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全梳理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知识梳理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1.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2.稻作农业的繁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自然环境(影响房屋类型不同的原因) 位于长江流域,气侯湿热多雨位于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冬季寒冷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具有通风、防潮性能,适应了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遗址中的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想象图半地穴式房屋(防风保暖,适应了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想象图饲养家畜猪、狗等农业种植水稻:大量水稻遗存;骨耜得到广泛使用;稻作农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种植粟、黍手工业懂得使用夭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会雕刻技术(中国已知最早的象牙雕刻器)能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还使用弓箭、渔叉,大量使用装饰品,制作乐器陶埙,出土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已会纺织、制衣(陶器代表:人面鱼纹陶盆)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

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能够制出较为精致的陶器;(陶器代表: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后继者,它的“蛋壳黑陶杯”,表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社会组织原始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出现了贫富分化备注: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异同相同点: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不同点:①所处地理环境不同: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

②房屋样式不同: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具有通风、防潮性能,适应了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半坡人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房屋,防风保暖,适应了北方寒冷干燥的气侯特点③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河姆渡人主要种水稻;半坡人主要种粟和黍。

「河姆渡遗址(长江下游)稻作农业贾湖遗址(淮河流城)「半坡遗址「仰韶文化(黄河中游)西坡遗址粟作农业双槐树遗址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约5000多年前)2.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10课知识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10课知识梳理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1.夏朝建立的时间及建立者2.商、西周的建立者禹建夏朝属第一,禅让从此变世袭。

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多。

商汤灭夏建商朝,盘庚迁都始称殷。

商纣暴政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

商周决战在牧野,纣死商亡西周立。

武王定都在镐京,分封制行天下固。

历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

(五)原始社会到末期,我国已有青铜器,夏朝种类渐增多,商周青铜灿烂期,“司母戊鼎”造型巨,“四羊方尊”工艺精,举世闻名三星堆,“青铜立人”有新意。

奴隶生活多悲惨,非人待遇好心酸,带着枷锁搞生产,没有自由和饱暖,生命不如牛和马,人祭人殉人屠杀。

司母戊鼎殷墟出,青铜大鼎世界惊。

青铜铸造叹商朝,高度发展工艺精。

龟甲兽骨刻卜辞,商朝占卜很盛行。

甲骨之字甲骨文,汉字渊源从此明。

(七)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

孝公治国有心计,商鞅变法最有力。

承认私人有土地,奖励耕织免徭役。

废除贵族旧权力,确立县制搞治理。

经济得到大发展,军队有了战斗力。

战国后期秦最强,商鞅变法了不起。

李冰修筑都江堰,消除水患灌农田。

治水功劳胜大禹,造福人民几千年。

(八)老子道家创始人,学说记在《道德经》。

主张事物对立面,正反两面要想清。

孔子相传为圣人,思想教育都精明。

主张“爱人”察民情,“为政以德”反酷刑。

办学收徒三千人,主张温故而知新。

言论收在在《论语》,儒家学派创始人。

百家争鸣好形式,“墨儒道法兵”在此。

“兼爱”“非攻”墨主张,“仁政”治国是孟子。

道家代表是庄子,主张“无为”而来治。

法家代表韩非子,反对空谈倡“法治”。

(九)公元前221,秦王嬴政大统一。

定都咸阳称皇帝,建立中央集权制。

地方推行郡县制,三十六郡始设置。

统一货币度量衡,小篆成为规范字。

北拒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

大修驰道统车轨,全国车辆可来回。

(十)始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万人动。

徭役兵役极繁重,死刑车裂十多种。

陈胜吴广起义中,建立政权齐响应。

项羽巨鹿战强秦,刘邦灭秦立大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梳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 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期,政局混乱。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并招揽各种人才。

在农业生产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实力强大。

双方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时间 交战双方 战术 结果 特点 影响 200年曹操和袁绍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曹操胜利以少胜多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二、赤壁之战1.背景: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

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特点 影响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孙刘联军胜利火攻;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2.经济发展: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蜀西南三国鼎立形势图【常考点】1.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赤壁之战。

2.三国的建立:魏,220年,曹丕建立,都城在洛阳;蜀汉,221年,刘备建立,都城在成都;吴,222年,孙权称王,229年称帝,都城在建业。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当时统一的经济基础和力量对比条件尚未成熟。

4.三国经济发展情况: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吴国造船业发达,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5.特别提醒: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西晋的建立1.西晋建立: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

263年,魏灭蜀。

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西晋社会:西晋统治阶级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历史学全册知识点:七年级上册

历史学全册知识点:七年级上册

历史学全册知识点:七年级上册一、古代文明与人类社会的起源1. 文明的定义和特征2.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和文化3.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和定居生活的形成4. 世界三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中国二、古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1. 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和文化2. 周朝的分封制度和兼并3.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和列国纷争4.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改革三、希腊罗马古代文明1. 希腊城邦和希腊文化的特点2. 古希腊的奥运会和剧院3. 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扩张4. 罗马帝国的统一和法律制度四、印度古代文明1. 印度的地理环境和人口构成2. 吠陀时代的宗教和社会制度3. 孔雀王朝和的兴起4. 孔雀王朝的衰落和的兴起五、非洲古代文明1. 埃及文明的发展和特点2. 埃及的宗教和金字塔3. 非洲其他古代文明:亚述、迦南、肯尼亚4. 古埃及的衰落和希腊罗马入侵六、亚洲古代文明1. 亚洲古代文明的地理分布2. 汉朝的统一和汉文化的繁荣3. 印度尼西亚的古代王国:斯里维贾亚亚、占城、马六甲4. 华夏文明的传播和对世界的影响七、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发展1. 丝绸之路的开辟和重要性2.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3. 古代文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 古代文明衰落的原因和启示以上是《历史学全册知识点: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概要,总结了古代文明与人类社会的起源、古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希腊罗马古代文明、印度古代文明、非洲古代文明、亚洲古代文明以及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发展等重要知识点。

这些知识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培养历史思维和文明意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素材-核心知识点整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素材-核心知识点整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素材-核心知
识点整理
一、古代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1. 夏、商、西周的建立和发展
- 介绍夏朝、商朝和西周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 强调各朝代的重要贡献和特点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家
- 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
- 强调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和影响
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故事
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 介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制度、官僚制度等
- 强调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2. 中国古代的文化故事
- 介绍中国古代的文化故事,如《百家姓》、《孟母三迁》等- 强调文化故事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三、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1.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 介绍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 强调农业和手工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
2. 商业和货币的兴起
- 介绍商业和货币在古代中国的兴起和发展过程
- 强调商业和货币对经济交流和发展的重要性
四、世界古代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
1. 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影响
- 介绍世界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 强调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性和对世界的影响
2.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
- 介绍丝绸之路的开通和繁荣情况
- 强调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以上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素材的核心知识点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章重点知识梳理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章重点知识梳理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章重点知识
梳理汇总
第一章:中华文明古国
1.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国家,有着丰富的历史
文化遗产。

2.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

3. 中华文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大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4. 中华文明的特点包括华夏文化、朝代更替和中央集权制度等。

5. 中华文明的五千年发展史被分为不同的历史时期,如夏、商、周等。

6. 中华文明的发展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如地理环境、气候条
件等。

第二章:大禹治水
1. 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治水人物,他成功解决了洪水
问题,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建堤坝、疏通河道、治理湖泊等。

3. 大禹治水的成功经验包括不懈努力、勤勉奋斗和善于应对挑战。

4. 大禹治水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也寓意着人们对于战胜自然灾害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探索和努力。

以上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章的重点知识梳理汇总。

这些知识点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的古老文明和古代治水的伟大事迹,对于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期中复习专题资料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期中复习专题资料梳理

专题一七上历史(时空)朝代更替一、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中国古代史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七年级上册涉及的内容可分为史前、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四个历史时期。

第一阶段:史前时期(远古时期或传说时代):距今约170万年前至距今约4000年,为原始社会时期。

第二阶段:先秦时期:(狭义)指夏、商、周三朝。

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21年,分别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兴盛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第三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第一个封建大一统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第四阶段:魏晋南北朝(220年至589年)是政权分立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二、中国历史七上朝代顺序表:四、领土疆域:1、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专题二、政治制度:一、传说时代的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一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尧、舜、禹的禅让。

二、夏朝王位的世袭制: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夏朝开创的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夏朝的建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三、西周(王\天子)的分封制:1.分封的目的:巩固统治。

巩固统治。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分封制的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攻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周代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四、秦朝中央集权制(皇帝):秦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全册历史知识梳理:七年级上册

全册历史知识梳理:七年级上册

全册历史知识梳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类的形成与古代文明
1.1 人类的形成
-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 早期人类文明的发展
- 人类社会的形成
1.2 古代文明
- 古代埃及文明
- 古代巴比伦文明
- 古代印度文明
- 古代中国文明
第二单元: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2.1 封建社会的形成
- 罗马帝国的分裂与封建制度的建立- 封建社会的特点
2.2 封建社会的发展
- 欧洲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 亚洲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 非洲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与实践
3.1 近代化的探索
-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 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 英国的工业革命
3.2 实践中的近代化
- 美国的独立战争
- 法国大革命
- 日本的明治维新
第四单元: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革4.1 现代社会的发展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现代科技革命
4.2 社会的变革
- 俄国十月革命
- 中国的改革开放
- 欧洲的联合与欧洲一体化进程
第五单元:历史的反思与启示
5.1 历史的反思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
5.2 历史的启示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以上就是对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的全面梳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梳理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梳理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晋被瓜分成韩、赵、魏。

2、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3、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变法。

4、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5、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6、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也反映出了我国人民的智慧。

一、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春秋时期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大诸侯国左右政局,周王室的各种制度几乎完全崩溃。

形成:晋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当时的大的诸侯国共有十几个,较强的有七个。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诸侯国关系:强大的诸侯国不在“尊王攘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七国之间经常战争。

战国时期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七雄之间的实力此消彼长,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国,对其它六国造成威胁。

二、商鞅变法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土地增多,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诸侯国变法目的: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成效最大的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

秦国领导人:秦孝公。

变法主持者:商鞅。

变法内容:商鞅变法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时间:公元前256年。

主持修建者:蜀郡太守李冰。

两大系统工程:渠首和灌溉网。

渠首三大主体工程:鱼嘴:在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排洪,内江灌溉。

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开凿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渠道,灌溉农田。

飞沙堰:是分水堤坝和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堤坝,用于洪水期排洪,并减少泥沙淤积。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内容描述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主要介绍了从远古时代到清末的历史变迁。

这本书里必背的知识点真的很多,别着急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

首先得知道我们的祖先是怎么生活的,远古时代的内容,得知道个大概。

然后呢古代的王朝更替,比如夏、商、周到秦、汉这些大朝代,得弄清楚他们的兴衰历史。

接下来一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得了解,比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刘备和诸葛亮,他们是怎么推动历史发展的。

还有唐朝的贞观之治,明朝的郑和下西洋等等,这些大事都得知道。

然后得了解古代的经济和文化,比如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是怎么发展的,还有古代的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别忘了近代史的部分,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清末的变革,这段时间的历史也是考试的重点。

这本历史书里的内容真的很丰富,别急我们一起来慢慢消化,掌握这些必背知识点,更好地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

1. 简述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重要性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重要性,真是不容小觑哦!这可是咱们接触历史学科的启蒙阶段,在这一册里,咱们会了解到从远古时代到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就像是打开一扇时间的大门,让我们走进那悠久的历史长河。

历史不仅仅是一堆堆的古老故事,更是我们民族的记忆和智慧的积累。

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就好像是在搭建我们个人知识体系的基石。

学好了这一册,不仅对我们后续的学科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更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和民族,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所以啊同学们可得重视起来,用心学习感受历史的魅力哦!2. 强调知识点归纳总结的必要性同学们想要学好历史,把知识点归纳总结清楚可是关键啊!历史可不是死记硬背的科目,得理解其中的逻辑和脉络才行。

七年级的历史课,是你们了解中国历史的起点,每个知识点都是一块宝贵的宝藏。

要想更好地掌握这些宝藏,就必须重视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这样不仅能帮你梳理清楚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还能让你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和规律。

这样一来学习历史就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变成了有趣的寻宝之旅。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1.916年,生活在辽河上游的契丹族,在首领耶律阿保机的领导下,统一了契丹各部,建立了契丹国,定都上京。

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3.11世纪初,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4.1005年,宋辽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当时宋朝皇帝是宋真宗,丞相是寇准。

5.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会宁。

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军灭北宋。

1127年,赵构重建宋朝,以临安为都城,历称为“南宋”。

在众多的抗金雄师中,以岳飞领导的岳家军最为突出。

6.辽、宋、西夏、金并立时期我过南方的农业得到发展。

主要表现在:①南方灌溉技术和耕作技术有很到的提高②扩大了耕地面积③农作物种植区域的扩大和经济作物的大量栽培。

7.南宋时,棉纺织业在南方兴起。

此后,棉纺织业成为我国古代手工业中一个重要行业。

南方的制瓷业发展很快,景德镇成为的瓷业生产中心。

8.北宋时期一种名叫“交子”的纸币在四川地区出现,这是世界上最早发行和流通的纸币。

南宋时,发行了纸币“会子”。

9.南宋都城临安既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又是一座繁华的商业城市。

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的对外贸易海港大多在南方,主要有广州、泉洲等。

政府在这里设市舶司进行管理。

10.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南方劳动力增多②带来先进的劳动工具、技术以及优良品种等③南方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④南方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多地开发和利用,经济迅速发展。

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11.两宋时,麻布仍是主要衣料,不同的行业的人,穿着不同行业特征的服装,妇女服装样式变化最多。

12.两宋时,北方人仍以面食为主食,南方人仍以大米为主食。

13.东京是北宋最繁华的城市,城内有专门供人们娱乐的场所——“瓦子”。

“瓦子”里专供舞台演出的地方叫“勾栏”。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地 位 :甲 骨 文 是 中 国 已 发 现 的 古 代 文 字 中 年 代 最 早 、体 系 较 为 完 整 的 文 字 , 对 文 字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有 深 远 的 影 响 。我 国 有 文 字 可 考 的 历 史 是 从 商 朝 开 始 。 6、甲骨文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之战中 战 胜 东 方 的 蚩 尤 部 落 , 黄帝被 推 举 为 部 落 联 盟 首 领 。
3 、 影 响 : 经 过 长 期 发 展 , 炎 黄 部 落 联 盟 形 成 日 后 的 华夏族, 因 此 后 人 尊 崇
炎帝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自称。
4、 传 说 中 的 炎 帝 ( 神 农 氏 ) 主 要 发 明 : 教 民 开垦耕种, 制 作 生产工具, 种
国家的产生。(也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
3)启 继 承 父 位 ,标 志 着 世袭制代 替 了 禅让制,“ 公 天 下 ”变 成 了“ 家 天 下 ”。
2、商朝重要事件:盘庚迁都到殷,殷是今天河南安阳。 (商朝又叫殷朝)
3、西周重要事件:
1)牧野大战: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 PK 商纣王,周武王胜建立西周。★
以德治国,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 教 育 上 :① 创 办 私 学 ,主 张“ 有 教 无 类 ”;② 注 重 道 德 教 育 和 文 化 知 识 教 育 ,
③发现和总结出很多教育规律、教学原则和方法。 学说著作:《论语》 (由其弟子整理而成)
3、百家争鸣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确 立。
4、百家争鸣的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 文 化 发 展 的 高 峰 ,为 中 国 古 代 文 化 的 发 展 奠 定 了 基 础 ,对 后 世 有 十 分 重 要 而 深刻的影响。

全册历史知识梳理:七年级上册

全册历史知识梳理:七年级上册

全册历史知识梳理:七年级上册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人类的起源人类起源于非洲,并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

2. 文明的发展人类通过农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定居的生活方式,进而出现了城市和文明。

3. 早期文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是早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4. 中国古代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包括夏、商、周三代的更迭。

二、古代帝国的兴起与辉煌1. 古代帝国的特点古代帝国具有广阔的疆域和集权的政治制度,如古埃及、巴比伦、波斯等。

2. 中国古代帝国中国的秦、汉、唐等朝代形成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3. 美索不达米亚的古代帝国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苏美尔、巴比伦等古代帝国,对人类历史有着重要影响。

三、古代文明的交往与发展1. 古代文明的交流古代文明之间通过贸易、战争等方式进行交流,促进了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2.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连接了中国和欧洲等地。

3.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印度、阿拉伯等地,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四、世界上的古代文明1. 印度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以印度河流域为中心,发展了城市、农业和文字等。

2. 埃及文明埃及文明以尼罗河流域为基础,建立了庞大的国家机构和宗教体系。

3. 古代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对政治、哲学、艺术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

4. 古罗马文明古罗马帝国是欧洲最大的古代帝国之一,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历史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封建制度和官僚制度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统治模式。

2. 封建社会的特点中国封建社会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皇帝、贵族和农民构成了社会的重要阶层。

3. 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中国古代在农业、冶金、纺织等方面取得了很多创新和发展,丰富了文化内涵。

4.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以儒教、道教和佛教为主,对社会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知识梳理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知识梳理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知识梳理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2、国家产生的的标志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等。

3、启继承禹的王位,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4、夏朝都城遗址代表--二里头遗址。

5、夏朝最后一个暴君桀。

6、商汤灭夏后,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亳。

7、因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商朝多次迁都,直到盘庚迁殷后才相对稳定。

8、商朝的最后一个统治者是纣王。

9、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定都镐京。

10、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天子实行分封制。

11、分封制的等级依次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建立者:禹。

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标志: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统治: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历法-夏历。

家天下: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中心地区:今陕西南部和河南中西部一带。

二、夏王朝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去和墓葬群反应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器,乐器,青铜酒器,礼器等反应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夏朝衰亡:桀的统治时期,国力衰弱,统治残暴,引起民众反抗。

三、商汤灭夏商部落分部:今河北河南一带。

商汤灭夏: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桀,桀大败,夏朝灭亡。

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汤。

都城:亳。

汤的统治: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们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

商朝迁都原因:因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相对稳定:盘庚迁殷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商朝巩固统治措施: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商朝末期统治: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个王,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一二单元知识梳理

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一二单元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史前时期:指没有明确的文献资料记载以前所经历过的历史阶段。

第 1 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一、我国境内古人类1、世界上发现人类化石和_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__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中国。

2、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元谋人;.距今时间约 170万年、距今160万年的是陕西蓝田人、距今100万年的是湖北郧阳人;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二、北京人1、距今时间:约70 万-20 万年;2、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3、体貌上: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生活上:使用打制石器,采集狩猎为生,使用天然火,已经学会保存火种,北京人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4、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1、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 万年前,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2、体貌特征: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3、生产工具: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4、生活状况:懂得人工取火 ;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

会与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有爱美意识;过着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

名称类型体貌特征制作工具用火状况社会组织北京人直立人保留猿的较多特征打制石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群居生活山顶洞人晚期智人与现代人基本相似打制石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人工取货集体生活(出现氏族特征)第 2 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1、起源(1)距今两万年,我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

距今一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2)世界上最早种植的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

2、标志: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3.影响:促进定居生活,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1、河姆渡居民发源于: 长江流域2、距今时间:约7000 年,地点:浙江余姚3、主要农具:骨耜(磨制)4、生产活动:种植水稻、饲养猪狗等家畜;5、房屋:干栏式建筑,发现木结构水井(南方温暖潮湿,可通防潮)5、原始农业:制作陶器和乐器;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我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器。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书知识点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书知识点

七上历史·复习资料公元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

1世纪=100年。

每个世纪每十年为一段,第几个十年即为第几个十年代,前20年为初,后10年为末。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三、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黄河流域。

四、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会不会制造工具。

五.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一、半坡居民的生活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的对比二、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三、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异同?存在差异的原因?相同点:都从事农业生产;都过着定居的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使用陶器。

不同点:(1)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而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

(2)房屋样式不同: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防风保暖,适应了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而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具有通风、防潮性能,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

(3)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半坡居民主要种粟,而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水稻;(4)陶器不同:半坡居民制作彩陶,而河姆渡人制作黑陶。

四、定居的根本原因:原始农业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袭制取代禅让制。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西周时,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

二、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末代君主昏庸残暴。

启示: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②统治者要勤政爱民。

三、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由“公天下”到“家天下”,夏启。

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②(义务)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③(权利)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3)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五、西周的等级制----分封制:统治阶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被统治阶级:平民、奴隶。

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青铜器1、发展过程:原始社会后期(出现)→夏朝(发展)→商周时期(繁荣)2、用途:饮食、祭祀、军事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3、制作工艺:泥范铸造法4、代表性青铜器: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四羊方尊二、甲骨文1、定义: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一、中国古代的两大思想家:孔子与老子•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大成至聪”、“至圣先师”。

他主要思想包括“仁爱”、“诚信”、“孝悌”等,这些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

•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被尊为道家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思想包括“道”、“无为”、“自然”等,这些思想被称为“道家思想”。

二、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1.朝代•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256年)•东周(公元722年-公元256年)•西周(公元1046年-公元771年)•春秋战国(公元770年-公元221年)2.国家制度•奴隶社会:封建制度•封建社会:分封制度、世卿制度、郡县制度等3.《尚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商朝晚期到西周前期)的一部重要史书,记录了封建制度的沿革,是研究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文献之一。

三、古代人类的生产方式1.人类的狩猎与采集2.农业生产3.手工业生产和商业经济四、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1.农业技术•种植技术:农耕工具、耕作方法、种植技术等•畜牧业:驯化家畜、牧草种植等•渔业:渔具、捕鱼方法等2.工艺技术•陶瓷:陶器的制作技术、精美的陶瓷器物等•纺织:织物的纺织技术、丝绸、棉布、毛织等•铸造:铜器的制作技术3.社会工程技术•造纸:造纸技术的创新•印刷术:木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先驱•洛阳纸贵:唐朝时期的纸张知识产业五、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1.春节:是中国最为重要的节日,也叫农历新年或年节,是家庭团聚、祭祖、欢度新春的传统节日。

2.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主要活动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

3.中秋节:又称“月夕”、“仲秋节”等,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是家庭团圆、品尝月饼、赏月等。

六、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1.古代丝绸之路•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间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路线,其东起中国的长安,西到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也通向印度、中亚、伊朗、叙利亚、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时代背景古代史中国古代文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中世纪史欧洲封建社会近代史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与宪政制度、英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法国大革命现代史19世纪的中国、世界两次大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建国事业中国古代史三皇五帝黄帝、尧、舜、禹、商汤等周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始皇帝、统一中国、秦法、修建长城汉朝汉武帝、科举制度、汉文化、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统一中国的东晋、南北朝的分裂、佛教的传入唐朝玄武门之变、唐太宗、科举制度、唐诗、唐画宋朝北宋与南宋、科举制度、宋词、宋红楼梦元朝蒙古族统治、元朝的科技、元朝的文学和艺术明朝明成祖、明成祖、万历年间、崇祯朝、明朝的海外贸易清朝清朝的建立、康雍乾盛世、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战争、清末时期的改革思想世界史文明古国中东地区的古代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地中海沿岸文明古希腊希腊城邦、雅典民主政治、亚历山大大帝、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古罗马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罗马法律、基督教的传入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十字军东征、宗教改革、黑死病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工业革命、世界的第一条蒸汽机车、多样化的交通工具、纺织机械的发展美国独立和宪政制度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宪法、美国政治制度、美国的民族精神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的背景、议会制度的建立、准备启动革命、国民议会的创立世界两次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战的开始、战争的爆发和战争的结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建国事业中共的成立、五四运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的成立总结以上为七年级历史的知识点梳理,主要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以及20世纪中国的历史,内容涉及多个朝代和事件,在学习时需要注意归纳总结,建立知识体系,加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认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全梳理知识点1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他们已经能够制作_工具,知道使用火。

知识点2北京人的发现发掘:北京人遗址最先于1921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发现的。

1929年,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

1936年,在同一地点发掘出土三个北京猿人头盖骨。

此后,该遗址还发掘出土大量的化石和石器。

意义: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

知识点3北京人的特征体质特征: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的腿骨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生活状况: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和长时间保存火种,这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历史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知识点1半坡居民的生活陕西西安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黄河流域(北方)原始农耕的典型。

知识点2河姆渡人的生活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位于_长江流域(南方),距今7000年左右。

知识点3原始农业的发展考古发现:在中国南方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历史影响: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知识点1炎黄联盟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氏族部落联盟时期。

黄帝联合一些部落与炎帝在阪泉大战,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盟。

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运用能辨明方向的指南车,最终打败蚩尤,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华夏族。

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知识点2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传说中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学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还会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_水井,制造船只,学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相传黄帝时期,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

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知识点3尧舜禹的禅让禅让制:相传黄帝以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

为抵御黄河的洪水灾难,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禹治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解除了水患,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第四课早起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知识点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措施: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之乱,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了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

3.政治制度:禹死后,启继承父位。

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4.国家机构:(1)夏朝建立了军队。

(2)制定了刑法,(3)设置了监狱,(4)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5.统治中心: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考古学家发现二里头遗址。

6.亡国之君:夏朝经历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期间,国力衰微。

他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

知识点二商汤灭夏1.建立:公元前1600,汤灭夏,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

(bo)2.迁都:由于战乱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盘庚迁都到了殷。

3.发展:商朝长期对外征战,控制范围不断拓展,为了巩固统治,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4.亡国之君:商纣王对外征讨,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知识点三武王伐纣1.灭商:公元前1046,在牧野决战中商朝被周武王组织的政治联盟所灭。

2.建周:公元前1046年得到吕尚,周公等人辅助的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知识点四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2.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3.内容:(1)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

(2)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服从周王调兵。

(3)受封者可以接着在自己的封地再分封。

4.西周的社会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5.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历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

到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激化。

公元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所灭。

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6.历史导图(只背诵黑体下划线的内容,其他内容理解性记忆即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知识点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发现地点: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的甘肃,青海等地出现了铜器,在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种类: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

3.作用:功能有食器发展到礼器。

4.工艺:商周时期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

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5.代表: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的青铜器。

知识点二甲骨文记事1.含义: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3.考古学家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大量商代和西周的文字,至今为止已有十万余片,已经识别的字越有1500多字。

4.地位: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知识点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1.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2.特点: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知识点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农业: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春秋后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都有所发展。

3.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的使用。

知识点二王室衰微1.分封制的瓦解:春秋时期,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

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郡,县,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渐瓦解。

2.周王室衰微: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在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3.诸侯崛起: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

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知识点三诸侯争霸1.原因: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互相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2.状况:(1)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项征战,争夺霸主地位。

(2)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

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3.结果(1)在春秋争霸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与此同时,中原“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点一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诸侯国中,秦,赵,魏,韩,楚,燕,齐2.兼并战争: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扩展疆域。

当时战争规模很大,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都是发上在这一时期。

知识点二商鞅变法1.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具体内容: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政治上:①确定县制,由国君直接排官吏治理,从而奠定了现在县级的划分。

(重点必背)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上:⑤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私有。

⑥鼓励耕织(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可免除徭役。

⑦统一度量衡。

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授予爵位并奖励土地。

(重点必背,商鞅因此得罪了贵族)商鞅变法的意义(影响):经过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加,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的基础。

知识点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①时间:公元前256年②修建者:秦国蜀郡太守:李冰③地点: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④组成:都江堰渠首和灌溉网,渠首由: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2.影响:建成之后,成都平原称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第八课百家争鸣知识点一老子1.学派: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3.学说:《道德经》,道家经典。

知识点二孔子和儒家学说1.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制度,主张以德治国。

2.政治思想: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3.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在教学中注意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突出了一些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5.作用:孔子的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三百家争鸣1.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此时在学术思想领域非诚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史称“诸子百家”,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

2.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诚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百家争鸣”3.作用: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