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19则教案之一[修改版]
《中庸》教案设计知识目标与评估方式
《中庸》教案设计知识目标与评估方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第一章,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庸”的定义、意义及其在道德修养中的应用。
涉及教材的章节为《中庸》第一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作者、背景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2. 通过学习《中庸》第一章,使学生掌握中庸的基本概念,提高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古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中庸》第一章的词句解析、中庸之道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中庸》教材、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中庸之道的学习。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庸》第一章的词句,分析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道德修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运用中庸之道进行思考,完成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中庸》第一章中庸之道2. 主要内容:a. 中庸的定义b. 中庸的意义c. 中庸在道德修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中庸》其他章节,深入了解中庸之道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同时,鼓励学生将中庸之道应用于日常生活,提高道德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度。
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评估性。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和针对性教学。
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设计。
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清晰度。
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指导性。
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性和有效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度《中庸》的教学内容应确保对经典原文的准确解读,同时深入挖掘其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
五年级 《国学 中庸》素隐形怪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中庸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中庸》的含义和内涵。
2. 帮助学生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习《中庸》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中庸》中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中庸》的相关资料和解读。
2. 制作教学PPT,包括《中庸》的概述和重点内容。
3. 准备相关的视频、图片、文献等辅助教学材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介绍《中庸》1. 利用PPT介绍《中庸》的作者、成书背景等基本情况。
2. 向学生解释《中庸》的意义和地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尊重。
3. 引导学生讨论《中庸》的重要性和影响。
第二课时:学习《中庸》的核心思想1. 阐述《中庸》的核心概念,如“中道”、“中和”等。
2.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中庸》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
3. 组织学生讨论《中庸》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第三课时:欣赏《中庸》的经典句子1. 教师选取《中庸》中的经典句子,并解读其含义和用法。
2.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讨论,体会我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3. 引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对所选句子进行理解和赏析。
第四课时:展示《中庸》的影响1. 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中庸》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2.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思考《中庸》对个人修养和处世态度的启示。
3. 组织学生进行思维导图或小组讨论,总结《中庸》的核心观点和意义。
五、教学作业1. 要求学生撰写《中庸》的读后感,总结对《中庸》的理解和体会。
2. 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主选择一篇《中庸》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并写出个人观点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树立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
3. 教师需关注学生对《中庸》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及时进行调整和指导。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教学目标:、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课文注解)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
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2、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
”“舜亦以命禹。
”由于世乱,先王之道废。
故孔子不免发出“民鲜(音xiǎn,少义)久矣”——此道久不行的感慨!此章,孔子把中庸视为道德的一种,而且是最高的道德,“至德”是也。
《中庸》教案
《中庸》教案《中庸》教案1一、经典回放:二、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中庸》教案2一、导入情景设置:1、名牌包:好看,价格贵;普通包:不好看,但价格便宜。
怎么办?――在价格可以接受的情况下,买相对有档次的较好看的包。
(这是一种折衷、调和的做法,在矛盾中求统一)2、县官老爷断案:有一个贼偷了人家的钱袋,被抓到了,送至衙门。
见了县官老爷贼不服气的说:“是这个人把钱袋拿在手里,还晃来晃去,发出些叮叮当当的声音。
我偷钱完全是他诱惑的。
”县官老爷一时没了主意,想想贼说得也有道理,于是判处两人都有罪,各打五十大板。
为何两者都是走中间路线,却有错有对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庸之道》,看看孔子给了我们怎样一个标准。
二、整体感知自读课文,概括每一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何谓中庸之道?三、文本探究(一)、何谓中庸1、过犹不及――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2、探讨:中庸之道是否就是折衷主义?(二)、中庸的原则1、4.10则: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义1.12则: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说明“中庸”是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为原则的,是具有是非标准的一种道德。
表现:13.24则、17.13则――君子与乡原的区别2、探讨:在17.13则中孔子批评了好好先生之流,但在17.24则中孔子又批判了“称人之恶者”、“居下流而讪上者”、“勇而无礼者”、“果敢而窒者”、“徼以为知者”、“不孙以为勇者”、“讦以为直者”,这前后思想是否矛盾?――孔子说过:“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书》中的《中庸》章节。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本节课将重点解析《中庸》中的名句、道理,以及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实践意义。
详细内容包括:中庸之道的基本理念、中和、平衡、仁爱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思想和核心观念,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特长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将中庸之道融入日常生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成长。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庸》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名句解析:讲解《中庸》中的名句,分析其内涵和现实意义。
3. 例题讲解:以实际问题为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分析和解决。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践情景,如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名句解析(15分钟):a. “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
”b.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c.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一道实际问题为例,如“如何处理与同学间的矛盾”,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分析和解决。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在学习、家庭、社交等方面的体现。
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庸之道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名句解析:a. 中和b. 平衡c. 仁爱2. 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中庸之道的生活场景,并简要说明原因。
2024年大班国学中庸的教案
2024年大班国学中庸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前三章,详细内容包括:第一章“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二章“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三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的含义,了解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遵循中庸之道,为人处世的态度。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中庸含义的理解,文言文句式的解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庸之道,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描绘人际关系的漫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和谐。
2. 例题讲解(15分钟)对前三章进行逐句讲解,分析中庸的含义,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现场翻译前三章,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中庸之道,每组派代表发言。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三章原文2. 中庸的含义3. 中庸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前三章《中庸》。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践行中庸之道。
2. 答案:(2)示例:在处理同学关系时,不偏袒任何一方,做到公平公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中庸之道的理解程度,以及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论语》等经典著作,深入了解儒家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析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和课堂讨论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析《中庸》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深奥,选取前三章作为教学内容,旨在使学生初步接触中庸思想,理解其中精髓。
《中庸》教案
《中庸》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师板书课题,简述“中”“和”的本意。
二、初读课文(一)学生借助注音与解释自由读课文。
(二)检查朗读:1、检查注音:指导读好“位焉”“育焉”这两个词。
2、检查注释:结合注释理解中(zhong):符合。
节:节度法度。
致:达到3、检查课文朗读:指明读课文,正音,随机表扬。
4、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理解没有注释的词语,学生汇报词语及所在句子的意思。
5、、齐读课文。
三、朗诵背诵过渡语:读书越读越有滋味,比较古文与现代文不同读法,古文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读到入情还会摇头晃脑,体会古人读文的感受。
(一)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齐读、男女合作读、赛读)(二)学生填空式背诵。
四、理解意思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五、列举事例“中”“和”所遵循的原则。
六、诵读传唱第二章教学目标:1、熟读《中庸》第二章《天生我才必有用》,大致了解其内容,并背诵。
2、准确理解相关重点词的意思。
3、能从中受到启发,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教师出示《中庸》第二章1、老师领学生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注意正确停顿。
3、请和同桌一起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如果发现他读错,马上帮他纠正,好吗?4、试着自己读一读。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庸之道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庸之道的概念和起源。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1.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的定义和起源。
中庸之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实践。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的定义和起源。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基本原则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和而不同。
中庸之道基本原则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庸之道基本原则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第三章: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让学生掌握中庸之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技巧。
3.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在家庭关系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友情关系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职场关系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在家庭、友情、职场关系中的应用。
角色扮演法:模拟不同人际关系场景,让学生实践中庸之道。
第四章: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提升自身素养。
4.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的关联。
运用中庸之道提升自身素养的方法。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自我反思法: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寻找提升素养的方法。
第五章: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弘扬中庸之道。
5.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弘扬中庸之道的途径。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弘扬中庸之道。
第六章:中庸之道与道德修养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与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
《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第一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庸之道”、“君子的品质”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观点,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2. 培养学生具备君子的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3. 引导学生将中庸之道运用到生活中,提高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君子品质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讲解《中庸》第一章节,分析中庸之道、君子品质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3. 例题讲解:以一道道德判断题为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做到中庸之道。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和而不同2. 君子品质仁爱礼貌诚信智慧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庸之道。
2. 答案:学生需从自身实际出发,阐述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并提出具体实践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中庸》全文,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自身修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对《中庸》有一定的了解,将中庸之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君子的品质,为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读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的设计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读《中庸》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深邃且富有哲理。
第二篇《中庸》教案(大全5篇)
第二篇《中庸》教案(大全5篇)第一篇:第二篇《中庸》教案《中庸》第二课时教案【教材内容】《中庸》P4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尤其是文中排比句。
理解句子的意思,知道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明白文句的浅显道理,熟读成诵【教学准备】教材《国学经典》课本【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朗读上节内容。
二、初读课文1、配乐诵读:要求: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出示,带拼音读)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3、老师范读。
要求:让学生听清吟诵的节奏,划出停顿符号。
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
(个人表演读、四人小组连读、竞赛读、开火车读、对读等)三、整体认知1、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2、全班交流。
3、教师帮助理解词句。
【译文】所谓的诚信,是上天的道路;诚信的道路,就是人的道路;诚信的人,不必勉强而处中道,不必思索就能达到,走从容不迫的中庸之道,就是圣人。
要做诚信的人,就要选择至善的道理而坚定不移实行。
广博地学习,反复地审视,谨慎地思考,明白的辨别,才能老老实实地行为。
有不想学习的,就是学习了也不能够也不会有措施;有不想问的,就是问了也不能够也不会有措施;有不想思考的,就是思考了也不能够也不会有措施;有不想辨别的,就是辨别了也不能够也不会有措施;有不想行为的,就是行为了也不能够也不会有措施。
别人有一样才能,自己就要用百倍功夫;别人有十样才能,自己就要用千倍功夫。
果然能走这条道路,虽然愚蠢必然会明白起来,虽然柔弱必然会刚强起来。
四、拓展1、说说身边勤奋好学的同学的事例。
2、读读关于富豪李嘉诚成功的故事。
五、熟读成诵六、小结同学们,希望你们能真诚待人,刻苦好学,不懂就要主动请教他人。
《中庸之道》教案1
《中庸之道》教案1教案1:《中庸之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8课《中庸之道》。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庸之道的概念、意义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庸之道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庸之道的概念、意义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学会运用中庸之道处理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处理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中庸之道的概念、意义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运用中庸之道处理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两个人争夺一个物品,如何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中庸之道的概念、意义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3. 合作探讨(10分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处理。
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4.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一些运用中庸之道的例题,如:如何在家庭中运用中庸之道、如何在学校中运用中庸之道等。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中庸之道处理问题。
5. 随堂练习(5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中庸之道进行解答。
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6. 板书设计(5分钟)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庸之道。
7. 作业设计(5分钟)1. 妈妈和爸爸为了一个问题争吵不休,你如何帮助他们解决争端?2. 你的朋友和你一起玩游戏,总是想要赢过你,你如何让他明白输赢并不重要?3. 在学校,有同学总是欺负你,你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答案:1. 你可以中立,听取妈妈和爸爸的意见,帮助他们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中庸》教案设计知识目标与评估方式
《中庸》教案设计知识目标与评估方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第一章,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理念,探讨人的天性与教育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庸》中关于天命、性与教育的理论。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能结合现实生活,运用《中庸》的理论进行自我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天命之谓性”的理解,以及如何将《中庸》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学重点:《中庸》中关于性与教育的阐述,以及道德修养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引发学生对道德修养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中庸》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习。
3. 文本解读:详细讲解“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理念,分析其内涵。
4. 例题讲解: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如何将《中庸》的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中庸》的问题,让学生现场思考并回答。
7.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中庸》第一章:天命与性2. 主要内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中庸》第一章的内容,谈谈你对道德修养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中庸》全文,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道德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入解读;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设计;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直观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启发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一、教学内容的深入解读《中庸》第一章的内容涉及天命、性与教育的关系,需要深入解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含义。
第《中庸》教案(1)
第《中庸》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庸》的第一、二章内容。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阐述了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为人处世原则。
详细内容包括:第一章“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二章“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义者,宜也。
尊贤为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含义,认识到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中庸》,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道德素养。
3. 使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中庸之道的理解,文言文阅读技巧。
重点:《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中庸》注释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2. 课堂讲解(20分钟):详细解读《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分析文言文词汇、句式,解释中庸之道的含义。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道关于中庸之道的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翻译《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句子,并解释其中蕴含的中庸之道。
5.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七、作业设计1. 翻译《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句子。
2. 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中庸之道。
3. 思考题: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认识。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中庸之道的含义。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
板书设计:《中庸》教案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第二章二、教学目标:理解中庸之道、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文言文阅读技巧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中庸之道、文言文阅读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黑板、粉笔、课本、注释本七、作业设计:翻译、举例、思考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学效果、阅读推荐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解读。
五级中庸《中庸》第4课时教案
《中庸》第4课时教案一、教学目的1、学习《中庸》19则关于“诚信”方面的内容,基本理解含义,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学习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与兴趣。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懂得做人必须要坚持讲究诚信,才能取信于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基本理解内容的含义,并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学习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与兴趣。
3、懂得做人必须要坚持讲究诚信,才能取信于人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中庸》18则内容,指名背诵一次,并说说自己从这则内容中得到的体会。
(二)激趣谈话导入《中庸》18则让我们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要有计划,有准备,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中庸》19则,又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呢?(三)板书课题“《中庸》19则”,学生齐读课题。
(四)指导学生学习《中庸》19则前部分内容1、出示内容:在下位不擭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矣。
擭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擭乎上矣。
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顺乎亲有道,不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2、播放《中庸》19则的诵读视频,让学生欣赏。
3、老师范读。
4、学生仿照老师或朗读视频,看着文段的注音进行自由朗读。
5、指名尝试朗读,其他同学或老师纠正读音。
6、老师指导全班同学反复朗读。
7、指名让学生朗读,请其他同学点评,老师小结补充。
8、让学生看注释交流讨论这部分内容的大意。
9、指名反馈内容大意,其余同学补充。
10、老师补充。
11、指导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解读,并出示相关课件“地位低的官员不被上级信任,百姓就得不到很好治理。
要得到上级信任是有路可循的,不能取信于朋友,就得不到上级信任。
取信于朋友是有路可循的,不顺从亲族,就不能取信于朋友。
顺从亲族是有路可循的,不检查自身是否真诚,就不能顺从亲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庸》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化《中庸》教案《中庸》教学规划封开县南丰中⼼⼩学于⽟泉⼀、指导思想为深⼊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意见》和党的⼗⼋⼤精神,努⼒践⾏“厚于德、诚于信、敏于⾏”的⼴东精神,确⽴现代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为本,⽴德树⼈,培养学⽣良好的⾏为规范、优雅的审美情趣、质朴的哲学思想,促进学⽣全⾯发展。
⾯对以往德育⼯作内容的空泛和德育⼿段的⽆⼒,我们通过吟诵中华传统⽂化经典名篇来熏陶学⽣的思想品德。
中华优秀传统⽂化的学习⽬的:不是为了应试,⽽是为了⽴德修⾝,传统⽂化的博⼤精深,以诵读为主,熟读成诵,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让经典潜移默化,使学⽣在现在和未来成长的岁⽉中,不断加深认识经典的含义,在诵读中领会中华优秀传统⽂化的丰富内涵,养成良好的思想习惯、⾏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从⽽达到浸润⼈⽣,传承⽂明的教育效果。
⼆、学⽣情况分析传统⽂化教育经典课程的开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优秀传统⽂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化”。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化教育,不仅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教育的⽬:⼀是要提⾼⼈的道德⽔平,⼆是要提⾼⼈的智慧⽔平。
⽽循序渐进地学习国学经典,能够很好地帮助青少年树⽴正确的道德观念,并且运⽤智慧,进⾏正确的道德判断,明辨是⾮,从⽽形成健全的⼈格,提⾼整体素质。
中华优秀传统⽂化具⾜⼒量和德慧;开展中华优秀传统⽂化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化教育促使⼤众特别是青少年形成完美⼈格。
以《中庸》思想来构建和谐校园,以传统⽂化来熏陶学⽣,以古典之美来陶冶学⽣,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风⽓。
《中庸》开设的对象是五年级学⽣,他们已经学习了《弟⼦规》、《三字经》、《千字⽂》、《孝经》、《⼤学》等国学经典,对国学经典已有⼀定的了解,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开阔了学⽣视野,提⾼思想认识,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的发展。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们⾃觉地进⾏⾃我修养、⾃我监督、⾃我教育、⾃我完善,把⾃⼰培养成为具有理想⼈格,达到⾄善、⾄仁、⾄诚、⾄道、⾄德、⾄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的哲学思想。
《中庸之道》教案1
《中庸之道》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首章,详细内容涉及“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理念,着重探讨中庸之道的哲学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掌握其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个人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重点: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庸》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中庸之道的概念、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a. 天命之谓性:介绍中庸之道的人性观。
b. 率性之谓道:阐述中庸之道的行为准则。
c. 修道之谓教:讲解中庸之道的修养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2. 主要内容:a. 天命之谓性b. 率性之谓道c. 修道之谓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要点:正确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程度,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中庸》全文,深入研究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提高自身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3. 作业设计中的答案要点。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入探讨。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不偏不倚”,既非过于偏向一端,也非完全中立,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第一篇的前三章,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 第二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3. 第三章: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观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 培养学生运用古典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特长与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中庸》中的哲学思想,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重点:掌握《中庸》前三章的核心观点,学会分析、解读文言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讲解:a. 逐句解读第一章,分析天命、性、道、教之间的关系。
b. 讲解第二章,阐述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不可离道的原因。
c. 解读第三章,强调君子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要求。
3. 例题讲解:结合前三章的内容,设计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并互相交流讨论。
六、板书设计1. 第一章:天命→性→道→教2. 第二章:道的重要性3. 第三章:君子的道德修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前三章的内容,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并举例说明。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生活、学习等方面进行阐述,体现中庸之道在实际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中庸》全文,深入了解中庸之道,提高自己的思维特长与创造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中庸之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中庸》中的哲学思想,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例题讲解:结合前三章的内容,设计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中庸》教案 (3)
天地位焉位:_________________来百工也来:_________________
虽柔必强强:_________________柔远人也柔:_________________
子庶民也民:_________________修身也,尊贤也贤:_________________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一:_______百:________十:________千:________
5、课外研讨
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明确: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导入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率性之谓道”,“率性”的意思并不是任由本性为所欲为,而是说,人们依照着天所赋予的正理行事就叫做“道”。虽然上天赋予人们的“性”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每个人所接受上天赋予的“性”的情况不太一样,所以会造成过与不及的现象,这样就需要“修”,通过“修道”,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其完善。
人之性,是上天所赋予的;道,是按照人的本性去做。教,教化,使道得以修明。性、道、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但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道”,因为“道”是“性”的具体表现,而“教”是用来“修道”的,教是为“道”服务的。因而,《中庸》强调,“道”是不可以须臾离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中庸》19则教案之一《中庸》19则一、教学目的1、学习《中庸》19则关于“诚信”方面的内容,基本理解含义,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学习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与兴趣。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懂得做人必须要坚持讲究诚信,才能取信于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基本理解内容的含义,并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学习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与兴趣。
3、懂得做人必须要坚持讲究诚信,才能取信于人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中庸》18则内容,指名背诵一次,并说说自己从这则内容中得到的体会。
(二)激趣谈话导入《中庸》18则让我们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要有计划,有准备,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中庸》19则,又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呢?(三)板书课题“《中庸》19则”,学生齐读课题。
(四)指导学生学习《中庸》19则前部分内容1、出示内容:在下位不擭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矣。
擭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擭乎上矣。
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顺乎亲有道,不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2、播放《中庸》19则的诵读视频,让学生欣赏。
3、老师范读。
4、学生仿照老师或朗读视频,看着文段的注音进行自由朗读。
5、指名尝试朗读,其他同学或老师纠正读音。
6、老师指导全班同学反复朗读。
7、指名让学生朗读,请其他同学点评,老师小结补充。
8、让学生看注释交流讨论这部分内容的大意。
9、指名反馈内容大意,其余同学补充。
10、老师补充。
11、指导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解读,并出示相关课件“地位低的官员不被上级信任,百姓就得不到很好治理。
要得到上级信任是有路可循的,不能取信于朋友,就得不到上级信任。
取信于朋友是有路可循的,不顺从亲族,就不能取信于朋友。
顺从亲族是有路可循的,不检查自身是否真诚,就不能顺从亲族。
要做到自身真诚是有路可循的,不明白什么是和善,就不能做到自身真诚。
什么是诚?诚是大自然运行的法则,诚是人们做事必须遵循的准则。
对圣人而言,诚是不需要费很大气力就能达到的,不需要深入思考就能明白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中和境界。
对常人而言,诚就是择善而行并坚持到底。
”1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13、指导学生领悟这则内容的思想:这里提出一个新的概念——诚。
所谓诚是指对客观规律的探究、对世间真理的追求。
作者认为,中庸之道是反映客观规律的,是世间真理,诚也就是对中庸之道的探究和追求。
当然,这里也含有真诚之意,是说这种探究和追求是诚心实意、孜孜不倦的。
作者还明确指出,普通人要达到诚的境界,必须“择善而固执之”,也就是择善而从、坚持到底。
(五)导行:1、播放《六旬老人替儿还债》的诚信故事。
2、指名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有关诚信的正反事例。
3、指名谈谈自己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六)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尽可能做到熟读成背。
(七)指名让学生尝试背诵。
(八)老师小结。
四、作业设计:1、背诵《中庸》19则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课的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中庸》19则(之一)不擭乎上,民不可治也不信乎朋友,不擭乎上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2、写一篇本节第二篇:《中庸》第19课时教案《中庸》第十九课时教案【教学内容】《中庸》P14:《中庸》第十六章之二【教学目标】1.学习《中庸》中文句的朗读,知道行远自迩,登高自卑,熟读成诵。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学生深刻领悟“治国于天下的法则”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句的意思,熟读成诵。
【教材准备】教学课件、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
【教学过程】一、复习背诵《中庸》上一课“周公制礼节规定”的内容。
1.全班同学齐朗读。
2.简单讲讲短文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件出示,带拼音读)2.老师范读。
3.正音:哀、政、尊、贤、诶。
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
(1)自由读;(2)指名读;(3)开火车接读;(4)全班齐读;三、理解个别词的意思。
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
姓姬,名蒋,“哀”是谥号。
布:陈列。
方:书写用的木板。
策,书写用的竹简。
其人:指文王武王。
息:灭,消失。
敏:勉力,用力,致力。
蒲卢:即芦苇。
芦苇性柔而具有可塑性。
杀(shai):减少,降等。
四、理解含义1.根据课件的出现,说说句子的意思。
2.串连起来,说说短文的意思。
五、整体感知1、你从文句中明白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感悟?2、汇报六、再读文句1.接龙读。
男生读一句,女生接一句。
2.四人小组赛读。
3.师生对读。
4.吟诵读。
5.配乐诵读。
七、熟读成诵1.自由背诵。
(自己背或和同桌一起背)。
2.配乐读。
3.男女赛背4.全班试背。
八、小结:齐家治国平天下。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治国”、“兼济”是爱国,“齐家”、“独善”也是爱国。
爱国不是口号,更不是招牌。
爱国是可见事见物的,是要溶入灵魂深处、落实在一举一动之中的。
孝顺老人、夫妻互爱、善教子女、诚信待人、扎实工作,人人遵纪守法,个个爱岗敬业,何愁国家不兴、社会不和?第三篇:中庸教案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择善固执(选自《中庸·第二十章》)【内容分析】“诚”是中国人追求的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道德境界,周敦颐说“诚者”,圣人之本。
”本节课的学习是围绕“诚”而展开的,点名了“诚者”和“诚之者”的区别,认为人要达到诚的境界,必须要经过不懈的努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和诵,读出文言文的语感和韵味,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2.通过探究学习和老师引导,初步理解“博学、审问、慎行、明辨、笃行”等词句意思。
3.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达到明理导行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1.通过老师的示范引领和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了解本节课学习内容,并通过听、读、诵、背、写等方式,营造多元的学习氛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听、读、诵、背、写等方式,初步了解《择善固执》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和情感。
2.初步了解古人古人关于诚的认识,并在知识点熏陶中获得人格的提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韵味地诵读本章内容,学习古人治学的严谨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诚者”和“诚之者”的区别,了解达到诚之境界的五个阶段——“博学、审问、慎行、明辨、笃行”。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出示书法“诚”字,看到这个字,你想起了那句名言和那个耳熟能详的故事。
(《曾子杀猪》等)2.师:诚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古人也非常看重。
请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重耳大赦》。
3.提问:为什么重耳原谅了头须?(因为重耳信守承诺,说得做到。
)4.引入:今天我们学校的内容就与“诚”有关。
但要注意,今天的诚与古1 时候的诚有什么异同。
二、诵读指导1.范读感悟。
你知道古代“诚”的意思是什么吗?你知道古人把学习分为哪几个过程吗?边听范读,边思考问题。
2.自读探究。
要求:把字音读正确,读出停顿和韵律。
(1)指名读第一段。
正音:择(ze),评价他读得怎样?(2)指名读第二段。
正音:慎(shen),笃(du),弗(fu),评价他读得怎样?3.深入研读。
(1)播放音频范读感染(2)出示停顿符号跟读提高(3)指名读,小组接力读。
(4)趣读引背:第一段采用对对子的形式引读引背第二段采用小组接龙的形式引读引背三、理解感悟1.出示“诚者”和“诚之者”这两个词,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师释义:所谓诚者,指的是一种状态,即天性就有的纯真状态,不欺人也不自欺;诚之者,则是通过一定的修炼达到“诚”的状态的方法。
2.辨析理解:判断下面的学生哪些属于诚者?哪些属于诚之者?有的学生天生就很聪明,学习新知识一学就会,这是天资;有的学生没有那么聪明,但是勤能补拙,经过后天的努力同样能学得很好。
3.提问,学生回答。
4.师:我们大部分人属于后者,但是天资聪明的人是很少的,我们大部分人都需要后天的刻苦学习,只要我们确立了目标,朝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这就叫做“择善而固执之”。
5.在你的身边或者你了解的名人中,有哪些是经过后天的努力而获得巨大的成功的呢?(1)小组分享交流(2)推荐组员汇报6.师:天生的“诚”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都必须把诚树立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地去实践它,这就是所谓的“诚之者”。
出示:许多普通人就是树立目标后,坚持不懈地追求、实践,最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如:李嘉诚、张海迪、海伦·凯勒7.师:考考你:普通的人,树立了明确的目标,朝着它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这是文中那一句的意思?——出示: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
8.师生合作读好第一段。
9.师:“择善而固执之”是说只要坚持好的学习方法,普通人也能取得成功,那什么是好的方法呢?请齐读第二段。
(1)要达到择善这个目标,要经历那几个重要的阶段?请从文中概括几个关键词。
(2)学生回答后出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3)那怎样学习,即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坚强呢?指名读出文中论述的句子。
2 (4)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指名说。
10.小组探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十个关键词你觉得最重要是那个?为什么?(1)小组讨论(2)小组指名汇报,回答那个都可以,言之有理就行。
(3)老师引导小结:博学是起点,是关键。
要达到博学的目的,要经过问、思、辨、行这几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里,行是最重要的。
四、经世致用师:这几个关键词概括了古人学习的态度和坚持不懈地实现目标的几个阶段和方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几千年来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中学和著名大学的校训里就含有这几个关键词。
1.出示校训: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简介中山大学的校训。
2.这简单的十个字说明了追求目标的五个阶段,那就是——学、问、思、辨、行。
3.出示中山大学的校训释义4.师小结:孙中山先生辩证地运用了中庸的思想,倡导世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并要知行合一地去践行。
五、拓展延伸1.看一看。
观看《中山大学践行校训的视频》。
2.说一说。
作为当代的小学生,怎样做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3.写一写。
师: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都要有有容乃大的胸襟和气量。
请观赏神奇的汉字“容”的演变。
容本来的意思是盛。
能盛东西的器物叫容器,容器所装东西的限量叫容量。
(出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跟老师写一写容字。
4.诵一诵。
师:温故而知新,让我们再一次捧起课本,能背诵的同学们把书合上,让我们再一次回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悠长。
(配乐)。
5.总结:诚,是天道;努力做到诚,是人道。
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选择美好的目标,持之以恒地坚守不渝,就一定能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