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研究”中期报告下载LOFTER客户端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十二五”规划课题

《以“校长为首,品德课程为主”构建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实验研究》

子课题《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研究》中期报告

根据山东省教研室于2011年6月23—26日在滨州市邹平县召开的《以“校长为首,品德课程为主”构建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实验研究》课题开题会议精神,结合我校承担的“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研究”子课题实验内容,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步骤,我们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现将课题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概述

1、课题研究来源。“立世德为首,立德育为先。”中国历来重视通过道德教化而治国安邦,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中小学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广大青少年学生热爱祖国、积极上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世纪之交,中央确定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世界范围内,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是纲要战略主题的首要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占全国总人口近三分之一的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学生道德建设入手,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而学校德育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和改进小学德育工作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

《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要坚持德育为本”;“完善德育工作机制,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德育体系。

基于以上因素,对现有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尽快构建适合各地实际的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已经迫在眉睫。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启动了“十二五”规划课题《以“校长为首,品德课程为主”构建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实验研究,我校申报的“关于小学品德教育内容体系的相关研究”项目之一“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研究”获得批准。

2、课题研究起止时间。根据总课题研究实施步骤,我校承担的课题自2011年6月开始申报准备,计划至2012年12月结束,历时三个学期(一年半)。

3、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以德治国,必然要求改进和加强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养成良好品德,不仅是保证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时代任务,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导致其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被动性强,主动性差;做事缺乏意志和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差。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心理倾向。在学校中,“高分低德”的现象并不乏见。因此,对小学生来说,我们应该重视他们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而多年来我们的德育

工作显得过于简单化,教育的内容空、方法旧、灌输说教多、实践活动少,注重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忽略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毅力的培养。因此,德育工作者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形式,积极探索学生良好品德养成教育的方式方法、策略途径,这样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推动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4、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思想对后世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王富夫之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观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

我国著名心理学专家林崇德教授在他的《品德发展心理学》中指出,由于年龄所致,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比较肤浅,只知道“应该去做”,但对“为什么这样做”缺乏理解,具有外部调节向内心自觉发展的特点。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就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德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的启蒙和培养,以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这是意义其一。

其二,抓好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新时期,党的十七大制定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的奋斗目标,使我国成为“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新的奋斗目标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必须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公民,而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则是义不容辞的义务。

第三,抓好养成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就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的实际看,在德育中,不仅忽视少年儿童良好品德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品德,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少年儿童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四,做好品德养成教育工作,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基础。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美德教育可谓源远流长,先哲的“慎始则善终”的教训很有道理。现代教育专家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教会学生做人。只有学生从小形成了良好的品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犯错误或者少犯错误,即使犯了错误后也能及时发现和补救,才能更好的保证学生健康发展。

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研究,只是结合德育教育实践,总结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创新有效做法,其理论价值包括:分析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健全性格;探索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的方式方法、策略途径,积累德育教育经验;指导教师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提高德育教育效率。其实践价值包括:使课本教育与生活教育有效结合,让课本知识变成学生的自身能力,在教育工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养成基本的良好品德,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5、课题研究的目标。在总课题的框架下,本课题研究将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品德状况,结合社会实践,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通过适宜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明辨是非、美丑、善恶,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实现德育教育效果最大化。目标主要设定以下几个方面。

(1)、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品德教育主题活动,形成一些较具代表性的案例,为学生良好品德培养提供一些参考做法。

(2)、探索农村德育教育策略途径,提高德育教育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