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课程介绍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影响因素及其预防和控制的科学。
它是公共卫生和医学领域的重要学科,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人群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旨在教授学生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流行病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2、了解流行病学在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3、掌握流行病学研究的设计、实施和分析方法;4、能够运用流行病学知识解决实际的公共卫生问题。
三、课程内容1、流行病学概述1、流行病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概念2、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和公共卫生意义2、流行病学方法1、描述性流行病学2、分析性流行病学3、实验性流行病学3、流行病学数据分析1、描述性数据分析方法2、统计分析方法3、专业数据处理软件应用4、流行病学的应用领域1、传染病流行病学2、慢性病流行病学3、伤害流行病学4、公共卫生实践中的流行病学应用案例解析5、流行病学的未来发展与挑战1、新发传染病和全球健康问题的挑战2、精准医学与流行病学的融合发展3、数据科学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前景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讲解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结合案例分析;2、实践操作:进行数据分析练习,掌握流行病学软件应用;3、小组讨论:围绕公共卫生实际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4、课外辅导: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答疑解惑。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考研流行病学教学大纲题库一、引言本文旨在为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的考研学生提供一份完整的流行病学教学大纲题库。
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涉及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题库,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为未来的公共卫生实践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流行病学教学大纲1、流行病学概述2、1流行病学的定义和任务3、2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4、3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5、疾病的分布6、1描述疾病分布的指标7、2疾病分布的特征8、3疾病分布的影响因素9、流行病学调查方法10、1个案调查和病例报告11、2流行病学调查的设计与实施12、3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13、病因推断14、1病因的概念和判断标准15、2病因推断的方法和步骤16、3偏倚和控制的措施17、流行病学研究设计18、1观察性研究设计19、2实验性研究设计20、3分析性研究设计21、公共卫生监测与干预试验22、1公共卫生监测的目的和方法23、2干预试验的设计和实施24、3干预效果的评估和分析25、流行病学在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26、1流行病学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27、2流行病学在健康相关行为研究中的作用28、3流行病学在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中的应用三、题库示例及答案解析(此处为示例,仅展示部分题库内容)1、下列哪一项不是流行病学的任务?()(A)确定疾病分布(B)研究疾病的病因(C)制定公共卫生政策(D)开展公共卫生监测。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三号黑体字)二、学时分配表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4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流行病学概念;2. 传统流行病学与现代流行病学的发展及特点;3. 流行病学研究范围及应用。
熟悉:1.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2. 流行病学的特征。
了解:1.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2.流行病学的展望;3.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重点]1. 流行病学概念;2. 流行病学的特征。
[难点]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2.流行病学研究范围及应用。
[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流行病学的定义:定义的演变、现代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三个阶段---学科形成前期、学科形成期、学科发展期。
2.重点讲解: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基本原理、实际应用:疾病的分布特点;病因及影响流行因素;诊断疗效判定,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价;疾病预防控制的对策与措施;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流行病学的特征。
3.一般讲解: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我国流行病学发展。
第二章病因与病因推断(4学时)第一节病因的概念[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掌握病因的定义;熟悉:1.常见的病因模型了解:1.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重点]1. 病因的定义。
[难点]1. 常见的病因模型。
[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病因的定义、病因模型:生态模型、疾病因素模型、病因网模型。
2.重点讲解:病因模型3.一般讲解:因果联系方式、寻找病因的条目指南:1宿主因素;2 环境因素;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
第二节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l准则。
熟悉:1.假设演绎法。
了解:1.因果实验中的对照法则。
[重点]l准则[难点] 1.假设演绎法1.假设演绎法。
[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Mill准则:求同法、求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2.重点讲解:Mill准则。
3.一般讲解:假设演绎法;因果实验中的对照法则。
【课程思政示范课】《流行病学研究方法(I)》
一、课程简介《流行病学研究方法(Ⅰ)》,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系列课程的第一门课程,是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程。
此课程前身为《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考虑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层层递进的特点,将原有课程更新为《流行病学研究方法(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Ⅱ)》、《流行病学研究方法(Ⅲ)》系列课程,分别讲授原理方法、实用技术和分支学科。
其中,第一部分课程最为基础,为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系列课程之灵魂。
该门课程讲解流行病学核心要素、研究方法主要类型及设计要点,偏倚的识别及控制等内容,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基础。
本课程为医药学研究生精品课程。
二、本次课程内容本次课程为绪论,采用混合式、启发式教学方式,重点介绍流行病学演化与发展,方法学分类与特点,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进展与前景。
以点带面,从流行病学在国内外的历史和发展,流行病学家在弘扬爱国卫生运动和抗击疫情过程中的奉献,纵观我国近二十年在科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和成绩,进而增强研究生的民族自信心和专业自豪感。
三、课程思政设计理念围绕医学院的办学定位,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目标,从“大健康、大卫生”视野出发,着力培养新时代复合型、兼容型、实践型公共卫生人才,本课程的思政建设重点如下:其一,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创新精神、诚信及团队协作意识,使其具备独立实施高质量研究所需的素质与能力;其二,培养学生独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和控制健康风险因素、高效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其三,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专业认同、责任与担当、职业拓展能力,使其担当起引领未来流行病学专业发展的重任。
本课程坚持立德树人,以成果为目标导向,以学生为本,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策略,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具体方式如下:(1)课程注重与能力结构的对应,实现课程对学生能力结构有确定的贡献。
课程体系与能力结构的映射关系,使得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后能具备预期的能力结构。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课程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课程
1简介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属于公共卫生学科的重要部分,主要研究人群中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卫生统计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方法。
该专业旨在使学生深入了解疾病的传播规律,提高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能力,并为合理规划公共卫生政策提供支持。
2课程内容
该专业课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流行病学原理
在流行病学原理方面,学生将学习疾病的发生、传播和控制原理,了解多种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设计研究方案的方法。
2.2卫生统计学
卫生统计学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会教授学生如何应用统计方法收集、处理医学数据,以分析与疾病有关的卫生问题,为疾病预测、卫生规划和健康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2.3疫情预测与控制
在疫情预测与控制方面,课程会教授学生如何预测疾病的传播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此外,还包括疫苗接种和控制传染病的方法和措施。
2.4大数据处理
随着疾病数据和医学信息的不断增长,处理大数据的能力也成为该专业的重要部分。
学生将学习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统计学方法处理和分析大数据,以及如何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研究。
3就业前景
就业前景广阔,包括疾病控制预防、公共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大学及研究机构等。
毕业生可以从事疫情监测、流行病调查、流行病学分析、卫生政策研究、数据分析等职业,并在相关领域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创造力。
4结论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是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分支,拥有广泛的就业前景和应用价值。
课程内容丰富,非常实用,对培养专业人才和推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流行病学概述
2
2 0.05(1)
3.84
P>0.05 差异无显著性
(二)计算暴露与疾病的联系强度
1. OR及其95%可信区间的估计
病例对照研究中表示暴露与疾病之间联系强度的指 标为比值比(odds ratio,OR)又称优势比,即病例 组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之比,说明病例 组的暴露比例为对照组的多少倍。
常用于评价某些慢性病的远期疗效。
n年生存率=随访满随访n年满后n仍年存的活病的例病数例数 100%
三、 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
散发:sporadic 某病在一定地区发病率呈现历年一般水平。
暴发:outbreak 短时间,小范围人群中突然出现许多相同病例的
现象。 流行:epidemic
某病在一定地区发病率明显超过历年散发水平。 大流行:pandemic
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年某病新病例/同期暴露人口数
(二)罹患率(attack rate) 罹患率和发病率一样,也是人群新病例数的指
数,与发病率最主要的区别是观察时间短而灵活。
(三)患病率(Prevalence rate)
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指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患 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研究“三间分布”的目的是:
(1)通过对疾病流行的基本特征的认识,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2)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3)为疾病的研究提供病因线索并指出进 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途径;
(4)确定卫生服务的重点,为合理制定疾 病的防制、保健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描述性研究
descriptive study
(二) 病死率(fatality rate)
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 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它可表明疾病的严重程 度,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断能力。 病死率=某时期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患病人数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及教学说明一、课程性质流行病学是一门从群体水平研究疾病和健康的科学。
随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流行病学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各个领域,为医学科学研究开辟了一个独特的方法学领域,逐渐成为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同时,流行病学也是一门应用学科。
它不仅在传染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病因不明的慢性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的病因研究与防治起着独特的作用。
近年来,流行病学在卫生政策、卫生管理、卫生规划、社区卫生干预和评价方面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流行病学课程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介绍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础理论。
各论介绍流行病学在疾病防制中的应用,主要涉及当前对人群健康危害较大的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例如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传染病、消化系统传染病、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以及伤害等。
三、教学目标四、教学方式教学主要采取电视授课,网络在线辅导、教学基地辅导等方式,学员借助多种媒体以自学为主。
教材在学员学习中为主媒体,电视和网络为辅媒体。
五、教学层次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要求从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把握课程内容。
对于要了解的知识,学员主要通过机械记忆获得,一般不要求理解。
在测试时,试题的内容和形式基本上与教科书一致,要求学员在大脑中能再现所学的知识。
在心理过程中属于记忆层次。
对于需要熟悉的知识,学员主要通过理解获得,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运用,进而对新情况进行分析、判断、综合、归纳。
在测试时,试题的形式与教科书有差异,要求学员利用所学的知识对新材料、新问题进行说明、叙述。
在心理过程中属于思维层次。
对于需要掌握的知识,学员主要通过理解获得,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决策。
在测试时,试题的内容和形式与教科书有差异,主要通过复杂的问题测试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员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复杂的材料、复杂的问题进行论述。
在心理过程中属于思维层次。
临床医学流行病学课程提要
临床医学流行病学课程提要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的特征:群体特征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第二章疾病的分布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1. 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探索疾病病因的基础;2. 帮助认识疾病流行的基本特征;3. 为合理地制订疾病的防制、保健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根据。
第一节疾病频率测量指标1.发病率(Incidence Rate)公式:发病率= 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定义: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意义:是衡量某时期某地区人群发生某种疾病危险性大小,对疾病发生过程进行描述的一种指标。
发病时间观察时间: 罹患率分子:新发病例数分母:暴露人口观察时间内观察地区的人群有可能患所要观察的疾病应用:一些急性疾病,死亡率较低的疾病分布的描述。
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疫措施效果。
2.罹患率(Attack Rate)说明: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爆发流行情况。
3.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公式:患病率= 某特定时间内现患病例数/ 同期平均人口数×K定义:某特定时间内某病的现患(新、旧)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意义:是人群中某疾病的静态构成比例,而不是发生过程的描述。
应用:一般用于描述病程长的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可通过横断面调查。
1)观察时间:“时点患病率”“期间患病率”(2)分子、分母的界定分子:为新、旧病例,即现患病例分母:同期平均人口数(3)和发病率和病程的关系:患病率受发病率、病程的影响,如某病发病率和病程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稳定:患病率(P)=发病率(I)×病程(D)(4)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公式:死亡率= 某期间内死亡总人数/ 同期平均人口数×K定义:指在一定期间某人群因某种原因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病流行过程(流行病学课件)
➢ 医源性传播可分为以下两类: 易感者在接受治疗或检查时由污染的医疗器械导致的疾病传播; 输血、药品或生物制剂被污染而导致的传播,如病人由于输血而 感染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4、经水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 经水传播(waterborne transmission)包括经饮用水传播和经 接触疫水传播两种方式,一般肠道传染病经此途径传播。
水源污染的情况可由自来水管网破损、污水渗入所致,也可因 粪便、污染物污染水源所致,生物恐怖主义对饮用水的故意污 染同样值得警惕。
4、经水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2、传播途径的分类
➢常见的水平传播途径
3、经空气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经空气传播 经飞沫传播 经飞沫核传播 经尘埃传播
3、经空气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 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 ①传播途径容易实现,传播广泛,发病率高; ②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高发; ③在没有免疫预防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 ④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发。
➢ 生物学传播:吸血节肢动物叮咬血液带有病原体的感染者,将病原体吸入 体内,通过再叮咬易感者传播疾病。 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节肢动物才具有传染性。 从节肢动物吸入病原体到具有传染性的这段时间,称为外潜伏期。
7、经节肢动物传播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 经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①有一定的地区性,病例与传播媒介的分布一致。 ②有明显的季节性,病例消长与传播媒介的活动季节一致; ③具有职业及年龄分布特点; ④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
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播途径(1)
《流行病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流行病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流行病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流行病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流行病学分析能力、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公共卫生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流行病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2. 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3. 非传染病流行病学的相关内容;4. 流行病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案例;5. 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结合PPT、视频和案例,系统讲解流行病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传染病和非传染病流行病学的相关内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公共卫生领域的流行病学案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案例或故事导入新课,引出流行病学的相关内容;2. 课堂讲授:结合PPT、视频和案例,系统讲解流行病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重点讲解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传染病和非传染病流行病学的相关内容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流行病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公共卫生领域的流行病学案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公共卫生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公共卫生问题,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公共卫生意识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如何运用流行病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方案。
流行病传染病流行病学 预防策略与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资源库系列课程
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5):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紧急措施
➢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在有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必须立即组织力量积极防治,报 经上一级政府批准决定后,可采取下列紧急措施: ① 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其他人群聚集活动; ② 停工、停业、停课; ③ 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 ④ 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和公共饮用水源。
➢ 与此同时,政府卫生部门、科研院所的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和微生物学专家、各级卫生防 疫机构的防疫检疫人员、各级医院的临床医务人员和社会相关部门应立即组织开展暴发调 查,并实施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
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资源库系列课程
值的可以隔离治疗;做好动物的预防接种和检疫。
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资源库系列课程
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3):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 消毒(disinfection):是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消除或杀灭外环境中的致病性微 生物的一种措施,包括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
预防性消毒:是在没有发现明确传染源时,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进行的消毒, 属预防性措施,如空气消毒、饮用水消毒、乳制品消毒。
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资源库系列课程
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3):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 杀虫:是使用杀虫剂杀灭有害昆虫,特别是外环境中传递病原体的媒介节肢
动物。
杀虫与消毒一样可分为预防性杀虫和疫源地杀虫,后者又分为随时杀虫和终末杀虫。 杀虫的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杀虫法。
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资源库系列课程
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资源库系列课程
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① 传染病报告 ② 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③ 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④ 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 ⑤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紧急措施
8.《流行病学》(第9版)教学大纲(适用临床医学等专业)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epidemi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 NN101412 课程总学时20(理论总学时20/实践总学0时)周学时(理论学时2/实践学时0)学分2课程性质限制性选修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专升本)、全科医学、眼视光(七年制)、眼视光学(专升本)专业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中的一门主导课程,也是医学各学科的方法学基础。
随着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等兴起,使得流行病学也日益成为临床医学重要的基础性学科。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流行病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流行病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并了解相应的扩展知识和新进展知识,为临床专业学生学习预防医学及培养防治结合型人才奠定流行病学理论基础,也为今后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或其他有关学科中运用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奠定基础。
本课程教学要求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讲解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注意传授一定比例的扩展知识、新进展知识和实际应用知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拓思路、启发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内容精练,条理清楚,合理使用教学设备和教具。
并根据本章节的特点,结合课时安排规定学生必要的自学内容。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临床医学各学科中,凡涉及专业问题的调查设计、资料的获取和数据资料的分析及其解释,都要以流行病学方法为基础。
流行病学应用广泛,涉及面宽,几乎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各主要学科。
流行病学是伴随卫生统计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以及传染病学发展起来。
现在除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外,流行病学与社会医学、心理学及一系列预防医学学科,包括卫生管理学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在非传染病研究上与病理学、生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相应各科及预防医学有关学科关系密切。
研究健康流行病学与生理学、生化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等有关。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1.李立民主编.《流行病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曾光主编.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19943.谭红专主编.现代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赵忠堂主编.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林果为,沈福民主编.现代临床流行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王家良主编.临床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MacMahon B, Trichopoulos D. Epidemiology-Principles and Methods, Second edition.Boston, New York, Toronto and Lond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968.施侣元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谭红专主编,《现代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叶临湘主编,《现场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 王建华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2.王建华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3.沈洪兵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本课程考核方法采用期末闭卷考试方式进行。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案例】《现场流行病学》课程
一、课程简介本课程系统介绍了现场流行病学的理论与进展,共30学时,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组织及管理、现场调查方法与技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应急现场调查方法、现场调查中的实验室工作、现场调查工作中的法律与伦理、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生物与化学恐怖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等。
课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注重加强对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围绕坚定研究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修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使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同频共振。
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将公共卫生现场的调查和处置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将现场流行病学知识的传授与职业理想树立和职业精神培养相结合,将工作中的创新能力与爱国主义情怀教育相融合。
并且,紧密结合主要授课对象(MPH研究生)的专业特点,《现场流行病学》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奉献精神、勇于冲锋陷阵的高水平研究生。
二、思政元素1.使命担当:讲述我校公共卫生专业毕业生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事迹,尤其驰援湖北、支援柬埔寨等战“疫”故事,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彰显公共卫生人的使命担当,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和培养职业精神。
2.医者精神:以叶馥孙为代表的我校老一辈专家心系人民群众健康、不畏艰辛开展肝癌普查及干预等现场流行病学研究为例,引导学生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
3.法治精神:制作《关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你守法了吗?》微课,教育学生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三、设计思路本课程深入挖掘《现场流行病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使公共卫生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打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现场调查方法、现场调查工作中的法律与伦理、生物与化学恐怖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现场调查中的实验室工作等一批彰显课程特色、充满思政元素的课程内容。
2024版《流行病学》课程教案
《流行病学》课程教案•课程介绍与目标•流行病学基本概念•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现场调查设计与实施•实验研究与临床试验设计•公共卫生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目录流行病学定义及重要性流行病学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重要性流行病学在医学、公共卫生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对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可以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课程目标与要求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应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完成课后作业和阅读相关文献,以达到对流行病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授课内容与安排授课内容本课程将涵盖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疾病的分布与影响因素、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现场调查与数据分析等内容。
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6周,每周一次授课,每次授课2小时。
前8周主要介绍流行病学基本概念和方法,后8周则重点讲解现场调查和数据分析等内容。
期间将安排2次课堂讨论和1次实践课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及方法研究对象人群中的疾病与健康状况,包括疾病的分布、影响因素和预防控制措施等。
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以及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
03其他关键指标患病率、病死率、生存率等,用于全面评估疾病负担和健康状况。
01发病率表示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反映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
02死亡率表示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死于某病的频率,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医疗水平。
发病率、死亡率等关键指标解读增加疾病发生或加重疾病严重程度的因素,如不良生活习惯、环境污染等。
危险因素保护因素识别方法降低疾病发生或减轻疾病严重程度的因素,如良好的营养状况、免疫接种等。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方法识别和验证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
流行病学基础与应用医学教案
疫苗研发:AI技 术可以加速疫苗 研发过程,提高 疫苗有效性
公共卫生政策制 定:AI可以提供 决策支持,帮助 制定更有效的公 共卫生政策
全球公共卫生挑战:气候 变化、人口老龄化、抗生
素耐药性等
流行病学在应对全球公共 卫生挑战中的重要性:提 供科学依据、制定有效策
略、提高公共卫生水平
流行病学的作用:监测疾 病流行趋势、评估公共卫 生政策、指导疾病预防和
的发病率。
运动与心血管疾病:运动 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
病率,提高心肺功能。
饮食与癌症:不合理的饮 食习惯可能导致癌症的发 生,均衡饮食可以降低癌
症的发病率。
流行病学与公共 卫生:共同研究 疾病预防和控制 策略
流行病学与医学: 研究疾病发病机 制和治疗方法
流行病学与统计 学:运用统计学 方法分析疾病数 据
治疗方法等
流行病学在临床研究 中的数据分析:采用 统计方法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
流行病学在临床试验 设计中的应用:确定 样本量、选择对照组、
设计实验方案等
流行病学在临床研究 中的局限性:可能存 在偏倚、混杂因素等 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
案例背景:2003年非典 疫情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 触传播
防控措施:隔离、消毒、 佩戴口罩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 传播
防控措施:隔离、消毒、戴 口罩、保持社交距离
影响范围:全球多个国家和 地区
案例背景:2003年非典疫 情
案例启示:加强公共卫生体 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的能力
吸烟与肺癌:吸烟是导致 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戒 烟可以降低肺癌的发病率。
肥胖与糖尿病:肥胖是导 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控制体重可以降低糖尿病
流行病学基础教案设计
第二级预防
针对早期疾病采取的预防措施 ,如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 期治疗等。
第三级预防
针对已患疾病采取的预防措施 ,如康复治疗、并发症预防等 。
预防措施选择
根据疾病特点、人群特征和资 源条件选择合适的预防措施。
03
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现况调查设计与实施
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
确定调查的目标人群和样本量,明确调查的时间 、地点和方式。
结局事件的确定与验证
明确结局事件的定义与分类, 制定结局事件的验证方案,如 医学记录审查、死亡证明等。
暴露因素的评估与测量
制定详细的暴露因素评估方案 ,包括暴露的定义、测量方法 、暴露时间等,确保暴露评估 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随访与失访处理
制定详细的随访计划,包括随 访时间、随访方式等,对失访 者进行妥善处理,减少失访偏 倚。
通过文献回顾、专家咨询等方式 ,确定可能影响健康的暴露因素
。
03
暴露与效应关系分析
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暴露因素与 效应指标之间的关系,探索可能
的因果关系。
02
效应指标选择
根据研究目的和暴露因素,选择 合适的效应指标,如发病率、死
亡率等。
04
混杂因素控制
在分析过程中,考虑可能的混杂 因素对结果的影响,采用相应的
分子流行病学时期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流行病学开始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疾病 的发生、发展和预防。
流行病学在公共卫生中地位与作用
地位
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基础学科,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评价公共卫生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作用
描述疾病分布和健康状况,探讨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制定疾病的预防策略和措施,评价公共卫生 措施的效果和效益。同时,流行病学也促进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公共卫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 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
流行病学教案(研究参考模板)
数据收集、整理容,设计合适的调查问卷或表格,以便收集所需的数据。
培训调查人员
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他们了解调查目的、内容和方法,能够准 确地收集数据。
数据整理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清洗和转换,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和解释 。
数据分析
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 和多元分析等,以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针对不同风险等级采取相应措施
高风险应对措施
对于高风险,应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如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完 善数据保密机制等,确保研究过程的安全性和数据的保密性。
中风险应对措施
对于中风险,应注重风险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防止风险升级。
低风险应对措施
对于低风险,可保持关注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如加强培训提高研 究人员的风险意识等。
职业特点
探讨某些职业人群因工作环境、接触物质等 因素导致的疾病风险增加。
遗传因素
研究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 其与环境的交互效应。
行为生活方式
评估吸烟、饮酒、饮食、运动等行为生活方 式对疾病的影响。
03 传播方式与途径 探讨
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途径概述
直接传播
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从感染者传播给易感者,如皮肤接触、性接触、母婴传播 等。
流行病学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如疫苗接种策略的制定、公共卫生事件的 应对等。
02 疾病分布与影响 因素分析
疾病地区分布特征描述
地区分布差异
探讨疾病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情况,如城市与 农村、不同气候区域等。
聚集性分布
研究疾病在特定地区的聚集现象,如疫源地、高 发区等。
迁移与扩散
分析疾病随人口迁移、交通流动等因素的扩散规 律。
2024年流行病学教案
流行病学教案一、引言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和影响因素的科学,旨在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本教案旨在为教师提供流行病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他们的流行病学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流行病学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介绍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疾病、流行、传染病、非传染病等。
2.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介绍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等。
3.疾病的流行特征:介绍疾病的流行特征,包括流行病学三角模型、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非传染病的危险因素等。
4.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介绍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包括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环境改善等。
5.流行病学数据分析:介绍流行病学数据分析的方法,包括率的计算、比率的计算、生存分析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疾病流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流行病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流行病学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4.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流行病学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准确性,包括流行病学数据分析、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的制定等。
3.考试成绩:评估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
六、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一本权威的流行病学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参考书。
2.课件:制作一套完整的课件,包括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案例分析等。
3.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流行病学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际应用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病学课程介绍
课程性质与定位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并制定
和评价疾病的预防、控制及增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
研究对象从宏观的人群从群体水平研究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学科。
随着
环境和防病工作实际需要的变化,以及对人群疾病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流行病学的原而且作为一门方法学,其原理和方法已渗透到医学
的各个分支,甚至非医学研究的领域。
近几十年来,流行病学发展十
分迅速,目前,流行病学的原理与方法不仅应用于预防医学,而且应
用于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同时在遗传、药理、意外伤害、卫生标准、卫生政策、心理、自然灾害、甚至犯罪等研究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成为医学院校的主干课程。
对临床医师
而言,流行病学不仅能协助临床医师诊断、治疗、估计预后及判断药
物不良反应,而且能为临床医师开展临床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思路。
流行病学课程在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中一直定位为专业基础课。
内容概要
本课程主要介绍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及应用,课程内
容包括:绪论、资料的来源和收集、常用测量指标、描述性研究、病
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偏倚用控制,疾病病因及因果推断、流行病学资料的分析方法。
教学目标
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向临床医学学生灌输“大预防”、“大卫生”思想,树立服务对象的群体意识,学会“既见树木、又见树林”的思维方式,掌握如何诊断“社会性疾病”、开出“社会大处方”的基本知识,从而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有创新意识,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
具体的课程培养目标是:
1.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基本的思维方法;
2.应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以及伤害的特点,开展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研究,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重点与难点及解决办法
课程重点: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
何谓疾病分布?何谓危险因素?如何描述疾病的特征?如何找出疾病的影响因素或危险因素?怎样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是流行病学研究必须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所以,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疾病的群体观点(即总论部分)是本课程的重点。
教学难点:
流行病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也是一门应用课程,如何将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应用于对人群健康危害较大的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和伤害防制上,如何分析研究这些疾病的流行规律,如何制定针对这些疾病
的有效防治对策,也就是说如何将流行病学的理论知识、思维方法、
群体预防的观点真正地应用于社会实际是本课程的难点。
解决办法:
首先讲好流行病学理论课。
要求上课教师以“教好书,育好人”为己任,遵循“学教结合,以教为主”的教学原则,在上课前任何老师都
要充分熟悉教材内容,查阅相关参考材料,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讲清
楚每个章节、每个概念、每个知识点,以饱满的教学热情,培养和提
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好每一个学生,把好教学第一关。
第二,开设以案例讨论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实习。
在相关章节的理论课
讲授后开设实习课,结合相应具体的案例与学生讨论、分析以及评判,进一步加深对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认识,掌握流行病
学思维方法。
第三,开展医学社会实践教学。
流行病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
应用学科,只学不用等于没学,针对如何将流行病学的原理、方法和
观点应用于社会实践的难点问题,专辟72学时开设流行病学社会实践
教学,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教师的研究项目,完成从设计、实施、
收集资料、分析处理、论文撰写直至大会报告全过程的训练,培养学
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