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和抑郁焦虑的相关性

合集下载

慢性疼痛的机理研究及综合治疗方案

慢性疼痛的机理研究及综合治疗方案

慢性疼痛的机理研究及综合治疗方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疼痛是一种常见的感受。

然而,当疼痛持续存在,成为一种慢性状态时,它不仅会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不适,还会对其心理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慢性疼痛,就像是一场持久的“战斗”,让患者备受折磨。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深入研究其机理并探索综合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慢性疼痛的机理慢性疼痛的产生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到多个层面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慢性疼痛的常见类型之一。

当神经受到损伤或发生病变时,疼痛信号的传递和处理出现异常。

例如,外周神经损伤后,受损的神经纤维会释放出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导致神经兴奋性增加,从而引起疼痛。

此外,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可塑性变化也是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重要原因。

这种变化可能包括神经元的过度兴奋、突触连接的重塑以及神经递质的失衡等。

炎症性疼痛也是慢性疼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身体组织受到感染、损伤或发生炎症反应时,炎症细胞会释放出一系列的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等。

这些炎症介质可以直接刺激疼痛感受器,导致疼痛的产生。

同时,炎症还可以导致神经纤维的敏感性增加,使得疼痛信号更容易被传递和感知。

另外,心理因素在慢性疼痛的发生和维持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长期的疼痛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这些情绪又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进一步加重疼痛的感受。

例如,焦虑和抑郁可以导致体内应激激素的分泌增加,从而增强疼痛的敏感性。

二、慢性疼痛的综合治疗方案针对慢性疼痛的复杂机理,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综合治疗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药物治疗是慢性疼痛治疗的基础。

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镇痛药、抗抑郁药、抗惊厥药等都是常用的药物。

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以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来减轻炎症性疼痛;阿片类镇痛药则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来缓解疼痛;抗抑郁药和抗惊厥药可以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

然而,药物治疗需要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药物耐受性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心理因素对慢性疼痛的影响与治疗策略研究

心理因素对慢性疼痛的影响与治疗策略研究

心理因素对慢性疼痛的影响与治疗策略研究慢性疼痛是一种持续存在的疼痛感觉,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很多研究指出,心理因素在慢性疼痛的发生、持续和加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理因素对慢性疼痛的影响以及治疗策略的研究。

一、心理因素对慢性疼痛的影响1. 疼痛与情绪的关联研究表明,情绪和疼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焦虑、抑郁和愤怒等负面情绪会加剧慢性疼痛的感觉,而积极的情绪则可以减轻疼痛感知。

这种情绪与疼痛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神经途径和神经调节机制实现的。

2. 精神压力与疼痛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从而导致疼痛的加重。

压力会使得人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炎症反应增强,进而加剧疼痛感知。

此外,压力还可能引发肌肉紧张、睡眠障碍和内分泌紊乱等问题,进一步加重慢性疼痛。

3. 心理因素与神经可塑性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对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改变。

心理因素可以影响神经可塑性,从而影响疼痛的感知和处理过程。

慢性疼痛患者经常出现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这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二、慢性疼痛的心理治疗策略1. 身心放松训练身心放松训练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放松肌肉以及集中注意力的方法,能够改变患者的身心状态,减轻疼痛感。

常见的身心放松训练包括渐进性肌肉松弛、深呼吸和冥想等。

2.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疼痛。

该疗法包括认知重构、活动调节和行为目标设定等,通过积极抵抗负面情绪、改善生活方式和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促进疼痛的缓解和康复。

3. 心理咨询和支持心理咨询和支持可以提供给患者情绪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这种形式的治疗常常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使用,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慢性疼痛。

4. 心理药物治疗对于部分慢性疼痛患者,心理药物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等可以用于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从而进一步缓解慢性疼痛。

慢性疼痛与抑郁症

慢性疼痛与抑郁症

关注患者心理状况
在治疗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心 理状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支 持,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治疗心
态和生活态度。
05
预防与康复
预防慢性疼痛的方法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的锻炼和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 力,预防慢性疼痛。
避免过度使用止痛药物
长期使用止痛药物可能导致身体产生依赖性和副作用,应尽量避免 。
及时就医
如果感到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预防抑郁症的方法
01
02
03
04
保持积极心态
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保持乐观的心态。
建立社交支持网络
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保持良好 的沟通和联系,获得情感支持
和帮助。
规律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有助于 调节身体和心理状态。
适当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释放压力和 焦虑情绪,提高心情。
1 2
慢性疼痛与抑郁症的普遍性
强调慢性疼痛和抑郁症在社会的普遍性,以及它 们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消除歧视与偏见
倡导社会各界消除对慢性疼痛和抑郁症患者的歧 视和偏见,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支持。
3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鼓励政府、企业、社区和个人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提高公众对慢性疼痛与抑郁症的认识
03
慢性疼痛与抑郁症的关系
慢性疼痛可能导致抑郁症
慢性疼痛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性
01
长期的身体疼痛可能导致情绪上的困扰和心理压力,增加抑郁
的风险。
疼痛对日常活动的影响
02
慢性疼痛可能导致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如工作、学习

慢性疼痛的心理因素与治疗

慢性疼痛的心理因素与治疗

慢性疼痛的心理因素与治疗慢性疼痛是指持续存在超过三个月的疼痛症状,它不仅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患者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事实上,心理因素在慢性疼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慢性疼痛的心理因素和治疗方法。

一、慢性疼痛的心理因素慢性疼痛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焦虑、抑郁、恐惧以及病态认知等。

这些心理因素与疼痛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1.焦虑患者常常因为疼痛而感到焦虑。

他们担心疾病的恶化、失去工作能力、社交障碍等。

焦虑进一步加剧了疼痛的感觉,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2.抑郁慢性疼痛可引发抑郁情绪。

疼痛的长期存在使患者感到无望、无助,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乐趣和希望,从而进一步陷入抑郁情绪。

3.恐惧恐惧是慢性疼痛心理因素中常见的一种。

患者对疼痛的恐惧使他们避免接触可能引起疼痛的活动,导致肌肉紧张和运动能力下降,进而使疼痛感更加明显。

4.病态认知患者对疼痛的病态认知也是心理因素之一。

他们可能过度关注疼痛感受,夸大疼痛的程度,认为疼痛代表严重疾病。

这种病态认知进一步加剧了疼痛的感觉。

二、慢性疼痛的治疗方法针对慢性疼痛的心理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方法:1.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缓解慢性疼痛心理因素的有效方法之一。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和病人教育等。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和行为习惯来减轻疼痛感;放松训练通过学习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技巧来缓解紧张情绪;病人教育可以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疼痛和疾病,减少病态认知。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慢性疼痛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镇痛剂、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等。

镇痛剂可以缓解疼痛感,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3.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缓解慢性疼痛,如理疗、针灸和电疗等。

这些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和肌肉状况,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4.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指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来对抗慢性疼痛。

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缓解慢性疼痛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心理干预

缓解慢性疼痛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心理干预

缓解慢性疼痛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心理干预慢性疼痛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难以治愈的疼痛状态,它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折磨,还常常引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症状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痛苦,降低生活质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针对慢性疼痛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至关重要。

慢性疼痛患者为何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症状呢?首先,长期的疼痛会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导致他们无法正常社交、娱乐和履行家庭责任,从而产生失落感和无助感。

其次,疼痛带来的身体不适和对未来健康的担忧,会使患者陷入持续的紧张和恐惧之中。

再者,长期忍受疼痛可能会改变患者的大脑神经递质分泌,影响情绪调节机制。

那么,有哪些心理干预方法可以帮助缓解慢性疼痛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呢?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方法。

它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调整情绪和应对疼痛。

例如,患者可能会因为一次疼痛发作而认为自己的病情永远无法好转,进而陷入绝望。

治疗师会引导患者审视这种想法的不合理性,并鼓励他们关注病情好转的迹象,培养更积极的心态。

同时,CBT 还会教导患者一些应对疼痛的有效行为策略,如放松训练、规律作息和适当运动。

放松训练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干预手段。

常见的放松方法包括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和冥想。

深呼吸可以帮助患者平静身心,减轻紧张情绪。

渐进性肌肉松弛则通过依次紧张和放松身体各部位的肌肉,让患者体验到肌肉放松与情绪舒缓之间的关联。

冥想能让患者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达到内心的宁静。

支持性心理治疗在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治疗师通过倾听、理解和鼓励,为患者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全感。

让患者感受到自己不是独自在面对痛苦,有人愿意陪伴和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这种支持可以增强患者的心理韧性,提高应对疼痛的信心。

心理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患者需要了解慢性疼痛的本质、治疗方法以及心理因素对疼痛的影响。

通过心理教育,患者能够更理性地看待自己的病情,减少因未知和误解而产生的恐惧和焦虑。

疼痛感知与情绪体验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疼痛感知与情绪体验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疼痛感知与情绪体验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疼痛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无论是身体损伤还是慢性疾病,都可能给人带来痛苦和不适。

然而,疼痛并非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感受,它还与我们的情绪体验密切相关。

最近的研究表明,疼痛感知与情绪体验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

首先,疼痛感知和情绪体验都涉及到我们的神经系统。

疼痛信号会经过我们的神经网络传递到大脑,被解读为一种物理上的不适感。

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的神经途径包括了痛觉传入通路、辅助通路和调节通路等。

与此同时,情绪的产生也与我们的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尤其是涉及到情绪调节的大脑区域,如杏仁核和前额叶皮质。

可以说,疼痛和情绪体验都是神经网络活动的结果。

其次,疼痛感知和情绪体验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来解释。

一种可能的机制是“门控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大脑通过控制伤害信号到达大脑皮层的通路来调节疼痛感知的强度和形式。

同时,情绪状态可以影响这个控制过程。

例如,当我们处于高度焦虑或抑郁状态下,我们对疼痛的敏感度会增加,从而导致疼痛感知加重。

这种情绪对疼痛感知的影响可能与大脑的调节通路以及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

另一个机制是人们对疼痛的认知和情绪体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疼痛感知往往会引起不适、痛苦的情绪,这种情绪反过来又会对我们对疼痛的感受产生影响。

例如,当我们处于恐惧或绝望的情绪状态下,我们对疼痛的评估可能会更加负面,进而增加我们的疼痛感知。

此外,心理学研究还发现,积极的情绪可以缓解疼痛感知,减少疼痛的不适程度。

这进一步证实了疼痛感知和情绪体验之间的相关性。

在研究领域中,也有一些趋势在探索疼痛和情绪体验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

其中一个是运用神经影像学技术来研究大脑活动和情绪体验之间的关联。

通过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等技术,研究者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情绪状态下的疼痛感知和大脑区域的激活情况。

另一个趋势是明确不同类型疼痛和不同情绪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慢性疼痛研究中,我们发现慢性疼痛患者普遍伴随着负面情绪的增加,如抑郁和焦虑。

心理健康与慢性疼痛的关联

心理健康与慢性疼痛的关联

心理健康与慢性疼痛的关联慢性疼痛是指持续时间长达三个月以上的疼痛感受,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造成了重大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慢性疼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心理因素对慢性疼痛产生的影响,并介绍一些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

一、心理健康与慢性疼痛相互影响1.1 慢性疼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慢性疼痛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和失眠等心理问题。

长期处于剧烈和持续的身体不适中,患者会感到无助、恐惧和挫败,这可能导致他们情绪低落,自我价值感减弱,并出现消极思维模式。

抑郁和焦虑又进一步加重了他们对于身体不适的感知和反应,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1.2 心理因素对慢性疼痛的影响心理因素在慢性疼痛的发生和持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压力、情绪等心理因素可以加剧疼痛感知,使患者对于疼痛的敏感度增加;另一方面,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也可以改变大脑的处理方式,降低身体对于镇痛药物的反应。

此外,慢性疼痛还会对患者社交和家庭关系产生负面影响,进一步加重其内心的负担。

二、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2.1 心理咨询与支持心理咨询与支持是治疗慢性疼痛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与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交谈,患者可以倾诉内心感受,并得到专业意见和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有机会了解和掌握更多应对策略,并学会放松技巧来缓解身体不适。

2.2 心理认知行为治疗(CBT)心理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疗。

CBT旨在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对疼痛的不合理思维和行为模式,并通过指导他们改变认知方式来减轻疼痛感受。

例如,患者可以学会转移注意力、放松身体、减少消极情绪等方法来控制和管理自己的疼痛。

2.3 应用心理干预技术除了CBT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有效的心理干预技术可供选择。

例如,深度呼吸练习、渐进性肌肉松弛和冥想等方法被证明对于缓解慢性疼痛非常有效。

这些技术都着重于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状态来影响大脑对于疼痛的处理方式,从而达到减轻慢性疼痛的效果。

心理因素与慢性疼痛的关系医学心理学的观点

心理因素与慢性疼痛的关系医学心理学的观点

心理因素与慢性疼痛的关系医学心理学的观点慢性疼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通常由多种因素引起。

除了生理原因外,心理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疼痛的感受和处理。

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身心健康的学科,对于探讨心理因素与慢性疼痛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深刻的观点。

1. 心理因素对慢性疼痛的感受程度产生影响研究表明,个体的心理状态可以调节对痛觉刺激的感受程度。

例如,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往往会增加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使患者对疼痛的感受更加强烈。

此外,负面的情绪状态也会引发慢性疼痛的发生和加重,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通过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减轻对疼痛的感受。

2. 心理因素对慢性疼痛的处理方式产生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还会影响他们对慢性疼痛的处理方式。

一些研究发现,积极应对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疼痛。

积极乐观的态度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患者对疼痛的控制能力,从而减轻疼痛带来的困扰。

相反,消极情绪和对疼痛感到无助的心理状态则会加重疼痛带来的心理负担,使疼痛更加难以忍受。

因此,通过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改变应对方式,提高应对能力。

3. 心理因素对慢性疼痛的康复和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心理因素不仅仅影响了对慢性疼痛的感受和处理方式,还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

心理因素对慢性疼痛的恢复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心理状况良好的患者更容易恢复,生活质量也更高。

相反,心理健康问题会延缓康复进程,对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心理干预在慢性疼痛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康复效果和生活满意度。

4. 医学心理学的干预策略和方法医学心理学为慢性疼痛的治疗提供了多种干预策略和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其中一种常用的干预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通过帮助患者调整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改变对疼痛的态度和感受,从而减轻疼痛带来的困扰。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认知重构和行为调整,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自我控制能力,减轻痛苦程度。

心理因素对慢性疼痛的调节作用

心理因素对慢性疼痛的调节作用

心理因素对慢性疼痛的调节作用慢性疼痛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且难以治愈的疾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体和心理负担。

尽管疼痛的发生与身体组织的病理性改变有关,但心理因素在疼痛的产生和调节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心理因素在慢性疼痛的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认知心理因素、情绪心理因素和行为心理因素。

本文将就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认知心理因素对慢性疼痛的调节作用认知心理因素是人们对慢性疼痛感知、评估和处理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

人们对疼痛的认知方式直接影响到对疼痛的感受和应对方式。

一种乐观的认知方式可以减轻疼痛的感知,而一种消极的认知方式则会加重疼痛的感知。

例如,一个乐观的人会把疼痛看作是一种挑战,积极应对和调节,而一个消极的人则会对疼痛感到恐惧和绝望,进而加重疼痛的感知。

因此,改变认知方式对慢性疼痛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二、情绪心理因素对慢性疼痛的调节作用情绪心理因素是人们在面对慢性疼痛时产生的情绪反应和心理状态。

情绪心理因素与疼痛有着密切的关系。

慢性疼痛本身会引起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等,而情绪问题又会加重疼痛的感知和负面影响。

然而,人们的情绪状态也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调节来减轻疼痛。

例如,学会放松和应对压力的技巧可以缓解疼痛带来的焦虑和抑郁,提高生活质量。

三、行为心理因素对慢性疼痛的调节作用行为心理因素是人们在慢性疼痛时采取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对疼痛的处理和应对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积极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可以帮助疼痛患者更好地应对和调节疼痛,如积极参与社交活动、运动锻炼等。

这些行为可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和减轻疼痛的感知,同时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心理抵抗力。

总之,心理因素在慢性疼痛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认知心理因素、情绪心理因素和行为心理因素。

改变认知方式、调节情绪状态和采取积极的行为方式是缓解慢性疼痛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治疗慢性疼痛时,不仅要注重对身体的治疗,也要关注心理因素的调节。

综合运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方法,全面而有效地缓解慢性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抑郁与慢性疼痛相关的神经生物学共同机制研究进展

抑郁与慢性疼痛相关的神经生物学共同机制研究进展

外周疼痛刺激信号经上行通路传人边缘前脑和其 他脑 干结 构传 递 到 P G,A A P G对 疼 痛刺 激 信 号 可 以扩 大或 缓 冲 , 将 疼 痛 刺 激 信号 传 递 到 R M 中 的兴 奋 再 V 和抑 制 细 胞 。如 果 刺 激 信 号 激 动 R M 中 的 兴 奋 细 V 胞 , 髓 背侧 角 中的感 受 损 伤 信 息 的神 经 元 兴奋 性 会 脊 增 高 ; 刺激信 号 传 导 到 R M 中抑 制 性神 经 或 D P 若 V LT 神经 元 , 感受 损 伤信 息 的神经元 兴奋性 会 降低 儿 则 。 通 常情况 下 , 自躯 体外 周 感 受 器 的一 般 刺 激信 息 与 来 躯体 内部 感受 器 的刺激 信息 维持 着该双 向调 节 系统 功 能活 动处 于平 衡状 态 , 些 信 息通 过 该 系 统 的双 向调 这 节得 到 了缓 冲并 被抑制 , 常不会 被大脑 皮层 感知 , 通 大 脑精 神 活动 能 够 集 中 关 注 身 体 以 外 更 重 要 的 特 定 事 物 。但 当患者 处于 抑郁 状态 时 , 5一羟色胺 和 去 甲肾上 腺素活动显著降低 , 这个系统的双 向调控 能力也显著 降低 , 得来 自躯体 内部 感 受器 的微 弱刺 激 信 号 也 会 使 被放 大 , 种躯 体不 适 及 疼 痛信 息 容 易被 感 知 并 引起 各 关 注 。这样 能够 解 释为什 么抑郁 症 患者 主诉疼 痛及 各 种 躯体 不适 症状 如 此普 遍 , 为什 么 他们 对 疼 痛 会 更警 觉更关注 , 更易于与负性情感相联系【 。 4 J 1 2 实验 证 明 . 进 一步 的研 究发 现 ,A P G与 中脑 、 质 、 仁 核 和 脊 杏 背 侧核 分程 传递 的作 用点 富含 内源性 阿 片类物 质如 脑

心理因素对慢性疼痛的影响

心理因素对慢性疼痛的影响

心理因素对慢性疼痛的影响慢性疼痛是一种持续存在的疼痛感,通常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

除了身体的生理因素外,心理因素也被认为是慢性疼痛发生和维持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心理因素对慢性疼痛的影响,并给出相应的处理建议。

一、心理因素与疼痛的关系心理因素与慢性疼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研究发现,慢性疼痛患者往往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会增加疼痛的感知,并影响患者对疼痛的应对能力。

同时,慢性疼痛本身也会导致患者情绪的低落和压力的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心理因素与慢性疼痛之间构成了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焦虑与慢性疼痛焦虑是慢性疼痛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焦虑会导致患者对疼痛的感受更加敏感,加重疼痛的程度。

患者对疼痛的担心和恐惧也会使他们变得痛觉过敏,对疼痛的容忍度下降。

因此,对于慢性疼痛患者来说,减轻焦虑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放松训练以及药物治疗等方法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症状,从而减轻疼痛。

三、抑郁与慢性疼痛抑郁是慢性疼痛另一常见的心理问题。

患者由于长时间的疼痛,逐渐失去对生活的兴趣和希望,产生消极的情绪。

这种情绪会进一步加重疼痛的感受,形成疼痛与抑郁的恶性循环。

因此,对于慢性疼痛患者来说,及时发现并治疗抑郁症状至关重要。

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从而减轻疼痛。

四、应对策略面对慢性疼痛,患者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来减轻心理因素对疼痛的影响。

首先,学会积极应对疼痛。

可以通过参加瑜伽、运动等活动来分散注意力,从而减轻疼痛的感受。

其次,寻求支持。

可以与家人、朋友等倾诉自己的感受,并得到情感上的支持。

此外,心理咨询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和应对疼痛带来的负面情绪。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对慢性疼痛有着重要的影响。

慢性疼痛患者往往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会增加疼痛的感知。

因此,对于慢性疼痛的治疗,不仅要注重身体的生理因素,也要充分考虑心理因素。

慢性疼痛与抑郁关系的研究进展

慢性疼痛与抑郁关系的研究进展

郁 药和其他缓解 抑郁症 状的治疗通过逐渐改善神经 网络 系统 的信 息调节功能来治疗抑郁 。神经 系统 的 基本任务不是掌控化学物质, 而是储存和处理信 息。 尽 管化学 物质在神 经元 的信息传 递 中很 重要 , 但是
大 脑 中的信息并不 是 以化学形式 储存 , 而是 通过 神 经元在神经 网络 中的复杂联系被处理 。 三、 慢性疼痛 与抑郁 的关系 疼痛 可以导致忧虑 、 焦虑和抑郁 , 尤其是慢性 疼 痛。也有证 据表 明 , 负性情 绪也可 以导致 和加速 疼 痛。据统计 , 0~4 %的慢性疼痛 患者正经受重 型 3 5
响着 美 国人 口的2—5 情 绪异 常影 响世界 人 口的 %, 7 %并成为伤残 因素前十大原 因之一 l 8 l 。 2抑郁 的产生机制 . 最早 的单胺学说 提 出情 绪异常是 由5 羟色胺或 一
岛叶皮质 在疼痛 处理 中的核心地 位 , 它在 对疼痛 的 感觉 和认知成分的整合 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 面, 岛叶皮 质的病理 生理学 改变 可能会 导致抑郁 , 因为
症患者 中, 与负性情绪判断有关 的左 、 P C 右 F 失衡 。
慢性背痛患者 双侧背外侧 P C灰质密度降低 。 F f R 研 究 证实 , 同个 体对 痛觉 、 痛 的控制 以及 M I 不 疼 疼痛 的空 间定 位存在 差异 , F 在其 中发挥 重要作 PC
用 [] 1o 2
直接受体 和胞 内分子信号通路。化学假说认为情绪
异 常是 由脑 内特 定分子 的结 构或功 能变化 引起 的 , 抗 抑 郁药 的功 能正 是 抵 消 中和 了 这些 分 子 的变 化 。 近 十年提 出的神 经 网络 假说认 为 , 情绪 异常反 映了脑 内特 定神经 网络信 息处理过 程 的异 常 , 抗抑

心理因素与慢性疼痛之间的关联

心理因素与慢性疼痛之间的关联

心理因素与慢性疼痛之间的关联慢性疼痛是指持续存在超过3个月或反复发作的疼痛感觉。

它可能来自某种持续性损伤、神经传导异常或神经信号错乱。

除了这些生理方面的因素外,心理因素也被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与慢性疼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心理因素在慢性疼痛中的作用和影响,并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

一、心理因素对慢性疼痛感受的调节1.1 心理压力和焦虑人们经历长期或剧烈压力时,身体会分泌出应激荷尔蒙,这些物质可以增加对疼痛刺激的敏感度。

同时,焦虑也会使人们对各种身体感知更加敏感,包括对于疼痛刺激的反应。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在精神状态不佳时会感觉到更多的身体不适和不舒服。

1.2 抑郁和慢性疼痛抑郁与慢性疼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患者由于长时间的疼痛和身体不适感,往往会导致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甚至自杀倾向。

而抑郁本身也会降低人们的耐受力,使得他们对疼痛的感受加剧,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二、心理因素与慢性疼痛的互相影响2.1 疼痛对心理状态的影响慢性疼痛经常伴随着失眠、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由于长期且不可控制的疼痛感觉,会引起人们对未来变成残废或完全无法工作等负面预期,进而导致焦虑和厌世情绪。

同时,良好的睡眠是重要的心理健康保障,但又被长期的慢性疼痛打乱,容易造成反复发作或者持续失眠。

2.2 心理干预对慢性疼痛的治疗作用针对慢性疼痛与心理状态的互相影响,心理干预可以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它在帮助患者调整错误信念、减少负面思维和改变消极行为方面表现出色。

通过CBT,患者能够更好地应对疼痛感受、目标设置和情绪管理,并逐渐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三、心理因素与慢性疼痛的管理策略3.1 应对技巧和放松训练学习一些应对技巧如深呼吸、身体伸展可以帮助缓解紧张情绪,使人们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此外,放松训练包括渐进性肌肉松弛、冥想等方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慢性疼痛。

3.2 社会支持和谈话治疗与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扰,在良好的社会支持下可以获得情感上的安抚和实际帮助,减轻疼痛带来的心理负担。

多种慢性疼痛伴发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概况研究

多种慢性疼痛伴发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概况研究

减轻, 生活质量得 到改善 。说 明慢 性偏 头痛 的治疗 , 除 了应 用 传统的药物预防及治疗 以外 , 还要 适 当选 用抗 焦虑 、 抗抑郁 药
物治疗才 能达 到 更 好 的疗 效。2 0 1 1年 罗 国刚 等 的研究 表 明, 9 4例偏头痛患 者焦虑 占 4 7 . 9 %, 抑郁 占 5 0 %; 而且还 表 明
共同作用 引起 的 以疼 痛为 主要 表 现 的临 床综 合征 , 发生 率 为
2 0 %~ 4 5 %_ 1 j 。慢 性疼痛被认为是世界上第 三大健康 问题 , 给 社会带来 巨大 的生 产力 、 收入 损失 和 医疗 资源 的消 耗 , 严重损 害患者 的生活质量 , 应该被高度重视 。慢 性疼痛 常常会伴发 精 神障碍 , 如焦虑 、 紧张 、 恐惧 、 失望、 抑郁及 疑病 等 , 其 中最 常见
碍, 其 中 4 7 . 9 % 焦 虑 障 碍 ,1 0 . 4 % 抑 郁 障 碍 。女 性 、年 龄< 4 0岁 、 收入低 、 病程越长 、 头痛程 度越重 , 紧张性头 痛患 者 焦虑及抑郁 障碍 的发生率越高 。 3 . 3 丛集性头痛 : 丛集 性头 痛 ( C H) 是一 种原发 性神 经血 管性头痛 , 表现 为一侧 眼 眶周 围发作性 剧烈疼 痛 , 有反 复密集
的是焦虑 障碍及抑 郁 障碍 。许 多研究 均表 明慢性 疼痛 与焦 虑 及抑郁 障碍发 生率增加 有关 j 。国内外许 多研究 表 明多种 疼 痛如偏头痛 、 紧张性头痛等均易伴发 焦虑 、 抑郁及睡 眠障碍 , 严
重 影 响患 者 的 日常 生 活 及 生 命 质 量 。
头痛程度越重 , 病 程越 长、 年 龄越 大 、 发 作频 率越频 繁 , 偏 头痛

慢性疼痛患者的心理干预方法

慢性疼痛患者的心理干预方法

慢性疼痛患者的心理干预方法慢性疼痛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程度不一的疼痛感受,它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不适,还会对其心理状态产生显著的影响。

对于慢性疼痛患者来说,心理干预是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一、慢性疼痛对心理的影响慢性疼痛往往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愤怒、无助等负面情绪。

长期的疼痛可能使患者对未来感到担忧和恐惧,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和兴趣。

疼痛还可能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

在社交方面,慢性疼痛可能限制患者的活动能力,使其难以参与正常的社交活动,产生孤独感和隔离感。

二、常见的心理干预方法1、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

它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例如,有些慢性疼痛患者可能会过度关注疼痛,认为疼痛意味着病情恶化,从而产生更多的焦虑。

治疗师会引导患者认识到这些不合理的认知,并通过实际的例子和练习,帮助他们学会用更积极、合理的方式看待疼痛和自身状况。

2、放松训练放松训练包括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冥想等方法。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患者减轻身体的紧张感,缓解焦虑情绪,从而更好地应对疼痛。

患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定期进行放松练习,以达到长期的效果。

3、心理支持和教育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关心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对患者进行有关疼痛的教育,解释疼痛的机制、治疗方法以及心理因素在疼痛感知中的作用,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减少恐惧和不确定性。

4、团体治疗将慢性疼痛患者组织成小组,让他们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和应对策略。

在团体中,患者可以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启发和支持,同时也能够通过帮助他人增强自己的信心和价值感。

5、艺术和音乐治疗艺术治疗如绘画、手工制作等,以及音乐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感受,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促进情绪的宣泄和调节。

三、心理干预的实施过程1、评估在进行心理干预之前,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全面评估。

探讨心理因素对慢性疼痛的影响

探讨心理因素对慢性疼痛的影响

探讨心理因素对慢性疼痛的影响心理因素是慢性疼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慢性疼痛是一种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疼痛感觉,通常超过三个月以上。

尽管有明确的身体原因,但心理因素对慢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理因素对慢性疼痛的影响,并分析心理治疗在缓解慢性疼痛中的作用。

一、心理因素对慢性疼痛的影响1.1 情绪与慢性疼痛关系情绪与慢性疼痛密切相关,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等都可能造成身体的紧张和肌肉的紧缩,加剧了患者感受到的自觉不适和剧烈程度。

长期持续的负面情绪会使人们对待问题产生过度担忧和恐惧情绪,增加了身体紧张状态,对慢性疼痛恶化产生直接影响。

1.2 思想与慢性疼痛关系人们对慢性疼痛的思想态度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积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可以减轻疼痛感受,而消极的思考模式则容易引起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对于慢性疼痛患者来说,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正确的认知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疼痛并提高生活质量。

1.3 个体差异与慢性疼痛关系不同个体在心理上对待慢性疼痛存在差异。

每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都不同,这也直接影响着他们面对慢性疼痛时的表现和调整能力。

一些人可能会更容易因为心理因素而感受到更强的慢性疼痛,而一些人则能够通过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减轻或控制自身的不适感。

二、心理治疗在缓解慢性疼痛中的作用2.1 认知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以认知和行为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干预方法。

在慢性疼痛的治疗中,认知行为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纠正消极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健康的行为模式。

通过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认知重新评价,患者能够减轻对疼痛的过度担忧,并学会更好地应对和调节自身情绪。

2.2 放松训练放松训练是一种通过身体放松来缓解紧张情绪和减轻肌肉紧张度的方法。

常见的放松训练包括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患者在面对慢性疼痛时迅速恢复平静,减轻焦虑和压力,缓解因情绪而引发或加剧的疼痛感受。

2.3 心理支持与咨询心理支持与咨询是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与患者进行谈话交流,并提供相应支持和建议的治疗方式。

情绪调节与疼痛感知情绪对疼痛的影响和调节机制

情绪调节与疼痛感知情绪对疼痛的影响和调节机制

情绪调节与疼痛感知情绪对疼痛的影响和调节机制情绪调节与疼痛感知:情绪对疼痛的影响和调节机制疼痛是人类最为常见的生理感觉之一,对于身体的损伤和疾病往往伴随着疼痛的存在。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往往会对疼痛感知产生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能够调节疼痛的强度。

本文将探讨情绪对疼痛的影响以及调节机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相互作用。

一、情绪对疼痛的影响情绪作为一种主观感受,通过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和生理反应,能够对疼痛感知产生影响。

一方面,积极的情绪如愉悦、高兴等能够降低疼痛的强度和不适感。

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能够促使大脑释放多巴胺等愉悦物质,激活天然镇痛系统,从而减轻疼痛的感知。

另一方面,消极的情绪如焦虑、抑郁等则与疼痛的体验加剧密切相关。

这种情况下,焦虑和抑郁等情绪状态激活了人体的应激反应系统,导致对疼痛的敏感度增加,疼痛感知的不适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疼痛对情绪的影响与情绪对疼痛的影响相反,疼痛也能够对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

疼痛通常会引发负面情绪,如愤怒、恐惧、烦躁等。

这些消极情绪的产生与疼痛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刺激有关,疼痛信息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内部,激活与情绪相关的脑区,从而引起负面情绪的产生。

此外,长期的慢性疼痛还可能导致患者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进一步加重疼痛的感觉。

三、情绪调节疼痛的机制情绪对疼痛的影响不仅仅是单纯的心理反应,也涉及到复杂的生理调节机制。

一方面,情绪能够通过对神经传递通路的改变来调节疼痛的感知。

研究发现,情绪状态的改变能够抑制或促进疼痛传递神经元的兴奋性,影响疼痛信号的传递效率。

另一方面,情绪还能够通过改变大脑内天然镇痛物质的分泌来调节疼痛感知。

例如,愉悦情绪能够激活多巴胺等天然镇痛物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疼痛的感知。

此外,情绪还能够通过改变自律神经调节和免疫系统的功能来影响疼痛的感知和发展。

四、调节疼痛的情绪管理策略对于有疼痛困扰的个体来说,学会有效地管理情绪是缓解疼痛的重要策略之一。

慢性疼痛与情绪健康的关系分析

慢性疼痛与情绪健康的关系分析

慢性疼痛与情绪健康的关系分析慢性疼痛是一种持久存在的疾病,它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身体和心理负担。

这种疼痛不仅会产生身体上的不适,也会对患者的情绪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慢性疼痛与情绪健康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如何应对这种挑战。

首先,慢性疼痛会对患者的情绪产生直接影响。

由于疼痛的长期存在,患者可能感到沮丧、焦虑和疲倦。

长期的疼痛不仅剥夺了患者的生活品质,也给他们的情绪健康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有研究表明,慢性疼痛与焦虑和抑郁症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疼痛带来的身体不适和日常活动的限制会导致患者感到无助和绝望,从而诱发情绪问题。

因此,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对患者的康复和情绪健康非常重要。

其次,慢性疼痛与情绪健康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

疼痛导致情绪问题,而情绪问题又进一步加重了疼痛的感受。

这种循环会让患者在身体和心理上感到极度疲惫,使他们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和缓解。

因此,破除这种恶性循环,调整情绪状态非常关键。

患者可以通过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学习应对疼痛和情绪问题的技巧,从而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

同时,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可以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战胜困难。

对于患者来说,积极应对慢性疼痛和情绪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患者应该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减轻疼痛和改善情绪。

此外,患者还可以通过一些自我管理的方法来缓解疼痛和情绪问题,如运动、瑜伽、冥想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减轻疼痛的感受,并促进情绪的稳定。

最后,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对患者的情绪健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应该提高对慢性疼痛患者的认识和理解,并给予他们必要的关爱和支持。

政府可以加大对慢性疼痛研究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好的医疗资源和条件,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同时,各个领域的专家也应该加强交流和合作,共同研究和探索慢性疼痛与情绪健康之间的关系,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帮助。

慢性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其多模式干预策略

慢性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其多模式干预策略

慢性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其多模式干预策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慢性疼痛是一个常常被忽视但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问题。

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不适,还与心理和社会因素紧密相关。

了解这些因素,并采取有效的多模式干预策略,对于缓解慢性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慢性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1、心理因素(1)焦虑和抑郁:长期的慢性疼痛往往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

疼痛带来的困扰和限制,使患者对未来感到担忧和无助,进而引发心理问题。

反过来,焦虑和抑郁又会加重疼痛的感知,形成恶性循环。

(2)压力:现代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如工作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都可能使身体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加重疼痛症状。

(3)认知和应对方式:个体对疼痛的认知和应对方式会影响疼痛的感受。

消极的认知,如认为疼痛是无法治愈的、会导致严重后果的,会增加疼痛的困扰;而积极的应对方式,如分散注意力、保持乐观心态,则有助于减轻疼痛。

2、社会因素(1)家庭支持:家庭的支持和理解对于慢性疼痛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缺乏家庭支持的患者可能会感到孤独和无助,加重心理负担,从而影响疼痛的治疗效果。

(2)社会环境:工作环境的不适、社交活动的受限等社会因素,可能会使患者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加重疼痛症状。

(3)医疗保健系统:不完善的医疗保健系统可能导致患者无法及时获得有效的治疗和支持,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心理压力。

二、多模式干预策略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慢性疼痛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镇痛药、抗抑郁药和抗惊厥药等。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疼痛类型、程度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胃肠道不适、嗜睡等,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热疗、冷疗、电疗、磁疗、按摩、针灸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炎症反应等途径,来缓解疼痛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慢性疼痛和抑郁焦虑的相关性应用心理学09 彭晶201114204105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慢性疼痛的解析,了解慢性疼痛的症状和发病机制,阐述了慢性疼痛和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的关系,以及这两者对慢性疼痛患者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慢性疼痛,抑郁,焦虑,日常生活一、慢性疼痛概述(一)慢性疼痛的定义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方面的体验,往往和实际或者潜在的伤害相联系,或是患者从受伤害的角度进行陈述的一种症状。

国际疼痛学会将疼痛定义为:“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又或是可以用这类损伤描述的不愉快的主观感受和情感经验”【1】。

疼痛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分为急性痛与慢性疼痛、心理性的和器质性以及临床痛与实验室诱导痛。

其中慢性疼痛因其持续时间长,迁延难愈,常导致一系列的社会、家庭、心理和行为问题,并导致机体功能失调,免疫力下降和诱发各种并发症,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损,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近年来慢性疼痛的研究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国际上对于慢性疼痛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临床上一般将疼痛持续6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疼痛。

世界疼痛学会定义“凡是疼痛持续或间歇性地持续3个月以上者均称为慢性疼痛”【1】。

(二)慢性疼痛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慢性疼痛是最常见的致残和致病原因之一,有研究显示,慢性疼痛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0%一45%,其中英国为11%,加拿大为11%,新西兰为14%一24%,瑞典为40%,美国为2%一45%【2】。

而在我国,慢性疼痛约占疼痛门诊病人的30%一60%【3】。

而且,慢性疼痛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医疗资源和生产力的损耗,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三大健康问题,是应该被高度重视的重要疾病之一【4】。

另外,疼痛病人常共病其它障碍,有研究者对150个病人的慢性非癌性疼痛调查结果显示:42%的病人有睡眠质量差,总健康分、精神健康分、躯体功能、情绪状态和社会功能都下降,而且慢性疼痛患者往往不能完成家务,业余爱好以及休闲活动受损,常伴有行走困难,36%的病人显示出了全面的功能降低【5】。

大多数学者发现,尽管慢性疼痛患者病情、病程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心理状态各有差异,但多数人均存在抑郁、焦虑症状,且难以控制的疼痛是慢性疼痛患者抑郁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抑郁、焦虑与疼痛程度密切相关【6】。

(三)慢性疼痛的特点首先,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其病因非常复杂,既可以是先天的如先天性骸椎裂、骸椎腰化等,也可以是后天的,如腰椎间盘退变、突出,外伤引起神经和脊髓损伤等;既可以是躯体疾病所致,如肝癌、肺癌、胰腺癌;也可以由精神疾病引起,如重型抑郁;既可以原因明确,也有些至今原因不明如难治性腹痛(腹腔神经丛痛、上腹下神经丛痛等)。

第二,疼痛常与其基础病变不相符或没有可解释的器质性病变,如丛集性头痛。

其次,其发生、发展、持续或加重与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情绪应激等密切相关。

再次,疼痛部位常常不确定,可以是多个部位。

最后,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为持续性的钝性疼痛,同时又有剧烈的爆发痛;也可以表现为间断的电击样疼痛。

二、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慢性疼痛是由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种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疼痛的病理机制包括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

慢性疼痛的形成可能与持续的伤害性感知及其诱发的神经系统变化有关,但是大多数疼痛研究者一致认为心理因素或精神因素在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持续或加重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在疼痛的研究中,发现伤害性刺激与痛觉之间并非简单的应答关系,刺激强度和疼痛强度也不尽一致,这些现象表明疼痛与心理过程有密切关系。

心理因素对疼痛性质、强度、时间及空间的感知、分辨和反应程度均产生影响,并反映在疼痛的各个环节上。

Melzack 提出的“闸门学说”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心理因素在疼痛中的作用【7】。

慢性疼痛的生理机制十分复杂,在发展成慢性疼痛的患者康复时可以出现神经的重交联,即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改变和神经刺激敏感性改变,包括痛觉过敏、痛觉超敏和疼痛范围扩大。

自20世纪30年代人们开始就心理因素对躯体疾病的影响产生兴趣以来,进行了大量研究。

根据临床观察,精神病患者疼痛的发生率很高,提示心理障碍可能是疼痛的起因之一。

有研究表明,焦虑、抑郁均有其病理生理学基础,并进一步引起机体内环境的改变。

焦虑障碍涉及许多脑区的改变,主要为额叶、颞叶、岛叶、丘脑和海马系统等脑区【8】,同时焦虑患者大脑中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5-HT)和氨基丁酸系统(GABA)存在某种缺陷,导致焦虑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9】。

而在抑郁状态下,中枢神经系统的内啡呔系统发生改变,导致某些神经肽分泌异常【10】,继而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功能改变,进一步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异常【11】。

Black认为机体在长期精神压力作用下,交感神经系统及HPA轴功能发生变化,神经末梢释放神经肽、P物质,组织内细胞因子释放增加、巨噬细胞异常激活,从而导致组织器官炎症的形成【12】。

而机体的这种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改变不仅能在外围直接产生致痛作用,同时也导致外周伤害性感受器的敏感性增强及中枢性痛觉过敏,参与疼痛的传导和调节【13】。

因而在焦虑及抑郁患者痛阈降低,疼痛敏感性增强【14】。

三、焦虑及抑郁对慢性疼痛患者的影响(一)抑郁情绪对慢性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1.抑郁情绪抑郁(dePression)常见表现为抑郁心境、快感缺乏、疲劳感、运动迟滞、食欲改变、睡眠障碍、躯体不适、性欲低下、日常工作及娱乐活动兴趣降低、思维和注意力下降、无价值感、自责感、罪恶感和羞耻感[15]。

2.慢性疼痛与抑郁的关系有学者认为抑郁是慢性疼痛的直接后果或固有的一部分。

如Dworkin等的研究发现,57%的慢性疼痛患者会经历严重的抑郁[【16】。

李聪慧等研究发现,慢性疼痛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57%,显著高于对照组;【17】赵学军等对246例慢性疼痛患者研究发现,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38.62%,且抑郁评分显著高于常模【16】。

另有研究显示,慢性疼痛患者的抑郁发生率是无慢性疼痛者的4倍【16】。

有多个疼痛部位患者的抑郁发生率是无疼痛者的3——5倍【16】。

且疼痛持续时间越长、发作越频繁、程度越严重,则抑郁也越严重【16】。

也有学者认为,慢性疼痛是抑郁症患者的躯体症状。

如Arnow对5808例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有严重抑郁者的疼痛发生率较非严重抑郁者高(66%对44%)[【18】。

Little等研究发现:有抑郁的反复性腹痛的儿科患者发生腹部疼痛以及其他上消化道症状的几率(92.2%)显著高于无抑郁者(72.4%)【18】。

抑郁症患者也经常出现生理上难以解释的疼痛。

Bair MJ等研究发现,重度抑郁患者中有疼痛症状者较没有疼痛症状者的抑郁程度更高。

因此,慢性疼痛与抑郁之间是有相关性的,但这一关系的性质仍不明了,大多数学者认为,疼痛和抑郁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可形成一恶性循环【19】。

如果患者发生其中一种症状,那么他发生另一症状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3.抑郁对慢性疼痛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Borsbo等研究发现,抑郁可明显损害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疼痛患者中,存在抑郁的患者的身体不适感和不良情感体验明显超过了无抑郁的患者,存在抑郁的患者的功能状况也明显低于无抑郁者,同时他们也不愿意参加各种类型的体力活动,工作和生活处于一种很消极和被动的状态【20】。

Beeker等研究发现,慢性疼痛患者的抑郁与SF——36中的躯体、角色、认知、情绪、社会功能和整体生活质量维度得分呈显著负相关。

由此提示抑郁越严重,慢性疼痛患者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和整体生活质量状况也越差,抑郁对慢性疼痛患者的躯体状况、社会活动能力,以及其在社会、家庭中承担的角色有影响。

Hirschfeld等研究发现,抑郁可导致慢性疼痛患者的社会功能减退,并且由抑郁导致的社会功能减退在抑郁症状缓解后仍可持续存在【21】。

(二)焦虑情绪对慢性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1.焦虑情绪焦虑(anxiety)是一种以不愉快的预感和迫近的危机感为特征的情绪状态【22】。

它包含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生理体验包括心率和呼吸加快、痉挛、出汗、肌肉紧张、胃肠道反应等一系列自主神经系统过度兴奋的表现;心理症状包括惶恐不安、重复强迫症、逃避日常事务、过度换气、休息不好、无力感以及睡眠紊乱、易激惹、害怕失控等。

2.慢性疼痛与焦虑的关系慢性疼痛患者频繁就诊,辗转求医,除了疼痛以外,也包含焦虑的因素。

同时长期存在的疲乏、疼痛、食欲和睡眠差等也可造成患者焦虑情绪的发生。

慢性疼痛人群中焦虑情绪的发生率多在24.4%——57.4%之间【23】,而ryoguran等对157名年龄在18——65岁的非特异性胸痛患者进行调查发现,有49名患者(31.2%)的抑郁、焦虑得分偏高(大于10),这些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生更频繁,如头昏、寒战和潮红,其中23名患者被心理医生确断为焦虑症【21】。

AdrienneJ等的研究结果显示:有肌肉疼痛、头痛和胃痛的患者发生掩饰恐慌,形成焦虑的比率是正常人的2.5一10倍【20】。

李聪慧等研究显示慢性疼痛患者有肯定焦虑的占43%,慢性疼痛组有肯定的焦虑者明显高于对照组【24】;赵学军等对246例慢性疼痛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焦虑情绪发生率为30.89%,其焦虑和抑郁评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00)【25】。

差异较大的原因可能与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工具和/或被研究人群不同有关。

慢性疼痛的程度越高,预示着将会出现越严重的焦虑症状。

研究发现,疼痛的症状和确诊的焦虑显著相关,焦虑患者发生疼痛是正常人的3——9倍【23】。

焦虑增加疼痛的发作,越是焦虑的患者对于疼痛会有越严重的心理反应。

焦虑也可诱发曾经的情感创伤,降低患者的痛闰,降低患者对疾病和疼痛的应对能力,增加患者对疼痛的躯体感受,因而焦虑也可加重患者的疼痛发作【23】。

3.焦虑对慢性疼痛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Nichofl等对2650例患者的调查研究发现,慢性疼痛患者中有焦虑者的SF——12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无焦虑者,且焦虑是导致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20】。

因此,焦虑对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影响。

Verbunt JA等则发现,SF——12的心理健康维度是解释慢性疼痛患者残损原因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20】。

Phihp等对108例慢性疼痛患者进行了6个月的随访研究发现,焦虑是SF——12生理功能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且焦虑、抑郁、疼痛相关的社会功能改变三者可解释慢性疼痛患者6个月后生活质量改变的70%【20】。

焦虑影响慢性疼痛患者日常生活的可能原因包括(1)存在焦虑的慢性疼痛患者对客观事实不能做出正确判断,对治疗缺乏信心,对不适感过度评价、过度敏感,注意集中于筛查身体的或心理的威胁性信息,激发“焦虑程序”产生主观焦虑、植物神经活动亢进、应对或回避行为等,因此出现心因性的躯体症状或使不适感加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