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四个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显著特点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1.强调作品的整体意识对作品整体意识的追求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们祖先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心灵的寄托。

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过将个体置于自然环境中,实现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2.强调对作品意境的追求作品的“意境”就是作品内部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它透漏出作者的一种情感、人生体验、内心的祈求与期盼,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意识,使自然万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外界的一事一物,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到人的内心世界。

它从很多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有别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特点,它是具体而抽象的,注重外形表现并富有神韵的,它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二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天道、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三是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四是继承性与代性相统一。

高三政治文化知识点

高三政治文化知识点

高三政治文化知识点在高中政治课程中,文化生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还包括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以及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本文将对高三政治文化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

一、文化的定义与特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如建筑、服饰、工具等;精神文化则包括思想、信仰、道德、艺术、科学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成果。

文化具有以下特征:1. 传承性:文化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它通过教育、习俗、传统等方式在社会中流传。

2. 多样性:不同的民族、地区、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具有鲜明的多样性。

3. 相对稳定性:尽管文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渐进的,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4. 创造性:文化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不断地被创新和发展。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1. 文化与经济: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同时,文化也反作用于经济,先进的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科技创新。

2. 文化与政治: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方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文化也能够影响政治,通过塑造公民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文化对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起到关键作用。

三、文化的作用1. 教育功能:文化通过教育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

2. 凝聚功能: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社会团结和稳定。

3. 导向功能:优秀的文化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创新功能:文化鼓励创新思维,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四、文化发展与创新1.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显着特点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1.强调作品的整体意识对作品整体意识的追求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们祖先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心灵的寄托。

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过将个体置于自然环境中,实现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2.强调对作品意境的追求作品的“意境”就是作品内部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它透漏出作者的一种情感、人生体验、内心的祈求与期盼,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意识,使自然万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外界的一事一物,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到人的内心世界。

它从很多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有别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特点,它是具体而抽象的,注重外形表现并富有神韵的,它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二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天道、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三是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四是继承性与代性相统一。

文化的基本特征

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文化的基本特征1、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2、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3、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4、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5、积累性与变异性的统一二、个人理解文化具有自然性,人们只有通过改造自然才能获得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活动,自然为人类创造文化提供了条件。

同时创造文化的人属于生物界的一个种群,具有生物的本能属性。

文化具有超自然性,人类在实践中创造了文化,带有人类烙印的自然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因而具有超自然性。

人们的文化素养是后天习得的,而非生物遗传,具有超生命体有机体自然属性,也就是超自然属性。

文化是由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创造的,人类任何一项成就往往和个体聪明才智的发挥是分不开的,例如古希腊的“哲学三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思想界的“三圣”老子、孔子、墨子,近代英国的牛顿近现代的美籍犹太人爱因斯坦。

但同时个体的创造取得的进步都是建立在时代发展和群体智慧基础之上的。

苏格拉底和孔子等人的思想只能出现在公元前700-800年而不是原始社会或新石器时代。

个体行为也要受到超个体性的文化模式的制约,任何社会个体,不论其个体意识多强,其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也必然受到周围文化环境的影响。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但由于当时思想文化的限制,也就不可能取得类似地理大发现那样的成就。

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地理的因素各不相同,由此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必然存在差异。

文化具有民族性,各各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文化的阶级性虽然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但其只要存在阶级,就不能否认文化的阶级性。

阶级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阶级性是衡量时代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文化阶级性的产生与文化的积累和进步相一致,文化阶级性的变化趋势是衡量时代文明程度的标志。

文化的基本特征

文化的基本特征

WORD格式一、文化的基本特征1、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2、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3、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4、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5、积累性与变异性的统一二、个人理解文化具有自然性,人们只有通过改造自然才能获得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活动,自然为人类创造文化提供了条件。

同时创造文化的人属于生物界的一个种群,具有生物的本能属性。

文化具有超自然性,人类在实践中创造了文化,带有人类烙印的自然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因而具有超自然性。

人们的文化素养是后天习得的,而非生物遗传,具有超生命体有机体自然属性,也就是超自然属性。

文化是由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创造的,人类任何一项成就往往和个体聪明才智的发挥是分不开的,例如古希腊的“哲学三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思想界的“三圣”老子、孔子、墨子,近代英国的牛顿近现代的美籍犹太人爱因斯坦。

但同时个体的创造取得的进步都是建立在时代发展和群体智慧基础之上的。

苏格拉底和孔子等人的思想只能出现在公元前700-800年而不是原始社会或新石器时代。

个体行为也要受到超个体性的文化模式的制约,任何社会个体,不论其个体意识多强,其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也必然受到周围文化环境的影响。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但由于当时思想文化的限制,也就不可能取得类似地理大发现那样的成就。

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地理的因素各不相同,由此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必然存在差异。

文化具有民族性,各各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文化的阶级性虽然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但其只要存在阶级,就不能否认文化的阶级性。

阶级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阶级性是衡量时代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文化阶级性的产生与文化的积累和进步相一致,文化阶级性的变化趋势是衡量时代文明程度的标志。

中华文化四个特点

中华文化四个特点

中华文化四个特点中华文化具有四个特点,它们是:相对主义,一元主义,仁性关怀,直觉中和理性。

相对主义是指,中国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相关、互为依存的,没有绝对的独立的存在;儒家的折衷主义、中庸之道,道家的辩证法、相对论,佛家特别是华严宗的依存论、缘起论等都否定了绝对的实体观念,表现出关联主义、互为联系的思想。

而西方人是绝对主义者、实体主义者,他们肯定实体的独立的存在,由此而提出原子论、个人自由论。

这些东西是中国文化孕育不出来的。

一元主义是指,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灵肉一体,人物同融,个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譬如,中国的神是内在于宇宙、内在于自身的,“上帝”与人合一;盘古创造世界,他自己化成了日月星辰以及河流草木;“太极”也是在宇宙之内,它生成两仪(阴阳、乾坤等)、四象(东西南北、春夏秋冬、吉凶祸福等)、八卦,以及世界万物。

而西方人与此不同,他们是二元主义者,天人分离,灵肉分裂,社会矛盾对立;他们以绝对的旁观者的态度看待宇宙,认为世界是一架与自己不相关的机器;西方的神也是外在的,上帝高高在上,统治着世界,并把神圣的定律塞给这个世界。

正因为个人与自然相抗,所以西方人主张战胜大自然,并由此发展起近代科学技术;正因为个人与社会冲突,“他人就是地狱”,所以西方人要以法律规范人们的行动;也正因为精神生命与肉体生命的二元对立,所以西方人只能选择满足其一,中世纪压抑肉体、满足精神,现代则精神空虚、满足肉体。

中国人则是“身心不二”,形上的“道”、形下的“器”结合,体(本体)、用(运用)一如的,精神生命与肉体生命相互依存,“道身”(精神生命)与“根身”(肉体生命)超切循环(既超越又切入),一方面精神生命建立在肉体生命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精神生命又反过来影响肉体生命,此即儒家的“以德润身”,道家的“复归其根”;中国文化即是超切主义的,既超越世俗又切入生活,没有绝对的超越,也没有绝对的切入;没有绝对的主体,也没有绝对的客体。

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传统文化基本特征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显着特点1,世代相传。

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1.强调作品的整体意识对作品整体意识的追求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们祖先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心灵的寄托。

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过将个体置于自然环境中,实现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2.强调对作品意境的追求作品的“意境”就是作品内部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它透漏出作者的一种情感、人生体验、内心的祈求与期盼,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意识,使自然万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外界的一事一物,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到人的内心世界。

它从很多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有别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特点,它是具体而抽象的,注重外形表现并富有神韵的,它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二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天道、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三是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四是继承性与代性相统一。

文化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文化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文化的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艺术表现、社会制度、科学技术等综合体系,是人类精神追求和物质创造的产物。

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社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二、文化的特点1.综合性:文化是多种要素综合而成的系统,包括思想观念、艺术表现、社会制度等多方面内容。

2.开放性:文化是开放的系统,吸收外来文化元素并融合创新,实现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3.相对性:不同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环境中形成,具有相对性和历史性。

4.传承性:文化是在社会生成过程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是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

三、文化的功能1.认同功能:文化是人类认同感的来源,是一个社会群体形成认同意识和精神归属的重要载体。

2.维系功能: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内部联系的纽带,能够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3.创新功能: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创新的源泉,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4.传承功能: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历史的传承者,能够延续文明成果,保留历史记忆。

四、文化的分类1.宗教文化:以宗教思想、教义、仪式为中心的文化形态,包括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等。

2.民族文化:不同民族和族群形成的文化形态,包括汉族文化、藏族文化、维吾尔族文化等。

3.地域文化:以地理区域为界限形成的文化形态,包括中原文化、江南文化、西南文化等。

4.时代文化: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形态,如古代文化、现代文化、当代文化等。

五、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传播是指文化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和交流,包括文化的内部传播和外部传播两种形式。

文化的内部传播是指文化元素在一个社会内部间的传递和演变,外部传播则是指文化元素在不同社会之间的传递和交流。

六、文化的交流文化的交流是指在不同社会和群体之间的文化元素相互传递和融合的过程,包括民族文化的交流、地域文化的交流、宗教文化的交流等。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显着特点1,世代相传。

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1.强调作品的整体意识对作品整体意识的追求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们祖先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心灵的寄托。

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过将个体置于自然环境中,实现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2.强调对作品意境的追求作品的“意境”就是作品内部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它透漏出作者的一种情感、人生体验、内心的祈求与期盼,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意识,使自然万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外界的一事一物,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到人的内心世界。

它从很多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有别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特点,它是具体而抽象的,注重外形表现并富有神韵的,它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二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天道、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三是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四是继承性与代性相统一。

一、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的形成,是由先秦“百家争鸣”发展的必然结果。

专业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专业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是说有着五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其它国家历史都很短暂,因为历史上它们不是已经消亡就是被同化了。

博大精深是说我们的历史积蕴很厚,内涵很深,牵涉人类的方方面。

面包罗万象。

这两点对我们当然很重要!我们能从深厚的历史取之不尽的营养中取其精华,将我们的民族文明更好的一直传承发扬下去,我们中华凭着丰厚的底蕴经历五千年风雨烽火屹立不倒,是我们的骄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

史学典籍存传。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中国文化的特质有哪些?中国文化的特质,第一是多元性,第二是包容性,第三是连续性。

一、中国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儒家思想是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大传统。

但实际上要从中国文化的整体来讲,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始终是并存的,这说明中国的学术思想具有多元的性质。

二、中华文化的另一个特质,是它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不排外,儒家思想对佛道的包容和吸收是一个显例。

道教也是多方面吸收。

中国人也不排外,即使是偏远的文化不发达的穷乡僻壤,那里的民众也不排外。

遇有不同国度、不同风俗的人们,他们对不同的衣着打扮会好奇、会围观,但是绝不嘲笑。

也可以说,包容性是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

三、中国文化还有一个特征是它的连续性。

五千年的文明,三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其文化的思想和礼俗,大体上延续下来了。

中间当然有变异,有时也会产生文化的断裂,但中国文化的根脉、种姓特征、风俗习惯,可以说一直延续到现在,这和书写工具汉字有很大关系。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3、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简单来说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

具体人类文化内容指群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工具,附属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规范,律法,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兼容并包性的具体体现
2、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对人的宽容, 人与 人之间友爱相处, 以形成人际关系的和谐。 孔子提出“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思 想,并要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化书》中 说:“抑人者人抑之,容人者人容之。” 《易传》说:“君子以厚德载物。”是 说君子应当有大地之广阔胸襟,以宽厚 之德包容万物。
河南方言
北京人教河南人唱歌:“太阳啊,我伟大的 母亲,你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 下………!” 还没唱完,河南人就说北 京人:“你累不累啊,看我们是怎么唱 的。” 河南人接下来唱到:“日头啊! 俺里娘,你见天从东边日溜上去,从西边突 路下来,你使里慌不使里慌啊?”...
河南方言
• 河南人到北京买布, : • 河南人问售货员说:嫩这布咋嫩苦楚啊 , 售货员不解 • 河南人又说:苦楚斗是不平展 • 售货员仍是不解 • 河南人怒了,说 :你咋嫩迷瞪哩,各仪人. 你斗不会给我拿个光牛哩 !
兼容并包性的具体体现
3、在处理思想文化方面: 要达到“百家争鸣”、“各擅胜场”的和 谐局面。 梁启超描述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局面: “孔北老南, 对垒互峙、九流十家, 继轨 并作。如春雷一声, 万绿齐茁于广野;如 火山乍一裂, 热石竞飞于天外。壮哉!非 特我中华学术大观,亦世界学史之伟迹 也。”
在中国文化中, 反映地方乡土情调的莫 过种类繁多与风格各异的地方戏曲, 如 川剧、越剧、沪剧、湘剧、闽剧、吕剧、 藏剧、秦腔、二人转、河北梆子、京韵 大鼓等等,几乎每个省都有反映自己地方 特色并深受本土人民欢迎的地方戏曲。 这种带有乡土气息的文艺,如百花盛开, 构成丰富多彩的中国戏曲文化。
3、地方戏曲与田园文学
2、道家自然主义的补充

文化的基本特征

文化的基本特征

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概念是19世纪末由人类学家首先提出创用的。

第一个明确而全面的文化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在1871年定义的,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

”自泰勒以后,又出现了许多文化的定义。

20世纪50年代晚期,A.L.克罗伯相克莱德·克拉克曾从文献中收集了一百多个文化定义。

最近的文化定义,已越来越倾向于清楚区分实际行为的一面与存在于行为背后的抽象价值观、信仰和世界观这另一面。

也就是说,现在的学者倾向于视文化为“不是可见的行为”,是“人们用以解释经验和导致行为并为行为所反映的价值观和信仰”。

因此,可以这样给“文化”下定义:“文化是一系列规范或准则,当社会成员按照它们行动时,所产生的行为应限于社会成员认为合适和可接受的变动范围之中。

”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人们已对所有各种文化共有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

对这些基本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文化本身的重要性及其功能。

1、文化的共有性文化是一整套共有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使个人行为能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

人类由其自然属性组成社会,并因此而获得“社会性”。

因为人们共有一种共同的文化,所以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下能互相预知对方的行为并能作出相应的反应。

一群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假如流落在一个荒芜的海岛上一段时间,似乎可能成为一个多样性所谓“社会”——因为组成这个“社会”的成员们此时此地会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即生存——并由此甚至会发展出一些共同生活与工作的技能。

但是,这群人中的每个成员仍然都会保留其特性及文化背景,而一旦当这些成员被救出荒岛,则这个群体也就会立即解体。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临时的“社会”群体终究只是一个聚合体,而不是一个文化统一体。

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如果给社会下一个定义,则可把社会定义为:占有一些特定地域的人类居群的综合体,在这些地域中的人互相依存,并共有一种文化。

文化的几种基本特征

文化的几种基本特征

文化的几种基本特征刚刚这位同学与大家一起分析了文化建设的形势。

而我想问问大家对于“文化”究竟了解多少啦?有人能说出关于文化的一些特征嘛?既然没有那么接下来就由我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文化的几种基本特征:一.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民族区域产生、演变的, 因此任何一种文化都既有其时代性, 又有其民族性。

认清这一点, 许多文化现象中的纠葛可以得到解决。

(PPT)从时代性来说, 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奴隶制文化、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出现过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工商文化, 等等。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虽然各有特色,但总可以根据其时代性而划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

但是随着文明的推演, 在近现代工业文明的熏陶, 无论中西欧亚, 这些传统的习性和观念或迟或速都会发生变化。

(PPT)文化除了时代性以外, 还有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即使处于同一个时代, 其文化也会各呈特色。

如果说同一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已有差异, 那么由各个时代积淀起来的不同民族的文化, 其差异就更加明显。

仅以中西文化的民族差异而言, 就很说明问题. 在西洋的文学上我们举几个代表人物:如荷马、但丁;完把这些放在一起, 我们就感到一种共同的风格:庄严和伟大, 但却不免有种气势逼人的感觉。

而中国:如《诗经》、屈原的离骚和陶渊明的诗篇, 我们也极易感到有一种共同的风格:高明而自然, 在中国人看来, 又是极亲切的。

依上可见, 时代性与民族性乃是任何一种文化无不具备、不可或缺的两种基本属性。

没有文化的时代性, 文化的时代精神便无从体现没有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民族精神便无从反映。

二.文化的自我延续与自我更新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自我延续和自我更新这两种机能, 然唯有文化心态健全的民族才能做到不断进行调适, 以求得稳定与发展、静态与动态、延续与更新的辩证统一, 达到文化生命之树生生不已, 枝繁叶茂。

文化的自我延续是文化生命保持自我同一性的需要, 它是相对稳定的经济、政治生活在文化形态方面的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以“德治”代“政治”——政治道德化
• (1)为政必先“正名”: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 • (2)为政在于“欲善”。 • (3)为政在于“正身”。
三、泛道德性
• 2、以“礼治”代“刑法”——法律道德化
• 儒家强调德治,企图把刑治的强制力量消解为道 德理性的自觉,如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 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 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 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 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在孔子看来, 政、刑的效果虽然明显却有限,特别是不能从根 本上解决问题,而只有道德的力量才是无限的。 儒家讲求的就是仁政与德政,以及礼的树立。
2、道家自然主义的补充
最后, 在人生层面上, 道家也是采取了 与儒家不同的论辩方式。儒家的目标在 于追求一个充满“浩然之气”的刚健有 为的人生;道家则从相对的立场出发, 企图达到一种淳朴、无为、守柔、不争 的和谐人生。保持和维护整体生命的和 谐稳定,强调“保身”、“全生”、 “养亲”、“尽年”,并要求自然而然 地对待现世,反对任何形式的矫揉造作 和虚伪。
三、泛道德性
3、 以“人治”代“法治”——泛道德主义 对专制主义的影响 社会的清浊与政治的好坏取决于人君之德
人君之德的重要表现则在用人,用人得当,便 是人君有德,用人不当,便是人君无德 取人的标准,重在修身,因此人君务在 “修 己”,然后再以德取人
四、乡土性
乡土性的渊源与发展
中国文化的乡土情谊深受儒家的培植 中国文化中的 “乡里”观念,最初具有宗法血 缘的意义,因此尊重宗族乡党即是尊重宗法血 缘关系 地域关系代替了血缘关系,“乡党”演变为 “乡土” 从宗教的层面来看,中国文化也有亲土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显著特点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1.强调作品的整体意识对作品整体意识的追求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们祖先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心灵的寄托。

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过将个体置于自然环境中,实现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2.强调对作品意境的追求作品的“意境”就是作品内部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它透漏出作者的一种情感、人生体验、内心的祈求与期盼,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意识,使自然万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外界的一事一物,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到人的内心世界。

它从很多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有别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特点,它是具体而抽象的,注重外形表现并富有神韵的,它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二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天道、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三是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四是继承性与代性相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的四个基本特征
文化的四个基本特征
1,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
2,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
3,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4,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