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教师观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教师观的主要观点
一、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外在世界的真实摹写,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或假设。
因此,它必然随着人们认识活动的深入而不断得到升华和改写。
2.知识不是通过感觉或交流而被个体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生成的。
3.在建构的过程中,为了适应不断扩展的经验,个体的图式会不断进化,所有的知识都是在这种个体与经验世界的对话中建构起来的。
二、学习者
1.幼儿在学习中不是一块“白板”。
2.幼儿是主动的建构者。
三、学习观
儿童是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是在不断进化的视觉经验中活动的主体。
学习不是简单地将信息从外部向内部输入,而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不断生成新理解的过程。
四、教学观
1.注重以幼儿为中心进行教学。
2.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
3.注重协作学习。
4.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我们教学的启示是什么
建构主义学习观、教学观给我的教学启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不可由他人替代。
学习是主动的,知识或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积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应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要和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共同促进学习过程的进展。
这两个观点对“学”与“教”都有了阐述凡事都有个过程。
从行为学习理论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理念转变有难度,实践操作层面更有难度。
我从事视障教育多年,深知老师难“讲”,学生更难“学”。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设施的完善,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我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过一些课堂教学试验,也通过测评,访谈等方式向学生做过了解,他们从内心来说喜欢以上理论阐述的“自由、民主”的课,希望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他们因为视力有限,可供盲人阅读的材料有限,书本东西不多,可以供学生挖掘的知识宝藏“深藏不露”。
加上老师在学法上的指导不够,有些盲生就云里雾里,不知道要怎么“学”,,也不知道“学”什么,一节课下来,觉得学到的东西不如过去老师讲课时学得多。
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奇怪。
一方面说明我们的老师没有真正会上这种课,另一方面学校也还不具备可以供给学生优质教学资源的条件。
比方说:上网阅读,既做不到人手一机,也做不到有相应的阅读软件,影视资料也没法解读,学生查阅资料就没有或很少,充其量只是个“形”似;还有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学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也没进入自主学习的主人翁状态,在“自主学习”的圈外转。
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的“学”。
对教学设施暂时无法完善,老师不能心存依赖,只能做足“内功”,在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上下功夫。
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其相应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其相应教学模式
一、引言
建构主义教学观是一种现代教育学理论,它强调学习者在知识建构中的中心地位,并倡导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教学,通过协作学习和渐进学习的方式,实现多元评价。
本文将详细介绍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
二、学习者中心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建构的主动者。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学习者被视为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个体,教师则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
三、情境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情境教学。
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使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和体验知识,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情境教学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重视协作学习。
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建构。
协作学习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五、渐进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渐进学习。
学习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渐进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使学习者在不断进步中实现自我价值。
六、多元评价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倡导多元评价。
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
通过多元评价,学习者可以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ni
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
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教师应善于引发学生观念上的不平衡,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充分注意每个学生在认识上的特殊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元认知能力。
教师是解决问题教练和策略的分析者,应十分注意对于自身科学观和教学观的自觉反省和必要更新。
2、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
开发围绕现实问题的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尽量创设能够表征知识的结构,与学习有关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尽可能将学习者嵌入到和现实相关的情境中,作为学习整体的一部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关于知识的社会的、自然的意义。
3、注重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因此,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小组学习、协作学习等,主要在集俅授课形式下的教室进行,提倡在教室中创建“学习社区”。
4、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
建构主义强调要设计好教学环境,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提供各种信息条件。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念:1、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角。
传统教学偏重教师的教,现代教学侧重视学生的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所以,教师不是教学的主体也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因此,教学情境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有在成为教学情境中的主角以后,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2、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
既然知识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那么教学就不是传授、灌输知识的活动,而是一个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学就是要创设或者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己有的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者提供者。
关于教师,人们向来认同“传道、授业、解惑”的说法,所以在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师多是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管理者。
但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师的价值就体现在能否激动学生以探究、主动、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辅助者或咨询者、学习的资料提供者。
4、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方式。
传统中教学多成了一种管理活动,强调规范和纪律,而学生的学习反被淹没了。
教学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面对问题情境,刺激他们思考、探究,另一方面营造人际互动、互激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
5、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一个过程。
教学应该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学生因为疑难、困惑而引起主动、探究学习,学生的冲突、混乱、惊奇实质上代表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师职责就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在忍耐、观察中,引导学生成长,这是一个过程。
6、教学评价要趋于多元化。
传统中,无论是“常模参照评价”或“标准参照评价”,多以纸笔测验为主,以学生记住多少教师教的所谓知识为基本依据和结果。
但既然知识是学生的一种建构结果,求取一致的答案显然是不适宜的。
教育部新提出的“档案袋评价”就是一种突出多元化评价的体现。
7、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教科书。
传统中,教学就是教师教授一本一本的教科书。
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内涵
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内涵建构主义教学观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教学理念。
它强调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尊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个性化特点。
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核心理念是知识的建构,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观的、个体化的、构建性的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积极参与建构主义教学观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认为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则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建构主义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输者,而是创造多种学习环境和情境,让学生在其中自由探究和体验。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以及给予指导和反馈,但是不干预学生的思维过程。
二、知识建构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考量和建构是他们学习的基础。
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反思,将其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并以此给予意义和价值。
因此,建构主义教学中强调知识的建构和发展,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研究和构思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学习情境建构主义教学观相信学习是一种富有情感体验的过程。
学习情境是学习的推动力和学习效应的关键。
教师应该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中感受和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挑战。
注重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的创新,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四、评价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评价不应该成为学生的负担,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和交流的一个平台。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并为学生提供实时反馈,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
在建构主义教学中,评价应该具有鼓励和疏导的作用,让学生有勇气和信心去探索和构建知识。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学生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起到主体的作用。
它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更关注学生的内心心理和情感情态。
它的目的是通过创新的教学环境和方式,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简述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
简述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它认为学习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是积极参与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支持学生的学习。
以下是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观的过程。
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观察来建构知识和理解。
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例如,在学习科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让他们亲自探索科学现象并建构自己的知识。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社会性。
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共同建构知识和理解。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和讨论,并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第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
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应用与他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
因此,教师应该将学习任务与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联系起来。
例如,在学习语言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他们已经学过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来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观察到的事物。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节奏。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设计学习活动和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例如,有些学生更喜欢视觉学习,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图表或视频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知识。
建构主义强调评价的重要性。
评价应该是一个反思和提供反馈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打分。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他们的思考和理解,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
教师可以使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观察、访谈和学生作品评价,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是学习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支持学生的学习,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并将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设计学习活动,并重视评价的反思和反馈功能。
建构主义的教育观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有意义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有助于他们全面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力。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念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念1、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角。
传统教学偏重教师的教,现代教学侧重视学生的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所以,教师不是教学的主体也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因此,教学情境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有在成为教学情境中的主角以后,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2、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
既然知识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那么教学就不是传授、灌输知识的活动,而是一个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学就是要创设或者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己有的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者提供者。
关于教师,人们向来认同“传道、授业、解惑”的说法,所以在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师多是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管理者。
但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师的价值就体现在能否激动学生以探究、主动、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辅助者或咨询者、学习的资料提供者。
4、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方式。
传统中教学多成了一种管理活动,强调规范和纪律,而学生的学习反被淹没了。
教学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面对问题情境,刺激他们思考、探究,另一方面营造人际互动、互激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
5、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一个过程。
教学应该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学生因为疑难、困惑而引起主动、探究学习,学生的冲突、混乱、惊奇实质上代表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师职责就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在忍耐、观察中,引导学生成长,这是一个过程。
6、教学评价要趋于多元化。
传统中,无论是“常模参照评价”或“标准参照评价”,多以纸笔测验为主,以学生记住多少教师教的所谓知识为基本依据和结果。
但既然知识是学生的一种建构结果,求取一致的答案显然是不适宜的。
教育部新提出的“档案袋评价”就是一种突出多元化评价的体现。
7、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教科书。
传统中,教学就是教师教授一本一本的教科书。
但既然学习是一种积极、谈及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学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或相关的辅助材料,整个社会文化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和情境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及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建构主义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它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习是通过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建构主义理论在我国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1. 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和需求,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 教学观建构主义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情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3. 学生观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互动、与同伴的交流以及与环境的互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4. 教学目标观建构主义强调教学目标应关注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
三、建构主义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知识。
2.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提问、讨论、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一篇作文。
3. 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例如,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题。
简述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
简述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他们的经验和理解来建构知识。
因此,教育应该鼓励学生探索和发现,通过探究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和理解。
以下是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
1.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积极参与探索和实践来建构知识和理解。
2. 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生需要将新的知识和经验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建立有意义的概念和理解。
3. 学习是社会性的:个体通过与其他人的互动和合作来学习,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对学习有深远影响。
4. 学习是情境依赖的: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适应程度和背景知识的多少影响着他们能否理解和建构新知识。
5. 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支持者,帮助学生发掘问题和探索解决方法。
6. 学习应该是终身的:学生需要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思维,不断发展和应用新的知识和技能。
建构主义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主要观点建构主义主要观点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追求在孩子的思维和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建构主义教育的核心是这种过程是被认为是孩子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方式,而非被动地吸收信息。
建构主义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点:1. 学习的过程是由个体的主动构建与社交交往的协同构建这两个方面共同实现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基于个体通过积极参与而构建知识和经验。
2. 学习不仅是理解知识,而更是对新知识的构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仅是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而更是对新知识的构建,这一过程依赖于个体和集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 学习发生在地位平等的人际关系中。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指导者,而不是权威和控制者。
4. 学习是与实际情境紧密相关的。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学习过程应当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学习的内容应当来自真实场景并有意义。
5. 学习是因人而异的。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个体的学习过程都是独特的,学习的结果会因个体的知识、背景、学习风格和能力等差异而有所不同。
6. 学习的结果是对知识和经验的重新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重新建构,并对新的经验和信息进行重新组合。
7. 评估应当基于学生的理解和个体建构的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评估的目标是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知识和概念,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总的来说,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过程,通过个体和集体的协作和建设,不断地构建新的知识和经验。
学习的结果是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重新建构,并对新的经验和信息进行重新组合。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指导者,而不是权威和控制者。
在实际情境中,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简要概括建构主义的五观格子
简要概括建构主义的五观格子第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和主观性,认为知识是一种假说。
首先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其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最后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第二、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首先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其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经验,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所以在具体问题面前,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往往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因此,建构主义是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的理论基础。
第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首先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吸收者,相反,他们要主动的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其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者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最后学习的情境性。
知识存在一个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景的知识符号,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
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步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等,形成相应的知识。
因此,建构主义是新课程改革的学习观“自主、合作、探究”的理论基础。
第四、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由于知识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
简述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个体化的、社会化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在建构主义的教师观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建构主义的教师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中心。
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
2. 学习过程。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3. 学习环境。
教师应该营造一个积极、开放、支持和互动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
4. 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探究式、合作式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5. 教学评价。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提高。
建构主义的教师观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指导者,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支持,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发展。
建构主义教育观
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一般认为,建构主义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认知主义,其核心主要体现为对两个问题的探究:知识是什么?学生如何获得知识?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和认识显然也将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学实践。
建构主义有不同的学术派和理论观点,如个人主义和教师建构主义,前者以瑞士的认知心里学家皮亚杰为源头,后者以前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家维国茨基为代表。
但从根本上讲,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以符合或对应客观存在为依据,也不是以此作为判断其真假的准则,认知或学习也不是机械地复写客观世界。
相反,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一种学习者的主观建构,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有意义地面对、接纳外界的各种刺激,解决各种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世界,从而适应并改造世界。
概括而言,建构主义在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主张。
(1)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先于或者独立于学习者而存在,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结果,是一种意义的建构,具有个人性、情境性;(2)学习观。
学习者的学习或知识建构是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其基本模式或流程就是:面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学习者产生困惑、问题或兴趣→学习者调用自己的身心器官和己有的身心器官和己有知识结构→学习者强化与他人、社会、整个世界的相互作用→学习者建构起有意义的知识和经验。
(3)学生观。
学习者之所以积极主动地对面临的各种刺激产生反映,是因为学习者本身就有建构知识的潜能、动机和可能性,所以,认知或学习不是发现已经客观存在的知识、接受知识的活动,而是探究、发明、建构知识的作用或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这些观点主要通过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大量研究体现出来,综合看来,建构主义的学习主要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1)积极的学习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学习活动的积极作用,学习者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
(2)建构性的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总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从而获得具有独特意义的知识。
简述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观
简述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
皮亚杰认为,学习不仅仅是接受外部知识的灌输,而是学习者通过积极的探索、实践和思考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习者需要在与外界的互动中不断地探索和发现,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观察来建构新的知识。
因此,教师应该提供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习者主动参与和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观注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根据学习者的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他们可以通过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建构知识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学习者通过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和认知冲突来建构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遇到新的情境和问题,这些情境和问题会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探索。
通过积极思考、实践和解决问题,学习者可以不断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习者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合作学习。
皮亚杰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个体的活动,也是社会性的活动。
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可以得到来自其他人的经验和观点,从而加深自己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习者进行合作学习,组织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活动,培养学习者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个体差异、建构过程和合作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习者主动参与和探索,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引导学习者通过思考、实践和解决问题来建构知识,同时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的四个观
建构主义的四个观建构主义是我国新课改三大理论基础之一,另外还有:人本主义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体现在四个观:知识观、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只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知识是动态的,可以变化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有的时候,知识并不能一劳永逸地使用,需要更新和创造。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的过程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起引导和帮助的作用。
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倡“情境式教学"和“合作学习”.教师给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经验不容忽视,已有经验值得尊重。
但学生之间的经验又是不同的,具有一定差异性。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激发他们身上的发展潜能,重视他们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同时不应该对所有孩子一样的要求,因为学生们具有差异性,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
4、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具有三种特征: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1)主动建构性。
学生学习不是直接从老师手上接过知识,而是在老师引导下去概括、综合、重组和转换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2)社会互动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与小伙伴直接的合作、交流非常重要。
因为学生之间经验的差异性,交流合作学习可以丰富知识和增加经验。
作为共同学习的共同群体,社会互动的合作讨论、交流共享的学习,非常重要。
(3)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从情境性的、可以具体感知的活动中获取的,而不是干瘪的符号或词语。
实践出真知,情境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创造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启示:1、教育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和合作者3、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做好学生前进路上的引路人4、教育要尊重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
简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简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建构主义教学观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它认为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学习是一种主动的、个性化的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建构知识。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和建构知识,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2. 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教师应该创造出一个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探究答案。
3.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来设计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4. 学习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
学生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建构知识。
因此,教师应该创造出一个合作、互助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相互学习、相互支持。
5. 学习是一种反思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它也是一种反思的过程。
学生需要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的学习策略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
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总之,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学习是一种主动、个性化、社会化和反思的过程。
教师应该创造出一个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和建构知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1、知识观。
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各种假设,而不是问题的唯一正确的答案。
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是在理解基础上对这些假设作出自己的检验和调整的过程。
2、学习观。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也是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知识经验和信念起重要的作用。
3、师生观。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具体表现为在教师和学生角色及其作用的巨大改变上。
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支持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填灌的对象。
4、教学设计原则。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可以概括为:(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作用;(3)强调“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的构建(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P144。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年10月第1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1)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
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
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这显然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相吻合的。
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
教师必须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
教师必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
教师应认识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
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2)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建构主义要求学生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当注意使机会永远处于维果斯基提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
学生要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要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它最好的效果是与协商过程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