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燃烧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消防燃烧学

消防燃烧学

结论:
1.浓度变化越大,扩散速度就越快 2.扩散系数表示物质扩散能力的大小,除与物质种类有关外,
还与温度和压力有关
三、燃烧时物质的传递
1.氧气如何传递?在何处浓度最大?
CO2
2.CO2如何传递?在何处浓度最大?
O2
O2
第三节
燃烧的本质
一、燃烧、火灾和爆炸
可燃物与氧化剂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 的现象。
建议:
1.认真做好笔记,独立完成作业 2.注重课外复习和讨论 3.要勤于思考
考试说明:
总成绩=平时成绩×5%+实验成绩×15%+考试成绩×80%
试题类型:
1.名词解释(10分) 2.填空(20分) 3.简答、分析(40分) 4.计算(30分)
第一章 燃烧基础与特征
1. 燃烧的化学基础知识 2. 燃烧的物理基础知识

CO2




O2
O2



2.烟囱效应
在垂直的围护物中,由于气体对流,促使烟尘的热气流 向上流动的效应。
P1 P H1
P2 P H2
P2 P1 H (2 1)
T1 T2
2 1
P2 P1
结论:
(1)高度越高,烟囱效用越显著 (2)温差越大,烟囱效用越显著
消防燃烧学
陈伟红 火灾理论教研室
绪论
一、燃 烧 二、研究燃烧的意义 三、消防燃烧学 四、学习方法
一、对燃烧现象的认识 古代“五行学说” “燃素说” 燃烧的氧学说 现代燃烧学说
1.古代“五行学说”
由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低下,对火的认识是充满迷信色彩, 火是万物之源,火能化育万物。

1.3~4消防燃烧学

1.3~4消防燃烧学
(m 3 / m 3 ) (m 3 / m 3 ) (m 3 / m 3 )
3、空气中带入的N2 、空气中带入的
V0. N 2 ( 2 )
79 = V0.air 100
4、燃烧产物中各组分的体积计算 、
(1) V0.CO2 = V0.CO2 (1) + V0.CO2 (2) + V0.CO2 (3) = (CO + CO2 + ∑nCn H m ) ×10−2 (2) V0.H 2O = V0.H 2O (1) + V0.H 2O (2) + V0.H 2O (3) m = (H2 + H2 S + ∑ Cn Hm +H2O) ×10−2 (m3 / m3 ) 2 H2 S = (m3 / m3 ) 100 N2 79 = V0.N 2(1) + V0.N 2(2) = + V 0.air (m3 / m3 ) 100 100 (m3 / m3 )
一、S和L可燃物完全燃烧理论空气需要量
组成: 组成:C%+H%+O%+N%+S%+A%+W%=100%
(1) 1kg固、液体可燃物完全燃烧需要氧气质量 固
1C ⋅ ⋅ ⋅ ⋅ ⋅ 8 O 3
G 0.O
2
2
1H
2
⋅⋅⋅⋅⋅8O
2
1S ⋅ ⋅ ⋅ ⋅ ⋅ 1 O
2
=
8 C% + 8H% + S % − O % 3 8 = ( C + 8H + S − O ) × 10 − 2 (kg/kg) 3
= 4× (8.89× 43+ 26.67× 7 + 3.33× 0 − 3.33× 41) ×10−2 = 17.30(m3 )

《消防燃烧学》教案

《消防燃烧学》教案

《消防燃烧学》教案.doc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介绍消防燃烧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意义。

解释火灾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1.2 火灾燃烧的基本条件讲解可燃物、氧化剂和点火源的概念。

解释火灾燃烧的三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1.3 火灾类型及燃烧特性介绍不同类型的火灾及其燃烧特性。

分析常见火灾案例,探讨火灾的原因和教训。

第二章:燃烧的基本原理2.1 燃烧的化学反应讲解燃烧的化学反应过程,包括氧化还原反应。

解释燃烧产物的形成和影响。

2.2 燃烧速率与燃烧特性介绍燃烧速率的影响因素,如可燃物性质、氧气浓度和温度。

讲解燃烧过程中的火焰传播和燃烧产物扩散。

2.3 燃烧的热效应解释燃烧过程中的热效应,包括燃烧热和热辐射。

探讨热效应在火灾蔓延中的作用。

第三章:火灾蔓延与控制3.1 火灾蔓延的物理过程讲解火灾蔓延的物理过程,包括火焰传播、热辐射和烟雾传播。

分析火灾蔓延速度和范围的影响因素。

3.2 火灾控制策略介绍火灾控制的方法和措施,如灭火剂的选用和灭火设备的应用。

讲解火灾现场的应急处理和人员疏散原则。

3.3 火灾蔓延的模拟与预测介绍火灾蔓延模拟的方法和技术。

讲解火灾蔓延预测的意义和应用。

第四章:燃烧设备与火灾实验4.1 燃烧设备介绍常用的燃烧设备和实验装置,如燃烧炉、燃烧箱和火焰喷射器。

讲解燃烧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2 火灾实验方法讲解火灾实验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介绍常见的火灾实验,如火焰传播实验和燃烧产物分析实验。

4.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讲解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火灾燃烧特性和蔓延规律。

第五章:燃烧防护与安全5.1 燃烧防护措施介绍燃烧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讲解燃烧防护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5.2 火灾现场的应急处理讲解火灾现场的应急处理流程和注意事项。

介绍火灾现场的人员疏散和救援措施。

5.3 消防安全管理与教育讲解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管理措施。

介绍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的方法和内容。

第六章:火灾燃烧动力学6.1 火焰传播与蔓延讲解火焰传播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消防燃烧学》讲义(DOC)

《消防燃烧学》讲义(DOC)

第一部分绪论第一节前言一、《消防燃烧学》课程的形成与发展背景所谓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就是火灾,它是最常见的灾害之一。

消防燃烧学是研究火灾的发生、发展和熄灭的基本规律,以及防火、防爆和灭火的一般原理的科学。

现在在世界范围内,不仅火灾发生的频率增加,而且火灾向着多样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由其引起的直接损失及其防治费用均呈上升趋势。

仅在我国,每年发生火灾十几万起,有6 千人死于火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 亿以上。

因此,预防和控制火灾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了预防和控制火灾,不仅要增加监测和扑救的人力和装备,更要研究火灾燃烧发生、发展和熄灭的基本规律及防火、防爆和灭火的一般原理,把火灾防治建立在对火灾燃烧过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为火灾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指导和基础数据,以不断适应当今消防科技发展进程中火灾认识科学化和火灾预防与控制工程化这一深刻变革,顺应新形势下消防工作对高素质、专家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所有这些,为《消防燃烧学》课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现实背景。

二、《消防燃烧学》课程的主要内容1、物理、化学基础——包括燃烧反应速度、热量传递和物质传递理论以及燃烧有关参数的计算等内容。

2、着火、灭火理论——包括可燃物着火方式、热着火理论、链锁反应理论、着火和灭火条件、着火感应期、最小引燃能以及火焰传播等内容。

3、可燃物质燃烧特点——包括可燃气体爆炸条件、爆轰理论、有关参量计算及其预防措施;可燃液体闪燃规律、石油及其产品着火后的沸溢和喷溅问题;可燃固体的燃烧模式、阻燃机理、粉尘和火炸药爆炸问题。

4、室内火灾燃烧特征——包括室内火灾燃烧的主要特点、发展阶段、轰燃的本质与特点、烟气的流动特征、室内火灾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火灾模化相似理论等。

5、火灾燃烧实验技术——包括各类可燃物质燃烧或爆炸的特性及有关参数测定;火灾模化实验;计算机模拟技术,等等。

《消防燃烧学》 教案

《消防燃烧学》 教案
授课过程中,用一些典型的火灾案例以及相关视频资料和大量的图片诠释晦涩难懂的定义和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对于学习重点和难点,要多次强调;对于难懂的知识点适当的穿插中文讲解,循序渐进,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英语,便于学员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授课过程采用的PPT课件制作力求精美,字号适中,文字颜色与背景色对比强烈,采用的图片和视频与授课内容紧密相关,用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例子解释说明点燃后可能出现的三种燃烧方式,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兴趣,提高课堂授课质量。
课后思考及练习
思考题:
是不是所有的室内火灾都有轰燃阶段?为什么?试举例进行说明。
习题:
1.什么是轰燃?
2.轰燃的两个判据是什么?
3.不可返回点的定义是什么?
4.当室内火灾发生轰燃时,不可返回点多大?
备注
1.教案按授课次数设计,每次授课应填写一份,同专业重复班授课可不另行填写。
2.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栏包括现代教学方法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课堂互动的设计等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
这是《消防燃烧学》双语教学的第二节课,为了让学员能清楚的理解轰燃,授课过程中播放了有轰燃过程发生的室内火灾实验录像及无轰燃发生的室内火灾实验录像,录像取自NIST所作的学生宿舍火灾实验。录像的播放有助于学员对轰燃发生阶段、发生危害有一个直观的理解;对如何进行轰燃实际模拟实验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PPT课件的制作简洁明了。图片形象生动,图文并茂,一目了然,能很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在轰燃危害讲解之后,引用美国统计数据进一步说明问题。
教书育人设计
通过第一次双语授课让学员逐渐了解用英语学习本门课程并不是很难。学员课要尽可能掌握消防相关的专业词汇,这不仅有助于体高学员上课听课质量,而且也有助于将来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对英文文献的阅读,提前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消防燃烧学》教案

《消防燃烧学》教案

《消防燃烧学》教案.doc教案章节:第一章燃烧基础理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理解燃烧的三要素。

2. 使学生掌握燃烧过程的物理化学变化。

3. 培养学生对火灾危险性的认识,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燃烧的基本概念燃烧的定义燃烧的分类2. 燃烧的三要素燃料氧气点火源3. 燃烧过程的物理化学变化燃料的分解氧化反应燃烧产物的形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燃烧的基本概念、燃烧的三要素和燃烧过程的物理化学变化。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火灾案例,让学生了解燃烧事故的危害。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消防燃烧学》2. 课件:燃烧基础理论3. 案例素材:火灾案例图片和视频五、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燃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燃烧的兴趣。

2. 讲解燃烧的基本概念,阐述燃烧的定义和分类。

3. 讲解燃烧的三要素,分析它们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

4. 讲解燃烧过程的物理化学变化,包括燃料的分解、氧化反应和燃烧产物的形成。

5. 分析火灾案例,让学生了解燃烧事故的危害。

6.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7. 布置课后作业:复习本章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燃烧事故的预防措施。

教案章节:第二章火灾蔓延规律二、教学内容:1. 火灾蔓延的基本概念火灾蔓延的定义火灾蔓延的分类2. 火灾蔓延的规律火灾蔓延的影响因素火灾蔓延的速度和距离3. 火灾蔓延的模型火灾蔓延的数学模型火灾蔓延的数值模型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火灾蔓延的基本概念、规律和模型。

2. 实验法:进行火灾蔓延实验,让学生观察火灾蔓延的现象。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消防燃烧学》2. 课件:火灾蔓延规律3. 实验器材:火灾蔓延实验装置五、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火灾蔓延在日常生活中的危害,引发学生对火灾蔓延的关注。

2. 讲解火灾蔓延的基本概念,阐述火灾蔓延的定义和分类。

3. 讲解火灾蔓延的规律,分析影响火灾蔓延的因素。

消防燃烧学

消防燃烧学

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
一、固体燃烧的形式
(二)表面燃烧 在可燃固体表面上,由氧和物质直接作用 而发生的燃烧现象。 例如:木炭、焦炭、铁、铜等
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
一、固体燃烧的形式
(三)分解燃烧 火源加热——热分解——着火燃烧 例如:木材、煤、合成塑料、钙塑材料等
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
一、固体燃烧的形式
消防燃烧学
第一章 燃烧的化学基础
第二章 燃烧的物理基础
第三章 着火与灭火基本理论
第四章 可燃气体的燃烧
第五章 可燃液体的燃烧 第六章 可燃固体的燃烧 第七章 室内火灾简介
燃烧的化学基础 燃烧的物理基础
着灭火的基本理论
可燃固体的燃烧
室内火灾的简介
一、燃烧的概念及本质
燃烧: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 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湍流运动引起的物质混合
……


一、物质的扩散
1、扩散(Diffusion) 物质由高浓度低浓度方向转移的现象。


2、费克扩散定律: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流体A 扩散造成的物质流与A在流体B中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A 2 (kg / m ) 两组分: J A DAB y
DAB:组分A在组分B中的扩散系数。
第七节 固体材料的阻燃处理
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
一、固体燃烧的形式 (一)蒸发式燃烧 (二)表面燃烧 (三)分解燃烧 (四)阴燃
(五)爆炸
第一节 固体燃烧概述
一、固体燃烧的形式
(一)蒸发燃烧
火源加热——熔融蒸发——着火燃烧
例如:硫、磷、钾、钠、蜡烛、松香、沥青等
火源加热——升华——着火燃烧

《消防燃烧学》教案

《消防燃烧学》教案

教案
课程名称:消防燃烧学
教研室:火灾理论
教员姓名:徐晓楠
技术职称:教授
教学对象:工程二队
武警学院消防工程系
消防燃烧学教案 1
消防燃烧学教案 2
消防燃烧学教案 3
消防燃烧学教案 4
消防燃烧学教案 5
消防燃烧学教案 6
消防燃烧学教案 7
消防燃烧学教案 8
消防燃烧学教案 9
消防燃烧学教案 10
消防燃烧学教案 11
消防燃烧学教案 12
消防燃烧学教案 13
消防燃烧学教案 14
消防燃烧学教案 15
消防燃烧学教案 16
消防燃烧学教案 17
消防燃烧学教案 18
消防燃烧学教案 19
消防燃烧学教案 20
消防燃烧学教案 21
消防燃烧学教案 22
消防燃烧学教案 23
消防燃烧学教案 24
消防燃烧学教案 25。

《消防燃烧学》课程教学大纲

《消防燃烧学》课程教学大纲

《消防燃烧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消防燃烧学英文名称:Combustion Fundamentals of Fire课程编号:04hzzyb507课程类别:专业技术基础课学时:总学时60,其中课堂讲授学时50,实验学时10适用专业:消防指挥普通本科说明部分一、课程性质《消防燃烧学》是一门主要讲授火灾发生、发展和熄灭基本规律的课程。

该课程是消防教育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是消防指挥普通本科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课。

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边缘学科体系中的课程,其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这门课的教学,要达到如下目的,完成如下任务:(一)培养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即运用所掌握的可燃性物质燃烧或爆炸基本规律、特性和防火、灭火基本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火灾或爆炸事故及其预防和控制等方面问题的能力,包括将这些知识与其它相关课程的知识有机结合与融会贯通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培养学员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主要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得以实现,即观察一些典型物质的闪燃、燃烧、爆炸、火焰传播、回火及阻火等基本实验现象,分析这些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学会燃烧温度、自燃点、爆炸极限、闪点、氧指数及热分解温度等基本参数测定的基本操作,藉此初步培养学员辨证思维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员创新的意识、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学风,使学员成为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合格人才。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使学员学会并掌握一些燃烧或爆炸的基本理论来解决实际火灾或消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着眼于提高学员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使学员成为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并富有创新精神的消防工作专门人才。

三、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使学员对火灾燃烧现象的本质、重要可燃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着火和灭火的基本理论以及气态、液态和固态可燃物燃烧或爆炸基本规律等有全面的了解;初步掌握以燃烧理论为基础来分析火灾中的现象,建立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

消防燃烧学

消防燃烧学

《消防燃烧学》
一、概述
《消防燃烧学》是我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属于化工防
火课群。

消防燃烧学教学内容主要是研究火灾的发生、发展和熄灭的基本规律,以及防火、防爆和灭火的一般原理的科学。

课程能为防火和灭火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在消防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奠基作用,在大安全学科中具有重要地位。

教学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共##学时,考试课。

二、课程目标
(一)理论教学目标
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员掌握可燃性物质燃烧或爆炸的基本规律和特性、防火和灭火的基本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员分析和解决火灾或爆炸事故的预防和控制等方面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实践教学目标
通过实践教学,让学员在实验课中亲自动手实验,掌握部分消防燃烧学基础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培养学员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增强学员对消防燃烧学知识原理的理解,提高学员的实际动手和运用能力。

以培养高素质合格指挥员为目标,努力把消防燃烧学课程建成学校的精品课程。

具体能力目标为: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使学员能初步掌握燃烧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燃烧学原理解释材料的燃烧性能,加深对燃烧学原理的理解。

2、培养和提高学员的科学试验能力。

主要包括:动手实践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书写表达能力和简单的设计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员从事科学实验的素质。

要求学员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不怕困难、主动进取的探索精神;遵守操作规程、爱护公共财物,以及在实验中相互
协作、共同探索的思想品德。

三、教学内容
(一)理论知识
(二)实践教学内容。

《消防燃烧学》教案

《消防燃烧学》教案

《消防燃烧学》教案.doc教案章节一:燃烧基本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分类。

1.2 教学内容燃烧的定义与意义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燃料、氧气和点火源燃烧的分类: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和爆炸燃烧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燃烧的基本概念、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和燃烧的分类。

互动法:提问学生关于燃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燃烧的基本概念、三个必要条件和分类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教案章节二:火灾蔓延规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火灾蔓延的基本规律。

让学生了解火灾蔓延的影响因素。

2.2 教学内容火灾蔓延的基本规律:线性蔓延、面积蔓延和体积蔓延火灾蔓延的影响因素:燃料特性、氧气浓度、通风条件和火灾蔓延速率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火灾蔓延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

互动法:提问学生关于火灾蔓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火灾蔓延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教案章节三:防火措施与灭火方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防火措施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灭火方法的分类和应用。

3.2 教学内容防火措施:建筑物的防火设计、火灾报警系统、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灭火方法:灭火器的使用、消防栓系统的操作和灭火器材的配备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防火措施的重要性和灭火方法的分类和应用。

互动法:提问学生关于防火措施和灭火方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防火措施和灭火方法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教案章节四:火灾事故调查与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火灾事故调查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火灾事故调查的步骤和分析方法。

4.2 教学内容火灾事故调查的重要性:了解火灾原因、预防类似事故的发生火灾事故调查的步骤:现场勘查、火灾原因鉴定、火灾事故报告编写火灾事故分析方法:火灾事故统计分析、火灾原因分析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火灾事故调查的重要性和步骤以及分析方法。

第二章消防燃烧学基础教材

第二章消防燃烧学基础教材

三、火焰
1、火焰的含义与构成 发光的气象燃烧区域,焰心、内焰、外焰。
2、火焰的颜色
火焰的颜色取决于燃烧物质的化学成分和 氧化剂的供应强度,此外还与燃烧温度 和含氧量、含碳量有关。
第五节 火灾发展 规律
一、燃烧温度与火灾发展规律
燃烧温度:燃烧产物所具有的温度。
理论燃烧温度 实际燃烧温度
4、煤自燃
煤化程度:泥煤、褐煤、烟煤、无烟煤。 晶型:丝煤、亮煤、镜煤
四、爆炸
(一)爆炸的概念和分类
爆炸: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 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
分类:核爆炸;物理爆炸;化学爆炸。
物理爆炸:装在容器内的液体或气体,由于物理 变化(温度、体积和压力等因素)引起体积迅速 膨胀,导致容器压力急剧增加,由于超压或应力 变化使容器爆炸。例如:蒸汽锅炉、液化气钢瓶
扩展:氧指数 在规定条件下,固体材料在氧、氮混合气流
中,维持平稳燃烧所需的最低氧含量
易燃材料:氧指数<22; 可燃材料:氧指数在22~27之间 难燃材料:氧指数>27
第三节 不同状态 物质的燃烧过程
一、可燃物的燃烧过程
当可燃物与其周围相接触的空气达到可燃物 的点燃温度时,外层部分就会溶解、蒸发或 分解并发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放出热量和 光。这些释放出来的热量又加热边缘的下一 层,使其达到点燃温度,于是燃烧过程就不 断地持续。
一、防火的基本原理和措施
(一)防火基本原理 防止形成燃烧条件(可燃物、助燃物、点火
能量、相互作用)
1、控制可燃物 2、隔绝空气 3、消除引火烧过程 下图为蒸发式燃烧图解
热 液体
蒸发
热、氧化剂
燃烧

《消防燃烧学》学习指南

《消防燃烧学》学习指南

《消防燃烧学》课程学习指南《消防燃烧学》是一门主要讲授火灾发生、发展和熄灭基本规律的课程。

该课程是消防教育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是消防工程和核生化消防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课程。

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边缘学科体系中的课程,其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

本课程主要为消防工程和核生化消防专业的《建筑防火》、《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工业企业防火》、《防排烟技术》、《灭火救援技术与战术》和《消防监督管理》等后续专业课程开设提供专业基础知识。

本课程侧重介绍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燃烧现象,着火的基本条件、燃烧蔓延的基本过程。

使学员对燃烧现象、燃烧过程及防灭火基本原理有较深入的理解。

《消防燃烧学》共七章。

第一章为学习燃烧学必须掌握的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和,这是燃烧学的化学基础;具体内容有燃烧本质和条件、燃烧反应速度理论、燃烧时空气需要量计算、燃烧产物及其计算、燃烧热及燃烧温度计算第二章以热量、质量传递为核心的燃烧为主的燃烧学的物理基础,具体内容有热量传递概述、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燃烧中的物质传递。

第三章为燃烧学最本质的内容,燃烧科学内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着火和灭火的基本理论,具体内容有火方式分类及各自特点;谢苗诺夫自燃理论和F-K自燃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分析过程和基本结论;链锁反应着火理论的基本思路和分析过程;高温质点和电火花引燃混气的基本过程和条件;火焰熄灭的热理论与链锁反应理论;能利用着火与灭火基本理论解释燃烧现象、分析防火和灭火过程。

第四、五、六章是具体的可燃气体、液体、固体燃烧的规律和特点。

第四章的具体内容有气体燃烧的形式和分类;层流预混气体中火焰传播的过程和机理;各因素对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规律;轰产生过程、发生条件和破坏特点;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实验测定方法;爆炸极限的概念、影响因素、计算方法;气体爆炸预防和控制措施;湍流燃烧和扩散燃烧的特点。

第五章的具体内容有闪燃、闪点、爆炸温度极限等基本概念,其在消防工作中的实际意义;闪点及爆炸温度极限的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液体引燃和火焰传播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液体燃烧速度的影响规律和热辐射特性;理解热量在液体内部传递规律;沸溢和喷溅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征兆及预防措施。

燃烧学教学大纲

燃烧学教学大纲

燃烧学教学大纲燃烧学教学大纲燃烧学是研究燃烧过程的一门学科,涵盖了燃烧的基本理论、燃烧反应机制、燃烧动力学、燃烧器设计等内容。

在工程领域中,燃烧学的应用广泛,涉及到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火灾安全等方面。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燃烧学教学大纲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至关重要。

一、引言燃烧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工程学科,对于能源领域的发展和环境保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教学大纲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燃烧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概念和原理2.1 燃烧的定义和基本特征燃烧是指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热能和光能的过程。

燃烧的基本特征包括火焰、燃烧产物等。

2.2 燃烧反应机制燃烧反应机制是指燃烧过程中各种化学反应的步骤和路径。

学生需要了解燃烧反应的基本类型,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并学习燃烧反应的速率和平衡。

2.3 燃烧动力学燃烧动力学研究燃烧反应速率与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的关系。

学生需要学习燃烧反应速率的表达式、影响因素以及燃烧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方法。

三、燃烧器设计3.1 燃烧器的分类和结构燃烧器是将燃料和氧气混合并进行燃烧的设备,广泛应用于能源转换和工业生产中。

学生需要学习燃烧器的分类、结构和工作原理,并了解不同类型燃烧器的特点和应用。

3.2 燃烧器性能评价燃烧器的性能评价包括燃烧效率、燃烧稳定性、排放特性等。

学生需要学习燃烧器性能评价的方法和指标,并掌握如何通过调整燃烧器结构和运行参数来提高燃烧效率和降低排放。

四、燃烧与环境4.1 燃烧与大气污染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颗粒物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学生需要学习燃烧排放物的成分和形成机理,以及大气污染的影响和防治措施。

4.2 燃烧与火灾安全燃烧过程中的火灾是一种危险的事故,对人员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学生需要学习火灾发生的条件和机理,以及火灾防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五、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燃烧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消防燃烧学》教案

《消防燃烧学》教案

《消防燃烧学》教案.doc一、引言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消防燃烧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对火灾发生、发展及其控制的认识,为消防安全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1.2 适用对象本教案适用于消防工程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相关从业人员。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2.1 燃烧基本概念2.1.1 燃烧的定义2.1.2 燃烧三要素2.1.3 燃烧类型及特点2.2 火灾事故调查与分析2.2.1 火灾事故调查的基本程序2.2.2 火灾事故原因分析2.2.3 火灾事故案例解析2.3 燃烧物质及燃烧特性2.3.1 常见燃烧物质2.3.2 燃烧特性及影响因素2.3.3 燃烧实验及燃烧装置2.4 火灾蔓延与控制2.4.1 火灾蔓延规律2.4.2 火灾控制策略2.4.3 防火分区与防火间距2.5 消防安全评估与防护2.5.1 消防安全评估方法2.5.2 火灾防护措施2.5.3 消防安全管理三、教学安排3.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3.2 教学进度安排第1-4课时:燃烧基本概念第5-8课时:火灾事故调查与分析第9-12课时:燃烧物质及燃烧特性第13-16课时:火灾蔓延与控制第17-20课时:消防安全评估与防护四、教学评价4.1 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分为课堂参与、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四个部分。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20%):发言、提问、讨论等;课后作业(30%):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实验报告(20%):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结论分析;期末考试(30%):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消防燃烧学》,出版社:消防科技出版社,作者:。

5.2 实验设备燃烧实验装置、火灾模拟实验装置、消防安全演示设备等。

5.3 辅助资料教案、PPT、案例分析、学术论文、消防法规等。

六、教学活动6.1 燃烧基本概念讲授燃烧的定义、燃烧三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消防燃烧学》教案

《消防燃烧学》教案

《消防燃烧学》教案.doc第一章:消防燃烧学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消防燃烧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火灾的分类和燃烧的基本条件。

3. 理解消防燃烧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二、教学内容:1. 消防燃烧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火灾的分类和特点。

3. 燃烧的基本条件和过程。

4. 消防燃烧学在消防安全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消防燃烧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火灾案例,了解火灾的分类和特点。

3. 实验演示法:展示燃烧实验,理解燃烧的基本条件。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消防燃烧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2. 火灾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火灾分类和特点的理解。

3. 燃烧实验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对燃烧基本条件的理解。

第二章:火灾燃烧过程一、教学目标:1. 掌握火灾燃烧过程的基本特点和阶段。

2. 了解火灾燃烧过程中的燃烧产物和危害。

3. 理解火灾燃烧过程对消防安全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火灾燃烧过程的基本特点和阶段。

2. 燃烧产物及其危害。

3. 火灾燃烧过程对消防安全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火灾燃烧过程的基本特点和阶段。

2. 实验演示法:展示火灾燃烧实验,观察燃烧产物和危害。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火灾案例,了解火灾燃烧过程对消防安全的影响。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火灾燃烧过程的基本特点的理解。

2. 火灾燃烧实验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对燃烧产物和危害的理解。

3. 火灾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火灾燃烧过程对消防安全的影响的理解。

第三章:消防燃烧学原理一、教学目标:1. 掌握消防燃烧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 了解消防燃烧学在消防安全领域的应用。

3. 理解消防燃烧学对火灾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消防燃烧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 消防燃烧学在消防安全领域的应用。

3. 消防燃烧学对火灾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消防燃烧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消防燃烧学》教案

《消防燃烧学》教案

教案
课程名称:消防燃烧学
教研室:火灾理论
教员姓名:徐晓楠
技术职称:教授
教学对象:工程二队
武警学院消防工程系
消防燃烧学教案1
消防燃烧学教案2
消防燃烧学教案3
消防燃烧学教案4
消防燃烧学教案5
消防燃烧学教案6
消防燃烧学教案7
消防燃烧学教案8
消防燃烧学教案9
消防燃烧学教案10
消防燃烧学教案11
消防燃烧学教案12
消防燃烧学教案13
消防燃烧学教案14
消防燃烧学教案15
消防燃烧学教案16
消防燃烧学教案17
消防燃烧学教案18
消防燃烧学教案19
消防燃烧学教案20
消防燃烧学教案21
消防燃烧学教案22
消防燃烧学教案23
消防燃烧学教案24
消防燃烧学教案25
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就要决心作一个有用的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防燃烧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消防燃烧学英文名称:Combustion Fundamentals of Fire课程编号:04hzzyb507课程类别:专业技术基础课学时:总学时60,其中课堂讲授学时50,实验学时10适用专业:消防指挥普通本科说明部分一、课程性质《消防燃烧学》是一门主要讲授火灾发生、发展和熄灭基本规律的课程。

该课程是消防教育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是消防指挥普通本科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课。

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边缘学科体系中的课程,其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这门课的教学,要达到如下目的,完成如下任务:(一)培养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即运用所掌握的可燃性物质燃烧或爆炸基本规律、特性和防火、灭火基本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火灾或爆炸事故及其预防和控制等方面问题的能力,包括将这些知识与其它相关课程的知识有机结合与融会贯通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培养学员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主要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得以实现,即观察一些典型物质的闪燃、燃烧、爆炸、火焰传播、回火及阻火等基本实验现象,分析这些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学会燃烧温度、自燃点、爆炸极限、闪点、氧指数及热分解温度等基本参数测定的基本操作,藉此初步培养学员辨证思维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员创新的意识、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学风,使学员成为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合格人才。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使学员学会并掌握一些燃烧或爆炸的基本理论来解决实际火灾或消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着眼于提高学员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使学员成为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并富有创新精神的消防工作专门人才。

三、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使学员对火灾燃烧现象的本质、重要可燃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着火和灭火的基本理论以及气态、液态和固态可燃物燃烧或爆炸基本规律等有全面的了解;初步掌握以燃烧理论为基础来分析火灾中的现象,建立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

同时,帮助学员了解国内外目前燃烧及爆炸问题研究的现状和发展的前沿。

本课程要求学员掌握某些燃烧或爆炸参数的计算过程,但更重要是培养学员的思维方法,同时培养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包括将本课程所学知识与其它相关课程知识有机结合与融会贯通的能力。

因此,本课程教学应以燃烧过程的基本理论为主线,并注重与实际和相关领域的结合,利用实验教学提高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消防燃烧学是一门年轻的边缘交叉学科。

学习《消防燃烧学》课程需要具备比较深厚的多门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要求在学完基础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传热传质学和流体力学等先行课程后,再开设本课程。

一般在二年级第二学期或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本课程较为适宜。

学习本课程,学员不仅可以掌握物质燃烧与爆炸的本质和条件,指导防火防爆工作,还可以掌握物质燃烧过程的基本特点和熄灭规律,为制定科学有效的灭火方案,尽快扑灭火灾、减少火灾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提供理论依据。

因此,消防燃烧学课程与建筑防火、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工业企业防火、火灾学、火灾调查、灭火指挥、灭火战术等后续课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分工,前者为后者的学习提供重要的专业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知识在各方面防火与灭火工作的具体应用、拓宽与升华。

五、教学方法及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由课堂教学、课外作业与自习和实验教学三部分组成。

课堂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投影等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以启发式为主,适时将典型案例与理论分析结合在一起,通过课堂讨论、撰写小论文等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作业及课堂提问加深学员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了解和掌握学员的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授课质量和效果。

实验教学主要以教学授课内容为基础,通过学员操作实验过程以及教员演示实验过程,培养学员动手能力,并加强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另外,该课程所涉及的学习内容范围很广泛,学员应具备相关知识背景。

作业布置应考虑结合实际;实验应加强学员动手设计的内容;结合学员科技小制作加强学员参与教学;提高课件制作水平;对学科前沿动态,可开设专题讲座。

六、教学时数分配七、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为考核学员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动手能力的提高及鼓励学员学习的主动性,消防燃烧学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考试总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期末闭卷成绩占80%、实验教学占10%、平时成绩占10%。

正文部分绪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员了解人类对燃烧的认识过程、燃烧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国内外研究火灾燃烧(爆炸)的情况,掌握国内外研究火灾燃烧(爆炸)的现状和前沿、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等,使学员对本课程有全面的了解。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员在头脑里建立起“消防燃烧”的基本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起理论联系实际及本学科与其它学科融会贯通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内容(一)国内外研究火灾燃烧(爆炸)的现状和前沿;(二)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内容(一)人类对燃烧的认识过程;(二)燃烧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三)国内外研究火灾燃烧(爆炸)的进展;(四)消防燃烧学及其学习方法。

第一章燃烧的化学基础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员熟练掌握燃烧的本质和条件;掌握燃烧过程的物理化学现象和燃烧过程中一些重要参量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内容(一)燃烧的本质;(二)燃烧参数的计算。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燃烧本质和条件(一)燃烧的本质;(二)燃烧的条件及其在消防中的应用。

第二节燃烧反应速度理论(一)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二)质量作用定律;(三)阿累尼乌斯定律;(四)燃烧反应速度方程。

第三节燃烧时空气需要量计算(一)固体和液体可燃物的理论空气需要量;(二)气体可燃物的理论空气量;(三)实际空气需要量。

第四节燃烧产物及其计算(一)燃烧产物的基本概念;(二)燃烧产物的毒害作用;(三)燃烧产物计算;(四)燃烧产物的危害性。

第五节燃烧热及燃烧温度计算(一)热容;(二)燃烧热和热值计算;(三)燃烧温度的计算。

四、实验教学内容实验一:材料水平垂直燃烧性能试验测定。

第二章燃烧的物理基础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员掌握燃烧过程中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遵循的定律及应用,理解几种典型条件下非稳态导热问题在确定物质着火时间方面的应用,了解非稳态导热数值解等问题。

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将燃烧理论与实际火灾、燃烧过程与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培养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内容(一)热量的传递;(二)物质的传递。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热量传递概述(一)热传递;(二)热对流;(三)热辐射。

第二节热传导(一)导热微分方程式;(二)一维稳态和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三)非稳态导热的数值解。

第三节热对流(一)边界层;(二)强迫对流;(三)自然对流。

第四节热辐射(一)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二)物质表面间的换热;(三)热气和不显光火焰的辐射;(四)热气和显光火焰的辐射。

第五节物质的传递(一)物质的扩散;(二)斯蒂芬流;(三)燃烧引起的浮力运动。

第三章着火与灭火基本理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员了解掌握着火分类、谢苗诺夫自然理论、F-K自燃理论、链锁反应着火理论和火焰熄灭的热理论与化学理论;能根据基本理论对防火和灭火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实际防火和灭火的具体方法;了解几种常见的强迫着火方式;利用F-K临界参数的求解理解典型情况下物质自燃规律。

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在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员解决实际火灾预防与控制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内容(一)谢苗诺夫自然理论;(二)F-K自燃理论;(三)链锁反应着火理论;(四)灭火分析。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着火分类和着火条件(一)着火分类;(二)着火条件。

第二节谢苗诺夫自燃理论(一)谢苗诺夫自燃理论;(二)热理论中的着火感应期;(三)谢苗诺夫理论的应用——预测自燃着火极限。

第三节弗兰克—卡门涅茨基自燃理论(一)理论分析;(二)自燃临界准则参数的求解;(三)弗兰克—卡门涅茨基自燃理论的应用。

第四节几种典型物质的自燃(一)易自燃的化合物与单质;(二)煤、植物、涂油物的自燃。

第五节链锁反应着火理论(一)链锁反应过程;(二)链锁反应分类;(三)链锁反应着火条件;(四)链锁反应对着火极限的影响。

第六节强迫着火(一)强迫着火的特征;(二)高温质点强迫着火的物理描述;(三)电火花点燃。

第七节灭火分析(一)热理论中的灭火分析;(二)链锁反应理论中的灭火分析。

四、实验教学内容实验二:物质自燃特性参数测定。

第四章可燃气体的燃烧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员熟练掌握可燃气体爆炸的条件,爆炸极限的概念、影响因素、计算方法及其在消防中的应用,预混火焰的热损失;掌握气体火焰传播的两种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爆轰产生的过程和条件、燃烧速度的影响因素。

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在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实例、实验教学,使学员对不同燃烧状态有一个较为准确、清楚的理解,结合实验及典型火灾案例加深对燃烧与爆炸基础理论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内容(一)爆炸极限的概念;(二)爆炸参数计算;(三)爆轰产生的条件。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预混气中火焰的传播理论(一)物理模型与雨果尼特方程;(二)正常火焰传播与爆轰。

第二节层流预混气体中正常火焰传播速度(一)传播机理;(二)层流火焰传播速度——马兰特简化分析;(三)物理化学参数对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四)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测定。

第三节可燃气体爆炸(一)预混气爆炸时的温度计算;(二)可燃混气爆炸压力的计算;(三)爆炸时的升压速度;(四)爆炸威力指数;(五)爆炸总能量;(六)爆炸参数测定。

第四节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一)可燃气爆炸极限概念;(二)爆炸极限的测定;(三)计算爆炸极限的经验公式;(四)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五)爆炸极限的实用意义;(七)分解爆炸。

第五节爆轰(一)爆轰的发生;(二)爆轰形成条件;(三)爆轰波波速和压力;(四)爆轰波破坏特点。

第六节气体爆炸的预防(一)严格控制火源;(二)防止可燃气与空气形成爆炸型预混气;(三)切断爆炸传播途径;(四)泄压装置。

第七节湍流燃烧和扩散燃烧(一)湍流燃烧;(二)扩散燃烧;(三)火焰高度。

第五章可燃液体的燃烧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员对可燃液体的着火条件如闪点、燃点和自燃点等有清楚的理解,利用经验公式和定律计算不同液体的闪点,对可燃液体的典型燃烧现象沸溢和喷溅的形成条件和特征建立起清晰的思路;熟悉液体的点燃、表面火焰传播和油池的稳定燃烧;了解液滴燃烧的基本理论和浸油多孔材料燃烧的基本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