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

合集下载

谈新时代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谈新时代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谈新时代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与时俱进,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根底上注重体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做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者;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开展。

[关键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全人教育;创新精神一引言英语专业学生由于长期受到语言学习的影响,注重规范的语音语调、语言叙述的流利度和语法使用的准确性,大多数学生花大量的时间模仿和训练英语技能,普遍存在着模仿能力强而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弱的现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开展,如今我们生活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开展和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无疑加剧了对于各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如今的英语专业学生如果创新能力缺失,没有独立思考和反思能力,是不合乎新时代社会开展的人才规范。

因此,新时代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邹东涛〔转引自傅进军等,2008:7〕在2000年提出了关于人才的定义,他用四种文字符号描述了4种类型的人才:〔1〕“一〞字型人才:知识面宽,但不足创新;〔2〕“1〞字型人才:在某专业知识方面研究比拟深,但知识面太窄,很难将各种知识融会贯穿并发展发明性研究;〔3〕“T〞字型人才:不仅知识面比拟宽,而且在某些专业领域还有较深入地研究,但缺点是创新缺乏;〔4〕“十〞字型人才: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个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

因此,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在保存过去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精华局部,融入合乎时代要求的创新元素,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合乎新时代的要求意味着:既要学好英语,更要熟知中国文化,同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二新时代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与探讨信息技术的高速开展推动了各个领域的国际化开展进程,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概念不断为世人所熟知。

新时代高校外语课程中关键能力的培养思考与建议

新时代高校外语课程中关键能力的培养思考与建议

新时代高校外语课程中关键能力的培养思考与建议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外语能力已成为新时代人才必备的关键能力之一。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外语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外语课程亟需调整教学理念,优化课程设置,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能力,通常指的是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系列核心技能和素质。

在外语领域中,关键能力包括但不限于跨文化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

这些能力对于学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我、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高校外语课程中关键能力的培养问题,分析当前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对外语课程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以期在高校外语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1. 阐述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外语教育的重要性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外语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已成为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

高校外语教育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在塑造全球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外语能力是国际交流的桥梁。

在全球化的今天,无论是经济合作、文化交流还是科技创新,都需要跨越语言障碍,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共享。

高校外语教育通过系统的语言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提升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为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外语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学习外语,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等,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我国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析与建议

我国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析与建议

■墨
王 暖 刘媛 媛
2 6 4 0 2 5 )
我 国 高 校 外 语 专 业 人 才培 养模 式 改革 分 析 与建 议
( 鲁 东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山东 烟台
摘 要: 文章 针 对 我 国 高校 外 语 专 业 人 才 培 养模 式 现 状 , 从 学科 专业性 、 教 学模 式 、 课程设 置 、 评 估 体 系等 方 面 入 手 进 行 了反 思 , 综 合 分 析 了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现 状 背后 所 隐 藏 的 原 因 , 并提 出 了切 实可 行 的 改 革 建议 。 关键词 : 高 等教 育 外语 专 业 培 养 模 式 教 学改 革

三、 原 因分 析 1 . 理 念 落后 . 培 养模 式 与 时代 发 展 脱 节。
我 国教 育 传 统 历 史 悠 久 , 从孑 L 子 开 堂讲 学 至今 已 几 千 年 。 积 累 了丰 富 的教 育 理 论 和 经 验 ,然 而 ,在 全 世 界 的高 校 排 名 中, 诸 如北 大 、 清 华 这 等 国 内 一 流 的大 学却 进 不 了 百 名 内 ; 近 2 0 0 年来 , 诸如发 动机 、 电脑 、 手 机 等 影 响世 界 的发 明 , 没 有 一 个 出 自我 国 ; 再有 , “ 留学 潮 ” 不 断热化 , 更有甚者 , 小 学 阶段 就 开 始 往 国外 送 , 究 其 原 因是 我 们 的教 育 落 后 了 。 而 影 响 教 育 落 后的, 教育理念 首当其冲[ 2 ] 。究竟要“ 授之以渔 ” 还是 “ 授之 以 鱼” , 我们是清楚 的, 但是就“ 授 之以渔” 而言 , 我 们 或 是 重 视 不 够 , 或是 方法不多 , 或பைடு நூலகம்是 与 国情 结 合 不 够 , 更 重 要 的是 没 有 跟 上 时代 的发 展 , 结果就是心里想给“ 渔” 实际却给 了“ 鱼” , 甚 至 无 法 满 足 学 生 和 社 会 对 学 识 能 力 的 基 本需 要 。 2 . 定位不准 , 专 业设 置 与社 会 需要 脱 节 。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 、 高 校 连 年 扩 招 的今 天 。 我 国高 校 数 量 居高不下 . 主要 分 为 两 种 : 一 种 是 一 流 高校 。 主要 以科 研 为 主 . 培养顶尖人才 , 面 向 国家 重 大 课 题 的研 究 型 大 学 , 主 要 是 那 些 历 史 悠 久 的名 牌 大 学 ; 一种是高校扩招带动 。 二 流 高 校 或 原 地 拔 高( 学 院变大学 ) 的一类 , 其 主 要 任 务 应 该 是 为 国家 培 养 基 础性人才 , 满 足 社 会 发 展 对 岗位 的需 求 , 以 教 学 为 主 。从 以上 分析 可以看 出, 名牌大学 因历史悠久 . 学科 专业较 为齐全 , 而 且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对 其 进 行 专 业 改 变 的需 求 也 不 大 。教 学 类 大 学, 由于办学时间较短 , 学科专 业设定不够 全面 , 不 论 培 养 模 式还是课程设置 . 往 往 都 向一 流 高 校 学 习 . 部 分 高 校 之 间 外 语 专业课程设置几乎完全一样 . 没 有 突 出 自 己 的特 色 . 忽 视 了社 会需求 , 尤 其 是 本 地 区 的人 才 需 求 , 而且它 们起步 晚 。 跟 不 上 社 会 发 展 的 节 奏 ,造 成 毕 业 生 就业 结构 性 失 调 和 地 方 人 才 紧 缺 的矛 盾 局 面 。 3 . 基础不牢 . 义务 教 育 与 高等 教 育 脱 节 。 整 个 社 会 对 义 务 教 育 和 高 等 教 育 培 养 目标 理 解 的 偏 失 , 严 重 制 约 了我 国高 等 教 育 的发 展 。一 方 面 。 自恢 复 高 考 以 来 ,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对接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论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的“变”与“不变”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对接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论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的“变”与“不变”

2021年第1期外语测试与教学Foreign Language Testing and Teaching Jan 2021[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167(2021)01-0008-07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对接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论英语专业四㊁八级考试的 变”与 不变”潘鸣威提要: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㊂在新时代背景下的 新文科㊁大外语”学科建设浪潮中,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四㊁八级考试不仅要在符合语言测试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发挥测量工具的功能,更要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英语专业人才提供积极的育人导向㊂本文从新时代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通过说明英语专业四㊁八级考试近年来的 变”与 不变”,详细阐释该考试在新时代如何就对接学科发展导向㊁响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㊁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举措㊂关键词:英语专业四㊁八级考试;新文科;人才培养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education is to foster virtue and morality.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the reform of New Liberal Arts and New Foreign Languages”calls for the Test for English Majors (TEM)to not onlycontinue tofunction asa measurement tool,but also provide orientation for high⁃quality English major talent cultivation as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quired.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English majors in the NewEra as a point of departure,this article explains in detail how TEM has changed and yet remained unchanged inrecent years,expounds on how it is alig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iberal arts in the New Era,and responds to thenational strategies of talent cultivation.Specifically,a series of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to reach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fostering mortality.Key words :Test for English Majors (TEM);new liberal arts;talent cultivation1.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国要大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㊁通晓国际规则㊁熟练运用外语㊁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㊂外语教学,包括外语专业改革,要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用具体举措来推动其落实㊂在这一背景下,吴岩(2019)提出,我国要加快推进 新文科㊁大外语”建设,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并着力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育部2018a,以下简称‘标准“)提出的有关专业建设要求,推进‘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20,以下简称‘指南“)的出台与实施㊂作为检测英语专业人才在本科阶段学习成效的系列考试,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四㊁八级考试①(Test for English Majors,以下简称TEM)在新的历史时期识变㊁应变㊁求变,不仅持续有效*①* 本文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人工智能发展中语言习得与语言测试前沿研究”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专项课题 我国教育类考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保障机制研究”的部分成果㊂本文所指的英语专业四㊁八级考试一般不包含口试部分,特别需说明的情况除外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对接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 论英语专业四㊁八级考试的 变”与 不变”地发挥着考试测量工具的作用,也主动对接‘标准“‘指南“以及‘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18,以下简称‘量表“)的相关要求,并通过优化考试结构㊁改进部分题型㊁凸显内容导向㊁改革测评及阅卷模式㊁加大效度验证等手段,进一步提高考试的效度和公平性,继续发挥检测新时代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㊂2.新时代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2.1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背景新时代给文科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㊂对高校人才培养而言,新文科突破了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㊁交叉与融合㊁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王铭玉,张涛2019)㊂因此,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也应积极尝试打破传统文科思维模式,彰显学科融合㊂在人才培养内容层面,新文科建设中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更加注重内涵式的发展(蒋洪新2019),不仅能熟练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和一般的专业知识(查明建2018),还需要在大文科中融会贯通(曾艳钰2019a),并着力向跨学科的方向发展(戴炜栋等2020)㊂因此,在人才输出口径方面,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更宽更高,不仅要能胜任一般的涉外工作,更应在全球事务治理(孙吉胜2016)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各行业中发挥高端外语人才的突出作用(冯光武2017;孙有中2020)㊂2.2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特色教育部于2018年颁布了针对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标准“,提出外语类专业旨在 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㊁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合我国对外交流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㊁各类涉外行业㊁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㊂‘指南“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有类似的表述㊂两者都强调学科交叉㊁复合融通㊂与以往传统意义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不同,‘标准“和‘指南“特指的是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知识融通的复合(曾艳钰2019b),这也是在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㊂具体而言,新时代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有三个方面的特色㊂首先,‘标准“和‘指南“明确了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应包括语言学㊁文学㊁翻译㊁国别与区域研究㊁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五大范畴㊂这不仅进一步明确了英语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重点发展方向,使之与我国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二级学科的五大范畴保持一致,也充分凸显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在完善人文知识结构㊁向跨学科方向发展中的亮点㊂因此,如何将这五大范畴有机地融入TEM之中,将是新时代考试设计者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㊂此外,中国元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走出去”也是新时代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贯穿‘标准“与‘指南“的始终㊂习近平(2018)曾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㊁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㊁发展先进文化㊂这一导向启示TEM设计者,虽然在传统意义上TEM旨在检测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能力水平,但就内容范畴而言,TEM也应在中国元素渗透方面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㊂第三,‘标准“和‘指南“均提出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即具备英语语言运用能力㊁英语文学赏析能力㊁跨文化交际能力㊁思辨能力㊁终身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六个方面的能力㊂现有文献虽未对上述能力之间的关系加以阐释,但就属性而言,前三项能力是英语专业所特有的,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也是英语专业作为人文学科所独有的人文素养㊂后三项能力是在新文科发展背景下㊁学科交融过程中,大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如图1所示)㊂对TEM设计者而言,前三项能力与考试构念紧密相关,而后三项则可有机地融入试题解答的过程,特别是思辨能力㊂图1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及关系3.TEM 的 变”与 不变”任何考试都有其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价值取向(McNamara &Roever 2006)㊂为更好地发挥检测并监控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的作用,TEM 在语言测试理论前沿发展指导下,曾在‘英语专业教学大纲“(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以下简称‘教学大纲“)的颁布前后做过诸多调整,也在近年来先后出台的‘标准“‘量表“以及‘指南“的指导下进行过一些调整㊂这些坚守与变革不仅是为对接国家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也是在解决新时代TEM 所面临的挑战(邹申,陈炜2010;潘鸣威,邹申2020),其最终目的是让考试产生更多的正面反拨效应,提高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的质量(邹申,徐倩2014)㊂以下分别从考试宗旨与理念㊁考试内容㊁考试形式㊁施考方式和考试效度研究等五个方面阐述TEM 的 变”与不变”㊂3.1考试宗旨与理念就考试功能和属性而言,TEM 作为检查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四级和八级)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应属于标准参照性教学检查类考试(邹申2006)㊂这一属性说明TEM 既与教学要求有关,也与一般的语言能力测量相关㊂换言之,虽然TEM 不直接考察学生对具体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却是一项有效检测教学要求范围内语言运用能力的工具㊂因此,TEM 一定程度上兼具学业水平考试(achievement test)和语言能力考试(proficiency test)的元素㊂基于此,TEM 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其宗旨始终未变,即对标不同历史时期的英语专业教学指导性文件,如‘教学大纲“‘标准“和‘指南“对语言能力的要求,科学有效地测量学生的语言能力㊂TEM 对语言能力的构念与现行的‘标准“和‘指南“中所提及的 英语语言运用能力”高度一致,这一做法也是TEM 从宏观上保证考试效度㊁提升公平性的重要举措㊂考试理念与考试宗旨密不可分㊂TEM 包含检测一般意义上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构念,考试检测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考生的语言功底㊂在多年实践中,TEM 对语言基本功的考察始终未有丝毫松懈㊂以TEM4为例, 听写”(Dictation)一直以来是阅卷环节极为耗时耗力的项目,但该题型却自TEM 开考以来始终存在,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该题型直接检测英语语言基本功,不仅与语言能力的相关度极高,也是外语教学中较易操作的项目;二是出于对近年考生语言基本功滑坡的担忧,考试设计者认为,该题型对防止英语专业学生语言能力进一步滑坡会起到正外语测试与教学 2021年第1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对接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 论英语专业四㊁八级考试的 变”与 不变”面的反拨效应㊂近年来,考试设计者在坚守这一题型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微调,即给出听写语篇的首句,让考生预判语篇的大致内容,尽快进入语篇情景,这样做能更好地通过 支架”方式体现该题型新的生命力㊂3.2考试内容‘教学大纲“于21世纪初颁布,当时一小部分开设英语专业的高等院校由于师资条件无法赶上当时英语专业学生扩招的步伐,连 普通语言学” 英语国家概况”和 英美文学”等反映英语专业人文素养的基础课程都无法开设,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差距甚远㊂彼时,TEM设计者秉承对接‘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通过增加考试内容 人文知识”(General Knowledge)项目 来考查学生在语言学㊁国别知识和英美文学方面的掌握情况㊂该题型已在2016年的题型调整中删去,原因是几乎所有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均已有条件开设人文学科素养的基础课程,因此 人文知识”预设的正面反拨效应已基本实现,项目也完成了其应尽的历史使命㊂按照‘标准“和‘指南“对新时代英语专业人才的有关能力要求,英语专业学生还应具备 英语文学赏析能力”和 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为TEM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㊂为弥补英语文学知识的缺位,TEM的阅读理解项目中至少有一篇源于英美文学作品原著的阅读材料㊂如TEM8在2016年和2018年分别节选了The Great Gatsby(F.Scott Fitzgerald)和Sister Carrie (Theodore Dreiser),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学生对作品细节的理解,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其对局部文字的赏析能力,从而体现了对 英语文学赏析能力”的考查㊂因此,取消 人文知识”项目之后,TEM并未削弱对人文素养的考查,而是从 显性”的知识识记转变为 隐形”的能力考查㊂恰巧以上两部经典文学作品出现在2020年颁布的‘指南“必读书目之中,很大程度上说明TEM的这一改变符合‘标准“和‘指南“的有关要求㊂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较难检测和评价的一种能力,对其进行考查在高利害考试中较为鲜见㊂TEM在这一方面的主要抓手是依靠 中译英翻译”(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项目来考查考生运用英语准确传达中文思想的能力㊂此外,由于‘指南“强调了中国元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TEM在选择原文时特别注重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㊂比如,2017年至2019年的TEM8中译英翻译原文分别选取自‘我怀念那时候的过年“(莫言)㊁‘读书有三感“(肖复兴)和‘白洋淀之忧“(冯骥才)等优秀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提升文化自信㊂3.3考试形式TEM设计者在考试形式上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尝试进一步从思辨的角度入手考查学生的有关能力㊂这些变化不仅是为回应社会和学界对英语专业的一些质疑,也是基于语言测试的前沿研究采取的具体举措㊂2018年我国外语教育界掀起了 英语专业是否是良心专业”的大讨论,当时有学者质疑当今英语专业的定位㊂面对质疑,专家学者们从英语专业的属性(郭英剑2019)㊁英语专业的定位(查明建2018)等纷纷发表意见,为英语专业正名㊂为此,TEM也结合‘标准“和‘指南“的要求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㊂这一变化具体落实在写作试题的调整上㊂以往的TEM写作基本是1篇命题作文,而现行TEM则给出1 2篇围绕同一话题展开的阅读材料,要求考生在阅读后先概括材料内容,再对其观点和态度进行批判性思考㊂特别是TEM8写作题,要求考生从不同视角㊁多种维度来思考问题,目的是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㊂此外,基于语言测试的前沿研究,TEM在近年的题型调整中愈发注重测试任务的真实性外语测试与教学 2021年第1期和学术性,这主要体现在听力理解和写作项目上㊂在听力理解中,考生需要根据讲座内容完成笔记㊂由于讲座内容往往与语言学㊁国别知识等信息有关,因此该试题是学术环境中的仿真任务,是学生在实际学术活动中所应能胜任的,也是上文所提及的 人文知识”项目取消后的重要举措㊂近年来,读写结合的测试任务得到了重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考试中已开始使用类似 概要写作” 读后续写”等任务㊂基于此,TEM写作任务要求考生基于阅读文本的理解和归纳,完成进一步的思考与评论㊂这种先读后写的模式不仅符合当今语言测试实践的一般做法,也与 多元认知”(multi⁃literacy)能力培养相契合,更是与真实学术环境下的写作任务(如根据文献撰写综述等)高度一致㊂因此,可以说TEM对人文素养的考查渗透在全卷之中,以上方面的 变”不仅从人才能力评估的角度回应了社会和学界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质疑,也体现了TEM从语言测试研究发展的角度迈上一个新台阶㊂3.4施考方式教育部(2018b)颁布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加速从工具型思维类型观向人工智能思维的转变㊂同样,‘指南“也指出,英语的教育教学必须跟上科技创新步伐,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信息化水平㊂因此,TEM设计者开始深入思考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TEM计算机化考试(以下简称机考)及计算机评阅模式㊂李绍山,陈晓扣(2012)就曾建议TEM采取机考模式,认为机考不仅可提升考试效度,还可提高考试分数的解释性㊂应该指出,机考对TEM的效度㊁信度和评卷具有重要意义(潘鸣威,邹申2020)㊂TEM设计者于2019年先后两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规模由小及大的机考试测工作,并收集了参与考生的问卷与访谈数据㊂近80%的考生对机考模式有较高的认同度,并能适应机考的考试界面和有关操作㊂以下摘自华北㊁西北和东北高校部分考生的访谈记录㊂•比起纸质阅读画线,机考阅读中可以自行做荧光标记,更容易提示自己将注意力放在标记的部分,便于做题㊂(华北#3)•专四考试的一部分一段时间对于我这种慢速度答题的人来说,还是相对较好的㊂大家同一时间,做完只能检查不能跳跃到下一题,可以保持进度不落下其他人太多㊂而且每部分的倒计时有利于精准安排时间,不至于顾此失彼㊂(华北#7)•整体节奏紧张而又紧迫,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和知识储备能力㊂就我个人而言,觉得机考是大数据时代一个必然的趋势,比较实用方便㊂(西北#2)•总体来说,体验感不错,程序实用㊂阅读批注㊁时间计时等功能人性化㊂(东北#3)从以上访谈可以发现,考生总体对机考模式还是认同的,并会利用各自优势完成作答㊂但也有考生指出,熟悉考试界面和提高自身输入速度仍是需要努力的方向,如以下两位试测考生的访谈显示㊂•因此,在准备专四的训练过程中,要学会控制时间以及熟练掌握英文电脑打字㊂机考总体不错,只是我们作为学生还需要适应和提高!(东北#11)•作文部分是可以复制粘贴的,可以提高速度,也可以改字体,看起来更方便㊂总体注意时间!练打字速度很重要!(华北#8)可以看出,TEM实行机考的技术条件与考生的信息素养均已基本成熟,在新时代推进机考的必要性也可见一斑㊂在后疫情时期,考试设计者通过反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考试的影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对接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 论英语专业四㊁八级考试的 变”与 不变”响之后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推出机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探索㊂3.5考试效度研究TEM设计者也将结合‘标准“‘指南“和‘量表“开展新一轮的TEM效度研究,筹备并推进有关研究工作㊂随着新时代我国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TEM新一轮的考试效度研究也即将开始㊂TEM设计者将围绕社会 认知框架(Weir2005)对TEM的效度进行系统性举证,特别是围绕‘量表“开展TEM的校标效度研究,一旦将TEM成绩与‘量表“级别形成关联, TEM成绩的解释力将获得提升,同时也能进一步发挥‘量表“的功效㊂4.结语与思考进入新时代,TEM的各种 变”与 不变”是坚守和变革的写照㊂这些举措不仅旨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考试设计者对接国家人才培养战略,顺应 新文科㊁大外语”建设,践行‘标准“‘指南“‘量表“等规范性文件,回应社会对英语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质疑的种种尝试和努力㊂识变㊁应变和求变是TEM在新时代发挥英语专业教学质量检测作用㊁渗透育人功能的基本思路,也是进一步增强考试生命力㊁提升考试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的实施途径㊂参考文献[1]McNamara T&Roever nguage Testing押The Social Dimensi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2006.[2]Weir C nguage Testing and Validation押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3]戴炜栋,胡壮麟,王初明,李宇明,文秋芳,黄国文,王文斌.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学跨学科发展[J].外语界,2020,(4):2-9.[4]冯光武.把握国标精神㊁找准学校定位㊁突出专业特色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实施建议[J].外语界,2017,(1):2-6.[5]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6]郭英剑.对当下英语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国语言文学,2019,(1):241-249.[7]蒋洪新.推动构建中国特色英语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的研制与思考[J].外语界,2019,(5):2-7.[8]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a.[9]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EB/OL]./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2018b.[10]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8.[11]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 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0.[12]李绍山,陈晓扣.从语言测试理论角度看TEM的现状和未来[J].外语界,2012,(3):15-20.[13]潘鸣威,邹申.新时代我国英语专业四㊁八级考试的挑战㊁对策与展望[J].外语电化教学,2020,(1):62-68.[14]孙吉胜.国家外语能力建设与 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J].公共外交季刊,2016,(4):53-59,124-125.(下转第20页)their Use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3]East ing to terms with innovative high⁃stakes assessment practice:Teachers’viewpoints on assessmentreform [J].Language Testing ,2015,32:101-120.[4]Fan J.A survey of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practices in China:Students’and teachers’perspectives [A].InXerri D &Briffa P V(ed.).Teacher Involvement in High⁃stakes Language Testing [C].Cham:Springer,2018.283-300.[5]Gessler M.Area of learning:The shift towards work and competence orientation within the school⁃based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German dual apprenticeship system [A].In Mulder M(ed.).Competence⁃based Vo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Cham:Springer,2017.695-717.[6]Messick S.Validity [A].In Linn R (ed.).Educational Measurement [C].New York:ACE /Macmillan,1989.13-103.[7]Shohamy E.Democraticassessmentasan alternative[J].LanguageTesting ,2001,18(4):373-391.[8]Trim J L M.The place of testing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learning systemsdevelopment [A].In van Eck J A &Trim J L M.Across the Threshold [C].Pergamon,Oxford 1984.[9]Winke P.Evaluating the validity of a high⁃stakes ESL test:Why teachers’perceptions matter [J].TESOL Quarterly ,2011,45(4):628-660.[10]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和样题(第二版)[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2]李盛曦.PRETCO 反拨作用研究[J].外语测试与教学,2013,(1):47-63.[13]刘鸿章,孔庆炎,陈永捷.高等学校英语能力考试十年 回顾与展望[J].中国外语,2010,(4):12-15.[14]曾用强.职业英语能力构念的实证研究[J].外语界,2020,(2):12-19.作者联系方式: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上接第13页)[15]孙有中.贯彻落实‘国标“和‘指南“,推进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J].外语界,2020,(3):2-4.[16]王铭玉,张涛.高校 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21.[17]吴岩.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2):3-7.[18]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9]曾艳钰.论新时代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跨学科发展路径[J].外语界,2019a,(1):31-37.[20]曾艳钰.‘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指南“解读[J].外语界,2019b,(6):1-8.[21]查明建.英语专业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外语研究,2018,(6):14-19.[22]邹申.关于考试科学属性的思考 兼谈高校英语专业四㊁八级考试大纲(2004年新版)的修订[J].中国外语,2006,(2):14-18.[23]邹申,陈炜.回顾与展望 写在英语专业四㊁八级考试开考20周年之际[J].外语界,2010,(6):9-18.[24]邹申,徐倩.标准参照考试及其反拨效应 以TEM 考试为例[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1):42-48.作者联系方式: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上海200083外语测试与教学 2021年第1期。

新文科视野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与实施路径

新文科视野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与实施路径

新文科视野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与实施路径作者:王星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23期摘要:新文科建设为外语专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外语专业应充分理解新时期外语教育的内涵,把握新需求、新导向、新方法,培养符合国家建设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青岛理工大学外语专业以“需求引领,产学协同,跨界融合”为理念,积极推行育人模式改革,逐渐形成“外语+α”的特色发展方向。

该方向以需求和产出为导向,构建文理交叉的课程与实践双融合体系,充分发挥校企联合育人优势,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扎实的外语语言基本功和较强的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育人;专业建设;外语专业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3-0080-05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has posed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o Foreign Language Specialty inunivers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center on the new situation, new guidance, and new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so as to cultivate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required for the further nation building. This paper studies th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model in QUT(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hich takes "demand-driven innovation,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cross-border integration" as its conception, actively carries out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mode thus progressively building up its characteristic di rec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α". Motivated by demand and output, a dual integration system of curriculum and practice is constructe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educating students for the purpose of nurturing compound application talents who have devotiontohome and country, international vision, solid basic skills of foreign language as well as strong data management ability.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school-enterprise joint educatio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Foreign Language Specialty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围绕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等作出新的全面部署,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OBE理念下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

OBE理念下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

教育理论研究OBE理念下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王洁辉(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摘要:国家鼓励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服务市场经济建设。

本文探讨OBE 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原则和路径选择,认为培养方案的制订应遵循目标导向、《国标》基准、学科交叉、校本特色等原则,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类型与培养目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等路径实现。

关键词:OBE理念英语专业人才培养1.引言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以下简称OBE)于1981年,由Spady等人提出,迅速成为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理念。

内涵指以教学成果或教学结果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围绕一个根本目标,使所有学生在完成学习经历后都能获得成功,关注并组织教育体系中的所有事物。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从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转变,英语教育在经历一个从工具性、向人文、转变的,知识体系,所未有的创发展阶段叫英语专建的迅发展,发展。

鉴于此,本OBE 理念下英语专人的本径,以提人,型人才。

2.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新要求学为专发展提体系的大,专着学人的育人功能。

“一流专一流人的基本单元。

只有真的把课程、教师、教学、学生及教学方法技都在个专,专建,一流本,一流人的目标能”叫2018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教 2.0”,目的在于“办好一、有的教教育专,教育的,体系教学内,以生为中的教育教学本,践教学提,协同机本健全,教教育资队伍明显优化,教教育化本建立”叫近年来,国家鼓励分地方普通本向型转变。

在背景下,根据颁布的《国标》因而异、因地制宜的英语专业人案,英语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的重要手段。

我们需时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构建各具的英语专业人案。

3.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简析目前,国内英语专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已基本完善,但面临史无前例的压力和困境。

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

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

: I !
Ch n Edu t o I n at O Her d ia oa i n n ov i n al
科 教 动 态
高校 英语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与就天 津 3 0 0 ) 0 4 1
2 改革传统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
必 要 性
在 传 统 的 外 语 人 才 培 养 中 , 国 高 校 我 外 语 专 业 片 面 强 调 外 语 专 业 知 识 的 灌 输 而 忽 视 学 生 综 合 素 质 的 培 养 以 及 应 用 能 力的提高 。 多数 外语 专 业 培 养 目标 为 培养 以 外 语 为 交 际 工 具 , 事 口 、 译 工 作 的 从 笔 翻 译人 员 , 任 各 级 学 校 外 语 教 学 工 作 的 担 外语 师 资 以 及 将 外 语 作 为 研 究 对 象 , 研 钻 外 国语 言 学 和 外 国 文 学 的 研 究 人 员¨】而 。 当 今 社 会 各 学 科 相 互 渗 透 , 互 交 叉 的 相 趋 势 愈 加 明 显 , 外 语 人 才 需 求 呈 多 元 对 化趋 势 。 们 的 外 语 毕业 生 虽 然 外 语 专 业 我 知 识 掌 握 的 很 好 , 由 于 缺 乏 广 博 的 知 但 识 面 和 实 际 的 工 作 能 力 , 往 难 以 胜 任 往 诸 如 经 贸 、 理 、 研 等 综 合 素 质 要 求 较 管 科 高和 技能 性 的工作 。
型英 语 人 才 。
文章 编号 : 6 -9 5 2 1 )7 a一O 1 -0 1 7 9 ( 0 0 0 () 0 1 3 7 0
跨 教 表 3 改革传统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 也 称 为 “ 课 程 语 言 ” 学 , 现 为 不 同模 式 : 种 模 式 为 出 口模 式 , 非 语言 系的 课 一 指 基 本 思 路

把握新时代本科教育新要求 探索外语类人才培养模式新方法

把握新时代本科教育新要求 探索外语类人才培养模式新方法

教育探索114作者简介:李超(1985— ),女,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和教育管理。

为进一步落实新时代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实现四个回归,加快学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变,河北外国语学院提出了高端定位、国际视野、内涵建设、特色发展新理念,为河外新时代振兴本科教育开创新局面。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持培养德才兼备的“准职业人”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服务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的需要,以外向型、国际化为办学特色,以“办行业里的专业,学专业里的外语”为专业设置原则,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路径,以“准职业人培养课堂”的建设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大力推进师资队伍、课堂、课程、教材等建设,以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绅士风度、君子品格为教育教学的最高追求,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

二、量体裁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遵循“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就对口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原则,在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之前都经过了严格的市场调研,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

针对习总书记的3个“培养人”的问题,“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研制特色“教学计划”,怎样培养人就是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什么人就是专业方向和专业理想,为谁培养人就是国家政治制度属性。

坚持“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在做中研、在做中创”。

学校将“创新、创意、创造、创业”四创教育贯穿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课程设置上实施1+2模式,即“专业+英语+小语种”。

把国际法、国际商法或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加进课程,让学生学习国际规则、了解国际规则、学会运用国际规则,用外语凸显国际化视野。

让语言和专业的学习浸泡在文化中,用文化给专业垫底,用厚重的文化助力语言学习。

通过校企协同育人、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合作教育来实现国际化、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的要素分析

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的要素分析

[ 收稿 日 期】 2 0 1 2 - 1 0 - 2 1 [ 基金项 目 】 2 0 1 1 全国教育科学 “ 十二五”规划课题及其子课题 ( F I B l 1 0 1 4 7 ) ; 2 0 1 1 佳木斯大学科研项目 ( W2 0 1 1 — 0 7 8 ) 。
【 作者简 介】 杨 雪 ( 1 9 7 1 -) ,女 ,黑龙 江富锦 人 , 佳木斯 大学副教授 , 硕 士,从事英语语言文化、教 学法研 究。
会发展需要。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水平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模式 的类 型 ;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在教育体制和发展方 向方面 ,起着决定作用 ;社会文化影 响着校园文化 ,因此 , 脱离社会发展需要去制定 的培养 目 标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第三 ,培养 目 标体现知识发展需要。大学的发展
第3 2 卷第 2 期
V0 1 . 3 2 No . 2
长 春师 范学 院学报 ( 人 文社会 科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a n g c h u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Hu m 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2 0 1 3年 3 月
Ma r . 20 1 3
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目的要 素分析
杨 雪 , 吴 雪松
( 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 佳木斯 1 5 4 0 0 7 )
【 摘 要】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 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 ,根据当今社会对人才 的需求和学
校 自身的特点 ,为实现相应培养 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 的人才培养活动框架结构和运行机制 ,人才 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四个方面 : 目的要素、方法要素 、内容要 素和评价要素。本文主要对高校 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的目的要素进行分析。 【 关键词】 模式 ;要素 ;分析

【教学成果奖】“学科专业一体化的新文科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与实践”总结报告

【教学成果奖】“学科专业一体化的新文科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与实践”总结报告

教学成果:“学科专业一体化的新文科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与实践”总结报告本成果是2013年以来,对“学科专业一体化”外语人才培养改革为中心的系列教育教学成果的集中凝练。

成果总体思路:强化学科和专业融通,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大类招生模式和学科专业平台课教育模式相结合,以解决外语类专业学科属性不明确,专业定位模糊的问题,为探索新时代培养符合国家对外战略需求的外语人才提供学理性、策略性、实践性指导。

本成果基于2项山东省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余项教育部产学研项目,20余项相关校企合作横向课题以及多项校级相关课题开展实施。

成果由理论建构和改革实践两部分构成。

前者包括专著《新文科·大外语·新思政:新文科时代学科专业一体化外语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在《外语高教研究》《外语电化教学》等期刊发表的20余篇教研论文等。

后者包括学科专业一体化招生模式改革、培养模式改革、学科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等环节。

通过本成果的理论探索和教育实践,本学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深化,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对全国外语学科和专业一体化建设和外语学科的转型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一、成果主要观点1.创新外语学科和外语专业一体化建设理论和建设路径研究。

本成果率先提出“学科专业一体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理念和建设路径。

出版专著《新文科·大外语·新思政:新文科时代学科专业一体化外语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外语高教研究》《外语电化教学》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新文科背景下学科专业一体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省教学教改重点项目(2019)、“新文科背景下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获批研究生提升计划项目(2019)、“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英语混合式培训”获批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2019)。

2.创新一级学科为框架的大类招生和培养模式实践改革。

本成果探索按照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进行大类招生,并按照一级学科模式进行培养,此方式在全国外语学科中为首创。

论新形势下师范外语人才培养理念创新

论新形势下师范外语人才培养理念创新

论新形势下师范外语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来的外语人才培养已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师范院校要与时俱进,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新兴外语人才。

师范院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创新理念一、关于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外语专业人才的教育理念近年来随着外语专业的办学理念发生变化,师范外语专业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其他语种专业都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了调整,并对在打实语言基本功的前提下,通过方向型、辅修型、复合型等多种模式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

办学理念转变的另一个层面,是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逻辑论证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彻底改变以往“教师教——主动,学生学——被动”的教学主被动定位,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师范学院外语人才培养理念创新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时期师范学院外语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以期构建具有本土化地方特色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高校外语教育与社会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目标。

1.打破单向度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层次与市场需求接轨,作为地方性的高等师范学院,其定位一般是立足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外语人才,以主动适应本地区、本省乃至周边各省的经济发展的需求。

但是,受计划体制束缚,长期以来高等师范外语教育局限于校园封闭性自我循环模式,以培养国家外交、外事及相关教学人员为主,强调政治性和纪律性,培养方式宽泛而刻板。

随着市场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师范学院按照这种“经院式”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才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一方面,从事教育科研,继续研究语言的人才需求占的比重在相对减少,企业成为毕业生的最主要的流向,社会急需的是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即使在国家部委、企事业单位、教育等部门,单向度的外语人才也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多层次化发展趋势。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认清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和需求的多层次化趋势,实现外语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性。

应用型高校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就业

应用型高校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就业

应用型高校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就业摘要: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已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这一点在外语专业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性外语人才,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逐渐探索出一条特色之路。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就业一、外语专业毕业生总体的就业形势总体来说,我国目前外语专业毕业生属于复合型外语人才和专业型外语人才的供不应求,学术型人才供大于求。

虽然很多的外语教育专家一直坚持外语教学的学术性,但是从生源的素质和国情市场出发,外语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的导向是应用型的外语人才,而不是学术型的人才,这种趋势会越加明显。

从这个意义出发,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的办学理念是非常符合市场需求的。

另外,外语+专业的模式和其他的教学模式一样,都要强调毕业生今后的深造和适应,高校的四年教学不可能解决上岗后的所有需要,也不可能适应所有企事业的用人需求。

二、外语人才的需求模式及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单纯的贸易企业不断减少,外向型的生产企业不断增多。

所以企业用人的需求模式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1.外语应用能力。

“入世”后与国外经济文化交往增多,来华的跨国公司也更多,外语将逐步成为日常工作生活中需要的基本工具,人们不仅要学好外语,更要用好外语,努力提高外语的听说读写应用能力。

2.跨文化沟通能力。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在国际交往中要了解和理解对方的文化,这样相互才能比较深入地交流沟通,也才能融洽相处。

3.信息处理能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一个特点是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越来越多的人与信息打交道。

信息处理的能力应成为人才的一个基本能力。

4.创新能力。

“入世”后经济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有大的占有率,产品开发需要不断创新,企业经营管理也要不断创新,各类人才都需要提高创新能力。

5.良好的心理素质。

新时代高校外语课程中关键能力的培养思考与建议

新时代高校外语课程中关键能力的培养思考与建议

2、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外语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职场必备的技能之一。 在外语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还有助 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而关键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时代高校外语课程中关键能 力的培养思考与建议
目录Leabharlann 01 一、关键能力的定义02 二、外语课程中关键 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三、外语课程中关键
03 能力培养的策略和建 议
04 四、结语
05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外语教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 代背景下,外语课程不仅需要教授语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本次演示将就新时代高校外语课程中关键能力的培养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建 议。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时代 需要的是具备综合素质的外语专业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外语专业教学中注重 复合型人才培养。本次演示将从新时代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探讨 如何培养满足时代需求的外语专业人才。
国内外相关学者对于新时代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 李明、张华等学者提出“外语+X”模式,即在外语专业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 知识进行教学。这种模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综合素质。然而, 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缺乏具体的实施细节和评价体系,以及学科之 间的协调难度较大。
3、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外语课程应该注重加强实践教 学,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进行语言实际运用和实践。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 语言角、外语演讲比赛、外语话剧表演等活动;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外语交流和工作中;还可以开展国际交流项目,让学生亲 身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和工作。

新文科背景下的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

新文科背景下的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

新文科背景下的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摘要:新文科是国家“四新”战略的构成之一,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该政策自出台之日起就被赋予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使命。

它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里程碑,也是实现我国本科教育全面振兴的一项宏伟工程。

外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对接新文科建设的研究已有不少,外语学科“跨”的必要性;新文科背景下外语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资源优化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阐释;宁琦等对综合性大学的区域与国别人才培养、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专业、“外语+国际政治”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了解读。

这些研究为新文科外语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业内研究多聚焦于外国语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外语学科发展情况,且多限于翻译人才培养以及外语与新闻传播、国际组织、财经贸易进行交叉培养的问题,交叉融合始终是在文文内部,缺少全面探讨。

关键词:新文科;外语类高校;人才培养;构建路径引言新时代下随着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有序推进,社会各界对熟悉其他专业知识、熟练运用外语语言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持续增加,这就给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各所院校应紧盯社会发展趋势,促进教学理念变革,优化设置教学体系,根据学科交叉教学的要求,在做好外语教学的基础上,加大其他学科知识的教学力度,尤其是新兴工科技术知识的内容,为我国新兴制造业不断走向世界、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培养高质量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

1、以“专业化知识”体系为导向,强化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首先,遵循知识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将外语学科教学知识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以有利于学生在各个阶段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循序渐进地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

其次,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上建立课程之间的联系。

纵向关联指不同学年所开设的课程之间具有相关性,前置课程是后续课程的铺垫,后续课程是前置课程的延伸;横向关联指并行课程之间相互关联,主要是理论课之间的相互补充和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分析

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分析

- 8-校园英语 / 高等教育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分析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陆新生【摘要】高校英语专业在新时期只有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才能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才能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这里分析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改革的目标,并提出了人才培养策略,对于提升英语专业教育效果,培养综合应用型英语人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校 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 问题 策略当前,中国为与实用性的综合英语应用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未来保障社会的英语人才的有效培养,我国各高校都在积极进行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大学英语教育积极地将社会需要余人次培养目标进行有机的结合,正在积极进行任创新培养的模式的改革创新,这对于应用人才的有效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然而,在大学英语人才皮衣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英语专业有效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一、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都是问题1.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升的问题。

在我国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全面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升,社会对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升。

但我国高校的英语教育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是相对滞后的,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只能掌握简单的语言方面的基础知识,不具有应用英语的能力了,不具有利用所学英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应用型的英语人才难以得到有效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下,所培养的英语专业人才是很难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的。

2.英语课程设置与实践不符合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的英语专业课程内容较为传统,课程内容是按照英语语言课文的方式进行设置的。

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导致英语教育内容与实践脱节,课文内容多是一些理论性的知识,是一些语言方面的死知识,学生学习课文,也只能掌握一些语言基础知识。

在课程设置中,与时代联系紧密的,能够反映现代科技,人文知识,反映社会需要的内容没有体现出来。

以新时代优良学风涵养新时代外语人才

以新时代优良学风涵养新时代外语人才

以新时代优良学风涵养新时代外语人才作者:朱敏锐郜云帆黄勇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23年第11期摘要:“两个大局”和人工智能新发展的时代背景要求外语人才具备向心力、驾驭力、传播力、复合力四大核心素养。

学风建设也应随之守正创新,实现向比较型、慧学型、对话型、融合型的优化转换,涵养新时代外语人才。

关键词:新时代;外语人才;学风建设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需要大批外语人才深化中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国与世界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

同时,人工智能的快速崛起导致了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重构,促使外语人才主动发掘数智时代人的主导优势。

“两个大局”和人工智能新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的学风建设,则应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进行优化转换,涵养具有时代特质的优秀外语人才。

新时代构建外语人才发展新格局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愈来愈多地参与全球治理。

中国以大国风范、大国担当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面临国内国际发展的时代新格局,外语人才应该肩负起重任,要拓展世界眼光,秉持全球视野去讲好鲜活中国故事,深化中外友好交流,服务国家发展“两个大局”。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研发和广泛应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ChatGPT的“类人性”,甚至在某些方面的“超人性”警示着人们在未来,“各种新旧职业、各种新旧岗位都将进一步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如果没有一定的科技、文化素养和能力,势必难以胜任。

”[1]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更稳定地创造着更准确、更广泛的语言内容,外语人才要主动探索数智时代下人的主导优势和专业特质。

新时代外语人才四大核心素养第一,向心力。

向心力首先要求的是坚定的思想政治基础。

作为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青年才俊,应该有着远大志向和家国情怀,正确理解自我在国家和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领悟学习对于个人成长和集体发展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高校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在各行各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是中国大学中分布最广、在学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

目前高校外语教育在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方面还存在挑战,过去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扮演的角色和在国际舞台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与此同时,国际舆论场依旧呈现出“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依靠人才的参与和执行,因此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1构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1.1解决外语人才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和我国高校外语言类专业招生量的不断扩大,高校外语类专业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这是高校扩大建设和创新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难题,也是外语类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所带来的阵痛。

高校外语类专业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能够帮助学生尽早地树立起创新能力培养意识,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使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就能够积极转变传统学习模式,获取外语专业相关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找到自己的专长,进而拓宽就业视野,提升就业率。

因此,高校外语类专业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1.2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
高校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都是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素质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设方向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社会经济建设对外语类专业人才
综合素质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高校传统的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达
到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要求。

高校外语类专业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能够
在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
力和创业技能,还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根本诉求,使人才与社会发展实
现协调对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

2新时代高校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
2.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高校应该注重更新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以人
才培养质量为中心,致力于培养“外语+专业+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首先,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与发展提高课程:专业基
础课程主要集中于外语专业基础课程、跨学科基础课程以及人文通识基础课程的
构建上;发展提高课程侧重于外语实践与实训课程、思维拓展课程以及有利于学
生个性发展和提高素质的课程,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循序渐进,克服当前急功
近利的应试倾向。

基于学科本位的理念,教师应不断地更新教学的语言文字材料,注重外语文化内涵的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用外语知识广泛联系
社会热点问题;同时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外语交流活动比如演讲、辩论比赛、留学
生交流活动等,在培养学生打好扎实外语基本功的同时,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外
语表达与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和阅历,提升综合素质。

2.2融合信息技术教学
在新一轮的外语教学改革中,许多高校都逐步将多媒体、互联网技术融入外
语教学之中,极大地提高了外语教学的实效性。

信息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媒介,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当前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仍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首先,高校应联动社会力量,不断完善外语教学的软件和硬件设施:硬件上可以逐步落
实智慧外语教室的建设、慕课资源的录制、智能翻译课程的增设等工作;软件上
开设安全有效的互联网外语教学与学习平台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项目。

具体来讲,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做好外语基础知识教学、交叉专业知识教学以及
人文通识课教学资源的集成、分析和共享工作,一方面缓解教育资源分布差异的
现状,另一方面多样化课程板块的设置也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同时利用大数据的便利,教师还可以在后台监测学生学习的情况,形成在课堂内
外线上线下的联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

最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
培养还可与人工智能并存,建立人机协作新模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学生在
日常学习中的个性化问题,在智能化的教学环境中帮助学生成才。

2.3融通中外,提升服务国家语言能力
在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院校应采取多种路径强化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从而服务国家,能够在对外传播中具备高水平的语言应用能力。

具体而言,可以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发挥翻译优势,组织外语专业学生参加国际赛事、国际
会议、外事交流等领域的多语种口笔译服务。

二是创新手段形式,内培外宣。


内引导学生深刻了解汉语的规范应用;对外则通过拓展海外实习基地外语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具备卓越外语能力的基础上,丰富实践经验,拓展知识体系,增强
就业竞争力,为今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守正强基。

在我国国际传播中,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是主要任务之一,在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绝对不能精于外
文而荒废中文,要始终满怀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
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践行责任担当。

不仅如此,还应重视实践教学,提升课
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深度,每年组织外语演讲、辩论、配音等竞赛,以赛促学,提高外语人才语言能力。

2.4重视教师专业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优秀的教师队伍不仅能够发挥榜样
激励作用,还能为学生成长提供专业指导。

因此,只有当教师具备复合能力时,
才能站在一定高度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一支具有国际视野
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师资队伍。

首先,高校应开辟专项资金用于教师队伍建设,积
极引进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

因为这类教师具有丰富的海外经验,在语言技能、视野眼见等各个方面都更有优势,故而更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能
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

其次,高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继续教育,或是进修第二学位,并为其提供信息、政策等支持,从而夯实外语专业师资力量,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解决当前教师队伍面临的各种矛盾与问题。

也可以选派优秀的外语专业教师去攻读另一专业学位,积极与国外一流大学联合开展教师专业培训;放宽教师聘用门槛,多引进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复合能力。

最后,院校应统筹协调,为师师合作创设有利环境,做好沟通组织工作,根据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不同院系教师结构,力争让不同专业教师能够协同合作,发挥彼此优势,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

结语
新外语的人才培养,应该从新文科的建设理念出发,适应新形势,以“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要求来改革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

坚持长期以来服务国家的价值追求,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注重培养外语专业人才传播中国的能力,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徐琼.新形势下高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51):130-104.
[2]蒋洪新.新时代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外
语,2021(1):11-14.
[4]刘静.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应用新媒体的意义[J].英语教师,2021(4):93-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