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引言烛之武退秦师是指战国时期楚国将领烛之武通过巧妙的策略,成功击退了强大的秦国军队。
这一历史事件揭示了战争中智慧和战略的重要性,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战争和军事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全面、详细、深入地探讨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具体经过、战略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1.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各个国家割据争霸、战争频繁的时期。
这是一个充满变幻和挑战的时代,各个国家为了生存和利益不断进行战争,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壮大。
楚国作为七雄之一,与秦国一直保持着紧张的关系。
2.秦国崛起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崛起,成为了战国七雄当中最强大的国家。
秦国以其强大的中央集权和先进的军事制度成为战争的主导者,不断扩张其势力范围。
楚国作为秦国的对手,自然成为了秦国扩张的目标之一。
二、烛之武退秦师的经过1.楚秦战争前的准备烛之武是楚国的一位将领,他深知楚国与秦国的紧张关系,因此在楚秦战争爆发前,他积极推动楚国的军事准备,并亲自带领军队进行训练和演习。
烛之武认识到,想要成功击退秦国,必须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和合理的战略布局。
2.烛之武的奇策在楚秦战争爆发后,秦国派出强大的军队进攻楚国。
面对强敌,烛之武运用了一系列奇策来对抗秦军。
首先,他放长线钓大鱼,故意虚张声势,让秦军以为楚军实力薄弱,从而不敢轻易进攻。
其次,他精心布置了驻地,设下埋伏,等待时机一举将秦军击退。
最终,在一个深夜,他利用烛之,偷袭了秦军的主力部队,造成巨大的混乱。
3.烛之武的勇气与智慧烛之武的退秦奇策展现了他的勇气与智慧。
在楚国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时,他能够保持冷静思考、察觉到秦军的虚实,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
他勇敢地指挥了楚军,打破了传统战争思维的束缚,使用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计谋和战术,最终成功击退了秦国的入侵。
三、烛之武退秦师的战略思想1.巧用兵力烛之武通过巧妙地运用兵力,成功地迷惑、消耗了秦军的实力。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阅读原文及答案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阅读原⽂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辞令的散⽂。
该⽂形象鲜明,语⾔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是《左传》乃⾄中国⽂学史⼀篇优秀范⽂。
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阅读原⽂和答案,⼀起来看看吧。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阅读原⽂ 夜缒⽽出,见秦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盟。
使杞⼦、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犯请击之,公⽈:“不可。
微夫⼈之⼒不及此。
因⼈之⼒⽽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
穆公问百⾥奚,百⾥奚⽈:“天灾流⾏,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
与之。
”邳郑⼦豹⽈:“伐之。
”穆公⽈:“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雍属绛①。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
晋君谋之,庆郑⽈:“以秦得⽴,已⽽倍其地约。
晋饥⽽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谋之!”虢射⽈:“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贷我。
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
”惠公⽤虢射谋,不与秦粟,⽽发兵且伐秦。
秦⼤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
晋惠公谓庆郑⽈:“秦师深矣,奈何?”郑⽈:“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御右,庆郑皆吉。
公⽈:“郑不孙②。
”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
惠公马騺③不⾏,秦兵⾄,公窘,召庆郑为御。
郑⽈:“不⽤⼘,败不亦当乎!”遂去。
(选⾃《史记·晋世家》) 【注释】①雍、绛:都是地名。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典故知识:
1、烛之武:烛之武是指齐桓公的士兵烛卫,他们集结了四十万人,在齐桓公领导下,率兵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
2、秦师:秦师是指秦始皇时期的军队,当时秦始皇为了统一六国,率兵攻打其他各国,在中国历史上史称为五霸之战。
二、语言特点:
1、象征性的叙述: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指的是烛之武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的事件,而“退”一词又代表了齐桓公带领烛之武打败秦师的意思,所以用“烛之武退秦师”这个话句象征性的来表达这一事件,十分生动形象。
2、押韵文体: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押韵,是押着声调的双调韵文体,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文体更加雅致。
- 1 -。
灼之武退秦师译文
灼之武退秦师译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③。
晋军函陵④,秦军氾南⑤。
佚之狐⑥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⑧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⑨。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⑩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注释①晋侯:晋文公。
秦伯:秦穆公。
②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以,因为。
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扎。
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⑤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⑥佚之狐:郑国大夫。
⑦若:假如。
⑧辞:推辞。
历史背景九月甲午时,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救人的智者烛之武和他的学生文言,在秦师的压迫下,如何利用智慧和才能化解危机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文言知识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1.古代中国的社会背景:《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古代的中国,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之后,实行了一系列的强权政策。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人民的生活困苦,知识分子遭到压迫和迫害。
2.文言文的特点:《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文言文作品,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形式固定、用词古雅、语法繁复、含义深沉、修辞丰富等。
3.古代文化的渊源:故事中提到了烛之武的日记《道德经》和《尔雅》。
这两本书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著作。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强调“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思想。
《尔雅》则是一本古代汉语词典,收集了古代的词汇和用法。
4.思想家的智慧:烛之武作为一个思想家,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成功地化解了秦师的压迫。
故事中给出了一些思想家的智慧和处世哲学,比如“知己者,智则进,愚则退;知敌者,智则胜,愚则败。
”这些哲学思想也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化中重视智慧和人际关系的价值观。
6.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故事中,烛之武是文言的老师,他对文言进行了训导和教育。
古代中国有着严格的教育制度,知识人士需要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来学习和传承知识。
这种教育制度也是保持中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一种方式。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闪烁着智慧和智慧的文言故事,通过对人物和情节的描写,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苦难和智慧。
这些文言知识点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对古代文化的了解,也让我们深刻领悟到智慧和才能的重要性。
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考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烛之武退秦师文学常识:《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秦伯说5.失其所与,不知(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吾不能早用子2.是寡人之过也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行李之往来5.夫晋,何厌之有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7.亦去之(四)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1.烛之武退秦师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3.晋军函陵4.夜缒而出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6.越国以鄙远7.邻之厚,君之薄也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9.朝济而夕设版焉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1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2.阙秦以利晋13.与郑人盟14.因人之力而敝之15. 以乱易整,不武(五)一词多义1、实词:鄙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昭公十六年》④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⑤言语粗鄙许①许君焦、暇…… ——《烛之武退秦师》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③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④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大铁椎传》⑤相去复几许——《孔雀东南飞》微①国势衰微②微言大义③人微言轻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⑥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⑦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敝①侯生摄敝衣冠——《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敝人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汇总
《烛之武退秦师》需要积累的文言“辞”“微”“许”“易”“与”(一)重要文言知识1,以其无礼于晋因为对2,烛之武退秦师使动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动词,驻扎4,辞曰推辞拒绝5,臣之壮也主谓之间6,许之答应7,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8,越国以鄙远越过,来,把……当作边境,远方的国家9,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10,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之间11,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12,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主谓之间13,且君尝为晋军赐动词给予14,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转折,兼词,在那里15,何厌之有,通假字,满足1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动词,名词(边界)17,若不阙秦削弱18,将焉取之兼词,从哪里19,唯君图之希望,考虑20,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那21,因人之力而敝之凭借转折损害22,失其所与结交23,以乱易整替代24,吾其还也表示祈使语气,还是(二)重要句式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后何厌之有宾前120个重点实词(1)爱(21)度dù(41)假jiǎ(61)去qù(81)素sù(101)要yào(2)安(22)非fēi(42)间jiān(62)劝quàn(82)汤tāng(102)宜yí(3)被(23)复fù(43)见ji àn(63)却què(83)涕tì(103)遗yí(4)倍(24)负fù(44)解jiě(64)如rú(84)徒tú(104)贻yí(5)鄙(25)盖gài(45)就jiù(65)若ruò(85)亡wáng(105)易yì(6)兵(26)故gù(46)举jǔ(66)善shàn(86)王wáng(106)阴yīn(7)病(27)固gù(47)绝jué(67)少shǎo(87)望wàng(107)右yòu(8)察(28)顾gù(48)堪kān(68)涉shè(88)恶è(108)再zài(9)乘(29)归guī(49)克kè(69)胜shèng(89)微wēi(109)造zào(10)诚(30)国guó(50)类lèi(70)识shí(90)悉xī(110)知zhī(11)辞(31)过guò(51)怜lián(71)使shǐ(91)相xiàng(111)致zhì(12)度(32)何hé(52)弥mí(72)是shì(92)谢xiè(112)质zhì(13)顾(33)恨hèn(53)莫mò(73)适shì(93)信xìn(113)治zhì(14)固(34)胡hú(54)乃nǎi(74)书shū(94)兴xīng(114)诸zhū(15)恨(35)患huàn(55)内nèi(75)孰shú(95)行xíng(115)贼zéi(16)患(36)或huò(56)期qī(76)属shǔ(96)幸xìng(116)族zú(17)假jiǎ(37)疾jí(57)奇qí(77)数shù(97)修xiū(117)卒zú(18)当dāng(38)及jí(58)迁qiān(78)率shuài(98)徐xú(118)走zǒu(19)道dào(39)即jí(59)请qǐng(79)说shūo(99)许xǔ(119)左zuǒ(20)得dé(40)既jì(60)穷qióng(80)私sī(100)阳yáng(120)坐zu ò。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讲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
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原文】《烛之武退秦师》出处:《左传·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晋侯、秦伯⑴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⑵,且贰于楚⑶也。
晋军函陵⑷,秦军氾(fàn)南⑸。
佚(yì)之狐⑹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⑺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⑻曰:“臣之壮也⑼,犹⑽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⑾。
”公曰:“吾不能早用⑿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⒀。
然⒁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⒂夜缒(zhuì)⒃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⒄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⒅。
越国以鄙远⒆,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⒇?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i)(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⑴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⑵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⑶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高中语文文言文整理
15. 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16.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17.若入前为寿(名词用作动词,敬酒并祝人长寿) 18. 交戟之士欲止不内(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19. 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20.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动用法,使„„为王)
古:可以用(它)
今:表可能、能够、许可 8.将军岂有意乎 古:同意,愿意;今:故意
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袒露一只臂膀;今: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10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
在这时;今:连词 11.终已不顾 古:不回头 今:不照顾,不顾及 12.图穷而匕首见 古:穷尽 今:缺少
钱财 13.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宽容,原谅 今: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
《诗经》二首 字词梳理
通假字: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匪通“非”,不是)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感叹词)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脱身)
8.君安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9.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10.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1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形用动,接触,沾染)12.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
13.日夜望将军至 (日夜:名作状,每日每夜) 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动法,使„„跟从,率领)
6、空空如也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幸
1、妇女无所幸 (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2、故幸来告良 (幸亏,副词)3、幸可广问讯(希望)
当
3
1、当是时 (正当„„时候)
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对等,比得上)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现象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现象整理说到《烛之武退秦师》这篇古文,大家一定都听过吧?其实这篇文章讲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大臣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巧妙地阻止了强大秦国的侵略,可以说是神机妙算,智勇双全了。
你看哦,烛之武这人不是什么天生的英雄,也没有什么超凡的武力,他之所以能一举化解危机,完全是凭着一股子聪明劲儿和不怕死的勇气。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篇文章中的几个文言现象,看能不能让大家既涨知识又能轻松一笑。
咱们不得不提的就是烛之武的口才了,真是“巧舌如簧”!他知道自己不是秦国大军的对手,所以一上来就用“以逸待劳”这招打了秦国一个措手不及。
他跟秦国的将军说,嘿,秦国攻打晋国,这不是一件好事啊,得不偿失嘛。
你想啊,烛之武其实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力量,他能说动秦国将军完全是因为他说话有道理,说得让人心服口服。
他的话像是打了个深远的钉子,钉在了秦国将军的心里,瞬间让对方觉得自己做的是蠢事。
不得不说,这就是典型的“空城计”嘛,用言辞来击退敌人,比武力要厉害多了。
然后呢,说到这篇文章中的语法特点,真是让人又爱又恼。
大家可能会觉得文言文很难懂,尤其是那些“之”字、“其”字,用得真是让人头大。
像烛之武那句“秦王必欲得之,必先举其师”,这“必”字你得琢磨琢磨,意思就是“肯定”,不过在文言文里这“必”字就显得特别有力度,仿佛是烛之武眼神里透着一股坚定的信念,告诉秦国将军,“你们根本就不可能得手”。
你看,“之”字就像是我们今天说的“他”或者“它”,看似简单,实则藏着深意呢。
咱们得说说那个“退秦师”的过程。
说实话,秦国的大军可是气吞万里如狼似虎的,可是烛之武凭什么一言不发,直接就把秦军给“退”了呢?关键就在他精准的分析和推理上。
他一上来就告诉秦国将军,如果打下晋国,接下来的麻烦更多。
要说这就是“打蛇打七寸”了,正中要害!他点的这两件事,一是晋国太顽强,二是晋国背后还有强大的援军,打下了也没啥好处。
这一番话可谓是言简意赅,直击要害,让秦国将军当场就开始打退堂鼓。
[整理]烛之武退秦师翻译和习题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阅读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倍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阅读试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军:军队B.焉用亡郑以倍邻倍:背叛C.共其乏困共:供应D.若不阙秦阙:缺少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无能为也已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郑既知亡矣焉用亡郑以倍邻A.“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不同B.“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也相同C.“已”和“矣”不同,两个“焉”相同D.“已”和“矣”不同,两个“焉”也不同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一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A、请客的主人行装B.宴请的客人行装C.宴请的客人使者D.请客的主人使者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九月甲午。
“甲午”,是以干支来纪日,干支纪日并不是每月初一即“甲子”,故换算成公历日期很麻烦。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中“烛之武”,姓烛名武,“之”是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又如“佚之狐”“介之推”。
C、“是寡人之过也”中“寡人”是古代国君自称的谦辞,本义是“寡德之人”。
教材文言文梳理之《烛之武退秦师》
(二)连词。(相当于“而”)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 且”等,或者省去。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 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余与四人 拥火以入。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 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
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 6.焉用亡郑以陪邻?
知通智,明智 陪通倍,增加
13
古今异义
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数词二的大写) 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使者/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今有急而求子(您,对人的敬称/儿子) 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 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狭3、在狭代这焉词里,,”未,料可及译有为伏哪2里焉,山上大石纷落,但 4大、呼句“末且语3气焉助置词土,石不5”译、,疑别问无代他词法,,可故译致为大怎败么。 于是余有叹4焉6、,句骄末而语轻助敌,,可5译焉为能呢不败?如
7此、,代纵词万,军可于译之为何他加们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
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
(1)介词
口诀:以字用在动词前, 构成介短作修饰。 连词功能仅次而, 只是不能表转折。
(2)连词,和“而”有很多相似点,只 是不能表示转折
(3)副词,通“已”,已经
(4)复音虚词
动词义用或认为, 副词通已表时态,
(5)动词
复音是以同以是,
以为结构两解释。
[练习] 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据3的、工介“具词1秉、、,烛名方动夜词法作游,馺行,可其为良译他所有为,2用1、原可或以动因译所也词为凭。,凭借”可借、若译依2为以认己为美 于潘安,则出无4、伤介;词否,则可,译3以为把如吾之容现 5于、当连衢词,,则相恐当惊于人而。,故表并自列当或4以递书进卷关为系伴, 弃夷5以6、近连则词随,众相而当游于,而险,以表远承则接独关不系敢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复习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重点文言字词句整理一、通假字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2、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3、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4、无能为也已.(已,通“矣”)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二、古今异义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2、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4、敢以烦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旧时俗称仪仗。
三、重点实词1、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贰:不专一,引申为“从属二主”。
2、辞.曰辞:推辞,不接受。
3、共其乏困..乏困:指食用等供应不上。
乏,外出缺少物资;困,家居缺少食物。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赏赐,赐予的恩惠或财物。
这里引申为恩惠。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舍:放弃(围郑)。
6、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侵损,削减。
8、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9、唯君图.之图:想,反复考虑。
10、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没有。
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11、因.人之力而敝.之因:依靠。
敝:损害。
12、失其所与.与:结交,亲附。
四、词类活用1、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把……作为边邑。
2、既东.封郑,又肆其西封..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
封:疆界,名词作动词,作疆界。
3、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疲敝、损害。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5、与郑人盟.盟:名词作动词,结盟五、文言句式(判断句、疑问句、否定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1、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
2、省略句:(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2)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3)敢以(之)烦执事(4)(晋文公)许君焦、瑕3、倒装句(1)以其无理于晋(介宾结构后置,“于晋无理”)(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宾结构后置,“于郑伯言”)(3)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烛之武退秦师是一个最为著名的故事之一。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的战争策略与智慧,还能深入体会到文言文的魅力。
现在,让我们来归纳一下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文知识,一起探索这段传世佳话的精彩之处吧!1. 故事背景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
当时,秦国崛起,成为兼并周边国家的霸主,而魏国则是秦国的一个征战对象。
魏国的智囊周幽王精心策划了一场阻击秦军的计策,便有了后来著名的烛之武退秦师之事。
2. 文言文叙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文叙述具有浓厚的古代气息,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古老而辉煌的时代。
文言文的特点是注重平仄、讲究用词和句式的工整。
其中,“曾谓晋朝有人为作火行”和“遂用烛之武于封人也”等句子都是典型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展示了古代人物的英雄气概。
3. 古代战争策略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展示了古代人们在战争中的智慧与胆识。
通过点燃数百盏明灯,选择合适的时机,魏国成功地迷惑了秦军的视线,将他们引入了一个陷阱之中。
这种隐蔽伏击的战略思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4. 团队协作与配合烛之武退秦师故事中,除了周幽王的智谋,还有魏国士兵的默契配合。
他们在黑暗中保持沉默,严守秘密。
只有当关键时刻到来,才点燃烽火,一举打败秦军。
这展示了古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结一心才能取得胜利。
5. 历史价值与文化传承烛之武退秦师作为一段佳话,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中国古代智慧的象征。
它代表了智者的聪明才智、勇者的胆识和人民的英勇无畏。
这个故事被后人传颂,不仅是为了记住勇气和智慧,更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结语:通过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归纳,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它不仅仅是一则战争策略的传世之作,更是文言文的瑰宝,以及中国古代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让我们共同珍视这段历史,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用智慧和勇气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序】昔日烛之武,勇武之士也,为诸侯所尊重。
夫其心,天地毕宇;其胆,鸿鹄齐飞;其行,独步青天。
其才,唯遗神仙;其义,怀万古。
然而,当世之乱,烛之武苦于劳,渴望偌大安若焉。
【正文】一、烛之武抗击秦师烛之武众惊骇,见秦师连日攻城,短暂抵抗即将溃不成军,面对逆境,烛之武勇敢而出,催促众将以抗秦师之精兵。
他勉励士气,号召众将,示意大家只有团结奋勇抗敌,才能有所收获,否则只能臣服败北。
众将听之,以决心为引,冲团对秦师军大作战。
军中士气高昂,望风振兴,击退秦师军,成功抵御危机。
二、烛之武激励兵士抗秦师军大胜实在叫人兴奋,烛之武怒而道:“必须再重复表现,岂能永远守城不出?”他又号召将士:“乘胜追击,尽数斩杀,力抗秦师,免余民受其惨祸!”众将受到鼓舞,团结一致,响应号召,攻破秦军分驻城池,一举将秦军遣退出境。
三、烛之武斥责秦师接着,烛之武又率军前往,以斥责原为秦师的项信和毕先走投秦军的各位将士:“我部下日夜奋斗不懈,守荆山以维全国之安;然而汝忘乎天道,竟违和平之谓,莫知害民之度于野心!”项信毕夫则曰:“安国安民者,社稷之宝也,佛说,千金补一缺,故予不徒作官,多立功勋,以破此谋。
”四、烛之武号召诸侯烛之武见事已定,便号召各诸侯:“若以和为先,诸侯置政,定国安民,杜强者平弱,而众囹宁安,欢乐处处,那么我卿们还有何可担心?”众诸侯佩服烛之武之智慧,臣服意见,于是大会暂缓,开出台阶让和平得以重建,把多地的火攻历史免于重蹈覆辙。
五、烛之武撤退秦师最后,烛之武又郑重吩咐项信,号召其引秦师兵马退归,同时准予项信及其部将在此地就义,不可侵犯居民以及扫除军备,以此换取秦师兵马退兵,项信引领秦军撤职,烛之武终於取得胜利,受人赞誉,平定了当时的乱世。
【尾声】众将及众声,虔敬烛之武之礼。
千百年来,历史流芳,烛之武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很多学生在学习了《高中语文》第一卷《烛光归秦》课文后,发现很难掌握这节课的知识点,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了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三、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B.()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D.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四、词类活用(例句)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4.且贰于楚也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9.臣之壮也(壮?D壮年人)10.今老矣(老―老年人)11.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12.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13.君亦无所害(所害―害处)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15.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16.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五、一词多义:“之、夫、以、而、焉、其、若、说、辞、鄙、微”高一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的重难点1、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
复习文言文_专题一_《烛之武退秦师》
酒香也怕巷子深
• . 烛之武称得上是一壶佳酿,但他却被 埋没在晋国——这条深巷子中。尽管它香 飘四方,却也迟迟未被郑侯——也就是这 条巷子的尽头所“品尝”。直到这条巷子 将要被拆毁的时候,它才被当作救命稻草 般地呈到了郑侯的手中,成为了郑国命运 的转折点。由此观之,哪怕是再聪明,再 厉害过人,若不懂得毛遂自荐,也会永远 掩藏于平凡世俗中,最后只能的车轮碾得 粉碎,不留痕迹。
•
总结文言知识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文言实虚词; 4、词 现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 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 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 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 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 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 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 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 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 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 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 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 讵能若是乎\ • B·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 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 \讵能若是乎\ • C·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 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 讵能若是乎\ D·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 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 能若是乎\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总结(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英语单词、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知识点、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数学公式、数学知识点、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nglish words, English grammar, English listening, English knowledge points, Chinese knowledge points, classical Chinese, mathematical formulas, mathematics knowledge points, composition boo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总结一、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秦伯说(说,通“悦”,赞同,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知足,满足)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二、古今异义词1.行李之往来(行李,阙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fàn)南。
佚(yì )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jué)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zhì);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一.一词多义
1、“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4、“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A.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六、文学常识
1、选自《左传》,《左传》是记录春秋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又称《左氏春秋传》、《左氏春秋》。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修订的《春秋》所作的传。
七、实词解释
1.以其无礼于晋:因为;没有收到应有的待遇
2.且贰于楚也:从属2主
3.晋军函陵:驻扎
4.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假如
5.无能为也已:同“矣”
6.然郑亡:然而
7.夜,缒(zhuì)而出: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8.敢以烦执事:执行事务的人
9.越国以鄙远:边邑,这里用作动词,把……当做边邑
10.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怎么;增加
11.共(gōng)其乏困:同“供”
1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给予;恩惠
13.朝济而夕设版焉: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14.既东封郑:把……作为疆界
15.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16.阙(jué)秦以利晋:侵损
17.秦伯说:同“悦”
18.因人之力而敝之:依靠;损害
19.失其所与,不知(zhì):结交,亲附;同“智”
20.以乱易整,不武: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