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表外储层动用条件和出油能力研究
第15讲储层含油性的评价方法
第15讲 储层含油性的评价方法
张元中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测井解释与生产测井》
主要内容
1. 储集层含油性的定性解释
2. 纯地层的含水饱和度计算
3. 泥质砂岩地层饱和度计算 4. 油气层的快第3节
油气层的最小电阻率(Rt)min,当储集层的电阻
率Rt大于(Rt)min时,可以判断为油气层。
适用范围:储集层岩性、物性、地层水矿化度
相对稳定的地层。
1.储集层含油性的定性解释
(Rt)min的确定方法:估算法;统计法。
估算法:先确定目的层的情况,根据阿尔奇公 式进行估算。
( Rt ) min FRw / S w , F a /
层状泥质:泥质以薄层状存在于岩石中,使岩
石的有效孔隙度减小。
e t tVlam t (1 Vlam )
3.泥质砂岩地层含水饱和度计算
结构泥质:泥质以颗粒或结核的形式存在于岩 石中,取代岩石骨架的一部分,不影响岩石的有 效孔隙度。
3.泥质砂岩地层含水饱和度计算
分散泥质和层状泥质对岩石的有效孔隙度有影 响。泥质与有效孔隙度的关系:
阿尔奇公式法
I Rt / Ro b / Sw
n
F Ro / Rw a / m
a b Rw 1 / n Sw ( ) m Rt
So 1 Sw
解释参数:n=2,m=2,a=1,b=1
2.纯地层的含水饱和度计算 阿尔奇公式求冲洗带含油饱和度
I xo Rxo / Ro b / Sxo Fxo Ro / Rmf a /
3.泥质砂岩地层含水饱和度计算
分布形式:层状泥质,结构泥质,分散泥质。 泥质的分布形式:对电阻率测井产生显著的影
纯油区薄差油层和表外储层试井解释方法分析与认识
n( 三) 二
rw
1 面径 向流压力梯度分布
公 式 : P d
_
・
d
1I’ I 。 ’ 一
÷
K 2
-
rw
根 据 平 面径 向流 的达 西 定 律 , 平 面径 向流 流 则
X 区 纯油 区于 17 91年投 入 开发 , 基础井 网采用 40 井 距 四 点法 面 积 井 网 , 、 一 套 层 系 合 采 , 0m 萨 葡 平均 单井 射开 砂岩 厚 度 3. 4 有 效 厚度 2. 9 9 3m, 1 2m。 1 8" 1 9 年 进行 一次 加 密调 整 , 网部署 采 用新 98- 9 3 - 井
力偏 低0 6MP , . 1 a 采用合 理参数 计 算的地层 压 力值与注 采 比的 关 系符 合油 田开发规 律 。 建议 今 后应 用产
液剖 面 综合分析 出液厚度 , 并考虑砂 体发育 情况 编制 软件精 确计 算单 井 的实际供 油 面积 , 高地 层压 力 提 的解 释精 度 ; 出径 向流 直线段 井 采 用关井 末 点压 力分析 地层 压 力水平 , 关井时 间短 的条件 下 , 压 不 在 该
网, 主要开采表外储层及动用差的表内薄差层, 平均
收稿 日期 :0 9 1 8 2 o 一l —2 作者简介 : 王雪萍 (9 o , ,0 8年毕业 于大庆石油学院地球 探测与信息技 术专业 , 1 8 ~) 女 2 0 油藏助理工 程师, 现主要从 事测
井 资料 的 处 理 解 释 工 作 。
16 3
内 蒙古 石 油化 工
21 年第 4 00 期
纯油区薄差油层和表外储层试井解释方法分析与认识
石油储层特征分析及优化开发研究
石油储层特征分析及优化开发研究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广泛使用的能源资源之一,其开发和利用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而石油储层则是石油开采的基础和关键,它是指由特定岩石层组成的地质体,内部包含着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资源。
因此,对石油储层的特征和开采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优化,对于提高石油开发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石油储层的特征分析石油储层是由不同的岩石组成的,其特征也会因岩石的类型和组成而不同。
一般来说,石油储层的特征分析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 岩石的类型石油储层中最常见的岩石类型是砂岩、泥岩和碳酸盐岩等。
不同类型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力学性质,对储集石油的能力也不同。
例如,砂岩普遍具有高孔隙度和渗透率,而碳酸盐岩则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2. 岩石孔隙结构岩石的孔隙结构也是研究石油储层特征的重要方面,其包括孔隙类型、孔隙度和连通性等。
一般来说,孔隙度越高,储集的石油量就越大。
而连通性则影响了石油的流动性和采收率。
3. 岩石的渗透性石油的渗透性是指石油渗入岩石孔隙中的能力。
渗透性越高,石油在石油储层中的迁移速度就越快,开采效率就越高。
因此,渗透性也是石油储层中另一个重要的特征。
4. 岩石的脆性和强度岩石的脆性和强度影响了其在地质作用过程中的形态和结构,也影响了储层的稳定性和开采效率。
研究岩石的脆性和强度可以为石油储层的优化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石油储层优化开发方法研究不同的石油储层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在优化开发方法时需要因地制宜、因储量制宜。
下面列举了一些石油储层优化开发方法的具体研究内容:1. 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不同的储层需要采用不同的开采技术来提高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
例如,对于低孔隙低渗透率的石油储层,可以采用水平井钻探技术或人工压裂技术来提高储油层的渗透性和采收率。
2. 优化地质勘探工作对于正在勘探中的石油储层,可以通过地球物理勘探、钻探技术等手段来获取更为准确的地下地质信息,为后续开采工作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支撑。
油田三次加密井动用特点研究
油 田三 次 加 密 井 动 用 特 点 研 究
龙 江 勇 杨 艳 平 陈 永 达 ( 大庆油 田有限责任公司第 四采油厂 )
摘要 油 田水 驱 开发 经 历基 础 井 网 、一 次调 整 、二 次 加 密后 , 目前 开始 针 对 薄 差层 和表 外
储 层 实 施 三 次 加 密调 整 , 由 于 三 次 加 密 并 开 发 的 目的 层 岩 性 和 物 性 较 差 , 油 层 的 纵 向 非 均 质 性
1 好 沣好 采连 通 方 向多 l ) 4个 层 , 比 例 达 到 4 .% 。 这 类 层 同 位 素 剖 面 显 示 相 对 吸 水 量 占 全 井 38
平 均 在 2 . % 以 卜1 4o ‘ .
I 有 采个 注无 6
2 同 层 系 无 采 出 井 点 , 但 与 一 次 井 和 二 次 井 )
供 技 术借 鉴 的 目的 。
关 键 词 三 次 加 密 井 动 用 分 析 提 高 效 益
D I 1 3 6 / . s n. 0 5 1 9 . 0 0 0 5 0 : 0. 9 9 i i s 2 9 - 3 2 1 4 1. 7.0
2 0 年 某 油 田 某 区 块 陆 续 投 产 三 次 加 密 井 ,共 08 分 为 两 个 区 块 I 、I块 , 井 距 为 1 1 4 块 I 4 ×1 1 m五 点 法 布 井 。 目 前 共 有 油 水 井 10口 ,其 中 油 井 7 2 2口 , 注水井 4 8口 。 其 中 I 于 2 0 年 底 陆 续 投 产 完 毕 , 块 08 共有 油水井 7 1口 , 油 井 4 3口 , 注 水 井 2 8口 。 目
明显 以及 平 面分 布 复杂 等 客观 条件 ,决 定 了注 水 开发 的难 度越 来越 犬 。通 过对 油 田 某 区块三 次 加 密 井油 层动 用特 点进 行 深入研 究 ,利 用动 、静 态资料 ,深入 分 析 油层 发 育特 点 ,剖 面 动用 状
强碱三元复合驱油层动用状况分析
试 验方 案设 计采用 “ 前 置聚 合物段 塞+ 三元 复合驱 主段 塞十 三元 复合驱 副 段塞 + 后 续保 护段塞 ” 组合段 塞 注入 模式 。 目前正 处于 后续 聚合物 保 护段塞 阶
段。
有所降低 , 但仍保持在8 0 %以上 , 剖面反转后通过及时有效地优化调整可以减
缓反 转 程度 , 目前 1 0 1 2 1 剖 面反 转井 高 、 低 吸水层 段 的相对 吸水 量分 别 为 1 9 . 2 %
试验目的层萨m4 -1 o 油层, 平均砂岩厚度l I . 7 m, 平均有效厚度8 . 8 m, 平 均渗透率6 7 6 ×1 0 - 3“ m2 , 面积1 . 4 2 k m2 , 孔隙体积3 4 1 . 7×1 0 4 m3 , 地质储量
1 7 6 . 5 X 1 0 4 t , 采用1 2 0 m井距 五点 法 面积 井 网 。
一
个射开层数的2 2 . 4 %, 有效厚度大于2 m的层数最多达7 2 个, 占整个射开层数的
4 6 . 8 %, 发育 砂岩 厚度2 6 6 . 5 m, 有 效厚 度2 4 3 . 3 m, 平均有 效渗透 率0 . 8 2 3 2 m2 。 从
试验 区各沉积单元钻遇有效厚度分级情况看, 萨I 1 1 4 —1 啪 层有效厚度大于l m
科 学论 坛
I ■
C h i n a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R e v i e w
强 碱 三 元复 合 驱 油层 动用 状 况 分 析
胡春 华
( 大庆 油 田采油 六 厂试验 大 队技术 室 )
【 摘 要]本文通过试验区3 2 口连续井各沉积单元、 不同有效厚度级别、 不同有效渗透率级别吸水状况分析 , 初步总结出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油层动用特点, 试验区油层有效厚度动用 比例达9 0 %以上, 有效厚度大于2 m, 渗透率大于0 . 3 7 m2 油层有效厚度动用比例最高; 三元段塞注入后, 表外储层动用程度可达7 0 " / o 以上 ; 在注 入化 学剂 0 . 4 P V 剖 面发生 反转 , 注入 剖 面反转 后油层 动用 程度 有所 降低 , 但 仍保持 在8 0 %以上 ; 同时及时 有效地 提 出改善 油层 动用状 况 的措施调 整 方法 , 为进 步 提 高试验 效 果奠 定基 础 。 [ 关键词] 三 元复 合驱 油层 动 用 措 施调 整 中图分类 号 : T E 3 5 7 . 4 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9 — 9 1 4 X ( 2 0 1 4 ) 0 6 — 0 4 0 4 — 0 2
文51沙二上表外储量储层认识研究
文51沙二上表外储量储层认识研究摘要:濮城油田文51北块1983年发现,1985年开始滚动勘探开发,至今已走过了近27个年头,目前油藏已进入高含水开采后期,并积极利用三维地震、储层精细解释等手段,对文51表外储量进行研究,重点对文51沙二上未动用表外储量进行重新认识,确定储量基础,并利用事故井进行试油和井网完善,为文51油藏下步挖潜提供了储量接替。
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层系的优化组合,层间动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油藏的开发效果逐步提高。
关键词:表外储量井网重组层系优化储层解释一、油藏概论文51断块区地处河南省濮阳县户部寨乡与文留乡境内,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区域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濮城、文留构造的结合部,北与濮城油田南区相连,西以文51断层为界,东、南以文128断层为界,南北长约6km,东西宽约2.5km,构造面积近15km2(图1-1)。
1994年沙二段复算含油面积9.3km2,石油地质储量939×104t,其中沙二下含油面积8.7 km2,石油地质储量818×104t,沙二上含油面积2.4km2,石油地质储量121×104t。
由于文51沙二上油藏处于濮城沙二上主体油藏边部,储层发育较差,除个别井电测解释为油层外,多为干层、未解层,开发过程中一直未作为整体进行系统开发,储量动用程度低。
文51油藏主力层系为沙二下1-8,沙二上储量121×104t仅为文51南块沙二上1、沙二上3.6储量,对文51沙二上、沙三上储层研究投入少,导致表外储量认识不足,仅通过个别井区的试采进行了局部挖潜。
文51沙二上油藏具备较高的产能,但受到认识程度的限制,文51沙二上油藏尽在部分具备电测解释的区域进行了试采二、沙二上储层研究1.储层属性参数的确定本次油藏描述通过测井资料的声波时差、自然伽马和自然电位、感应电导率等进行标准化处理,对泥质含量、粒度中值数、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进行研究,建立了计算关系式:自然伽马求取泥质含量(vsh,百分数)的关系式:lgvsh = 1.6277*△gr + 0.250(r=0.7781);泥质含量求解粒度中值(md,mm)的关系式:lgmd = ―0.0302 vsh―0.8391 (r=0.7816);声波时差(△t,μs/m)、泥质含量和孔隙度(φ,百分数)的关系式:φ= 0.1444*△t―0.1883* vsh-16.88(r=0. 8849)孔隙度、粒度中值确定渗透率(k,10-3·m2)的关系式:lgk = 0.1206*φ + 16.9185*md-2.3875(r=0.9715)。
储层“四性”关系与电测油层的解释资料讲解
储层“四性”关系与电测油层的解释五、储层“四性”关系与电测油层的解释(一)、储层的“四性”关系储层的“四性”关系是指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与电性之间的关系。
沉积相是控制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的主要因素,电性是对其三者的综合反映,不同的沉积相带,决定了不同岩性、物性和含油性,并决定了不同的电性特征。
只有正确地认识岩性,准确地掌握沉积环境、沉积规律和所处的沉积相带,认清各种岩性在电测曲线上的反应,才能正确地认识它的物性和含油性,才能与电性特征进行有机的结合,正确地进行油水层判断,提高解释符合率和钻井成功率。
测井曲线能反映不同的岩性,尤其对储集层及其围岩有较强的识别能力。
南泥湾油田松700井区长4+5、长6储集层测井显示:自然电位曲线为负异常,自然伽玛低值,微电极两条曲线分开,声波时差曲线相对较低,而且比较稳定,电阻率曲线随含油性不同而变化。
泥岩表现为:自然电位为基线,自然伽玛高值,微电极两条曲线重合,声波时差曲线相对较高,且有波动,电阻率曲线表现为中-高阻。
过渡岩性的特征界于纯砂岩与泥岩之间。
储层的钙质夹层显示为,声波时差低值,自然伽玛低值,电阻率高值;而泥质、粉砂质夹层显示为,自然伽玛增高,电阻率增大。
普通视电阻率曲线的极大值对应高阻层底界面。
感应曲线及八侧向曲线在储集层由于侵入而分开,而在泥岩及致密层3条曲线较接近。
但是,由于该区大部分井采用清水泥浆,所以,井径曲线在渗透层曲线特征不明显,微电极曲线在渗透层特征不明显。
长4+5储层岩性致密,渗透率值比较集中,在渗透性较好的储层段,一般含油性较好。
长4+5油层组含油层的曲线特征比较明显,油、水层的特征总体上便于识别。
电阻率曲线是识别油水层最重要的曲线。
理论上来说,感应曲线因其在地层中的电流线是环状的,那么,地层的等效电阻是并联的,它比普通视电阻率曲线及侧向测井更能识别相对低阻的地层。
所以,一般最好用感应测井曲线识别油水层。
油层电阻率幅度大,含油段的储层电阻率是水层电阻率的1.5—4倍,深、浅探测幅度差小,含油层的深感应电阻率大致为50—150Ω•m。
喇、萨、杏油田表外储层分类标准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Apr������ , 2019
第 38 卷第 2 期
Petroleum Geology and O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
Vol������ 38 No������ 2
DOI: 10������ 19597 / J������ ISSN������ 1000⁃3754������ 201809016
喇、 萨、 研究院, 黑龙江 大庆 163712)
摘要: 表外储层是砂岩向泥岩演化的过渡性岩相, 非均质性强、 物性差异大, 二次加密调整后部分表外储层仍难以动用。 为提高表外储层挖潜程度, 基于岩心水洗分析、 压汞、 测井资料等, 以长垣Ⅰ类独立表外、 Ⅱ类独立表外储层为研究对 象, 分析在当前开发条件下表外储层的动用难易程度。 通过确定当前开发条件的表外储层分类物性、 含油性标准, 并采用 “ 岩心刻度测井” 技术, 优选反映储层特征的测井曲线参数, 分区块、 油层组建立 DLS 系列和 0������ 2 m 系列测井分类方法。 表外单采试验区结果表明: 单井的产液强度随射孔厚度中易动用厚度比例的增大而增大; 测井解释为难动用的表外储层注 入比例较低, 注水强度也较低, 分类结果和生产动态实际较为吻合。 该方法可为表外储层剩余油挖潜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关 键 词: 表外储层; 岩心刻度测井; 曲线优选 ; 储层分类 ; 含油产状
Abstract: Untabulated reservoirs are the transitional lithofacies from the sandstone reservoirs to mudstone one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rather strong heterogeneity and big difference of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moreover the partial untabulated reservoirs are still difficult to develop after the secondary infilling adjustment. To improve the potential⁃tapped degree of the untabulated reservoirs, based on the water⁃flooded core analysis, mercury injection, logging data and so forth, taking Class I and II independent untabulated reservoirs as the study object, the degree of the developed difficulty was analyzed for the reservoirs unde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conditions. By determining the classifying standards of the physical and oil⁃bearing properties for the reservoirs under the conditions, with the help of the “ core calibration logging” technique. the logging curve parameters were optimized to response the reser⁃ 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furthermore the logging classifying methods were established for Series DLS and Series 0������ 2 m according to the blocks and oil groups. The results of the untabulated single⁃production test block show that the liquid production strength of the single well increases with the rise of the easy⁃to⁃develop thickness proportion; the well logging interpretation show that both the injected percentage and strength are rather lower for the difficult⁃ to⁃develop untabulated reservoirs, the classified results conform to actual dynamic production performances. The method can provide effectiv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apping the potentials of the remained oil in the untabulated reser⁃ voirs. Key words: untabulated reservoir; core calibration logging; curve optimization; reservoir classification; oil oc⁃
石油储层物性及开发技术研究
石油储层物性及开发技术研究石油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石油储层的物性及开发技术研究是石油行业的核心研究内容。
本文将从储层物性和开发技术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储层物性1. 储层介绍储层是指地下含油气的岩石层,通俗的说就是石油和天然气的“仓库”。
储层物性指储层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征。
其中,物理特征是储层物性的核心。
2. 储层物性指标储层物性指标主要有孔隙度、渗透率、压力、饱和度等。
(1)孔隙度孔隙度是指岩石的孔隙空间在总岩石体积中所占的比例。
它是储层物性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对储层的石油储量和产能有直接影响。
(2)渗透率渗透率是指油气在岩石中运动的能力。
它反映了储层中岩石的连通性。
渗透率高,岩石的连通性好,油气的运移能力就强,储层产能就高。
(3)压力压力是指岩石中油气的压力状态。
储层压力对石油的产出和储量有重要影响,因为压力高低直接影响储层中油气的运移状态。
一般认为储层压力越高,储层产能越高。
(4)饱和度饱和度是指储层中含油气的饱和程度。
饱和度高,储层产能就高。
3. 储层物性检测技术储层物性检测技术是石油勘探开发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目前,常用的储层物性检测技术主要有物性实验室测试和物性地震反演技术。
物性实验室测试是通过对岩心、分析样品等物质进行物理、化学、力学测试来获取储层物性指标的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准确性高、直接性强等特点。
物性地震反演技术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储层中传播的反射、折射、干涉等特性来刻画储层物性的方法。
它具有非侵入性、非接触性、范围广等优点。
二、开发技术1. 开发方法目前常用的石油开发方法主要有自然驱动开发和人工增驱开发两种:自然驱动开发是通过储层中地下水和天然气的压力作用将石油挤出井口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储层渗透率和孔隙度较高、储层压力足够的情况。
人工增驱开发是通过人工手段增加储层压力或改变地下水流动方向,增加油的产量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储层渗透率和孔隙度较低、储层压力不足的情况。
“表外储层”挖潜研究与实践
2 表外储 层 的含义
锦 1 6块整体上是 一个高孔 、 高渗 、 高丰度 的块状 油气藏 ,
例, 在特 高含水期通过 “ 表外储层 ”分布 规律及含油 性研究 , 利 主要 是一套 扇三 角洲前 缘河 口砂坝 为主 的沉积 , 平面 上位于 不 用补层单采 以减少层问干扰 的手段 实施挖 潜 , 取得 了较好 的效 扇三 角洲前 端 内侧。在 沉积过 程 中 , 仅形成 了高 能环境 下 果, 为区块 稳产打 下的基础 , 为类似油藏提供 了借鉴经验 。 的沉积 物 , 同时也形成 了碎 屑物质供应 不足的低 能沉积物 , 这 种 低能 环境 下 的沉 积物 , 主要 以油 斑 、 油浸 产状 的泥质 粉砂 岩, 分布在 高能环境沉积 物 的顶 、 周边 以及 内部 变差部位 , 底、
21 0 0年 第 2 7期 ( 第 1 2期 ) 总 6
பைடு நூலகம்
鸯 妻
( maNN. C uiy7 1 u l e.20 tOO 2) v 21 t 0 6
.
“ 表外储层"挖 潜研 究与实践
赵 辰 军
( 中油辽 河油 田公 司 , 宁 盘锦 1 1 0 辽 2 2 9)
摘要 : 文章从 精 细油藏研 究入 手 , 分析 了储 层分 布特征 , 重建 度 (0 ).3 7 /m。 粘 度 (0 )27 MP ., 层 原 油 2 ℃ 09 1 gc , 5 ℃ 7 .8 aS 地 区块 解释 标 准 , 究 了含 油特征 , 以锦 1 研 并 6块兴 隆 台为例 , 通 密度 08 2 ~ .7 5 /m 粘 度 1 .MP ・ , 始地层 压 力 .4 5 08 8 gc , 43 a S 原
透 率 有一 定 差异。 单层 内各均 质段 之间 渗透 率 级差 一般 在 响应特征及含油 性 的认识 , 为区块 的下步增储挖 潜提供依据 。
石油储层特征分析与优化开发研究
石油储层特征分析与优化开发研究石油储层是石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油储层的特征对于石油勘探开发以及油田开采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石油储层特征以及如何优化开发。
一、石油储层特征分析石油储层的特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地质构造以及成岩作用等。
其中,孔隙度与渗透率是决定油气储量的关键因素。
孔隙度是储层中空隙所占的体积比例。
一般来说,孔隙度越大,储层储量越大。
但是孔隙度太大会导致流体渗漏,影响油层的稳定性。
因此,孔隙度的大小需要结合石油类型、沉积环境、成岩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
渗透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流体通过储层单位长度时的体积流量。
渗透率越高,注水压力越小,油田开采效率越高。
渗透率受到孔隙度以及岩石孔隙连通性的影响。
因此,渗透率的大小需要结合孔隙度、沉积构造、岩石类型等因素综合考虑。
地质构造是石油储层的重要特征。
地质构造对油气的储藏、迁移、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油气往往聚集在构造隆起、凹陷带、断层等地质构造带上。
因此,构造地质分析对石油勘探开发至关重要。
成岩作用是储层物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成岩作用包括压实、水成岩、热成岩以及化学作用等。
成岩作用会改变石油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以及岩性等特征。
因此,成岩作用的分析对于石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二、石油储层优化开发优化开发石油储层的关键是提高采收率。
目前,石油勘探开发技术不断革新,为提高石油采收率提供了更好的手段。
1.高效注水高效注水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注水可以提高油层压力,驱动油向采油井方向移动,从而提高采收率。
但是,注水应注意注水压力以及水质和注水量这三方面原则。
注水应根据储层特征以及地质构造合理选择注水井,注水井密度不宜过小,尽量达到油层的饱和度。
2.地质分析地质分析是优化开发石油储层的重要手段。
通过地质分析可以确定构造、层序及其变化规律,为采集有价值的信息提供依据。
地质分析的主要方法包括地质测井分析、地震波分析等。
3.人工改造人工改造是提高采收率的常规手段之一。
浅谈对杏八九区纯油区三次加密试验区的认识
科
科苑 论谈 j i『
鄢 丽 梅
浅谈对杏八九区纯油区三次加密试验区的认识
( 庆 油 田 第五 采 油 厂 第一 油 矿 技 术 队 , 大 黑龙 江 大庆 13 o ) 60 O
摘 要: 通过对三次加密试验 区投产初期含水高于预 测含水值 的原 因分析 , 认为 萨 I I 组薄差层及表 外储层 的外前缘 I Ⅱ类在原 井网动用较 、
0
一套 —9
2试验目的。 —是通过现场试验研究油 层动用状况及剩余油分布特点,落实杏八九 区三次加密调整潜力;二是搞清三次加密调 整试验井产能、 含水、 吸水能力及不同井 网注 水受效特点;三是认识三次加密调整对提高 薄差及表外储层动用厚度的作用 ;四是分析评价 表 6三次加密调 整后 油井砂体组合模式统计 水级别较高。 1 口油井的射开厚度情况看, 从 2 萨 三次加密调整试验效果,研究杏八九区三次加密 分夔 Ⅱ 组油层的砂体类型主要以外前缘 I 类砂体为 表外 1 计 占 ∞ 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磁 蜡 磁 有效 磁 有魏 磁 砂岩 主, 占总砂岩厚度的 5. 表6, 9%( ) i 这部分油层免 ( 书 ㈤ ( ∞ ∞ 3试验效果分析。试验区预计平均单井 日产 论是表内还是表内与表外相间分布的原井网井相 葡l 组 蚯 嚣 5 2 2 1 7 5 1 5 强 5 2. 弛 8 7 57 25 2 L2 Z 86 油 Z t初含水 7%, 7, 5 出液强度 1 ta, ./n 从生产数 ”懒 l 5 1d 7 8 4 4 6l 14 7 1. 7 29 , 0 57 61 1 4 22 23 对动用较好。 3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4 4 3 控制三次 啡 据和现场跟踪核实资料情 况看 : 1从生产现状 外自象l 4 1 2 1 &9 ∞ 2 &9 丑 4 62 81 加密井的含水 。 3 . r 5 9 1 00 9 1 1 , 针对三次加密井初期产液高、 含水 看。 注水井初期吸水能力较强, 采油井初期产能超 《鲫 1 4 l 8 5 26 日 蕾 2 2 1 1 6 高、 流压高等问题 我们从单井到油层 、 从砂岩组 3 8 2 6 Z3 29 8 过方案设计要求, 但含水高于预测值。 试验区 6口 到单砂体、 从开发历史到现状做了认真分析。3i 3、 1 o2 1 o 2 Q n 1 3 0 首先在水井上控制高含水井层的注水量,加强低 合计 11 甄 5 l3 昭 8 &1 2q 1 . 3 . 1o 1 9 O ( 3 9 7 3 81 ( ∞ 9 3 1 ( 3 o 表 I三次加密调整 井初期注水情 况统计表 含水井层的注水量三次加密调整后,共调整 7口 号 压力 砂 岩 表 有效 压力 水量 注水井平均单井射开砂岩厚度 12 9 m,有效厚度 井 9个层段注水量 , 方案减水 i0 ( 6m ̄ 6个层段方案 1 5 2 3 m 表 1, . ( )独立表外厚度 1. 投注的6口注水 减水 20 3 个层段方案增水 ,m ; 2其次在 2 0 m, 9 3m, 3 O’3 3 8 8 7 0 井初期平均单井注水压力 71 a . MP ,平均单井 日注 油井上选了 5 口井机械堵水 , 目前已堵完 , 效果较 9 5 水 4m, 93 砂岩吸水强度为 2 6m徊f。1 5 i l 1口油井 好 , 4口井 目 l 统计 前平均单井 日产液 32 t日 8 5, 产 1 5 2 xg D - 3咕 0 l 8 4 ( 限流法压裂 1 O口) 平均单井射开砂岩厚度 i.m 油 为 5, 5 5 t 含水 8 . %, 6 3 流压 2 1 a堵水前后对 9 . MP , 9 平均 单井 l 9 O ( 2, 表 )有效厚度 3 m, 3 初期单井 日产液 3.t日 比, 26, 平均单井 日降液 1. , 1 t 日增油 1 t 8 ., O 含水下降 表 2 三次加 密调整油 井初 期产能 产油 6 t ., 3 含水 82 砂岩产液强度为 2 tdn 7 6 1 %, . /a。 . 个百允 , I 2 流压下降 2 4 a 3 三次加密 . MP 。3 3 3 从宏观上看 , 投产的 1 口井初含水小于 7%的有 注水井去年年底细分调整 2 1 5 口井 , 以控制含水上 4口( 3 , 6 %, 表 )占3 . 含水超过 9%的有 2口。 升速度。 4 0 占 统计周围 6 口油井 ,个月后明显见效, 6 日 1. 。新油井实际仍处于一次井的主流线上, 8% 1 开 增液 2 日 3t 增油 2t , 含水上升 16 , . 个百分点, 7 流 采对象均有萨 Ⅱ 组油层,由于三次加密油井射孔 压上升 0 MPo 21 a通过采取以 措施, 目前 1 1口三 层位与一次井交叉 ,三次加密油井的初含水与三 次加密调整油井平均单井日产液 2. t目 98, 产油为 0 表3 试验 井初含水分级统计表 次加密油井和一次水井之间的注采井距有关 ( 5 t 图 ., I 含水 8. %, 2 6 流压  ̄ 9 P , 20 年 1 月 4 . M a 04 9 与 童 1, ) 也就是距一次注水井越近 、 大体上相对试验井 相 比。 增液 4 日 日 .t 降油 Q , 9, lI 含水上升 5 个 的初含水越高, 反之亦然。 . 3 2从层系上看, 三次加 百分点 , 流压下降 0 8MP 。 . a 4 4几点认识。 —是三次加密井的萨 Ⅱ 组薄差 密井的萨 Ⅱ 组油层较葡 I 组油层含水高。3 . 三 21 次加密实验前油层动用状况 。试验开展前对部分 层及表外储层的外前缘 I 类在原井网动用较 、Ⅱ 含水级别较高, 外前缘 Ⅲ类发育差、 动用差 ; 葡 低产二次井进行了补孔试验 ,补开层为萨 Ⅱ组补 好, 开有效厚度小于 0 m的表内薄差层和表外储层; I 5 组非主力油层和主力油层 的河间砂动用较差 。 都具有一定的调整潜力 |- -是从层 葡I 组补开分析未动用的油层。 统计 1 口 0 补孔井 含水级别较低 , 整体上萨二组油层含水级别较高 , 主要是 补孔后初期数据. Ⅱ 萨 组砂岩出液强度 1 ta( 2/ n表 系上看 , d
油田动态分析要点2010.4.28
油田动态分析要点(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一、油田动态分析的目的及基本方法1、什么是动态分析:动态分析的实质就是通过大量的油水井第一性资料,认识油层中油、气、水的运动规律的工作。
2、油田动态分析的基本目的是正确认识和改造油田;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生产及其专们的测试资料,了解油田开发过程中地下各层中油、气、水及压力的运动和变化规律;分析影响产量变化和储量动用程度的基本因素;指出油田生产潜力所在,提出增产挖潜方向及措施,促使油田尽可能地提高开发速度。
延长稳产期,达到最大的最终的采收率,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
3、油田动态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油水井的生产动态分析;二是油田在当前生产阶段中,生产形势变化的生产动态分析;三是油田在开发过程中,开发效果好坏的开发动态分析。
在分析内容方面要抓住主要矛盾,点明要害问题,提出有效的措施意见。
4、搞好油田动态分析是油田生产一线广大职工生产管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又是开发地质人员的科研课题;同时也是负责油田生产工作的领导人员高好油田开发管理的反馈信息。
因此,高好油田动态分析工作,除有关科研人员外,还要发动和组织油田生产一线广大职工参加;各级领导要定期听取汇报。
检查评比树立典型,不断提高油田开发动态分析和生产管理水平。
5、搞好油田动态分析的基本要求是取全取准第一性的分析资料,在方法上要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搞好油田生产动态分析,和开发动态分析,必须要有油藏地质,油藏地球物理,油藏工程(包括试验室,采油工艺以及油田开发经济等方面的协作配合。
6、油田动态分析基本方法及具体做法:(1)、动态分析运用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动态分析主要运用的方法主要有统计法、作图法、物质平衡法、地下流体力学法(2)、做到四个结合(1)、生产现状与历史状况相结合(2)、动态变化与静态数据相结合(3)、采油与注水相结合(4)、专业技术人员与基层操作人员相结合(3)、做到六分四清四到层:(1)、六分:分层采油、分层注水、分层测试、分层研究、分层改造、分层管理(2)、四个清楚:分层产量状况清楚、分层出水状况清楚、分层压力状况清楚、分层注水状况清楚(3)、四到层:要认识到层、分析到层、措施到层、配产到层(4)、分析要达到五个提高(1)、提高对油、气、水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2)、提高对储层静态变化的认识(3)、提高对地层压力变化的认识(4)、提高对注水变化的认识(5)、提高措施效果的认识(5)、措施井效果分析做到三评价:(1)、油水井措施前经济效益评价;(2)、措施过程的施工及工艺评价;(3)、措施后效果评价。
大面积表外储层动用条件和出油能力研究
大面积表外储层动用条件和出油能力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相结合,应用三种不同的现场试验方法对大面积表外储层的出油能力和动用条件、储层是否具有单独开采价值,大面积表外储层的地层压力及含水情况等进行分析研究,为大面积表外储层的动用提供了理论及现场依据,为三次加密调整提供了表外储层的合理注采井距依据。
【关键词】表外储层动用条件油能力1 表外储层沉积特征1.1 岩性、物性、含油性1.1.1 表外储层单层厚度薄,空气渗透率变化范围较大表外储层单层厚度薄,平均单层厚度只有0.48m。
表外储层属于低渗透层,但从实际情况看,各单砂层的渗透率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根据xxxxx井岩芯资料分析,表外储层的岩性、物性变化范围较大,非均质性较严重。
表外储层的砂岩颗粒中粉砂、泥质含量高,分选差,孔渗性能和含油饱和度较低,岩性以泥质粉砂岩为主,粉砂含量59.6%,泥质和细砂含量分别为17.4%和22.2%,平均孔隙度20.3%。
表外储层空气渗透率变化范围较大1.0~101.0×10ˉ3μm2,统计渗透率介于10~20×10ˉ3μm2的独立表外累积厚度比例占28.8%,层数比倒占18.2%,说明垂向上表外储层渗透率也存在较大差异,特低渗透层——空气渗透率小于5×10ˉ3μm2的层数比例最高,占总层数的25.0%,厚度比例占11.2%。
从表内、表外层的油层条件对比看,差异比较大的是渗透性,表内层的平均空气渗透率是表外层的8.3倍,最大相差100倍以上.1.1.2 表外储层的产状以油迹、油斑为主,含油饱和度低根据xxx井岩芯资料分析,平均原始含油饱和度为41.8%,含油产状萨ⅱ、萨ⅲ组以油斑、油迹为主,葡ⅰ组以饱含油为主。
1.2 表外储层平面分布特征纯油区表外储层主要是指由表内层向泥质转化的一种过渡性岩层,岩性是以油迹和油斑为主的泥质粉砂岩和钙质粉砂岩,由于各类砂体沉积时水动力条件不同,物源供给程度不同,沉积的砂体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
特高含水期油层动用方法探讨
特高含水期油层动用方法探讨摘要:环空测试资料定量的反映油井分层产出情状况,能很好了解油层纵向上动用情况,为特高含水后期精细挖潜和措施优化提供第一手技术数据。
但是由于目前生产监测受卡层厚度及测试费用限制,无法精细区分描述表内储层和表外储层的动用情况,为此从环空资料的精细编制着手,明晰表内储层和表外储层的动用情况,以便更加准确的指导油田开发。
关键词:环空资料生产监测表外储层大庆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期开采阶段,由开采厚层、好层到开采薄层、差层,地下地质情况越来越复杂,如何合理利用测试成果,提高测试成果准确率,成为今后综合调整和措施挖潜的重要指导依据,也是油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萨北开发区储层发育复杂,物性差异大,平面、层间均存在较为明显的渗透率差异,非均质相对较为严重,进一步挖掘剩余油难度大。
生产监测技术在揭示油藏平面、纵向开发矛盾及油藏剩余油研究和挖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成为剩余油挖潜的应用依据。
为应用好环空资料,认清剩余油分布,从精细编制方案入手。
1基本现状2008年北三区西部开始实施注采系统调整,此次调整立足于层系内单砂体完善注采关系,调整后水驱控制程度得到提高,其中一次加密调整层系水驱控制程度提高7.8%,萨尔图二次加密调整层系水驱控制程度可提高4.6%。
水驱控制程度的提高,为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供了保障,要求进一步加大精细地质开发。
2010年该区块被定为“精细挖潜示范区”,为进一步认清地层剩余油分布,为措施增油提供理论依据,以精细地质研究成果为指导对环空方案进行了最小尺度个性化编制。
全年定点井计划49口,占总井数的12.6%,平均卡层段7.8个。
受注采系统受效、注水井方案调整及措施挖潜三重影响,全年砂岩厚度、有效厚度比列分别为65.3%和72.2%,分别上升了3.2、2.2个百分点。
为明晰动用状况,紧密结合油水井动静态资料,对比分析了9口典型环空资料井,对过去很多层的动用情况有了重新的认识。
2精细方案编制执行效果分析特高含水期后精细挖潜已成为油田持续发展的关键。
YJB油田储量动用状况评价及挖潜对策研究
YJB 油田储量动用状况评价及挖潜对策研究X解金凤(江苏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 225009) 摘 要:YJB 油田储层平面发育不稳定,纵向上非均质性严重,动用程度不均匀。
本文结合多项资料,应用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综合评价油田储量动用状况。
分析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对策,为该块及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储量动用;数值模拟;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 E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4—0127—031 概况YJB 油田为一北倾断鼻构造,主要含油层系为E 1f 23、E 1f 1,含油高度160~470m,油层埋深-1400~-1900m,属于层状构造油藏,E 1f 23和E 1f 1均属于中孔、低渗储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表1)。
E 1f 23天然裂缝发育。
表1 YJB 各层系物性参数表层系孔隙度(%)渗透率(10-3Lm 2)平面渗透率变异系数平面突进系数层间渗透率级差E 1f 2317.7350.3717.922E 1f 116.320.30.3611.310.5 岩心观察、动态资料和压裂施工曲线,均表明E 1f 23天然裂缝发育,主要为构造缝。
根据岩心构造张裂缝古地磁测试,裂缝磁偏角主要呈北东向展布(图1)。
从示踪剂试验和动态资料判断,裂缝主要发育方向:构造东部是北西方向;中部为北东方向;西部是北东、北西方向,且构造东部裂缝较西部发育。
图1 YJB 油田裂缝方位图1988年投入开发,按E 1f 23和E 1f 1两套开发层系开发,1991年实施人工注水,1993年将E 1f 1细分为E 1f 11+2和E 1f 13+4+5,但大部分油水井仍大段合采合注。
2007年前后曾实施过E 1f 1层系归位,大段合采井有所减少,但仍有很大比例的油井为E 1f 12和E 1f 13合采井,注水井仍为大段合注。
2 储量动用程度评价应用动态资料、调整井测井资料、监测资料及相渗资料,结合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综合评价油藏平面和纵向储量动用状况。
二次加密井网表外储层潜力研究
7 . , 7 8 但动用 好 的小层较 少 , 续三 次动 用 的小层 连 仅 占2 . 。 8 8 表外 储层 的动 用程 度最 低 , 砂岩 厚度 累
计动用 比例仅为 6 . % , 多数 的小层 仅动用 一次 , O9 并
A 区P I z 以下 层 系 沉积 于 青 二 、 段 晚 期 , 4及 三 这 一 时期 由于地 壳 沉 降速 度缓 慢 , 积速 度大 于 沉 沉
为改善 二次 加密井 网开 发效果 的重要 途径 。因此 有 必要 对表 外储 层 的 开发 潜力 进 行深 入 研 究 , 一 步 进
效 厚度 2 3 m, . 5 而这其 中表 外储 层平均 单井射 开 1 . 7
3 8个小 层 , 占平均 单井射 开 小层 的 7 . 5 , 均 单 O 5 平
改善 二次加 密井 网开发 效果 的重 要途径 。 因此有必 要 对表外储 层 的开发 潜 力进 行深入 研 究 , 一 步挖 掘 进 表外储 层 的剩余 油潜 力。
关键 词 : 外储层 ; 制程度 ; 表 控 地层 压 力
中图 分类号 : E33 T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o 6 912 1) 2 1 0 2 1o —7 8 (0 0 1一o3 一o
10 3
内 蒙 古 石 油 化 工
21 年第 1 00 2期
二 次加 密 井 网表 外储 层 潜 力研 究
徐 梅
( 大庆油 田有 限责任公司第四采油厂 , 黑龙江 大庆 1 3 1 ) 6 5 1
摘
要 : 区二次 井 网主要 为表 外储层 , A 油层 发育 较差 , 用 困难 , 高表 外储 层 的 动用 状况 , 为 动 提 成
喇萨杏油田薄差油层及表外储层调整方式
各 井 网 的 实 际 射 孔 油 层 情 况 来 看 ,表 外 储 层 及 薄 差 油 层 在 各 动 用 的厚 度 比例 仅 为 71.8%, 而 当 距 离 为 250m 是 ,这 一 比例
第44卷第4期
2018年4月
油气勘探
Petroleum Exploration
化 工 设 计 通 讯
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
喇萨杏油 田薄差油层及表外储 层调整方式
白 永 旺 (大庆 油 田 第 二 采 油 厂 地 质 大 队 ,黑龙 江 大 庆 163414)
摘 要 :对喇 萨杏油 田的表外储 层和薄差 油层 开采现状 、 分 布特点和剩余分 布油进行分析 ,利用三次采油结合三 次加 密调 整 方式、三次加 密井水驱调 方式和现井 网注采 系统调整 方式, 提 升表 外储层和薄差 油层 的动 用程度 。
关 键词 :薄差油层 ;表外储层 ;调整方式 中图分类号 :TE3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3-6490 (201 8)04-0206-01
Adjustment Method of Thin Diference Oil Layer and Of-table
Reservoir in LaSaxing Oilfield
Bai Yong-wang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of extra—thin reservoirs and thin diference reser v oirs in LaSaxing Oilfield are analyzed.By means of tertiary oil recovery combined with three tim es encryption
提高表外储层动用程度方法
提高表外储层动用程度方法
徐鹏超
【期刊名称】《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年(卷),期】2014(033)004
【摘要】大庆长垣表外储层相对发育,但动用难度大、整体动用程度不高.为有效提高该类储层动用程度,研究了表外储层的沉积、微观孔隙特征和渗流规律,进一步搞清了影响表外储层开发效果的主要原因及适合的开发方式,并立足现有井网开展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在油水井对应补孔缩小注采井距的基础上,采取精细控制压裂技术能够使表外储层动用厚度达到80%以上,可提高表外储层采收率3.6百分点.【总页数】5页(P57-61)
【作者】徐鹏超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采油厂,黑龙江大庆 163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2
【相关文献】
1.提高双高期薄互层出砂储层动用程度研究与实践 [J], 吕媛媛
2.确定表外储层有效孔隙度与原始含油饱和度的方法 [J], 丰云程;杨根锁
3.纯油区薄差油层和表外储层试井解释方法分析与认识 [J], 王雪萍
4.大庆长垣特高含水期表外储层独立开发方法 [J], 高大鹏;叶继根;李奇;石成方;胡云鹏;侯绍继;纪淑红;黄磊
5.提高边底水稠油油藏储层纵向动用程度研究 [J], 张世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提高“三高”油藏储量动用程度技术对策研究
提高“三高”油藏储量动用程度技术对策研究摘要:胜利采油厂胜坨油田坨七沙二8-10单元构造特征以三角洲前缘的沉积为主,目前已处于高采出程度(43.68%)、高含水(97.48%)、高采收率(47.59%)的开发阶段,在目前层系、井网已基本建立完善的基础上,如何有效均衡储量动用、提高水驱效果,是单元充分挖掘剩余油潜力,改善开发效果的关键。
本文针对目标单位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高采收率的实际现状,在总结现有开采技术条件下,适应性的调整开采对策,取得了良好的现实效益,为同类油藏油水过渡带可持续良性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采出程度高含水高采收率均衡储量动用一、油藏基本概况胜坨油田坨七断块沙二8-10单元位于胜坨油田三区穹窿背斜构造的东南翼,北以断层为界与坨30断块相接,西以断层为界与坨11断块相接,南面和东面与边水相连,含油面积7.6Km2,地质储量2948×104t,共有3个砂层组8个小层,单元地层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倾角3度左右,储层沉积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平均孔隙度27%,平均渗透率2550×10-3μm2,岩性以中、细、粉砂岩为主。
综上所述,坨七断块沙二8-10单元是一个三角洲前缘沉积的中高渗弱亲水砂岩油藏。
二、储量动用状况评价1.层间储量动用评价单元储量动用程度87.1%,非主力层系(62.8%)低于主力层系(90.1%);而已动用储量中,35.4%(831万吨)动用状况较差。
2.非主力层系储量动用评价非主力层系井网完善程度较低,目前未动用储量占非主力层系储量的27%(125万吨)。
其中启动压力高,分水能力较差导致的水井欠注、不吸水是导致非主力层系部分储量动用状况差的主要因素。
动态监测资料显示,非主力层含油饱和度平均高于主力层10.4%;未动用储量中含水级别小于95%的储量占92.7%。
因此,非主力层系仍有提高、完善储量动用的潜力。
3.主力层系储量动用评价主力层系虽然储量动用程度较高,但含水<98.5%的未动用储量仍达182.4万吨;而已动用储量中动用状况较差的储量达741万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面积表外储层动用条件和出油能力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相结合,应用三种不同的现场试验方法对大面积表外储层的出油能力和动用条件、储层是否具有单独开采价值,大面积表外储层的地层压力及含水情况等进行分析研究,为大面积表外储层的动用提供了理论及现场依据,为三次加密调整提供了表外储层的合理注采井距依据。
【关键词】表外储层动用条件油能力
1 表外储层沉积特征
1.1 岩性、物性、含油性
1.1.1 表外储层单层厚度薄,空气渗透率变化范围较大
表外储层单层厚度薄,平均单层厚度只有0.48m。
表外储层属于低渗透层,但从实际情况看,各单砂层的渗透率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根据xxxxx井岩芯资料分析,表外储层的岩性、物性变化范围较大,非均质性较严重。
表外储层的砂岩颗粒中粉砂、泥质含量高,分选差,孔渗性能和含油饱和度较低,岩性以泥质粉砂岩为主,粉砂含量59.6%,泥质和细砂含量分别为17.4%和22.2%,平均孔隙度20.3%。
表外储层空气渗透率变化范围较大 1.0~101.0×10ˉ3μm2,统计渗透率介于10~20×10ˉ3μm2的独立表外累积厚度比例占28.8%,层数比倒占18.2%,说明垂向上表外储层渗透率也存在较大差异,特低渗透层——空气渗透率小于5×10ˉ3μm2的层数比例最高,占总层数的25.0%,厚度比例占11.2%。
从表内、表外层的油层条件对比看,差异比较大的是渗透性,表内层的平均空气渗透率是表外层的8.3倍,最大相差100倍以上. 1.1.2 表外储层的产状以油迹、油斑为主,含油饱和度低
根据xxx井岩芯资料分析,平均原始含油饱和度为41.8%,含油产状萨Ⅱ、萨Ⅲ组以油斑、油迹为主,葡Ⅰ组以饱含油为主。
1.2 表外储层平面分布特征
纯油区表外储层主要是指由表内层向泥质转化的一种过渡性岩层,岩性是以油迹和油斑为主的泥质粉砂岩和钙质粉砂岩,由于各类砂体沉积时水动力条件不同,物源供给程度不同,沉积的砂体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
根据砂体的分布形态及发育规模,可将表外储层可分为五种类型。
外前缘相Ⅰ类、Ⅱ类、Ⅲ类、Ⅳ类砂体中的表外储层和葡Ⅰ组表外储层萨Ⅱ、萨Ⅲ组表外储层以外前缘相Ⅲ类砂体中的表外储层为主,发育表外厚度5.09m,层数占萨Ⅱ、萨Ⅲ组表外储层发育厚度的45.9%,占表外层总发育厚度的27.7%。
葡Ⅰ组表外储层发育砂岩厚度5.47m,占表外层总发育厚度的32.85%。
2 大面积表外储层动用条件和出油能力
2.1 合理的注采井距是表外储层动用的首要条件
2.1.1 室内实验结果表明,井距200m时,外前缘相Ⅲ类表外储层能够动用
(1)表外储层的极限技术井距。
表外储层属低渗透储层,物性较差且储层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为了使储层能得以动用,需要缩小井距,但井网过密又势必要增强开发成本。
为了确定不同类型表外储层合理注采井距,我们利用低渗透储层渗流理论并结合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不同物性表外储层合理井距进行了计算。
从现场油水井压力监测成果看,注水井关井测压时,井底压力在近井地带降落速度快,在离开近井地带时压力在21MPa左右,油井关井测压压力恢复时,近井地带的地层压力恢复速度快,24小时压力由1MPa恢复到8MPa,在正常生产时压降漏斗幅度大,因此在正常生产时,真正消耗在地层中的压力损失只有13MPa左右。
三次加密井油井采用限流法压裂的情况下,造缝长度约在15~20m之间,相当于井距缩小15~20m,二次加密调整井限流法压裂比例在40%左右,转注后也相当于缩小井距,三次加密井实际井距约为170m,在此条件下,渗透率6.5×10ˉ3μm2的表外储层就可以动用。
2.1.2 现场试验表明,大面积表外储层在注采关系完善,井距缩小到200~260m的条件下,能够得到动用
近几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表外储层动用状况差别较大,表内层中零星分布的表外储层和相间分布的表外储层,能够吸水,也能够出油,大面积的表外储层从同位素和氧活化等资料分析能够动用。
由于受监测技术和测量精度的限制,在油井端的出油状况和出油能力及地层压力大小、含水高低等情况都没有直接的资料来证明。
2.1.3 大面积分布的表外储层试油
从大面积分布的外前缘Ⅲ类表外储层试油结果也可以看出,有注水的外前缘相Ⅲ类表外储层动用较好,如xxx井的萨Ⅱ12层,与该层连通的注水井只有xxxx1井,注采井距260m;而无注水的层未动用,不含水,如xxxxd井的萨Ⅲ4~52层,试油资料进一步证明目前注采井距条件下,只要注采关系完善,外前缘Ⅲ类表外储层能够动用。
总之,无论是室内实验还是现场试验都能证明,外前缘Ⅲ类表外储层在注采关系完善、井距缩小到200m的条件下,能够得到动用。
三次加密调整缩小井距,有利于外前缘Ⅲ表外储层的动用。
2.2 合理的层系组合是表外储层动用的重要条件之一
为研究试验区表外储层的层系组合是否合理,利用试验区实际地质资料进行了表外储层层间干扰数值模拟研究,共设计了四种层系组合方案:
方案一:试验井只射开表外储层和有效厚度小于0.5m的低未水淹层。
方案二:试验井投产时射开表外储层和有效厚度小于1.0m的油层(主力油层不射孔)。
方案三:试验井先射开表外储层和有效厚度小于0.5m的低未水淹层,当含水上升到90%后,再射开有效厚度在0.5~1.0m的油层(主力油层不射孔),试验井采用的就是这种层系组合方案。
方案四:试验井射开所有的油层(主力油层不射孔)
通过利用分层测压取样管柱测得分层产液资料表明,表外储层和表内薄差油层组合在一起,外前缘相Ⅲ类表外储层是可以动用的。
此外,表内薄差层和表外储层的吸水厚度相差不大,和目前试验井和原井网井受效较好,开发效果显著的情况来看,说明试验区层系组合非常合理。
三次加密调整后,井距缩小,表外储层动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表外储层厚度动用比例由49.2%提高到69.9%,提高了19.7%,尤其是外前缘Ⅱ类、Ⅲ类和葡Ⅰ组表外储层动用比例明显提高。
外前缘Ⅱ类表外储层动用比例提高了30.4%,外前缘Ⅲ类表外储层动用比例提高了36.7%,葡Ⅰ组表外储层动用比例提高了17.0%,外前缘Ⅰ类、Ⅳ类表外储层的动用状况变化不大。
从以上研究结果看,表外储层与有效厚度小于0.5的薄差油层组合到一起,先开采一段时间,待综合含水上升到90%时,再补开动用较差的有效厚度在0.5—1.0的油层是最佳的层系组合方法,为表外储层的动用提供了合理的层系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