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铜器之虎食人卣鉴赏

合集下载

古代青铜器中的虎文化

古代青铜器中的虎文化

古代青铜器中的虎文化作者:徐璐璐来源:《理财·收藏版》2022年第03期青铜器是指用青铜制成的器物。

它作为一种合金,是由纯铜与锡构成的,还有一定量的铅元素包含其中。

青铜与纯铜相比较的优势中,一是在熔点方面,青铜的熔点较低,致使铸造难度会较小;二是在硬度方面,为达到各种铸造硬度需要,可以在其中适当地增减铅、锡等元素含量;三是在铸造精度方面,青铜溶液因在模具内可以“无孔不入”,就更加容易铸造出符合匠人心意的繁复花纹或是犀利刀刃,浇铸时青铜溶液造成的气泡少,使得最终铸造的器物上的气泡孔也会大为减少。

青铜器研究的对象,就形态而言,不仅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具、农具、水器等,还有与封建王朝统治有关的兵器、礼器、乐器等。

青铜的发明是划时代的伟大创造,纯净的青铜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中被称为“吉金”,考古学界所说的“青铜时代”便是大约公元前21世纪青铜器的发明到铁器普遍使用以前的这段时间。

中国的青铜器由夏始至汉末,发展井然有序。

起始点便是夏商两代封建奴隶制社会的发展,青铜礼器耀眼的顶点时刻便是与商末周初时期奴隶制制度发展的高峰相伴。

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奴隶制度逐渐势微力衰,与之相应的,青铜器也开始逐渐没落。

战国晚期之时,作为等级象征的大宗的青铜礼器便已越来越少。

大约到秦汉时期,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逐渐下降,不复当时作为封建社会地位等级标志的象征。

青铜器中生活用品的种类与数量不断增多,日用化的趋势显著提高。

青铜器中的宫廷用品、钱币、度量衡器及铜镜等物品仍是在东周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改制,使得其一直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流传。

虎,古时被称为“山君”或“圣兽”,作为一种猛兽和古代图腾崇拜物,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威猛雄健、勇猛精进的象征。

它是兽中之王,镇山之主,自古便被我国历代人民奉为山神,它黄质黑章,锯牙钩爪,体重千斤,斑斓健美,吼声如雷,百兽震恐。

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便是虎文化,在中国老百姓的心里,老虎气势威猛、体格雄健,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而且还能保护财富,寄托了人们对于康健富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虎虎生威,50件典型文物中的虎元素(下)

虎虎生威,50件典型文物中的虎元素(下)

虎虎⽣威,50件典型⽂物中的虎元素(下)虎虎⽣威,50件典型⽂物中的虎元素(下)中国是虎的故乡,是虎⽂化的发祥地。

2022年为农历壬寅虎年,⽼虎是中国传统⽂化中的祥瑞之兽,从“⼭中之君”到图腾之虎、⽩虎、伏虎、镇宅之虎,显⽰了虎在中华历史⽂化中的重要地位。

以下选取50件具有代表性的与虎相关的⽂物(封建时期)进⾏展⽰。

1.秦阳陵虎符“虎符”为古代帝王调动军队之信和物。

授予地⽅官吏或者统兵将领以兵权,既以虎符的左半授予,待要调动军队时,即派使⾂持虎符的右前往驻地。

地⽅官吏或统兵将领两半虎符对合,验明⽆误,即应发兵,虎符盛⾏於战国、秦、汉。

此件为秦代之物。

虎颈⾄胯间左右各有错⾦篆书铭⽂两⾏⼗⼆字,书⽈:“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

阳陵为秦之郡名,即今陕西⾼陵县。

此件铜质,为秦始皇授予驻守阳陵将领之虎符。

此件因年代已久,对合处⽣锈,现左右不能分开,整体形成⼀艺术品。

⽬前发现的虎符都是秦国的,共三件:秦新郭虎符、秦杜虎符、秦阳陵虎符。

相传于⼭东省枣庄市临城出⼟,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符形为伏虎卧地,昂⾸前视曲尾上翘,铭⽂字体谨严浑厚,风格端庄,笔法圆转,具有很⾼的艺术性,是⼀件极其罕见、极其珍贵的完整虎符,国宝级⽂物。

2.西汉伏虎⽯雕霍去病墓⽯刻包括马踏匈奴、卧马、跃马、卧虎、卧象、⽯蛙、⽯鱼⼆、野⼈、野兽⾷⽺、卧⽜、⼈与熊、野猪、卧蟾等14件,另有题铭刻⽯两件。

这些⽯刻题材多样,雕刻⼿法⼗分简练,造型雄健遒劲,古拙粗犷,是中国迄今为⽌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型圆雕⼯艺品,也是汉代⽯雕艺术的杰出代表,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件伏虎⽯雕长2⽶,宽0.84⽶,作品刻划出猛虎机警凶猛、随机捕获猎物的形象,全⾝刻有条纹,显⽰了⽪⽑的丰满、轻柔和斑斓,尾粗有⼒,卷曲在背上,更增添了其咄咄逼⼈的威猛⽓势。

此⽯雕原分布于陕西省咸阳兴平市茂陵陪葬墓霍去病墓前,现藏于茂陵博物馆。

此⽯雕⼑法简洁,虎尾倒卷于背上,虎⾝斑纹不雕⽽现,更增添了其咄咄逼⼈的威猛⽓势,异常⽣动,表现出西汉雕刻的⾼超技巧,是迄今所见最早在墓前安放⽯虎的实例,也是汉代⽯雕艺术的杰出代表,国宝级⽂物。

新论饕餮的本质、商周青铜器图像意义主题及有关问题(二)——从商末周初一件青铜尊的特殊图像论起

新论饕餮的本质、商周青铜器图像意义主题及有关问题(二)——从商末周初一件青铜尊的特殊图像论起

商代青铜盘中,有一件盘的图像是苍龙围绕一个由苍龙精气所化的鼋形,也利于证明这一认识。

宝鸡市竹园沟13号西周墓出土的人首銎钺(图50),其钺面的苍龙造型有明确的獠牙①和神鸟爪元素。

该神龙反首,属于苍龙系,这一特征在西周各种玉器中多见②。

竹园沟人首銎钺钺面苍龙特殊,其足执有小龙,龙首呼应斧钺钺面之穿,斧钺面之穿可以呼应天极等,并有抟阴阳成精气的意义。

其斧钺面之穿的小苍龙,实际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种抟阴阳之精气,可以苍龙唾这种有形图像表现之,或者简单理解为是以苍龙围绕钺面之穿象征的天极来表现之,只是由于设计形式的原因,把斧钺之穿和小苍龙融合了。

之所以可以这样表示,是由于古人认为苍龙所唾、散精气依然可以视为是小苍龙。

花园庄东地54号墓葬的青铜钺钺面之穿有一个小龙,有鹿角柄,显然是苍龙,表达的是同样的含义。

花园庄东地54号墓葬之青铜钺的小龙还位于该钺一组对称饕餮之嘴巴,所以给人的印象是饕餮之唾,呼应斧钺之穿抟阴阳所成精气,也即表明苍龙所唾为精气的意思,与视钺之穿为小龙或者为小龙绕的象征意义是基本一致的。

更为确切地讲,在斧钺之穿表现苍龙,主要是为了表现苍龙所唾为阴阳和的精气并有固本的特质以及表明斧钺之穿呼应的太一天帝出万物于震卦之苍龙的意思,这利于我们对于斧钺苍龙和饕餮图像的性质识别。

斧钺之面的标准化饕餮,一般是表现斧钺拟合玉璧的抟阴阳成精气的动物化。

斧钺面之简易化饕餮,属于苍龙系,有的表现其与斧钺之穿的联系,尤其是表现苍龙唾之精气与斧钺之穿呼应玉璧天极的抟阴阳成精气并固本之意义的联系。

斧钺之苍龙有的可能与斧钺象征岁关联,我们知道晚期文献有太岁、小岁呼应北斗的记载,但是其思想的初步可能较早,北斗的造型实际也呼应有柄斧钺之形。

岁星为木,与东象苍龙、青龙呼应,所以斧钺有龙是自然的了。

这样的话,一般斧钺之穿相当于北斗斗魁中心,斗魁中心虽然历史上没有北极亮星,但是往往作太一常居之,即是上帝居住和巡视周天的地方,这样的话,视其为□顾万发新论饕餮的本质、商周青铜器图像意义主题及有关问题(二)———从商末周初一件青铜尊的特殊图像论起①这是西周常见的苍龙獠牙的表现形式,有的神人的神鸟喙与之有几分相似。

分析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

分析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

【文物博论】 A Theory of Cultural Relics028Vol.167我国古代青铜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具有宝贵的艺术价值,在商代的青铜器上有兽面纹和动物纹等。

在商代人们已经能够对装饰纹样的条理和反复、对称和平衡等形式美法则熟练使用,使青铜器的装饰效果增强,产生多种类型的纹样。

装饰纹样是由点、线和面进行疏密排列组合产生的,经过研究发现青铜器的装饰纹样能够体现出当时的文化特点,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情况。

1 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纹样1.1 神兽动物类纹样1.1.1 饕餮纹饕餮纹是由不同的动物或想象的兽头作为图案,在商代的青铜器中常见。

这种装饰纹样的形象通常带有獠牙或者巨目,给人一种神秘的感受,也叫作兽面纹。

在商代的早期阶段,这种装饰纹样以单层的形式出现,后来产生了双层装饰,以云雷纹或者涡纹等纹样作为装饰手法。

1.1.2 龙纹龙纹是将古代传说中的龙作为形象,装饰中通常采用正面形象,呈现对称的特点。

在侧面形象纹样中通常会突出龙的身体和爪,这种形象出现的比较早,但是在商代的晚期才出现这种纹样的青铜器,一般在青铜盉等器物的盖上以龙的立体形象作为装饰。

1.1.3 凤纹凤来源于玄鸟,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种神鸟,具有孔雀羽毛的特点,爪子类似鹰爪,同时还具有蛇和鱼等动物的特点。

凤纹是原始图腾形象,它以一种类似于鸟形的图案作为参考,使其抽象化,因此具有一种威严感,能够代表人们所崇拜的情感。

在青铜器中最早出现在商代的二里冈时期,其中多为短尾的凤纹,长翎呈现长尾上卷或者垂尾,为前视或者回首状态,也是对称排列组成的纹样,一般不用于主要位置上。

1.2 动物类装饰纹样1.2.1 虎纹虎作为通天神兽,在历史中人们对龙和虎有着崇拜之情,虎纹和战争有着紧密联系,一般用于青铜兵器的装饰中。

商代青铜器中的虎纹和人物形象互相组合,例如后母戊鼎双耳有两只虎头形象;妇好墓铜钺中的人虎纹样也具有相似的特点;还有虎食人卣将立体的虎形象作为装饰,虎口中有人首,虎的躯体稍微弯曲,代表了一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统治地位。

那些流失海外的顶级文物,个个都价值连城,我国到底该怎么追回?

那些流失海外的顶级文物,个个都价值连城,我国到底该怎么追回?

那些流失海外的顶级文物,个个都价值连城,我国到底该怎么追回?原创2022-01-22 14:49·科普零距离文/科普零距离编辑/科普零距离外国人收藏的中国佛首假设你的宝贝放在别人的保险柜里,被别人据为己有,你会怎么想?相信大部分人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弄回来。

但是有没有人想过,那些曾在战乱年代,遗失国外的我国顶级文物究竟该怎么办?这些顶级文物凝聚着中华文化几千年以来的精华,有着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可是偏偏有那些见钱眼开的人,甚至是国家,硬生生的霸占着不属于他们的东西不愿归还。

本期内容就和大家一起看一下,那些饱受历史风霜流浪在外的顶级文物。

第八名虎食人卣(you)这是一件我国商朝晚期的青铜器珍品之一,也被叫“虎卣”,通体高35.7厘米,全重5.09千克。

从外形能看得出来,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盛酒的,是世间现存的、知名度高的、价值不菲的商朝青铜器品类,称它是国宝中的国宝一点都不为过。

“虎卣”的名字主要来源于整体造型呈现猛虎状,其中猛虎的尾巴和两只后足,用来充当酒器的支撑点,两只前爪环抱着人物,而老虎张着大嘴仿佛要将人首吞下,另外还有其他动物纹饰进行了组合搭配。

曾经有两件虎卣,相传在我国湖北省安化和宁乡交界处出土,几经辗转最后都流落到国外。

其中一件被法国巴黎市立东方美术馆收藏,另外一件收藏在日本的泉屋博物馆,供全世界来往的游客参观游览。

而虎卣作为商朝比较著名的青铜礼器之一,它的存在可是代表着当时的贵族阶级,从青铜器的虎式造型和表面的纹饰上来看就知道,当时的贵族想要通过其凸显所谓的贵族权势的威严。

自从发现虎卣之后,关于这件青铜器的名字一直存在争议。

我国的学者将其定名为“虎食人卣”,但是日本学者则是称其为“乳虎卣”。

主要是因为两国学者,对其表现出来的内在思想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虽然知识文化无国界,但是收藏在的日本泉屋博物馆的虎卣,难道日本不应该趁早归还吗?第七名双羊尊在大英博物馆明晃晃的展柜中,陈列着一尊格外抓人眼球的青铜器,它就是来自中国商朝晚期的青铜双羊尊。

浅谈青铜器动物纹饰的艺术特征

浅谈青铜器动物纹饰的艺术特征

《浅谈青铜器动物纹饰的艺术特征》中国青铜器发源于黄河流域,在新石器晚期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的遗址都发现了铜器制品。

可以肯定的是,新石器晚期文化已经为青铜器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如青铜器的形制、纹饰甚至铭文等都可以在新石器晚期的石器、陶器中发现它们的渊源。

而青铜器纹饰则是继彩陶艺术之后又一重要图像资料推翻了传统的首领推选制度,确定了世袭王位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王朝的出现。

到了公元前16世纪,人们对于国王夏桀的暴虐统治十分痛恨,这时东方的一个古老部落在商汤领导下乘机起兵,夏朝灭亡。

商代原是以今河南郑州及其附近为活动中心,后屡次迁都,至盘庚时迁都于今天的河南安阳,即后来周朝人称为殷的地方。

自盘庚迁殷以后的商代又称殷代或殷商。

商代出现完整的文字体系甲骨文和金文,尊天事鬼的祭祀活动名目繁多,仪式隆重,青铜文化在整个精神生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

周原先是活动于陕甘一带的古老农业部落。

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起兵灭商,建立周朝,自此至公元前770年,史称西周;前770年,周平王把国都从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时代又以前476年为界,前期称春秋时代,后期称战国时代,至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为止。

综合起来看,青铜艺术集工艺绘画、雕塑、绘画以及书法等绘画种类的特征、手法和成就于一身,成为夏、商、周三代艺术成就最集中、最辉煌的代表。

青铜器在用途上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

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

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

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

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

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中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

青铜器:卣

青铜器:卣

青铜器:卣青铜器:卣卣(yǒu)在盛酒器中是重要的一类,考古发现的数量很多。

卣为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有也作圆筒形,一般说,商代多椭圆形的或方形的卣,西周多圆形的卣。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鸟兽形卣。

2011年4月,山西博物馆馆藏【青铜器商鸮卣】的图片,在新浪微博上被网友疯转,网友称其外形酷似网络游戏里“愤怒的小鸟”,是最“萌”的文物。

这种现代、新潮的解读文物方式颇受网友热捧,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1956年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二郎坡村出土。

高19.7厘米,口长径12厘米,短径8.6厘米。

宽13.4厘米。

形如两鸮相背而立,盖为首,器为身,圜眼勾喙,凛然威武。

不仅是实用器,更是商代晚期精美的艺术品。

1、【蟠虺(huǐ)纹提梁铜卣】朝代:西周馆藏:安徽博物馆1959年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弈棋出土。

高34厘米,口径12.5—15.6厘米。

卣体横截面作椭圆形,花苞状盖纽,提梁两端作兽首。

腹部满饰变形夔纹,首足不现,纠结难分。

这种极度图案化的纹饰是江南地区青铜器的特色之一。

2、【公卣】朝代:西周馆藏:安徽博物馆1959年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弈棋出土。

高23厘米,口径10.2—12.8厘米。

低体垂腹,横截面呈椭圆形,提梁饰蝉纹。

颈饰相对回首夔纹,中置浮雕牺首。

盖、器均饰对凤纹,凤首回顾,羽冠相交下垂。

器身两面的纹饰稍异。

此卣纹饰华丽,铸技精湛,堪称青铜器中之珍品。

盖、器同铭:“公作宝尊彝,其孙子永用。

”3、【鼍(tuó)龙纹提梁卣】朝代:春秋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湘潭市出土。

高49厘米,口长27.2厘米,口宽19.5厘米。

这件提梁卣器身呈壶形,带盖,扁腹,圈足。

器盖及器身都铸有鼍龙纹、蛙纹、蛇纹相互混杂的图案。

这些图案与云雷底纹相交织,构成一幅具有浓厚南方水乡地域色彩的图景。

龙,即扬子鳄,与蛇、蛙等相同,多见于南方潮湿多水的地区,以其形象为纹饰的器具当时很常见。

4、【兽面纹龙首提梁卣】朝代:商代馆藏:山西博物院1959年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

“虎噬人”纹新解

“虎噬人”纹新解

“虎噬人”纹新解[摘要]“虎噬人”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其寓意众说纷纭。

从图象学研究方法入手,分析承载纹样之器物、“虎纹”以及“人纹”的图象特征。

认为“虎噬人”纹表现的是羌方虎图腾及其英雄的形象,用以表达对于中主国商的臣服。

[关键词]青铜器“虎噬人” 纹装饰商周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种类很多,诸如兽面纹、夔纹、窃曲纹、环带纹等林林总总。

这些青铜上的纹样基本以动物纹为主,它们不是现实世界中的动物,而是被想象出来的变异了的风格化的各种动物形象。

其中“虎噬人”纹样,在商代晚期青铜器上时有出现,关于它内含的寓意众说纷纭。

比较著名的有司母戊鼎立耳上双虎噬人头纹:两只猛虎围绕鼎耳的外轮廓,虎口相对中含人头,人头两耳招风,浓眉大眼狮子鼻,咧开大嘴而笑。

人头微微倾斜,更显得他喜笑颜开,得意非凡。

“妇好”大型钺上也有双虎噬人头纹,人头的情态和司母戊鼎立耳上人头极为相似。

龙虎尊的尊腹上也装饰有虎噬人纹,虎头居中,左右两侧各有虎身,虎尾上卷,躯体屈曲伏地欲跃状。

虎的两只前爪与被虎口含噬下的人耳齐平,虎爪握成拳,大拇指上翘;虎头下的人两耳招风,嘴角上翘,蹲坐,双手平举齐肩,手握成拳,大拇指上翘,和虎爪相映成趣。

此外日本泉屋博古馆和法国的博物馆各藏有一件青铜虎食人卣,表现了一只猛虎与一个人相互拥抱。

虎弓颈沉腰,双耳竖直,巨口大张,威风凛凛,前爪搂在人的腰际,后肢屈曲呈蹲坐状,后爪与尾着地形成卣之三足。

人之双臂搭在虎之前肢上,手抚虎肩,双腿分开蹲踏在虎爪上,脸朝左侧,头伸进大张着的老虎口中,呈扑伏状与老虎紧紧拥抱。

人物的造型很精致:中分披发,面部表情平静,嘴撅着,嘴角微微上翘,人身遍布花纹。

整个造型厚重庄严,纹饰繁缛华丽、瑰丽雄奇。

古人造器究竟是什么意图呢?为什么要在青铜器上装饰这些纹样?这些纹样起源于什么?它们的意义又何在呢?这些经过变形的,再创造的,虚幻中才存在的图形到底记载了什么呢?《左传宣公三年》记载了王孙满对楚子讲的话:“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与民间美术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与民间美术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与民间美术一、中国古代工艺美(一)古代漆器1、云纹漆耳杯套盒(通高12.2厘米,口长19.6厘米,宽16.5厘,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西汉斫木胎。

盒呈椭圆形,两端有耳,系两个大耳杯扣合而成。

内装七个小耳杯,小耳杯也为椭圆形,其中六件相叠侧置,一件反扣。

这套耳杯盒造型优美、设计精巧、大小套扣、聚散为整,充分利用空间,使用方便,便于保存,体现了汉代人卓越的设计才能。

盒及小耳杯内壁皆髹朱漆,外髹黑漆,并绘以云气纹及几何图案,线条纤细圆转,红、黑二色相映,显得分外精致华美。

此器为酒器,是墓主人长沙国丞相利苍家专门定做的。

漆器是中国古老的工艺美术品种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代先民已开始造漆器。

漆器是以木、竹、皮等材料为胎,表面涂饰天然漆树的汁液制成。

漆器色泽以红、黑二色为多,常采用绘画、雕刻、镶嵌等多种手法装饰,典雅华贵。

(二)、古代银器1、舞马衔杯纹银壶(高18.5厘米,口径2.2厘米,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唐造型仿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皮囊。

腹部两面有模压冲出的舞马一匹,马口衔杯。

它表现了盛唐时期宫廷舞马祝寿的情景。

唐玄宗时曾驯养一批能闻乐起舞的骏马,每逢皇帝生日大宴百官时,舞马助兴。

曲终,舞马跪拜献寿,皇帝赐酒,舞马衔杯自饮。

此壶装饰生动地再现了这一精彩情节。

壶表面鎏金,造型、装饰、工艺均体现了盛唐金银器的时代特征。

(三)、唐三彩1、三彩骆驼载乐俑(驼高58.4厘米,首尾长43.4厘米, 舞俑高25.1厘米,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723年)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唐骆驼立于一块长方形的陶板上,曲颈昂首,高大雄壮。

骆驼背负平台,台铺花毡,四角各坐乐俑,二为胡人,二为汉人,或弹拨、或吹奏、或拍击。

仅存的乐器是传自波斯的四弦琵琶,它为左前方的胡人持抱,但持抱与弹拨方式与今日不同。

中立的胡人俑做歌舞状,神情颇生动。

商周文化的瑰宝之青铜器

商周文化的瑰宝之青铜器
商周 文化 的瑰宝 之 青铜器
顾云雷
2005年9月19 日,司母戊方 鼎荣归故里, 为安阳申遗助 力。
司母戊方鼎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算一算: 司母戊鼎重 833公斤,铸造青 铜器需用坩埚熔 铜,每个坩埚可 溶铜12.7公斤左 右,需同时使用 多少坩埚?假如 平均每个坩埚4人 操作,需多少人 同时协作?
大克鼎
毛公鼎 大盂鼎
国家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
台北故宫博物院
大克鼎
家门口的博物馆——上海博物馆
牛形尊
•谢谢!
《左传· 宣公三年》:“周德虽衰,天命 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古汉语词典》
在1979年出版的《辞海》关于“司母戊”鼎的解释是: “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鼎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或 释‘后母戊’)。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
大 盂 鼎
291个铭文
大 克 鼎
290个铭文
司 母 戊 鼎
四 羊 方 尊
商朝的青铜冶铸技 术尤其值得注意, 他在世界上居遥遥 领先的地位。 ——《全球通史》
分铸 合铸
饕餮纹
虎咬人 头纹 蝉纹
……
饕餮纹、凤鸟纹
三角云纹
狩猎纹
《水陆攻战纹》
战国时代,青铜工艺出现了新创造:青铜画像,而且所描绘的是现 实生活中的场面:宴饮、会射、采桑、狩猎……
虎食人卣,现存日本泉屋博物馆
鸟纹卣(西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子乍弄鸟尊(春秋)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商代青铜器一般铸造过程
1.工匠先用1000℃的烈火, 把混合在陶钵中的铜、铅、 锡按一定比例熔化。 2.熔化后的金属液体被 倒进泥造的模型里。 3.金属冷却变成固体后,便打 破模型泥范,再进行加工、修 整,便制成了各种青铜器。

秦朝青铜器的特点都有什么

秦朝青铜器的特点都有什么

秦朝青铜器的特点都有什么秦代青铜器产生于青铜时代的晚期,在我国青铜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秦朝青铜器的特点,欢迎阅读!秦朝青铜器的特点中国关中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秦墓出土的青铜器。

它继承了西周传统,并具有自身的风格。

迄今发现最早的秦国青铜器是陕西宝鸡西高泉村1号墓出土的一组器物。

其中壶、豆2件,为西周遗物;三角锋的戈,则是春秋前期的标准型式。

陕西户县宋村及甘肃灵台景家庄墓葬所出青铜器在形制上已有明显特点,鼎腹极浅,蹄足粗壮,开创了东周秦鼎的独特型式,簋口微敛,两耳小而无珥,是秦簋的通制。

纹饰以窃曲纹、鳞带纹为主。

1978年在宝鸡太公庙发现青铜器窖藏,其中有镈 3件,甬钟5 件,从铭文看当是秦武公之器。

以上3组器尤以秦公钟最为重要,它是春秋早期秦的标准器(见图)。

宝鸡秦家沟、凤翔八旗屯一期墓所出土的青铜器,器形与户县等地秦墓中所出相仿,但纹饰中出现了一种细密的蟠螭纹,年代略晚于户县、灵台等器群,属于春秋前期偏晚。

宝鸡福临堡所出青铜器则更晚些,形制近于秦家沟,蟠螭纹从细密转为疏散,器种中增加了有盖束颈的敦,为春秋中期的新器型。

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随葬品多仿铜陶器,铜器出土不多。

战国晚期秦墓,如凤翔高庄野狐沟1 号墓等,出现了鍪、蒜头壶等富有特色的典型秦器,并延续到秦代。

战国晚期秦国从统一战争中俘获的别国青铜器很多,在出土资料中,已难区别单一的秦器。

秦朝青铜器分析秦乐府钟战国末至秦汉末这一时期,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

至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

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

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

自隋唐以后,青铜器便不再有什么发展了。

正因为这样,秦汉至隋唐的千百年间,所遗留下的青铜器便更显得弥足珍贵了。

秦陵二号铜马车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平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大秦帝国。

细说中国古纹样

细说中国古纹样

细说中国古纹样文·图/翟有恒从出土资料来判断,大致在公元前3500年至前1400年之间,我认为从神州大地上最早出现国家组织算起,一直到历史记载比较明确的商代晚期之前为止的那么一段时间是比较合适的。

比如,植物有纹路、动物有羽毛纹饰,大地有山川与河流为其纹理,江海也会旋转成涡形纹样,而浩瀚的天空有日月星辰为其点缀。

文身是人体装饰艺术的形式之一,其原因之一为宗教信仰。

文身是与图腾有密切关系的,同时作为神灵象征的文身图案,也有避邪的作用。

故早期中国的“纹”样令我神往,但在这区区几千字的撰文里,恐怕很难说透,可参考资料相对也较少,林巳奈夫先生都说过殷周时期的纹样研究也非易事,更别提早期了。

但我还是想拿来谈谈,不知能不能讲的清楚。

接下来便从我最熟悉的“纹”样谈起。

商代殷墟的发掘者李济先生说:“殷商时代已有成熟的立体雕刻与塑像。

”商代殷墟妇好墓出土了几件玉人雕像。

商代殷墟出土玉人两尊为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出土的。

这种属于跽坐式玉人雕像,其尺寸较小,高度均不超过10厘米。

且从外部看这两件玉人造型单纯,整体浑整,好似一块整玉一般,造型结构几乎用大块面完整的形切成。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完整的造型上以阴刻的方式刻画有精细的纹饰,通过线描图可清晰了解。

通过以上的线描图,就可清晰地了解到在这两尊虽然只有7至8厘米大小的雕塑造型上,竟浅刻着有规律的纹饰,几乎是布满全身,这表现的是服饰纹,但也可能是文身。

玉人雕塑上的纹饰虽然精细繁复,但却十分规则,几乎呈对称性地分布于玉人的手臂、背部、臀部与腿部,其纹饰为勾云纹。

除了云纹,在人物的腰间绘有一条比较不同的纹饰,其为雷纹,同样作勾曲状,但呈方形“回”字回旋,故为雷纹。

在线描图一中,人物侧面显示其腰左侧佩一宽柄器,可能是礼仪性用器。

器的一侧刻有蛇纹,另一侧为勾云纹,据专家分析,这件玉人神态倨傲,衣着上乘,可能是妇好本人的雕像。

同样的处理出现于线描图二中的四条蛇纹,分别呈对称状分布于人物的手臂与腿部,而人物的背部则对称地刻有“勾云纹饰”。

出土青铜器上面有什么样的纹路

出土青铜器上面有什么样的纹路

出土青铜器上面有什么样的纹路青铜器纹饰是装饰在青铜器上的图案,其种类丰富,变化复杂多样。

出土青铜器上面有什么样的纹路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青铜器上面的纹路,欢迎阅读!青铜器上面的纹路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至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十五个世纪。

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水平达到了巅峰。

青铜器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因素主要来自那些为商周时代所特有的装饰纹样,从饕餮、夔龙、凤鸟等纹饰可以看出它们与原始社会陶、玉器纹饰的渊源关系。

青铜器纹饰一弊常用于青铜器的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龙纹(爬行龙纹、卷龙纹、双体龙纹)、蛟龙纹、蛇纹(蟠虺纹、蟠虫离纹)、鸟纹、凤纹、波纹等青铜纹样。

1、饕餮纹名称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

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夔龙纹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纹饰。

多用作辅助花纹。

饕餮纹的鼻、角、口部变化很多,从角、耳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生活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动物。

牛、羊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牺牲品”。

饕餮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

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

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东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

2、夔龙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

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

“夔,神也,如龙一足。

”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

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

司母戊鼎、虎食人卣“吃人”青铜器

司母戊鼎、虎食人卣“吃人”青铜器

司母戊鼎、虎食人卣“吃人”青铜器中国古代,有一类比较特殊的青铜器:它们的造型或纹饰表现了“怪兽食人”主题,看起来觉得有些恐怖。

虎食人卣比如这一件日本泉屋博古馆所藏虎食人卣,可以看到虎口中含着一个人头。

因为造型非常独特,所以了解青铜器的人应该对它都不陌生。

和它类似的虎食人卣还有一件,保存在巴黎塞努斯基博物馆。

上面这幅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司母戊鼎,也能看到两个老虎大张着嘴,一个人头位于虎口之中——感觉这可真是太危险了,为什么会设计出这样的造型呢?类似的造型也见诸于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尊。

安徽阜南出土了很多非常有特色的青铜器,和殷商中心区域的青铜器风格不大一样。

比如这个青铜器腹部,两只老虎似乎正在扑击中间这个人。

这种“虎食人”或者“怪兽食人”主题的青铜器还有不少,施劲松曾说已发现带有此类人兽共存主题的青铜器已有三十余件,比如殷墟妇好墓出土两虎扑噬一人头的青铜钺、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所藏的人面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尊等等。

这些青铜器上,人被怪兽(尤其是虎)扑击,似乎下一刻就要殒命。

那么,制作这种貌似残忍的青铜器是为了什么?仅仅是表现人被野兽袭击的痛苦吗?(一)怪兽是在吃人吗?为什么青铜器中会出现“怪兽食人”的图案和造型?叶舒宪于《虎食人卣与妇好圈足觥的图像叙事——殷周青铜器的神话学解读》一文中对虎食人卣列出了十种不同的观点,分别是:1、奴隶主威吓奴隶说;2、巫蹻说(即借通灵的神兽以升天,张光直)3、与神兽合一说(李学勤等)4、“虎食鬼”说5、恐惧/依附自然说6、人虎交欢说7、虎乳人卣说8、虎方方国图腾说9、帝神与祖灵升天说10、通向死亡之途说学者们对“怪兽食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其中有的观点只是依据不足的猜测,有的却比较合理。

我们可以立足于青铜器本身来分辨。

首先,我们要问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你觉得这些青铜器上的老虎之类怪兽,是在吃人吗?我们一眼可以看出来,这些和怪兽共处的人像,神情都很安静,根本没有表现出恐惧害怕的模样。

海外国宝之最

海外国宝之最
名及在位年数。这 十几位 皇帝依次是
前 汉 的 昭 帝 刘 弗 陵 ,后 汉 的 光 武帝 刘 秀 ,有 才有 艺 的魏 文 帝 曹 丕 ,憨厚 的
最 罕见 的 “ 手持多枝莲蓬的观音像”
据 传 ,此 像 10 年 出土于 陕西 西 99

最诡 异莫测 的青铜 器 商代 “ 虎食人卣”
被 掠走 海 外,现散 藏于 日本、英 国、
美 国 、德 国、 越 南 、 韩 国 等 国 家 的 图
书馆 。
成 的 秋
永 乐 大 典 初 名 文 献 大 成 , 是 我 国古 代 编纂 的 一部 大 型百 科 类书 ,
是 中华 民族 珍 贵 的 文 化遗 产 。全 书 包 研 括 正 文 28 7 和 目录 6 27 卷 0卷 , 装 成 研 105 。 永 乐 大 典 在 书籍 中可 以 他 19 册 称 得 上 是庞 然 巨 著 ,每 本 相 当于 现 在 就 完 成 了 中 国雕 塑 史 的 写 作。 他 北 楷 书写,总 字数约 37亿字 ,体积达 爱 :“ 周遗 物 ……最 精者 莫 如 现藏 波 .
永 乐大 典 完 全 是保 存古 代 的典 对 传统 文化 一 次空 前规 模 的系 统 整理 , 也 是 世界 上 最早 、最宏 伟 的百 科 全书 。 它 被 誉 为 古 代 类 书之 冠 , 同时 也 对 后 人 了解 历 史原貌 起 了很 重要 的作 用 。 籍 集 大 成 的 旷 世大 典 , 比法 国狄 德 罗
4 0多 立方 米 ,全部用毛笔工 表达了自己对这尊观音立像的赞美和喜 牙齿甚为锋 利 。 该器 表面大部 分呈黑色 , 局部留有很薄的绿锈 ,它和许多出土于
湖南 的商 代后期 的青铜器一样 ,纹饰 繁 缛 ,以人 兽为主题 ,表珊 陉异 的思想 。 关于 虎 食 人 卣 的 装饰 意 义 , 目前 专横 残 暴 , 以此 造 型威 吓奴 隶 ,虎 是 士 顿及 明尼 阿波利斯 二躯 ……其 中尤 以 波士顿 为精 …… 由艺 术之 眼光视之 ,远

瑞典斯德格尔摩远东古物馆所藏一件中国商代铜鬲图像解读——并论中国古代饕餮的定义及内涵

瑞典斯德格尔摩远东古物馆所藏一件中国商代铜鬲图像解读——并论中国古代饕餮的定义及内涵

□顾万发瑞典斯德格尔摩远东古物馆所藏一件中国商代铜鬲图像解读瑞典斯德格尔摩远东古物馆所藏中国商代的器物,数量不多,但一向以奇特为特征,著名的大理石鼎因其有奇特的商人神祖图像而为学术界所关注。

其实还有一件商代晚期的铜鬲(图1),图像也是较为特别的:鹿角柄的神面、额头的小神兽面以及其他图像。

具体图像虽然在商代都有,但是总体仍然较为特别。

特别是鹿角柄的神面作为主体纹样的很少。

由于学术界对于饕餮的概念定义复杂不一,所以在论证该铜鬲图像内涵定义之前,有必要对于本文讨论的饕餮概念予以新的定义,以利全文的讨论。

刻意表现额头或及羽冠的,并且一般不是具体的或独立的自然动物造型的神兽面或及其身,我们称为标准化饕餮。

不是具体或独立的自然动物造型的兽面或及其身,同时不刻意的表现额头或羽冠的,我们称为简易饕餮。

能看到明确动物特征的独立动物面或基本独立的动物之面并有龙身或者可以判断其应有龙身者可能称为写实性饕餮①。

标准化饕餮与简易饕餮一般是呼应雷或闪电的,其中标准化饕餮除了有鹿角柄的五步蛇造型者,更多地是呼应雷的,并以羽冠、刻意表现的额头、鼻子融合天柱信仰,同时有的标准化饕餮还会融合“辛”字形雷神工具来表达“天取龙”信仰,以表现其具有承自天命获自雷赋的生生不息特质和天赋威严。

有的标准化饕餮还融合了氏族信仰的神兽甚至是图腾的元素,更有少量的直接以信仰的神兽或者图腾表现之,这方面的代表是侯家庄鹿鼎或牛鼎之主体兽面。

标准化饕餮或者西周以来的以简单的雷龙、表示闪电的羽翼纹组成的表示饕餮的造型,出现在钟镈之鼓,这利于表明其为雷神的特质,然而有时钟镈之鼓还有团形龙表现的雷或者离火形雷符共存,这是否表明这些饕餮就不是与鼓呼应的雷兽了呢,实际不是,两者都可以表现钟镈之鼓呼应雷或者震卦性质的,其中离火形雷符、团形小的雷龙与饕餮也有组合成单体的情况,像春秋时期的一些玉饕餮上既有离火等形的雷。

还有的简易饕餮,无论有否鹿角柄,表现雷或者闪电的都有,还有表现雷电一体的。

看青铜重器|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商代晚期·?丙卣

看青铜重器|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商代晚期·?丙卣

看青铜重器|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商代晚期·丙卣丙卣,商代晚期,宝鸡市岐山县贺家村出土。

通梁高20.6厘米,通盖高18.7厘米,口径8.1×6.7厘米,腹深10.8厘米,重1.8千克。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单独的展柜中展出,灯光明亮。

卣(读“有”)为古代盛酒器。

本没有“自名”,即,器物铭文上没有给这类器物特别的名称。

“卣”源自宋代人的命名——宋代可以说是我们考古学的开端,宋代金石学给大量上古器物定名,沿用至今。

“卣”器形大多是“方口或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

简言之,口小,腹大,有梁。

具体又有圆卣、扁圆卣、方卣。

还有动物形卣、筒形卣,大致就是有盖的动物形、筒形容器,再加个提梁——因为有提梁,所以常被称为“提梁卣”——除筒形外,横截面为圆形,就是圆卣,横截面为椭圆形,则为扁圆卣。

方形卣则其横截面为方形或矩形。

早期的卣,看起来和壶器形非常接近。

尤其是圆卣和圆壶,不好区分,如果博物馆不给标签,很容易搞混。

这样的壶和卣的区别,资料里有介绍:“卣盖套在器颈之外”,相对的,壶盖则是插入器颈的。

之后的扁圆卣,如果去掉提梁、器盖,则其器形又会与“觯”非常接近。

这只丙卣,就是一只椭圆形卣。

隆起的器盖,顶端中央有一菌形钮,四道扉棱在盖表面,并有浮雕兽面纹。

盖边沿处亦有四道扉棱,四棱之间饰有四只浮雕凤鸟纹。

细密的云雷纹为地纹。

看起来应该是直口微微内敛,溜肩,垂腹,腹下内收为平底,高圈足。

器身四面均有扉棱,接器盖扉棱,从颈部,延伸至整个肩腹部,直到圈足上半部分。

颈部饰有四只龙纹,器腹部则是两只巨大的浮雕兽面纹。

圈足上半部分四道扉棱中间四只龙纹,下半部分无纹饰。

提梁接于器颈部两侧,与颈部相接处是圆雕兽面,梁外侧则是细长的龙纹。

器身也是云雷纹为地纹,浮雕兽面纹、龙纹表面,又有细纹做装饰,这样的三层纹饰,被称为“三层满花”,是典型的商晚期西周早期青铜器纹饰。

陕历博的展品标签上,很长一段时间内丙卣都被标记为“丙”卣,前段时间“丙”被改成了一个不认识的敲不出来的,很像“丙”字的符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虎食人卣
苛政猛于虎也,也许这件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的制
作是为了反映广大受苦人民心中的这句话吧。


时正是奴隶社会正在走向鼎盛的时期,创造了辉
煌灿烂文明的同时,
奴隶主阶级对奴隶既
可以买卖,也可以随
意杀死。

繁重的徭役、
动辄的死刑、艰苦的
生活,人民的生活苦
不堪言。

奴隶们也许
会把这种不平等的社会事实反映到艺术作品中
来,然而那个“人头”在虎嘴中并没有表现的很
痛苦,神情从容,可能是为了向统治者说“我们
不怕你的暴政!”,或也未知。

卣是盛酒器中是重要的一类,考古发现的数
量很多。

器形是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
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有也作圆筒形,作鸮
形,或作虎吃人形的等等。

卣主要盛行于商代
和西周。

【名称】虎食人卣
【类别】青铜器
【年代】商代晚期
【现状】共有两件,一件藏于法国巴黎市立东方美术馆(35.2CM),一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35.7CM)。

【描述】造型取虎与人相抱的姿态,虎以后足及尾支撑着身体同时构成卣的三足。

虎前爪抱持一人,人朝虎胸蹲坐。

一双赤足踏于虎爪之上,双手伸向虎肩,虎欲张口啖食人
首。

虎肩端附提梁,梁两端有兽首,梁上饰长形宿纹,
以雷纹衬底。

虎背上部为椭圆形器口,有盖,盖上立一
鹿,盖面饰卷尾夔纹,也以雷纹衬底,与器体一致。


两耳竖起,牙齿甚为锋利。

该器表面大部分呈黑色,局
部留有很薄的绿锈,它和许多出土于湖南的商代后期的
青铜器一样,纹饰繁缛,以人兽为主题,表现怪异的思
想。

【作品构思猜想】
1、将人兽关系看作人借助动物的力量沟通天地。

2、象征人的自我与具有神性的动物的统一,以便获得
动物的保护。

3、虎食人实际反映了“虎食鬼”的神话,即以威猛的虎驱逐恶鬼,取避邪之用。

4、虎代表自然界,象征人对自然的恐惧,但又必须附着自然,表现人性的软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