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旷达情怀
苏轼的旷达情怀
苏轼的旷达情怀苏轼的旷达情怀在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各个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诗,历史上仅有两人以姓氏命名,“杜诗”和“苏诗”;以下是“苏轼的旷达情怀”,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苏轼拓宽了题材,开创了豪放词风,史以“苏辛”并称;苏轼的文章如行云流水,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书法,苏轼求变、尚意,自成一家,推为“宋四家”之冠;绘画方面苏轼首倡传神写意,第一次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
这样一位旷世无双的文化巨人,四十年仕途生涯却坎坷曲折。
嘉佑二年考着礼部进士,继而“制科”入三等(最高等),经历五个朝代,曾任八州州官,政绩卓著,元佑时擢升高位,成为朝廷重臣。
在政治上,他既反对王安石的激进变法,又反对司马光的尽废新法,主张“渐进”的变革,对新法要“参用所长”,因而两次被贬:第一次被贬到湖北的黄州,第二次被贬到广东省的惠州和海南岛的儋州。
苏轼一生,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地方上度过的,在朝任职的时间,总计不到十年。
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所度过的。
而且一贬再贬,由黄州而惠州,由岭南而海南,愈贬愈远,在极其艰难的岁月中,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旷达的处世态度,一生著述不辍,因而,他爱国爱民的思想,巨大的文学成就以及人格力量的魅力,又使起成为一位深受人民喜爱和崇敬的伟大人物。
纵观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苏轼的思想也是非常复杂的,这里,我着重论述在苏轼大量的诗文中,体现出的旷达精神。
所谓旷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心胸开旷,想得开。
”在《词源》中解释为“心胸开旷,举止无检束。
”苏东坡的确如此,这种身处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态度,就是苏轼旷达精神的所在。
一、苏轼旷达精神的表现苏轼的旷达精神表现在许多方面,他对政治荣辱、对家庭的磨难离散、对自身生活、对后学僚属等方面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胸襟。
对待政治荣辱对政治荣辱,苏轼一直保持着宠辱不惊的态度。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天津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1103s214 汪兵摘要:吾谓苏子,自北宋以来,文学之最者,词风之达者,莫过于东坡一人而已。
纵观苏轼一生,仕途上的不顺,宦海沉浮。
然而这些挫折并未使之意志消沉下去,相反,正是这些挫折,使他变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超凡脱俗,有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人生情怀。
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达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
本文浅论苏轼旷达情怀的形成原因,本是出自童子之手,如有见笑大方之家者,亦已焉哉。
关键词:苏轼、旷达、人生儒家经典著作《大学》里说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信条千百年来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天下文人,他们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而踏入社会生活。
然而,从中国古典文献中不难发现,历史上有多少思想文化巨人,他们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几乎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子,心怀楚王,却最终“葬乎江中鱼腹尔”,放荡不羁的阮籍穷途而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潜,“感于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北宋的苏轼同样也没摆脱这种尴尬的状态。
一、苏轼简介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共为唐宋八大家,人称“三苏”。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熏陶着之后的历代文人,也是我所崇敬的文人精神偶像。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
苏轼旷与达是一个著名的文化名人,他以其博学多才、洒脱豪放的个性和作品而闻名于世。
对于苏轼的理解,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旷达的人生态度:苏轼旷达的个性使他对人生持有一种开放、乐观的态度。
不论是在科举考试中多次遭遇挫折,还是在官场上面对险境,苏轼都能保持一种豁达的心态,坦然接受并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2. 广博的学识:苏轼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名人,精通经史文学、诗词曲赋等多个领域。
他在儒家经典上有深厚的造诣,同时也对佛教和道教有所研究。
苏轼能融会贯通各种学问,使其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3. 露骨的才华:苏轼的文学才华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评价。
他的诗词清新自然,构思新颖,文字流畅。
他的散文文章触动人心,意境深远,富有思想性。
苏轼在诗词创作中天马行空,有时大胆直接地表达他的情感和思想,展示了他的独特个性和才能。
综上所述,苏轼旷与达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他那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广博的学识以及露骨的才华。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拥有卓越才能与智慧的文化名人,他的作品不仅富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还蕴含着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精品]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精品]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苏轼是一位有着“苏东坡,宋代两大词人”之称的南宋诗人、书法家和思想家,他的诗、书法及思想等体现了他特有的“旷达”精神。
旷达,蕴涵苏轼的博大胸怀及其超越常规的思想scope,它代表着一种独立的境界,
在不受任何种类束缚的情况下前行,实现自我发展与成长。
苏轼具有旷达精神,他对生活充满着好奇心,不拘一格,为了进一步追求人生,在颠
沛流离、屡遭权势之侮抑时走遍大江南北。
此外,他在文章中也经常抒发出“旷达”精神,比如他的《赤壁赋》中有“廉言千古谁人传?一从赤壁到化龙。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
无声。
”这种旷达的精神,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执着。
苏轼的旷达之路不仅体现在诗歌作品中,而且也渗入他的书法作品中。
他的《南乡子》、《兰亭序》等书法名家作品中表现出婉约抒情,隐晦内敛,充满民族特色的笔墨深情,以及“清雅豪放”的天然风格,展现极具人文气息的旷达精神。
此外,苏轼的思想也体现着“旷达”的精神。
他肩负着父辈的遗志,他历尽困苦回归
故乡,活出“游园惊梦”的人生,在时光的春潮中把友情的火焰传承了下去。
面对世俗的
束缚,他始终保持着“旷达”的思想视野,思想高瞻、道德高尚,其“旷达”受到了广大
群体的爱戴、赞许与推崇。
苏轼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文人,他的旷达精神已然深入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底,他的
文诗书法和思想,都体现出其旷达的精神,更蕴含着深刻而又灵魂深处的情感。
他的作品
激发人们思考世界、肬自身以及内心的深处,推动着我们走向“旷达”之路,实现充实而
有意义的人生。
苏轼表达乐观旷达情怀的诗句
苏轼表达乐观旷达情怀的诗句
1、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前赤壁赋》宋代:苏轼
译文: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
译文: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
译文: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4、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
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5、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代:苏轼
译文: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
光的飞逝啊!
6、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宋朝:苏轼
译文: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答李端书)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答李端书)摘要:一、苏轼旷达精神的来源1.苏轼的人生经历2.北宋文化背景的影响二、苏轼旷达精神的表现1.对人生挫折的乐观态度2.在文学创作中的旷达情怀3.与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三、苏轼旷达精神的价值1.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2.对于文学发展的贡献3.对于后世的启示和影响正文: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旷达的风格闻名于世。
对于苏轼的旷达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首先,苏轼的人生经历是形成旷达精神的重要来源。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曾多次被贬谪和流放,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将人生的挫折当作修炼自身的契机。
在流放期间,苏轼游历四方,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民性,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其次,北宋时期的文化背景对苏轼旷达精神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北宋时期,儒家、道家、佛家三种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苏轼深受这一文化氛围的熏陶,他的作品既有儒家仁爱、忠诚、正义的精神,又有道家的逍遥、随和、自然的品格,以及佛家的慈悲、宽容、超脱的境界。
在苏轼的文学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旷达精神的具体表现。
他的诗歌、散文、书法等作品都充满了豪放、奔放的气息。
他以超然物外的心态看待人生,将个人的荣辱得失置之度外,用诗意的笔触描绘出生活的美好和世界的广阔。
在与朋友交往中,苏轼也表现出真挚的友谊和无私的帮助,他写信鼓励朋友,用诗句互相赠答,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话。
苏轼的旷达精神具有极高的价值。
对于个人而言,旷达精神有助于提升自身的修养,培养良好的心态,抵御生活中的种种困境。
对于文学发展而言,苏轼的旷达精神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苏轼的旷达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启示我们要笑对人生,拥抱世界。
总之,苏轼的旷达精神是他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的作品和人生故事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崇高的典范。
_前赤壁赋_所表现出的旷达情怀
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 歌》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
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 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
最后,苏轼写客听了作者的
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 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
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表达 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
自己政治上失意后所产生的人生 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
《前赤壁赋》 记叙了作者与
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 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
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 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
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 “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
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 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
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 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
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 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
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 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
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 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
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 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
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 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
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 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我们
渺,茫无际涯。尽情与美景之 喻,“美人”乃是作者的理想和
中,兴之所至,情不自禁举酒吟 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是理想君
诵 《诗经·月出》。与 《月出》 诗 主的象征。苏轼“扣舷而歌”的
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 喜悦背后隐藏着一抹哀愁— ——一
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 个不被重用反遭迫害的落魄文人
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主人以 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
苏轼的旷达精神
他在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政治生涯后,就努力让自我的 心灵归于自由,归于宁静。正是出于对人生苦难的超越、 对人生自由的向往,苏轼才从内心深处唱出了“小舟从此 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的浩歌;才面对人世间 一切苦难表现出处变不惊、泰然平和的超人心境。
苏轼旷达的原因: 1.苏轼所受教育及由此而产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对生活 的执着乐观和随缘自适的心态。
从上述话语中,可知苏轼旷达精神的最高层次是超越现 实的解脱,并且追求生的目的。这一目的就是旷达精神作 用于的结果,是旷达的精髓。
西方哲人海得格尔曾说“心境愈自由,愈能得到美的 享受”。苏轼发现了现实人生的缺憾后便力图去找寻属于 自己的人生自由。苏轼深知人生自由的获得,需轼很有生活、情趣盎然,潇洒旷 达的性情水到渠成。
苏轼一生辗转南北,仕途颇为不顺,“三入承明,四至九 卿”(《行香子?寓意》),他的一生不断在各地为官,足迹远至 今天的海南岛。但是,他都能以旷达之心随遇而安,找到生活的 乐趣,并且把这些乐趣融入他的诗、词、文中。“粗缯大布裹 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和董传留别》):“七尺顽躯走世尘, 十围便腹贮天真”(《宝山昼睡》) 他也不像屈原、杜甫那样执著地忧国忧民,他要表现他的 潇洒旷达。很自然,在人生道路遭遇挫折的时候,他就会把相当 多的兴趣转移到日常生活品味上.
他给苏辙的信中说:“吾兄弟俱老矣,当以时自娱,此 外万端皆不足以介怀。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 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中廓然无一物。皆吾作 乐事也。” 《与弟子由书》他追求的是超功利、超世俗的人生境界。 第一层面就是对世俗人生的解脱,从名利、穷达、哀乐等 等中摆脱出来。第二层面就是达到自由的境界。不论何时 何地,都能够找到生命的可喜之处,在朴素无华之中得到 精神的愉悦,这就是旷达的境界。
苏轼旷达诗词
苏轼旷达诗词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词以旷达豪放、清丽脱俗而著称。
苏轼的诗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苏诗宋词”。
苏轼的诗词旷达豪放,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
他的诗词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然景物的深刻领悟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例如他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苏轼的诗词中往往融入了他对世间万物的独特见解,展现出他的豪放个性和深邃情感。
苏轼的诗词清丽脱俗,常常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著称。
他的诗词中常常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例如他的《赤壁赋》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以豪放的笔墨描绘出了古代英雄的风采和历史场景的壮丽气象,展现了他的清丽脱俗和高超的艺术修养。
苏轼的诗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词以其旷达豪放、清丽脱俗而著称,展现了他的豪放个性和深刻的艺术见解,同时也传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苏轼的诗词作品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永远闪耀着光芒。
(情怀)苏轼最旷达乐观的诗词
(情怀)苏轼最旷达乐观的诗词01看破人生路,万事转头空。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西江月·平山堂》这首诗是为怀念恩师欧阳修所作。
十年前,苏轼和恩师把酒言欢,不料此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
而这十年中,自己官场坎坷,尝遍人间冷暖。
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不要轻言东坡消极,或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
我们所追求的功名利禄,只不过是人生中的幻光。
人生既然不过虚幻,政治失意与挫折,算得什么呢?人生要想过得去,惟有看破得失,看淡功名利禄,才能坦然面对挫折,笑看自己的人生。
02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的一生,辗转各处,像什么呢?正像到处飞的鸟类。
到处飞是鸟的命运,各处奔波是人的命运,我们在哪里留下痕迹,停留何处,都是偶然,也是必然。
无常,是人生本来的称谓。
人生,是一系列不期然而然、期然而不然的偶然。
既然如此,我们也便不必在意生活奔波。
曾经亲密无间的两人,因为命运各奔东西,这无可厚非,都是偶然的事,所以不用放在心上。
人生充满了偶然,而我们则需要用一种必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偶然。
03直面人生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写自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苏轼和大家一起出行游玩,中途遇到大雨,同伴狼狈躲雨,却只有苏轼不以为意。
苏轼表达旷达的诗句
苏轼表达旷达的诗句1.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就像在风雨中漫步的苏轼,他才不怕那点小风小雨呢,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为何不像他一样洒脱呢?例子:那次我考试失利,心情低落,突然就想起这句诗,心想我也不能怕呀,一次失败算什么,大不了重新再来,就像苏轼那样“一蓑烟雨任平生”!2.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多么豁达的心境呀,不管经历了什么,都能如此淡定,我们是不是也该学学呢?例子:当我和朋友闹矛盾后,静下心来想想,这又有什么呢,“也无风雨也无晴”嘛,然后主动去和解。
3.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哇,苏轼这是要把余生寄托在江海呀,这是何等的超然,我们面对烦恼时能不能也这么潇洒地抛开呢?例子:工作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我就好想学苏轼,“小舟从此逝”,远离这些烦恼,去寻找内心的宁静。
4.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苏轼告诉我们不要总是怀旧,要珍惜当下呀,多棒!例子:每次和老同学聚会,回忆过去时,我就会提醒大家,别光怀旧啦,要像苏轼说的“诗酒趁年华”,好好享受现在。
5.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可不是嘛,苏轼把人生看得好通透,我们不也都是这人生旅途上的行人吗?例子:在旅途中遇到困难时,我就会用这句诗鼓励自己,我只是个行人呀,继续前行就好。
6.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真的太厉害了,能心安的地方就是家乡,我们能做到这样随遇而安吗?例子:换了新环境不适应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这句诗,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告诉自己“此心安处是吾乡”。
7.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哈哈,苏轼为了荔枝都愿意留在岭南呢,这种乐观真让人佩服!例子:当我吃到喜欢的美食时,就会开心地说,我现在也像苏轼一样,为了这美食啥都愿意呀。
8.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得是多坚定的内心呀,我们在面对选择时能有这样的坚持吗?例子:在面临职业选择犹豫不决时,想到这句诗,我就告诉自己要坚定,不能随便“栖”。
表现苏东坡乐观旷达的事例
表现苏东坡乐观旷达的事例
一、乌台诗案。
差点送命后被贬黄州后所作,当时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有苏轼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绝对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经历无数人生挫折与磨难后的感悟,这真是一种对人生超然的乐观。
二、苏轼生平第一次被贬,初到贬地的感受。
换作常人,初到贬所,一定是愁眉不展,一定感觉到寂寞无助,但苏轼不然,无论到哪里,无论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乐观地面对,他都能随遇而安。
就是在这个被贬之地——黄州,苏轼安然而居,开垦“东坡”自耕,从而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个传奇的“苏东坡”,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三赤”名篇。
三、一贬再贬的苏轼。
直到将老才从海南渡海回中原,在“夜渡海”之际,他回首这一路的贬谪生涯,唱出了这两句人生感悟。
贬到惠州(今广东)已经是大陆的尽头了。
新党还未死心,再将其贬到儋州(今海南),而苏轼对那样一个蛮荒瘴疬之地的生活的总体评价是“兹游奇绝”,这真是一种大胸怀、大乐观。
失意时须有一种旷达的情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但在地方做官却能为民做事 ,想到这两年来所做的政 绩, 词人在明月之下 , 翩翩起舞 , “ 弄” 字是多么俏皮 , 多 么洒脱 , 与影对舞的苏轼 , 乐观 、 豁达的苏轼栩栩如生地
展现 了出来。 “ 何似在人间” , 的确 , 人间也是天堂 , 关键 是看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而苏轼以他的积极乐观的 旷达情怀创造 了属于自己的天堂。 下阕从写景开始 ,重在写对弟弟苏辙的思念。 “ 转 朱 阁,低绮户 ,照无眠” ,月光好像具有了人的情感 , “ 转” ‘ ‘ 低” 二字表示月的移动、 时间的推移 。 夜色渐浓 ,
苏轼 ,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 书画家 , 是 中国历史上一 个难得的全才 , 在诗 、 词、 文、 书、 画等方面都卓有成就。 由 于其性格耿直 , 一生命运多舛 , 仕途坎坷, 在“ 乌台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 几近被斩首。 然而 , 大半生都处于失意中的苏轼在面 对生活中的苦难时, 他诗中能以一种洒脱达观的旷达隋
屈原《 涉江》 的繁丰、 马致远《 秋思》 的简约等。 教学 中若
对二者进行 比较研究 ,就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深层次领 略古代诗歌不 同艺术风格的艺术魅力 ,不断提升中学
无论繁简 , 都要拿“ 无可削” “ 不得减” 作标准。 如中学古 诗中的汉相和歌《 采莲》 :
东, 鱼 戏莲 叶 西 , 鱼戏 莲 叶 南 , 鱼戏 莲 叶北 。
路历程 诉诸笔 端 。
于痛苦的沼泽中无法 自 拔; 有 的为了寻求解脱 , 采取种 种方式让灵魂和肉体分离 ; 有 的看破红尘 , 与青灯古佛 相伴。 失意之时, 人是痛苦的。 但人生毕竟是人生 , 不可
能总是一帆风顺 , 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坎坷 , 当失意来临
的时候 , 我们应 当怎么对待呢? 不妨学学苏轼 。
苏轼旷达的诗词风格
苏轼旷达的诗词风格苏轼旷达的诗词风格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
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逸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本文就来分享一篇苏轼旷达的诗词风格,欢迎大家阅读!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了1000年的12位英雄,包括神圣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皇帝等,其中惟一入选的中国人是苏轼。
《世界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详细介绍一个中国人的生平,尚属首次。
苏轼缘何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关、子瞻者。
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苏轼仕途坎坷,宦海沉浮,但他却以旷达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为后人留下厚重的精神财富。
一、探究旷达情怀产生的渊源(一)性格的形成要探索苏轼的人生情怀,须了解其性格的早期形成。
苏洵对其二子的脾性甚是了解,这从他给二子的命名可知。
他在《名二子说》中,阐明为子取名的缘由:“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是辙者,善处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轼”是车厢前端供扶手的横木,暴露于外。
“辙”是车轮碾过的印迹,既无行车之功,也免翻车之祸。
取“轼”以体现苏轼率直外向的性格,取“辙”表示苏辙的平和深沉。
苏洵的这个判断在苏轼、苏辙身上得以应验。
苏轼锋芒外露,个性真挚坦率,“临事必以正,不能俯抑随俗”。
苏轼正直的性格与其家庭教育分不开,他的母亲非常注重苏轼的人格教育。
在《宋史·苏轼传》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苏轼十岁时,“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暗,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少年时代就向往像范滂一样,以天下为己任,报效国家,即使遇到困难挫折也决不逃避。
其弟苏辙在为苏轼所写的墓志铭中也提及苏轼性格形成的一个原因,“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苏轼的旷达词赏析
苏轼的旷达词赏析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他的诗词文赋,以其豪放、豁达、洒脱而著称,被誉为“旷达词”。
苏轼的旷达词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对苏轼旷达词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魅力和时代价值。
苏轼的旷达词,以其豪放洒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而著称。
他的词作多以山水自然、人生百态为题材,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水调歌头》。
这首词以其豪放洒脱、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展现了苏轼的旷达词风格。
词中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变幻和人生百态的沧桑,表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整首词在情感上跌宕起伏,表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无奈,展现了他豪放洒脱、情感真挚的艺术风格。
苏轼的旷达词还以其深刻的内涵和时代价值而著称。
苏轼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词作多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现了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他的词作多以山水自然、人生百态为题材,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这些词作中,他对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表现了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他的词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苏轼的旷达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词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
他的词作以其豪放洒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而著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之,苏轼的旷达词以其豪放洒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而著称。
他的词作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内涵,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他的词作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旷达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论苏轼诗词中的旷达风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文学家、诗人,他的诗词以其独特的旷达风格而著称。
旷达是指诗词中的意境宏大,描绘出的景象宏伟,语言简练有力,充满着浩瀚宇宙的感受。
苏轼的诗词中有着浓郁的旷达风格,他的诗句简洁而有力,把简单的语言装点成浩瀚的宇宙,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苍茫的宇宙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壮观。
比如,苏轼的《赤壁怀古》,这首诗以赤壁的战争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的激烈场面,以及曹操与刘备之间的友情,诗中描绘出的景象宏伟壮观,充满着浩瀚宇宙的感受,令人震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诗以月亮为主题,描绘了明月的美丽,以及月光下浩瀚宇宙的壮观,充满着旷达的感受:“玉盘空传月,清汉漫漫兮。
万里悲秋帆,白日焕古今。
”
苏轼的诗词中,还有许多充满旷达风格的诗句,比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江城子·丙辰中秋》中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水调歌头·渔家傲·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等,都是苏轼用简洁的语言把简单的景象装点成浩瀚的宇宙,充满着旷达的感受。
苏轼的诗词中,充满着浓郁的旷达风格,他的诗句简洁而有力,把简单的语言装点成浩瀚的宇宙,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苍茫的宇宙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壮观。
苏轼的旷达风格,不仅激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也让读者在安静的思考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体现苏轼旷达乐观的诗句
体现苏轼旷达乐观的诗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旷达乐观》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那位超级厉害的大诗人苏轼,特别要说说那些体现他旷达乐观的诗句。
苏轼啊,那可真是个妙人。
他的一生起起落落,像坐过山车似的,但不论咋样,他都能保持那份乐观,简直就是咱现代人口中的“宝藏大叔”。
比如说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哇塞,听听,拿着竹杖,穿着草鞋,比骑马还自在呢!这是啥心态啊?下着雨怕啥,我有蓑衣就行啦,这一辈子就是这么任性!就好像咱平常遇到点小麻烦,有的人愁眉苦脸,可苏轼呢,摆摆手,多大点事啊,咱不在乎!还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哈哈,苏轼都自称老夫啦,还跟个少年似的疯狂一把。
这让我想起咱有时候也会突然来点小疯狂,比如大半夜不睡觉跑出去看星星。
苏轼就是这么有个性,年龄算什么,我照样能嗨起来!他的旷达乐观可不只是嘴上说说,那是真落实到生活中的。
被贬到黄州的时候,日子过得苦巴巴的,可他倒好,搞起了东坡肉。
哎呀呀,这吃货本性暴露无遗啊。
但也正是这样,他能在艰难的生活里找到乐趣,自己给自己找点乐子。
你说咱要是遇到他那些挫折,说不定早就哭天抢地了。
但苏轼就不,他是该吃吃,该喝喝,啥事不往心里搁。
这种境界,咱可得好好学习学习。
想想咱自己,遇到点小事就不开心,考试没考好啦,和朋友吵架啦,就觉得天都要塌了。
再看看苏轼,人家那境界,咱真的是差得远呢。
其实咱也能从苏轼的旷达乐观中学到很多。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的时候,咱就想想苏轼,人家那么难都过来了,咱这点小挫折算啥。
笑一笑,没什么大不了的。
总之,苏轼的那些体现旷达乐观的诗句,真的是给咱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让咱们在生活中也能多一份洒脱,多一份乐观。
下次再遇到烦心事,咱就高唱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然后大步向前,啥都不怕!。
苏轼的旷达人生给我的启发
苏轼的旷达人生给我的启发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人,他的文集仍然被许多人学习参考,他的人生给了很多人启发。
苏轼不仅拥有出色的文学才华,而且拥有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激励着众多爱读书者和现代人。
苏轼是东晋末期一位杰出的文化名人,他的文章饱含哲理,隽永动人。
他曾用其经典之作《水调歌头》这首诗,表达了崇高的理想,朴素的情感,以及其对宽容无私乐观态度。
他深深地影响了许多人。
苏轼的旷达态度体现在他的文字里,他认为人们应当摆脱尘世的压力和繁琐的事务,而应当洞悉人生的美好,放松心灵。
他在《长恨歌》中,写道“人生几个苦日子,劝君莫惆怅。
”他把自己与大自然
融为一体,视苦恼和痛苦为无常,不必有太多的担忧。
苏轼既不墨守成规,也不拘泥于形式,他的诗词充满了自由浪漫的精神。
他的兴高采烈的诗句激发着读者的新思想,他的话语和文章不仅给了当地市民以思想精神的滋润,而且也给了当时的文人很多新的灵感。
从苏轼的旷达人生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不要因为外部的压力而放弃内心的理想,做自己真实的自己,拥有自由自在的生活姿态。
正如他在《一剪梅》中写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我们也应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这个世界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星光,唱响属于自己的歌曲。
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激励着未来一代打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寻找新的思考空间。
而这正是苏轼留给我们的礼物。
他的文字、他的诗歌,
将永远在历史的洪流中激发人们的新思想。
我们从苏轼的旷达人生中,学习到放松心情、宽容他人、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的教训,让我们更加勇敢地谱写自己的人生篇章,给这个世界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旷达情怀所谓旷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心胸开旷,想得开。
”在《词源》中解释为“心胸开旷,举止无检束。
”苏东坡的确如此,这种身处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态度,就是苏轼旷达精神的所在。
一、苏轼旷达精神的表现苏轼的旷达精神表现在许多方面,他对政治荣辱、对家庭的磨难离散、对自身生活、对后学僚属等方面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胸襟。
对待政治荣辱但苏轼没有被压倒,在创作上,他仍保持乐观。
如:“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之一)“寂寂东坡一病翁,白发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纵笔三首》之一)“霹雳收咸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儋耳》)“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纵笔三首》之三)。
这些诗里,看不到苏轼身陷南荒,老病交加的困境和窘态,展示给你的是那里的海风快意,民风淳民,自得其乐。
特别是他渡海北归的那首诗“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次北归,苏轼只是遇赦而已,并非回京作官。
同时,这首诗写在他迭经打击之后,写在险象环生的海浪海风之中,写在他终生坎坷,即将辞世的前一年,此时此刻,一般人都会痛定思痛,感慨万分。
但是在诗里,我们看不到愤怒与忧伤,所看到的,是对莹洁无尘的人格和心灵的自我鉴定,是对此理性的美学审视;那可能带来舟覆人亡的风啸涛吼,成为雄壮的音乐;那缺医无药的瘴疠之地,成了他一生中最适于观赏的奇绝之处。
这里,所表现的平和心态,洒脱风度,乐观精神,豪迈气概,可与“大江东去”那首词相提并论,其心胸之旷达,于此得到了充分的集中的展示。
对待家庭磨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中,作者勾勒出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意境,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在词末,亲人间的欢聚既不能强求,当此中秋月圆,则唯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亦足以慰情。
两句据南朝宋人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转出更高的四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添了积极奋发的意蕴,由感情转入理智,化悲怨而为旷达。
在对待自身生活方面,初到黄州,“癛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
”(《答秦太虚书》)而且,得罪以来,深自闭塞。
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市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平生亲友,无一处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答李端叔书》),“只有靠躬耕田亩,“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
(《答秦太虚书》)写得辛酸、幽默,苦中有乐,深切感人。
公元1097年4月,苏轼被贬为琼州(今海南省海口市)别驾昌化军安置,当时苏轼已62岁了,处境也更为恶劣。
亲人只有幼子苏过同行。
当时海南岛的生活比惠州还要恶劣得多。
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如非被认为罪大恶极,惟恐其仍得生还,一般不至被贬逐到这样险僻的地方。
苏轼深知“浮瘴海以南迁,生还无期”(《昌化军谢表》),他自己也作了死别的准备,“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当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
”等待苏轼要过的儋州生活果然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与程秀才书》),连生存都困难。
苏轼将生活琐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对管家理财、烹饪饮食、医药保健、种花养鱼等都颇有研究,如他的《养生诀》介绍的“盘足,叩齿三十六通,握固”按摩两脚心,“梳头百余梳而卧”的确是很好的养生之法。
还有《学龟息法》、《求医诊脉》、《治内障眼》,服用生姜、茯苓、地黄均有文字。
苏轼还是一个美食家,对煎茶酿酒、佳肴烹制、粗粮细作均有讲究,他写有《饮酒说》、《漱茶说》、《煮鱼法》(即后世的东坡鱼)、他发明的“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羹”、“东坡饼”至今还保留在中国传统的菜谱里。
可以说,正是在这写大大小小的认识问题、生活问题上,苏轼表现出了他对人生的独特领悟,表现了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所具备的真实性情。
我认为这同样是苏轼旷达精神的表现。
苏轼应制科试后不久,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判官。
在凤翔任上,苏轼与太守陈公弼的关系比较紧张。
陈系武将出身,待下甚严,僚吏不敢仰视。
苏轼却常同他争论,以至形于颜色。
但后来他们的关系有所缓和,比较融洽了一点。
陈公弼修了一个凌虚台,要苏轼作一篇记,苏轼写了《凌虚台记》,在记中,苏轼认为“物之兴废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夫台犹不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陈公弼只字未改而刻于台上。
以后,他们同登凌虚台,举酒赋诗。
苏轼与陈公弼的幼子陈(字季常)的关系很好,成了终生密友。
在苏轼贬官黄州期间,陈慥与他过从甚密,经常往来唱和。
苏轼为他俩写了《陈公弼传》和《方山子传》。
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年)任杭州通判时,与太守陈襄的关系很好。
陈襄决定修复钱塘六井,苏轼积极支持。
当六井修复完工,苏轼又写了《钱塘六井记》,对陈襄的功德进行表彰:“明年春,六井修毕,而岁适大旱,自江淮至浙右井皆竭,民至以罂缶贮水相饷如酒醴。
而钱塘之民肩足所任,舟楫所及,南出龙山,北至长江,盐官海上,皆以饮牛马,给沐浴。
方是时,汲者皆诵佛以祝公。
”当陈襄任满离杭时,苏轼写词相送《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嗟此本何常,聚散实循环。
人失亦人得,要不出区寰。
”(《次韵和刘京兆石林亭之作石本唐苑中物散流民间刘购得之》)二、苏轼旷达精神形成的原因旷达,是一种高超的精神境界,苏轼为何能臻此境?首先,苏轼的作官意识在不断淡化。
苏轼虽有求取仕进之心,特别是年轻时,“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但他跟许多人相比,一开始就不是很热衷。
苏轼考中后,给考官梅尧臣的书信《上梅直讲书》,显得格调高洁,气度雍容,不卑不亢,没有急切求官的意思。
有这个思想基础,他在仕途受挫时,才不会郁郁寡欢,而且在遭受挫折之后,对社会的黑暗,官场的混浊,有了切身体会,对仕进便更加淡薄。
黄州之后,他对别人百般钻营拼命夺取的东西——官职,便一辞再辞,朝廷先后升任他为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他都上奏一再辞免。
正因为此,他在日后不断遭贬,打击日甚时,才未在心理上形成极大反差,没有重大的'失落感,也没有了不起的痛苦。
而且他能随缘自适,苦中作乐。
可以说,不断地淡化作官意识,是他旷达的思想基础之一。
其次,苏轼有一定的民本思想,平等观念。
他在贬所,与下层民众相处时,他从未以曾为高官,曾经阔过自居;从未以高人一等的文化人自居。
他与当地民众相处,相得甚欢。
在黄州时,他与卖药者、开酒店者、渔樵均有交情,离开黄州时,他写道:“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仍传语,江南文老,时与晒渔蓑。
”(《满庭芳·归去来兮》)。
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文老时时为晒渔蓑,言外之意显然是自己有朝一日还要重返故地,再温习一下这难忘的生活。
贬到海南,他与黎人十分和谐,他在诗中的子云、威、徽、先觉四个姓黎的好朋友。
在儋州,其《和陶劝农六首》中写道:“咨尔汉黎,均是一民”,反映汉黎两族,同是一家,“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杯同”(《用过韵冬至与诸生饮酒》)。
这样一种民族平等思想,出之九百多年前的苏轼之口,确实难得。
在贬所,他看到了人民生活的艰难,人民感情的淳朴,人们自食其力的可贵。
在缺吃少穿,不会自命风雅,高论国运的人民中,他亲身感受到了他们对自己的热情帮助和由衷的尊敬。
他认识了人民,而且在诗中反映出来。
当故人问海南风土人情如何时,“东坡云:‘风土极善,人情不恶’。
”(《遁斋闲览》)第三,在认识论上,他的思想有诸多辩证法因素,深受儒释道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孔子的“不怨天,不尤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对苏轼都有深远的影响,老庄思想特别是庄子,对苏轼影响颇大。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认为对立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苏轼少年时就爱好庄子的文章,后来又喜和僧人来往,在生活上他认为“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见《超然台记》),要求以安然的态度应物,“听其所为”,而“莫与之争”(见《问养生》),则更多地表现了佛、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态度。
在《前赤壁赋》中,苏轼写道:“客亦知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轼在这里论述的是“变与不变”。
这种理论既有辩证法的因素,又有老庄相对主义的成分,正因为用这种观点看待宇宙的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共同去拥抱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寄托。
他能从客观上观察事物,能透过个体看总体,透过局部看全局,能看见事物的相互转化,以个人遭遇而言,那就得之不足喜,失之不足忧了。
这种情怀,突出地表现于他在黄州写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雨后是晴,晴后又是雨,如此相因相生,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何必自囿于一端呢?这样观察事物,他便能超脱出来,进入旷达之境。
三、苏轼旷达精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