饮酒作乐,常常通宵达旦而不理朝政。
但很快在邹忌、淳于髡的劝谏下振作起来,决心改变齐国的现状,进行变法改革。
齐威王是个有雄心壮志的国君,他以“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精神,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变法改革。
他从考核官吏,赏罚分明,树立清廉的风气入手,烹了阿大夫,封赏了即墨大夫,并“谨修法律”,实行法治。
他还广开言路,奖励批评,从而揭露弊政,以便于改革;重视人才,选贤任能;加强边防,积极奋战。
齐威王不以珠玉为宝,而以人才为宝。
戍守边防的田忌、檀子、黔夫等都能独当一面。
而且用人不受宗室血缘关系的限制,往往破格提拔。
邹忌出身为布衣之士,孙膑是从魏国逃来的“刑余之人”,淳于髡本是髡钳家奴,为赘婿,都被委以重任,位在上大夫之列。
稷下学宫的创建当是齐威王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徐干《中论·亡国篇》说:“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
”这里所说的“齐桓公”,很可能是齐威王之误。
因此,郭沫若在1946年群益出版社出版的《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曾主张徐干《中论·亡国篇》中的齐桓公即齐威王,不是没有道理的。
徐干该篇不是专论稷下学宫起于何时,而是顺便提到此书而已,其有误是不足为怪的。
齐威王之所以创建稷下学宫,除了受魏文侯尊礼子夏建立西河之学的影响和广开言路之外,更有他为巩固田氏政权的统治的苦衷。
据《史记》记载,田氏欲代姜氏有齐国,非一世也。
其中田常(田成子)杀齐简公是最重要的一步。
当田常已经杀了简公,害怕诸侯们群起而攻之,于是“乃尽归鲁、卫侵地,西约三晋、韩、赵、魏氏,南通吴、越之使,修功行赏,亲于百姓,以故齐复定。
”可见,田氏取代姜氏的过程中,在外交、内政上作了大量的工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稷下学宫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稷下学宫的特点【提纲】1.稷下学宫的背景介绍稷下学宫,位于战国时期的齐国国都临淄,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当时的齐国国君为了招贤纳士,繁荣国家文化,为各国学子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研究文化的平台。
稷下学宫应运而生,成为战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中心。
2.稷下学宫的主要特点a.学术自由稷下学宫倡导学术自由,容纳了各种学派和思想。
这里的学者可以自由发表观点,探讨学术问题,不必受到严格的意识形态束缚。
这种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激发了学者们的创造力和研究热情。
b.兼收并蓄稷下学宫汇集了各国的人才和学说,形成了一种兼收并蓄的特点。
在这里,既有儒家、道家、墨家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法家、名家等新兴学派的发展。
这种多元化的学术格局,为各类人才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c.学者政治参与稷下学宫的学者不仅专注于学术研究,还有积极参与政治事务。
他们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国家出谋划策,推动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这种学者政治参与的特点,使得稷下学宫成为了国家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教育与研究相结合稷下学宫重视教育的普及和学术的研究,形成了教育与研究相结合的特点。
在这里,学子们既可以学习传统文化,也可以开展前沿研究。
这种注重实践与探索的教育模式,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3.稷下学宫的影响和意义稷下学宫在战国时期的影响力和地位不言而喻。
它推动了古代文化的繁荣,为后世教育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同时,稷下学宫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4.对比现代教育制度的启示从稷下学宫的历史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学术自由和多元化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
现代教育应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创新和批判性思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其次,教育与研究的结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途径。
现代教育应注重实践和探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稷下之学名词解释
稷下之学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稷下之学不?稷下之学啊,那可真是牛掰了!就好比是一个超级大学术派对!(例子:这就像一场盛大的音乐会,各种各样的音乐家汇聚一堂。
)
在那个时候啊,齐国的稷下这个地儿,聚集了好多好多的学者。
那场面,哇,简直让人惊叹!这些学者们在那激烈地争论、探讨各种学说和思想。
(例子:就如同菜市场里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各种菜品一样热闹。
)他们互相交流、互相启发,那思想的火花噼里啪啦地直冒啊!
这稷下之学可不单单是一堆人凑在一起瞎聊,那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呀!它促进了学术的繁荣和发展,让各种学说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竞相绽放。
(例子:就像花园里的花朵争奇斗艳,美不胜收。
)而且啊,它对后来的文化、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呢!
我觉得啊,稷下之学就是那个时代的一颗璀璨明珠,照亮了学术的道路,真的太了不起啦!。
你知道吗?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还有个稷下学派
你知道吗?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还有个稷下学派众所周知,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有四大学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鲜为人知的是当时的齐国还有个稷下学派。
这个稷下学派在齐桓公时出现,在齐宣王时规模最大,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稷下是指齐国国门外所设的学宫。
在当时稷下学派非常拉风。
它不但是齐国人的精神家园,也让许多不同观念的学者,从各自的诸侯国里,千里迢迢来到了齐国,走进稷下学宫,促进了百家争鸣和学术文化的繁荣。
当时,著名的孟子、荀子等人也进了稷下学宫,其中很多人不但在稷下学宫里任过职,也被当时的齐国尊为卿。
从秦汉到现在,稷下学派的思想核心依然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齐国为什么能出现稷下学派呢?当时,齐桓公崇尚黄老之学,他在齐国建立了第一所大学,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官办的大学。
因为是官办大学,又有国君支持,学者们可以自抒己见,稷下学派在当时自然而然的成了百家争鸣的中心。
百家争鸣不仅让齐国的文化有了兼容性和开放性,也让齐国有了自己的信仰和文化,从而使齐国有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齐国开始“倡变革,尚法治,重工商”,齐桓公得以在管仲为相的一系列改革中一度称霸诸侯。
稷下学派在齐宣王时规模最大,达千余人,其代表人物被称为稷下先生,他们各自聚集的门徒叫稷下学士。
稷下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宋钘、尹文、慎到、彭蒙、田骈、环渊、邹衍、驺奭、淳于髡、兒说、田巴和鲁仲连、接子等人。
他们七十六人在稷下学宫受到“尊宠”,皆被齐宣王赐列第,为上大夫,住的是高门大屋,生活优裕,聚徒讲学,著书立说,谈治乱之事,让齐国靠铁工具的使用和蚕桑鱼盐之利,成为民富国强,兵力强盛的诸侯国。
稷下学派中有不同的治国主张。
稷下学派主张以法治国,把权力和人治关进法治的笼子里,依法行事,提倡“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倡导“官不私亲,法不遗爱”,“民一于君,事断于法”,这样才能“抱法处势”,“无为而治”。
稷下学派提倡的“无为而治”,是依法而治,让权力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不让人治凌驾于法律之上。
简论稷下诸子学说
简论稷下诸子学说稷下诸子学说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创立的非常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不仅影响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也影响了中国历史上以深远意义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处领域。
一、稷下诸子学说的基本内容稷下诸子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名的经典思想流派,它的创立者孔子及其弟子们几乎全部来自稷下地区,因此得名“稷下诸子”。
这个流派的基本内容是唯一的“仁”,它把社会的发展作为主导思想,认为人们必须通过仁德的修养来实现真正的仁义。
其中孔子提出的“仁政”,即“治民以仁”,就是唯一的经济思想,他认为治理社会应以仁政为主,而不是以强制和强大来控制人民。
另外,稷下诸子学说在伦理道德方面强调“仁”、“爱”以及“礼”,希望人们能够恪守礼仪伦理,达到交往愉快和恭敬上帝的目的。
二、稷下诸子学说的核心观点稷下学说的核心观点是“仁”,它指的是人们要竭尽所能做到宜人、友善、慈悲,也就是“仁爱”。
孔子认为“仁”是一切最重要的道德标准,他对“仁”做出了深刻的解释,认为“仁”是正义、仁慈、宽容、谦虚、敦厚、忠实、慈悲、诚信等道德行为的总和,只有具备了这些美德才能称之为仁。
此外,稷下诸子学说还认为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让人民具备责任感、遵守法律和互相尊重。
三、稷下诸子学说的优点(一)崇尚仁义:稷下诸子学说以“仁”为核心观点,强调仁义之道,崇尚爱心、仁慈、善良和和平,让人们更加重视社会公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满。
(二)追求公平正义:稷下诸子学说认为,人们必须致力于追求公平正义,以及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实现“治民以仁”的政策,提倡友谊、爱心和尊重,实现真正的和平与发展。
(三)自我修养:稷下诸子学说认为,人们必须通过自我修养来实现真正的仁义,并且要以一种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
四、稷下诸子学说的影响稷下诸子学说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后来的历史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它以其独特的思想形式,使传统思想得以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简论稷下诸子学说
简论稷下诸子学说古代中国传奇性的稷下诸子学说闪耀着智慧之光,吸引着世人聚光灯,被世人奉为神乎其技之集大成者。
这一套诸子学说,被当作是古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大瑰宝,是人们研究古代中国思想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然而,这一经典的诸子学说的起源仍然有待研究。
以下结合史料一一概述,简要介绍稷下诸子学说的演变、影响及其现今的意义含义。
一、稷下诸子学说的演变及影响稷下诸子学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但其发展最为突出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及其后期,以稷下为代表的诸子之派及其衍生阙派被分列于政治、哲学、文化、经济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拉开了激烈的斗争,有诸子则有反诸子,弦外有响,一路追踪,无边无际,寻常百姓苦苦挣扎,三教九流充斥着空前的混乱。
然而,作为稷下诸子学说发展的先驱,其影响超出了历史的范围,被称为“稷下学派”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在实践、思想上都开创了新的局面,切实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中国古代及近代社会出现了剧烈的改变,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直接的影响。
二、稷下诸子学说现今的意义虽说稷下诸子学说已经经过千百年的演变,但其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及作用依然不可忽视。
一是稷下诸子学说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底蕴,使古代思想得以传承。
二是稷下诸子学说提出的许多思想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甚至有助于我们设计出更好的社会运行机制,达到社会维护者的目的。
另外,研究稷下诸子学说,也为我们提供了思想上的发掘探索,从中可以明确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我们对新文化概念的探索研究,从而完善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划。
总之,稷下诸子学说以其特有的古典风格,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社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也在不断的变化中发展,更多的人们从中获得他们生活中的启发,从而引领着我们的现代文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稷下学概说周立升一、稷下学宫概况战国时期,齐国在其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建起了一所著名的学宫,这就是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和思想史上享有盛名的稷下学宫。
学宫之所以冠以“稷下”之名,其本意盖因它在稷门之下,而稷门则是因临稷山并且是通往稷山的门户而得名。
司马贞在《史记索引》中引《齐地记》曰:“齐城西门侧,系水左右有讲室,趾往往存焉。
”(《田完世家索引》)所谓讲室即指稷下学宫。
(一)学宫的创立及其发展与消亡稷下学宫,历史悠久。
早在齐桓公午时就设立了。
汉末徐干曾追述说:“齐桓公立稷下之官(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
”(《中论·亡国》)齐桓公即田午,自公元前375年至前357年在位。
这就是说,稷下学宫的创立约于公元前四世纪的六十年代,与柏拉图在雅典创立的“逍遥学院”,时间不相上下。
后来,齐威王继承父业,其时齐国国力依然赢弱,而威王又沈湎不治,委政于卿大夫,稷下先生淳于髡便以“国中有大鸟”的“隐语”谏威王,促使其大胆革新,励精图治,兴办稷下学宫。
因此威王时,稷下学宫已有相当的规模了。
到齐宣王时,谈说之士云集于稷下达到了最高峰。
史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大,不治而议论。
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以后又历经闵王、襄王和齐王建三代。
齐闵王末年,因连年举兵不休和临淄失陷,造成学士分散,学宫冷落。
襄王时,一些学士再度回归稷下,学宫才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生机。
其时,荀卿还曾在学宫讲学,“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不过在襄王时,由于齐国元气大伤,已无力恢复其强国的地位,因此稷下学宫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到齐王建时,学宫尚存在了一段时间,但因其国势日衰,学宫也无力“复胜”,随着齐国的灭亡学宫终于消亡了。
稷下学宫的存在约有一百五十余年,经历了战国的中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稷下学宫尽管有盛有衰,时起时落,但始终在开展着。
正是从这里产生或培育了众多的学派,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古代文化。
战国中、后期的一些著名思想家,大多与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二)学宫的性质与特点稷下学宫既不同于春秋以前的庠序学校,也不同于秦汉以后的太学堂和翰林院,而是一所从事教育、研究学术、百家争鸣、咨询政治的特殊机构。
首先,稷下先生皆积极从事教育活动,他们大都广收门徒,授业解惑,传播知识,培养人才。
《管子》中的《弟子职》就是一篇非常完整的学宫的学则,它从课堂纪律到课下复习,从尊敬师长到品德修养,从饮食起居到衣着装饰,都规定得非常详细缜密,是每位学子(弟子)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纪律,类似今天高等学府的学生守则。
由此可见,稷下学宫的确是一所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层次的教育机构。
它虽然由官方兴办,但它打破了奴隶主的等级制,不仅学生“有教无类”,而且教师也不分贵贱择优聘用,连出身家奴、身为赘婿的淳于髡都成了著名的“稷下先生”。
学宫的首领也不是官方任命,而是由群众公推,任期亦不固定。
如荀子在齐襄王时,曾经“最为老师”,以至“三为祭酒”。
总之,稷下学宫是在封建制代替奴隶制之后所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文化教育机构。
其次,在稷下学宫中,从各国来的不同学派的学者们,都积极从事学术研究。
其中,有的研究“阴阳之术”,有的“以道诠法,崇尚黄老”,有的“序君臣父子之礼”,有的宣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有的主张“见侮不辱,救民之斗”。
总之,他们“各著书言治乱之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术研究与学术争鸣、文化交流是分不开的。
稷下学者多为能言善辩之士,譬如淳于髡,滑稽多辩,人称“炙毂过髡”;田骈号称“天口骈”;邹衍别号“谈天衍”;邹奭被称为“雕龙奭”;田巴能“一日服千人”;鲁连难田巴,使之终身不复谈,等等。
在稷下学宫中,学术论辩,自由争鸣,蔚然成风。
学者们以开放的心态,求索的精神,积极探讨各种问题,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可以说,稷下学宫的学术争鸣,是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一个缩影。
复次,稷下学宫是一个“不治而议论”的咨询机关,具有明显的政治特色。
那些“不任职而论国事”的学士们不仅“议执政之善否”,而且“咸作书刺世”以干世主,充当齐国执政者的高级顾问。
他们虽然没有实职,却“受上大夫之录”,而且“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
他们不仅是齐国的谋士,说威王、劝宣王、讥邹忌、谏王,而且往来各国,上说下教,在行动上“合则留,不合则去”。
足见,稷下学宫并不是一个专门从事教育或进行学术研究的机构,而是齐国的政治咨询机构,是齐国政府制定内外政策、推行各种政务的“智囊群体”。
稷下先生们大都对齐国的政治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然而,他们一般都没有行政职务,不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工作,即使个别的先生被委任为使节,去完成某项外交使命,那也是暂时的,并非终身固定的。
正因为稷下先生们“无官守,无言责”,所以他们不恃势贪功,不阿谀逢迎,从而使学宫的咨询职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
据考,当时到这个学宫的人物是很多的。
但由于出出进进,并不固定,且历经百余年,变化很大。
最可观时曾达到“千有余人”,其中被赐为“上大夫”的就有七十六人。
他们绝大部分没有留下姓名,见之于史书的只有淳于髡、宋鈃、尹文、彭蒙、田骈、慎到、接子、环渊、邹衍、邹奭、孟轲、荀况、儿说、田巴、季真、王斗、鲁仲连等少数著名人物。
其中有的原籍就是齐国,有的虽不是齐人,但长期居于齐国或多次游学稷下。
他们大部分人的著作也没有留下来,只有少数知名人士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了一些篇目,而且除《管子》《荀子》及个别残本、辑佚外,也都早已亡佚了。
所幸在《孟子》、《庄子》、《尸子》、《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战国策》、《淮南子》、《史记》、《韩诗外传》、《盐铁论》等书中,还保存了他们的一些思想片断,大体反映他们某些学说的梗概。
《管子》本来是一些稷下学士的论文集,可惜又没有注明作者。
这就给研究稷下之学造成了很大困难。
不过依据现有的史料,我们还是能够粗线条的勾画出稷下学宫的大致轮廓的。
二、稷下之学的学术贡献及影响云集于稷下学宫的先生和学士们,学界有人将之称为“稷下学派”或“稷下派”,严格说来,这种称谓是不确当的。
因为稷下先生(稷下诸子),他们各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学术主张、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实际上是分属于不同的学术流派的。
所以稷下学宫作为思想库所蕴储的思想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独立的学术流派,而是战国中、后期的诸子百家之学,故尔我们以稷下之学来概括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
“稷下之学”顾各思义,涵盖两重义蕴,一为稷下学宫,二为稷下学术。
实际上,它是稷下学宫与稷下学术的简称。
(一)思想理论的多元与高度的学术自由及平等稷下之学产生于齐地,是以齐文化为主体并兼容来自列国的百家之学而出现的。
在稷下学宫创立之前的春秋末年至战国初年,各家各派没有也不可能大家汇聚在一起,进行共同的研究和辩论。
稷下学宫的创立,为各派荟萃讲学、学术融汇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于是来自不同国度和地区的各种学说,迅速汇聚于稷下以求发展,由此便形成了稷下之学多元化的特点。
稷下学宫中的先生们都是当时百家之学的代表人物,战国中期以后各家各派的著名思想家多数都曾在稷下讲学,其中很多人就是在稷下成名的。
稷下诸子学无论其势力或强或弱,亦无论其影响是大是小,在稷下学宫中他们都享有平等的地位,都可以自由的著书立论、传道授业、议论时政以干世主,都可以平等地争鸣驳难、交流论辩。
齐国当政者不但不加干预,还创造优厚的条件,鼓励他们各引一端,崇其所善,切磋沟通,悉心求正,从而奏出了一曲百家争鸣的交响乐。
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推动了学术思想的飞速发展。
这种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学术思想的分化和深化,二为学术思想的融合与会通。
在稷下学宫之前,各派学说虽然也有分化,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等,但这种分化纯属学派内部在转承过程中所发生的自然分化,与其他学派基本上没有什么情节纠葛。
而在学宫中的诸子学术所发生的学派分化就不同了,这种分化主要是在相互辩难、广泛交流中通过互相启发、互相汲取、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而产生的,因此它的特点呈现为学术的深化。
在学术思想分化的同时,还有学术思想的融合。
所谓融合,不是合而为一,亦非折衷、掺和,而是以本学派的思想理论为本位,吸取别家之长以修正本派之不足,从而出现学术思想的融合,融合的特点是理论的会通。
事实上,在稷下学宫中,任何一位稷下先生都是以某家学说为本位的,因此称他为某家某派。
但是,我们又可以在他的思想理论中或多或少的发现来自别家别派思想的影响。
譬如,以稷下黄老学派为例,它是稷下学宫中最主要的一派。
这一派人数最多,力量最强,影响最大。
它是适应地主阶级巩固政权、安定民心的需要而产生的。
因此它受到齐国当权者的特别重视而一度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精神力量。
这个学派的特点是调和色彩极浓,即司马谈所谓“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史记·太史公自序》)。
这一特点集中的表现了稷下学宫兼收并蓄、容纳百家的特色。
汉初的黄老思想追其根乃在稷下。
稷下的黄老学派又有着不同的分支,其中的一个支派便是宋、尹学派。
此派“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同上),主张“不累于俗,不饰于物”(《庄子·天下篇》),这些都为稍后的庄子学派所吸收。
它以老子“少私寡欲”为基点,采纳了孔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修养信条,发展为“情欲寡浅”、“见侮不辱”的理论,亦以此影响了“孟氏之儒”,使孟子沿着“养心莫善于寡欲”的道路,走向“尽心”、“知性”、“知天”的先验论,从而区别于孔氏之儒而自成一派。
同时,宋、尹的精气学说和“虚一而静”的认识论又成为荀氏之儒的重要理论来源。
足见其在儒家各派的分化、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宋、尹的“禁功寝兵,求世之战”的言论和“不忘天下,日夜不休”的行动,表明它继承了墨家的部分言行,无怪乎很多学者把它列为墨家的一支。
但它偏重于内心修养的倾向又同墨子俨然有别。
同时,它不讲“天志”,反对“明鬼”的思想,在促进前期墨家向后期墨家的转化中,无疑起了一种默化的作用。
黄老学派中的慎到一支和环渊一支,对各家的吸取、改造和影响,虽不如宋、尹一派这样全面,但同样起着某些转关过渡作用。
如慎到吸收了儒家的“礼”,又把老子的“道”向法理方面引伸,开后期法家之先河。
环渊为楚人,他对老子思想是下过一番精深研究功夫的。
肯定的,他对其先师的遗说绝不仅仅是复述,而是有某些所谓创造性的发展。
庄子后学的某些人以及汉初的黄老学者,可能和他的影响不无关系。
除黄老学派,稷下法家学派对其他学派的分化和融合也起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早期法家向后期法家转化并形成系统理论的过程中,这种作用就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