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初中物理知识点:平均速度的计算
1.3运动的快慢第2课时匀速直线运动及平均速度的计算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第2课时 匀速直线运动及平均速度 的计算
知识点一 匀速直线运动 1.物体做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_直__线___ 运动和_曲__线___运动;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_匀__速___ 运动和_变__速___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 速度不变的运 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1)运动的轨迹是直线;(2)运动的 速度保持不变;(3)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其路程与时间的 比值是不变的。 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4.(2022·普宁期中)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前一半路
程的速度是6 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是9 m/s,则全程
的平均速度是
( B)
A.7.3 m/s
B.7.2 m/s
C.7.5 m/s
D.7.4 m/s
5.(2021·深圳期末)小宇跟小丽进行百米赛跑,每次小宇
都比小丽领先10 m到达终点。若小宇退后10 m再同小
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
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
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的关系的是
( D)
A.
B.
C.
D.
[方法指导] ]由题意和位置图可知,甲、乙两人都在做匀 速直线运动,并且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故图象是两 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且乙的倾斜程度更大。
如图所示为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
通过的路程是5 m,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 m,则他
A.前2 s内的平均速度为5 m/s
( B)
B.后2 s内的平均速度为6 m/s
C.3 s内的平均速度为7 m/s
常见的物理公式汇总及变形
常见的物理公式汇总及变形初中物理的公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多的,有些同学往往在学习初中各大版块时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公式的使用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公式的变形,公式的适用范围等。
为了帮助大家记忆,科学高分网小编特此收集了初中物理电学和力学以及热学方面的初中物理公式大全表格,以供大家参考。
1.【速度】V=S / t (全程的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2.【密度】ρ=m / v3.【重量与质量的关系】G=mg (g=9.8N/Kg)4.【压强】p =F/S (特例:柱形固体对水平面的压强:p =ρgh) 液体压强:p =ρgh (特例:柱形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面的压力:F=G液、压强p =F/S)5.【浮力】(1)F浮=G—F示(浮力=空气中的物重一在液体中称得的视重) (2) F浮=G排=ρgV排 (阿基米德原理) (3)悬浮或漂浮肘:F浮=G物6.【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7.滑轮组有关的三个关系式:(1)力的关系:F=G/n (动滑轮及摩擦与绳重不计) F=(G物+G 动)/n (不计摩擦与绳重) (2)距离关系:S=nh (任何条件都适用)(3)速度关系:V绳=nV物 (任何条件都适用)7. 【机械功的计算公式】(1)W=Fs (2)W=Pt8. 【机械功率的计算公式】 P=W/t P=Fv9. 【总功、有用功、额外功的关系式】 W总=W有+W额10. 【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1)η=W有/W总(2)η= W有/W总=G物/nF绳(3)η= W有/W总=G物/(G物+ G动)(不计摩擦与绳重)11. 【物体温度变化时吸热、放热计算公式】Q吸=Cm(t—to) Q 放=Cm(to-t)12.【燃料燃烧放热公式】Q放=qm Q放=q v (天然气等气体)13.【电热】Q= I2Rt14.【串、并联电路的基本公式】【电流规律】串联:I=I1=I2 并联:I=I1+I2【电压规律】串联:U=U1+U2 并联:U=U1=U2【电阻规律】串联:R=R1+R2 并联 1/R并=1/R1+1/R2?15.【欧姆定律】I=U/R16.【电功计算公式】W=UIt W=Pt 纯电阻电路:W=I2Rt,W=U2t/R17.【电功率计算公式】P=W/t P=UI 纯电阻电路:P=I2R P= U2/R18.【焦耳定律】Q=I2Rt 在纯电阻电路中Q=W,非纯电阻电路中W>Q19.【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η=Q水吸/Q热辐射×100%=cmΔt / Q热辐射×100%20.【电水壶热效率】η=Q水吸/W电×100%=cmΔt / Pt×100%21.【水壶的效率】η=Q水吸/Q燃放×100%=cmΔt /qm×100%22.【热机的效率】η=W机械功/Q燃放×100%= W机械功/qm×100%23.【电动机的效率】η=W机械功/W电×100%= (UIt-I′2Rt)/ UIt×100%。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平均速度的测量 知识讲解
平均速度的测量【学习目标】1.掌握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2.会算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要点梳理】要点一、平均速度1、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的计算:s vt =要点诠释:1、生活中变速运动比较常见,我们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内)的快慢程度。
要点二、平均速度的测量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2、实验原理:s vt =3、实验过程:(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4)根据公式:svt=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
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4、表格:1、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2、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典型例题】类型一、平均速度1. (2016•连云港)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路程s 与运动时间t 关系如图所示,汽车运动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A .ab 段B .bc 段C .cd 段D .de 段【思路点拨】比较汽车运动的快慢可以从两个角度,一是相同时间比较通过的路程,二是相同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据此判断。
【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ab 与bc 段、cd 段相比,通过相同的路程,ab 段所用时间最短,因此,ab 段速度更大;cd 段与de 段相比,相同时间内,de 段通过的距离最短,所以速度更慢。
综上所述,在图中的四段运动过程中,ab 段的平均速度最大。
初中物理备课参考 测平均速度
第三节测平均速度要点精讲一、平均速度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s Vt =二、平均速度的测量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2.实验原理:s Vt =3.实验过程:(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低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4)根据公式:sVt=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
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4.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5.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相关链接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与选定的时间或位移有关,不同时间段内或不同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必须指明求出的平均速度是对应哪段时间内或哪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不指明对应的过程的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典型分析1.“龟兔赛跑”新传:龟兔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条道路向同一目标前进,兔子半途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龟离目标很近了,撒腿就跑,结果龟兔同时到达终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这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B.在这段路程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C.在兔子睡觉前一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不相等D.无论如何,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龟的平均速度【答案】D【解析】在兔子睡觉之前,兔子和乌龟运动的时间相同,乌龟通过的路程少,所以兔子的平均速度大;在整个过程中,兔子和乌龟通过的路程相同,用的时间相同,所以兔子和乌龟的平均速度相等;因此ABC说法正确;D的说法错误。
2.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拉开帷幕。
同在N城工作的小王和小林结伴自己开车一起去看世博会。
如图所示为他们在某一十字路口等红、绿灯后再次启动过程的频闪照片。
初中物体平均速度教案
初中物体平均速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学会使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3. 能够运用平均速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速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速度的概念理解。
2. 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如位移、时间等。
2. 提问: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是什么?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走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 给出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平均速度 = 总路程 / 总时间。
3. 讲解速度公式的应用:如何利用速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一个实例,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等。
四、练习与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解题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等。
2.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速度公式。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物体的瞬时速度。
2. 介绍一些常用的测量速度的仪器和工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了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在实例分析和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避免混淆。
此外,可以增加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速度的应用。
平均速度公式推导过程详解
平均速度公式推导过程详解
平均速度是物理学中一个常见的知识点,考试中经常会出现需要计算平均速度的题目。
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平均速度公式推导过程详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平均速度的定义
平均速度是指在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或者说是表示物体在时间间隔△t内的平均运动快慢程度。
平均速度的公式
平均速度=△x/△t(△x=位移,△t=通过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2×V1×V2÷(V1+V2)=平均速度(前半路程平均速度V1,后半路程平均速度V2)。
平均速度的公式推导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v0t+1/2at²
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v平均=s/t=v0+at/2
已知a=(vt-v0)/t
v平均=s/t=v0+at/2=v0+(vt-v0)/2=(v0+vt)/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v平均=(v0+vt)/2
拓展阅读:平均速率和平均速度的区别
一、定义:平均速率是单位时间内的路程(经过的路线);平均速度是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这段时间内质点首末位置的向量)。
二、速率只有一个大小,是标量;速度除了大小还有方向,方向是此时轨迹曲线的切线方向,是矢量;
三、公式:平均速率=路程/时间;平均速度=位移/时间;。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生版+教师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一章《机械运动》(学生版)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一、要点梳理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目的: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 t测量器材:________、________2.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____________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__________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v=st,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挡板移至斜面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3.常见机械运动的图象: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速直线运动二、重点解读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例题1】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在做______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3)小球在____________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二、匀速直线运动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有两种,路程—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
【例题2】如图是某汽车通过一平直公路时记录的v–t图象,甲、乙、丙、丁四个过程中,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甲B.乙C.丙D.丁【例题3】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 sB.4 s~8 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C.0 s~8 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D.8 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三、同步练习一、基础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1.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A.甲与乙B.甲与丙C.丙与丁D.乙与丙2.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路程s与运动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汽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的是()A.ab段B.bc段C.cd段D.de段3.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可知()A.v甲=0.6 m/s,v乙=0.4 m/sB.经过6 s两小车一定相距6.0 mC.经过6 s两小车一定相距4.8 mD.经过6 s两小车可能相距2.4 m二、实验题(每空1分,共10分)4.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________。
【初中物理】初三物理教案:速度和平均速度
【初中物理】初三物理教案:速度和平均速度目标: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公式.2.晓得速度的单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折算关系.3.变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目标:1.能力:从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来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思考比较快慢的两种.2.应用领域科学知识化解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于课堂教学,并初步介绍排序的解题思路和规则.情感目标:培养较好的习惯,规范解题步骤,培养认真细致的习惯.教学建议"机械运动"教材分析教材首先通过三个问题使领会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必须同时考虑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这两个因素.在此基础上直尺速度的定义.在实验设计中,由自行提供三个玩具通过测量时间和路程计算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教材用实际示例去创建学生通常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观念,并得出了速度的单位,米/秒就是国际主单位,而常用单位除了千米/时,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折算关系.平均速度的概念还是由实践建立的,因为实际的需求而产生的变速运动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没有作强调,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号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最后由想想议议来使学生知道一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机械运动"教法建议速度的概念,应当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为了能区别物体的运动快慢应当如何处理,可以分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总结两种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进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学生提供的玩具来实际测量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验的结论得出.速度的单位,应联系实际,提供更多大量的图片,展现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通常速度,创建速度的物理图景,并提供更多一些视频,展现现代科技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自学.关于速度单位折算,应在长度的折算的基础上,用同样的等量赋值的方法明晰两个单位的折算,并使学生忘记两个单位的折算关系.平均速度,上一节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本节让学生思考实际情况,实际的运动都不是匀速的,但是我们需要作粗略的计算,所以引进了平均速度,最好让学生自行思考出这个思路.在此基础上用具体的例题来形成学生的解题规范.教学设计示例“”教学设计示例【教学单元分析】速度的概念,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的引出速度的概念,应当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分析,认识到比较速度的意义进而用单位时间的路程表示速度.速度的公式和单位,速度的单位就是由时间、长度的单位制备的,就是物理中第一次碰到的无机单位,速度的排序必须正视路程和时间的对应.【教学过程分析】一.速度概念的导入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这三个问题中分析出比较速度的方法:用相同的时间,看看运动的路程;运动相同的路程,看看所用的时间.而比较相同的时间和路程的方法就是用相同的时间来衡量通过的路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生可以提供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比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学生速度比较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说道清用速度则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的物理意义,融合小学的科学知识,得出结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学生总结概念.二.实验:速度的计算学生在课前就应准备工作玩具小车,展开课本上的实验,把实验中的数据希伯尼安斯表格中,就获得了计算速度的公式.本内容的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能设计成使小车通过1米的路程,记录下所用的时间,进而比较小车的速度的大小,教师应当予以鼓励.三.速度的单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应当提供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比较和认识不同物体的速度,适当选取科技,使学生联系实际和科技的学习,也可以用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图景和养成从信息习的习惯.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料存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骑著自行车的速度、汽车速度、列车速度、飞机速度、卫星速度、地球运动的速度等.速度的单位可以用对比法学习,对比长度的单位换算和速度的单位换算,然后应当找到最简单的方法进行换算.见副板书1.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观测出来特点:单位展开等量赋值、单位用字母则表示.四.平均速度可以提供更多图片、视频资料并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都就是变速运动,而我们通常都就是不建议很准确的情况下,搞粗略研究用平均速度,比如列车从广州至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导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排序就是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都就是指平均速度(实际上所指的就是平均速率).计算平均速度的例题,例题如副板书2构成作题的规范步骤:未知列举未知条件,通常折算成求所需的单位,用字母则表示;谋列举所求的物理量;求解的过程就是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得结果;请问结果的内容.【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速度单位的资料【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教师辅导参考】1.可以在网上搜寻各国的速度的单位.2.各个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3.相同时期各地速度的单位.【评价方法】1.网上的资料可以列举自学记录.2.小组总结,各个小组互相补充资料,实现资料共享.3.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看一看哪个组能根据资料明确提出代莱问题.。
初中物理平均数的计算总结
平均速度计算题平均速度速度的计算是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对于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同学来说比较困难,需要能够很好的去理解这些题目,而且还要考虑各种可能遇到的情况,比较复杂,因此特意整理了此套试题,希望可以帮助各位同学更好的掌握该知识点。
一、不需要考虑物体长度的平均速度例1.小明家离学校600m 远,他步行到学校要花10min ,那么他步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已知:m s 600=;s t 600min 10==;求:?=v 解:s m sm t s v /1600600===。
答:他不行的平均速度是1m/s 。
【分析】1、在计算平均速度的时候,要先进行单位的统一,如果在没有进行单位统一的情况下进行计算,很容易出现错误,而且还要对表达式很熟悉。
2、在这种题型中,是不要求考虑运动物体本身长度的,直接带入表达式进行计算即可。
【变式1】变某同学平常走路步行30m ,需40s 的时间,现在这个同学用6min30s 的时间沿操场跑道走完一圈,那么跑道的周长是多少?已知:m s 301=;s t 401=;s s t 39030min 62==;求:?2=s 解:s m sm t s v /75.0403011=== m s s m vt s 5.292390/75.022=⨯==答:跑到的周长是292.5m 。
【变式2】2011年1月12日,长吉城际铁路正式运营。
早上6点50分CHR5型“和谐号”列车由长春开往吉林。
列车运行的平均速度约为200km/h ,全程约为110km ,全程运行时间大约是 0.55h 。
解:h hkm km v s t 55.0/200110=== 二、需要考虑物体长度的平均速度例2.一辆长30米的平板车,匀速通过70米长的桥,所用时间是10秒,它以同样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20秒,则这座桥有多长?已知:m L 30=;m s 70=;s t 101=;s t 202=;求:?=2s解:m m m s L s 1007030=+=+=总s m sm t s v /10101001===总m s s m vt s 20020/1022=⨯==' m m m L s s 1703020022=-=-'= 答:这座桥长170m 。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快慢》课件 平均速度的计算
小结 要求出一个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就是要知道这个运动物体的 路程与它运动的时间,将单位转化统一后再运用求解平均速度的公 式υ= 来求解.
方法二、时间分解法 所谓时间分解法,就是将运动物体的时间进行分解为两个相等的部
分再进行计算,从而得出正确答案来的一种方法.如果已知某个运动物 体的运动时间共分多个相等的部分来进行计算,t1、t2与t,最后将几个 时间加起来成总时间t.再运用求解平均速度的公式υ= 来计算.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
课题: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难点名称:平均速度的计算
1
目录
CONTENTS
导入
知识讲解
课堂练习
小结
2
导入
我们发现汽车的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但是在运动的过程中, 速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这样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3
活动与探究 知识讲解
(温馨提示:规范操作、注意安全)
A、12.5m/s B、20m/s C、15m/s D、12m/s
解析 υ=
由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
=
=215m / s 10m / s =12m/s
15m / s 10m / s
小结 【课堂小结】
方法一、直接运用公式
计算平均速度的一般方法是用公式υ= ,式中的s是指运动物 体的总路程,t是指运用物体所经历的总时间,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
2、李明的家距学校600m,某天他上学时,在前3/4时间内以1m/s的 速度走完前一段路程,为了不迟到,在后1/4时间内,他改用1.5m/s的速 度走完后一段路程,他上学走路的平均速度是( B )
A、1.2m/s B、1.125m/s C、2m/s D、2.5m/s
初中物理平均速度的教案
初中物理平均速度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 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物体的路程和时间,计算平均速度。
3. 掌握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1. 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
教学难点:1. 平均速度的计算。
2. 理解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等实验器材。
2. 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运动场景,如跑步、骑车、开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
2. 学生回答后,总结出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时间和路程。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 讲解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
3. 解释平均速度在实际中的应用,如交通运输、运动比赛等。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演示如何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小车的路程和时间。
2. 引导学生观察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让学生意识到小车在做变速运动。
3. 讲解如何在变速运动中计算平均速度:先计算出物体在不同路程段的速度,然后求平均值。
四、学生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台小车,进行实验。
2. 学生根据实验步骤,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小车的路程和时间。
3. 学生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
五、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验中如何保证测量的准确性?3. 学生总结出:要保持斜面的坡度适中,避免小车滑行过快或过慢。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提高实验技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运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从而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
初中物理求物体平均速度的公式
初中物理求物体平均速度的公式
物体平均速度公式:
1、定义:物体平均速度是指在特定的位置和时间内,物体的移动距离
和移动时间的比例。
它的公式为:V = S/t,其中V是物体的平均速度,S是物体移动的距离,t是所花费的时间。
2、运用:物体平均速度用于衡量在一个特定的位置和一定时间内,物
体的移动情况。
它用于求:一段时间内物体所运动的距离、判断物体
开始与结束行走的位置、识别物体的加速度变化情况等。
3、应用实例:假设有一辆汽车,从A点开到B点,花费了15分钟,
汽车行使的距离为30公里,此时汽车的平均速度可以用以下的公式求出:V = 30 / 15 = 2 km/h。
4、求解步骤:
(1)确定所求物体的位置和时间;
(2)根据位置和时间确定所需要的变量,即距离S、时间t;
(3)根据物体平均速度公式V = S/t,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初中物理速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速度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中,速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和量化参数。
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速度相关的问题。
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初中物理学习至关重要。
本文将总结初中物理中关于速度的知识点,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速度相关的概念。
首先,我们来了解速度的定义。
速度是一个描述物体移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它的单位通常使用米每秒(m/s)。
当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越大,速度就越大;当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越小,速度就越慢。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速度的计算方法。
速度的计算公式是:速度=距离÷时间。
其中,距离是物体移动的路径长度,通常用米(m)作为单位;时间是物体移动所花费的时间,通常用秒(s)作为单位。
当给出物体的距离和时间,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公式计算出速度的大小。
另外,还有几种常见的速度概念需要了解。
首先是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整体速度,公式为:平均速度=总位移÷总时间。
总位移指的是物体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总时间是物体运动所经历的时间。
平均速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体整体的移动情况。
第二个概念是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也就是瞬时速度是为一个极短的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通常使用万能计时器或者其它测速工具来测量物体的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体在某一瞬间的运动状态。
最后,还有一种特殊的速度,即相对速度。
相对速度是指两个物体相对于彼此的速度关系。
当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它们之间的速度差称为相对速度。
相对速度可以是相对的,也可以是绝对的。
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速度相加即可得到它们相对于彼此的速度。
除了学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物理学习中还与速度密切相关的是速度与时间的图像。
速度-时间图像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随时间变化的图形。
在速度-时间图像中,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速度。
根据速度-时间图像的形状和变化规律,我们可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特性。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求解平均速度的三种方法
求解平均速度的三种方法平均速度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许多学生不容易理解与掌握,常常出现错误,这部分内容常与数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综合性较强,为了帮助同学们正确掌握这部分知识点,现将求解平均速度的一般方法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方法一、直接运用公式计算平均速度的一般方法是用公式υ=tS ,式中的s 是指运动物体的总路程,t 是指运用物体所经历的总时间,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就是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例1 一个运动物体在2h 内运动了36km 路程,则这个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是m/s 。
解析 由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υ=t S 可得υ=t S =sm 3600236000⨯=5m/s . 小结 要求出一个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就是要知道这个运动物体的路程与它运动的时间,将单位转化统一后再运用求解平均速度的公式υ=t S 来求解. 方法二、时间分解法所谓时间分解法,就是将运动物体的时间进行分解为两个相等的部分再进行计算,从而得出正确答案来的一种方法.如果已知某个运动物体的运动时间共分多个相等的部分来进行计算,t 1、t 2与t ,最后将几个时间加起来成总时间t .再运用求解平均速度的公式υ=t S 来计算.例 2 一辆汽车从甲地拉一批货物到丙地,途经乙地,已知汽车前一半时间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40 km/h ,而后一半时间从乙地到丙地的速度为50km/h ,求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解析 汽车整个运动时间是t ,前一半时间为t 1=2t ,后一半时间也为t 2=2t ,则由平均速度公式的υ=t S =t t t 2221⨯+⨯υυ=21×(1υ+υ2)=21×(40 km/h+50km/h )=45 km/h . 小结 所谓时间分解法就是在已知将总时间t 时,将运动物体各个阶段的时间进行分解,再结合速度的计算公式来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上述的例子是将时间分解成两个阶段,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则同样采用这个方法来计算.方法三、路程分解法所谓路程分解法,就是将运动物体所运动的路程进行分解成相等的两个或多个来进行计算的方法。
初中平均速度的概念教案
初中平均速度的概念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 学会计算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 能够应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平均速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
2. 应用平均速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或模型演示。
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速度概念,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
2. 提问:我们之前学过的速度概念都是针对匀速直线运动而言的,那么对于非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如何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内的运动快慢程度。
2. 讲解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计算公式为v=s/t。
3. 强调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而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内的速度。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举例: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经过4小时到达乙地,全程行驶了200公里。
求这辆汽车的平均速度。
3.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认为平均速度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平均速度?2. 布置课后作业: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了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初中物理运动学知识点总结(精华)
初中物理运动学知识点总结(精华)一、运动的基本概念- 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改变的现象。
- 物体:具有一定质量和形状的实体。
- 位移:物体从起点到终点的位置改变。
- 时间:运动经过的时间长度。
- 速度:单位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 加速度:速度每秒变化的位移。
二、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
- 位移计算公式: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
- 平均速度计算公式:平均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
三、加速直线运动- 特点:速度大小或方向发生变化。
- 加速度计算公式: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除以时间。
- 位移计算公式:位移等于初速度乘以时间加上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的一半。
四、自由落体- 特点:只受重力作用下落的运动。
- 加速度: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约等于9.8m/s²。
- 位移计算公式:位移等于初速度乘以时间加上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的一半。
五、斜抛运动- 特点:在水平方向匀速运动的同时,在垂直方向上发生自由落体运动。
- 水平速度:水平方向上的运动速度。
- 垂直速度:垂直方向上的运动速度。
- 总时间:物体从抛出到落地的时间。
- 最大高度:物体抛出后达到的最高点的高度。
六、摩擦力- 特点:物体接触的两个表面之间存在的力。
- 静摩擦力:物体尚未开始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 动摩擦力:物体已经开始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七、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两个或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
- 力的分解: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垂直于彼此的力。
八、牛顿第一定律- 特点:物体在没有受到合外力的情况下,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惯性:物体保持原有状态的性质。
九、牛顿第二定律- 特点: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该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 公式:合外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十、牛顿第三定律- 特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对不同物体。
- 作用力:物体施加在其他物体上的力。
- 反作用力: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的力。
以上是初中物理运动学的重点知识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何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如何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物体的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移动的平均速率。
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知道物体移动的距离和所花费的时间。
下面将介绍如何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物体的移动距离。
移动距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测量,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直尺或测量仪器。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直尺测量物体从起点到终点的直线距离。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物体移动的时间。
时间通常使用秒作为单位进行测量。
可以使用计时器或其他时间测量设备来测量物体移动所花费的时间。
开始计时时,物体开始移动,并在到达终点时停止计时。
这样就可以得到物体移动的时间。
一旦我们知道了物体的移动距离和所花费的时间,就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平均速度 = 移动距离 / 移动时间
假设一个物体从起点移动到终点的距离为10米,所花费的时间为5秒,那么它的平均速度可以用以下计算公式来求解:
平均速度 = 10米 / 5秒 = 2米/秒
这意味着该物体平均每秒移动2米的速度。
需要注意的是,平均速度只是物体在整个移动过程中的平均速率,并不能反映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具体速度变化。
如果我们想要了解
物体在移动过程中的不同时间点的速度信息,需要使用更复杂的方法,比如绘制速度与时间的图表或者使用微积分中的导数来计算瞬时速度。
总结起来,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知道物体的移动距离和所花费
的时间。
通过将移动距离除以移动时间,我们可以得到物体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公式推导过程
平均速度的公式推导过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速度这个概念无处不在。
比如说,你骑自行车上学的速度,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速度,甚至是你在操场上跑步的速度。
但你知道平均速度是怎么来的吗?让咱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平均速度的公式推导过程,这可是个超级有趣的旅程!我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爬山。
我们从山脚下出发,一开始大家都精力充沛,跑得挺快。
但是爬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气喘吁吁,速度慢了下来。
等我们终于到达山顶的时候,大家都累得不行。
这时候,有个小伙伴就问了:“咱们这一路上的速度到底是多少啊?”这可把大家都问住了。
其实啊,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得用到平均速度的知识。
咱们先来说说速度的基本概念。
速度,简单来说就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如果一个物体在 1 小时内移动了 60 千米,那它的速度就是 60 千米/小时。
那平均速度又是什么呢?假设你从 A 点到 B 点,这段路程中你的速度不是一直不变的,有时快有时慢。
那怎么来衡量你整个行程的速度情况呢?这就需要用到平均速度啦。
假设你从 A 点到 B 点,总路程是 S,你花费的总时间是 t。
在这过程中,你可能一开始速度是 v1,走了一段时间;然后速度变成 v2,又走了一段时间……但是不管怎么变,最终的平均速度 V 就等于总路程S 除以总时间 t ,即 V = S / t 。
咱们来举个例子详细说明一下。
比如说,你早上上学,先快步走了500 米,用了 5 分钟,速度就是 500 ÷ 5 = 100 米/分钟。
然后又慢跑了800 米,用了 8 分钟,速度就是 800 ÷ 8 = 100 米/分钟。
那从家到学校的总路程就是 500 + 800 = 1300 米,总时间是 5 + 8 = 13 分钟。
所以平均速度就是 1300 ÷ 13 = 100 米/分钟。
再比如说,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第一段路以 80 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了 2 小时,第二段路以 100 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了 1 小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初中物理知识点:平均速度的计算
定义:
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它表示的是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程度。
公式:
用
表示平均速度,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平均速度的公式为:
=。
巧测平均速度:
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测出物体通过的路程s和所用的时间t。
路程s用刻度尺
测量,时间t用计时的停表、手表等测量,再根据速度公式v=
计算出平均速度。
但有时可以巧妙的借助于其他已知的距离作参照,而不必用刻度尺
去测量路程。
1.测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方法:
利用学校操场上跑道的长度来测量。
学校操场上的跑道长是已知的,如400m的跑道。
用手表测出自己慢速、中速、快速骑自行车时通过.400m跑道所用的时间,则可计算出慢速、中速、快速骑自行车时的平均速度。
2.估测汽车的平均速度方法:
利用路边的里程碑来测量。
公路边上都设置有里程碑,它是公路长度的标记。
从某一
里程碑,如10km处开始计时,当汽车通过 40km的里程碑时结束计时,则汽车通过的路程s: 40km?10km=30km。
再根据汽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即可计算出汽车的平均速度。
3.估测火车的平均速度方法:
利用火车经过铁轨接口时发出的撞击声来测量。
我同的铁轨每根长为12.5m。
乘火车时总能听到有节奏的“嘎嘎”声。
这是火车经过铁轨接口时发出的撞击声。
用手表测量时间,从听到某组“嘎嘎”声开始计时,并同时从零开始数“嘎嘎”声:0、l、2、3……如
存 1min内数得火车发出80组“嘎嘎”声,则火车住1min内通过的路程
s=12.5×80m=1000m。
根据路程和时间即可计算出火车在这1min内的平均速度v= 60km/h。
生活中测量速度的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物体运动所经过的路程的长度,时间,然后应用公式
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如借助光电计时器(如图)测量小车通过一段距离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的运动速度。
我们还可以用速度仪等仪器(如图)直接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①平均速度用来粗略地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平均快慢程度,知道了一个做变速运
动的物体的平均速度,就大体上知道了它运动的快慢,但不能精确地知道它的运动情况,
即不知它何时加速,何时减速,何时中途停留。
也不能准确说明物体每时每刻的位置。
②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是哪一段路程上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因为不同
路程上或不同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通常情况下是不同的。
⑧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应该根据公式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去求得。
利用列车的运行时刻表计算平均速度:
计算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运动物体总共所用的时间,包括静止时所占用的时问。
例2021年4月,福厦高速铁路的开通促进了海两的建设和发展。
福州到厦门铁路全
程约276km,下表为列车运行时刻表。
问:
(1)D6215动车组从福州直达厦门的运行时间是多少?其平均速度是多少?
(2)动车组刹车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其原因是什么
解析:(1)
(2)见答案
答案:(1)1.5h 184km/h (2)动车组由于具有惯性,所以它在刹车后还要继续向前滑
行一段距离才会停下来。
相关初中物理知识点:惯性的危害和利用
惯性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又有弊。
惯性的利用
生活中利用惯性的例子很多,如:用手向地上洒水时,手撩起水向前运动,当手停止
运动后,由于惯性,手带起的水仍要继续向前运动,所以就被洒出去;在跳远比赛时,运
动员跳起后,由于惯性,在空中仍保持一定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最后落在前方;汽车快
到达终点时,熄火后由于惯性仍能前进一段距离,这样可以节省汽油;人骑车也是一样,
当自行车运动起来后,人停止蹬车,自行车仍会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并不会立即停下等,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都是惯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如果没有惯性,这些现象将不复
存在。
因此对于有益的惯性.我们往往想办法来增大它。
由于惯性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因此在汽油机、柴油机等热机上我们通过增加飞轮的质量来增加它的惯性,以保持飞轮能持续地旋转下去。
惯性的危害
惯性对我们的影响不都是有益的,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惯性对我们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在交通方面。
比如汽车在突然启动、突然刹车、突然转弯或速度大小突然改变时,站在车厢里的乘客的脚虽然与汽车一起改变运动状态,但是人的上身由于惯性还会保
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冈此往往会摔倒,严重时会造成人身伤害;特别是高速行驶的汽车,
由于惯性,在刹车后很难立即停下,还要向前运动一段距离,这样往往会导致车祸的发生。
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牛,人们采用了很多应对方法。
如为了防止汽车在突然刹车或突然减速
时对人造成伤害,强制司乘人员使用安全带,并存汽车上安装安全气囊;另外还对汽车的
行驶速度做出了限制。
我国的交通法规明确规定:机动车行驶时在没有道路中心线的城市
道路速度不能超过30km/h,公路上不能超过40km/h;在同方向只有l条机动车道的城
市道路不能超过50km/h,公路上不能超过70km/h。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方法虽然都能减
小惯性带来的危害,但是却并不能从根本上减小惯性。
要真正地减小惯性就要减小物体的
质量,针对当前我国运输业超载现象非常普遍的情况,有关部门做出规定:公路客运车辆
载客超过额定乘员,货运车辆超过核定承载重量的,会处以相应的经济处罚,严重的还会
扣留机动车。
这是因为对载重汽车进行限载,既可以减小它对地面的压强,又能减小它的
惯性,从而降低车祸的发生率。
相关
初中物理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参照物:
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选定的标准
物体叫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既可以选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也可以选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可本着便于研究的原则,选取合适的参照物,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不能选作参照物,因为以此研究对象为参照物,研究对象永远都是静止的。
注意:不要把地面当地球:
以地球为参照物,实际上是以地心为参照物,以地心为参照物,就是假定地心足不动的,也可以想象观察者是在地心处。
以地面为参照物,就是假定地球表面的某一点(不是整个地球表面)是静止不动的,也可以认为观察地点是地球表面的那一点。
地面是绕着地球的自转轴做圆周运动的,所以,选择地面还是地球作参照物,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描述是不一样的。
参照物概念的理解:
参照物的选定是为了研究机械运动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的。
所选定的参照物是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有了它作比较再看被研究的物体跟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就比较方便了。
因此,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参照物的判断方法:
方法指南:①要明确研究对象;②明确物体的运动情况;③如果研究对象是运动的,哪个物体相对于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哪个物体就是参照物;如果研究对象是静止的,哪个物体相对它的位置没有改变,哪个物体就是参照物。
例1电视剧《西游记》里孙悟空腾云驾雾的逼真场面是这样拍摄的:将站在平台上摆着飞行姿势的演员、演员背后展现的蓝天和急速飘动的白云一起摄入镜头,这时感到演员是运动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A.演员B.急速飘动的白云
C.平台D.摄像机
解析:题中研究的是演员,并且是运动的,结合题意可知,演员只是摆着飞行姿势,它的位置相对于急速飘动的白云发生了变化,故所选的参照物是B。
答案:B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