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全文及注释

合集下载

定风波 全文及注释

定风波 全文及注释

定风波全文及注释《定风波》宋·苏轼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定,著稳也。

风波,指政治的动荡。

【注释】1. 定风波:指稳定风波,“定”指稳定,“风波”指动荡。

2. 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有“苏东坡,一世英名”的说法。

3. 北国:指北方,即宋朝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所在的地区。

4. 千里冰封:北国冬季寒冷,河流结冰,山脉被冰雪覆盖。

5. 万里雪飘:表示北国范围辽阔,积雪茫茫。

6.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形容长城的宏伟和北方的草野茫茫。

7.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河(指黄河)的水流在冬季冻结,不再奔腾。

8.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形象描绘北国雪景壮丽而奇特。

9. 欲与天公试比高:苏轼心胸豪放,希望能与上天相比高远。

10.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苏轼希望风景在明朗的阳光下才能达到迷人的效果。

11. 江山如此多娇:形容大好河山美丽动人。

12.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指大好河山吸引了无数英雄豪杰前来效忠。

13.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表达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认为唐、宋虽不及秦、汉,但在文采上略逊一筹。

14.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成吉思汗是善于战争的天才,但只懂得使用武力。

15.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苏轼认为过去的风云人物已成过眼烟云,应该关注当下。

16. 数风流人物:指历史上的各种英雄人物。

注:该篇文章为苏轼的《定风波》,诗中以北国的冷境和沉寂的景色表达了政治的动荡和国家的困境。

作者寄望明朗的阳光下能看到美丽景色,形容江山虽多娇美,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逊色于其他朝代。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定风波》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柳永《定风波-自春来》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柳永《定风波-自春来》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柳永《定风波-自春来》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定风波-自春来》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①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

②终日厌厌倦梳裹。

③。

无那。

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⑤早知恁么。

⑥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⑦镇相随,莫抛躲。

⑧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

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注释】①是事:事事。

可可:不在意、漫不经心。

②暖酥:脸油或头油。

腻云:喻女子的头发。

亸(duo朵):下垂。

此指头发披散。

③厌厌:精神萎靡不振。

倦:厌倦。

梳裹:梳妆打扮。

④无那:无奈。

⑤薄情:薄情郎。

无个:没有。

个:语助词。

⑥恁么:如此。

⑦鸡窗:书窗。

典出《幽明录》。

相传沛国宋处宗尝买得一长鸣鸡。

爱养至甚,恒笼著于窗间。

鸡忽作人语,与处宗谈论,极有言智。

处宗因此言巧大进。

后遂以鸡窗谓书房。

与:给。

蛮笺象管:蜀笺和以象牙为笔杆的毛笔。

吟课:读书作诗。

⑧镇:长。

抛躲:抛弃、回避。

【译文】自从春天到来,我怕见绿叶,愁见红花,情绪消沉,什么东西都不放在心上。

阳光已照着花枝的顶端,黄莺在柳条间穿来穿去,但我还搂着锦被懒得起床。

往昔丰润酥嫩的姿容消失了,浓密如云的头发乱蓬蓬,但我整天懒洋洋,无心去打扮、梳妆。

真是无可奈何啊,恨那薄情郎离家之后全无音讯,怎知他去了什么地方? 早知道今天这样,后悔当初没有把他那雕花的马鞍锁上。

这一来,就能把他约束在书房里只让他与纸笔打交道,作词作诗,低吟高唱;与我整天相伴,共聚一堂。

得闲时,我穿针引线做女红,坐在他身旁,这就免得虚度宝贵的青春时光。

【集评】宋·张舜民:“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

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

’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

”’柳遂退。

”(《画墁录》,《说郛》卷十八)【赏析】柳永词有雅、俗之分,这首《定风波》可视为其俗词的代表作。

词人以“代言”的手法,“实说”的表情方式,通俗浅近的语言,将一位思妇空虚无聊的精神状态和悔恨哀怨的内心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她对幸福爱情的强烈欲求。

苏轼《定风波》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翻译赏析苏轼《定风波》翻译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回头遥看来时遇雨的地方,不管它风雨或晴天。

[出自]北宋苏轼《定风波》《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 )三月七日②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③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④已而:不久。

⑤吟啸:吟诗、长啸。

⑥芒鞋:草鞋。

⑦烟雨:烟波风雨。

⑧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⑨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译文二】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

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评点】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

何妨”二字写出一丝俏皮之意,增添了和雨挑战的意味。

前两句是全词的枢纽,以下词句皆是由此发出。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脚穿芒鞋手持竹杖雨中前行的情景,轻胜马”三字传达出从容之意,谁怕”二字诙谐可爱,值得玩味;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进一步写到整个人生,表达了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喜悦和豪迈。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全诗译文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全诗译文及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定风波: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译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

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

《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定风波》原文及赏析《定风波》原文及赏析《定风波》原文及赏析1原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古诗简介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

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风格所在。

翻译/译文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国),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与柔美聪慧的佳人(指寓娘)与之相伴。

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指寓娘)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赏析/鉴赏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描绘王定国丰神俊朗,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两人真是天造地设的双璧人。

该句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

第三句“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

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

“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班固《汉书·艺文志》),美好超旷的歌声发自于美好超旷的心灵。

这是赞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

换头承上启下,先勾勒她的神态容貌:“万里归来年愈少。

”岭南艰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

“年愈少”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洋溢着词人赞美历险若夷的女性的热情。

《定风波》原文和赏析

《定风波》原文和赏析

《定风波》原文和赏析《定风波》原文和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

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注释】:①可可:平常。

②暖酥:指肌肤。

③腻云:指头发。

④无那:无柰。

⑤雕鞍:华丽的马鞍。

⑥鸡窗:书室。

⑦蛮象管:纸笔。

⑧镇:镇日,整天。

【译文】:自从春来到,只觉得见绿叶凄惨,看红花愁烦,对事事漫经心情怀慵懒。

太阳照上花树的梢端,黄莺儿穿尺在垂柳枝间,我还压着香被酣眠。

香暖柔酥的肌肤消瘦,细腻如云的头发散乱,整日里委靡厌倦,懒得妆打扮。

无奈,只恨薄情郎这一去,竟连个音信也不传。

早知叟此,后悔当年,没有锁住他那雕饰华丽的鞍鞯。

让他对着书窗,只摆弄蜀地的信珠,象牙的笔管,约束他教他吟诵书卷。

整日形影相伴,不抛离不躲闪,空闲里穿针引线,陪他坐在身边。

答应我,免得虚度过青春年华。

【赏析】:这首词是柳永俚词的代表作。

词中细腻地描写了一位孤守空房的少妇百般无聊和思念怨恨的矛盾心情。

在柳永的词中,有很多写下层妇女和市井生活的类似作品,按历代文人雅士的说法,属于用语鄙俚、格调低俗。

但正是由于这种俚词语言通俗、情感率真,所为宋元时代的平民所喜爱并被广泛传诵。

然而,柳永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因为写俚词而为晏殊等文人学士所鄙视致排挤,以致影响一仕宦前途,这大概是柳永自己的'不曾预料到的。

开头三句写人的寂寞、愁苦、百无聊赖。

通过人对景的感受,来反映这位妇人的精神界。

春花春草本身还美好的;如今的“惨”、“愁”,是出于这位特定的、具体的、“这一个”人的感受。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通过日常小事表达人生哲理和作者精神追求的佳作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通过日常小事表达人生哲理和作者精神追求的佳作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通过日常小事表达人生哲理和作者精神追求的佳作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一首以风雨为题材,通过日常小事表达人生哲理和作者精神追求的佳作。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

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2、注释定风波: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三、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定风波诗词原文翻译及其赏析

定风波诗词原文翻译及其赏析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道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睛。

【译文】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那不妨碍我们放声吟唱,从容而行。

拄竹杖、穿草鞋,轻便得胜过骑马,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就算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微寒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虽经历了一袭风雨,我仍从容自若地归家,管他是风雨还是放晴。

【赏析】苏轼与朋友春日出游而归时遇雨。

同行的人举步维艰,又无处可躲,狼狈不堪,惟他却很泰然,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

这样的看似生活中的一件寻常小事,却反应了他特有的一种良好心态。

上片写雨中的情景。

前两句写遇雨,“穿林打叶”四字形象地描画出雨势凶猛,颇具听觉和视觉效果。

然而词人却并不慌乱,而且还说‘不妨在雨中一边高声吟咏一边慢慢前行’。

“莫听”“何妨”充分表达了词人对突然这场突如其来的雨的坦然以待和悠然神态。

“竹杖芒鞋”指平民生活,“马”则暗指骑肥马穿暖衣的贵族生活。

“胜”是词人在历经风风雨雨后,对真切、平淡的平民生活的一种认可。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语双关,既写出面前的风雨,也表达出自在、沉着的态度。

下片写雨后的情景及感悟。

前三句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微寒春风,一边是山头斜照,又是冷意又是暖意,也似人生一样冷暖交织,忧喜参半。

“回首”三句道出了心中之事,不害怕风雨,也不喜晴,含义深邃,留意无穷。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译文及鉴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译文及鉴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译文及鉴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注释定风波: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放声吟咏。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欧阳炯《定风波-暖日闲窗映碧纱》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欧阳炯《定风波-暖日闲窗映碧纱》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欧阳炯《定风波-暖日闲窗映碧纱》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定风波-暖日闲窗映碧纱》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晴霞。

数树海棠红欲尽。

争忍,玉闺深掩过年华。

独凭绣床方寸乱,肠断,泪珠穿破脸边花。

①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

【注释】①方寸:指心。

【译文】暖融融的日光映照着窗上的绿纱,清清的小池春水浸着晴天的红霞。

几树海棠盛开的红花就要飘落了,唉!怎忍心,将美好的闺房深掩,辜负如玉的年华。

独倚着绣床心绪乱,柔肠寸断,晶莹的泪珠穿过花儿一样的脸庞。

邻舍的女伴儿们偏偏要来询问:有没有他的音信?唉!我只好含羞回答:“他还没有回家。

” (王洪译)【集评】清·况周颐:“欧阳炯词,艳而质,质而愈艳,行间句里,却有清气往来。

大概词家如炯,求之晚唐五代,亦不多见。

其《定风波》云云,此等词如淡妆西子,肌骨倾城。

”(《历代词人考略》卷六)现代·刘永济:“此词前半阕之‘忍’字,从上三句春日丽景生出,下句即不忍之事,言好景不忍虚过,隐喻青春不忍空度之意。

后半阕因邻女见其落泪,问有无音信回来。

又不愿说音信亦无,故曰‘教人羞道’,情思极其曲折,表怨情而不愿人知说,故更婉约。

”(《唐五代两宋词简析》)【赏析】此词写深闺愁思,景清情浓,笔致婉约。

上片主要写清丽之景,“浸”字甚妙,天光霞影倒映于融融春水,随着涟漪微荡,如浸在水中一般,非常生动、形象,且富有韵味。

“忍”字感情色彩浓郁,道出了良辰虚度、寂寞难当的无奈,更增加了相思之苦。

一般地说,景色秀丽,春光明媚,本该令人赏心悦目,然而独居深闺的玉人却伤感至极,这里用的是“以乐景写哀”的手法。

词的下片主要描写玉人形象。

“独凭绣床”是形;泪穿粉面“羞道”是态;“方寸乱”、“肠断”是思致,玉人形象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泪珠穿破脸边花”一句颇有新意,一方面将青春之面容同鲜花相比,意谓春花易落,青春易去,哀怨时光流逝;一方面说情郎不在,空有花容月貌,无人欣赏。

苏轼《定风波》原文、注释、译文

苏轼《定风波》原文、注释、译文

苏轼《定风波》原文、注释、译文
【原文】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吟啸:吟诗长啸。

芒鞋:草鞋。

烟雨:烟波风雨。

料峭:形容风冷、寒凉。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大意】
三月七日,我在前往沙湖的途中遇了大雨。

雨具被之前的人拿走了,和我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只有我不以为意。

不一会,天又恢复了晴朗,所以,写了这首词。

不要听风穿树林,树叶带来风雨之声,无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散步慢行。

一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呢! 披一件蓑衣,我就能在烟波风雨中自在一生。

冷冷的春风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山头斜阳却来迎接我。

回头望去,我来时淋雨的地方,归去时又一片平静,也没有什么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作者: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写作背景元丰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在沙湖游玩。

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

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

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乐观。

赏析即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定风波】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定风波】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定风波】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定风波
柳永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

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赏析】
这是柳永俚词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用明白透彻的语言,大胆而直露地描写一位女子的’相思别离之情。

上片写自新春以来思妇没精打采,疏懒厌倦的情绪和神态。

太阳光已上了花梢,黄莺在柳树上穿飞跳挪,思妇依旧拥着熏香的锦被,终日里慵闲懒散。

云样的秀发蓬松散乱,红润的面容憔悴瘦削,终日百无聊赖,懒得梳洗打扮,搽搽抹抹。

“无那”一声长叹,点出所以然之故,只恨薄情人一去,踪影全无,连书信也不捎回一个。

下片展现思妇的内心活动,她后悔当初不把他的马鞍子紧紧上锁,把他留在家中,让他坐在窗前,给他些纸张笔墨,终日苦读,温习功课,自己整日陪伴,方不至虚度青春。

全词以家常口语,铺展闺房生活细节,体现市民女性炽烈的爱情追求。

1/ 1。

柳永《定风波》“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注释翻译赏析

柳永《定风波》“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注释翻译赏析

柳永《定风波》“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注释翻译赏析《定风波》柳永词集注释翻译赏析定风波柳永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

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注释]①定风波:唐玄宗时教坊曲名。

又名《定风流》、《卷春空》、《定风波令》、《醉琼枝》。

②可可:平常。

③暖酥:喻皮肤光泽细白。

腻云亸:油亮乌黑像云瀑的头发低垂。

亸(duǒ):下垂。

④无那(nuǒ):无聊。

⑤恁:这样,如此。

⑥鸡窗:书室。

⑦蛮笺象管:纸笔。

⑧镇:常常,久长。

【译文】自入春以来见红花绿叶全带着愁苦,样样事都让我心烦意躁。

太阳已升到了花树梢头,黄莺已在柳条间鸣啼穿梭,我仍在香被里躺卧。

腰身消瘦了,秀发乱蓬蓬,整天无精打采懒得把脂粉胭脂抹。

真无奈,只恨那薄情郎一去后,从不把书信捎。

早知如此,后悔当初没有把他的马鞍锁。

让他留在书房里,只和彩笺毛笔为伍,紧紧管住他让他吟诗作功课。

一天天紧相随,不分开,我手拈针线伴他坐,我们要快快活活长厮守,免得青春年少光阴虚度过。

【评点】本篇为写闺怨的名作,词人以代言体的形式写出歌妓内心的痛苦,字里行间充满词人的怜惜之情。

词以俚语、俗语、任情放露的笔法直写女子闺房独守、百无聊赖、慵懒憔悴、日夜相思的愁苦,直抒女子渴望和情郎终相厮守的痴情,表现女子心理细致入微,真切感人。

上片以景衬情,描写了歌妓的外表,借明媚的春光反衬出女子的愁苦和心烦意乱。

开篇即写春来:“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春天以来,他就一直杳无音讯;桃红柳绿,都是伤心触目的颜色,一颗芳心无处能安放。

太阳已升上树梢,黄莺也已在柳条间鸣啼穿梭,可她却只管懒压绣被、不愿起床,更不愿梳妆打扮,只是愤愤然地喃喃自语:“恨薄情郎一去,音书无个。

”下片侧重心理描写,词人以歌妓的口气直抒胸臆,表现了女子的生活理想和愿望,贴切而细腻。

定风波 全文注释及译文

定风波 全文注释及译文

定风波全文注释及译文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者:苏轼(宋)
注释:
乍暖还寒时候:初春时温暖的阳光短暂而又寒冷。

将息:休息,放松。

三杯两盏淡酒:喝了几杯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怎么能与晚来的寒风相抗衡呢?
雁过也,正伤心:即便是飞过的候鸟,也是伤感的。

满地黄花堆积:黄花堆积在地上。

憔悴损:形容憔悴不堪。

如今有谁堪摘:如今还有谁能够采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独地守在窗前,心情何等沉重?
梧桐更兼细雨:梧桐树上更是细雨纷纷。

到黄昏、点点滴滴:一直到黄昏,雨滴仍在不停地落。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情景怎不让人感到愁绪万端!
译文:
初春之际,天气时而温暖时而寒冷,让人难以调息。

喝了几杯淡酒,也无法抵挡夜晚来临时猛烈的寒风。

即便是几只飞过的候鸟,也使人
感到伤感。

地上堆积着已经凋谢的黄花。

容颜憔悴不堪,如今已经没
有人能够采摘它们。

孤独地守在窗前,独自面对黑夜。

细雨悄悄地落
在梧桐树枝上,一直落到黄昏时分。

这样的情景,实在让人感到愁绪
丛生。

如果大家有什么无法理解的地方,请留言给我,我可以尽力帮助你们。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翻译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翻译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翻译《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注释(1)定风波:词牌名。

(2)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3)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4)已而:过了一会儿。

(5)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6)吟啸:放声吟咏。

(7)芒鞋:草鞋。

(8)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9)料峭:微寒的样子。

(10)斜照:偏西的阳光。

(11)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12)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全文及注释
定风波
白居易
《定风波》是白居易的一首诗,以其独特的构思和优美的语言
脍炙人口。

以下是《定风波》的全文及注释:
苏轼状元才,共和之后居住在琴台之南的花间洞,以游戏为乐,不肯屈节。

忧国忧民,有似景川之中释之忧圣之瘦死,天子赐之
四方文坛,史称文省。

莫听穷途之哭泣,紧握佳丽莫宽怀,胸中只争名与利,屋上尚
存没有太阳。

世事恒然如此,总有人塞住名门阁,不要迷向肉欲愚昧。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有才无德,百花谢半晌。

总有人为了追逐名利,而失去了做人的根本。

好比一棵树想要
静心休息,却被风不断地吹动;儿子想要孝养父母,却遭遇了亲
人的冷落。

人如果只有才华而没有品德,那就如百花谢落了一半。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只剩下孤零零的驿站,寂静无人,我独自沉浸在黄昏的忧愁之中。

更望风尘来相扰,怅悔年少昏狂事,赌博输了都不怨。

我更希望有人来扰乱这片寂静,后悔年轻时的幼稚和冲动,赌
博输了应该自己承担,不应怨恨他人。

可怜未遂平生愿,徘徊思想神魂颠。

可怜我没有实现平生的愿望,在徘徊中思考,思想犹如神魂颠倒。

天阅世间事,无人来共嗟。

天地自己审视这世间的事,也没有人来共同哀叹。

江山纷杂人事忙,只有咸阳为君妻。

江山纷杂,人们忙碌奔波,只有咸阳是我心中的妻子。

注释:
1. 白居易:唐代文学家,以其豪放的诗风而著名。

2. 苏轼: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为北宋文坛的代表人物之一。

3. 状元才:指苏轼的才华卓越,是科举考试的状元。

4. 琴台:即苏轼的住所,位于官员居住区。

5. 忧国忧民:苏轼担忧国家和人民的局势和命运。

6. 景川:指唐代文学家刘禹锡。

7. 赐之四方文坛:指皇帝对苏轼赋予文坛的赞誉和嘉奖。

8. 紧握佳丽莫宽怀:表示不要轻易放弃美好的事物。

9. 没有太阳:暗喻生活缺乏阳光和希望。

10. 塞住名门阁:比喻被权势和名利所束缚。

11. 肉欲愚昧:被物质享受和欲望所迷惑。

12. 树欲静而风不止:比喻心有所向,却有外界干扰。

13. 子欲养而亲不待:强调对家人的关爱却遭遇冷漠。

14. 有才无德:强调才华有限,缺乏道德品质。

15. 百花谢半晌:形容优秀人才的消逝。

16. 驿外断桥边:指驿站,寂静无人的地方。

17. 怅悔年少昏狂事:对年轻时的冲动和错误的行为感到懊悔。

18. 赌博输了都不怨:指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

19. 徘徊思想神魂颠:形容内心的纷乱和思考的困惑。

20. 任何人来共嗟:表示无人能体会独处时的苦闷与忧愁。

以上是《定风波》的全文及注释。

这首诗以深沉的思考和优美
的诗句描述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痛心和忧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