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家庭现状和帮扶调研报告范文

合集下载

失独家庭(共五则范文)

失独家庭(共五则范文)

失独家庭(共五则范文)第一篇:失独家庭因为家中唯一的子女不幸离世,这样的家庭被称为“失独家庭”。

他们无法期待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期盼这个国家和社会给他们多一些保障与关爱,至少不要再忽视他们。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中,基于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的考虑,孩子不仅是血脉的延续,也是精神的寄托。

但是对于数量庞大的失独家庭来说,他们的情感依赖和养老保障自然就成了一个越发凸显的社会问题。

措施:1.开展对失独家庭的调查,了解他们实际困难和诉求,政府部门要出台失独帮扶政策,只有政策才具有稳定性和普惠性。

要建立针对“失独群体”的专门社会救助制度。

应该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减轻“失独群体”,特别是老人的经济和精神压力。

2.由于情感方面的受伤,很多失独老人并不愿意入住现有的养老机构,他们喜欢抱团取暖,希望有专门的失独者养老机构,失独者在一起生活,他们彼此心里才会消除芥蒂,政府应建立失独养老机构,供失独者养老.3.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楚,步入老年的失独者要重获生活希望,最关键的还是要走出自己的记忆阴影,因此建立对于失独群体的心理救助机制.社区和社会组织要加强对失独家庭的分类指导和服务,开展心理辅导、义务巡诊、临终关怀等多元化服务,构筑起帮扶“失独群体”的社会支持体系。

4.加快社会管理创新。

要尽快改革和完善医疗、养老等相关制度,如就医住院、入住养老院需要监护人签字等相关制度,需要改革和进一步完善,保障他们能够优先就医和养老,给他们营造一个关爱的社会环境。

5.失独家庭是整个中国老龄工作中的新问题,国家的老龄政策也应该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出台相应的帮扶方法。

第二篇:失独家庭创意:在人们的身边生存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年龄大都在50开外,疾病或意外却让他们遭遇独子夭折的厄运。

在经历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之后,只能独自承担养老压力和精神空虚。

全国“失独家庭”已超100万!“独苗”夭折,步入暮年的他们有着怎样的生存状况?现如今,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将由此产生的贫困与赡养问题,并试点一些生活补贴项目。

失独家庭的现状和帮扶调研报告

失独家庭的现状和帮扶调研报告

失独家庭的现状和帮扶调研报告关于失独家庭的现状和帮扶调研报告范文失独家庭的现状和帮扶调研报告1根据年初工作计划安排,市政协社法委于七月上旬组织相关部门及政协委员对我市失独家庭生存现状、面临的困难及生活诉求等情况进行了调研。

现就相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榆林市现有总人口370万,截至20XX年6月底,全市共有失独家庭264户374人,其中农村家庭190户267人,城区居民74户107人。

失独父母年龄,49岁以下有53人,占到失独人口总数的14.17%,这部分人群还有收养或者再生育可能;50岁――60岁有69人,占到失独人口总数的18.45%;60岁以上有252人,占到失独人口总数的67.38%。

50岁以上的父母无法再生育,60岁以上的父母,收养孩子也成了力不从心的事情。

失独子女年龄,10岁以下死亡的26人,占死亡人数的9.85%;11到20岁死亡的57人,占到21.59%;21岁以上死亡的181人,高达68.56%;独生子女死亡原因,患病占到49.60%,车祸等意外事故占到50.40%;失独子女性别,女性60人,男性204人。

21岁以上的人群,男性发生意外的概率增大所致。

二、存在问题1、心理创伤难以修复。

失独家庭没有了亲情滋养和天伦之乐,心理创伤极难修复。

如榆阳区计生协去年委托人民医院,给89名失独家庭人员安排了健康体检并心理问卷测试,其中28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普遍自我封闭,隔离社会。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因为失独陷入深深的心理创伤之中,整日自我封闭,处于社会的边缘化。

2、如何养老成为心病。

失独家庭普遍存在“我不怕死,我怕老,我怕病”的隐患。

病了谁来管,老了谁来安葬,无时不在困扰着他们。

这些隐形问题不是靠钱能解决的,如何养老成了他们最大的心病。

3、看病就医无人陪护。

失独家庭中近三分之一的人有脑梗、肢残、肺结核、心血管疾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虽然日常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但他们最不愿意去医院看病,住院手术没人签字,更没人陪护治疗,就医缺乏最基本的保障。

失独家调研报告

失独家调研报告

失独家调研报告标题:失独家调研报告摘要:本报告通过对失独群体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旨在探讨失独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调研结果表明,失独现象在我国逐渐增多,主要原因包括人口流动、经济压力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等。

为了解决失独问题,需要加强社会支持网络建设,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一、介绍失独问题失独指的是在儿童时期失去父母或亲生父母一方的情况。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失独现象在我国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给失独群体带来了困扰和痛苦。

二、失独现状分析1. 人口流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由于工作、生活压力等原因,许多农村家庭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家乡,或者将孩子送到城市工作的亲戚家抚养。

这种人口流动导致失独问题的频繁发生。

2. 经济压力在现代社会,经济问题往往成为导致失独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不少家庭因为经济困难无法承担抚养儿童的费用,被迫将孩子寄养或者送给国家收养机构。

另一方面,一些家庭为了多赚钱,不得不长期离家工作,导致儿童失去了父母的陪伴。

3. 家庭结构变化家庭结构变化也是导致失独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家庭因为离婚、丧偶等原因破裂,导致儿童失去父母的抚养。

此外,由于二孩政策的放开,一些家庭只能放弃一个孩子,使其失去兄弟姐妹的陪伴。

三、失独问题带来的影响1.心理影响失独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等心理问题。

2.教育问题由于缺乏家庭的关怀,失独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可能面临学习困难、自信心不足等问题。

3.社会适应问题失独儿童长期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缺乏社会交往经验,难以适应社会环境。

四、解决失独问题的对策1.加强社会支持网络建设建立起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多个方面,为失独儿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2.注重心理疏导加强对失独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克服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

3.加强教育保障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确保失独儿童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失独家庭情况汇报

失独家庭情况汇报

失独家庭情况汇报失独家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家庭只有一个子女的家庭,而这个子女也因意外或疾病等原因离世,使得家庭面临着极大的心理和生活压力。

失独家庭的情况备受社会关注,因此我们对失独家庭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和汇报,以期能够更好地关心和帮助这些家庭。

首先,我们调查了失独家庭的基本情况。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失独家庭中大部分家庭的子女离世的原因主要是意外事故和严重疾病,这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打击和痛苦。

同时,失独家庭中的父母年龄普遍偏大,他们已经进入了退休年龄,失去了子女的陪伴,心理上的创伤更加深重。

其次,我们调查了失独家庭的心理状况。

调查显示,失独家庭的父母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焦虑、自责等。

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缺乏生活的动力和希望。

而在家庭成员之间,也存在着沟通不畅、情感隔阂等问题,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和不和谐。

此外,我们还调查了失独家庭的生活状况。

失独家庭的父母通常需要面对独居、生活费用、医疗保障等问题,由于年龄偏大和身体状况的限制,他们的生活质量普遍较低。

同时,由于失去了子女的经济支持,家庭的经济状况也较为困难。

最后,我们对失独家庭的帮扶措施进行了调查。

目前,社会上对失独家庭的帮扶措施还不够完善,大部分失独家庭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我们呼吁社会各界能够加大对失独家庭的关爱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精神和物质支持,帮助他们重新建立信心,重拾生活的希望。

总之,失独家庭是一个需要社会关注和帮助的群体,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和汇报,能够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为失独家庭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和动力。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失独家庭营造一个更加温暖和关爱的社会环境。

失独家庭的现状及心理问题的研究

失独家庭的现状及心理问题的研究

失独家庭的现状及心理问题的研究失独家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家庭中只有一个独生子女,这对于中国的传统家庭来说是一种罕见的情况。

随着社会变迁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失独家庭的数量逐渐增多,导致了该群体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心理困扰。

本文将对失独家庭的现状及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相关人群提供帮助和支持。

一、失独家庭的现状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独生子女往往被寄予了极高的期望,被视为家庭的希望和未来。

一旦家庭中的独生子女遭遇不幸,对家庭的冲击和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失独家庭的数量约为5000万户,这一庞大的数字表明了失独家庭在中国社会中的存在和扩散。

失独家庭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活压力大:失独家庭通常只有一对夫妇,他们需要承担照顾年迈父母的责任,同时还要应对失去独生子女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

2. 社会关系复杂:由于中国传统观念中对于家庭的重视和依赖,失独家庭在社会交往中常常面临着种种尴尬和困扰,比如与邻居、亲戚朋友的交往难题等。

3. 心理健康问题:失独家庭的成员常常陷入抑郁、焦虑等心理困扰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二、失独家庭的心理问题失独家庭成员通常会出现多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损害,还会波及到家庭的其他成员,甚至整个社会。

在对失独家庭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之后,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 抑郁情绪:失独家庭的成员往往会由于失去独生子女而陷入抑郁情绪中,这种情绪长期存在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

2. 孤独感:失独家庭的成员会感到孤独和无助,因为他们失去了对自己最重要的亲人,很难找到可以倾诉和得到支持的人。

3. 自责和内疚:失独家庭的父母常常会因为自己没有保护好孩子而感到内疚和自责,这种情绪会极大地消耗他们的精力和意志。

4. 社会不适应:失独家庭的成员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会遭遇到各种不适应和困扰,这会对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

失独家庭的现状和帮扶调研报告

失独家庭的现状和帮扶调研报告

失独家庭的现状和帮扶调研报告篇调研报告:失独家庭的现状和帮扶摘要:失独家庭是指已经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

由于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许多家庭面临失独的困境。

本调研报告旨在了解失独家庭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帮扶措施,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一、背景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有多年。

然而,许多家庭因此失去了独生子女,导致他们面临心理和经济的巨大压力。

失独家庭逐渐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二、现状调研结果1. 心理压力:失独家庭的父母普遍感到失落、无望和孤独。

他们失去了对未来的期望和支持,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2. 经济困境:失独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通常是夫妻双方的退休金或劳动收入。

然而,在面临老年疾病和家庭开支压力时,这些收入往往无法满足需求。

3. 社会关怀的不足:许多失独家庭在社会关怀方面存在欠缺。

他们感到被遗忘,缺乏支持和帮助。

三、帮扶措施建议1. 心理咨询和支持:失独家庭应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

2. 职业培训和创业支持:为失独家庭提供职业培训机会和创业支持,帮助他们重新就业或开展自己的事业,提高经济能力。

3. 社会保障政策优化:制定相应的社会保障政策,确保失独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4. 社区关怀网络建设:建立失独家庭关怀网络,包括社区志愿者、社工机构等,为他们提供定期的关爱和支持。

四、帮扶调研结论失独家庭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群体,他们面临心理和经济的双重困境。

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需要采取多方面的帮扶措施,包括心理咨询支持、职业培训创业、社会保障政策优化和社区关怀网络建设等。

希望通过此项调研,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失独家庭问题的重视,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 完 -。

失独家庭社会实践报告

失独家庭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

其中,失独家庭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失独家庭是指因生育政策、意外事故等原因,导致独生子女死亡的家庭。

这些家庭在失去唯一的孩子后,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困境。

为了深入了解失独家庭的生活状况,我们组织了一支社会实践团队,对失独家庭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二、调查背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家庭逐渐增多。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意外事故等因素的影响,失独家庭数量逐年上升。

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失独家庭已超过1000万户。

这些家庭在失去唯一的孩子后,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困境,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帮助。

三、调查方法本次社会实践采用以下调查方法:1. 问卷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对失独家庭的基本情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等进行调查。

2. 深度访谈:选取部分失独家庭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困境。

3. 观察法:实地观察失独家庭的生活环境,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1. 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收集到100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失独家庭占40%,女性失独家庭占60%。

年龄在50岁以上的失独家庭占70%,50岁以下的占30%。

调查结果显示,失独家庭普遍面临着生活困境、心理压力和社交困境等问题。

2. 生活状况调查发现,失独家庭在生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经济困难:大部分失独家庭的经济状况较差,收入来源单一,难以应对日常生活开支。

(2)住房条件:部分失独家庭居住环境较差,住房面积较小,生活设施不完善。

(3)医疗保健:失独家庭在医疗保健方面面临较大困难,难以承受高昂的医疗费用。

3. 心理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失独家庭在心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悲伤情绪:大部分失独家庭在失去孩子后,长期处于悲伤情绪中,难以走出悲痛。

(2)孤独感:失独家庭在社交方面面临困境,难以融入社会,产生孤独感。

失独妇女的调研报告总结

失独妇女的调研报告总结

失独妇女的调研报告总结失独妇女是指因丈夫去世而独自抚养子女的妇女。

在中国,失独妇女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经济负担重、心理压力大、社会支持不足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失独妇女的生活状况和需求,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

本报告总结了该调研的主要结果和对策建议。

调研结果显示,失独妇女普遍面临经济困难。

在家庭经济收入方面,大部分失独妇女仅依靠低收入工作和福利救济来维持生计,生活质量较低。

因此,建议政府提供更多的经济扶持,如提供就业机会、培训机会和创业支持,帮助失独妇女增加收入来源,提高生活水平。

与此同时,失独妇女在心理层面也存在较大问题。

调研显示,失独妇女普遍存在孤独、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他们在面对丧偶和独自抚养子女的艰难时刻,缺乏应有的心理支持和疏导渠道。

对此,建议社会组织和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为失独妇女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此外,调研还发现,失独妇女面临着社会支持不足的问题。

由于家庭结构的改变和社会疏离感的存在,失独妇女常常感到社会上对他们的关注和帮助不够。

因此,建议加强社会关爱机制,包括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关怀措施,建立健全失独妇女援助的法律制度。

此次调研还发现,部分失独妇女存在再婚和家庭重组的需求。

然而,传统观念和家庭压力限制了她们寻找新的伴侣和家庭关系的可能性。

对此,建议社会加强对再婚和家庭重组的理解和支持,为失独妇女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让她们能够重新建立幸福的家庭。

综上所述,失独妇女在经济、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改善她们的生活状况,政府、社会组织和社区应共同努力,提供经济扶持、心理支持和社会关爱,同时推动再婚和家庭重组的顺利进行。

希望通过各方的努力,能够为失独妇女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支持,让她们能够重新拥有幸福的人生。

[失独老人补助政策]失独家庭调研报告范文

[失独老人补助政策]失独家庭调研报告范文

“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失独家庭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失独家庭调研报告1在**区的城乡低保家庭里面,存有这样一类群体,他们年龄在49岁以上,疾病或意外却让他们遭遇独子夭折的厄运,在经历了“老来丧子”,已失去再生育能力,只能独自承担养老压力和精神的空虚。

他们都曾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家计生事业做出贡献,而今却面临老无所依的困境。

**区民政局一直对这一群体深感同情和关注,今年6月上旬,该局深入社区、村组入户走访,对低保失独家庭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了解,现将相关情况整理如下一、低保失独家庭生存现状表面上看,没有孩子是失独家庭和普通家庭的唯一不同,但实际上,失独引发了一种连锁反应失去独生子女后,孩子的母亲通常已经过了生育年龄,只能放弃再生育;夫妻之间产生矛盾,家庭瓦解;为了逃避有关孩子的一切邻里家常,一些失独父母切断与亲朋好友的联络,找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苟活;无配偶的主要投靠亲友或独自居住,有的甚至连进养老院、上手术台,都找不到儿女为自己签字……经过调查摸底,我区城市低保家庭里共有19户失独家庭,其生活质量低下,其家庭现状可以归纳为四类第二类是因重病重残丧失劳动能力,养老堪忧的家庭。

此类型家庭有2户,以**街道**社区的**为代表,此人今年64岁,智力三级残,患有严重胃病,无生活自理能力,其丈夫陈群岩,70岁,患有严重的哮喘、心肺病,其独生女儿**智力一级残,于2013年元月死亡,目前两老仅靠低保金艰难度日。

他们的共同点是,因病因残等原因基本没有劳动能力,独生子女的去世使他们不仅失去了生命的传承,更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最基本的赡养保障。

第三类是中晚年丧子,因悲痛阴影相互埋怨、丧失生育能力而感情破裂离婚,晚年越发孤寂和贫困的家庭,此类家庭我区共有11户,占到了总数的58%,以**街道**社区的**为代表,此人今年54岁,女,1984年5岁的儿子**溺水而死,因为响应计划生育号召而实行一胎结扎手术的她因不能再生育,其丈夫与其离婚,现孤身一人无依无靠,身体多病,丧失劳动力,仅靠低保度日。

工作报告 【失独老人】失独家庭调研报告

工作报告 【失独老人】失独家庭调研报告

【失独老人】失独家庭调研报告什么是失独家庭?一些家庭由于疾病或意外灾祸使父母失去了独生子女,人们把这样的家庭称为失独家庭。

据卫生部发布的数据,在我国,失独家庭每年以7.6万个的速度增长,现在我国已有超过100万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这些家庭大多数“独自”承受失独之痛,独自面对养老、基本生活照顾和精神痛苦等问题。

为全面了解掌握我市失独家庭的生存状况、面临的困难及生活诉求,更好地推动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关爱失独家庭。

7月份,市政协妇联界别委员联合市计生委、市妇联,在市政协xx、xx副主席的带领下,深入xx县、xx 区及相关部门,通过听取情况汇报、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座谈讨论等形式,对我市失独家庭的基本情况、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原因进行了专题调研。

现将意见建议综合如下:一、我市失独家庭的现状3、精神状况。

失独家庭成员因丧子打击失去了精神依靠和寄托,常常选择自我封闭,拒绝与社会接触,内心孤寂,处于社会的边缘化。

这个群体的年龄大部分在50岁左右,女人的这个年龄基本上很难再生育,而男人再生育的机会相对大一些。

因此,相对而言失独家庭中女性受到的伤害更大、更深。

同时我们发现有原配偶陪伴的失独者的精神状况明显好过丧偶尤其是离婚失独者的精神状况,而再婚重组家庭的失独者精神状况相对又有所好转。

相对而言城镇失独家庭的精神创伤更大,对精神帮扶的需求更迫切。

二、我市失独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1、主要问题⑴经济收入偏低。

据调查,一半以上的失独家庭收入达不到当地的平均水平。

尤其是农村失独家庭没有任何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赖计划生育特别扶助金、政府救助(城乡低保、五保供给)等方面来维持基本的生活。

城镇失独家庭除部分领取退休金的有较为固定的经济收入外,其他失独家庭的经济状况跟农村失独家庭相似。

独生子女因病去世的家庭经济困难问题更为突出,这些家庭在支付大量医药费后陷入经济困难,占到所有返贫家庭的50%以上。

⑵精神创伤极大。

失独家庭的精神创伤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源于内在创伤。

中国失独家庭调查

中国失独家庭调查

中国失独家庭调查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失独家庭调查篇一:我国失独家庭现状及养老问题研究我国失独家庭现状及养老问题研究一.1.我国失独家庭的现状1.失独群体的数量规模虽然近年来失独现象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仍没有权威机构对失独群体的具体数量规模进行准确调查,根据人口普查等相关统计资料,有些学者对我国失独群体的数量、增长速度、发展趋势进行了推断。

中国社科院人口学者王广州在20xx年3月1日北京大学举行的中国人口政策改革研讨会上指出,我国失独家庭在20xx 年已达百万,而且在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变的情况下,预计到2050年累计死亡10岁及以上独生子女总人数将过千万。

人口学专家易富贤认为“即便不计算20xx年后新增独生子女家庭和死亡孩子数量,到2035年也会有1000万失独家庭”。

主流观点认为“我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

这样的发展态势,使得失独已不再是个人和家庭问题,已经上升为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成为备受当前国内专家学者关注的新课题,成为我们党和各级政府亟待正视和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2.失独群体的健康状况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其中最大的风险莫过于独生子女的死亡,独生子女的失去就意味着完整的、稳定的三角形家庭结构的缺损和瓦解。

幸福生活的崩溃和毁灭,痛苦生活的开始和延续,对失独群体来说,不仅仅是外部生活的翻天覆地,还有内心世界的动荡不已。

符号互动论认为,当自我概念或身份能够在新的情境中得到肯定时,人们将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反之,自我概念或身份不能得到证明时,将会体验到消极的情感。

失独群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和通常的地域范围内体验到的基本上都是消极情感。

对过去,有遗憾、有怀念、有自责、有悔恨;对现实,有悲伤、有痛苦、有宿命感、有阴郁、有焦虑、有逃避、有破罐子破摔、有自残自杀;对未来,有恐惧、有失望、有绝望。

同时,因独生子女的离去而引发的身体病变、经济贫困、夫妻关系紧张、未来的空巢生活压力等更让失独父母不堪承受。

失独家庭的现状与帮扶调研报告

失独家庭的现状与帮扶调研报告

失独家庭的现状与帮扶调研报告失独家庭的现状与帮扶调研报告失独家庭在中国的比例逐年增长,社会需要对失独家庭有一定的关爱,失独家庭是因疾病或意外灾祸使父母失去了独生子女,需要独自面对养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失独家庭的调研报告,针对失独家庭的现状和帮扶情况。

失独家庭的现状与帮扶调研报告范文一什么是失独家庭?一些家庭由于疾病或意外灾祸使父母失去了独生子女,人们把这样的家庭称为失独家庭。

据卫生部发布的数据,在中国,失独家庭每年以7.6万个的速度增长,现在中国已有超过100万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这些家庭大多数"独自"承受失独之痛,独自面对养老、基本生活照顾和精神痛苦等问题。

为全面了解掌握我市失独家庭的生存状况、面临的困难及生活诉求,更好地推动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关爱失独家庭。

7月份,市政协妇联界别委员联合市计生委、市妇联,在市政协**、**副主席的带领下,深入**县、**区及相关部门,经过听取情况汇报、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座谈讨论等形式,对我市失独家庭的基本情况、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原因进行了专题调研。

现将意见建议综合如下:一、我市失独家庭的现状1、基本情况。

截至20**年3月,我市只有一个子女的育龄妇女数为628345人,其中小孩年龄在14周岁以下的育龄妇女数为437619人;现已确认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2184人,其中独生子女死亡的扶助对象1436人(因为我市当前还没有做过失独家庭情况的统计工作,因此这个数字仅指女方年满49周岁领取独生子女死亡特殊补贴的家庭成员数)。

以走访调研的**县为例,49周岁以下的独生子女家庭达74286户,占家庭总户数的15.5%,其中独生子女意外死亡**1人(女方年满49周岁),占独生子女家庭户数的1.76‰。

当前出现的这群失独者大多出生在上世纪50-60年代,恰逢中国80年代独生子女政策严格执行的年代。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失独家庭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失独妇女基本情况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失独妇女基本情况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失独妇女基本情况调研报告(精选多篇)第一篇:失独妇女基本情况调研报告一、失独妇女的基本情况1、人员数量。

三县六区妇联初步统计,**市失独妇女家庭316户,其中夫妻双方健在的243户,丧偶失独妇女73户,占失独妇女家庭总数的23.1%,困难失独妇女家庭(低保及大病等低保边缘困难户)180户,占失独妇女家庭总数的56.96%。

其中,城镇失独妇女247户、农村失独妇女69户,分别占失独妇女家庭总数的78.2%、21.8%。

2、年龄分布结构。

49岁(计生特扶年龄标准)以下的76户,约占失独妇女总数的24%;49—55岁的86户,占失独妇女总数的27.2%;55—70岁的125户,占失独妇女总数的39.6%,70岁以上的29户,占失独妇女总数的9.2%。

3、文化程度。

从全市总体来看,失独妇女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204人,占失独妇女总数的64.6%,高中99人,占失独妇女总数的31.3%,高中以上13人,占失独妇女总数的4.1%,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绝大多数分布在市区失独妇女中。

农村失独妇女文化偏低,从调查情况看,我市农村失独妇女(主要集中在三县及淮上区)小学及文盲54户,占农村失独妇女总数的78.3%,初中的占21.7%,全部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

4、享受帮扶政策。

根据调查统计显示,我市女方49岁以上符合政策要求的失独家庭可申请享受计生特扶政策,独生子女死亡或三级残疾以上,独男每户135元/每月,独女145元/每月,部分特困失独妇女享受低保、残联救助、慰问金等临时性救助等。

5、经济收入情况:市区失独妇女大多为夫妻退休,文化水平、技能的限制等,退休工资或打工收入普遍偏低,经济情况大多一般。

农村失独妇女及部分独生子女重度残疾的妇女家庭经济比较困难。

二、失独妇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2、精神、健康状态深受影响。

失独妇女遭受“白发人送了黑发人”的厄运打击,无法接受现实,精神、身体遭到极大伤害。

失独妇女往往选择自行封闭,逃避社区和村镇活动,离群索居,生活态度冷淡,经常触景生悲,看见人家热闹团圆的场景,经常悲伤。

失独妇女的调研报告怎么写

失独妇女的调研报告怎么写

失独妇女的调研报告怎么写调研报告:失独妇女的现状及相关问题一、引言失独妇女是指因丧偶或离异而丧失丈夫和独生子女的女性。

由于家庭状况的改变,失独妇女面临着一系列的生活困境和心理压力。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失独妇女的现状,分析其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失独妇女进行匿名的个人信息收集和问题解答。

问卷包括一系列关于失独妇女的生活状况、心理状态、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支持的问题。

三、调研结果1. 生活状况大部分失独妇女表示生活的改变给她们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她们需要承担照顾年迈父母和其他家务的责任,同时还要面对无法填补的情感空虚。

2. 心理状态失独妇女普遍表现出强烈的悲伤和孤独感。

她们缺乏生活的动力和目标,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关怀。

3. 经济状况大部分失独妇女丧失了经济来源,面临严重的经济困境。

她们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无法满足子女的教育和生活需求。

4. 社会支持近一半的失独妇女表示她们缺乏社会支持和关怀。

有限的福利制度和社区服务无法满足她们的需求。

四、问题分析1. 生活困境失独妇女需要提供更多的生活帮助,例如家务劳动的分担和照顾年迈父母的支持。

2. 心理压力失独妇女需要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她们重新找到生活的动力和目标。

3. 经济困境针对失独妇女的特殊情况,政府和社会组织应提供更多的经济援助和就业机会,帮助她们重建经济基础。

4. 社会支持不足政府和社区应建立更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提供更多的福利制度和社区服务,提高对失独妇女的关注和关怀。

五、建议和解决方案1. 政府应加大对失独妇女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建立相关政策,并加大财政投入。

2. 社区应建立以失独妇女为中心的支持和帮助机制,包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就业指导和经济援助。

3. 志愿者组织应积极参与失独妇女的帮助工作,提供义务服务和援助。

4. 失独妇女自身也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争取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六、总结失独妇女是社会中需关注和关怀的群体。

失独家庭调研报告

失独家庭调研报告

失独家庭调研报告失独家庭调研报告一、我市失独家庭的现状⑶养老就医极难。

调查显示,失独家庭普遍存在患病率较高、生活资源缺乏、养老困难等特点。

“我不怕死,只怕老,只怕病。

”这是我们走访调研时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

如何养老就医是他们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

在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下,那些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经济条件不好的失独家庭,尤其是这一类的农村失独家庭,养老就医更是个大难题。

医疗开支让他们原本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他们还常常面临无人办理正常医疗住院手续和术后无人照料等问题。

1、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

一是完善生育政策法规。

建议考虑放宽“单独生两胎”的政策,增强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减少失独家庭的发生机率。

在生育政策法规的出台上,给予所有失独家庭相应的扶助,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失独家庭帮扶对象的年龄划分。

建议*出台关爱失独家庭的相关政策,明确享受对象、享受标准、负责部门、审批程序、资金筹集与发放管理等基本内容。

二是建立健全对失独家庭的养老机制。

根据大多数失独家庭养老的实际,建议*加大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服务功能。

根据我市财政收入状况和上一年度的物价上涨指数,提高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标准。

由*为失独家庭购买养老保险,以保险形式为失独家庭养老提供最重要的保障。

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用足用活现有政策,建立相关社会资源向失独家庭适当倾斜的政策体系。

人社和卫生部门参照五保、低保、残疾人标准,给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失独家庭成员免费享受医保和养老保险待遇。

民政部门参照“三无”和“五保”老人待遇,将年满55周岁的失独女性和年满60周岁的失独男性优先纳入五保供养、城乡低保救助范围,尤其是对患有疾病、无生活来源的失独对象,更要适当放宽年龄限制,通过采取分散与集中供养的方式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

卫生部门出台看病就医的特别扶助政策,定期为失独老人提供免费健康检查和亲情护理服务。

三是定期发布失独家庭的权威数据。

第失独妇女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第失独妇女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第失独妇女基本情况调研报告《第失独妇女基本情况调研报告》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只生一个孩子,使得“失独”现象越来越多。

其中,失去独立的女性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群体之一。

为了更好地关爱这一群体,我们进行了对于第失独妇女的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第失独妇女的基本情况第失独妇女指的是丈夫死亡或离异,仅有一个独女的妇女。

根据我们的调查报告,目前中国的第失独妇女约占妇女总人口的3.5%。

由于中国传统的观念,很多人会认为失去独立的女性只好寄希望于儿子来照顾自己。

但是,我们的调查也显示出,由于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很多家庭也会选择生育女孩,因此这一现象正在逐渐减弱。

二、第失独妇女的生活现状根据我们的调研,大部分第失独妇女都生活在比较偏远的乡村地区,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由于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她们不仅无法获得工作,也面临着很大的家庭负担。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第失独妇女都不得不乞讨、寻求慈善捐助或者去人民群众中心寻求救助。

除此之外,第失独妇女也面临着心理创伤。

在这个传统的社会中,儿子被视为赡养老人的重要来源,因此失去独立的女性一定程度上会被认为是没有“依靠”的。

加之与夫妻关系的消失,很多第失独妇女都感到孤独、无助和无家可归。

三、第失独妇女的保障情况中国政府在关注着第失独妇女的生存现状,在公共政策中也对其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保障。

比如,对于自主创业、就业等方面给予扶持,同时也为她们的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方面提供优惠和保障。

但是,在实际社会中,很多第失独妇女并没有得到足够的保障。

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部分第失独妇女生活在偏远地区,好的医疗、教育和居住环境并不健全。

此外,由于社会对失去独立的女性的刻板印象,很多妇女也不太敢打破现有的习惯,不愿向社会寻求帮助。

四、改善第失独妇女的生存环境对于这一群体,政府、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都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来改善她们的基本生存环境。

政府可以在政策上加大对于第失独妇女的关注和扶持,同时在基础设施和农村教育等方面非常关注,使得第失独妇女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独家庭现状和帮扶调研报告范文
根据年初工作计划安排,市政协社法委于七月上旬组织相关部门及政
协委员对我市失独家庭生存现状、面临的困难及生活诉求等情况进行了调研。

现就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榆林市现有总人口370万,截至20XX年6月底,全市共有失独家庭264户374人,其中农村家庭190户267人,城区居民74户107人。

失独父母年龄,49岁以下有53人,占到失独人口总数的14.17%,这
部分人群还有收养或者再生育可能;50岁——60岁有69人,占到失独
人口总数的18.45%;60岁以上有252人,占到失独人口总数的67.38%。

50岁以上的父母无法再生育,60岁以上的父母,收养孩子也成了力不从
心的事情。

失独子女年龄,10岁以下死亡的`26人,占死亡人数的9.85%;11
到20岁死亡的57人,占到21.59%;21岁以上死亡的181人,高达
68.56%;独生子女死亡原因,患病占到49.60%,车祸等意外事故占到50.40%;失独子女性别,女性60人,男性204人。

21岁以上的人群,
男性发生意外的概率增大所致。

二、存在问题
1.心理创伤难以修复。

失独家庭没有了亲情滋养和天伦之乐,心理创
伤极难修复。

如榆阳区计生协去年委托人民医院,给89名失独家庭人员
安排了健康体检并心理问卷测试,其中28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普
遍自我封闭,隔离社会。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因为失独陷入深深的心理创伤
之中,整日自我封闭,处于社会的边缘化。

2.如何养老成为心病。

失独家庭普遍存在“我不怕死,我怕老,我怕病”的隐患。

病了谁来管,老了谁来安葬,无时不在困扰着他们。

这些隐
形问题不是靠钱能解决的,如何养老成了他们最大的心病。

3.看病就医无人陪护。

失独家庭中近三分之一的人有脑梗、肢残、肺
结核、心血管疾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虽然日常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但
他们最不愿意去医院看病,住院手术没人签字,更没人陪护治疗,就医缺
乏最基本的保障。

4.抚育孙辈力不从心。

全市264户失独家庭中,有三代家庭118户,
有的还有2个或者3个孙子女。

这些失独老人既要承担丧子的心理重创,
又肩负抚育隔辈人的压力,特别是培养教育孙辈的问题、监护权的尴尬、
孙辈的探视权问题,日渐长大的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都是摆在眼前的难题。

三、意见建议
失独家庭的出现是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

帮助失独
家庭解决生活困难,化解心理障碍,既需要有国家政策法规的保障、政府
的帮助,还需要全社会的关爱。

应拓宽思路,多措并举,妥善应对失独家
庭存在问题。

2.出台帮扶制度,让失独家庭老有所养。

对失独家庭落实“五级帮扶”机制,给一个家庭指定一名县区级领导帮扶、一个县区级部门帮扶、一名
乡镇(办事处)领导帮扶、一名村居(社区)驻村干部帮扶,一名所在村
组计生协会员帮扶。

给计生协会员落实固定待遇,负责日常生活照料、生
产帮扶、情感交流、后事丧葬等事宜。

对49岁以下的失独家庭,积极鼓励、帮助其实现再生育或者收养子女,鼓励创业发展,千方百计帮助其走出失独阴影,重拾生活信心。

对于房屋破旧、本人又不想离开家、生活还能自理的群体,建议将住
房全部纳入政府危房改造计划,改善居住环境;
对于生活能半自理的家庭,安排入住廉租房、公租房,建议住建部门
切块留用,专供这些家庭入住,一方面彼此身份认同,不会受到歧视,另
一方面社会交往认同,报团取暖,彼此照应,互爱互信,为政府减负。


市建立一个失独老人敬老院,让他们安心养老,比如定边县卫计局专门为
失独特殊家庭专门修建了养老公寓。

对失能半失能家庭成员,包括伤残独生子女,全部纳入医养结合管理
体系,由政府购买服务,参照高新医院的老年护理院管理模式;
3.建立医疗服务机制,让失独家庭病有所医。

一是开通就诊绿色通道,各医院都能享受优先挂号、就诊、化验、检查、取药、转诊“六优先”便
捷服务;二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按照自愿原则,根据健康状况,选派
医生上门问诊;三是每人建立一份电子健康档案,跟踪随访;四是每
户派一名监护人,村委会负责人、村居社区计生协负责人或者近亲属作为
监护人,主要履行该对象入住养老院、医院手术签字等监护人职责,由政
府购买服务。

五是落实住院护理险补贴,每天补助100元,每人每年累计
不超过180天,负责住院陪护、取药、打针、吃饭等日常料理,政府购买
服务,让这些家庭病有所医。

4.培育社会服务组织,让失独家庭老有所乐。

建议政府培育一批致力
于失独家庭服务的社会组织,设立心理咨询公益岗位一对一进行心理疏导
和生活援助。

建议各级计生协加以引导和扶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社会组织成立和发展,对这部分家庭实现全方位的心理疏导、人文关
怀和生活援助服务。

积极鼓励和引导这些家庭参加社会活动,合力帮助他
们尽快调整心态,重燃生命活力,重新融入社会,在社会的关爱中找到心
灵慰藉,老有所乐。

各级计生协通过“会员之家”,布局社区,设有健康咨询师、心理咨询室、健身房、书吧、棋牌室、接待室、培训课堂等,给这些家庭搭建互相交流、互相扶持、自助互助、互爱互信的平台,感慨。

鼓励他们要坚强面对生活的不幸,重新树立健康乐观的生活信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