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系病证---便秘

脾胃系病证---便秘

便秘

定义

指粪便在体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硬结,排除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粪质 +++ ++ -

周期 ++ - -

排便 +++ ++ ++

释义

《内经》:“大便难”、“后不利”

《伤寒杂病论》:“不更衣”、“阳结”、“阴结”、“脾约”

其后医家又有“风秘”、“气秘”、“热秘”、“寒秘”、“湿秘”、“热燥”、“风燥”等说。

宋·朱肱《类证活人书》:“大便秘”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便秘”

历史沿革

1.《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素问·金贵真言论》:“北方色黑,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

《素问举痛论》:“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而闭不通矣。”

2.《伤寒杂病论》提出便秘当从阴阳分类。《伤寒论辨脉法》:“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

并提出了寒热虚实不同的发病机制,设立了承气汤的苦寒泻下、大黄附子汤的温里泻下、麻子仁丸的养阴润下、厚朴三物汤的理气通下以及蜜煎导诸法。

《金贵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提出胃热过盛,脾阴不足,

以致大便秘结的病机与证治:“浮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3.宋《圣济总录卷第九十七大便秘涩》将本病的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

4.金元张洁古首倡实秘虚秘之别。

5.《景岳全书·秘结》主张总仲景把便秘分为阴结与阳结两大类。

6清·程仲龄《医学心悟·大便不通》将便秘分为“实秘、虚秘、热秘、冷秘”四种类型,并分别列出各类的症状治法及方药。

范围

便秘可以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疾病,也可以与其它内伤杂病合病,以合病多见。主要见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便秘、习惯性便秘。

1.肠动力缺乏、肠道刺激不足引起的便秘。

2.因腹泻、痢疾而过服止泻药及某些药物(鸦片、碳酸钙)等原因引起的肠黏膜应急减弱而致的便秘。

3.肠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便秘。

4.直肠肛门疾病(肛裂、痔疮、狭窄等)引起的便秘。

5.其它全身性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引起的便秘。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饮食不节

饮酒过度,过食辛辣肥甘厚味→肠胃积热→热秘

咨食生冷→阴寒凝滞胃肠传导失司→冷秘

2.情志失调

忧愁思虑过度→脾伤气结

抑郁恼怒→肝郁气滞→气机郁滞→ 通降失常→ 糟粕内停→气秘

久坐少动,肠道手术传导失职不得下行

3.感受外邪

外感寒邪→阴寒内盛,凝滞胃肠→失于传导,糟粕不行→冷秘

热病之后,肠胃燥热→耗伤津液→大肠失润→热秘

4.年老体虚

素体虚弱气血亏虚→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气秘(虚证)

病后、产后→ →血虚则津枯肠道失润→大肠失荣→虚秘

年老体虚阴阳俱虚→阴亏则肠道失荣→肠燥干结→虚秘

阳虚则肠道失于温煦→冷秘

二、病机

1.基本病机——总由大肠传导失司而成

实秘—邪热、寒积、气滞引起邪滞肠胃,壅塞不通

虚秘—阴阳气血不足而致肠失温润,或推动无力

2.病位——大肠,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胃——胃热过盛→津液耗伤→肠失濡润

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肺燥→下移大肠→肠燥津枯

脾——脾气亏虚→大肠传送无力

肝——肝郁气滞、或肝郁化火→通降失常(“气由滞而物不行”)→传导不利

肾——肾阴不足→肠失濡润→大肠传化失常→虚秘

肾阳不足→阴寒凝滞,津液不通

3.病理性质——便秘可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四者又常互相

兼夹、转化

燥热内结于肠胃——热秘

气机郁滞者——实秘

气血阴阳亏虚者——虚秘

阴寒积滞者——冷秘(寒秘)

兼夹与转化:

热秘久延不愈——津液渐耗→阴津亏虚,肠失濡润——由实转虚

气机郁滞,久而化火→气滞 + 热结

阴寒凝滞与阳气虚衰并存;

邪热蕴积与气机郁滞同在(如大承气汤证)

4.转归与预后

单纯性便秘——较易痊愈——预后较佳

他病兼便秘者——须查病情的新久轻重:

热病之后,余热未清,伤津耗液而便秘者——调治得法,热去津复——预后佳

噎膈重证常兼便秘,甚至粪质坚硬如羊矢——预后甚差

老年性便秘——多属虚证——因气血不复,大便艰难,阳气不通,阴寒不散—

—便秘难除——难求速效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周期:排便间隔时间超过自己的习惯1天以上,或两次排便时间间隔3天以上。

2.主症:大便粪质干硬,排除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3.兼症: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头眩心悸等。

4.病史: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过度。

二、相关检查

1.大便常规、潜血试验

2.直肠指检:有助于发现直肠癌、痔、肛裂、炎症、狭窄及外来压迫、肛门括约肌痉挛等。

3.腹部平片:有助于确定肠梗阻的部位,对假性肠梗阻的诊断尤有价值

4.钡剂灌肠:明确器质性病变的性质、部位与范围

5.直肠镜、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根据临床估计器质性病变部位的高低。有助于排除肿瘤、结核、巨结肠症、肠梗阻等器质性病变。

三、病证鉴别

便秘与肠结

共同点——皆为大便秘结不通

肠结——急性起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症状: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

通,且无矢气及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

便秘——慢性久病,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结艰行,

可有矢气及肠鸣音,或恶心呕吐,食那纳减少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分虚实

实证——热秘、气秘、冷秘

虚证——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二、治疗原则

基本治则——以“通下”为主。但不可单纯用泻下药

实秘——邪滞胃肠,壅塞不通——祛邪为主——泄热、温散、通导

虚秘——肠失濡养,推动无力——扶正为主——益气温阳,滋阴养血

三、证治分类

(一)实秘

1.热秘

症状——大便干结—燥热内结,灼伤津液,肠道失于滋润

腹部胀满,按之作痛—热盛于内,腑气不通

小便短赤—热移于膀胱

口干口臭或口舌生疮,身热面红心烦—心胃热盛,熏蒸于上

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肠胃积热之象

证机概要——肠腑燥热,津伤便结

治法——泄热导滞,润肠通便

代表方——麻子仁丸加减本方润肠泄热,行气通便。适用于肠胃燥热,

津液不足之便秘

常用药——大黄—泻积清热——玄明粉

火麻仁、杏仁、白蜜—润肠通便——沙参、生地、麦冬、玄参

白芍—养血润燥

枳实、厚朴—下气导滞

备选方——大承气汤,用于热势较甚,痞满燥实坚者

加减——①肺热气逆,咳喘便秘—加栝楼仁、苏子、黄芩

②郁怒伤肝,易怒目赤—加服更衣丸(清肝通便)

③燥热不甚,或服药后大便不爽—青麟丸(通腑缓下)

④痔疮、便血—加槐花、地榆(清肠止血)

临证备要——①本证为胃肠燥热所致,当急泻其热,但苦寒之品,不可久服,

以免攻伐太过,损伤正气

②对燥热日久虽无阴伤者,也应配伍少量滋阴之品

③对年老久病、大病之后患者,当适当加用少量扶正益气之品

2.气秘

症状——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情志失调,肝脾气郁,传导失职

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肠中气机郁滞

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肝脾不和,气机不畅,运化失职

苔薄腻,脉弦—肝脾不和,内有湿滞

证机概要——肝郁气滞,腑气不通

治法——顺气导滞

代表方——六磨汤加减本方调肝理脾,通便导滞,适用于气机郁滞,大

肠传导失职之便秘

常用药——木香—调气

乌药—顺气

沉香—降气

大黄、槟榔、枳实—破气行滞通便

加减——①腹部胀甚—加厚朴、柴胡、莱菔子

②气郁化火(便秘腹痛,舌红苔黄—加黄芩、栀子、龙胆草

③气逆呕吐—加半夏、陈皮、代赭石

④七情郁结、忧郁寡言—加柴胡、白芍、合欢皮

⑤跌扑损伤,腹部手术,便秘不通,属气滞血瘀者—加桃仁、红花、芍药

⑥肺失宣降,传导失司(便秘而咳嗽喘满,心腹痞满,胸胁胀满,脉沉弦)

—降气通便—苏子降气汤

临证备要——平肝和胃治便秘(马山)茯苓10橘红10钩藤10-15伏龙肝10-15

炙甘草6-10加减:实热重加青黛3-5栝楼15气机壅滞加丁香5 藿香10;脾胃虚弱加神曲10焦山楂10;肝郁气滞加草寇6-9丁香3;再不通者加赤石脂10-15。适应症:老人、小儿及体弱之人长期便秘。此方为著名中儿专家王鹏飞家传秘方。

3.冷秘

症状——大便艰涩,排出困难—阴寒凝滞,阳气不行,大肠传送不利

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阴寒内盛,气机阻滞

手足不温—阴寒凝结,阳虚不温

呃逆呕吐—寒气内蕴,胃失和降,而上逆动膈

舌苔白腻,脉弦紧—阴寒凝滞之象

证机概要——阴寒内盛,凝滞胃肠

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代表方——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

前方—温中散寒,导滞通便,用于冷积便秘,腹痛喜温喜按者

后方—温肾、祛寒、散结,用于老年虚冷便秘,怯寒,四肢不温者

常用药——附子—温里散寒

大黄—荡涤积滞

党参、干姜、甘草—温中益气

加当归、肉苁蓉—养精血,润肠燥

乌药—理气

半夏—降逆化浊

半硫丸姜汁—和胃泄浊

硫磺—温肾散寒,通阳开秘

备选方——大黄附子汤

附子—温里散寒——干姜、小茴香

大黄—荡除积滞——枳实、厚朴、木香

细辛—散寒止痛

加减——①便秘腹痛—加枳实、厚朴、木香

②腹部冷痛,手足不温—加高良姜、小茴香

临证备要——①大黄附子汤的运用(岳伟德)寒实便秘,是脾肾阳虚,寒凝气

滞,大肠传导失职所致。大肠之所以能够传导,主要靠阳气来推动。所谓“有火则传输无碍,无火则幽阴之气闭塞”。在治疗方面,

据“留者攻之”,“寒者留之”的原则,选用温下剂治疗。因为寒

邪非温不化,附子、干姜温阳散寒;实邪非攻不除,生大黄、芒硝推陈出新;气滞非通不行,枳壳、厚朴、陈皮苦温行气,消胀除满;气逆非降不平,半夏、茯苓和胃降逆止呕;体虚非补不能纠正,党参、甘草、当归甘温益气

②阴凝便秘(刘炳凡)硫磺250,捣碎置豆腐2斤内煮24小时,去豆腐取硫磺与法半夏等份研末,制蜜丸如梧子大,每服30丸,每日3次饭前服,连服5日。

(二)虚证

1.气虚秘

症状——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肺脾气虚,传送无力

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脾虚健运

无权,精微不化,气虚则血也虚

舌淡,苔薄白,脉弱—气虚之象

证机概要——肺脾气虚,传送无力

治法——益气润肠

代表方——黄芪汤加减本方补益肺脾,润肠通便,适用于肺脾气虚,大

肠传导无力,糟粕内停之便秘

常用药——黄芪—补益肺脾之气

麻子仁、白蜜—润肠通便

陈皮—理气

加减——①乏力汗出—加白术、党参

②排便困难,腹部坠胀—合用补中益气汤

③气息低微,懒言少动—加用生脉散

④肢倦腰酸—用大补元煎加减

⑤脘腹痞满,舌苔白腻—加扁豆、生苡仁

⑥脘胀纳少—加砂仁、炒麦芽

2.血虚秘

症状——大便干结—阴血不足,大肠失其濡润

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口唇色淡—血虚不能上荣

心悸气短,健忘—血虚不能养心,心神失养

舌淡苔薄白,脉细—阴虚津少之象

证机概要——血液亏虚,肠道失荣

治法——养血润肠

代表方——润肠丸加减本方养血滋阴,润肠通便,适用于阴血不足,大肠

失于濡润之便秘

常用药——当归、生地—滋阴养血——生首乌、枸杞子、玄参、麦冬

麻仁、桃仁—润肠通便——五仁丸(桃、杏、松、柏、郁、橘皮)枳壳—导气下行

加减——面白、眩晕甚—加玄参、首乌、枸杞子

手足心热,午后潮热—加知母、胡黄连

阴血已复,便仍干燥——五仁丸

临证备要——①津枯血少(多见老人习惯性便秘,三、五日至一周内不大便,

排便时气喘头汗,起立则头晕目眩,服大黄后更秘,服蕃泻叶则

恶心欲呕,用果导只能治标,多有高血压病史)—治从肝肾入

手:首乌、生地、女贞子、白芍、草决明、桃仁、白蜜

②养血润肠煎治疗血虚肠燥便秘(王正公)生首乌15(鲜者更佳)生当归9生赤芍9火麻仁15。血虚加生地、白芍、红枣;气虚加党参、黄芪;津亏加生地、石斛、玄参、麦冬、天花粉、栝楼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加桑葚子、女贞子、菊花;肺阴虚加沙参、天麦冬、杏仁、栝楼仁;心阴虚加柏子仁、淮小麦、枣仁、玉竹。

③老年性便秘证治(董建华)当归、肉苁蓉、麻子仁、蜂蜜。截瘫病人之便秘:当归、肉苁蓉、桃仁、红花、牛膝、麻仁、枳壳

④津枯血少便秘(刘炳凡)此种病人多伴有高血压,治疗应从肝肾入手,以肾司二便,肝主疏泄也。制首乌20生地黄15女贞子15白芍12草决明12肉苁蓉10白蜜少许。

3.阴虚秘

症状——大便干结,坚如羊矢—阴虚津亏,肠道失润

形体消瘦—阴精亏虚,形体失养

头晕耳鸣—阴虚阳亢于上

面颧红赤,潮热盗汗—阴虚火旺

心烦少寐—虚火扰心

腰膝酸软—肾阴虚腰府失养

舌红少苔,脉细数—阴虚津亏

证机概要——阴津不足,肠失濡润

治法——滋阴通便

代表方——增液汤加减本方滋阴增液,润肠通便,适用于阴津亏虚,肠

道失润之便秘

常用药——玄参、生地、麦冬—滋阴生津

当归、石斛、沙参—滋阴养血,润肠通便

备选方——肾阴不足—六味地黄汤

增液承气汤:阴亏燥结,热盛伤阴

益胃汤:胃阴不足,口干口渴

加减——①口干面红,心烦盗汗—加芍药、玉竹

②便干坚如羊矢—加火麻仁、柏子仁、栝楼仁

临证备要——水亏火炽(刘炳凡)因劳神苦思,而见心烦失眠,头晕耳鸣

,便秘尿涩,舌赤口干,脉弦细。此所谓“千年之木,其中自焚”

宜《金贵》百合地黄汤加味:生地30玄参15麦冬12百合10白芍10甘草5

4.阳虚秘

症状——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阳虚肠失温润,推动无力

面色光白,四肢无力—阳虚失温

腹中冷痛,得热则痛减—热则寒气减

腰膝冷痛—肾阳不足,失于温养

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虚之象

证机概要——阳气虚衰,阴寒凝结

治法——温阳通便

代表方——济川煎加减

肉苁蓉—咸温润降,补肾润肠

当归—辛甘温润,养血润肠

牛膝—强腰肾

泽泻—入肾而泻浊

升麻、枳壳—升发清阳,有欲降先升之义

临证备要——若属中阳衰微,冷积阻结肠间,正衰邪实者,常选温脾汤加味攻

补兼施,温通寒积。若为纯虚之证,脾肾阳虚,温煦无权,运化

不及,阴寒凝结,腑浊不行,大便难解,则宜温阳益气法:附子

24-45肉桂12党参20白术15干姜10炙甘草10肉苁蓉15当归18

单方验方

1.芍药甘草汤(杨作媒)生白芍24-45甘草12-15。适应症;燥热、气滞、血虚型便秘(粪干成块,堆集肛门,虽经持久努挣,终仍不能排出)。兼阴虚者加阿胶(烊)18-30。本方不仅治疗便秘效佳,且无便后燥结更甚之虞。

2.生白术治便秘效佳(魏龙骧)余治便秘,概以生白术为主力,少则一二两,重则四五两,便干结者加生地以滋之,时或少佐升麻,乃升清降浊之意。至于便难下而不干结,更稀软者,其苔多呈灰黑而质滑,脉亦细弱,则属阴结脾约,又当增加肉桂、附子、厚朴、干姜等温化之味,不必通便而便自爽。

3.蜂蜜,每日30克,分2次冲服,1周后大便始见润畅。配合食疗治疗老年便秘效佳。多食水果如雪梨、香蕉、生萝卜等。白木耳每日煎服12,掺入白糖适量,分2-3次服,比蜂蜜效果显著。如能连服数月,“燥秘”多能基本解除,同时食欲改善,食量增加。(徐精诚)

预防与调护

1.饮食调摄:注意合理的膳食,以清淡为主,多吃粗纤维的食物及香蕉、西瓜等水果,勿过食辛辣厚味或饮酒无度。

2.嘱患者每早按时登厕,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3.保持心情舒畅,加强体育锻炼,特别是腹肌的锻炼,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改善。

4.可采用食饵疗法,如黑芝麻、胡桃肉、松子仁等份,研细,稍加白蜜冲服,对阴血不足之便秘,颇有疗效。

5.外治法:灌肠法,如中药保留灌肠或清洁灌肠等。

脾胃系病证---便秘

脾胃系病证---便秘 便秘 定义 指粪便在体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硬结,排除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粪质 +++ ++ - 周期 ++ - - 排便 +++ ++ ++ 释义 《内经》:“大便难”、“后不利” 《伤寒杂病论》:“不更衣”、“阳结”、“阴结”、“脾约” 其后医家又有“风秘”、“气秘”、“热秘”、“寒秘”、“湿秘”、“热燥”、“风燥”等说。 宋·朱肱《类证活人书》:“大便秘”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便秘” 历史沿革 1.《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素问·金贵真言论》:“北方色黑,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 《素问举痛论》:“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而闭不通矣。” 2.《伤寒杂病论》提出便秘当从阴阳分类。《伤寒论辨脉法》:“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 并提出了寒热虚实不同的发病机制,设立了承气汤的苦寒泻下、大黄附子汤的温里泻下、麻子仁丸的养阴润下、厚朴三物汤的理气通下以及蜜煎导诸法。 《金贵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提出胃热过盛,脾阴不足,

以致大便秘结的病机与证治:“浮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3.宋《圣济总录卷第九十七大便秘涩》将本病的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 4.金元张洁古首倡实秘虚秘之别。 5.《景岳全书·秘结》主张总仲景把便秘分为阴结与阳结两大类。 6清·程仲龄《医学心悟·大便不通》将便秘分为“实秘、虚秘、热秘、冷秘”四种类型,并分别列出各类的症状治法及方药。 范围 便秘可以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疾病,也可以与其它内伤杂病合病,以合病多见。主要见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便秘、习惯性便秘。 1.肠动力缺乏、肠道刺激不足引起的便秘。 2.因腹泻、痢疾而过服止泻药及某些药物(鸦片、碳酸钙)等原因引起的肠黏膜应急减弱而致的便秘。 3.肠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便秘。 4.直肠肛门疾病(肛裂、痔疮、狭窄等)引起的便秘。 5.其它全身性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引起的便秘。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饮食不节 饮酒过度,过食辛辣肥甘厚味→肠胃积热→热秘 咨食生冷→阴寒凝滞胃肠传导失司→冷秘 2.情志失调 忧愁思虑过度→脾伤气结 抑郁恼怒→肝郁气滞→气机郁滞→ 通降失常→ 糟粕内停→气秘 久坐少动,肠道手术传导失职不得下行 3.感受外邪 外感寒邪→阴寒内盛,凝滞胃肠→失于传导,糟粕不行→冷秘 热病之后,肠胃燥热→耗伤津液→大肠失润→热秘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第四单元脾胃病证 脾胃病证 胃痛腹痛 痞满泄泻 呕吐痢疾 噎膈便秘 呃逆 脾胃病证 胃痛 胃痛的概念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因病机 病因 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 病机 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位——胃,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病理因素——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变化比较复杂。1.胃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2.若因寒而痛者,寒邪伤阳,脾阳不足,可成脾胃虚寒证。3.若因热而痛,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则致阴虚胃痛。4.虚证胃痛又易受邪,如脾胃虚寒者易受寒邪。5.脾胃气虚又可饮食停滞,出现虚实夹杂证。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 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证候。 2.胃痛与胁痛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吞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3.胃痛与腹痛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胃痛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1.辨虚实寒热 2.辨在气在血 实——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 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寒——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热——胃脘灼痛,喜冷恶热。 2.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在气——有气滞、气虚之分。 气滞——胀痛,或涉及两胁,或兼见嗳气频频,疼痛与情志因素显著相关;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

中医内科学——便秘 令狐采学 细目一:概述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 1.便秘的概念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欠亨,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 《内经》认为年夜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伤寒论》首先提出了将便秘从阴阳分类,指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年夜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克不及食,身体重,年夜便反硬,名曰阴结也。”《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年夜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宋代《圣济总录》将本病的证治分类归纳综合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金元时期,张洁古提出实秘、虚秘有别,《医学启源》曰:“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有胃虚而秘者,不克不及饮食,小便清利。” 二、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篇所论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排泄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

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便秘的罕见病因 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缺乏的便秘属虚。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如热秘久延,津液渐耗,损及肾阴,病情由实转虚。气郁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气血缺乏者,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安慰,则虚实相兼。阳虚阴寒凝结者,如温燥太过,津液被耗,或病久阳损及阴,则可见阴阳俱虚之证。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便秘的诊断要点 1.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年夜便而艰涩不畅。 2.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目眩心悸等症。 3.本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内伤等病史。 二、便秘与肠结的鉴别 便秘与肠结均可呈现腹部包块。但便秘者,常呈现在小腹左侧,肠结则在腹部各处均可呈现;便秘多扪及索条状物,肠结则形状不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司二便,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其液为涎。胃与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和降为顺,与脾相为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有喜润恶燥之特性,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更需要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通降胃气。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机体吸收消化功能失常,以致出现便溏、腹胀、倦怠、消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中气不能运行,而发生口臭、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降而上逆,可致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证。 脾胃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所营;肾阳虚衰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而致泄泻;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肝郁气滞易犯脾胃,引起胃痛、腹痛等。依据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我们将胃痛(吐酸、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反胃)、泄泻、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此外,脾胃为人体重要脏腑,气血、津液、湿痰饮等方面的病证多与之有关,如便血有因脾失统摄所致,脾失转输,水津敷布失常,水湿停聚,可致痰饮或水肿等,但从编排、讲授角度着眼,分别将其归属气血津液及肾的病证等。至于脾虚生痰、上渍于肺之咳嗽,脾胃气虚、血之化源不足、心失所养之心悸,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停聚之臌胀等病证,依据其病证整体相关性,分别属于各个脏腑系统。 第一节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内经》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还提出寒邪、伤食致病说,如《素问·举痛论篇》:“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唐宋以前文献多把属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如《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大陷胸汤主之。”这里的心下痛指的是胃脘痛。又如《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说的心痛也是指胃脘痛。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曰:“夫心痛者,在方论有九痛。内经则曰举痛,一曰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直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二十二》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此后,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学正传·胃脘痛》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医学真传·心腹痛》还指出了要从辨证去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之法,书中说:“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为后世辨治胃痛奠定了基础。 现代西医学指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中医内科学 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第一节胃痛 1.寒邪客胃 临床表现:胃痛暴作,拘急冷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喜热饮,有感寒或食冷病史,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邪客胃,暴遏阳气,气机郁滞。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 常用药:高良姜、砂仁温胃散寒;香附、陈皮、木香行气止痛。 若寒邪较著,加革笈、川椒、肉桂;恶寒、头痛等风寒表证者,加苏叶、桂枝;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2.饮食伤胃 临床表现:胃脱疼痛,胀满拒按,暧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有暴饮暴食病史,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壅阻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子消食导滞;茯苓、半夏、陈皮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若脱腹胀甚者,加积实、木香、槟榔;食积化热,暖腐酸臭者,加黄连、栀子;胃脱胀瘩而便秘者,合小承气汤;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大承气汤。3.肝气犯胃

临床表现:胃院胀痛,或攻撑窜动,牵引背胁,情绪波动诱发或导致疼痛加重,吸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常用药:柴胡、川芎、香附、陈皮散郁和中;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积壳、佛手、绿尊梅理气解郁而不伤阴。 若肝胃气滞突出,胃痛或伴有胁痛者,加川棟子、延胡索;暖气较频者,加半夏、旋覆花、代赭石等和胃降逆;泛酸者,加乌贼骨、浙贝母、煅瓦楞子、左金丸。 4.肝胃郁热 临床表现:胃院灼痛,烦躁易怒,烦热不安,胁胀不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郁热伤胃。 治法:疏肝泻热,和胃止痛。 代表方:化肝煎。 常用药:丹皮、栀子清泻肝火;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青皮、陈皮疏肝和胃;浙贝母、泽泻清泻郁热;黄连、吴茱萸泻肝和胃。 若胸胁胀满,烦躁易怒甚者,加柴胡、香附、川芎等疏肝理气;口苦、口干者,加柴胡、黄芩、玉竹、麦冬等解郁清热,养阴生津;胃热壅盛,胃院灼痛,痞满,大便不畅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中医内科学,中内讲稿-脾胃系病证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概述 一、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生理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 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赖以养生理特点:胃主纳,脾主化。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生化气血 脾喜燥而恶湿,为太阴湿土之脏 胃喜润而恶燥,为多气多血之腑 二、脾胃的病理特征 脾胃的病理主要表现在收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机体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便溏、腹胀、倦怠、消瘦

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水湿内停→湿、痰、饮→泄泻→ 胃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食欲不振 →中气不能运行→胃痛、痞满、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 三、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 肾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滋养 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泄泻 肝生理:肝木疏土,助其运化 脾土营木,利其疏泄 病理:肝郁气滞→乘脾犯胃→胃痛、腹痛 四、治疗要点 1.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组方遣药常用甘凉滋润之剂①生理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病理燥热易伤胃阴慎用辛香燥热之药 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易伤脾——多用醒脾化湿之剂 少用甘润滋腻之品 ②生理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病理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 胃气主降——胃以降为和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

③实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多用消导、和胃、泄热之品 虚则太阴——脾病多虚、多寒——常用健脾、行气温中之品 ④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病证,常以通为主法 2.久病注意活血通络 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脘腹久痛、噎膈——注意活血通络、散结消瘀 3.注意整体治疗 由他脏病变引起之脾胃病证——全面考虑,注意整体治疗 肝郁克脾——疏肝扶脾 脾肾阳虚——温补脾肾 心脾两虚——补益心脾 脾胃有病也可波及其它脏腑,见于其它系统疾病 第一节胃痛 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胃痛 概念: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素虚 病机:胃气郁滞,和降失司,不通则痛;中阳不足/胃阴受损,胃络失养,不荣则痛。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1.寒邪客胃:良附丸—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辨证可用厚朴温中汤、用半夏泻心汤) 2.饮食伤胃:保和丸—消食导滞,和胃止痛(辨证可合用小承气汤、改用枳实导滞丸、合用大承气汤) 3.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辨证选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肝胃郁热际,理气药应选择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4.湿热中阻:清中汤—清化湿热,理气和胃(辨证选用二陈汤合平胃散)

5.瘀血停胃:失笑散合丹参饮—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6.胃阴亏耗: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益阴养胃,和中止痛(兼见嘈杂者,可合用左金丸) 7.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无泛吐清水,无手足不温者,改用香砂六君子汤。)(辨证可加理中丸、用附子理中汤、用补中益气汤) 第二节痞满 概念: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病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 病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辨证要点:首辨虚实,次辨寒热。 治疗原则: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 转归预后: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可见吐血、黑便、胃痛、积聚、噎膈等。 实痞: ⑴饮食内停:保和丸—消食和胃,行气消痞(辨证可用枳实导滞丸、用枳实消痞丸)

脾胃系病证——1.便秘

脾胃系病证——1.便秘 脾胃系病证之便秘 一、概述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道内过久滞留,秘结不通,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3次),粪便干硬难下,或粪质不干但排便困难的病证。除“便秘”外,尚有“后不利”“大便难”“脾约”“秘结”等病名。便秘症状首见于《黄帝内经》,其称便秘为“后不利”“大便难”。后《伤寒杂病论》称便秘为“脾约”。《景岳全书·秘结篇》将其分为阳结、阴结。便秘既可作为功能性疾病,也可见于多种器质性疾病,引起便秘的功能性疾病有: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阿片剂诱导型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等。常见引起便秘的器质性疾病有:结直肠肿瘤、肠腔梗阻或狭窄、肛裂、内痔、直肠脱垂、肛周脓肿等消化系统疾病;还包括神经系统、肌肉疾病及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引起的便秘。 中医学中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久坐少动、劳倦过度、年老体虚等有关,而部分患者与先天禀赋不足有关。基本病机为大肠通降不利,传导失司。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诸脏腑的功能失调相关。中医根据病因病机、临床特点进行辨证论治,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型。

二、辩证分型 (一)实秘 1.热积秘 大便干结,腹胀或腹痛,口干口臭,心烦面赤,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泻热导滞,润肠通便。常用麻子仁丸加减。 2.寒积秘 大便艰涩,腹中拘急冷痛,满胀拒按,得热痛减,手足不温,舌质淡暗、苔白腻,脉弦紧。治以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常用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 3.气滞秘 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能,排便不爽,呃逆或矢气频,腹胀肠鸣,胸胁满闷。苔薄腻,脉弦。治以顺气导滞。常用六磨汤加减。 (二)虚秘 1.气虚秘 大便不干硬,排便无力,用力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喜揉喜按,舌淡苔薄白,脉弱。治以益气润肠。常用黄芪汤加减。 2.血虚秘 大便干结,排便困难,面色少华,口唇色淡,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弱。治以养血润燥。常用润肠丸加减。 3.阴虚秘

中医内科学第三章——脾胃病证(消化系统)

中医内科学第三章——脾胃病证(消化系统) 今天跟大家交流的是中医内科学,也是实践技能的第一站,占据40分之多,至关重要! 也就是说实践技能要想过关,中医内科学还有后面要介绍的中医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必须要烂熟于心,全盘掌握。 同时中医内科学也是临床道路上看病开方必不可少的利器、法宝,若想游刃有余,必须披荆斩棘。 对于实践技能第一站来说,辩病辩证尤为重要,一着不慎,则满盘皆输。辩病辩证准确则治法可以顺藤摸瓜,推导而出。 接下来就是代表方剂了,这是第二个难点,也是我们必须要攻克的,代表方剂错误,后面的分也都没有了。 作为一个中医人,实践技能第一站的40分一定要牢牢抓住,这样才能有获胜的把握。 一、胃痛 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位: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及素体脾胃虚弱。 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辨证论治 寒邪客胃证:良附丸加减 饮食伤胃证:保和丸加减 肝气犯胃证:柴胡疏肝散加减 瘀血停胃证: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湿热中阻证:清中汤加减 胃阴亏耗证: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加减 二、呕吐 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 病位: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不洁、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等。 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辨证论治 实证 外邪犯胃证:藿香正气散加减 肝气犯胃证:四七汤加减 痰饮内阻证: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食滞内停证:保和丸加减 虚证 脾胃气虚证: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脾胃阳虚证:理中汤加减 胃阴不足证:麦门冬汤加减 ♥我总结为“两犯两内” 三、腹痛

中医内科学考试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科学"课程考试常考知识点 第一篇肺系病证 感冒的根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汤、三子养亲汤 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 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 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 肺痈的根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 "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第二篇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 心悸根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惊悸和怔忡的鉴别 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根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 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方 不寐的根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 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痴呆和癫证的鉴别 癫狂的根本病机 痫证的临床表现根本病机

黄成义:论脾胃的生理及疾病证治(胃溃疡、痔疮、胃炎、食道癌、便秘等)

黄成义:论脾胃的生理及疾病证治(胃溃疡、痔疮、胃炎、食 道癌、便秘等) 简介:黄成义,月眉居士,台湾桃园人,年七十有余。台湾“中医三剑客”之一的黄成义老师,自称为六淫派中医,其中医病理体系贯通天地之道,结合多年的全真临床实践,理论与实践功底非常深厚,被大陆中医爱好者称为“台湾三剑客”之东邪黄药师,年轻时,得高人指点,悟得一套中医病理的独到见解,集经方和温病之大成。在台湾传道授业四十余年,常常门庭若市。不但悬壶济世,更专注于医道、医术的研究,著有《医林浩劫》、《依医倚犄》、《温风奇缘》、《中医方剂用药指南》、《温病整理》、《伤寒论病理解析》等箸作。其自创的“吹风机疗法”一度风靡华人世界。对近百种常见疾病有奇效!传道授业数十载,弟子、门生已达二万余人,遍布世界各地。 接上文: 黄成义:气血论,血液循环论是西医最大的败笔! 黄成义:五脏五腑的运作——西医搞不清楚的理论 论脾胃的生理及疾病证治 脾,中医泛指消化道内分泌系统及吸收系统,其分泌物包括腐化气与分解气,将食物腐化分解再吸收其精华,并运送疏布精气入肺。它不是西医解剖生理学中的脾脏,那是专门扑杀败死血球的器官,所

以重大车祸的人常有脾脏肿大的现象,是否真有如西医说的脾脏破裂需切除,我很质疑,会不会因贪图手术切除费,而故意夸大其词?不敢断言,若是如此,则造孽深矣!日后败死的血球该如何处理?切除后所剩下的几年生命又会幸福吗?在这种情形下,中药有复元活血汤,可攻下瘀血,严重的瘀血成盆,色如鸡肝,有必要动刀吗?不要以为没死在手术台上,就真医好了。 此时,需要用攻瘀法,才是长治久安之道。因它属肝之系列,以肝藏血故也!脾脏切除后,就会逐渐出现黄胆病的表征,终至不救,能不慎乎?肝胆疾病也容易引起脾脏肿大,因脾脏扑杀败死血球分解后,要下送入肝,而肝胆有病,则壅塞而不能疏通,必致脾脏壅而为肿,称为瘧母,治则以调肝散瘀为主的鳖甲煎辈,不可混为一谈! 胃为生痰之器,肺为贮痰之器,痰绝非细菌,白泡者为寒凝气之痰,火旺水涸之痰则为黄痰,甚则胶黏,常附著在食道上,吞不下,咯不出,是为梅核病,以七气汤化之;否则久必阻塞气血而为肿瘤,西医谓之食道癌,以韭汁牛乳饮化之,没必要切除,更不需要化疗。化疗后遗症会让你生不如死。 胃气疏布于肌中,痰多时也会积在肌层中,受体温熏蒸,寒痰积则变成痰核,西医称「脂肪瘤」者,热痰则稠黄焦黏,积久则成粉瘤。可用隔蒜灸法,破皮清除之。因为痰乃气所化,没有生命的问题,所以当它不会妨碍生活时,可以置之不理。因在浅表,故手术取出不会有什么问题,只是再生的机率相当高,所以最好是用行气化痰的木香流气饮类,长期服用,一则消痰核,一则防其再生,才是治本之道。气不调顺,也易有其它的问题产生,而调气绝无法在短期内见效,心里要有认知和准备。 胃纳五谷以养五脏气,胃体本身就是一个容纳与腐化的器官,因此有热才能腐化水谷,火气大则消谷善饥,相反的,冰箱的内容物不易腐败,胃中有寒气则不能腐化食物,内分泌不断凝为水,则腹胀,上行则吐,下行则利,岂可用肠胃炎一语以蔽之?当视其证为寒或热,则温化或清热。热胀则微血管易胀破,血瘀其中,则为红点,表层剥落后,瘀血即外流,粘在屎上,黑硬而滑,其表层为死血,此即胃溃

7种类型的便秘及常用中成药,消除便秘没烦恼

7种类型的便秘及常用中成药,消除便秘没烦恼 便秘是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的以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时间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大肠病证。便秘既是一种独立的病证,也是一个在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症状,本文仅讨论前者即作为独立病症的便秘。中医药治疗便秘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疗效。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肠炎恢复期、直肠及肛门疾病所导致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所致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导致的便秘,都可以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用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 一、便秘的病因病机分为5类: 1.肠胃积热:素体阳盛,或热病之后,余热留恋;或肺热肺燥,下移大肠;或过食醇酒厚味、辛辣之物;或过服热药等情况,均可致肠胃积热,耗伤津液。肠道干涩失润,粪质干燥,难于排出,形成热性便秘。 2.气机郁滞:忧愁思虑,脾伤气结;或抑郁恼怒,肝郁气滞;或久坐少动,气机不利。以上种种均可导致腑气郁滞,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或欲便不出,或出而不畅,或大便干结而成气秘。 3.阴寒积滞:恣食生冷,凝滞胃肠;或外感寒邪,直中肠胃;或过服寒凉,阴寒内结。以上均可导致阴寒内盛,凝滞胃肠,传导失常,糟粕不行,而成冷秘。 4.气虚阳衰:饮食劳倦,脾胃受损;或素体虚弱,阳气不足;或年老体弱,气虚阳衰;或久病产后,正气未复;或过食生冷,损伤阳气;或苦寒攻伐,伤阳耗气。以上均可导致气虚阳衰,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阳虚则肠道失于温煦,阴寒内结,便下无力,使排便时间延长,形成便秘。 5.阴亏血少:素体阴虚;津亏血少;或病后产后,阴血虚少;或失血夺汗,伤津亡血;或年高体弱,阴血亏虚;或过食辛香燥热,损耗阴血。以上原因均可导致阴亏血少,血虚则大肠不荣,阴亏则大肠

《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脾胃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脾胃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脾胃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7)》(简称共识意见)于6月16在北京正式对外发布。为推动《共识意见》更快、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起,北京汉典制药承办的《共识意见》系列推广会于10月15日在武汉拉开帷幕,同时,10月14日和22日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学术年会和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学术年会上,北京汉典制药支持了“功能性胃肠病诊疗进展及中医诊疗新共识运用”学术单元。三场会议均重点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泄泻”、“胃脘痛”、“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FD)”、“脾虚证”、“便秘”等疾病的共识意见进行了详细解读。现整理三场会议的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IBS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解读 IBS根据其主要临床症状,对应中医的“泄泻”、“便秘”、“腹痛”等病证,肝脾失调为基本病机,脾胃虚弱、肝失疏泄、脾肾阳虚为主要病理环节。共识意见指出,IBS的中医治疗应当分型辨证论治,根据各型的特点结合证型变化适当佐以通便止泻方法进行治疗。IBS分为腹泻型IBS(D-IBS)和便秘型IBS(C-IBS),其中,D-IBS分为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证等5个证型;C-IBS分为肝郁气滞证、胃肠积热证、阴虚肠燥证等5个证型。共识对每个证型的主症、次症、治法、主方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和推荐,以供临床参考。 以D-IBS中的脾虚湿盛证为例,共识指出,主症为大便溏泻、腹痛隐隐;次症为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倦怠和纳呆;推荐治法是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其中,参苓白术颗粒健脾益气,渗湿止泻,被共识推荐为治疗的D-IBS脾虚湿盛证的经典方剂。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主任张声生教授介绍,研究表明,参苓白术颗粒可抑制小肠推进、有效缓解腹泻,调节肠道菌群、保护肠粘膜,抗氧化损伤、保护胃粘膜,增强胃动力促进胃排空,从而具有多靶点改善胃肠功能的作用。一项纳入67例D-IBS患者的临床观察显示,参苓白术散治疗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与洛哌丁胺治疗无显著差异,且6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洛哌丁胺(P<0.01)。另一项纳入71例患者的研究则表明,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腹泻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蒙脱石散治疗组(P<0.05,图1)。而一项汇总15篇文献的系统性评价也表明,参苓白术散治疗D-IBS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匹维溴铵、蒙脱石散、帕罗西汀等西药)(RR=1.24,95% CI为1.18~1.31,P<0.00001)。 图1 参苓白术散和蒙脱石散治疗慢性腹泻的疗效,*P<0.05 此外,补中益气颗粒也是共识推荐的用于D-IBS中的脾虚湿盛证的中成药,其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泄泻。机制研究表明,补中益气颗粒可有效改善大鼠腹泻状态,可能是通过降低结肠黏膜分泌和结肠肌条收缩力,从而改善腹泻。 除临床治疗外,此次共识还结合“中药新药用于IBS的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对中医辨治

脾胃系病症试题

脾胃系病症 [单项选择题] 1、大便干结,口干口臭,腹胀,心烦,舌红,苔黄,脉滑数,此属() A.气秘 B.虚秘 C.热秘 D.实秘 E.冷秘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2、积聚与便秘均可出现腹部包块,下列哪项不是便秘之征() A.包块在左下腹 B.为条索状 C.排便后包块不消失 D.与肠形一致 E.排便后即消失或减少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3、下列哪项有关便秘病机转化的说法是错误的() A.热邪久延可伤阴,由实秘转为虚秘 B.气郁日久可化热,导致气滞与热结并存 C.寒积日久可伤阳,形成阳气虚衰因实致虚证 D.气虚阳虚之人,常致阴寒内生而成冷秘转为实证 E.阴血不足常易化热而形成热结便秘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4、粪质不甚干结,排便不爽,伴腹胀肠鸣矢气,辨证多为() A.气虚 B.阴寒凝滞 C.气滞 D.燥热内结 E.血虚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5、热秘可选用() A.更衣丸 B.麻子仁丸 C.当归龙荟丸 D.黄芪汤 E.青麟丸 参考答案:B [单项选择题] 6、血虚便秘的审证要点是() A.便秘干结和阴虚火旺之象共见 B.排便困难,伴脾肾阳虚见症 C.大便干结和肠热腑实见症 D.便秘和血虚证并见 E.粪质并不干硬,便难排出和气虚证并见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7、热秘若热势较甚,痞满燥实坚者,可选用() A.大承气汤 B.青麟丸 C.更衣丸 D.当归龙荟丸 E.三物备急丸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8、阴虚便秘的特点是() A.便干兼腹胀口臭 B.便千面唇无华 C.便而不爽兼矢气 D.便不干努挣乏力 E.大便干结如羊屎状 参考答案:E [单项选择题] 9、王某,大便干结或兼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

脾胃病证便秘试题及答案归纳

脾胃病证-便秘 一、A1 1、热秘的特征为 A、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B、大便秘结,欲便不得 C、虽有便意,努挣乏力 D、大便艰涩,排出困难 E、大便不干,小便清长 2、便秘的基本病机是 A、肠胃不和 B、肝气郁结 C、湿热下注 D、肺失开合 E、大肠传导失常 3、提出便秘当从阴阳分类的是 A、《内经》 B、《金匮要略》 C、《伤寒论》 D、《圣济总录》 E、《景岳全书》 二、A2 1、某患者,大便干,小便清长,面色(白光)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此属 A、气秘 B、冷秘 C、气虚秘 D、血虚秘 E、阳虚秘 三、A3/A4 1、某患者,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1> 、此患者应诊断为 A、气秘 B、冷秘 C、热秘 D、气虚秘 E、血虚秘 <2> 、治疗应采用何种治法 A、顺气导滞 B、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C、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D、益气润肠

E、养血润燥 <3> 、宜选用的主治方剂是 A、六磨汤 B、温脾汤 C、黄芪汤 D、麻子仁丸 E、润肠丸 <4> 、若津液已伤,可加 A、生地、玄参 B、槐花、地榆 C、白芍、柴胡 D、枳实、厚朴 E、白术、党参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热秘 证候主症: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该题针对“便秘-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2025822,点击提问】 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便秘基本病机属大肠传导失常,气机不畅,糟粕内停。 【该题针对“便秘-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和类证鉴别”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2025847,点击提问】 3、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伤寒杂病论》则提出便秘当从阴阳分类,如《伤寒论·辨脉法》提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将本病分为阳结与阴结两类。 【该题针对“便秘-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和类证鉴别”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2025848,点击提问】 二、A2 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阳虚秘 证候主症: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白光)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该题针对“便秘-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2025823,点击提问】 三、A3/A4 1、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_0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2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 1.腹中冷痛,手足厥冷,身体疼痛,内外皆寒,治疗宜用( )(2007年第55题) A.乌头桂枝汤 B.桂枝汤 C.通脉四逆汤 D.济川煎 正确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识记型考题。内外皆寒之腹痛治宜乌头桂枝汤温里散寒,表里兼顾,故选A。桂枝汤只解表寒,通脉四逆汤只祛里寒。 2.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治疗宜用( )(2006年第71;1995年第65题) A.理中汤 B.通脉四逆汤 C.暖肝煎 D.桂附地黄丸E.乌头桂枝汤 正确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应用型考题。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乃肾阳不足,寒邪内侵之腹痛。治当以通脉四逆汤温通肾阳。故选B。 3.一老叟于沐浴时,突发少腹拘急冷痛,喜暖喜按,得温痛减,舌苔白,脉沉紧,治宜选用( )(2005年第64;2001年第64;1994年第68题) A.乌头桂枝汤 B.附子理中丸 C.附子粳米汤 D.通脉四逆汤E.暖肝煎 正确答案:E 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应用型考题。少腹乃厥阴经的循行部位,故少腹拘急冷痛是由于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所致,治当暖肝散寒,方用暖肝煎,故选E。乌头桂枝汤用于内外皆寒之腹痛,附子理中丸用于阴寒腹痛,附子粳米汤用于寒邪上逆之腹痛,通脉四逆汤用于肾阳不足,寒邪内侵之腹痛。 4.患者腹中雷鸣彻痛,胸胁逆满,呕吐,舌苔白,脉沉紧。治疗宜选

( )(2004年第54题:2000年第60题) A.乌头桂枝汤 B.金匮肾气丸 C.附子粳米汤 D.通脉四逆汤E.暖肝煎 正确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应用型考题。腹中雷鸣彻痛,胸胁逆满,呕吐是寒邪上逆所致,当以附子粳米汤温中降逆,故选C。 5.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脉沉紧,其病理为( )(1991年第52题) A.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 B.肾阳不足,寒邪内侵 C.脾阳不振,寒邪内侵 D.寒邪内侵,阳气不运E.阴寒内盛 正确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病因病机,属于理解型考题。少腹乃厥阴经的循行部位,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会出现上述症状,故选A。(参考五版教材) 6.泄泻的治疗原则是( )(2008年第67题) A.健脾燥湿 B.运脾化湿 C.补脾祛湿 D.理脾利湿 正确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泄泻的治疗原则,属于识记型考题。、脾虚湿盛是泄泻的发病关键,故当运脾化湿,故选B。运脾包括健脾、补脾、理脾;化湿包括燥湿、祛湿、利湿。 7.患者平时多有胸胁胀闷,嗳气少食,每日情志不遂则腹痛腹泻,舌淡红,脉弦。治疗宦首选( )(2006年第69题) A.四七汤 B.痛泻要方 C.逍遥散 D.滋水清肝饮E.乌梅丸 正确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泄泻的辨证论治,属于识记型考题。情志不遂,横逆侮脾致腹痛泄泻,胸胁胀闷,嗳气少食,脉弦均为肝气乘脾之象,当以痛泻要方扶肝抑脾,故选B。四七汤、逍遥散、滋水清肝饮无止泻之功,乌梅丸适用于寒热错杂之泄泻。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因病机 一、病因: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说:“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二、病机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性质的不同。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 二、病证鉴别 胃痛应与真心痛、胁痛、腹痛、肠痈等病进行鉴别。 三、相关检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寒邪客胃证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邪客胃,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2.饮食伤胃证 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滞停,胃气阻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3.肝气犯胃证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所止痛。 4.脾胃湿热证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阻滞。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医儿科学脾系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医儿科学脾系病证 [单选题]1.鹅口疮的发病,可由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所致。其主要病变在 A.心肝 B.心肾 C.肝肾 D.心脾 E.(江南博哥)肺脾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鹅口疮的发病,可由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所致。其主要病变在心脾,因舌为心之苗,口为脾之窍,脾脉络于舌,若感受秽毒之邪,循经上炎,则发为口舌白屑之症。掌握“脾系病证-鹅口疮”知识点。[单选题]4.治疗鹅口疮虚火上浮证的首选方剂是 A.益黄散 B.知柏地黄丸 C.六味地黄丸 D.沙参麦冬汤 E.养胃增液汤 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鹅口疮虚火上浮证 证候:口腔内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著,形体瘦弱,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红,苔少,脉细或指纹紫。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剂:知柏地黄丸。掌握“脾系病证-鹅口疮”知识点。 [单选题]5.积滞的病变脏腑主要在 A.胃、小肠 B.胃、大肠 C.脾、小肠 D.脾、大肠 E.脾、胃 正确答案:E 参考解析:积滞常由喂养不当,伤及脾胃,或脾胃虚损,复伤乳食所致,其病变脏腑在脾胃。掌握“脾系病证-积滞”知识点。 [单选题]6.治疗积滞乳食内积证的首选方是 A.健脾丸 B.七味白术散 C.枳实导滞丸 D.肥儿丸或疳积散

E.消乳丸或保和丸 正确答案:E 参考解析:积滞乳食内积证 证候:不思乳食,嗳腐酸馊或呕吐食物、乳片,脘腹胀满疼痛,大便酸臭,烦躁啼哭,夜眠不安,手足心热,舌质红,苔白厚或黄厚腻,脉象弦滑,指纹紫滞。 治法:消乳化食,和中导滞。 代表方剂:乳积者,选消乳丸;食积者,选保和丸。掌握“脾系病证-积滞”知识点。 [单选题]7.治疗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心脾两虚证,应首选方剂是 A.归脾汤 B.六君子汤 C.左归丸 D.右归丸 E.四物汤 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心脾两虚证 证候:面色萎黄或苍白,唇淡甲白,发黄稀疏,时有头晕目眩,心悸心慌,夜寐欠安,语声不振甚至低微,气短懒言,体倦乏力,食欲不振,舌淡红,脉细弱,指纹淡红。 治法:补脾养心,益气生血。 代表方剂:归脾汤。掌握“脾系病证-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知识点。 [单选题]8.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原则是 A.健脾益气,滋生化源 B.健运脾胃,益气养血 C.补血养心,益气生血 D.滋养肝肾,益精生血 E.培补脾肾,化生气血 正确答案:E 参考解析:由于本病以虚证为主,因此,补其不足、培其脾肾、化生气血是治疗本病的原则。掌握“脾系病证-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知识点。 [单选题]9.感染诸虫引起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是 A.蛔虫 B.蛲虫 C.绦虫 D.钩虫 E.姜片虫 正确答案:D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