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届全国人大历次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全国人大每年举行一次会议,时间在每年的第一季度,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召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54年以来共举行了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198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600多位代表讨论的中心议题就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并研究贯彻执行的步骤和措施。

1994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动员全党全社会认真实施《纲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会议期间,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朱镕基、李岚清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发表了重要讲话。江泽民同志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强调要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他告诫全党,这一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

1999,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江泽民总书记在会议上发表长篇重要讲话,再次向全党和全社会发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现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而奋斗的号召。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大(1921年7月23日至31日)

·二大(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三大(1923年6月12日至20日)

·四大(1925年1月11日至22日)

·五大(1927年4月27日至5月9)

·六大(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

·七大(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

·八大(1956年9月15日至27日)

·九大(1969年4月1日至24日)

·十大(1973年8月24日至28日)

·十一大(1977年8月12日至18日)

·十二大(1982年9月1日至11日)

·十三大(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

·十四大(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

·十五大(1997年9月12日至18日)

·十六大(2002年11月8日至14日)

·十七大(2007年10月15日21日)

·十八大(2007年10月15日21日)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中广教育 2010年07月16日 16:01

中广网北京7月16日消息 (1999年06月23日第5版)在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中,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圆满结束了。江泽民总书记在会议上发表长篇重要讲话,再次向全党和全社会发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现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而奋斗的号召。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我们欣喜地看到,每一次会议的召开,都将中国的教育观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而使中国教育事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体制改革:迎来教育事业的春天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结束了“文革”十年动乱的历史。随着全国工作重心转移,教育事业怎样在新形势下发展,提到了党中央的议事日程。

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和领导下,党中央开始了教育体制改革文件的起草工作。文件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参加讨论的约有1万人次以上,曾十易其稿。

198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600多位代表讨论的中心议题就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并研究贯彻执行的步骤和措施。

邓小平出席了会议闭幕式,在短短的13分钟里,他作了题为《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重要讲话,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把中央的教育体制改革决定落到实处。会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颁布。

这次会议和《决定》以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对于促进教育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的迫切需求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实行基础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改革,对于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落后面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影响。1985年到1992年,短短7年间,社会各方面集资办教育就达1062亿多元,基本消除了农村中小学的破旧危房,明显改善了办学条件,为推进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单纯依靠国家投入,完成这些工作则需要100年左右的时间。

优先发展:中国教育走上快车道

如果说第一次全教会使教育战线焕发出勃勃生机,那么1994年召开的第二次全教会,使教育事业走上了快车道,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

90年代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四大因此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战略任务。这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

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也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实现90年代的战略任务,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绘制了90年代和下世纪初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蓝图。

1994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动员全党全社会认真实施《纲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会议期间,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朱镕基、李岚清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发表了重要讲话。江泽民同志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强调要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他告诫全党,这一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

第二次全教会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列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到1998年,全国73%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降至5.5%。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也有了显著发展,5年来有1.8亿职工和近3亿农民接受了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与文化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得到快速发展,1998年在校生总数已达643万人。通过管理体制改革,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大大提高。

素质教育: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

历史进入1999年,新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成就卓著,但不容回避的是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等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不适应新世纪的要求,尤其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升学竞争不断加剧,使青少年难以得到全面发展。这种状况如不改变,对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从迎接21世纪挑战的战略高度出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事关教育工作的全局。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从80年代中期开始,针对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单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各地也进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探索。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开始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共识。现在,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教育的方向和任务有所改变,更不是否定考试,而是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不是否定过去教育的成绩,而是在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基础上为适应21世纪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的改革。

正是在总结广大教育工作者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再一次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在这次会议开幕式上,江泽民总书记深刻分析了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阐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今后的工作任务。“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300名代表对他的讲话报以长时间的掌声,这掌声表达了各地党政领导、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央决策的拥护、赞同之情。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教会到第二次全教会,再到第三次全教会,从教育体制改革到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确立,再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不仅仅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