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村流动人口社会适应个案访谈提纲
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思考与建议作者:龚桢梽陈磊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3年第10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我国劳动力流动日趋活跃,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1年底,全国流动人口(人户分离人口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3亿,比上年增加828万人,较2000年增加了1.1亿。
大规模人口流动一方面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但在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打破、区域差距普遍存在的背景下,也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乃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
重视并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的根本要求,也是“十二五”时期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人口流动的现状与问题现阶段,我国人口流动主要呈现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总量上依然保持活跃。
受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中央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外在推力的共同作用,按照2020年城镇化率达60%估算,预计平均每年还将有1000—1200万左右农村转移劳动力要进入城市,进一步推高流动人口总量。
二是结构上趋于多元。
从年龄看,年轻人仍是流动人口的主体,40岁以上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配偶和子女随迁数量明显增多;从受教育程度看,2010年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2年,高于全国9.0年的平均水平,比2000年提高了0.43年,且初中和专科以上比重有所增加。
三是流向上加速分化。
相比2005年,跨省流入东部地区的人口比例下降了3.2%,而回流到中、西部地区的比例分别增长了1.0%和2.2%,且省内就地就近流动人口增长了3.5%,中、西部地区就业吸纳能力显著增强。
四是时间上日益稳定。
有近70%与家人共同流动,在流入地居住超过1、3、5、10年的分别达到79.5%、53.2%、36.7%和14.1%,超过半数成为“流而不动”的常住居民,人口流动正由“候鸟式”向“定居式”转变。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研究(个案访谈提纲)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研究(个案访谈提纲)一形成机制1.你今年多大岁数了?(性别由调查员自己填上)2.你老家是哪儿的?老家的经济状况怎样?人们一般是做些什么工作?收入一般怎样?大概多少钱一个月或一年?3.家里有几口人?他们都是做什么的?他们身体怎样?在这儿有没有和你在一起的?你们家主要是谁在养家?家里人之间关系样?家庭生活幸福吗?是被迫离家还是主动为家庭分忧?4.你家在家乡有无耕地?若有,有多少亩?(若无,谈谈失去耕地的原因)5.你念过书吗?念过几年?6.你在老家有没有参加固定的工作?(a.从未就业 b.就业中断)从未就业:为什么?那你靠什么生活呢?就业中断:你原来的工作收入怎样?为什么不做了呢?7.你喜欢家乡吗?家乡好吗?8.你什么时候到这个城市的?你是一个人从老家出来的,还是和家庭里人或其他亲戚一起出来的,还是和老乡一起出来的?9.在你老家,出来做这个的多吗?是不是在你老家有出来做这个的传统?10.原来到这个城市是想做什么的呢?如果是想来工作的,那么在这个城市有没有参加过正式的工作?a.从未就业:为什么?是怎么想到以流浪乞讨这个方式来挣钱的呢?b.就业中断:原来的工作收入怎样?为什么不做了呢?那后来又是怎么想到以流浪乞讨这个方式来挣钱的呢?c.乞讨:到这个城市就是来行乞的,想用这种方式赚钱,把流浪乞讨作为一种职业选择:你是怎么会有这种念头的?为什么会认同这种观念(想法)?是别人(家人、老乡等)介绍的吗?(他们的情况怎样?)还是有人游说(或是有人逼迫)?用这种方式挣钱收入怎样?11.你外出乞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1.翻盖住房 2.筹措结婚费用 3.为了子女能上好学校4.为家人筹钱治病 5.只是为了多挣钱,过好日子 6.其他)12.和你一起出来的人现在都在流浪乞讨吗?a.是b.不是(那么他们现在都在做什么?)二生存状态1.流动与滞留(1)你是哪里人?怎么想到到这边来的?和什么人一起过来的?(2)除了北京,你还去过哪儿乞讨?(3)在北京乞讨有多长时间了?在别的城市呢?(4)你逢年过节都回家吗?一般一年回家几次?在家待多长时间?2.乞讨特点(1)观察乞讨者的性别、身体状况、行乞方式(资源、器具等)等。
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以个案访谈为例
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以个案访谈为例【摘要】本研究通过个案访谈方法对农民工社会流动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背景、目的和意义。
首先解析了个案访谈方法论,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并描述,分析了他们的情况并进行结果讨论。
随后对个案访谈进行反思,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结论部分总结了农民工社会流动的现状,分析了个案访谈对研究的启示,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这些个案访谈,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和社会流动情况,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流动,个案访谈,方法论,选择与描述,结果讨论,反思,思考与建议,现状,启示,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民工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群体,他们通常来自农村地区,为了生计而到城市从事各种劳动工作。
他们的存在和发展,既是中国城市化的产物,也是中国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
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的生活并不容易,他们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比如低收入、缺乏社会保障、文化冲突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性也在不断增强,他们不断向更高级别城市和更高薪酬的工作迁移,这对中国社会结构和城市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通过个案访谈的方式,深入探讨农民工的社会流动状况,了解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情况和发展困境,以及他们的努力和奋斗。
通过对个案的深入访谈和分析,可以更具体地了解农民工的心理状态、生活状况和发展需求,为今后政府和社会提供更有针对性和有效的帮助措施。
本研究也旨在探讨农民工社会流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为未来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流动情况,通过对个案进行访谈和分析,揭示农民工社会流动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探究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动因。
通过了解个案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分析农民工选择流动的原因,是出于经济需要还是其他因素驱使。
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采访提纲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采访提纲 1.1 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机1.2 选择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1.3 实践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内容二、活动准备2.1 调研和了解实践活动的背景2.2 组织和策划实践活动的具体方案2.3 沟通和联系相关人员和单位三、实践过程3.1 实践活动的具体过程和内容3.1.1 参与者的身份及角色3.1.2 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3.1.3 实践活动的收获和成果3.2 与相关人员和单位的互动与交流3.3 对实践活动的反思和总结3.4 实践活动对自己的影响和感悟四、实践成果4.1 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和意义4.2 实践成果对自己的意义和价值4.3 实践活动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4.4 对未来社会实践活动的展望和期待五、心得体会5.1 实践活动给自己的启发和感悟5.2 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和理解5.3 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5.4 对未来的规划和展望六、总结和建议6.1 实践活动的优点和不足6.2 对未来社会实践活动的建议和期望七、参考文献【正文】一、背景介绍1.1 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机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学习习得知识外,还需要不断拓展实践的机会,因此,我选择参与社会实践,是因为我希望能够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更好地了解社会和他人,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1.2 选择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我选择参与了一个社区公益活动,为孤寡老人提供关爱和帮助,通过义工服务的形式,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价值。
1.3 实践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这次实践活动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在北京市某社区开展,主要内容是为孤寡老人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和陪伴。
二、活动准备2.1 调研和了解实践活动的背景在参与实践活动前,我通过查阅资料和与相关人员交流,了解了该社区的基本情况,以及孤寡老人的具体需求和关爱方式。
2.2 组织和策划实践活动的具体方案在了解了实践活动的背景后,我和其他志愿者一起进行了具体的策划和安排,确定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以及志愿者的分工和协作方式。
中国流动人口家庭化迁居决策的个案访谈分析
中国流动人口家庭化迁居决策的个案访谈分析作者:盛亦男来源:《人口与经济》2014年第04期摘要:文章通过实地访谈,深入分析了家庭迁居的决策过程、家庭不同迁居行为的依据,以及家庭成员在决策过程中的互动关系。
结果表明,家庭的迁居决策是在整体资源配置下实现的,迁居的地点一般由家庭在流入地的经济因素、发展因素与社会资本因素共同决定,不同批次迁移的家庭成员进行迁居的时间间隔多以经济条件为标准。
最终,受到家庭生命周期以及相对剥夺感的影响,家庭会做出在城市定居或者返乡的迁居决定。
最后,本文将家庭迁居决策过程总结为“五阶段”,即商议期、配置期、决策期、跟随迁居期、迁居结果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家庭化迁居;家庭决策;迁居行为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4)04-0065-09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4.04.007Family Migration Decisionmaking in China:Based on the Deep InterviewSHENG Yinan(School of Labor Economics,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70, China)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dentify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family migration, analysis the basis of different migration behaviors, and explore the interactions of family members during decisionmaking according to the indepth interview. Family migration decision realized by allocation the human resources in the family. The immigrant area is influenced by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apital factors of the family. Time lags between the foregoers and the other family members are determined by economic situation. The stage of the family’s lifecycle and the sense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will affect the fam ily’s migration decision.It is concluded as five phases of family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ncluding negotiation, allocation, decisionmaking,following migration and decision results phase.Keywords:floating population, family migration, family decisionmaking, migration behavior我国举家外出农民工的规模正在逐年递增,2012年已经达到3375万人[1]。
同济村流动人口社会适应个案访谈提纲
同济村流动人口社会适应个案访谈提纲一、访谈方法:深度访谈,结构式访谈。
二、访谈内容:(一)个案概况:1、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居住地点、居住条件。
2、流动情况:个人流动还是家庭流动,家庭其他成员的情况,原居住地、现居住地、流动经历(初始职业、现在职业、职业变动经历)、流动的时间(何时开始流动的)3、流动动机:流动的原因,选择哪个城市及选择的标准。
了解被访为什么要流动?流动是自愿的吗?流动到新地方以后,与原来流动前的设想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里?4、流动形式:通过什么途径获得流动信息的,通过什么方式实现流动的。
5、进城主要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二)生存状态1、工作情况:从事什么工作、是否满意,工伤单位是否交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工伤等),工作场所的条件如何?2、居住条件:工作地点距离居住地的远近,在城市中居住的地点(边缘、中心、城市里还是郊区)。
3、生活方式:业余时间是如何渡过的?业余时间通常从事什么活动?有什么花费?(三)被访人的社会适应情况。
1、经济的适应:有没有稳定的工作、可靠的收入保证和固定的住所。
年收入及来源、对自己的收入是否满意、有没有财产(住房、电器、交通工具等);消费结构(吃、住、行、玩、学习)各种消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
流动后收入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收入水平能否满足消费的需求呢?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与新地方的居民相比较,有没有差别?差别在哪里?恩格尔系数是多少?2、社会的适应:在工作单位里,是否能与同事融洽相处呢?单位里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氛围是否能适应呢?工作上与城里人是否平等合作(合得来)?有几个城里人朋友,交往密切程度如何?与原属地亲友联系密切吗?春节在工作地点过还是回老家过?能否与邻里友好相处呢?是否碰到过偏见或歧视的情况?你对上海是否了解(风俗习惯、主要街道、主要特产、市领导人)?对上海是否喜欢?上海什么地方比农村好,什么地方不如农村?是否喜欢上海青年人的时尚与生活方式?被访者流动前的期望是什么样的,现在被访者对这种变化是否满意?流动后,被访者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有否受到影响?对您所生活的社区有何感受和想法?与城里人交往中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是否参与当地社区的活动?是否关心上海的发展?有没有第二故乡的感觉?3、文化心理适应:心理归宿感如何(自己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自己感觉地位上升了还是下降了?被访对未来有什么打算?流动后,被访是经常怀念以前的生活,还是更多的关注目前的生活或计划未来的生活?流动后,被访对流动所产生的变化持积极还是消极。
辩论赛 流动人口的增加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一辩稿 及散点 论据资料(1)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观众,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墨子曾曰:江河之水,非一水之源也,将这个道理运用到我们今天的辩题上,就是说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来自各方的人才和力量。
首先,我们来明确几个概念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
城市的发展包括分工经济的不断深化,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优化以及城市人文的繁荣和人居环境的和谐。
我们所说的有利于, 不仅只看是否符合当下城市的发展需要, 还要看到它是否符合城市发展的趋势。
所以, 我方今天从立足当下, 展望远景两个阶段来为大家阐述我方观点。
首先,立足现实,流动人口的增加为当下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必须的要素。
第一, 流动人口的增长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劳动力的保障。
流动人口在城市加工制造、商业餐饮等二三产业中的比重已超过一半。
这些来自远方的朋友在各自的岗位上为这个城市的建设增光添彩, 我们难以想象, 没有流动人口的增加, 这些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动力如何解放,而这一座座没有新鲜活力的城市又如何发展呢?第二, 流动人口的增加, 促进了科技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全国统筹。
我们在探讨今天这个辩题的时候, 不仅应该看到为数众多的农民工流动人口群体, 还要看到一些因政策引导、条件吸引以及个人志愿而成为流动人口的那一部分。
例如十年以前, 教育部开始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 众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奔赴西部城市, 又例如重庆的两江新区建设以来大量的高新技术人才涌入, 提升了整个城市的科技文化软实力, 而这种增长短期内依靠对本地人口的培养是很难实现的。
第三,流动人口的增加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消费动力。
流动人口以20~45岁的青壮年为主体, 处于一生中消费支出的高峰期。
根据国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的数据显示, 他们有近一半的收入在城市支出。
伴随着人口流动的长期化、家庭化, 他们对消费的贡献更加突出。
其次, 展望远景, 流动人口的增加刺激了城市对自身的结构调整。
遍访入户访谈提纲及工作重点
遍访入户访谈提纲及工作重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注也越来越高,因此以遍访入户访谈的方式了解群众的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遍访入户访谈的工作中,提纲和重点的设计与确定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将从这两个方面为大家介绍。
一、提纲的设计
在设计提纲时,需要符合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研究的目的与目标:清晰地表明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结果。
2.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确定受访人群的所有条件和特点,并明确研究的范围。
3.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界定研究所需涵盖的方法和技术,包括访谈、问卷调查、观察等。
4. 研究的内容和要点:对研究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详
述研究的主要内容。
5. 研究的时间、地点和人员:明确研究工作的时间、地
点和研究人员的负责人。
二、工作重点
在遍访入户访谈的工作中,需做到以下几个重点:
1. 确定重点问题:在确定访谈流程时,要根据所研究的内容和要点结合实际,精写问题,确立重点问题,不要遗漏关键信息。
2. 确定访谈及访员:应重点考虑访员的专业性和人员技能,确保受访人能够自然而然地与其沟通和应答。
3. 确定访前准备:在进行遍访入户访谈时,无论是送调查信还是预约时间,都应提前沟通和联系,以使受访人可以做好准备。
4. 做好数据处理:最后,通过数据处理,对受访的信息进行系统性抽样和分析,使得研究结果更有针对性,更有价值。
总的来说,遍访入户访谈的实施过程应严格遵循提纲和工作要点,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在此基础上,为制定针对性措施和政策提供依据。
寒假社会实践访谈提纲-外来务工人员
寒假社会实践访谈提纲-外来务工人员第一篇:寒假社会实践访谈提纲-外来务工人员姓名学号:班级:寒假社会时间--对春节留沪来沪务工人员访谈提纲1、您的性别:2、您的年龄:3、是否婚配?您的亲人和孩子是否在您的身边?:4、您来上海打工几年了?您在家乡原来是从事什么行业的?:5、当初来上海的原因是什么?:6、您现在是从事什么行业的?:7、您比较适应城市中的工作生活方式还是老家的工作生活方式?8、您目前的居住状况:9、这几年在上海的生活,上海有哪些吸引您的地方?上海又有哪些让你难以适应的地方?10、您是否多年没有回过家过年?您以前有在上海过过年吗?11、您在家乡有哪些亲人?想他们吗?12、您是主动留在上海过年还是被动的?您对于选择不回家过年有什么感受?13、家乡的过年习俗与上海有哪些区别?14、比起家乡,您觉得上海好还是家乡好?您是否为能够在上海过年感到自豪?15、您觉得在上海能过一个好年么?为什么呢?您今年准备如何在上海过年?第二篇:寒假社会实践访谈报告-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为何不回家过年”调研访谈报告采访人:学号:采访时间:采访地点:访谈目的:通过进行此次访谈,来提高对于这一群体的关注度,以助于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在远离家乡的异地生活状况。
第一部分,访谈计划一、访谈纲要研究现象: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选择在春节不回家过年,此次访谈主要是对于服务型行业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的。
研究目的:掌握外来务工人员在过年期间选择老家或继续工作的看法,了解他们的生活和经济情况,了解他们在异地生活的如何,对于自己的现状是否满意,对今后的生活又有些什么希望。
研究对象:服务型外来务工人员。
研究方式:访谈二、访谈问题1、您的性别:2、您的年龄:3、是否婚配?您的亲人和孩子是否在您的身边?:4、您来上海打工几年了?您在家乡原来是从事什么行业的?:5、当初来上海的原因是什么?:6、您现在是从事什么行业的?:7、您比较适应城市中的工作生活方式还是老家的工作生活方式?8、您目前的居住状况:9、这几年在上海的生活,上海有哪些吸引您的地方?上海又有哪些让你难以适应的地方?10、您是否多年没有回过家过年?您以前有在上海过过年吗?11、您在家乡有哪些亲人?想他们吗?12、您是主动留在上海过年还是被动的?您对于选择不回家过年有什么感受?13、家乡的过年习俗与上海有哪些区别?14、比起家乡,您觉得上海好还是家乡好?您是否为能够在上海过年感到自豪?15、您觉得在上海能过一个好年么?为什么呢?您今年准备如何在上海过年?第二部分,总结报告又是一年春节将至,随着来沪务工人员返乡潮的开始,整个社会对服务型行业人员的需求也就日益加剧,从日前的各种新闻报道上也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村民访谈提纲
村民访谈提纲
村民访谈提纲
一、背景材料:
姓名性别年龄民族
受教育年限家庭所在地家庭人口职务
是否外出打工?打工干什么?维持家庭主要靠什么?
二、关于老师的情况:
1、你认识学校的老师吗?
2、学校老师的教学水平怎样?
3、你认为好老师是什么样的?
三、关于学校的情况:
4、你认为学校的教学质量怎样?你们乡哪所学校的教学质量最好?为什么?
5、学校建得好不好?为什么?你能提供什么建议?
6、你认为学校应该办成什么样?
7、校长向你们征求关于把学校建成什么样的意见吗?
8、村民经常到学校进行文娱、体育活动吗?
9、学生在学校里上计算机课吗?
四、学校和村民的关系
10、学校和村民的关系怎样?
11、村民为学校做什么?
12、学校为村民做什么?
13、你们村辍学的孩子多吗?你能说上他们的名字吗?
五、实物收集:照片(家庭、村民和学校相联系的材料)
访问者:访问时间:访问地点:。
流动人口调研
流动人口调研第一篇:流动人口调研前进村地处小港街道中心西侧,江南公路穿村而过,村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由前袁、双板桥、半港三个自然庄组成。
村原有土地1040亩,现因“维科集团”、“东方线缆集团”、“海天集团”及房地产业的建设与开发,仅存110亩。
目前全村现有常住人口1210人,外来人口2900人。
大量外来人口的集居是近郊农村所共有的现象。
居住在前进村的外来人口比本地村民还要多出一倍多,主要有来自安徽、河南、湖南、四川、山东、江苏等外省农村的,也有来自浙江三门、仙居、天台等偏僻山区的。
外来人口的大量集居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我村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而且还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不菲的租金收入。
本人对本村流动人口做了相关的调查,以抽样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本村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就业状况、居住模式和人际关系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流动人口现状1、基本情况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年龄集中在18-40岁的中青年;92%的外来人口为初中及以下学历,无本科及以上学历;已婚人员一般都有一个及以上子女;约90%的流动人口自己租房住,基本没有自己的住房。
2、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流动人人口在外打工多数是为了外出挣钱,然后寄钱给家里,新劳动法颁布后,流动人口多数已签订固定期劳动合同;流动人口月收入普遍偏低,多为800-2000元之间,一般生活比较节俭,主要用于日常开支,养家及付房租,很少有其他的高消费或用于娱乐。
3、融入社会一般忙于工作,没有什么业余活动,最多打打牌,很少关注本地发生的事件和新闻;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很少有人会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74%的人认为工作稳定的话,五年内会待在本地。
也有21%的人认为明年如果经济不景气考虑不回来了;在工作和生活遇到的主要困难是收入不高,子女就学难,社会保障不好等。
归根结底外来人口来本地打工是为了挣钱,因此不会在生活质量上有太高的追求。
二、流动人口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外来人口的生活现状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就业竞争大,工作时间长,收入偏低。
农村社会工作流动人口个案
流动人口个案访谈一、基本信息:姓名:L某性别:男年龄:34民族:汉学历:初中户籍:河北张家口家庭成员:一家四口,妻子及两个女儿经济状况:良好工作单位:社区电器维修部职业:电工到京时间:近十年二、具体情况:经济:李平目前月收入不定,但可以维持家计,并有结余。
日常开销不大。
家庭:全家不是北京户口,但都居住在北京,两个女儿,一个在老家出生,一个在北京出生。
大女儿已上小学。
生活:在北京生活近十年,十分适应北京的生活环境与生活节奏。
在北京工作机会多,收入可观。
三、访谈内容:在访谈过程中我了解到李平出生在张家口山区,家庭条件较差,人多地少,生活困难,因此幼时学习电工专业,在老家一直从事电工维修工作,后因老乡在北京打工、介绍,他来到北京,在北京普惠北里小区从事电工维修,因其技术娴熟,并和社区中居民、居委会人员关系融洽,居委会将社区维修点租给他,让其管理维修社区中的一切电路问题及社区居民的电器维修。
其工作稳定后,将妻子与孩子接到北京定居。
妻子日常兼职打工,并帮其管理店面,两个女儿一个1岁半,一个上小学四年级。
孩子上学因赞助费较高问题并未就近上学,而是选择了较远的学校,他每天骑电动车接送孩子上下学。
除社区中的工作外,他也与社区周边不少单位有工作关系。
社区周边单位如有维修或电路工作也会找他维修,因此他的收入可以维持家庭所需。
据李平介绍,他刚开始做社区维修时得到社区居委会的很大帮助,居委会以低廉的价格将维修站租给他,使其在北京有了安居的地方,即便现在他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居委会也以每月3000元低廉的价格将门脸房租给他。
为此他也经常免费给居委会维修电器。
在生活中李平说到与社区居民都十分熟悉,从客户到朋友,同时也是老街坊邻居,闲暇时经常一起喝酒、聊天。
关系十分融洽。
现今李平全家已适应并融入进北京,希望长期定居于此。
四、访谈感想:从社区方面来说,在社区实习过程中我曾经做过对外地务工人员建立档案及对外来人口居住情况的调查等工作。
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以个案访谈为例
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以个案访谈为例[ 摘要]深圳、苏州、北京、成都四个城市的个案访谈资料表明:农民工城市社会地位的获得受到诸多制度性障碍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地域排斥等方面。
在城市生活中,农民工主要通过教育和技能实现向上流动,而逆向流动则是他们面临城市社会排斥的一种无奈选择。
[ 关键词] 农民工;社会流动;地位获得;向上流动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阶级阶层关系也有了很大调整。
以两大阶级为基本单元的二元社会结构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城乡二元板块逐步瓦解。
特别是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打工。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认为,目前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 2 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 亿人。
事实上,农民工已经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群体。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农民工的社会流动非常关注。
李培林认为农民工的流动具有三重含义:一是在地域上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较发达地区的流动;二是在职业上从农业向工商服务等非农产业的流动;三是在阶层上从低收入农业劳动者阶层向其他较高的职业阶层流动。
李强从职业流动的角度考察了农民工的初次与再次职业流动情况,认为农民工的职业流动和工作变动较为频繁,农民工初次职业流动后职业地位普遍上升,农民工的再次职业流动地位变化微小。
王春光认为,社会关系网络成为农民工得以流动的主要社会机制,强关系有助于农民工获得信息、经济和精神的支持和帮助,但是却难以使他们实现更大的社会地位的“跃进”和提高,这也是农民工大多停留在水平流动上的一个主要原因。
国外学者对社会流动的研究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庞大和固定的研究领域。
在有关中国社会流动问题的研究中,边燕杰从总体上考察了中国1980 年以来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状况,认为市场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崛起,使得过去以城乡分割、工作单位分界、干部―工人二分法以及政治分类这些制度化区分得以瓦解,社会流动几乎成为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几百万农民现在工作(在非正规部门) 和生活在城镇。
城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的访谈提纲03
城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的访谈提纲采访目的:了解城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的现状及问题。
采访方式:面对面的访谈(2-3次)。
采访对象: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它监护人在流入城市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且户籍不在城市的儿童(即小学至初中阶段的学生)。
提问纲领一、基本情况调查姓名朱梦蝶郑涛年龄 15 性别女学校惠丰初级中学年级初三家庭结构:爸爸妈妈(弟弟)住址:靖江二、问题部分1 学校适应的标准及现状1-1 转校以前,在原来学校里学习遇到什么困难?老师比较凶,有点惧怕老师。
现在遇到什么困难?(从学习,人际,心理,行为,语言着手);刚刚来的时候语言有点点不通,但还是能听懂一些。
英语(以前那时候不学英语,来着这边,同年级的同学已经学了一年英语。
刚来的时候不与同学交流,一个人呆着。
变多了。
变得开朗了)1-2 转校以前,在原来学校里学习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到满意的?(从学习及生活上入手)与现在相比没有1-3 转校以后,学习你觉得有什么大的改变?(学习,人际,心理)差不多,1-4 现在有什么活动让你感兴趣,并且积极参与?玩电脑游戏。
2 学校适应的过程2-1 父母决定去城市里时,你是什么态度?很高兴还是很不高兴,为什么?还好。
愿意来。
有点兴奋可以见识到不同的环境,知道有同伴和自己一起,失落感少了许多2-2 刚到城市里时,你对父母、对学习、对生活有什么态度?希望爸爸妈妈多花点时间陪陪自己。
赶上同学的进度。
想要游戏机2-3 现在你对父母的决定有什么看法?很好。
好在哪里?衣食住行很好。
3 家庭影响3-1 到城市之后,父母对自己的关注有怎样的变化?(从生活、学习、交友上入手)关心变多了。
要求变得严格,要求在班里前5名3-2到城市之后,父母对自己的要求有什么不一样?(学习,娱乐,生活)小学没要求,初中有要求。
3-3到城市之后,家庭生活有什么改变?(生活环境、家庭成员等)以前黑白电视机,现在彩色电视机。
体重怎涨幅度太大。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与发展问题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与发展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流动人口也逐渐成为了城市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城市流动人口以其高度流动性和适应性,为城市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面对城市化带来的巨大变化,城市流动人口也面临着种种困境。
本文将探讨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与发展问题,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城市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已经超过了2亿。
这一庞大的人口群体主要来自农村地区,他们流向城市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机会。
与此同时,城市流动人口的流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们在城市中的居住和就业状态也是不断变化的。
因此,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和发展问题也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二、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问题1.住房问题由于城市房价高昂,城市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居住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很多城市流动人口只能选择租房居住,但是由于收入有限,他们在租房选择和租金承受上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有些人甚至因为租金无法支付而面临着流浪和无家可归的困境。
2.教育问题城市流动人口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中面临着巨大的适应压力。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他们无法享受到同享的教育资源。
同时,由于城市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流动性,他们的子女也经常需要面对学校转学的问题,这种常态化的流动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3.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城市流动人口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
由于城市中就业机会有限,城市流动人口面临着就业歧视和低薪的风险。
很多人选择自己创业,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市场经验,很多人都遭遇了创业失败的局面。
三、城市流动人口的发展问题1.社会融合问题城市流动人口在人际关系和文化素质方面存在差异,这也给他们在城市中的融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如果城市流动人口不能积极参与城市中的各类社会活动,那么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发展机会也会受到限制。
2.创新意识问题城市流动人口由于生活压力的原因,很多人容易形成“留守心态”,缺乏创新意识和动力。
了解城市流动人口问题假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本
了解城市流动人口问题假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本了解城市流动人口问题假期社会实践报告一、引言城市流动人口是指在城市中进行短期或长期流动的人群,其数量庞大且不断增长。
了解和解决城市流动人口问题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通过假期社会实践的方式深入了解城市流动人口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参观访问的方式进行。
我们首先设计了一份面向城市流动人口的问卷,并在市中心的火车站和汽车站进行了调查。
随后,我们参观了当地的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和社区,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和访谈。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成功地收集到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
三、城市流动人口问题的现状分析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城市流动人口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1. 就业问题:许多流动人口在城市中面临就业机会有限和薪资较低的问题,导致其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和改善自身生活条件。
2. 居住问题: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普遍面临居住条件不稳定和居住成本较高的困境。
许多人生活在简陋的房屋或者废弃的工地上,缺乏基本的居住保障和安全。
3. 教育问题:部分流动人口的子女在城市中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教育机会受限,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4. 医疗问题:一些流动人口缺乏医疗保障,得不到及时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健康状况容易受到威胁。
四、解决城市流动人口问题的建议和措施针对城市流动人口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和措施:1. 就业创业支持: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网络,提供职业培训和创业指导,帮助流动人口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提高收入水平。
2. 改善居住条件:加大对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环境的改善力度,加强对简陋房屋和废弃工地的整治和监管,提供合理的住房保障和基本生活设施。
3. 教育公平: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保障,扩大学校招生规模,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解决他们接受良好教育的问题。
4. 健康管理: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提供健康咨询和常见病治疗服务,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健康宣传和预防保健。
申论介绍类提纲
申论介绍类提纲
申论介绍类提纲: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问题
一、引言
1. 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和背景
2. 引出人口流动问题的重要性和影响
二、人口流动的原因
1. 就业机会的吸引
a. 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增加
b. 农村就业机会不足的压力
2. 教育资源的吸引
a. 城市教育资源相对丰富
b. 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3. 医疗保障的吸引
a. 城市医疗条件更好
b. 农村医疗资源匮乏
三、人口流动的影响
1. 城市人口过剩与社会问题
a. 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增加
b. 社会治安问题的加剧
2. 农村人口减少与农业发展
a. 农村劳动力流失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
b. 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3. 城乡差距的拉大与社会不公平
a.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b.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
四、应对人口流动的措施
1.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a. 提高农村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
b. 加强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a. 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创业
b. 加强农村金融支持和信用体系建设
3. 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a. 加大城市社会保障政策力度
b. 提高农民工权益保护水平
五、结论
1. 总结人口流动问题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2. 强调人口流动问题的重要性和长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济村流动人口社会适应个案访谈提纲
一、访谈方法:深度访谈,结构式访谈。
二、访谈内容:
(一)个案概况:
1、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居住地点、居住条件。
2、流动情况:个人流动还是家庭流动,家庭其他成员的情况,原居住地、现居住地、
流动经历(初始职业、现在职业、职业变动经历)、流动的时间(何时开始流动的)
3、流动动机:流动的原因,选择哪个城市及选择的标准。
了解被访为什么要流动?流
动是自愿的吗?流动到新地方以后,与原来流动前的设想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里?
4、流动形式:通过什么途径获得流动信息的,通过什么方式实现流动的。
5、进城主要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二)生存状态
1、工作情况:从事什么工作、是否满意,工伤单位是否交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工
伤等),工作场所的条件如何?
2、居住条件:工作地点距离居住地的远近,在城市中居住的地点(边缘、中心、城市
里还是郊区)。
3、生活方式:业余时间是如何渡过的?业余时间通常从事什么活动?有什么花费?(三)被访人的社会适应情况。
1、经济的适应:有没有稳定的工作、可靠的收入保证和固定的住所。
年收入及来源、对自己的收入是否满意、有没有财产(住房、电器、交通工具等);
消费结构(吃、住、行、玩、学习)各种消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
流动后收入是提
高了还是下降了?收入水平能否满足消费的需求呢?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与新地方的
居民相比较,有没有差别?差别在哪里?恩格尔系数是多少?
2、社会的适应:在工作单位里,是否能与同事融洽相处呢?单位里的工作条件和工
作氛围是否能适应呢?工作上与城里人是否平等合作(合得来)?有几个城里人朋友,交往密切程度如何?与原属地亲友联系密切吗?春节在工作地点过还是回老家过?能
否与邻里友好相处呢?是否碰到过偏见或歧视的情况?
你对上海是否了解(风俗习惯、主要街道、主要特产、市领导人)?对上海是否喜欢?上海什么地方比农村好,什么地方不如农村?是否喜欢上海青年人的时尚与生活方式?被访者流动前的期望是什么样的,现在被访者对这种变化是否满意?流动后,被访者
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有否受到影响?对您所生活的社区有何感受和想法?与城里人
交往中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是否参与当地社区的活动?是否关心上海的发展?有没
有第二故乡的感觉?
3、文化心理适应:心理归宿感如何(自己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自己感觉地位上升
了还是下降了?被访对未来有什么打算?流动后,被访是经常怀念以前的生活,还是
更多的关注目前的生活或计划未来的生活?流动后,被访对流动所产生的变化持积极还是消极。
(四)适应障碍及应对、自我总体认识
1、在流动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及困难是什么?目前的生活方式存在困难吗,或者在现在的生活中被访者觉得最不舒服的是什么?有什么改进的方法吗?
2、新城市生活是否影响自己及家人的教育、生活、工作?被访者现在的生活方式与流动前有变化吗,是什么样的变化?
3、自己觉得到新城市总体上是满意还是不满意?原居住地与新地方在教育、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别是什么?新居住地政府和居民对民工的态度评价是什么?
4、到了新的城市,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或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5、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6、对政府的流动人口政策有什么意见、建议?
7、对流动这一决策行为有何感受?是否后悔呢?
(五)调查员对调查结果做简要评价和分析。
访谈时间,被访者是否配合,可信度如何。
(六)访谈感言。
本调查提纲只是一个基本框架,会根据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作修改、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