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

合集下载

如何评价王安石这个人物

如何评价王安石这个人物

如何评价王安石这个人物
如何评价王安石这个人物
王安石是雄才大略。

古往今来,人们认识王安石大多数是从他的文学与改革两方面来说,人们对他的认识也是褒贬不一的。

自北宋当时到近代,人们对于王安石的评价贬低为主流,宋朝几位皇帝为其追封的爵位及谥号,到了后来都被废除了。

甚至许多人认为,王安石及其变法甚至是导致靖康之耻的根本原因。

王安石的变法,实际上是一场以经济改革为主,兼涉政治、军事等的改革。

当时北宋国库空虚,官员冗杂,每年还要向外族缴纳一定数量的岁币,这一切都要从国库中出钱。

因此使得国库的负担越来越重,甚至已经涉及到了宋朝立国之本。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安石提出了变法,希望通过改革,改变国家如今出现的情况。

他的改革不能说失败,部分失败部分成功吧。

最主要的目的达到了,副作用也非常大。

变法的背景是中央财政入不敷出,变法的结果是中央财政翻了几番。

变法开始时,王安石说“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实际结果是民加赋而国用足。

1。

古人评价王安石的诗词

古人评价王安石的诗词

古人评价王安石的诗词
古人对王安石的诗词评价如下:
1. 苏轼评价王安石的诗“野狐精”,意思是指王安石的诗歌风格独特,不同于当时主流的婉约风格,而是以雄健、豪放见长。

2. 蔡絛在《西清诗话》中评价王安石的诗歌“注目久之曰:‘此老野狐精也。

’”这句话也表明了王安石的诗歌具有独特、不落俗套的特点。

3. 王安石的词被评价为“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说明他的词作清新脱俗,不同于当时的婉约词风,而是以豪放、清丽见长。

4. 宋人还评价王安石的书法“清劲峭拔,飘飘不凡,世谓之横风疾雨”,说明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古人对王安石的诗词评价很高,认为他的作品具有独特、不落俗套的风格和艺术价值。

其他诗人对王安石的评价

其他诗人对王安石的评价

其他诗人对王安石的评价
其他诗人对王安石的评价各不相同:
苏轼称王安石是“山库僧”、“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批判他主张
变法,“而且好事者便妄以感欢为诗,注以讥讽之篇,似不作
者之意。

”苏轼的批评主要针对王安石的政治立场和文学作品。

陆游则对王安石更为赞赏,称他是“诗者宰相,宰相诗人”,认为他的《赤壁赋》是“奇妙之品,唐人所未有”,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称颂王安石。

黄庭坚则在《鹿鼎记》中塑造了一个虚构的王安石形象,将其描绘成一个贤能的官员和诗人,“记其谏百官而不自高,作五
言百首以明志,举国取富而不求功”。

总的来说,王安石在文学和政治上的表现都有争议,不同的诗人对他的评价也因此有所不同。

评价王安石变法

评价王安石变法

评价王安石变法一、古代官史的评价:王安石变法导致北宋最终灭亡。

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的干将京、卞,在宗时期继续推进变法,最后北宋亡国了。

二、梁启超的评价梁启超专门为王安石作传,于1000年后全面推崇王安石,视其为一代完人。

三、建国后的评价基本肯定的评价,即:王安石变法实现了其富国强兵,加强宋朝封建专制统治。

四、近年来的评价高度赞扬其“三不足”精神: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仔细分以上评价,我们会发现如下现象:1、古代官史的评价,主要目的在于找出北宋亡国的元凶。

作为宗的'后人们,亡国的责任肯定不在宗,只能在奸臣身上找原因。

于是,京这个大奸臣就不得不来顶这个罪。

京是王安石选出来的,是王安石的得力干将,亡国之根必然在王安石这里。

2、梁启超的评价,在于王安石的变法最终被老太后们终止了。

这与维新变法何其相似?作为维新变法的核心人物,肯定王安石实际上是在肯定自己。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从古自今都是带有功利性的。

人们是从自身的利益需要出发来评价历史人物,而不是从真正历史人物的特定历史条件出发来评价历史人物。

因此,真正的历史是什么,我们很可能是被遮住了双眼。

下面抛开历史评价,我们理性地分一下:1、为什么会有奸臣?昏君时代才出奸臣。

所谓的奸臣,在政治清明时,可能就是能臣良相。

因此,北宋的灭亡,根子出在昏君身上,而不是在臣子身上。

2、王安石的变法好不好?好经也会让歪嘴和尚给念歪了。

司法光在《与王介甫书》中提到的:(1)本来帮助农民的青苗法,变成了官府向农民征收利息的工具。

(2)本来用于平抑价格的市易法,变成了官府与民争利的工具。

这一些可能都是真实的。

官府的税收和财政收入增加了,但老百姓却被害惨了。

3、京的运气不好。

宗时期,情况差不多的辽国并没有变法,也让金人给灭了。

金国的太祖阿骨打,实在是个雄才大略的了不起人物。

灭北宋时虽然阿骨打已不在了,其实还是用他的余威。

以后,赵构的小朝庭实力实在差得远,却挺住了,强大的金国就是灭不了他了。

对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评价有哪些

对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评价有哪些

对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评价有哪些王安石是中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

那么在经历这么多年以后,对这位诗人的评价有哪些呢?如果你想了解就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赶紧和小编我一起来了解吧!人物评价1) 颜元:①荆公廉洁高尚,浩然有古人正己以正天下之意。

及既出也,慨然欲尧舜三代其君。

②且公之施,亦彰彰有效矣。

用薛向、张商英等治国用,用王韶、熊本等治兵,西灭吐蕃,南平洞蛮,夺夏人五十二砦,高丽来朝,宋几振矣。

2) 蔡上翔: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

3) 梁启超:①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

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

②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4) 蔡东藩:①上有急功近名之主,斯下有矫情立异之臣。

如神宗之于王安石是已。

神宗第欲为唐太宗,而安石进之以尧、舜,神宗目安石为诸葛、魏徵,而安石竟以皋、夔、稷、契自况。

试思急功近名之主,其有不为所惑乎?当时除吴奎、张方平、苏洵外,如李师中者,尝谓其必乱天下。

②新法非必不可行,安石非必不能行新法,误在未审国情,独执己见,但知理财之末迹,而未知理财之本原耳。

当安石知鄞时,略行新法,邑人称便,即哓哓然曰:“我宰天下有余。

”不知四海非一邑之小,执政非长吏之任也。

天下方交相诟病,而安石愈觉自是,黜陟予夺,任所欲为。

至若登州妇人一案,较诸斗鹑少年,尤关风化,同僚谓不宜减罪,而彼必欲减免之,盖无非一矫情立异之见耳。

夫朝廷举措,关系天下安危,而顾可以矫情立异行之乎?我姑勿论安石之法,已先当诛安石之心。

5) 吕思勉:王安石的变法,旧史痛加诋毁,近来的史家,又有曲为辩护的,其实都未免有偏。

王安石所行的政事,都是不错的。

但行政有一要义,即所行之事,必须要达到目的,因此所引起的弊窦,必须减至极少。

对王安石的评价

对王安石的评价

对王安石的评价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汉族江右民系。

封荆国公,因此后人称王荆公。

临川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北宋宰相、新党领袖。

王安石文思敏捷,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从当前的现实汲取实用的知识,从周礼、荀子、韩非子和商鞅等法家思想的古典经籍学习基本的知识。

而王安石偏好老子,也很关心佛教,是一位胸襟开阔、学识渊博的思想家。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莫过于《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任宰相时曾发动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改革,王安石的基本思想根植于不盲从一定的权威、不信奉一成不变的教条,进行改革时对现实具有正确的认识,以及正确的技术与计算。

希望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

变法引起朝廷内部变法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激烈冲突,史称“新旧党争”,变法也最终失败。

变法在历史上的评价不一。

一、生平王安石父亲为都官员外郎王益。

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写文章时动笔如飞,看到的人皆佩服其精妙。

19岁前的王安石随父四处游历,接触社会现实,深深了解民间疾苦。

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高中进士第四名,签书淮南判官,去鄞县当知县。

“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嘉祐二年(1057年),任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知州,得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

嘉祐三年十月下旬,被召回京师。

嘉祐三年(1058年),朝廷委派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王安石在就任之后,向宋仁宗上万言书针砭时弊、要求改革,“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宋神宗久慕其。

熙宁变法时,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为三不足之说。

天变不足畏,即人间不关天,带唯物主义色彩。

朱熹对王安石的评价

朱熹对王安石的评价

朱熹对王安石的评价1. 朱熹看王安石呀,就像猫看刺猬,觉得满是扎手之处,王安石那些变法之举在朱熹眼里,就如同怪诞的魔术表演。

2. 朱熹瞧王安石,好似老学究看调皮捣蛋的顽童,觉得王安石的想法像脱缰的野马,肆意狂奔在不该去的地方。

3. 在朱熹心中,王安石仿佛是闯进瓷器店的公牛,变法横冲直撞,把朱熹所珍视的传统格局搅得七零八落。

4. 朱熹看待王安石,就像守旧的老地主看疯狂的冒险家,王安石的革新如同在平静湖面上扔炸弹,让朱熹的“宁静世界”动荡不安。

5. 朱熹眼中的王安石像个鲁莽的厨师,变法就像乱炖一气,把好好的“政治食材”弄得乱七八糟。

6. 对于朱熹来说,王安石宛如拿着奇异画笔的画家,在大宋的画卷上乱涂乱画,那变法便是那怪异的色彩组合。

7. 朱熹感觉王安石像个手持魔杖乱挥的巫师,变法就是那不知后果的魔法,把大宋原本的秩序变得魔幻起来。

8. 朱熹瞧着王安石,仿佛是严谨的建筑师看乱搭乱建的工匠,王安石的变法好似胡乱堆砌的积木城堡。

9. 在朱熹的视角里,王安石就像是不懂音律却乱弹琴的乐师,变法如同那嘈杂刺耳的乱音,破坏了原有的和谐。

10. 朱熹觉得王安石像是拿着剪刀乱剪的裁缝,变法把大宋原有的政治和社会结构这块“布料”剪得参差不齐。

11. 朱熹眼里的王安石像个瞎指挥的将军,变法就是那错误百出的作战计划,把大宋的“军队”带得晕头转向。

12. 对于朱熹而言,王安石仿佛是一个任性的厨师长,变法的菜肴做得奇形怪状,让“食客”们都不知所措。

13. 朱熹看王安石就像正统的书法家看涂鸦者,王安石的变法就像是在文化的宣纸上胡写乱画。

14. 朱熹心中的王安石像个冒失的探险家,变法如同闯进未知丛林,到处乱闯乱撞,全然不顾潜在的危险。

15. 朱熹觉得王安石像是没有导航就出海的水手,变法如同在茫茫大海上乱驶的船,随时可能触礁。

16. 在朱熹看来,王安石好似拿着错药方就开药的郎中,变法这剂药在他看来只会让大宋的“身体”越来越糟。

17. 朱熹眼中的王安石像个胡乱摆弄钟表的小孩,变法把大宋时间的“钟表”弄得走时不准。

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以下唯一完人

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以下唯一完人

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以下唯一完人王安石他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呕心沥血的奉献着自己的政治才干和智慧,一生始终和变法维新紧密相连。

梁启超称之为'三代以下惟一完美之人';革命导师列宁也曾评价过他:'中国11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当然也有人斥之为'沽名钓誉的伪君子'。

虽然世人对王安石的评价有赞美有贬损,总的讲起来还是持正面态度。

新法虽然失败,但对宋朝的经济发展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抛开王安石的政治主张不讲,我们再来看看王安石的个人性格、爱好、人品等其他方面:(一)、据有关史料记载,王安石从小就有不同于常人的志趣,他曾写过这样的诗句:'才疏命浅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

稷和契都是先古舜时代的贤达人物,这诗句可以看出王安石是很有政治抱负的。

(二)、1042年,王安石21岁,参加科举考试,本来是被列为第一名的,命运却跟他开了个玩笑,仁宗皇帝看到他试卷上有'孺子其朋'四个字认为'此语犯忌,不可以魁天下',结果降到第四位。

王安石从底层开始做起,是金子总会闪光,在浙江鄞县(宁波)当知县的时候,他兴修水利,鼓励农业生产,还兴办学校等等,受到当地老百姓的尊敬,鄞县人民还为他建造祠庙。

(三)、王安石在封建社会中是一位坚持儒家传统操守行为检点的人。

他为人耿直,性格倔强,做事果断,不畏权势。

不爱财,不恋女色,与地位低微的人相交往也不摆架子。

也就是说虽然是做个'老爷',但他非常亲民,接地气。

(四)、'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美诗就是王安石写的《梅花》。

王安石不仅是位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

他对自己的文章诗词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果文章诗词有与别人有雷同的,他一定会重写。

这一点连他的政治老对手司马光、苏东坡也非常敬佩的。

(五)、王安石有优点,缺点也不少,主要表现在:(1)他很固执任性,不修边幅,不讲个人卫生,身上有股难闻的气味。

晚清到现代对王安石的评价

晚清到现代对王安石的评价

晚清到现代对王安石的评价
晚清到现代对王安石的评价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上池村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王安石出生于仕宦之家,其父王益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任建安(今福建建瓯)主簿等地方官二十多年,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

其母吴氏从小好学强记,为人通情达理。

王益任临江军(今樟树市)判官时,王安石出生于此,王益调任江宁(今南京市)通判,全家迁往江宁。

王安石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

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

庆历二年(1042)三月,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判官。

七年调任县(今浙江宁波),组织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农田水利,便利交通。

在青黄不接时,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又使官粮得以以陈换新。

历史发展到近代,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变故,改革的呼声日益提高,所以对王安石变法开始进行正面的评价,主要的人物有梁启超、严复等,他们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呼吁改革精神。

例如梁启超曾评价王安石“三代以下唯一完人”。

以后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越来越多,并在民国时期有所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王安石的评价一度主要从阶级等角度出发,以后又更多的从具体的利益角度来看他的变法。

主要研究者有漆侠、邓广铭等。

【课外阅读】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

【课外阅读】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

【课外阅读】历代对王安石评价《宋史》评价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此天下之公言也。

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

」神宗不听,遂相安石。

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曾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

”。

司马光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

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朱熹多次批评王安石及其后学:“学术不正”,“坏了读书人”,但是朱熹对王安石个人是给予了相当肯定的南宋至晚清王安石本以「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锐行变法,但因性格、运气、旧党及富豪反对和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其人亦被旧党标上「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所促成的党争更加速了北宋亡国。

宋高宗为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以靖康元年以来士大夫们的议论,把“国事失图”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

绍兴四年五月宋高宗诏命重修《神宗实录》以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安石作为北宋亡国元凶的论调,经宋国史至元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封建时代官方定论。

南宋以后,王安石变法总体上是被否定的,但对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措施则有不同程度的肯定看法。

在诸新法措施中,尤以科举改革、免役法、保甲法、保马法得到较多的肯定。

持肯定者在南宋有陆九渊,元朝有吴澄、虞集,明朝有陈汝錡、章衮,入清后有颜元、李绂、蔡上翔、杨希闵、龚自珍、陆心源等。

王夫之认为王安石的“三不足”之说是“祸天下而得罪于名教”。

王安石的历史评价

王安石的历史评价

王安⽯的历史评价
王安⽯的历史评价
王安⽯推⾏的变法,历史上的评价多有不同。

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法进⾏批评。

到了南宋,再次通过修史的⽅法对其改⾰进⾏定性,指出王安⽯变法使得北宋王朝遭到灭亡(有说法指出是南宋朝廷为了推卸皇室的责任)。

以后历朝历代均以此作为依据,对其变法做出这样的判断,以⾄于在宋元话本⾥有⽂章专门讽刺。

但是王安⽯的家乡的⼀些⽂⼈出于同乡的原因进⾏了⼀些争辩,例如陆九渊等。

历史发展到近代,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变故,改⾰的呼声⽇益提⾼,所以对王安⽯变法开始进⾏正⾯的评价,主要的⼈物有梁启超、严复等,他们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呼吁改⾰精神。

以后对王安⽯变法的研究越来越多,并在民国时期有所推⼴。

中华⼈民共和国成⽴后,对王安⽯的评价主要从阶级等⾓度出发,以后逐渐取消了这种⽅法,从具体的利益⾓度来看他的'变法。

主要研究者有漆侠、邓⼴铭等。

在海外,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就认为,王安⽯的多项改⾰,涉??理,但不见容于当时的官宦⽂化,亦缺乏有关技术能⼒⽽⽆法取得成功。

宗熙宁⼆年(1069),王安⽯开始推⾏新法,采取⼀系列改⾰措施。

第⼆年,司马光给王安⽯写了⼀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弃新法,恢复旧制。

〈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的回覆:“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今⽇当⼀切不事事,守前所为⽽已,则⾮某之所敢知。

”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缘⾝在最⾼层。

”正是王安⽯的写照。

王安石变法评价的随时代变化

王安石变法评价的随时代变化

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评价及其原因一千年来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好像一个谜似的,为人们所不理解。

封建的学者把他看作‘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到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而列宁曾评价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80年代又出现了‚抑王扬马‛的观点。

一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这位年轻的皇帝急于求治,希望出现国富兵强的局势,而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在这时上书神宗,于是就有了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在当时就遭到众人的反对——无论是主张变法的还是不主张变法的。

最反对变法的当是司马光,他历来被认为是顽固派的代表,在他执政之后就废除变法的全部内容,他曾一再声称,青苗法‚广散青苗使民负债日重‛,免役法‚免上户之役,教下户之钱‛,‚臵市易司与细民争利‛,保甲法‚疲扰农民‛二到了南宋时期,‚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灭亡‛开始成为绝大多数史学家评论王安石变法的首要观点,并且这种观点一直持续到晚清。

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作聚敛之术、‚聚敛害民‛,把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视作兴利之道、‚剥民兴利‛,不仅是熙宁、元佑时反变法派批评新法的主要观点,也是南宋至晚清绝大多数史家和思想家评议王安石新法的基本观点之一。

在中国古代,义利之争是每个人立身行事的基本出发点,直接关乎着封建国家治国的主导思想、用人标准、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王安石变法中的‚理天下之财‛却正好触碰了这一准则,而受到了反对派和南宋以后儒家传统经济教条保卫者的一致反对和批评。

南宋理学家们认为‚凡治财赋者,则目为聚敛‛,就连连较为进步的思想家对王安石的‚理天下之财‛也大多持批判的态度,丘濬在批评青苗法时说,‚尚其以义为利,而毋专利以殆害哉?‛;顾炎武也赞成批评王安石‚趋利而不知义‛的说法;王夫之更在《宋论》一书中对王安石的批判贯穿了由义利之辨衍生出的‚华夷之辨‛和‚君子小人之辨‛的指导思想:‚君子之道,有必不为,无必为。

论朱熹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价

论朱熹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价

论朱熹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价
朱熹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价是褒奖而又指出不足之处。

他在《四
库备要》中写道:“安石者,明治勋臣,先临乱而治,然多蹉跎,欠用
精深者多矣。

”由此可见,朱熹对王安石说的是褒奖,即他因勇敢从事
治乱而予以褒扬,但也批评称他的政策有瑕疵,未能全部运用智慧和
深刻的考虑。

此外,朱熹在其著作中还指出:“安石变大法,寻补继天,堪可言也。

众说尝令,学者多见其用义理深。

”这说明朱熹认为,王安
石的大变法当时已堪称完善,其中涉及到很多道理和原则。

但也让他
贴心地指出,变法缺乏及时地实施,故虽可称其有理,却不能得其效。

【课外阅读】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

【课外阅读】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

【课外阅读】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改革家之一。

他所倡导的“新法”改革运动,对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他在历史上也受到了不同的评价,下面就来看一看历代对他的评价。

1. 宋代在宋代时期,王安石曾经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一方面,他被一些人视为忠诚的臣子和能干的政治家;另一方面,他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批判和不满,例如,有人认为他的政策过于严苛和不人道,而且对民间经济和商业发展造成了阻碍,使得社会上下都不太满意他的改革措施。

此外,在史书中,有一些政治人物对他的批评也较为尖锐,例如,米芾在《米芾年谱》中就称他为“暴君”、“专横”,并指责他推行的新法是“背天命”的。

总的来说,宋代对王安石的评价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和分歧。

2. 元代到了元代,王安石的形象又有了不少变化。

在此期间,他所推行的新法改革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特别是在亲元的改革派和士人中间。

《元史·资治通鉴》中对他的评价是:“王忠臣以新法,使国家风俗之制,得以变通,基本之理,自成体系,是以世间批评,盛赞称誉。

”这表明,在元代王安石所创立的“新法”思想逐渐得到广泛发扬,并被人们尊重和钦佩。

3. 明代在明朝,王安石的形象得到了较为公正的评价和认可。

明代的文人对他的改革运动作出了积极评价,如鲁迅在《宋史纪事本末》中说:“王安石改革,以激烈之力成之,废旧义,创新规……举措涉及官制制度、军事、教育、财赋等方面。

”明代中后期,王安石的思想和改革成为了许多史学家和文人的研究对象,如《欧阳文忠公世家谱》载有对他的赞扬:“(王安石)以新法改旧典,盛神灵之乐,风流倡导,万世所宜。

其风范如此,道德如此,名教如此,惜乎时运不达而已。

”这样的评价,表明王安石不仅在思想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深入民心,受到了广泛的敬仰和尊重。

4. 清代到了清朝时期,王安石的思想和政治成就受到了更为全面的评价。

北宋对王安石的评价

北宋对王安石的评价

北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北宋对王安石的评价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他一生写了不少深刻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问题的作品。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有的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有的风格雄健峭拔,修辞凝练,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对后来宋诗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名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元佑元年(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曾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

”。

司马光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

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朱熹多次批评王安石及其后学:“学术不正”,“坏了读书人”,但是朱熹对王安石个人是给予了相当肯定的。

【文档】后人评价王安石(语文人教必修2)

【文档】后人评价王安石(语文人教必修2)

后人对王安石的评价
1、司马光:
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2、黄庭坚:
余尝熟观其(王安石)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3、朱熹:
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皇之盛。

而安石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奸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4、梁启超:
①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

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

②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苏洵说王安石是奸臣,宋神宗问司马光看法,司马光的回答令人赞叹

苏洵说王安石是奸臣,宋神宗问司马光看法,司马光的回答令人赞叹

苏洵说王安石是奸臣,宋神宗问司马光看法,司马光的回答令人赞叹北宋治平四年(1067)正月,英宗驾崩,其子赵顼继位为君,史称“神宗”。

神宗继位不久,宰相韩琦因为刚愎自用,在朝中树敌太多的缘故主动请辞。

神宗假意挽留无果,只好顺水推舟拜为使相,令其出镇地方。

临行,年轻的宋神宗问他王安石是否可以继任宰相之职。

韩琦一直都在压制王安石,据野史记载,仁宗在位时期,翰林学士之职出缺,王安石时任知制诰,可以补缺,韩琦却故意荐举了张方平出任翰林学士之职。

韩琦现在神宗问起,韩琦却转而认为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言外之意王安石没有资格作宰相。

在他心中认定王安石只是个“颇识难字”的书生,并无治国平天下的才具。

神宗皇帝身边的侍读大臣孙固也与韩琦不谋而合,他也认为王安石文章道德相当出色,适合充任翰林学士与谏官,无容人之雅量,不适合作宰相。

(从这话就可以得知:谏官由无容人雅量的人担任最好,鸡蛋里挑骨头的主儿最适合作谏官。

)神宗皇帝几次问他,孙固都是一样的回答,这样的情形让有意大用王安石的神宗心下抓狂不已。

兼听则明,他改而去问司马光:“王安石何许人也?”司马光据实回答:“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执拗,此其实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司马光的一番言语,坚定了神宗皇帝的信念,王安石才堪大用。

专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大臣想见圣明天子不容易,就是皇帝见大臣也不是件随随便便的事。

王安石人虽然就在汴梁城中,神宗皇帝和他二人却只能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神宗皇帝虽然年轻,却是个心思缜密的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决定亲自出马对王安石做一次最后的考核。

熙宁元年(1068)四月,神宗皇帝与王安石终于有了单独交流的机会。

君臣知遇,千古称颂。

望着眼前这个虎眼牛耳的中年男人,神宗开门见山问道:“治国之道,以何术为先?”神宗皇帝见青年天子求治心切,王安石心下一热。

想也没有想,脱口而出“以择术为先!”神宗希望做一个开创之君,试探地问道:“唐太宗是一个怎么样的君主?”王安石听了,不以为然道:“唐太宗何足道哉,陛下当以尧、舜为法!”神宗听了不禁一怔,这不是在为难寡人吗?王安石察言观色,娓娓道来:“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不过是对传统的政治做了些修补,继承了汉代无为而治的治法,并无自己的政治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
王安石在地方仕宦16年时间里逐渐形成了一套拥有自己主见的政治改革方案,对当时矛盾
重重、内忧外患的现实情况有很深刻的洞察性。

嘉祐三年返京述职之时,他向仁宗呈递了这
份为国家社稷抱有拳拳之心的“万言书”,此书被近代学者梁启超誉为“秦汉之后第一大文” 。

邓广铭先生对此说:“从北宋建国以来,在其最高统治集团中人,从皇帝到辅佐大臣,真正
有胆识,能从理性进行分析,敢于从战略上藐视敌人(契丹和西夏)的,只有王安石一人。

”梁启超也说:“秦汉以后,其能知国家之性质,至诚恻憚以忧国家者,荆公一人而已。


二、用人不合时宜,用法不切实际,难负相位
朱熹曾说:“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
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
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这里朱熹肯定了王安石的人品,却对其政治主张、用人用法提出辛辣的批评,这几点负面的评价也几乎成为了后世否定王安石的主流观点来源。

司马光更是早已写信告诫他:“每有宾客僚属谒见论事,则唯希意迎合、曲从如流者,亲而
礼之;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

”司马光的信中还预言:“一旦失势,必有卖介甫以自售者矣。

”熙宁七年,
宋神宗提拔吕惠卿继任宰相。

吕是王安石一手培养提拔起来的,但他却深恐王安石东山再起,于是与邓绾合谋,企图构陷王安石,而后事情败露则大加挑拨王安石君主关系。

再后来相继
为相的蔡确、蔡京等人,原先也是阿谀依附王安石的人,而王倒台后,他们都反戈一击,以
取得皇上的信任,这就是司马光所说的“卖介甫以自售”。

三、个人性格、文章、人品俱佳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王安石“修身行己,人所不及” 。

欧阳修称他“德行文学为众所推,守道安贫,刚而不屈”且誉为“沉默端正,守节难进之臣。

” 反对派首领司马光纵然与安石“所操术之异”,但对于安石学问品行高度认可,有云:“文辞闳富,当世大儒,四方士大夫素所推服。

”同时,王安石还勤俭节约。

如《独醒杂志》卷二载:“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谓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离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心怪之。

酒三行,初供胡饼
两枚,次供彘脔数四,顷刻供饭,旁置菜羹而。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留其四边,公自取食之,其人愧甚,退而人言,公在相位,自奉类不过如此耳。


司马光曾说:“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曾巩也说:“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

虽已得科名,然居今知王安石者上少也。

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

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

如今时所急,虽无常人千万不害也,
顾如安石,此不可失也。


尽管他们有的反对王安石的政治主张,但却都异口同声地大加赞扬王安石的文章、人品、性格。

以上可见,王安石一生“英特超迈,不屑於流俗、声色利达之习,介然无毫毛得以入於其心,洁白之操,寒於冰霜,公之质也。

”且“公以盖世之英,绝俗之操,山川炳灵,殆不世有” 。

可以说,在个人性格、文章、人品上可谓五一缺陷,几乎到达了梁启超所说的“完人”境界。

四、对王安石评价的变迁
对王安石的评价急转而下主要缘由是宋高宗为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把“国事失图”由蔡京上
溯至王安石。

绍兴四年宋高宗诏命重修《神宗实录》以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将王安石判
为北宋亡国元凶,这一定论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又经宋国史至元人修《宋史》的承袭,
逐渐成为中国皇权时代官方定论,以至到后来的《宋史记》、《宋史新编》、《续通志》、《续资治通鉴后编》等著作关于王安石的章节中几乎都是参照《宋史》的内容,对王安变法
的评价也当然是批判的。

这些史书的思想影响着不止士大夫,更多的是百姓,于是民间对王
安石变法也是否定的,使得王安石落下个祸国殃民的骂名。

南宋以后,王安石变法总体上是被否定的,但对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措施则有不同程度的肯定
看法。

在诸新法措施中,尤以科举改革、免役法、保甲法、保马法得到较多的肯定。

当然,自南宋到清末,对王安石还是有肯定评价的,如南宋的陆九渊,元朝的虞集,明朝的
陈汝琦,清朝的颜元、蔡上翔、龚自珍等。

但他们大多数是江西临川人,与王安石同乡,对
王安石的称赞也有很多尊重“乡贤”的成分在。

改变发生在近代,20世纪上半叶以来,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的声音越来越响。

梁启
超《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与深刻的著作。

《王荆公》为王
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

梁启超甚至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到蒋介石执政时期,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开始从民间学者们对其肯定上升到了官方的肯定。

如当时出版的叶木青的《中国保甲制度之发展与运用》、闻钧天的《中国保甲制度》等著作,都有关于王安治变法的专章节讨论,并给予高度评价。

新中国成立后,对王安石变法已经基本给予肯定的评价,认为王安石变法不仅实现了国富兵强,也实现了加强宋朝的统治,还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文化大革命时期,王安石变法更是被高度的肯定,王安石被“四人帮”视为法家的杰出代表,
王安石变法被当作儒法斗争的典型。

而在这过后,学界开始矫正对王安石变法扭曲的、夸大
的评价,并渐渐能够以客观的角度来看待王安石的变法。

自王安石变法已过去近一千年,对于其的评价也是争论与曲折不休,尽管我们明白王安石的
变法中存在很多的弊病,存在很多不切当时实际的矛盾点。

但我们也无法否认王安石是一个
超越时代的先行改革者、创新者,也不可否认他与其谥号“文”一样,是一个刚正不阿、为国
为民的士大夫、“拗相公”。

参考文献
[1]梁启超:《王安石传》,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页。

[2]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21页。

[3]黎靖德编,王星贤注释:《朱子语类》卷五五,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21页。

[4]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九〇《荐王安石、吕公著札子》,中华书局第2001年版,第1654页。

[5]司马光:《增广司马温公全集》卷八四《辞修起居注第四状》,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759页。

[6]曾敏行撰,朱杰人点校:《独醒杂志》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213页。

[7]陆九渊撰,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一九《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中华书局1980版,
第232-23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