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长 频率和波速教案
波长、频率和波速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波长、频率和波速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31e9934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5c.png)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学目标:1.知道波长、周期、频率、波速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2.掌握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式,并能应用这些关系式解答有关问题。
3.明确机械波传播过程中的周期性、多解性形成的原因和结果。
重点:波长、频率和波速三个物理量及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难点:明确机械波传播过程中的周期性、多解性形成的原因和结果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拿着绳子的一端上下振动,绳波在绳子上传播。
如果改变振动的快慢,即改变机械振动的周期,那么所形成的绳波在绳子上传播的速度改变了吗?波的传播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1.波长(λ)(1)定义:在波动中,振动相位总是相同的两个①相邻质点间的距离。
(2)特征:在横波中,两个②相邻波峰或两个③相邻波谷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在纵波中,两个④相邻密部中央或两个相邻疏部中央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2.周期(T)和频率(f)(1)定义:波的周期(或频率)即⑤波源的周期(或频率)。
(2)规律:在波动中,各个质点的振动周期(或频率)是⑥相同的,它们都等于⑦波源的振动周期(或频率)。
(3)关系:周期(T)和频率(f)⑧互为倒数(或乘积等于1),即f=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4)时空关系:在⑨一个周期的时间内,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3.波速(v)(1)定义: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称为波速。
波速等于传播距离(或一个波长)和传播时间(或一个周期)的比值。
(2)定义式:等于波长和频率的乘积,公式为v=λf。
这两个公式虽然是从机械波得到的,但也适用于电磁波。
(3)决定因素: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在不同的介质中,波速不同,另外,波速还与温度有关。
问题:(1)在一个波长内,如果两个质点在某个时刻位移是相同的,那么这两个质点间的距离是不是一定等于波长?为什么?(2)如果两个质点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同的,那么这两个质点间的距离是不是一定等于波长?为什么?解答:(1)不一定;有些质点在某个时刻位移是相同的,但过一段时间后,位移就不一定相同了,所以这样的两个质点间的距离就不一定等于一个波长。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f350d2be1e650e53ea9986.png)
课题:第三节波长、频率和波速授课者: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物理意义2、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在波的图象中找到波长;2、学会运用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波的多解性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知道解决问题时要全面分析教学重点1、知道在波的图象中求波长2、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学会用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问题教学难点用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求解波的多解问题教学方法实验、讨论、讲解、练习、电教法教学用具横波、纵波演示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波长(λ)1、概念:在波动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包括大小和方向)的两相邻质点间的距离叫做波的波长。
2、注意事项:(1)“位移总是相等”的含义是“每时每刻都大小相等,方向相同”;(2)“位移总是相等的两个质点”,即不论什么时候,振动步调完全一致,称为同相点。
任意两个同相点间的距离为波长的整数倍,相邻的两个同相点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3)“位移总是相反的质点”,振动步调完全相反,称为反相点。
任意两个反相点间的距离为半波长的奇数倍,相邻的两个反相点间的距离等于半个波长;(4)在波的传播方向上相距波长整数倍的两质点(同相质点)的振动步调总是相同的,相距半波长奇数倍的两质点(反相质点)振动步调总是相反的;(5)在横波中,两个相邻的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在纵波中,两个相邻的密部(或疏部)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二、周期(T)和频率( f )1、波的周期(或频率):波源振动的周期(或频率)就是波的周期(或频率)。
2、注意事项:(1)波的周期(或频率)等于波源的振动周期(或频率);(2)波的周期(或频率)由波源决定,同一列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周期(或频率)保持不变;(3)每经历一个周期的时间,波就沿传播方向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4)每经历一个周期,原有的波形图不改变。
第3课时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
![第3课时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5966c219e8b8f67d1cb90c.png)
第3课时 波长、频率和波速【活动目标】1.知道什么是波的波长,能在波的图像中求出波长。
2.知道什么是波传播的周期(频率),理解各质点振动周期与波源振动周期的关系。
3.知道波速的物理意义及决定因素,理解波长、周期(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能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4.能在某一时刻的波的图像和波的传播方向上,画出下一时刻和前一时刻的波的图像。
【活动过程】活动一:波长、频率和波速1.波长λ: 两个相邻的运动状态总是相同的质点间的距离。
在横波中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在纵波中两个相邻密部(或疏部)之间的距离都等于波长、波长用λ表示,单位m .2.周期T 、频率f波动的频率就是波源振动的频率.频率用f 表示. 1f T =,22f T πωπ== 一个周期T 的时间,波刚好传播一个波长λ的距离。
3.波速v : 波速是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v f T λλ== ( 提醒:也满足 x v t ∆=∆) (1)波速的大小由介质决定,与频率及振幅无关;①同一列波,在不同介质,v 变,f 不变,λ变。
②同一性质(如声波)、不同频率的波,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相同。
(2)波速与质点的振动速度不同。
例1:如图所示,一列机械波沿x 轴传播,波速为16m/s ,某时刻的图象如图,由图可知( )A .这列波的波长为16mB .这列波传播8m 需2s 时间C .x=4m 处质点的振幅为0D .x=6m 处质点将向y 轴正向运动例2:如图所示,一列沿水平绳传播的简谐横波,频率为8 Hz.振动方向沿竖直方向,当绳上的质点P 到达其平衡位置且向下运动时,由此可知波速和传播方向是( )A .8 m/s,向右传播;B .12.5 m/s,向左传播;C .12.5 m/s,向右传播;D .8 m/s,向左传播活动二:Δt 后波形图的画法:平移法画Δt 的波形图,首先明确Δt 与周期之间的关系,然后画出经过时间小于一个周期的那一时刻的波形图。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b907dd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9b.png)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波动现象的认识,培养其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波长的定义及计算2. 频率的概念及其与波长的关系3. 波速的定义及其与波长、频率的关系4. 波速公式的应用5. 实际例子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波长、频率、波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教学难点:波速公式的运用和实际问题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基本概念。
2. 利用互动讨论法分析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3. 运用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 利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波动现象,如水波、声波等,引导学生思考波动的基本特征。
2. 讲解波长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波长的概念。
3. 讲解频率的概念及其与波长的关系,让学生掌握频率的计算方法。
4. 讲解波速的定义及其与波长、频率的关系,让学生学会运用波速公式。
5. 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波长、频率和波速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知识。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教学,如动画、视频等,展示波动现象,增强学生直观感知。
2. 设置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波动现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其对波长、频率和波速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八、教学拓展1. 介绍波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通信、音乐等。
高中物理选修波长、频率和波速教学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波长、频率和波速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d8da8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d0.png)
高中物理选修波长、频率和波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波长的概念,掌握波长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理解频率的概念,掌握频率与周期的关系。
3. 让学生理解波速的概念,掌握波速、波长和频率之间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波长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频率的概念及其与周期的关系。
3. 波速的概念及其与波长、频率的关系。
4. 波的传播特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波长的概念、频率与周期的关系、波速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波速、波长和频率之间的关系,波的传播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2. 利用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波速、波长和频率的计算方法。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物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水波、声波等,引导学生思考波的特点。
2. 讲解:讲解波长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波长的意义。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波长测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 讲解:讲解频率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频率与周期的关系。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波长和频率的知识。
6. 讲解:讲解波速的概念,让学生掌握波速、波长和频率之间的关系。
7. 例题: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波速的计算方法。
8.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波速的知识。
9.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10.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波的传播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概念。
2.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波的传播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完整word)12.3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
![(完整word)12.3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2bd0b2336c1eb91b375d4d.png)
第三节波长、频率和波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物理意义.2、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在波的图象中找到波长.2、学会运用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波的多解性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知道解决问题时要全面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学会用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问题.教学方法:实验、讨论、讲解、练习教学用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自制投影片,CAI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物理中,一些物理现象、过程、规律等,都需要用物理量进行描述。
同样,机械波及其传播过程,也需要一些物理量进行描述。
在上一节我们认识和理解波的图象的基础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和研究描述波的几个物理量,即波长、频率和波速.(二)新课教学1、波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下列过程:注意:在制作课件时,把1和13做成相同颜色的,例如红色,把7做成另一种颜色的,为了能够使学生正确理解波长的概念,制作课件时,可多展示一些质点,例如可展示到形成二个或三个完整波形的所有质点。
下边我们以形成两个完整波形的质点进行说明:①分别观察质点1的起振方向如何?②当质点1振动41T ,2T ,43T ,T ,45T ,23T ,47T ,2T 时,质点1的振动形式传到了哪些质点?③仔细观察质点1和质点13、质点25的振动状态(包括速度的方向及位移),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后,讨论总结,得到:①课件中质点1的起振方向向上; ②经过41T ,质点的振动形式传到了质点4,经2T 传到了质点7,经43T 传到了质点10,经T 传到了质点13;③质点1、13、25的速度方向及相对各自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
教师:在波的传播过程中,有一些质点,在振动中的任何时刻,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和方向都是相等的。
在波动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叫做波长。
高中物理-高二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
![高中物理-高二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598653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f4.png)
高中物理-高二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课程目标:1.了解波的性质和特点,能够区分机械波和电磁波及它们的分类。
2.掌握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3.了解波的传播规律和应用。
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引言和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在中学物理学习中已经学过的波的知识,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常见的波,如声波、电磁波等,并让学生探讨这些波的特点。
第二部分:知识讲解1.介绍波的定义和分类,包括机械波和电磁波。
2.介绍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包括公式和单位的使用方法。
3.介绍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及其应用,包括折射、反射、衍射和干涉现象。
第三部分:实验操作1.用弹簧和弹性绳做出机械波的实验,在测量波长和频率的过程中,让学生探讨它们的相互关系。
2.用频率计和示波器做出声波的实验,在测量声波波长和频率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声波的传播特点。
第四部分:课堂讨论1.让学生就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并针对实际案例解决问题。
2.让学生发现电磁波的传播范围广,且可以穿透很多材料,既有利用价值又存在安全隐患,引导学生探讨电磁辐射防护的方法。
第五部分:作业布置1.结合课堂讨论内容,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2.让学生搜集电磁波的应用和安全措施。
板书设计:机械波:波动传递的媒介是物质,分为横波和纵波。
电磁波:波动传递的媒介是电磁场,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波长: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
频率:单位时间内波动的周期数。
波速:波动传递的速度。
应用:折射、反射、衍射、干涉,无线电通讯、医疗、安全等。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464a73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6f.png)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在物理学中,波是一种能量传播的方式,波长、频率和波速是描述波的重要参数。
本章将通过讲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概念,帮助学生了解波动现象的基本特性。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波长的概念及意义;(2)掌握频率的定义及其与波速的关系;(3)了解波速的计算方法;(4)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教学内容1.3.1 波长的概念波长是指波的一个完整周期所对应的长度,用符号λ表示。
通过实例讲解波长的概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波长的存在。
1.3.2 频率的定义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波的周期数,用符号f表示。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频率与波速的关系。
1.3.3 波速的计算方法波速是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用符号v表示。
介绍波速的计算方法,即波速等于波长与频率的乘积,v=λf。
第二章:波长的测量与计算2.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1)掌握波长的测量方法;(2)运用波长计算公式进行计算;(3)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光波的波长。
2.2 教学内容2.2.1 波长的测量方法介绍测量波长的方法,如利用干涉现象、衍射现象等。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掌握波长的测量技巧。
2.2.2 波长计算公式波长的计算公式为λ=v/f,其中v为波速,f为频率。
讲解公式及其应用,让学生能够运用公式计算波长。
2.2.3 实际问题解决以测量光波的波长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频率与波速的关系3.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频率与波速的关系;(2)运用频率与波速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3.2.1 频率与波速的关系讲解频率与波速的关系,即v=λf。
让学生理解频率与波速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3.2.2 实际问题解决以声波为例,引导学生运用频率与波速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声波的波速。
第四章:波速的计算与应用4.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1)掌握波速的计算方法;(2)运用波速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物理选修波长、频率和波速教学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波长、频率和波速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3b839b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0b.png)
高中物理选修波长、频率和波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波长的概念及其计算。
2. 频率的概念及其计算。
3. 波速的概念及其计算。
4. 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5. 应用实例:利用波长、频率和波速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波的传播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概念。
3.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波长、频率和波速解决实际问题。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波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波的特性。
2. 讲解波长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波长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3. 讲解频率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频率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4. 讲解波速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波速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5. 分析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6. 应用实例:利用波长、频率和波速解决实际问题。
7.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利用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实例?可以试着解释一下。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波长、频率和波速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课后练习: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3. 反思教学效果:通过学生反馈和教学评估,了解教学效果,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12.3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
![12.3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3fe103227916888586d704.png)
12.3波长、频率和波速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波长、频率和波速。
2、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3、了解决定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注重波长、频率和波速关系的教授。
2、先让学生处理波长、波速的概念。
3、熟练运用波长、频率、波速关系解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生在学习波长、波速、频率后更加了解波的特征。
2、在对波的学习过程中,了解自然界的神奇。
二、重点、难点(一)重点:理解波长、频率、波速概念(二)难点:①对波速概念理解②对波的多解问题的研究三、新课教学(一)引入新课在上几节课中,我学习了波的有关知识,例如波的形成与传播,横波和纵波,横波有波峰波谷,纵波有疏部密部,还有波的图象有关特征,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描述波的其他物理量。
(二)波长1、演示:波动箱演示在铡才的演示中,我们来研究第一个质点,即波源,P 0振动带动P 1,P 1带动P 2,依次类推,一个周期后,振动传到P 8,而这时,P 0经过一个周期的振动后又回到了平衡位置,准备下一次会振动,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在以后的时间里,P 0和P 8的振动步调完全一致,即相位..相同,同理P 1和P 9,P 2和P 10都是相位相同的。
这里:我们把在波动里,振动相位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叫做波长。
通常用λ表示。
波长还有几种说法:①横波中,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②在纵波中,两个相邻密部或疏部之间距离等于波长。
③经过一个周T ,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三)周期T 和频率f在一列波中,除了波源以外,其他所有介质点都做什么运动?运动有什么特征?——做受迫振动,f 介质=f 波源也就是说各个质点,振动周期或频率都是相同的,都等于波源的周期和频率。
周期和频率永远存在Tf 1=(四)波速经过一个周期,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λ。
x所以: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叫做波速。
即f T V λλ==(定义式)上式只是波速的定义式,波的传播速度,由介质本身决定,小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举例:声波在0℃下,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330m/s ,在铁中却是4900m/s )。
波长、频率和波速 说课稿 教案
![波长、频率和波速 说课稿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bc7be3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5f.png)
学过程及方法过程设计二次备课【小组讨论】1、对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理解例1下列对波速的理解正确的是( )A.波速表示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B.波速表示介质质点振动的快慢C.波速表示介质质点迁移的快慢D.波速跟波源振动的快慢无关例2如下图所示的是一列简谐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A、C、E、G、I在振动过程中位移总是相同B.质点B、F在振动过程中位移总是相等C.质点D、H的平衡位置间的距离是一个波长D.质点A、I在振动过程中位移总是相同,它们的平衡位置间的距离是一个波长2、波长、频率和波速关系及其应用例3.一渔船停泊在岸边,若海浪的两个相邻波峰的距离是12 m,海浪的速度是6 m/s.则渔船摇晃的周期是( )A.2 s B.0.5 sC.1 s D.条件不足,无法判定例4.如下图所示为一列简谐横波的波动图象.已知波速v=60m/s,且沿x轴正方向传播,从图中可知( )A.各质点振幅2 cm,波长24 m,周期2. 5 sB.在x=6 m处质点的位移为零,速度方向沿x轴正方向C.在x=18 m处质点的位移为零,速度最大D.在x=24 m处质点的位移为2 cm,振动周期0.4 s3、波的多解性和周期性例5.课本P30页例题2例6.如下图所示,实线是一列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图象,经过t=0.2 s后这列波的图象如图中虚线所示,求这列波的波速.教环节四当堂检测二次备课学过程及方法1.关于波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机械振动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就是一个波长B.在波形图上位移相同的相邻两质点之间的距离就是一个波长C.在波形图上速度最大且相同的相邻的两质点之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D.在波形图上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两质点之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2.下列对波速的理解正确的是( )A.波速表示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B.波速表示介质质点振动的快慢C.波速表示介质质点迁移的快慢D.波速跟波源振动的快慢无关3.一列简谐横波在x轴上传播,在t1=0时刻的波形图如下图的实线所示,图中虚线是t2=0.15 s时的波形图.已知该波的周期大于0.15 s,这列波的速度v为( )A.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v=100 m/sB.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v=300 m/sC.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v=100 m/sD.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v=300 m/s课堂小结。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764548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34.png)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3波长、频率和波速●课标要求1 .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含义.2 .掌握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式,并能应用v=λT=fλ解答有关问题.3 .知道波速由介质本身决定,频率由波源决定.4 .注意波动的周期性与多解性问题.●课标解读1 .知道什么是波的波长,能从波的图象中求出波的波长.2 .知道什么是波传播的周期(频率),理解周期(频率)与质点振动周期(频率)的关系.3 .理解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4 .会用公式v=λf解答实际的波动问题.●教学地位本节课主要学习描述波的三个物理量——波长、频率和波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高考常考的考点之一.●新课导入建议同学们游泳时,听笛子独奏,在水面和水中听到的音乐是相同的,为什么呢?你通过本节的学习,将会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1.看教材.2.学生合作讨论完成【课前自主导学】.步骤1:导入新课,本节教学地位分析步骤2: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补充,检查预习效果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老师讲解例题步骤7: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验证学习情况步骤6:完成“探究3”重在讲解综合应用规律、方法、技巧步骤5: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方式同完成“探究1” 步骤4:让学生完成【迁移应用】,检查完成情况并点评步骤8:先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的主要知识,教师点评,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1 .(1)波长①定义在波动中,振动相位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通常用λ表示.②特征在横波中,两个相邻波峰或两个相邻波谷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在纵波中,两个相邻疏部或两个相邻密部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2)周期、频率①规律在波动中,各个质点的振动周期或频率是相同的,它们都等于波源的振动周期或频率.②决定因素波的周期或频率由波源的周期或频率决定.③时空的对应性在一个周期的时间内,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④周期与频率关系周期T与频率f互为倒数,即f=1 T.2. 思考判断(1)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为一个波长.(×)(2)两个密部(或疏部)之间的距离为一个波长.(×)(3)振动在介质中传播一个波长的时间是一个周期.(√)3. 探究交流各质点振动的周期和频率为什么等于波源的周期和频率.【提示】根据波的形成原因可知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都是在前一质点的带动下的振动,属于受迫振动,所以其振动的周期和频率等于驱动力的周期和频率,也就等于波源的周期和频率.1 .(1)定义:波速是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2)定义式:v=λT=λf(3)决定因素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由介质的性质决定,在不同的介质中,波速一般不同.(4)决定波长的因素:波长由波速和频率共同决定.2. 思考判断(1)不同频率的波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波速不同.(×)(2)同一列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介质不变的量是频率.(√)(3)波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匀速向外传播的.(√)3. 探究交流波速与振动速度有什么不同?【提示】波速是振动形式匀速向外传播的速度,始终沿传播方向,在同一介质中波速不变;质点振动速度是指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1. 如何确定波长的大小?2. 如何确定波的频率?3. 波速与波长和频率关系如何?1. 决定因素和关系(1)根据定义确定①在波动中,振动相位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②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2)根据波动图象确定①在波动图象上,振动位移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为一个波长.②在波动图象上,运动状态(速度)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为一个波长.③在波动图象上,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为一个波长.(3)根据公式λ=v T来确定.1 .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波的频率不变,由于波速的变化,波长也将随之变化.2 .波在传播过程中也具有周期性,这种周期性是由波长来描述的.(2012·浙江高考)用手握住较长软绳的一端连续上下抖动,形成一列简谐横波.某一时刻的波形如图12-3-1所示,绳上a、b两质点均处于波峰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12-3-1A.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半个波长B.a、b两点振动开始时刻相差半个周期C.b点完成全振动次数比a点多一次D.b点完成全振动次数比a点少一次【审题指导】(1)根据波长的定义可确定a、b两点间距离的特征.(2)根据波的传播方向可确定a、b振动的先后关系.【解析】波的图象中两个相邻波峰间的距离为一个波长,且振动开始时刻相差一个周期,所以选项A、B均错误;质点b开始振动的时刻比质点a晚一个周期,因此质点b完成全振动的次数比质点a少一次,所以选项D正确,选项C 错误.【答案】 D1. 关于波的周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质点的振动周期就是波源的周期B.波的周期是由波源驱动力的频率决定的C.波的周期与形成波的介质的密度有关D.经历整数个周期波形图重复出现,只是波峰向前移动了一段距离【解析】波的周期性是由波源振动的周期性决定的,故A选项正确;波的周期等于波源驱动力的周期,与介质无关,故B选项正确,C 选项错误;D选项正是波的周期性的体现,故D选项正确.【答案】ABD1. 哪些因素会造成波的多解问题?2. 如何根据波形变化确定波传播的可能距离?造成波动问题多解的主要因素1. 周期性(1)时间周期性:时间间隔Δt与周期T的关系不明确.(2)空间周期性:波传播距离Δx与波长λ的关系不明确.2. 双向性(1)传播方向双向性:波的传播方向不确定.(2)振动方向双向性:质点振动方向不确定.由于波动问题的多解性,在解题时一定要考虑其所有的可能性:①质点达到最大位移处,则有正向和负向最大位移两种可能.②质点由平衡位置开始振动,则有起振方向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的两种可能.③只告诉波速不指明波的传播方向,应考虑沿两个方向传播的可能.④只给出两时刻的波形,则有多次重复出现的可能等.解决此类问题时,往往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即找到一个周期内满足条件的特例,在此基础上,如知时间关系,则加nT;如知空间关系,则加nλ.1 .波的空间的周期性说明相距为波长的整数倍的多个质点振动情况完全相同.2 .波的时间的周期性表明波在传播过程中经过整数倍周期时其图象相同.一列简谐横波图象如图12-3-2所示,t1时刻的波形如图中实线所示,t2时刻的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已知Δt=t2-t1=0.5 s,求:图12-3-2这列波的可能波速的表达式?【审题指导】题目中未明确波的传播方向,首先按波传播方向的可能性进行讨论,再对假设的传播方向确定Δt和T的关系,要先考虑一个周期内的情况,然后加nT.确定Δx和λ的关系时,也要考虑其周期性.【解析】(1)未明确波的传播方向和Δt与T的关系,故有两组系列解.当波向右传播时:v右=(nλ+Δx)Δt=8n+20.5m/s=4(4n+1) m/s(n=0,1,2,…).当波向左传播时:v左=(nλ+Δx′)Δt=(8n+6)0.5m/s=4(4n+3) m/s(n=0,1,2,…).【答案】向右传播时:4(4n+1) m/s(n=0,1,2…) 向左传播时:4(4n+3) m/s(n=0,1,2…)波的图象的周期性特点1 .质点振动时,每隔一个周期总是重复前面的振动,所以每隔一个周期,波形恢复原波形,则t+nT时刻波的图象与t时刻的波形相同.t+(n+0.5)T(n=0,1,2…)时刻波的图象与t时刻波形关于x轴对称.2 .沿着波的传播方向,每经过一个或几个波长,波形不变.2. (2013·重庆高考)一列简谐横波沿直线传播,某时刻该列波上正好经过平衡位置的两质点相距6 m,且这两质点之间的波峰只有一个,则该简谐波可能的波长为()A.4 m、6 m和8 m B.6 m、8 m和12 mC.4 m、6 m和12m D.4 m、8 m和12 m【解析】根据题意,两质点之间的波峰只有一个,可能情况有:①12λ=6m,λ=12 m②λ=6 m③32λ=6 m,λ=4 m,故选项C正确.【答案】 C一列机械波沿+x方向传播,t=3.0 s时刻的波的图象如图12-3-3中实线所示,已知波速v=1.5 m/s,试作出t=4.0 s时波的图象.图12-3-3【审题指导】本题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将原实线波形向右平移1.5 m,只画出了x=1.5 m以后的质点组成的波形,出错的原因是认为质点随波迁移了.【规范解答】方法一:在t=4.0 s时,波向前传播,Δx=vΔt=1.5×1 m =1.5 m,所以将t=3.0 s时刻的波形向前平移1.5 m,得到图中的虚线波形,即是t=4.0 s时刻波的图象.方法二:本题除采用上面平移解法外,还可根据特殊质点的振动解决该问题:1 s后波向前传播Δx=1.5 m=34λ,所以每个质点完成了34次全振动;由波的传播方向(+x方向)知:t=3.0 s时刻,x=0处的质点向下振动,则经34T后到达最大位移处;x=0.5 m处的质点在t=3.0 s时刻位于最大位移处,经34T后回到平衡位置,且向上振动;x=1 m处的质点在t=3.0 s时位于平衡位置处向上振动,经34T后到达波谷……,这样,即可得到图中虚线所示波形,即t=4.0 s时刻波的图象.【答案】见规范解答绘制某时刻波的图象的两种方法1 .平移法根据波在传播过程中每向前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其波形复原.先算出经Δt时间波传播的距离Δx=v·Δt,再将波形沿波的传播方向平移Δx即可.因为波动图象的重复性,若知波长λ,则波形平移nλ时波形不变,故当Δx=nλ+x时,可采取去整(nλ)留零(x)的方法,只需平移x即可.2 .特殊点法在波形上找两特殊点,如过平衡位置的点和与它相邻的峰(谷),先确定这两点的振动方向,再看Δt=nT+t,由于经nT波形不变,所以也采取去整(nT)留零(t)的方法,分别作出两特殊点经t后的位置,然后按正弦规律画出新波形.1 .(2013·沈阳高二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机械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保持不变的物理量是波长B.传播一列简谐波的同一种介质中各质点具有相同的周期和振幅C.由波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公式v=λf可知,频率越高,波速越大D.在波的传播方向上,相距半波长的整数倍的两质点的振动情况完全相同【解析】当机械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频率保持不变,波速发生变化,因而波长也发生变化,A选项错误;一列简谐波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各质点都在做完全相同的振动,只是振动开始的时刻不同,所以它们有相同的周期和振幅,B选项正确;波速是由介质决定的,不会因频率升高而使波速变大,故C项错;当两质点相距半波长的奇数倍时振动情况完全相反,故D项错.【答案】B2 .(2011·北京高考)介质中有一列简谐机械波传播,对于其中某个振动质点()A.它的振动速度等于波的传播速度B.它的振动方向一定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C.它在一个周期内走过的路程等于一个波长D.它的振动频率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解析】简谐机械波介质中的各质点都做简谐运动,其速度按照正弦或余弦规律变化,与波的传播速度是两码事,A错误;横波中质点的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而纵波中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B错误;简谐机械波介质中的各质点一个周期内走过的路程等于四个振幅,而波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C错误;机械波介质中的各质点做简谐运动的频率相等,都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所以D正确.【答案】 D3. 如图12-3-4所示是一列简谐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12-3-4A.质点A、C、E、G、I在振动过程中位移总是相同B.质点B、F在振动过程中位移总是相同C.质点D、H的平衡位置间的距离是一个波长D.质点A、I在振动过程中位移总是相同,它们的平衡位置间的距离是一个波长【解析】从题图中可以看出质点A、C、E、G、I在该时刻的位移都是零,由于波的传播方向是向右的,容易判断出质点A、E、I的速度方向是向下的,而质点C、G的速度方向是向上的,因而这五个点的位移不总是相同,A错误;质点B、F是处在相邻的两个波峰的点,它们的振动步调完全相同,在振动过程中位移总是相同,B正确;质点D、H是处在相邻的两个波谷的点,它们的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C正确;虽然质点A、I在振动过程中位移总是相同,振动步调也完全相同,但由于它们不是相邻的振动步调完全相同的两个点,它们的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不是一个波长(应为两个波长),D错误.【答案】BC4. 一列简谐波在两时刻的波形如图12-3-5中实线和虚线所示,由图可确定这列波的()图12-3-5A .周期B .波速C .波长D .频率【解析】由简谐波的波形图可知简谐波的波长为λ=4 m .虽然知道两不同时刻的波形图,但不知道时间差.无法确定周期和频率,也无法确定波速.故选C.【答案】 C图12-3-65. (2013·北京高考)一列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机械横波,波速为4 m/s.某时刻波形如图12-3-6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列波的振幅为4 cmB .这列波的周期为1 sC .此时x =4 m 处质点沿y 轴负方向运动D .此时x =4 m 处质点的加速度为0【解析】读懂波形图,明确波动与振动的关系.由题图可得,这列波的振幅为2 cm ,选项A 错误;由题图得,波长λ=8 m ,由T =λv 得T =2 s ,选项B 错误;由波动与振动的关系得,此时x =4 m 处质点沿y 轴正方向运动,且此质点正处在平衡位置,故加速度a =0,选项C 错误,选项D 正确.【答案】 D1. 关于波的频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波的频率由波源决定,与介质无关B.波的频率与波速无直接关系C.波由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时,频率要发生变化D.由公式f=vλ可知,频率与波速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解析】波的频率等于振源的频率,与介质无关,与波速无关,故A、B 正确.【答案】AB2. (2013·黄山检测)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如图12-3-7所示.P为介质中的一个质点,从该时刻开始的一段极短时间内,P 的速度v和加速度a的大小变化的情况是()图12-3-7A.v变小,a变大B.v变小,a变小C.v变大,a变大D.v变大,a变小【解析】波向右传播,所以P点在该时刻的振动方向向上,即正向平衡位置运动,所以速度变大,加速度变小,故D正确.【答案】 D3. (2013·九江高二检测)关于公式v=λf,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v=λf适用于一切波B.由v=λf知,f增大,则波速v也增大C.v、λ、f三个量中,对同一列波来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保持不变的只有fD.由v=λf知,波长是6 m的声波为波长是3 m的声波传播速度的2倍【解析】公式v=λf适用于一切波,无论是机械波还是电磁波,A 正确;机械波的波速仅由介质决定,与波的频率f和波长λ无关,但同时给出波长和频率时,二者的乘积λf反映了波速的大小,所以B、D 错误;对同一列波,其频率由波源决定,与介质无关,故C项正确.【答案】AC4. 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如图12-3-8所示,M为介质中的一个质点,该波的传播速度为40 m/s,则t=140s时()图12-3-8A.质点M对平衡位置的位移一定为负值B.质点M的速度方向与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方向相同C.质点M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一定相同D.质点M的加速度方向与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方向相反【解析】当t=140s时,波传播的距离Δx=v t=40×140m=1 m,所以当t=140s时波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M对平衡位置的位移为正值,且沿y轴负方向运动,故选项A、B错误;根据F=-kx及a=Fm知,加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沿y轴负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选项C、D正确.【答案】CD5 .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传播,t=0时刻的波形如图12-3-9甲所示,此时质点P正沿y轴负方向运动,其振动图象如图乙所示,则该波的传播方向和波速分别是()甲乙图12-3-9A.沿x轴负方向,60 m/s B.沿x轴正方向,60 m/sC .沿x 轴负方向,30 m/sD .沿x 轴正方向,30 m/s【解析】由题意和波的图象的物理意义可知,该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波长λ=24 m ;由题图乙可知周期T =0.4 s ,所以波速为v =λT =60 m/s ,故选项A 正确.【答案】 A6 .一列简谐横波在t =0时的波形图如图12-3-10所示.介质中x =2 m 处的质点P 沿y 轴方向做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为y =10sin(5πt ) cm.关于这列简谐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2-3-10A .周期为4.0 sB .振幅为20cmC .传播方向沿x 轴正方向D .传播速度为10 m/s【解析】根据质点P 的振动方程知,下一个时刻质点P 的位移为正值,因此该时刻质点P 向上振动,则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选项C 正确;由ω=2πf =2πT =5π知,质点的振动频率为2.5 Hz ,周期为0.4 s ,则波速为v =λT =10 m/s ,选项A 错误,D 正确;由题图知,波的振幅为10 cm ,选项B 错误.【答案】 CD7. 一列简谐横波在t =0时刻的波形如图12-3-11中的实线所示,t =0.02 s 时刻的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若该波的周期T 大于0.02 s ,则该波的传播速度可能是( )图12-3-11A.2 m/s B.3 m/s C.4 m/s D.5 m/s【解析】因波的周期T大于0.02 s,当简谐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时,T4=t=0.02 s,T=0.08 s,λ=0.08 m,则波速v=λT=1 m/s;当简谐波沿x轴的负方向传播时,34T=t=0.02 s,T=0.083s,波速v=λT=3 m/s,B对.【答案】 B8 .(2013·烟台检测)一列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在t=0时刻的波形曲线如图12-3-12所示.已知这列波的质点P连续出现两次波峰的时间间隔为0.4 s,则()图12-3-12A.这列波的波长为5 mB.这列波的传播速度为10 m/sC.当t=0.7 s时,质点Q第一次到达波峰D.质点Q到达波峰时,质点P恰好到达波谷【解析】从波形图象可知此波的波长是4 m,根据题意可知周期为0.4 s,则波速为10 m/s;t=0时刻平衡位置在x=2 m处的质点正处于波峰,因此,使质点Q第一次到达波峰所需经过的时间,即为波峰从x=2 m处推进到x=9 m处所需的时间,为Δt=9-210s=0.7 s;P、Q两质点相距8 m,即两个波长;当两者均已振动时,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同的(包括大小和方向).由以上分析可知,本题正确选项为B和C.【答案】BC9 .(2013·临川质检)如图12-3-13所示,S是x轴上的上、下振动的波源,振动频率为10 Hz.激起的横波沿x轴左右传播,波速为20 m/s.质点A、B到S的距离分别为s A=36.8 m,s B=17.2 m,且都已经开始振动.若某时刻波源S正通过平衡位置向上振动,则该时刻()图12-3-13A .B 位于x 轴上方,运动方向向下B .B 位于x 轴下方,运动方向向上C .A 位于x 轴下方,运动方向向上D .A 位于x 轴下方,运动方向向下【解析】由v =λf ,可得λ=v f =2010 m =2 m .s B =17.2 m =835λ,去整留零,B 的振动状态应跟与振源S 相距35λ的B ′相同(如图).由此可判断B 点在x 轴上方,运动方向向下.s A =36.8 m =1825λ,去整18λ,留零25λ.由于14λ<25λ<12λ,所以A 点在x 轴下方,且运动方向向下.本题正确选项为A 、D.【答案】 AD10 .(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一振动周期为T 、振幅为A 、位于x =0点的波源从平衡位置沿y 轴正向开始做简谐振动.该波源产生的一列简谐横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波速为v ,传播过程中无能量损失.一段时间后,该振动传播至某质点P ,关于质点P 振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振幅一定为AB .周期一定为TC .速度最大值一定为vD .开始振动的方向沿y 轴向上或向下取决于它离波源的距离E .若P 点与波源距离s =v T ,则质点P 的位移与波源的相同【解析】质点P 振动的振幅、周期、开始振动的方向都与波源相同,故选项A 、B 正确,选项D 错误;质点振动的速度与波速v 无关,选项C 错误;E 选项中,P 点与波源振动情况完全一致,选项E 正确.【答案】 ABE11 .(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一简谐横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t =0时刻的波形如图12-3-14(a)所示,x =0.30 m 处的质点的振动图象如图(b)所示,该质点在t =0时刻的运动方向沿y 轴________(填“正方向”或“负方向”).已知该波的波长大于0.30 m ,则该波的波长为________m.图12-3-14【解析】由题图(b)可知,t =0时刻质点正在向上运动,故其运动方向沿着y 轴正方向,且正好在八分之一周期的位置.考虑到波长大于0.30 m ,因此在图题(a)中该质点应处于八分之三波长处,有0.30 m =38λ,解得λ=0.8 m.【答案】正方向 0.812 .水面上A 、B 两只小船,一道水波沿A 、B 方向传播,船每分钟上下摆动20次,水波的速度是4 m/s ,当A 船位于波峰时,B 恰好位于波谷位置,A 、B 两船间还有4个波峰,能否分析出A 、B 两船间的水平距离?【解析】船每分钟上下摆动20次,可得周期T =6020 s =3 s ,波长λ=v ·T=12 m ,当A 船位于波峰时,B 恰好位于波谷位置,且A 、B 间还有4个波峰,可作图如图所示,则由图可知s AB =412λ=54 m.【答案】 54 m。
《波长 频率和波速》教案
![《波长 频率和波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2fc441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eb.png)
波长频率和波速1各位同学,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跟大家一起学习波长频率和波速。
2. 经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机械波就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它的形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波源和介质。
无论是横波还是纵波,它的形成过程都是前一个质点依次带动后一个质点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受迫振动。
只是后面的质点总比前面的质点延迟一些开始振动,但是各质点的起振方向与波源的起振方向都相同,各质点的振动周期和振幅与波源的振动周期和振幅也都相同。
3 如果将时间定格在某一瞬间,它展现的就是多个质点在某一时刻的振动状态,这就是波的图像,简称波形。
在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中,除了每个质点都在上下振动以外,质点的振动形式也在介质中沿着传播方向传播,所以机械波的传播研究的是一群质点的振动形式在介质中的传播,这是一种新的运动形式。
4 那么对于这种新的运动形式我们该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呢?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来寻找描述波动过程的物理量:波长、频率和波速,同时进一步研究波的传播规律,并运用新学的概念和规律来讨论和计算相关问题。
5我们知道波在传播的过程中,总是前面的质点带动后面的质点振动,后面的质点依次跟随并重复前面质点的振动形式,所以振动是具有重复性和周期性的。
以横波为例,我们来具体看一下它的重复性特点:从t=0到t=T这段时间里,质点1的振动传到了质点13,质点13开始起振,这时质点1恰好结束了一次全振动而开始下一次全振动,所以,一旦振动起来以后,质点13和质点1这两个质点在任何时刻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总是相等,方向总是相同,振动速度每时每刻也都完全一样,即这两个质点的振动相位是相同的。
因此在波的传播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这样的质点,每时每刻它们的振动相位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些点在哪儿呢?我们用小球代替图中的各个编号质点,进行动画模拟:6我们能看到粉色的1和13这两个质点每时每刻它们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都是相同的,振动速度也都一样,它们的振动相位是相同的,表现为它们同时到达波谷,同时到达平衡位置,又同时到达波峰,步调总是一致;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黄色的5和17两个质点的振动相位也总是相同,当然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后面还有一些质点,他们的振动相位每时每刻都与5和17的相同,只不过受空间局限没有展现出来。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beb21b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80.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波长的定义及其单位。
2. 频率的定义及其单位。
3. 波速的定义及其单位。
4. 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5. 应用波长、频率和波速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概念及其关系。
2. 难点:如何运用波长、频率和波速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2. 利用实验数据,分析波长、频率和波速的规律。
3.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波长、频率和波速解决物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概念。
2. 新课:讲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定义及其单位,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波长的波的频率和波速,分析数据,探究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4. 应用:让学生运用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无线电通信、声波传播等。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波长、频率和波速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波长、频率和波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案、课件、实验器材。
2. 相关案例、练习题。
3. 互联网资源,如科普文章、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概念及单位。
2. 第3课时:实验探究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3. 第4课时:应用波长、频率和波速解决实际问题。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对于难点内容,要反复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加深理解。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b7182b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2a.png)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教案:波长、频率和波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定义和关系;-能够计算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波长、频率和波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提问与讨论:通过提问与讨论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变化;-计算练习:通过计算练习,巩固学生对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理解和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定义和关系;-波长、频率和波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与波相关的事物,如声音、光线、电磁波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物中是否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2.概念讲解-通过示意图和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含义和定义;-引导学生认识到波长和频率是波的基本特性,波速是波的传播速度。
3.实验演示-将一根绳子固定在一固定的位置上,手持一端快速上下抖动。
观察波浪像的传播情况;-改变抖动的频率,观察波浪像的变化;-改变绳子的长度,观察波浪像的变化;-引导学生总结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4.计算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计算波长、频率和波速;-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解题思路,班级共同总结。
5.拓展应用-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中更多与波相关的现象,如雷电的传播、地震波的传播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并进行讨论。
6.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概括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定义和关系;-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与应用。
四、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上的计算练习;2.搜集和整理一些与波相关的实际问题,并思考如何应用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概念解决这些问题。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dbedf2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49.png)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波长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频率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3. 波速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4. 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5. 波速计算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难点:波速计算公式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利用公式法进行波速计算练习。
3.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如无线电通信,引出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3. 公式讲解:讲解波速计算公式v = λf 的含义和应用。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一些简单的波速问题。
5.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光纤通信、雷达等。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波长、频率和波速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运用公式进行波速计算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练习题:提供一些有关波长、频率和波速的计算题和应用题。
3. 实际例子:收集一些与波长、频率和波速相关的实际例子,如无线电通信、光纤通信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第二课时:讲解波速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3. 第三课时: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批改与讲解。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0c5bef84254b35eefd3445.png)
12.3波长、频率和波速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波的波长,能在波的图象中求出波长。
2.知道什么是波传播的周期(频率),理解各质点振动周期与波源振动周期的关系。
3.知道波速的物理意义,理解波长、周期(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能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4.理解周期(频率)、波速的决定因素,知道波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谁变谁不变。
5.能从某一时刻的波的图象和波的传播方向,正确画出下一时刻和前一时刻的波的图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波长、频率和波速等概念的自学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理解能力。
2.通过画出下一时刻或前一时刻波形的训练,提高绘图技能,同时体会波动的时间和空间周期性。
3.通过对波动问题多解性的讨论,训练学生全面、周密思考问题的素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波动过程的重复之美,体验周密思考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波速、周期(频率)的决定因素以及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画出某时刻波形的技能。
3.多解的成因与解的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多解的成因与解的确定方法。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探究、交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复习并引入新课师:波动图象与振动图象的主要异同有什么?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回答问题。
师:与振动过程相比,波动过程要多出一种运动形式,那就是振动在空间的传播,因此描述波动就需要更多的概念,本节课我们就学习描述波动的概念,同时进一步研究波动的运动规律。
●新课教学师:自学课文5 min(例题除外),准备回答以下问题:一、波长1.教材上是怎样定义波长的?还可以怎样定义?波长用什么字母表示?波长还可以定义为:“振动位移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
”2.图-1所示的波形中ab、ac、ad、ae各线段哪一个是波长,哪一个不是波长,为什么?质点f、g、h分别到哪个质点的距离为波长?在图-1中标出。
(安排此题的目的是为了理解波长的定义,尤其是理解“总是相同”和“相邻”的含义。
)二、周期与频率1.什么是波的周期与频率,它与波源的周期、频率是什么关系。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2e2832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35.png)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第二节:波速与波长、频率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知道什么是波的波长,能在波的图象中求出波长。
②知道什么是波传播的周期(频率),理解周期与质点振动周期的关系。
③理解决定波的周期的因素,并知道其在波的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④理解波长、周期(频率)和波速的物理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会应用这一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学会应用波长、周期(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理解波长、周期(频率)和波速的物理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一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物理中,一些物理现象、过程、规律等,都需要用物理量进行描述。
同样,机械波及其传播过程,也需要一些物理量进行描述。
在上一节我们认识和理解波的图象的基础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和研究描述波的几个物理量,即波长、频率和波速第三节波长、频率和波速(二)进行新课一、波长(λ)在教材中的图2-1-3可以看出,由质点1发出的振动传到质点13,使质点13开始振动时,与质点1完成一次全振动,因而这两个质点的振动步调完全一致。
也就是说,至两个质点在振动中的任何时刻,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和方向总是相等的。
我们就把这样两个质点之间的距离叫做波长。
1、在波动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叫做波的波长。
对于波长这个物理量,我们还需要结合波的图象,进一步加深理解。
2、几点说明要理解“位移总相等”的含义。
这里要求的是每时每刻都相等。
如图10-10所示,如E、F两点在图示的时刻位移是相等的,但过一段时间后,位移就不一定相等,所以E、F两点的距离就不等于一个波长。
(1)“位移总相等” 的含义是“每时每刻都相等”。
从波的图象中不难看出,位移总相等的两个质点,其速度也总是相等的。
(2)位移总相等的两个质点,其速度也总是相等的。
在横波中,两个相邻波峰或两个相邻波谷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波长、频率与波速教学设计-【通用,经典教学资料】
![波长、频率与波速教学设计-【通用,经典教学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abdb942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9e.png)
波长、频率与波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说出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物理意义;2.通过观察分析,提升学生的阅读和钻研能力;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2.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教师展示两幅振动图像,提问学生波是如何形成、如何传播的,学生回答,波是由于波源的振动形成的,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教师提问,那么我们该怎样描述一列波。
从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一列波的传播,引导学生观察这列波在传播过程中各个质点的振动图像。
提出问题,质点振动的过程有什么样的特点,相位,周期如何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出振幅、所有质点的平衡位置、某一质点的位移、某一质点的加速度方向、波长。
学生回答,质点在一个振动周期后回到平衡位置,准备下一次振动,在此往后的时间里,每个质点的振动步调完全一致,即相位,周期都相同。
教师总结,我们在波动里,将振动相位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之间的距离叫做波长,通常用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情况下,波长的单位是米。
教师强调(1)在横波中,两个相邻的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2)在纵波中,两个相邻密部或两个相邻疏部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教师提问,为什么在波长的定义中要有“相邻”一词?学生回答,因为波的传播具有周期性,振动相位相同的点有很多,所以需要用到相邻一词。
2.教师提问,在一列波中,除了波源以外,其他的介质都做什么运动?运动有什么样的特征?学生:其他介质都做受迫振动,也就是说,各个质点振动周期和频率是完全哪相同的,都等于波源的周期和频率。
教师总结,周期和频率永远存在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相关内容;作业:搜集横波和纵波的相关知识,下节课上课进行分享。
四、板书设计。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df495c561252d380eb6e68.png)
第3讲波长、频率和波速湾里一中:高建华(一)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1)波长(λ)a.定义:沿着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
b.单位:米①在横波中波长等于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在纵波中波长等于相邻两个密部或疏部的中央之间的距离。
②质点振动一个周期,振动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恰好等于一个波长,即:振动在一个周期里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2)波速(v)a.定义:波的传播快慢,其大小由介质的性质决定的,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并不相同。
b.单位:米/秒c.表达式:v=λ/T(1)频率质点振动的周期又叫做波的周期(T);质点振动的频率又叫做波的频率(f)。
波的振动周期和频率只与振源有关,与媒质无关。
提问:比较振动图象与波形图象(从五点分析,以巩固波的图象。
)振动图象波的图象图线研究对象振动质点连续介质研究内容质点在振动过程中,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某一时刻在连续介质中多质点的空间分布图线的变化图象随时间而延续,而以前的形状保持不变一般随时间的延续而改变物理意义某一质点在各个时刻的位移某一时刻各个质点的位移(二)练习讨论提问1:从下图波的图象中你可以直接看出哪些物理量?答:从图象可以直接读出振幅A为6cm,波长为20cm,还可以对比看出在该时刻任一质点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包括大小和方向)。
3.已知波的振幅A,求质点Δt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位移及质点振动状态传播的距离提问2:(提出问题请同学讨论)上图中,质点A的振动传到E点时,求点A运动的位移、路程各是多少?此过程质点B的振动状态向右传播多远?答:从图象看,A点与E点是振动完全相同的相邻的两点,显然两点的横坐标之差恰为一个波长,即A点的振动状态传到E点时经历的时间恰为一个周期。
在相应时间内质点正好完成一次全振动,则其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为6cm;而其运动路程是振幅的4倍,等于24cm。
在这段时间内,B质点振动状态传到F点,F与B点在波长的传播方向上的距离恰为一个波长,所以质点B的振动状态向右传播20c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物理教案10-3]
10.31波长、频率和波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什么是波的波长,能在波的图象中求出波长。
②知道什么是波传播的周期(频率),理解周期与质点振动周期的关系。
③理解决定波的周期的因素,并知道其在波的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④理解波长、周期(频率)和波速的物理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一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学会应用波长、周期(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波长、周期(频率)和波速的物理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一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具:
波动演示仪、演示波的图象用的教学课件、计算机、大屏幕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物理中,一些物理现象、过程、规律等,都需要用物理量进行描述。
同样,机械波及其传播过程,也需要一些物理量进行描述。
在上一节我们认识和理解波的图象的基础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和研究描述波的几个物理量,即波长、频率和波速
【板书】第三节波长、频率和波速
(二)进行新课
【板书】一、波长(λ)
在教材中的图10-5可以看出,由质点1发出的振动传到质点13,使质点13开始振动时,质点1完成一次全振动,因而这两个质点的振动步调完全一致。
也就是说,至两个质点在振动中的任何时刻,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和方向总是相等的。
我们就把这样两个质点之
间的距离叫做波长。
【板书】1、在波动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叫做波的波长。
对于波长这个物理量,我们还需要结合波的图象,进一步加深理解。
【板书】2、几点说明
要理解“位移总相等”的含义。
这里要求的是每时每刻都相等。
如图10-10所示,如E、F两点在图示的时刻位移是相等的,但过一段时间后,位移就不一定相等,所以E、F两点的距离就不等于一个波长。
【板书】(1)“位移总相等”的含义是“每时每刻都相等”。
从波的图象中不难看出,位移总相等的两个质点,其速度也总是相等的。
【板书】(2)位移总相等的两个质点,其速度也总是相等的。
在横波中,两个相邻波峰或两个相邻波谷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在纵波中,两个相邻密部或两个相邻疏部之间的距离也等于波长。
结合图10-10,我们可以看到,相距λ/2的两个质点振动总是相反的。
进而可以总结出这样的结论:相距λ整数倍的质点振动步调总是相同的;相距λ/2奇数倍的质点振动步调总是相反的。
【板书】(3)相距λ整数倍的质点振动步调总是相同的;相距λ/2奇数倍的质点振动步调总是相反的。
在波的传播过程中,由于波源质点的振动,而带动相邻的质点依次振动,各个质点振动的周期与频率,都与波源质点的振动周期和频率相同。
所以波的传播是具有周期性的。
因此,为了描述波的传播过程,还需要引入物理量——周期和频率。
【板书】二、周期(T)、频率(f)
波源质点振动的周期(或频率)也就是波传播的周期(频率)。
【板书】1、波源质点振动的周期(或频率)就是波的周期(或频率)。
关于波的周期(或频率)我们也需要理解几个问题。
【板书】2、几点说明
由于波的周期(或频率)就是波源质点振动周期(或频率),所以波的周期(或频率)应由波源决定,与传播波的介质无关。
【板书】(1)、同一种波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周期(或频率)保持不变。
由教材中图10-5可以看到,波动每经过一个周期的时间波就沿传播方向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
【板书】(2)、每经过一个周期的时间波就沿传播方向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
从波的图象变化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每经历一个周期,原来时刻的波形图形状不会发生改变,这正体现了波动的周期性。
【板书】(3)、每经历一个周期,原有的波形图不改变。
波源质点作简谐运动时,在它的带动下,介质中的各个质点先后从平衡位置做简谐运动。
这种状态在介质中就由近及远地向前传播出去。
由此我们看到,波的传播是有一定速度的。
【板书】三、波速(v)
波速的含义和物体运动速度的含义是相同的。
波速描述的是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程度。
【板书】1、单位时间内振动所传播的距离叫做波速。
即v=s/t
对于物理量波速,我们也许要理解一些有关的问题。
【板书】2、几点说明。
同一振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程度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同一列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由此我们还可以想到,在同一均匀介质中,同一列波的波速应是不变的。
【板书】(1)波速的大小由介质的性质决定,同一列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一列波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匀速传播的,即s=vt.
波速和质点振动的速度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
前者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具有某一定值,后者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随时间改变的。
【板书】(3)要区分波速与质点振动速度的含义。
由波长、周期、(或频率)和波速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三者有着一定的联系。
【板书】四、波长、周期(或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在波动中,每经过一个周期T,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λ。
由此我们可以找到λ、T(或f)和v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v=λ/T
由于周期T和频率f互为倒数(即f=1/T),所以v、λ与f还应有如下对应关系。
【板书】2、v=λf
由上式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波速这个物理量,波速等于波长和频率的乘积。
这个关系虽然是从机械波得到的,但是它对于我们以后要学习的电磁波、光波也是适用的。
对于式v=λ/T或v=λf,我们不但要理解,还要能应用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加深对以上两式的理解和提高应用以上两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们一起分析和研究一道习题。
【例题】如图10-11中的实线是一列简谐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曲线。
经Δt=0.5s后,其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
设Δt<2T(T为波的周期),
(1)如果波是向右传播,求波的周期和波速
(2)如果波是向左传播,求波的周期和波速
分析:
根据题意,由于Δt<2T,所以经过Δt=0.5s的时间,波传播的距离不可能大于两个波长。
如果波是向右传播,图中的波峰1可能到达虚线的波峰3或波峰5。
如果波是向左传播,图中的波峰1可能到达虚线的波峰2或波峰4。
根据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就可以求出周期T,进而可求出波速v.
解:(1)如果波是向右传播的,应有Δt=(n+3/4)T (n=0,1)
所以T=4Δt/(3+4n) (n=0,1)
由式v=λ/T
得
当n=0时,T1=2/3s,v1=36m/s
当n=1时,T2=2/7s,v2=84m/s
此题还可以用其它方法求解,请同学们课后去讨论、去思考。
(三)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并思考教材中本节例题的分析与解答过程。
2、思考教材练习二第(1)题。
3、教材练习二(2)-(5)题。
教学建议:
1.关于“波速”的教学,可以向学生讲明,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小,在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大,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
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机械波的传播速度是由介质决定的,还可以为以后电磁波的教学打下基础。
2.对于式v=λ/T或v=λf,要使学生理解他们的物理意义。
不能从纯数学的观点去分析,要讲清楚决定各个量的物理因素。
3.在“波长”的教学中,提到的“位移总是相等”中的“位移”指的是质点“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这一点应使学生理解好。
4.由式v=λ/T和s=vt,结合波的图象分析实际问题时,有两种方法。
一是本教案中【例题】的方法,二是教材中第10页【例题】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应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