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与教化,教案
礼仪与教化教案
礼仪与教化教案礼仪与教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礼仪与教化的概念,认识到礼仪与教化的重要性。
2. 掌握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培养良好的社交礼仪。
3.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4. 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礼仪与教化的概念介绍。
2. 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
3. 民族传统礼仪与文化传统的教化作用。
4. 品德修养与道德观念的培养。
5. 自制力和团队合作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述和讲解的方式介绍概念和基本规范。
2. 实践训练法: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
3. 讨论法:通过学生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小游戏导入:给学生解释礼仪与教化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的小游戏,让学生体会到礼仪的重要性和作用。
2. 礼仪规范的讲解:教师通过讲解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如问候礼仪、用餐礼仪、礼貌用语等,让学生明白如何与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要求学生根据社交礼仪规范进行表演。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讨论和总结:学生们讨论社交礼仪的重要性和作用,归纳总结出一些重要的道理和经验。
5. 民族传统礼仪与文化传统的教化作用的讲解:教师通过讲解一些中国传统的礼仪和文化,如拜年、传统婚礼等,让学生了解到礼仪和文化的紧密联系,并分析一些传统礼仪的教化作用。
6. 讨论和展示:学生们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对传统礼仪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7. 品德修养与道德观念的培养:教师通过讲解一些道德故事和案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道德观念,激发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8.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一些团队合作的游戏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9. 总结和评价: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方法:1. 教师观察法: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礼仪与教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高中化学教案--礼仪与教化
高中化学教案--礼仪与教化教学目标- 了解礼仪的概念及其应用,理解化学中的一些礼仪规范;-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修养和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养成安全惯;- 增加对课堂的参与度及研究兴趣,提高化学研究成绩。
教学内容1. 礼仪的概念及应用- 礼仪的定义和特点;- 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常用礼仪规范;- 礼仪在实验室中的重要性。
2.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交场合中的常用礼仪规范;-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原则及其应用。
3. 化学实验中的安全知识- 化学实验室中的常识和安全注意事项;- 针对化学实验室中的常见危险操作和场景进行探究和讨论。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置身于实验室和社交场合中,感受礼仪的重要性和应用;2. 课堂讨论法:让学生围绕化学实验中的常见安全问题展开讨论,激发他们对化学实验的兴趣;3. 视频展示法:展示一些化学实验操作中的错误范例,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安全隐患并加以改正;4. PPT讲授法:通过展示PPT文稿中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化学实验中的礼仪知识。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发言状况;2. 实验操作: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评判其是否掌握化学实验中的礼仪规范;3. 作业完成情况:通过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估,考察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本教案的核心在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修养和综合素质,同时加深化学实验安全常识的学习和应用。
希望能够通过本教学内容,使同学们理解礼仪的重要性,养成良好习惯,在实验操作中遵守礼仪规范,保障实验室的安全和稳定。
《礼仪与教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礼仪与教化》教案一、教案背景礼仪与教化是一门重要的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通过学习礼仪与教化,学生可以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社交能力,并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了解礼仪的重要性和作用;2.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提高社交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礼仪的概念和意义- 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礼仪的概念和意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礼仪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2. 礼仪的基本要素- 介绍礼仪的基本要素,如言谈举止、仪容仪表、衣着装扮等;-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情境下的礼仪行为。
3. 礼仪的实践与运用- 分析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礼仪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制定并实施一项礼仪实践计划,让学生将礼仪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教化的概念和方式- 解释教化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教化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分析教化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温暖、耐心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
5. 美的感知与创造- 提供各种艺术作品,如绘画、音乐、舞蹈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开展创作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四、教学步骤1. 导入- 通过有趣的小游戏或问题,引起学生兴趣,预热课堂氛围。
2. 知识讲解- 逐个介绍礼仪的概念、意义和基本要素,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3. 角色扮演-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不同情境下的礼仪行为。
4. 礼仪实践计划- 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礼仪问题,并制定一项实践计划。
5. 教化的概念和方式- 讲解教化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温暖和尊重的方式对待他人。
6. 美的感知与创造- 展示各种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鉴赏,并鼓励他们进行创作。
7. 总结与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总结并反思今天的学习收获。
礼仪与教化教学设计
礼仪与教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明白礼仪是啥玩意儿咱得让学生知道礼仪可不是那些高高在上、摸不着头脑的东西。
礼仪啊,就像是我们生活里的小规则,就像你去朋友家做客,得先敲门,不能直接闯进去,这就是礼仪。
它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和谐、更美好。
而且啊,礼仪还跟教化有关系呢,它能让咱们变得更有教养,知道啥是对的,啥是错的。
2. 让学生感受礼仪的魅力我想让学生从心里觉得礼仪是个特别有趣又有用的东西。
比如说,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礼仪,参加婚礼的时候要穿得漂漂亮亮、喜气洋洋的,可不能穿着拖鞋就去了。
这时候礼仪就像魔法一样,让整个场合都变得很有氛围。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礼仪和教化之间的联系是个重点哦。
我得给学生讲清楚,礼仪是怎么通过一些行为规范来教化我们的。
就好比在学校里,我们要尊敬老师,见到老师要问好。
这不仅仅是个简单的问好,这是在教我们要尊重他人,这就是礼仪背后的教化意义。
2. 难点难点呢,就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践行礼仪。
因为现在的孩子们啊,有时候会比较随性,想干啥就干啥。
所以我得想办法让他们知道,礼仪不是约束,而是一种让自己和别人都舒服的方式。
三、教学方法1. 故事教学法我打算给学生讲好多好多关于礼仪的小故事。
像“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那么小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姐姐,这就是礼仪。
通过故事,能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礼仪的内涵。
2. 情景模拟法我会设置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来模拟。
比如说在餐厅里的礼仪,怎么点菜,怎么和服务员说话,餐具怎么使用。
在模拟的过程中,他们就能更直观地感受礼仪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我一上课就会问学生:“宝子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那种特别没礼貌的人呀?”然后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
这样就能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我就可以顺势引出今天的主题——礼仪与教化。
2. 讲解礼仪的概念我会说:“宝子们,礼仪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小魔法。
它是一些大家都认可的行为规范。
比如说,你在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这就是礼仪。
如何培养孩子的礼仪与教化意识教案
如何培养孩子的礼仪与教化意识教案。
一、将礼仪和教化意识作为日常习惯很多家长和教育者只在少数场合下关注孩子的礼仪和教化意识,例如在正式场合、公共场所或重要活动中。
这是不够的。
要养成好的礼仪和教化意识,必须将其作为日常习惯。
通过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地展示出他们的优美和自尊。
例如,在吃饭时,可以让孩子注意不嘴巴大声咀嚼,避免谈论不雅之话;在离开房间时,可以提醒孩子不要忘记说“谢谢”或“再见”;在进行某项特殊活动时,可以提醒孩子穿着整洁,不要过度活动身体等等。
二、采用奖励制度来激励孩子奖励制度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接受并遵守礼仪和教化意识。
当孩子表现出优雅和恰当的行为时,可以赞扬和奖励他们。
例如,在孩子做好一件事情时,可以给予一些积极反馈,如夸奖他们做得好,给予一些小奖励作为鼓励。
三、建立家规和家训家规和家训是一个家庭培育孩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开会,确定一些基本的家规和家训,如保持家庭卫生、尊重他人、遵守日常生活规律等等。
这些规则必须被清晰地定义,以便家庭成员更好地遵守。
家规和家训还应该被简单地贴在墙上或其他可见的地方,以便提醒孩子和家庭成员。
四、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和社会尊重他人和社会是家庭与社会的重要价值观。
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介绍社会礼仪以及如何尊重他人来帮助他们发展这些价值观。
例如,要告诉孩子,离开公共场所时,要将垃圾扔进垃圾桶,避免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等破坏环境的行为;要教育孩子在跟别人说话时,尊重对方,并避免出言伤人的行为。
五、培养孩子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是实现学会礼仪和教化意识的重要条件。
家长可以通过训练孩子控制情绪、自我约束等方式让孩子更好地掌握这些能力。
例如,当孩子生气、恼怒、焦虑和失控时,你可以教育他们在进行令人愉悦的活动或非愉悦的活动时进行自我控制。
同时教育他们说出愿意的事情,而不是说出不想做的事情。
培养孩子的礼仪和教化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不断努力。
第二单元《礼仪与教化》教案
第二单元第二课礼仪与教化(共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3、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古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印度、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美术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在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教学: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始人的创造》,了解了美术的起源,原始社会美术作品的特点,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再向前迈进一步,但进入主题之前,首先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两张图片,图片中的美术作品同学们都认识吧?学:秦始皇兵马俑、古埃及金字塔师:同学们对两者都不陌生,那现在请同学们运用你所学的美术鉴赏知识,完成下面的表格。
二)、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指出,在这两件作品出现的时代,美术品已经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出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
因为当时社会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有了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社会阶级。
当时的社会结构就像埃及的金字塔一样,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为处于上层(塔尖)的人服务。
师: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如果没有秩序会怎样?那么怎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呢?(学生讨论回答:制度,法律,道德规范,文化等——礼仪与教化)师:刚刚提到的这几点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的课题:礼仪与教化三)、新课:师: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礼仪与教化。
美术作品中所出现的直观的视觉形象很适合宣扬这些,甚至它比抽象的文字更生动,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由于其所具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在古代被统治者用来宣扬自己的思想。
因此,礼仪与教化自然会影响着美术作品的创造,换句话说美术作品会体现当时的礼仪与教化。
师:1)、教材P37——P39中主要介绍的是什么美术作品?(青铜器)2)、在同学们的印象中,青铜器都运用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饮食、酒、礼、乐、水、兵等)3)、何为青铜?(纯铜与锡、铅的合晶,熔点低,硬度大,这样有便于制造精细,复杂的各种器具)1、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P37——P38自主学习:A、教材中主要介绍的是哪三件青铜器?B、三件青铜器分别是哪个朝代的?C、三件青铜器造型纹样的特点?A、师:教材文字中主要介绍的三件青铜艺术品是?(司母戊鼎、大盂鼎、莲鹤方壶)B、师:司母戊鼎是商朝后期,大盂鼎是西周时期,莲鹤方壶是春秋时期(青铜工艺最早出现——夏朝运用及工艺技术发展最辉煌灿烂的时期——商周到春秋战国)C、同学们对比分析三件青铜器的造型纹样,完成表格。
礼仪与教化教案
礼仪与教化教案礼仪与教化教案《礼仪与教化》——青铜时代(第1课时)教学目的通过对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欣赏,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基本面貌,丰富相关知识,提高艺术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从而增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我国青铜艺术的总体审美特征,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青铜作品的艺术特征和艺术价值。
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有关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2.学具:教材及笔记本。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定学生纪律一、导入第 - 3 - 页共 3 页观看课件小影片,引发兴趣,导入课题。
三、新授(一)中国青铜艺术概说中国青铜器艺术始于夏,盛于商,终于秦,汉代仍有余绪,时间长达千年。
商代晚期至周代,可谓我国青铜器的鼎盛时期。
青铜器的品种有如上重要特点:青铜礼器的品种大为增加。
酒器居多。
青铜器型制更丰富,且多变化。
纹饰丰富繁多。
1.纹饰形象主要以动物和神怪为素材的兽面纹,通称为饕餮纹。
2.变中商的单叠花纹为三叠花纹,更显繁富华美之貌。
3.平面纹样与主体雕塑相结合。
4.出现了镂空与镶嵌。
总之,鼎盛期青铜器纹饰在几何构图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第 - 3 - 页共 3 页的高度,整齐、对称、多样统一等形式美的规律运用得十分娴熟,总体风格是镂金错彩、繁富华丽。
商代后期青铜器已出现铭文。
(二)教材图例分析1.四羊尊·商整个器物的造型结构严谨,注意了不同角度的观赏效果。
2.司母戊鼎·商为中国古代最大的青铜礼器。
3.虎食人卣·商4.大禾人面方鼎·商5.莲鹤方壶·春秋6.宴乐水陆攻战铜纹壶·战国战国时期青铜器,。
7.错金博山铜炉·西周8.利簋·西周9.毛公鼎·西周第 - 3 - 页共 3 页10.四鹿四龙四凤铜方案·战国11.嵌红铜狩猎纹豆·战国四、考与讨论时分析商周青铜器的艺术作品与艺术价值五、课堂总结第 - 3 - 页共 3 页。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
第二课礼仪与教化-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能够让学生了解到素描的特点和技法,同时营造出一种尊敬和沟通的礼仪氛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
1.素描技法的认识和运用;
2.礼仪与教化的关系,以及其在美术鉴赏中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素描的重要性和技法;
2.如何引导学生接受礼仪和教化的观念,在美术鉴赏中准确体现。
四、教学环节
1. 热身活动
师生问候、自我介绍,全员参与的小游戏等。
2. 学习素描
1.讲解素描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在美术创作和鉴赏中的重要性;
2.指导学生学习、运用基本素描技法。
3. 学习礼仪
1.引导学生了解礼仪和教化的含义;
2.展示礼仪和教化在美术鉴赏中的应用。
4. 综合应用
让学生结合素描和礼仪,对教师展示的范例作品进行鉴赏、评论及艺术创作实践,加深对美术鉴赏和素描技法的理解和掌握。
5. 课后作业
结合本次课程的学习,布置学生完成练习册和写笔记两部分作业。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讲授、示范、互动问答、剖析鉴赏、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营造积极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评估
1.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发言、思考、表现等进行评价;
2.结合学生的完成作品、练习册、笔记等进行评估;
3.整理学生的综合评价进行反思和总结,为后续教学提供指导。
七、教学反思
结合实际教学反馈,逐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升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礼仪与教化》精品教案
课题
礼仪与教化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高中
学习
目标
1.了解在阶级社会中的美术作品会受到什么影响,了解青铜时期艺术;
2.了解青铜器早期及纹饰的演变,掌握美术鉴赏方法对作品进行分析;
3.通过学习,感知美术的社会价值和时代关系。
重点
礼仪与教化的含义及在青铜器艺术作品中体现的形式
难点
礼仪与教化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演变,青铜器的种类及功能,以及青铜器所体现的礼仪与教化作用。
(四)赏析青铜器的花纹
饕餮纹鸟兽合体纹龙纹蛇纹
学生赏析作品,通过观察分析思考问题
了解礼仪与教化的概念,知道青铜器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产物,了解青铜器的分类和纹样图案。
课堂活动
同学们,动手试试,制作一幅青铜器作品。
观看优秀的作品,了解制作方法。
1.首先构图画出纹样和青铜器类型,刻刀把纹样刻出来,在用拓印的形式拓印在素纸上。
(二)青铜器的概念
青铜器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刚刚铸造完成的青铜器是金色,但因为出土的青铜因为时间流失产生锈蚀后变为青绿色,被称为青铜。其中以鼎最为人们熟知。青铜器作为宴享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礼器。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人们对祖先、对神灵的崇拜远远超越了对于自身的认同。
2.小组合作,分工合理
3.时间:15分钟
学生探讨,互相分工合作
小组活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也更加深入了解掌握青铜器的艺术形式
课堂小结
1.作品评价:学生互评,选出最佳作品。教师点评。
2.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礼仪与教化,了解了青铜器是东方传统礼器,阶级社会的美术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体现了人类生活的礼仪,对人类起着教化作用。
《礼仪与教化》教案
问:在阶级社会初期,什么美术种类最为出名?
青铜器的图片欣赏
教师总结:青铜器在阶级社会初期,它具有怎样的功能
问:青铜器由实用的生活用品变成了什么?
由此可见,阶级社会的美术是为谁服务的
学生集体回答:
青铜器
学生看图了解其功能
学生回答:
礼器 成了地位的象征
统治阶级
具体欣赏
出示《司母方鼎》作品介绍
出示《大孟鼎》,让学生分析其造型及纹饰有何不同。从而给人怎样的感觉?
老师总结,并出示对比表格
学生讨论
分组到讲台上填写答案
深入分析
两者分别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代表,哪为何会有如此的不同呢?与什么有关?
学生讨论回答
课堂练习
老师讲评
做活动建议(一)
补充鉴赏
《莲鹤方壶》
《长信宫灯》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
复习旧课
问:奴隶社会的美术是为谁服务的
统会的美术又是怎样的呢?它又是为谁服务呢?
新授
出示《秦兵俑》
老师总结概括其艺术特点
出示《霍去病墓前雕塑》并作介绍
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兵马俑
学生比较两艺术群体有何不一样的艺术特点
完成下表,分组完成
深入分析
教师讲评学生所填写的表格,得结论:
汉的美术作品的才华功能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强化皇权地位向宣扬有利于统治者的思想转变
汉宣扬的是哪种思想?
汉代具有代表物的作品种类有哪些?
《礼仪与教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在阶级社会中的美术作品会受到什么的影响,及商代到魏晋时期的社会美术现象
2、通过本课的学习,指引学生了解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礼仪与教化》教案
《礼仪与教化》教案教案:礼仪与教化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所设计的教材是《礼仪与教化》。
本教材以儿童礼仪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以小故事和插图的形式揭示了礼仪的重要性和教育价值,通过讲述小学生和家庭的生活场景,引导儿童端正学习和生活态度,丰富他们内心的世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技能。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礼仪的含义和作用。
(2)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规范。
(3)学会用礼貌的语言与人交往。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能力。
(2)提高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提高学生对礼仪的重视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优雅仪态。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礼仪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规范。
(3)学会用礼貌的语言与人交往。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并接受礼仪的理念和价值观。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1.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礼仪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理解并接受礼仪的理念和价值观。
(2)示范法: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示范,引导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规范。
(3)讨论法:通过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4)情景模拟法:通过模拟真实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礼仪的运用。
2.教学过程(1)导入阶段:引发学生对礼仪的兴趣,通过举例子、发问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
(2)讲解阶段:给学生讲解礼仪的概念和作用,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和解读。
(3)示范阶段: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示范,通过演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礼仪的运用。
(4)讨论与分享阶段: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5)情景模拟与实践阶段:学生分小组进行场景模拟活动,通过实践练习,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举止和合作意识。
第二课礼仪与教化教案
第二课礼仪与教化(一)中国青铜艺术庐山区第一中学章震宇教学目标:•通过对青铜器皿的介绍,了解中国夏商周的青铜艺术;•学会从造型、纹样、文字等方面来欣赏中国的青铜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初步认知。
教学重难点:•了解夏商周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中国青铜器的造型与纹样、文字。
•从造型,纹饰,文字三方面来鉴赏青铜艺术。
讲授新课:导入(思考1):观察下面两张图片,同是青铜器,但它们一个来自现代,一个来自古代,它们的颜色有什么不同?青铜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具有熔点低、硬度强的特点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
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一层青灰色的锈,所以谓之“青铜”。
而古人则将这种合金称之为“金”,文献中所讲“赐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铜,提到的“吉金”就是指精纯美好的青铜。
烧制温度约在700℃-1000℃。
在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青铜艺术以其高超的冶金铸造技术、奇诡的造型和独特的纹饰,显示出其神秘、狰狞和严厉之美。
一、主要铸造方法(影片介绍制范法):制范法、失蜡法和金银错等。
1、四羊方尊(制范法):高58.3cm,口每边长52.4cm,重34.5公斤。
口方沿大,腹部四角铸高浮雕长卷角羊,羊的造型近于写实,全身纹饰充满神秘。
该尊集线刻、浮雕、圆雕为一体,器形庄严雄伟,形象真实高贵。
标志了商代工匠高超的造型能力,是中国青铜艺术的重要代表作。
2、莲鹤方壶(春秋)(失蜡法):高118厘米宽54厘米重64.28公斤3、虎噬鹿器座(金银错):(思考2:)1、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如果这个国家没有秩序会怎样?会乱2、那么怎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礼仪与教化二、实例:鼎(青铜器中听的最多的礼器之一)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于煮、盛肉食和调和五味。
形状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鼎的形制因时代而异。
在商周奴隶制社会,鼎被奴隶主贵族用来“别上下、明贵贱”,作为标志统治权力和等级的一种器物。
教案第3课 礼仪与教化
教案首页
授课班级
16级学生
授课时间
10.9-10.15
章节
名称
礼仪与教化
教学
目的
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3、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古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印度、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美术现象。
教学重点
和难点
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古埃及建筑金字塔埃及人对生与死的看法神化统治者,维护权力。具有威慑力,显示法老的权力。
雕塑狮身人面像
绘画墓室中的壁画
古印度
印第安文明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分为导入,学生阅读,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几个过程。
布置
作业
教师建议学生带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与答案去阅读教材的第20、21页,并且将阅读的结果填写到作业纸的中国商代时期
2、在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
(内容、时间、方法)
教学过程概要
教学内容: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时代或地区典型的美术品形式特征所体现的观念如何为统治者服务为什么选择这种形式导致变化的原因
中国商代青铜器纹饰、器形权力的象征,用威严、恐怖的形象起到震慑的作用。1、区分社会等级。2、用于贵族阶层的生活和祭祀。青铜是当时最贵重、最耐用的物质材料。权力分散,衰落。
作品形式大规模的雕塑群,排列成军队状大型建筑,像纪念碑一样
作品的功能守卫秦始皇的陵墓古埃及法老的陵墓
服务的对象皇帝法老
共同点为统治者个人服务为统治者个人服务
2、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且指出,在这两件作品出现的时代,美术品已经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出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因为当时社会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有了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社会阶级。当时的社会结构就向埃及的金字塔一样。同时,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为处于上层(塔尖)的人服务。
礼仪与教化,教案
一、导入:引用“知识回顾”引导出从图腾变为文字的演变,诠释文明社会的开端。
◆“文明社会”和“原始社会”在社会结构上有什么区别?—文明时代有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人也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级。
当时的社会权力呈金字塔结构,一般有一个最高统治者,具有绝对的权力;贵族和平民之间也产生了明显的对立。
◆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国家没有秩序会怎么样?◆怎样才能够维持国家秩序?由这三个问题引导出今日上课内容。
教学过程:二、解释什么叫“礼仪”夏商周——青铜器秦代——兵马俑汉代——石雕、帛画魏晋——绘画1、概述青铜器发展史2、(图片展示)皇帝都有自己的专属称谓和物件,比如“朕”和“龙袍”。
而在夏代,有一种青铜器制作的物件,是王权的象征,那就是“鼎”。
3、青铜器种类繁多、形制多样:酒器、水器、乐器、食器。
鼎属于哪一类?鼎属于食器,(图片展示)如图,是用来烹熟一些肉食的器具。
其造型主要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
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杠搬运。
4、《司母戊方鼎》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
鼎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
饕餮是传说中好吃的野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
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
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
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大鼎的腹内长壁上有三个铭文“司母戊”。
关于这三个铭文如何解释,目前学术界有三种说法:(1)一般的解释认为这鼎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
“司”解释为职司、官司、典司。
(2)另一种解释认为这是一个氏族的名称。
(3)第三种解释把“司”释为祠。
“祠”就是祭祀的意思。
也还有把“司”释作王后的“后”字的。
“母戊”是谁呢?最早的推测,母戊是殷王武乙的配偶妣戊,即文丁的母亲,作器者则为文丁。
大学生礼仪与教化意识的建立教案
大学生礼仪与教化意识的建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提升他们的礼仪素质;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他人,提高他们的教化意识;3、培养学生的自我修养和自我管理意识。
二、教学内容1、礼仪1.1 礼仪的概念及其意义1.2 礼仪与素质的关系1.3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1.4 现代社会中的礼仪2、教化意识2.1 教化的概念及其意义2.2 民族文化传承与教化2.3 大学生在生活中的教化行为3、自我修养和自我管理3.1 自我修养的概念及其意义3.2 自我管理的方法和技巧三、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互动式的讨论,让学生了解礼仪和教化的概念及其意义,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和现代社会中的礼仪,了解大学生在生活中的教化行为。
2、实践教学通过模拟场景、情境剧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礼仪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他们的教化意识。
另外,可以通过讲解自我修养的方法及其实践,让学生明确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以此提高他们对自我修养和自我管理的意识。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展示礼仪和教化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模拟场景教学通过实际情境的模拟,让学生体验到礼仪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3、讲述教学通过传统的讲述教学方式,让学生详细了解礼仪和教化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测验、作业评分和表现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同时,可以通过实际表现及考核结果,帮助学生培养自我修养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行为。
六、教学进度1、第一课时:礼仪的概念及意义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感受礼仪在生活中的作用,理解礼仪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化作用。
2、第二课时: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学生了解古代文化中的礼仪规范及其演变,同时从中汲取有益于现代社会的处事之道。
3、第三课时:现代社会中的礼仪学生将了解到现代社会的礼仪变化及其新特点,同时更多的探索礼仪在不同场合的应用,以及大学生如何在具体场景中运用礼仪知识、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湘美版美术鉴赏《礼仪与教化》教案及教学反思
湘美版美术鉴赏《礼仪与教化》教案及教学反思简介《礼仪与教化》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鉴赏教材,适用于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美术课程,湘美版作为全国知名的美术教材之一,以其内容深入浅出、系统详尽、配图精美等优势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本文主要介绍《礼仪与教化》这本美术鉴赏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以及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教学目标本学案结合小学美术实际情况,以“赏析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与文化”为主题,通过阅读、讲解、课堂讨论、美术欣赏等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美的世界中,更好地发觉和领会生活中的智慧。
学生能够:1.了解汉字的演变历程和文化内涵;2.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3.掌握不同年龄段的人物形象描绘方法,提高描绘能力;4.学会运用线条、形状等简单元素描绘礼仪场景;5.体验共同劳动的快乐,提高优秀品德。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汉字中的礼汉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含义和独特的韵味。
本堂课中我们将学习汉字中与“礼”有关的部首和字体,并通过例子引导学生了解礼貌的表达方式和优秀品德的内涵。
第二部分生活中的礼仪文化通过引入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例如小学生走进了一个典雅的餐厅,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其礼仪文化和行为方式各有不同,并与其职业、社会角色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学习和欣赏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有关礼仪的各种文化差异和历史变迁。
第三部分礼仪文化的绘画表现本课中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图画,发现生活中出现的礼仪文化,如过年、过节、婚礼和葬礼等,通过简单的绘画,让学生学会构建礼仪场景图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绘画中线条、形状和点的基本元素,并使他们能够通过这些元素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含义。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互动法和创新教学法。
如下所示:讲授法讲授法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适当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汉字和礼仪文化的含义,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和由此带来的思考。
礼仪与教化教案
礼仪与教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礼仪的概念和作用;2.掌握礼仪的基本规范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和行为习惯;4.增强学生的自我修养和社交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礼仪的概念和作用(1)礼仪的定义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交活动中所遵循的一定的规范和习惯,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2)礼仪的作用礼仪有以下几个作用:•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增强人际交往的和谐性;•提高个人修养和社交能力;•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2. 礼仪的基本规范和技巧(1)言谈举止•言语要文明,不说脏话、不说粗话;•行为要得体,不随意嘬瓜子、不大声喧哗;•姿态要端庄,不随意摆弄头发、不翘二郎腿。
(2)着装打扮•着装要整洁,不穿破烂衣服、不穿露肩露背的衣服;•打扮要得体,不化浓妆、不戴过于华丽的首饰。
(3)社交礼仪•礼貌待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不随意插话;•尊重他人,不随意批评别人、不随意挑剔别人;•注意礼仪,不随意吃东西、不随意玩手机。
3. 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和行为习惯(1)课堂教学•通过讲解礼仪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通过讲解礼仪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礼仪行为;•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和行为习惯。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交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参加文艺演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礼仪的重要性;•组织学生进行礼仪培训和模拟演练,让学生在模拟中掌握正确的礼仪行为。
4. 增强学生的自我修养和社交能力(1)自我修养•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礼仪规范;•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能力,让学生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礼仪行为。
(2)社交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社交场合中自如应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让学生能够在团队中协作共赢。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礼仪的概念和作用,讲解礼仪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引导学生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礼仪行为。
礼仪与教化 教案
礼仪与教化教案教案标题:礼仪与教化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礼仪,明确其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培养良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交能力。
3.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教学内容:1. 礼仪的定义和作用2. 礼貌用语和行为规范3. 社交场合的礼仪要点4. 尊重他人和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培养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他们对礼仪的理解和重要性。
-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际例子展示礼仪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礼仪的定义和作用,解释为什么良好的礼仪能够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 分别讲解礼貌用语和行为规范,重点强调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和合作共赢的原则。
3. 案例分析和讨论(15分钟)- 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社交场合,如家庭聚会、学校活动等,让学生讨论应该如何展示良好的礼仪。
-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不当行为,并提出改进建议。
4. 角色扮演(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个特定的社交场合,要求他们设计并表演出示范性的礼仪行为。
- 角色扮演结束后,学生互相评价和提供改进意见。
5. 总结归纳(10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 强调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实践,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应用所学内容。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实际案例2. 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讲义或PPT3. 社交场合的案例材料4. 角色扮演的道具和场景布置评估方式:1. 角色扮演表现评价:根据学生的表现、礼仪行为的准确性和适应性进行评估。
2. 讨论和案例分析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分析案例时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质量。
3. 学生总结归纳: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拓展活动:1. 邀请专业人士或礼仪培训师进行讲座或工作坊,加深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
2. 组织社交活动,让学生实践所学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礼仪与教化 (第1课时 教案)
第二单元第一课礼仪与教化【基本信息】课题:礼仪与教化教学模块:高中美术鉴赏(必修)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课时:3个课时【教学目标】了解美术在奴隶社会时期规范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围绕“礼仪与教化”这一主题,在商、周时期出现的代表性美术作品、美术风格以及这些作品产生的具体社会背景;引导学生用风格分析的方法研究美术作品,并对风格进行概括。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不同时期在规范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了解“礼仪与教化”主题下,中外美术作品的主要形式及其代表作品,能够对这类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2.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这一阶段美术发展历史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对青铜器型、纹饰等进行较为准确的图像识读,并掌握图像识读的角度和方法。
如何让学生根据掌握的信息对美术作品所展现的“时代风格”进行概括,并能够对教材没事涉及的图片进行时代风格的图像识读。
【教具与学具】教具:高清多媒体设备,教材配图。
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教学图像展示:“后母戊鼎”问题驱动:商代统治者为何要用这么多青铜材料和这么多人力铸造如此大的后母戊鼎学生讨论,代表汇报。
教师:耗费这么多人力物力去制作后母戊鼎,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对其非常重视,因为鼎被称为“国之重器”。
文明社会与原始社会结构上有何区别。
文明社会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规范社会秩序需要一些什么手段。
在规范社会秩序上,美术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时美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学生思考回答:社会有了文字,出现了国家,产生了阶级对立,有了最高的统治者,统治者为了社会的安定,必须制订一定的法律和道德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而美术是发扬统治者思想的手段,所以阶级社会初期的美术体现了礼仪与教化的功能。
文化理解:青铜礼器与王权统治的关系(商——以强势蛮力制人,周——以礼仪说教育人)互动新授一、图像识读——后母戊方鼎艺术分析1、有什么体量:高米,宽米,重千克,天下第一重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引用“知识回顾”引导出从图腾变为文字的演变,诠释文明社会的开端。
◆“文明社会”和“原始社会”在社会结构上有什么区别?—文明时代有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人也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级。
当时的社会权力呈金字塔结构,一般有一个最高统治者,具有绝对的权力;贵族和平民之间也产生了明显的对立。
◆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国家没有秩序会怎么样?◆怎样才能够维持国家秩序?由这三个问题引导出今日上课内容。
教学过程:二、解释什么叫“礼仪”夏商周——青铜器秦代——兵马俑汉代——石雕、帛画魏晋——绘画1、概述青铜器发展史2、(图片展示)皇帝都有自己的专属称谓和物件,比如“朕”和“龙袍”。
而在夏代,有一种青铜器制作的物件,是王权的象征,那就是“鼎”。
3、青铜器种类繁多、形制多样:酒器、水器、乐器、食器。
鼎属于哪一类?鼎属于食器,(图片展示)如图,是用来烹熟一些肉食的器具。
其造型主要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
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杠搬运。
4、《司母戊方鼎》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
鼎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
饕餮是传说中好吃的野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
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
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
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大鼎的腹内长壁上有三个铭文“司母戊”。
关于这三个铭文如何解释,目前学术界有三种说法:(1)一般的解释认为这鼎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
“司”解释为职司、官司、典司。
(2)另一种解释认为这是一个氏族的名称。
(3)第三种解释把“司”释为祠。
“祠”就是祭祀的意思。
也还有把“司”释作王后的“后”字的。
“母戊”是谁呢?最早的推测,母戊是殷王武乙的配偶妣戊,即文丁的母亲,作器者则为文丁。
5、(图片展示过程)相传大禹治水有功,舜让位给大禹,九州的使臣纷纷进献一种叫“金”的金属,(而非现在的金子)大禹看到这么多的金,就按照九州特有的地貌制造了9个鼎,寓意镇守9州之地。
《司母戊方鼎》就是其中一个。
所以,得到了9鼎,就是得到了天下得到了天下的权利。
到了1939年,一位农民在地里挖到了这尊《司母戊方鼎》,但是却遭到了日本人的觊觎,想花20大洋买下这尊鼎,但是日本人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把鼎切块运出去,夜晚,村民真的拿起锤子和锯子分割大鼎,后来这位农民爱惜这尊大鼎,阻止了村名。
怕日本人直接强取豪夺,农民便将这尊大鼎埋在地下。
后世人挖出后,现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那是只是模仿原物的样品,真的《司母戊方鼎》被保存起来。
这是我们中国的镇国之宝之一。
6、《司母戊方鼎》体积庞大,那么用来铸造鼎的青铜是纯铜吗?当时为什么不用纯铜去铸造呢?(图片展示)①是用铜和锡铅制造的,铜的塑造性强,但熔点高,锡铅熔点低,所以用铜和锡铅混合的合金造鼎有了塑造性也降低了熔点。
②烧制出来的。
将合金熔至液体,倒入模块中,司母戊鼎是用二十块范铸成的。
司母戊鼎出色的铸造技术,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
7、饕餮纹(图片展示)仔细看《司母戊方鼎》上的纹饰,是一只叫“饕餮”的神兽。
饕餮,是四大凶兽之一,(图片展示)饕餮纹看起来像什么动物?特征: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和耳朵。
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实际上是由两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
饕餮纹其生活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动物。
8、四大凶兽(图片展示)除了饕餮,还有梼杌(táowù)、混沌、穷奇三只凶兽。
9、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
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
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它的身体就是被自己吃掉的,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
它是贪欲的象征。
所以将饕餮纹刻在代表着权力的鼎上,寓意着对王权的欲望。
10、(图片展示)20元人民币上面的是“饕餮纹”11、随着时代的发展,饕餮纹在不断的变化。
(图片展示)观察这几张饕餮纹,说说前后有什么区别?在商代前期青铜器纹饰较简单,大都饰以单线条的饕餮纹,夹以圈带纹、乳丁纹和涡纹等。
商代后期,流行繁缛花纹,主要表现以云雷纹为地纹。
随着铸造技术的成熟,鼎壁的厚度越来越厚,饕餮纹逐渐立体化。
后来,青铜器纹饰则主要做为一种装饰趋向简化。
饕餮纹逐渐失去主题纹饰地位,而下降为附饰。
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清新、流畅的风格。
饕餮纹经历了由简到繁再到无的过程。
12、鼎的纹饰在逐步的变化,那鼎的样式呢?是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变化中?(图片展示)观察三个时期的鼎的样式,区分三个时期的特征。
先欣赏一段电影的预告片,看看秦始皇是怎么做的。
看了视频,你们对兵马俑有什么了解?秦始皇为什么要叫工匠制作这些兵马俑?他们起着什么作用?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
“佣“就是人俑的意思,是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
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秦始皇才13岁,就在李斯的怂恿下,开始建造自己的皇陵。
秦始皇晚年暴政,年老体柔害怕自己死了不能做皇帝,到处寻找高人制作丹药长生不死,但是没想到这些丹药只是加剧病情,最后无力回天,希望在死了以后也能做万人之上的皇帝,所以制造了这么多的人俑。
14、(图片展示)兵马俑一号坑长方形军队(图片展示)兵马俑二号坑车兵、步兵、骑兵组成的曲型军队(图片展示)兵马俑三号坑最早的军事指挥部(图片展示)车兵俑(图片展示)立射俑(图片展示)跪射俑(图片展示)观察兵马俑的几张头像,发现有什么特殊之处?1、远古时驱疫逐邪的巫术祭祀活动,在战国时期仍流行于军中,礼意是“军人战胜鬼疫”,所以绿面俑可能是军中傩人。
2、有人还推测,勇士涂绿脸是为了吓唬交战方。
只是,如果唬人见效,那么就不需要军队了3、也有人认为,做这个绿俑的工匠可能是色盲4、绿脸俑是工匠们张扬个性的“另类”杰作5、绿脸象征少数民族,该陶俑也有可能是工匠完全采用写实方法所创作,其原型也有可能是因病或及饥饿而脸色呈现菜色或发青发绿。
6、再有可能是,跪射勇士本身是个勇猛、莽撞的人,之所以被涂成绿脸是为了标明其性格。
总结:从所有陶俑的造型来看运用的手法是非常写实的,巧妙地表现出秦军威武,证明了当时的社会秩序,皇权的至高无上。
15、秦代秦始皇制造了自己的军队,汉武帝为汉代霍去病打造了一组守陵的守护神。
汉代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学说从此成为我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道德和政治基础,它对美术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统治者通常都会借助美术作品来宣扬忠、勇、孝、节等儒家倡导的行为准则。
霍去病墓石雕代表汉代石雕艺术突出成就的,是西汉霍去病墓前的一组纪念性大型石雕(图片展示)作品表现一匹昂首屹立的战马,四足下踏着一名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领,以战马象征西汉政权的声威和霍去病的战功,群雕中没有出现霍去病的形象,却更加强了象征性和纪念意义。
战马既警惕又安详,既善良又含讽刺的神情,似乎在讥笑被踩的失败者;仰卧马下挣扎的武夫露出绝望的神情,反衬出马的英雄气概,构图别具匠心,造型特征鲜明。
马的腿粗而坚实,犹如四根巨大石柱,与马身浑然一体,构成永久性的柱石建筑感。
(图片展示)卧马、卧牛(图片展示)石象、跃马小结:16、盗墓笔记看过吗,自古文物出古墓,有了秦始皇和霍去病的陵墓,来看看人们从古墓里盗出了什么东西?西汉《长沙马王堆帛画》,面对无可避免的死亡,秦汉时期的人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灵魂概念。
他们认为人死之后,其灵魂并不会随之死亡,而是脱离了肉体,在另一个世界里永享安宁。
《长沙马王堆帛画》分为三层,天上、人间、地下。
帛画中绘制了许多的祥瑞神兽------龙、白鹤等…上层画了三个人,表示三个天神关注着作品的主人。
人间这层有几个低着头,说明这个主人翁人间死去。
下层的祥瑞神兽往上飞腾,说明在护送主人翁的灵魂去上天生活。
这幅“T”型帛画就描绘了墓主人死后灵魂的历程。
17、当绘画技术达到一定水平,人们并不满足在陵墓的墙壁上绘画记录生活,或者画在衣物上带入陵墓。
人们开始用绘画记录旧王朝,贵族的生活。
所以,顾恺之绘画了一系列的图记录了贵族的故事。
(图片展示)《女史箴图》中绝大多数女性形象是画家对理想化形象的超时空的观察与把握,即是画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的心境中对女性形象的综合印象,而不是对眼前“模特”的即时印象。
它己“不是客观的自相描写所能达到的高度了,而是客体与主体贯通以后的一种类相追求。
”顾恺之创作的《女史箴图》,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笔法如春蚕吐丝,形神兼备。
他所采用的游丝描手法,使得画面典雅、宁静又不失明丽、活泼。
画面中的线条循环婉转,均匀优美,人物衣带飘洒,形象生动,雍容华贵的气派。
《女史箴图》第一段是画汉元帝率宫人幸虎圈看斗兽,后宫佳丽美人在座。
第二段是画班婕妤辞谢与汉成帝同荤的故事。
第三段画的是一座崇山峻岭,表现“崇犹尘积”。
第四段画的是两个妇女对镜梳妆。
第五段画一张悬挂有帷慢的床第六段画的是夫妻二人并肩端坐,对面一妇女怀抱孩子,孩子手中正在玩一个圆球,另有一个孩子在地上爬着回头观望。
第七段画一男一女,男子在前,女子紧随其后,见男子回身做摆手相拒之状,便停了下来,作出一种扣心自问的姿态。
第八段画一个妇女端坐,微微低下头来,似乎在沉思着什么。
第九段表现了三个女子的形象。
总结: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差别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
而美术作品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
在这个阶段,美术开始成为统治者服务,成为权力的象征或宣扬特定的法律与道德观念的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