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取样观察法备课讲稿
事件取样观察法
事件取样观察法事件取样观察法是一种研究方法,通过选择一定数量和类型的事件,对其中的特定观察指标进行细致观察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和推论。
本文将深入探讨事件取样观察法的基本概念、应用场景以及优缺点。
基本概念事件取样观察法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适用于对某一类事件的特征和模式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
这类事件可以是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或者人类行为。
通过对事件的观察,研究者可以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机制和影响。
事件取样观察法的核心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样本。
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问题和目标明确事件的特征,然后从整体事件群体中抽取具有典型性的事件进行观察和记录。
在观察过程中,研究者可以使用多种数据收集方法,如观察记录、访谈、文档分析等。
应用场景事件取样观察法可以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1. 社会学研究:通过对具体社会事件进行观察,研究者可以了解社会现象的起因和影响。
例如,通过观察一系列抗议活动,可以揭示社会不满情绪的来源和演变过程。
2. 教育学研究:事件取样观察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教育环境中的各种事件对学习者的影响。
例如,通过观察学校内的校园欺凌事件,可以深入研究欺凌现象对受害者和整个学校氛围的影响。
3. 心理学研究:通过观察个体在特定事件下的行为和反应,研究者可以揭示心理过程和认知机制。
例如,通过观察和记录紧张考试中学生的行为和表情,可以研究测试焦虑的产生和应对策略。
优缺点事件取样观察法具有一些显著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1. 深入理解:通过对事件的细致观察,研究者可以获得关于事件特征、原因和影响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发现事件的本质。
2. 真实性:观察法可以提供真实的研究材料,毫无疑问地反映了事件发生的现实情况,避免了受试者对实验的干预。
3. 灵活性:事件取样观察法是一种灵活的方法,可以根据研究目标和问题进行调整,适合于不同的研究场景。
缺点:1. 代表性问题:由于事件取样是基于研究者自身的主观判断,样本的代表性可能存在问题。
事件取样观察法
事件取样观察法事件取样观察法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某个事件发生的过程、原因和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事件取样观察法。
一、什么是事件取样观察法?事件取样观察法是指通过对某个特定事件的观察和记录,来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的方法。
该方法通常涉及到对事件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的多个阶段进行观察,并采用不同的数据收集工具(如问卷调查、访谈等)来获取相关信息。
二、为什么要使用事件取样观察法?使用事件取样观察法有以下几个好处:1.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某个特定事件的过程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该事件。
2.能够帮助研究者识别出导致该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因素,以及可能产生的结果。
3.能够提供有关某个特定社会群体或组织内部运作方式的信息,从而有助于改进管理或组织策略。
三、如何进行事件取样观察法?1.确定研究问题:首先,需要确定研究问题,即要研究的事件是什么,以及想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
例如,如果想研究某个公司的员工流失率,那么需要明确研究的事件为员工离职,想要回答的问题为员工为何选择离职。
2.选择取样方法:接下来,需要选择合适的取样方法。
事件取样观察法通常采用方便抽样或目标抽样方法。
3.设计数据收集工具:设计数据收集工具时应根据研究问题和取样方法来选择合适的工具。
例如,可以使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来获取相关信息。
4.进行数据收集:在进行数据收集时需要注意保持客观性和中立性,并尽可能多地获取可靠和准确的信息。
此外,在进行数据收集时还应注意保护受访者隐私。
5.分析数据:在完成数据收集后,需要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这包括描述性统计、因果关系分析等方法。
四、事件取样观察法存在哪些局限性?虽然事件取样观察法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研究方法,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可能存在主观偏见:由于研究者对事件的主观认识和理解不同,可能会导致数据的主观偏见。
2.数据收集难度较大:事件取样观察法需要对事件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的多个阶段进行观察,因此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收集数据。
第四章 取样观察法
【操作练习】
1.操作下定义 很新概念 分类定义 2.观察表格设计
婴幼儿攻击性行为操作性定义
婴幼儿攻击性行为:婴幼儿对其他人大喊 大叫,表现出愤怒的情绪,并伴随拍、推、 踢、戳及用东西打人的行为,以及破坏物 品的行为。
序号 1 2 3 4 类别 操作性定义 破坏物品 踢桌子、扔玩具、破换玩具等 攻击他人 推、拍、戳及用东西打其他人 语言辱骂 用不文明的言语辱骂其他人 乱发脾气 冲他人哭闹、尖叫、踢打、扔东西
【例如】
婴幼儿吮吸手指行为: 是指两岁以上婴幼儿经常有吸吮手指、衣 角、或是被角等行为。 幼儿同伴交往: 指幼儿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 的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 信息,沟通情感并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例如】
【练习】
社会性游戏操作性定义
游戏类型 操作定义
无所事事 没有做游戏,只是碰巧观望暂时引起他们兴趣的事情,玩弄自 己的身体,走来走去,爬上趴下,东张西望。 旁观 观看他人游戏,有时凑上来跟玩游戏的儿童说话,提问题,出 主意,但自己并未直接参与游戏。 单独游戏 独自一人游戏,只专注于自己的活动,不注意别人在干什么。 平行游戏 在同一个地方玩,各玩各的,互不影响,互不干涉。
时间取样观察法
时间取样法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 间隔由两种: 规律性间隔, 随机性间隔。 时间间隔:事先确定观察时间,选定具体时段, 用一定的时间间隔来观察。 例如: 每周一、三、五下午3~4点,对大班10名幼儿 每名观察6分钟,持续6周。
使用条件
只适用于经常发生的行为; 只适用于外显行为,不宜于观察内在行为; 必须确定观察目的、被试的数量、观察的范围 和时间等; 必须对观察的行为与事件给以明确的操作定义; 应当制定时间取样观察记录表。
取样观察法
分析
从观察记录资料中,可以得知,于欣的告状行为是 因为受到他人的欺侮,以至于产生了因为“物品争夺” 的告状行为,但就此告状行为而言,于欣并不是为了 要取得老师更多的注意,而是希望老师能够帮助解决 问题。同时于欣更是因为自己无法解决问题,所以必 须请出有权威的老师出面来帮助解决。
在这个案例中,必须先了解伊珊抢书的动机,是因 为书籍提供不够多元所造成的,还是因为伊珊个人因 素所造成的。
2
喜欢说 以“不高兴”或“我不要”作为应对,拒绝 “不” 配合家长让做的事情。
社交能力 自我意识强,好胜心重,自我评价过高,在
3 差的孤立 团队活动中总想胜人一筹而不顾他人的感受,
者 缺乏社会交往规则意识、能力,从而被孤立。
4
挫折容忍 力低
学习、生活较为平顺,始终在顺境中成长, 一旦碰到困难或挫折则心理承受力低,以哭 闹、发脾气或拒绝参与活动来宣泄情绪。
上述这些可能因素,都必须要在已经记录 的观察资料中寻求佐证。若没有足够的佐证 材料,则观察者或老师就必须依照上述分析 的可能因素,再次对伊珊进行观察,辅导伊 珊改变行为,也可以解决于欣的告状行为。
整理课件
44
频率记录法
记录时常把观察时间分为若干段,在每一 时段中记录某重行为类型,观察工作结束后, 可根据从各时段中累计的各类行为频率加以 分析。 方式:打“√”或划“正”字
说了什么 做了什么
结果与 影响
2
3
……
整理课件
36
幼儿任性行为记录表(横向表)
儿童编号 发生背景 行为类别 说了什么 做了什么 结果与影响 持续时间 备注
持续时间
整理课件
37
整理课件
38
整理课件
39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取样法PPT课件
(四)优点与不足
1.优点
结合了符号系统与叙事描述两种记录方式,可 得到定量和定性的两类观察资料 可保留被观察的事件或目标行为的完整性 可同时用来观察多次发生的行为和偶然的行为 具有经济效益,在搜集资料上非常省时
2.不足
只观察和记录特定的行为或事件,容易忽略之 外的其它资料
若以叙事描述方式记录观察的特殊事件,不便 于分类和得出推论 对于持续时间长或常出现的行为不能有效地观 察和记录。
二、时间取样法的运用
准备阶段
观察过程 资料整理分析
(一)准备阶段
1.确定观察的目标行为
2.给出相关操作性定义
3.选择观察对象
4.设定观察时间:观察时距、时距间隔、观察 次数以及观察的期程 5.制作观察量表
六岁儿童的捣乱行为 1、粗鲁行为:离开位子、站起来、走动、跑动、 跳绳、摇动椅子。 2、跪:跪在椅子上、坐在脚上、横躺在课桌上 3、侵犯别人:投掷、推、撞、拧、拍、戳及用 操 东西打其他同学 作 4、扰乱别人:抢夺他人东西、破坏其他同伴所 性 有物 定 义 5、说话:和其他同伴讲话、喊叫老师、唱歌 6、叫嚷:哭闹、尖叫、咳嗽、吹口哨 7、噪声:发出咯咯声,撕纸、鼓掌、敲击书桌 8、转方向:把头和身子转向其他同学、向别人 显示东西 9、做其他事:玩弄东西、解自己鞋带等。
一天观察次数不等。
(二)适用时机
1.相同类别的行为 帕顿按照社会性发展水平将游戏进行分类:无所 事事、旁观行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 合作游戏
2.出现频率较高的行为
幼儿行为相当频繁
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
反社会行为
合作 分享 谦让 帮助
攻击、偷 窃、说谎
(三)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 第四章 取样的方法
如果将封闭性的符号记录与开放性的实况详录 法或事件取样法合并使用,即通过改变记录形式、 保留行为发生的原始资料,由此改变时间取样法的 封闭性、使其成为一种开放性的记录方法。
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记录表(改)
时间
儿童 是否出现 攻击性行为 对行为的描述 代号 攻击性行为 发生的频率
9:00-9:06 1 √
2
9:06-9:12 2 ×
1、用脚踢其他两个小朋 友搭的积木
2、用手推旁边的小朋友
9:12-9:18 3 √
1
9:18-9:24 4 ×
和同桌抢夺玩具,嘴里说: “我先拿到的”
9:24-9:30 5 √
2
……
选择性 推断性
时间取样法的选择性程度很高,因为它不像实况详录 法是对所有行为及情景的记录,只是在某段时间内捕 捉事先选定的行为。
8
2月23日
开始记录时间 结束记录时间 行为是否发生
上午10:00
上午10:15
√
下午3:00
下午3:15
√
上午10:00
上午10:15
√
下午3:00
下午3:15
√
上午10:00
上午10:15
下午3:00
下午3:15
√
上午10:00
上午10:15
√
下午3:00
下午3:15
备注 王成 李俊、张艳 陈东、张艳、王成 李俊
时间取样法要求在观察的一开始就要做出推断或解释, 因为在观察的当时,观察者必须要决定是否记录该行 为,即是否将那个行为归在预先确定需要观察的某一 特定的行为类别中。
第四章 观察法【精选文档】
第四章观察法第三节观察的类型(p70)本章说明了观察法的概念、特点及基本原则,介绍了观察法的几种主要类型,讲述了观察法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记录阶段的内容及方法,指出了观察误差产生的原因及纠正方法,并对观察法的优缺点做了简要的评价。
其中重点和难点是掌握观察法的类型、实施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观察误差产生的原因等.前课复习:第一节和第二节的简单回顾观察法的涵义,观察法在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中的地位,观察法的基本原则等。
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s)是指研究者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官或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人、物体或事件进行系统感知观察并记录、分析有关感性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学前教育研究的最基本方法,在学前教育研究中应用最普遍,并且对于作为学前教育研究对象的幼儿而言,也是较适宜的方法.运用观察法要遵循的原则:观察要有严密的组织计划,观察要有一定地知识准备,观察记录要系统、准确,正式观察之前要先进行预观察。
讲授新课: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者们将观察法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根据观察的对象不同)直接观察:是指对当前所发生的事或人的行为的直接观察和记录.间接观察:是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来追溯和了解过去的社会情况和过去所发生过的事情。
实物是指反映过去社会现象的各种物质载体,例如写实性绘画、古迹或遗址、各种腐蚀性或积累性物质痕迹,以及反映一定社会现象的物体或环境等。
例如观察一定时期内幼儿园阅览室中哪些书籍磨损严重,由此看出这一时期幼儿的阅读倾向;间接观察法比较复杂,需要观察者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有时还需要有科学的鉴定手段和方法,而且在推论时也可能发生种种误差。
在学前教育研究中间接观察法应用很少.2、自然观察与实验室观察(根据观察的情景与条件的不同)自然观察是在一般的日常现实生活场景中,观察行为或事件的自然发生与进程。
简单举例说明:在幼儿园中观察一个班幼儿的一日活动,可以从幼儿入园至午睡或从下午起床至离园作观察。
事件取样观察法
事件取样观察法事件取样观察法是一种研究方法,用于观察和记录特定事件或现象。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调查研究中,例如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
事件取样观察法的目标是深入了解事件发展的细节,以便获得关于事件背后动机和影响因素的洞察。
在使用事件取样观察法时,研究人员选择特定事件进行观察,并记录下事件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关键细节。
这种方法强调对事件上下文的细致观察,以理解事件如何发生和影响个人或集体。
下面是事件取样观察法的相关参考内容:1. 事件定义和范围:说明研究人员选择观察的事件,并明确事件的定义和范围。
这一部分应包括对事件目的、参与者和环境的简要介绍。
2. 参与者观察:描述研究人员对事件参与者的观察方法。
这可能包括直接观察、访谈、记录行为或利用其他观察技术。
研究人员应说明观察参与者的准则和选择流程。
3. 数据收集和记录:说明研究人员如何记录和收集数据。
这可能包括录像、录音、笔记和采访记录。
研究人员应解释数据记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4. 事件分析和解释:提供事件观察的详细描述,并分析事件中的关键模式和趋势。
研究人员可以引入已有的理论框架或预先设定的假设来解释观测到的现象。
5. 结果和发现:总结研究中观察到的事件特征、参与者行为和趋势。
结果应探索事件的动力、影响因素和潜在结果,并提供对事件的全面理解。
在使用事件取样观察法时,研究人员需要明确报道自己的观察结果,遵循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
还可以使用其他方法来校证事件观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例如采用多个观察者、数据三角校正和观察案例的重复观察。
尽管事件取样观察法提供了对事件细节的深入了解,但也存在一些限制。
观察者的主观性、局限性和观察数据的可靠性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此外,事件取样观察法可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因为事件的发展和观察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
总之,事件取样观察法是一种有助于深入了解特定事件或现象的研究方法。
它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和洞察人类行为的途径。
研究人员应当明确定义事件,选择参与者并记录相关数据,以便在对事件进行全面分析和解释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取样观察法
取样观察法取样观察法取样观察法不是详细地描述行为或事件,而是缩小范围的聚焦观察。
取样观察法首先对观察的行为或事件等进行分类,通过分类将其转化为可以数量化的材料;其次,用具体的、可感知的方式对每种类别进行界定;最后,根据类别设计出记录表,从而便于记录。
取样观察法大致有四种。
(1)时间取样法。
时间取样观察法是观察者事先确定所要观察的维度,然后据此有选择地在某些时间段内观察某一特定行为或发生的事情,并把所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到事先拟定的编码记录表上1。
它是常用的观察法之一,用于确定某种行为是否出现或发生,该行为发生的次数、频率及其持续时间等2。
时间取样法又分为连续时间取样法和非连续时间取样法。
连续时间取样是指观察者依次在每个时间间隔内观察并记录行为。
非连续时间取样是指观察者在前一个时间间隔内等待目标行为的出现,然后在接下来的那个时间间隔里记录在先前间隔内出现过的行为3。
时间取样法的具体做法是:第一,确定观察的总时间。
第二,确定若干观察时段。
第三,作出所要观察的行为或现象的操作性定义,制定观察表格。
第四,实施观察,并作好记录。
第五,整理观察资料,并作出研究结论。
时间取样法时间取样设计观察的主要指标有:①规定时间内某种行为是否出现及出现的种类;②规定时间内行为发生的频率;③规定时间内行为的持续时间。
例如,国内某著名学者对于研究对象的相互作用记录表4,笔者觉得也可以划归为时间取样法,现联系时间取样的具体做法进行以下分析。
首先,确定观察时间是某一堂课。
其次,对被观察对象的相互作用进行定性的分类,据此设计记录表格和记录方法。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分为三大类,十种具体表现:(l)教师讲话,学生听讲。
讲话的内容包括:①接受或澄清学生的意见;②表扬或鼓励;③补充或扩展学生的意见;④提问;⑤讲授教材;⑥提示或提要求;⑦批评或制止学生的不当言行。
(2)学生讲话。
内容包括:⑧回答老师的问题;⑨自发谈话,包括向教师发问及同学间的交谈。
关于时间取样观察法
关于时间取样观察法时间取样观察法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它通过对个体、群体或现象在一段时间内的观察和记录,以了解其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它对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等学科有着广泛的应用。
时间取样观察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收集大量并且准确的数据,为定量分析提供实证基础。
此外,它还能够观察和记录个体或群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社会互动,为定性研究提供丰富的描述性资料。
在进行时间取样观察之前,研究人员需要确定研究对象、观察的时间段和观察的内容。
研究对象可以是个体(如个人、家庭等)或群体(如社区、组织等)。
观察的时间段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涵盖研究对象的相关活动和变化。
观察的内容可以是行为、言语、态度、物质文化、社会关系等。
时间取样观察法一般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种形式。
直接观察是指研究人员亲自到现场进行观察和记录。
这种观察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直接接触到研究对象,获取更为真实的数据。
然而,直接观察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研究人员的主观性可能会影响观察结果的客观性;同时,长时间的观察过程可能使得观察对象对研究人员的存在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数据的失真。
间接观察是指研究人员通过使用监控设备、影像资料、文献资料等间接获取观察对象的信息。
这种观察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减少研究人员的主观性和干扰,获取更为客观的数据。
然而,间接观察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监控设备可能只能获取有限的信息,无法全面了解观察对象的行为和情境;同时,一些观察对象的行为可能无法被间接观察到,从而导致数据的不完整。
在时间取样观察中,研究人员还需要考虑到伦理问题和数据的可靠性。
伦理问题包括保护观察对象的隐私和权益,不对其造成伤害或不适;数据的可靠性包括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数据的捏造或失真。
总之,时间取样观察法是一种常用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它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收集大量并且准确的数据,观察和记录个体或群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行为和社会互动。
在进行时间取样观察时,研究人员需要确定研究对象、观察的时间段和观察的内容,并且需考虑伦理问题和数据的可靠性。
时间取样观察法PPT课件
• 定義:明確、可觀察的行為描述 (要具體、外顯)
• 重要性
– A.定義清楚才可快速判斷行為並 予記錄
– B.使不同觀察者對該名詞有相同
解釋。可以在同一標準下判斷孩子
的行為。
.
12
觀察行為的操作定義
• 請參考p.145-148
.
13
觀察信度的建立方式
• 不同觀察者同時觀察同一事件 的一致性
• 同一觀察者在不同時間觀察結 果的一致性
.
38
作業寫作程序
• 實習主題
– 觀察者
– 觀察日期
– 觀察時間
– 地點
– 觀察行為及其操作型定義 20%
• 觀察幼兒代號及性別
– 情境描述
– 記錄
20%
• 針對觀察程序(四),計算觀察信度 20%
• 比較不同記錄方式的難易度、優缺點及 限制,討論此次觀察之觀察信度 30%
• 實習討論與心得 1.0%
– B.觀察者對主題的界定是由其觀察動機 而產生的,也就是說他自己知道「觀察 什麼」
– C.觀察主題到觀察項目之架構必須是合 理的,觀察項目必須有其重要性及代表 性。
– D.觀察項目必須可以下操作型定義,很 容易從感官知覺就下判斷的。
.
31
.
32
.
33
.
34
實習主題
.
35
• 實習主題:Time Sampling • 觀察目標:時間取樣法的記錄及觀察
timesampling位幼兒每位一分鐘二計次方式的記錄方式選定四位幼兒之前兩位每位觀察三分鐘以計次方式來觀察上述細分類別之行為四選定四位幼兒其中之一位幼兒以15分鐘觀察05分鐘休息的方式分成六個區段記錄行為39作業寫作程序觀察行為及其操作型定義20限制討論此次觀察之觀察信度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取样观察法
行为的操作定义
“行为”是事先设定的
操作性定义: 对必须观察或测定的行为或现象给予具体
详细的说明、规定,确定一个行为或现象的 测量与观察记录的客观标准,即观测指标。
【例如】
婴幼儿吮吸手指行为: 是指两岁以上婴幼儿经常有吸吮手指、衣
角、或是被角等行为。 幼儿同伴交往:
事件取样的操作步骤
(1)确定目标行为 婴幼儿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外显
的行为。
【例如】 幼儿任性行为
事件取样的操作步骤
(2)对目标行为进行操作性定义 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婴幼儿
行为进行描述,将抽象的行为转换成较为直 观的、可观测行为描述。 【例如】 任性行为:是指婴幼儿经常表现出的以自我 为中心,不顾客观条件、社会行为规范和周 围人的正当要求,非要达到自己目的的不加 约束的行为。
采用“间歇——观察——记录”的方式 例如:
每一名儿童观察6分钟,1分钟观察,一分钟记录, 一分钟间歇,重复上述过程。
(5)行为分析
整理观察记录资料; 撰写观察分析报告。
(5)行为分析
【操作练习】
1.操作下定义 很新概念 分类定义 2.观察表格设计
婴幼儿攻击性行为操作性定义
婴幼儿攻击性行为:婴幼儿对其他人大喊 大叫,表现出愤怒的情绪,并伴随拍、推、 踢、戳及用东西打人的行为,以及破坏物 品的行为。
时间取样观察法
时间取样法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 间隔由两种: 规律性间隔, 随机性间隔。
时间间隔:事先确定观察时间,选定具体时段, 用一定的时间间隔来观察。 例如:
每周一、三、五下午3~4点,对大班10名幼儿 每名观察6分钟,持续6周。
使用条件
只适用于经常发生的行为; 只适用于外显行为,不宜于观察内在行为; 必须确定观察目的、被试的数量、观察的范围
指幼儿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 的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 信息,沟通情感并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例如】
【练习】
社会性游戏操作性定义
时间取样观察法
1. 含义
时间取样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 标准来记录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出现 以及出现次数的一种观察方法。
【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
【例如】 幼儿规则意识:
幼儿按照老师或同伴一起制定好的规则做出相应 的行为,对他人没做到或破坏规则表示不满。
2.时间取样的操作步骤
【例如】
表1 幼儿规则意识操作性定义
(3)制定观察记录表
表2 幼儿信息记录表
(3)制定观察记录表
社会性游戏观察记录表
(4)进行观察记录
记录形式:
查核记号,打钩记录行为是否出现; 记录记号,划”正“等,记录在限定的时间间隔 内,行为出现的次数或频率。
达维的观察结果
经过三个多月的观察,共记录200例争执 事件。其中68例发生在室外,132例发生在室 内;每小时发生3-4次;持续1分钟以上的13 例,平均时间不到24秒,室内比室外长;男 童争执多于女童,攻击水平也高于女童;随年 龄增长争执事件减少,但侵犯性质增强;所有 争执都伴有冲击、推拉等动作,偶有喊叫和哭 泣;争执原因往往是对占有物品的不同意见; 大多出于被迫服从年长儿童而停息;平息后恢 复常态。
刘老师准备从上午9:30到11:00之间,观察自 己班上15名幼儿攻击性行为及其发生的频率,一 共观察的时间是90分钟。 她将这90分钟平均分配在15名幼儿身上,即每名 幼儿将被观察6分钟。
另外,为了取得具有代表性的行为,刘老师准 备在一个星期内,反复这个过程3次。观察结束后, 每名幼儿共有3次、每次6分钟的行为记录。
和时间等; 必须对观察的行为与事件给以明确的操作定义; 应当制定时间取样观察记录表。
2.时间取样的操作步骤 (1)确定目标行为
婴幼儿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外显的 行为。
【例如】 幼儿规则意识
2.时间取样的操作步骤
(2)对目标行为进行操作性定义
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婴幼儿行为 进行描述,将抽象的行为转换成较为直观的、可 观测行为描述。
行为的具体内容,行为过程及性质。 不能保留行为发生的顺序,难以揭示行为
的因果关系。 将贯穿行为分解为若干成分,破坏了行为
的完整性,难以识别行为的相互关系。 行为类型的建构,容易带有主观偏见。
第二节 事件取样观察法
1.事件取样法的概念
从被试多种行为中,选出一种有代表性的 行为进行观察,在自然的情境中,等待所要 观察的行为出现,然后记录这一行为的全貌。
【案例1】达维的幼儿争执事件
对幼儿园儿童在自由活动时间内发生的争执 事件进行观察记录,观察对象为40名2-5岁 的儿童,其中男孩19人,女孩21人。观察 过程是等待争执事件的发生,直至行为停止, 全程记录。具体包括:
争执者的姓名、年龄、性别;争执持续时间; 争执发生的背景、起因;争执什么(玩具、 领导权);争执者所扮演的角色;争执时的 特殊言语或动作;结局如何;后果与影响。
行为分析:
翔宇属于挫折容忍力低的任性行为。根据婴幼儿任 性行为划分的四种类型,婴幼儿的学习、生活较为平 顺,始终在顺境中成长,一旦碰到困难或挫折则心理 承受力低,以哭闹、发脾气或拒绝参与活动来宣泄情 绪。此外,根据婴幼儿注意发展评估来看,婴幼儿不 仅能注意到周围不变的事物,而且对事物的变化也很 敏感。翔宇不仅关注自己手中的事物,也关注到周围 同伴的,所以会着急,引发了情绪的变化,导致了手 中力道的加重,恐龙蛋的破碎。而生活在顺境当中的 翔宇,无法忍受这种突如而来的挫折,尤其当老师拒 绝了他的请求,更让他无法忍受,甩门而去。
任性类型分类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观察记录
人物介绍(主角与背景人物) 情境背景(发生地点、因何发生) 持续时间(开始——结束) 事件内容(人物交流谈话内容) 后续事件(要观察的行为出现后又发生了什么)
叙事描述记录法(完整性)
幼儿任性行为记录表(纵向表)
幼儿任性行为记录表(横向表)
(4)行为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记录表
时间取样观察法的优缺点
优点 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较多的局偶代表性的
资料,省时省力。 可以确定行为、事件发生的频率,借此探
讨教育的作用。 可以取得量化的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从
而提高研究的可信度。
缺点
只适用出现频率高的外显行为和事件。 只能获得行为出现频率的资料,不能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