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仪(三礼、五礼)

合集下载

中国礼仪文化——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中国礼仪文化——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中国礼仪文化——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国就被誉为“礼仪之邦”。

可见,礼仪在中国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

如今,也深得后世子孙们学习,并引以为荣。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就已十分完备,其礼仪制度《周礼》被后世奉为“古制”,延续了几千年。

《周礼》中对礼法、礼仪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并制定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

那么,五礼包括什么礼呢?《隋书‧礼仪志一》:“以吉礼敬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以宾礼亲宾客,以军礼诛不虔,以嘉礼合姻好,谓之五礼。

”后世修订礼典,大体都依:吉、凶、军、宾、嘉五礼为纲,对历代礼制有着深远的影响。

1、吉礼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为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

吉礼为五礼之冠,即祭祀之礼。

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

主要有祭天地、祭日月星辰、祭先王、祭先祖、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或许有其时代的特点和局限性。

然而时至今日,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加以传承和发扬,对于提升个人修养,协调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具有意义深远的现代价值。

2、凶礼凶礼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

《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意为以凶礼哀吊救助邦国的忧患,以丧礼来哀吊死亡,以荒礼来救助饥荒与疫病的流行,以吊礼哀吊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水火灾祸,以襘礼相助被围而遭祸败的盟国,以恤礼慰问国内的动乱或曾遭寇乱的邻国。

虽然近代礼仪中,省去了很多凶礼的礼节,但是古礼的内在精神依旧对现代文明有着深远的意义。

俗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人皆乐生恶死,好治厌乱。

洪荒之世,人类与自然相需而存,敬天法地而礼生,文明得以进化。

古代礼仪文化:说说“五礼”是哪五礼?

古代礼仪文化:说说“五礼”是哪五礼?

古代礼仪文化:说说“五礼”是哪五礼?历史百家汇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传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排在第一位,《礼记》中讲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礼仪的重视程度。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人们将社会各种礼仪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类。

一、吉礼,祈福祥恩泽吉礼指的是祭祀礼仪,它是“五礼”之首,主要包括对天神、地衹、人鬼的祭祀典礼,用以“事邦国之鬼神示(祇)”,属于祝祈福祥之礼吉礼的主要内容:第一是祭天神,分祭祀昊天上帝;祭祀日月星辰,祭祀职有所司、有功于民的列星三等。

第二是祭地祇,分祭社稷(土地神、谷神)、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四渎城隍、五祀六宗;祭四方百物三等。

第三是祭人鬼,主要为春夏秋冬享祭,如先祖、历代帝王、先圣、先师、贤臣先农、先蚕、先火、先饮、先医等。

这些祭礼都是为了铭记恩泽,历朝历代都极其重视。

二、凶礼,哀邦国之忧凶礼指的是吊唁忧患方面之礼,主要包括丧礼和荒礼两部分,具体内容有丧礼、荒礼、吊礼、桧礼、恤礼,后来一般指丧葬、持服、谥号等礼仪。

丧礼是人们对先人的死亡,通过规定时间的丧服过程来表达悲伤怀念之情,是华夏礼仪中最为重要的礼仪之一。

荒礼是在国家发生灾祸不幸时,国王与臣民以一定的礼仪表示同情。

吊礼是指对同盟国或挚遇有水火灾害或死丧而进行调研慰问之礼。

檜是会合财货的意思,檜礼是同盟国中某国被敌国侵犯,城乡残破,盟主国应会合诸国,筹集财货、以相救助,偿其所失。

恤礼指某国遭受外患内乱之时,其邻国应给予援助和支持。

三、军礼,壮军民气概这里说的“军礼”,可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军礼。

古代的军礼,指的是国家有关军事方面的礼仪活动。

《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以军礼同邦国。

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所以军礼的主要内容有: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

大师之礼指军队征伐,天子亲自出征的礼仪。

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

《仪礼》《仪礼》文字艰涩,内容枯燥,治史者对它望而生畏。但本书是“三礼”中成书较早的一部,据考古材料及古文献所知,商、周统治者有名目繁多的典礼,其仪节日益繁缛复杂,非有专门职业训练并经常排练演习者,不能经办这些典礼。
《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一)、礼仪的起源
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他把“礼”推向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克己复礼”,教育他的弟子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食”。总之,为了“礼”的需要,可以舍弃一切 。到了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拄,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新妇见舅姑” “新妇馈舅姑” “舅姑飨新妇” “新妇拜宗庙”
一、古代的爱情、婚姻与家庭
六礼的演变:
建立婚姻关系的礼仪
宋朝时, “问名”并入“纳采”, “请期”并入“纳征”, “六礼”合并为四礼。 后《朱子家礼》中又把“纳吉”删去, “六礼”最终变为“纳采”、“纳征”、“亲迎”三礼。
祭天
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祭地与祭宗庙

古代基本礼仪

古代基本礼仪

古代基本礼仪古代基本礼仪下面整理的古代基本礼仪的国学常识提供给大家阅读。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非常严密的。

中国古代礼制包括具体的礼节仪式,以及古代的礼包括一系列制度、规定以及贯穿其间的`思想观念,所以比一般想像的礼的范围广泛。

各个时代的礼又是互不相同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礼仪也是不相同的。

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演变有密切的关系。

一、五礼传统的观点认为礼分“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

祭祀是国之大事,所以列为五礼之首。

祭祀的对象可以是上帝祖先,也可以是日月星辰、山川林泽、风雨雷电、神鬼怪魔等等。

【凶礼】一般理解是指丧葬。

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对饥馑、战乱等天灾人祸的哀吊。

【军礼】指战事和与战事有关的活动,如校阅、田猎、出师、献捷、献俘、筑城等需要大量人力的活动。

【宾礼】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

如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使者表币贡物、宴诸侯或诸侯使者。

此外,王公以下直至士人相见礼仪,也属宾礼。

【嘉礼】即国家具有喜庆意义及一部分用于亲近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礼仪活动。

如君主登基、册皇太子、策拜王侯、节日受朝贺、天子纳后妃、太子纳妃、公侯大夫士婚礼、冠礼、宴飨、乡饮酒等。

二、冠礼冠礼是古代的一种成年礼。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表示已经成年,可以被承认为氏族的真正成员。

【占卜】父亲筮来分别确定行冠礼的日期和给儿子加冠的来宾,然后将冠礼日子通知加冠来宾。

【行礼】冠礼日早晨,父亲将来宾迎入庙,儿子出房就位,然后行礼;来宾将规定的服饰给青年披上,反复三次,称为始加、再加、三加,并用酒祝祷青年。

【拜母】儿子由西阶下,去拜见母亲,然后再回到西阶以东。

【取字】来宾给青年取一个字,其父送来宾出庙门,青年会见兄弟姑姊,再拜见君主、乡大夫、乡先生等;其父用酒款待来宾,并赠束帛和俪皮。

冠礼完成。

是否有字,是一个人是否成年的标志。

中华传统五礼

中华传统五礼

中华传统五礼中华传统五礼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就已十分完备,其礼仪制度《周礼》被后世奉为「古制」,延续了几千年。

《周礼》中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并制定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后世修订礼典,大体都依吉、凶、军、宾、嘉五礼为纲,对历代礼制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吉礼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为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

吉礼为五礼之冠,即祭祀之礼。

《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祗qí)。

」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

主要有祭天地、祭日月星辰、祭先王、祭先祖、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天神祀天神时,只能由天子来祭祀,受祀的天神不仅多,而且有尊卑之别,第一等为昊天上帝,或称天皇大帝、百神之君等。

天子选择在冬至这天,阴尽阳生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圆形的祭天之坛(阴阳五行中南方为阳位),祀昊天上帝。

第二等为祀日月星辰。

日月为天之明,星辰指「五纬」(金、木、水、火、土五行)以及十二辰和二十八星宿,即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第三等祀除第二等之外,凡是职所有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如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

此外还有祈谷于天的雩(yú)祭。

雩祭分为「常雩」和「因旱而雩」两种。

常雩为固定的祭祀,即使没有水旱之灾,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祭祀。

常雩的时间,《左传》曰「龙见而雩」。

所谓「龙见」,是指苍龙七宿在建巳之月(夏历四月)昏时出现在东方,此时万物始盛,急需雨水,故每年此时有雩祭。

「因旱而雩」是指因旱灾而临时增加的雩祭,多在夏、秋两季,雩祭的对象,除上天外,还有「山川百源」即地面上所有的水源。

祀天神的各种仪式与祭祀用品都经过精心设计,一名一物,无不含着深意和敬意,在祭天仪式中,通过虔诚地祈福,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三礼之五内容概括300字

三礼之五内容概括300字

三礼之五内容概括300字:
三礼是古代中国礼仪制度的核心部分,包括了《仪礼》、《周礼》和《礼记》三部分。

三礼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了五个重要的内容,也称为三礼之五,分别是尊卑礼、婚嫁礼、丧葬礼、朝贡礼以及祭祀礼。

尊卑礼,即为君臣、父子、长幼、师徒等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所进行的礼仪规范。

婚嫁礼是对于结婚、嫁娶所规定的礼仪仪式。

从婚前聘礼到婚礼仪式,再到新郎迎亲、新娘过门,都需要按照一定的仪式进行。

丧葬礼是对于逝者进行送葬、祭祀、安葬等方面的礼仪规范。

它包括了各种与悼念逝者有关的仪式,如守灵、丧服、拜祭等。

朝贡礼是各国前来朝拜中国君主时所进行的礼仪。

它包括了进贡物品、参拜皇宫、跪拜行礼等仪式,以彰显中国的统治地位和尊贵。

祭祀礼是对于神灵、祖先进行祭祀的仪式。

无论是国家祭祀还是家庭祭祀,都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式进行。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五礼”简介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五礼”简介

编号:________________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五礼”简介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五礼”简介中国自古就被称之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在古代,人们对于礼仪非常重视。

在以前,中国还不是法制国家,治理国家就靠礼制。

靠礼制来治理国家,协调人际关系,社会的和谐。

国家有“吉、凶、军、宾、嘉”五礼,而个人的方方面面也有“生、冠、婚、丧、祭”五礼,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传统文化个人的“五礼”。

一、五礼之吉礼吉礼是五礼之首。

古人祭礼为求吉祥,故称吉礼,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祇)”,将祭礼对象分为天神、地祗、人鬼三类,每类之下又细分若干等。

祀天神:主要包括祭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雨师等。

注意:古代只有天子可以祭天。

祭地祗:主要包括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

祭人鬼:主要包括祭先王、先祖,祭祀必须在宗庙之中。

二、五礼之凶礼凶礼,是用于吊慰的礼仪活动。

凶礼主要包括:丧葬礼:对死者表示哀痛与哀悼之情的礼仪。

荒礼:遇到饥荒年或瘟疫流行时,统治阶层表达体察灾情、与民同苦之意的礼仪。

吊礼:当他国或他人遭受自然灾害后,统治阶层派人慰问的礼仪。

恤礼:邻国遭乱时,统治者派人慰问的礼仪。

袷礼:当他国遭敌人袭击而残破后,同盟诸侯筹集财物予以援助的礼仪。

凶礼多指丧葬、持服、谥号等礼仪,现多指不吉利之事发生后所用礼仪。

三、五礼之宾礼宾礼,具体来讲,是诸侯朝见天子及诸侯间相互拜访时的礼仪。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宾礼亲邦。

”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朝贡或宴请诸侯(使者)等。

由于宾礼以天子为主,视诸侯为宾,因来宾身份、时间、目的的不同而又各有称呼,如朝、觐、宗、遇、会、同、问、视等。

古代宾礼的主要意义是维护邦交,而随着“邦国”的不复存在,宾礼的意义也有所改变。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礼(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礼是指什么)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礼(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礼是指什么)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礼(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礼是指什么)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礼,以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礼是指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三礼是指2、“三礼”是什么3、什么是三礼五礼?什么是三纲五常?4、“三礼”是哪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三礼是指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三礼是指《周礼》、《仪礼》、《礼记》。

“三礼”是指《周礼》、《仪礼》、《礼记》这三本书,是儒家有关“礼”的三部经典。

《周礼》又叫《周官》,是“三礼”之首,这部书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取舍汇编而成。

所以它主要是周公在西周初年颁布的一些政治规章制度,从政治角度考察我们国家制度的一些根本办法,这就是《周礼》,这是国家制度。

《仪礼》主要是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的儒家学者为解释说明《仪礼》而写的文章选集。

另外在民间,对于百姓生活规范的礼书就是《仪礼》,举个例子来说,为什么上课之前老师要带大家做活动?听课的时候老师站起来注视着学生,学生给老师一个目光上的回应,老师就有精气神,学生如果昏昏欲睡,老师讲起课来有气无力了。

听课有几个最好的方式,点头、微笑、鼓掌。

所以你一点头、微笑、鼓掌,教师的情绪就上来了,这就是礼,这就是仪规。

“三礼”是什么“三礼”是指仪礼、周礼、礼记。

内容:《周礼》这部书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修改汇编而成。

《周礼》共分六篇,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其中,“冬官”一篇早已遗失,西汉时将“考工记”,称为“冬官考工记”。

《仪礼》一书的内容主要是冠、昏、丧、祭、朝、聘、燕享等等典礼的详细仪式,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提倡一种有等差的人伦礼仪,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与血缘关系,而且对后世社会组织、文化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三礼-中国传统礼仪

三礼-中国传统礼仪

三礼-中国传统礼仪三礼:1、祭祀天、地、宗庙之礼,;2、仪礼、周礼、礼记三礼者,《周礼》、《仪礼》、《礼记》是也。

昔人谓《周礼》、《仪礼》均系周公所作,《礼记》则系汉戴德(人称大戴)、戴圣(人称小戴)叔侄所删记也。

按汉何休疑《周礼》作于六国之时,宋儒亦多疑之。

惟刘歆、郑玄信为周公致太平之书,但亦有谓为刘歆伪造者。

清方苞《周官义》已开其端,近人康有为为《新学伪经考》,则亦言为歆伪造无疑也。

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汉世初出,因与《尚书·周官篇》相混,改为《周官经》。

西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故有《周礼》之名。

这部书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取舍汇编而成。

《周礼》共分六篇,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其中,“冬官”一篇早已散佚,西汉时补以“考工记”,称为“冬官考工记”。

全书共分四十二卷。

关于《周礼》的作者,众说纷纭。

基本上可分两大类:第一类认为是周公旦所作,肯定此书的价值,称之为“周公致太平之迹”、“太平经国之书”。

但也有人认为虽为周公所作,但未曾付诸实行或局部为后人添入。

第二类认为非周公所作,认为是西汉晚期刘歆校书时,加以整理补充而伪造成书,或与王莽合作窜改,以致对此书的价值持否定态度。

还有人认为既不是周公所作,又不是刘歆窜改,而是出于他人之手,作者可能是一人,也可能是许多人。

时间为西周初,晚至西汉之末。

近代学者根据考古出土文物的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考该书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基本上可以断定为战国时代的作品。

《周礼》是记载古代设官分职的政典,共记载了王室大小官377名,并详列各官的职权。

书中保存了不少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史料,如井田制、分封制以及秦汉的五刑、田制、乐舞等。

还记载了人民对国家的义务,包括纳税、负担力役、兵役,每家一兵,不仅战时要作战,而且每年要进行四次军事演习等。

此外,还有农业、工艺、礼俗等方面的史料。

三礼五经解读

三礼五经解读

三礼五经解读在中国古代,三礼指的是儒家所谓的“礼、乐、射”,五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

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三礼五经”的含义,并解读它们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首先,三礼是指礼、乐、射三种传统礼仪。

礼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乐指的是音乐、舞蹈等娱乐活动,射则是一种射箭技巧。

在中国古代,这三种礼仪都被视为重要的社交礼节和文化传统。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社交的文化信仰。

在这些礼仪中,尤其是“礼”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规范,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五经指的是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和春秋。

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重要和广泛流传的文献。

易经是一本预测未来和制定策略的书籍,书经是指古代文献,诗经指古代诗歌,礼记则是有关礼仪习俗的文献,春秋则是纪事批评的史书。

这些文献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哲学和社会制度具有重要影响。

它们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根基和灵魂。

“三礼五经”的理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影响。

它代表了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展示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渊源。

在今天,它们的影响依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

许多人仍然遵循着古代礼仪和习惯,研究着古代文献以寻找灵感和指引。

中华文化的传承也得益于这些传统,使得中国古代文化能够在时间的长河中流传下来。

总之,“三礼五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传统。

它们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我们当代人而言,了解和尊重这些传统,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简述三礼及其主要内容

简述三礼及其主要内容

简述三礼及其主要内容
三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仪制度,包括了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大礼、小礼和朝廷礼仪。

大礼是指皇帝的婚丧礼仪。

皇帝的婚礼,以及亲属的婚丧嫁娶,都需要按照一定的礼仪进行。

在大礼中,有一些重要的仪式,比如皇帝的婚礼需要进行三次拜堂,三次拜堂之后,新娘才能正式入主皇宫。

而皇帝的葬礼也是非常庄重的,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包括丧车的摆放、守灵的仪式等等。

小礼是指官员和百姓的日常礼仪。

在古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比如见面时要行礼,进餐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坐席,还有一些特定场合的礼仪,比如宴会、祭祀等等。

这些小礼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体现尊重和谦虚的精神。

朝廷礼仪是指皇帝和官员在朝廷中的礼仪。

在古代,朝廷是权力的中心,皇帝和官员的一举一动都需要符合一定的礼仪规范。

比如皇帝的每一次出巡,都需要进行盛大的仪式,官员在朝廷中的行动也需要按照一定的规矩进行,不能随意行事。

朝廷礼仪的目的是维护权威和秩序,展示皇帝和官员的威严和尊贵。

总的来说,三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仪制度,包括大礼、小礼和朝廷礼仪。

它们分别涉及到皇帝的婚丧礼仪、官员和百姓的日常礼仪,
以及皇帝和官员在朝廷中的礼仪。

这些礼仪规范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展示权威和尊贵。

三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礼-中国传统礼仪

三礼-中国传统礼仪

三礼-中国传统礼仪三礼:1、祭祀天、地、宗庙之礼,;2、仪礼、周礼、礼记三礼者,《周礼》、《仪礼》、《礼记》是也。

昔人谓《周礼》、《仪礼》均系周公所作,《礼记》则系汉戴德(人称大戴)、戴圣(人称小戴)叔侄所删记也。

按汉何休疑《周礼》作于六国之时,宋儒亦多疑之。

惟刘歆、郑玄信为周公致太平之书,但亦有谓为刘歆伪造者。

清方苞《周官义》已开其端,近人康有为为《新学伪经考》,则亦言为歆伪造无疑也。

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汉世初出,因与《尚书·周官篇》相混,改为《周官经》。

西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故有《周礼》之名。

这部书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取舍汇编而成。

《周礼》共分六篇,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其中,“冬官”一篇早已散佚,西汉时补以“考工记”,称为“冬官考工记”。

全书共分四十二卷。

关于《周礼》的作者,众说纷纭。

基本上可分两大类:第一类认为是周公旦所作,肯定此书的价值,称之为“周公致太平之迹”、“太平经国之书”。

但也有人认为虽为周公所作,但未曾付诸实行或局部为后人添入。

第二类认为非周公所作,认为是西汉晚期刘歆校书时,加以整理补充而伪造成书,或与王莽合作窜改,以致对此书的价值持否定态度。

还有人认为既不是周公所作,又不是刘歆窜改,而是出于他人之手,作者可能是一人,也可能是许多人。

时间为西周初,晚至西汉之末。

近代学者根据考古出土文物的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考该书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基本上可以断定为战国时代的作品。

《周礼》是记载古代设官分职的政典,共记载了王室大小官377名,并详列各官的职权。

书中保存了不少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史料,如井田制、分封制以及秦汉的五刑、田制、乐舞等。

还记载了人民对国家的义务,包括纳税、负担力役、兵役,每家一兵,不仅战时要作战,而且每年要进行四次军事演习等。

此外,还有农业、工艺、礼俗等方面的史料。

古代礼俗

古代礼俗
臣相见之礼:下级见上级,按职官分别行礼;途中相见,下级
“敛马侧立”等候上级通过,或“回避”分路而行;同级相见,
拜礼;下级参拜上级,上级官员要答拜,如品级相差较多,则
上级无须答拜。明代官员之间行揖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 拜礼;庶人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先施礼。清代王公相见, 宾主二跪六叩行礼;官员之间再拜行礼,庶人相见行揖礼。
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
役以保卫社稷疆土; 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 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与冠礼对应,古代女子15岁许嫁时要举行加笄礼仪式 4、宾射之礼 周人射礼有四种:大射、宾射、燕射、乡射。 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 燕射是天子与群臣燕息之时举行的射礼; 乡(飨)射是地方官为荐举贤能之士而举行的射礼。
自南宋后的几朝皇帝把封禅与郊祀合二为一,明成祖于永乐十
八年(1420年)在北京南郊建天地坛,合祭天地。嘉靖年间, 又将天地分祭。在北郊建方泽坛(即地坛)祭地,把南郊建的 圆丘改名为天坛,专门祭天祈谷。清朝时也在天坛祭天祈谷。 清朝后期,礼制禁防松弛,民间逐渐产生祭天的习俗,后祭天 渐以一种平实的面目出现在民间。
(四)军礼:军队征战、操练之礼 “大师之礼”,指召集整顿军队出师之礼; “大均之礼”,指校正户口,调节赋役征收之礼;
“大田之礼”,指检阅车马人众,定期狩猎之礼;
“大役之礼”,指营建土木工程之礼; “大封之礼”,指整修道路、疆界、沟渠之礼。 1、征战之礼 出征:有天子亲征和命将出征两种。天子亲征前,要举行祭祀
随着宋明理学的兴起,对女性贞节要求越来越强,由女性 主动提出离婚和再嫁就越来越不为社会的所容。明太祖朱元
璋曾下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亡夫守制,五十以前不改节

中国的礼仪文化传统礼仪

中国的礼仪文化传统礼仪

中国的礼仪文化传统礼仪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那么你们知道中国的礼仪文化是怎么样的吗?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的礼仪文化中国的礼仪文化,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中国的礼仪文化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五礼的内容相当广泛,从反映人与天、地、鬼神关系的祭祀之礼,到体现人际关系的家族、亲友、君臣上下之间的交际之礼;从表现人生历程的冠、婚、丧、葬诸礼,到人与人之间在喜庆、灾祸、丧葬时表示的庆祝、凭吊、慰问、抚恤之礼,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的尚礼精神。

吉礼居五礼之手,它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其主要内容可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祭天神,即祀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

第二是祭地祗,即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等。

第三是祭人鬼,主要为春夏秋冬享祭先王、先祖。

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

它的主要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区礼,以吊礼哀祸灾,以桧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其中,丧礼是对各种不同关系的人之死亡,通过规定时间的服丧过程来表达不同程度的北上;荒礼是对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受到饥馑疫疠的不幸遭遇,国王与群臣都采取减膳、停止娱乐等措施来表示同情;吊礼是对同盟国或挚遇有死丧或水火灾祸而进行吊唁慰问的一种礼节。

这三种礼节各级贵族都可举行。

桧礼是同盟国中某国被敌国侵犯,城乡残破,盟主国应会合诸国,筹集财货,偿其所失;恤礼是某国遭受外侮或内乱,其邻国应给予援助和支持。

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它主要包括朝、宗、觐、遇、会、同、问、视八项。

军礼时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军礼主要有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

大师之礼是军队征伐的仪礼;大均之礼是王者和诸侯在均土地、征赋税时举行军事检阅,以安抚民众;大田之礼是天子的定期狩猎,以练习战阵,检阅军马;大役之礼是国家兴办的筑城邑、建宫殿、开河、造堤等大规模土木工程时的队伍检阅;大封之礼是勘定国与国,私家封地与封地间的疆界、树立界碑的一种活动。

浅谈中国古代礼仪

浅谈中国古代礼仪

浅谈中国古代礼仪本文是关于浅谈中国古代礼仪,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浅谈中国古代礼仪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

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

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

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

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

古代五礼制度

古代五礼制度

古代五礼制度
古代五礼制度指的是中国古代礼制中的五大礼仪制度,包括:
1. 出生礼:指新生婴儿出生时,家长举行的仪式,也叫“诞生礼”。

在这个仪式中,会请师傅写下婴儿的生辰八字,并安排好宝宝的名字。

2. 冠礼:指男性到了二十岁成年的时候,必须进行的仪式。

在这个仪式中,男子会在家人、师傅的陪同下赴官府接受官方册封,用帽子或冠子表示成为一个成年人。

3. 婚礼:指男女成婚时所进行的仪式,在这个仪式中,男女双方家长和亲友会齐聚一堂,进行祭祀、婚约和拜堂等一系列仪式。

4. 葬礼:指人死后进行的仪式,也称“祭祀礼”。

在这个仪式中,家人、亲友、官员以及各种社会组织会到场来祭祀逝者,并举行葬礼。

5. 封禅礼:指皇帝在登位之后,会举行的祭祀天地的仪式。

在这个仪式中,皇帝会奉天子之尊,上天下地拜祭,以示天地之至尊。

简述五礼的内容

简述五礼的内容

简述五礼的内容五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核心之一。

五礼包括了封、娶、丧、冠、及庙祭五个方面的礼仪,下面我将分别简述五礼的内容。

首先是封礼,封礼是指封建社会中的君主封爵制度。

封爵是君主对功勋卓著的臣民的一种表彰和奖励,也是维系统治秩序的一种方式。

封礼主要包括封爵、册封仪式和封爵礼仪等内容,其中册封仪式包括朝见君主、听封诏、拜谢封爵等环节。

其次是娶礼,娶礼是指男女结婚的仪式。

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娶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包括了聘礼、过门礼、迎亲礼、拜堂礼、敬茶礼等多个环节。

娶礼的内容丰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娶礼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体现了尊重长辈、敬重祖先、重视家庭和谐的价值观念。

第三是丧礼,丧礼是指对逝者进行的吊唁和送葬的仪式。

丧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是对逝者的最后一次敬意和告别。

丧礼包括守灵、厚葬、吊丧等环节,丧礼的举行要依据丧主身份、丧主的亲缘关系、丧主的财富状况和地区习俗等因素来确定。

第四是冠礼,冠礼是指男子成年后举行的成人礼仪。

冠礼是中国古代礼制中的重要仪式,它标志着一个男子正式成年,具备了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资格和责任。

冠礼的内容包括了冠带、冠礼仪式、冠礼礼仪等,冠礼的举行对于培养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是庙祭礼,庙祭礼是指对祖先和神灵进行的祭祀仪式。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祖先崇拜和神灵信仰,庙祭礼是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和感恩之情的一种方式。

庙祭礼的内容包括了祭祀的场所、祭祀的对象、祭祀的祭品和祭祀的礼仪等。

庙祭礼的举行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家族的血脉和精神。

综上所述,五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包括封、娶、丧、冠、及庙祭五个方面的礼仪。

五礼的内容丰富多样,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家庭和谐、尊重祖先和神灵的价值观念。

五礼的传承和发扬,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传承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指

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指

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指中国古代的国家礼仪制度包括五礼,即冠礼、婚礼、丧礼、朝贺礼和会盟礼。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五礼。

1.冠礼:冠礼是指古代中国的成人仪式,也称为“及笄礼”或“冠笄礼”。

在古代中国,男子到了20岁,女子到了15岁时,受到这一重要仪式的庆贺。

冠礼以正式冠戴来纪念成年。

冠礼非常庄重,一般包括家族祭祀、家人祝贺、官府颁发冠帽和名册等步骤。

2.婚礼:婚礼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仪式,又称为“联姻礼”。

在这一仪式中,男女双方的家庭通过筹办婚礼来宣示他们的联姻。

古代中国的婚礼通常包括聘礼、纳采、娶嫁、新婚之夜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礼仪规范,例如聘礼财物的准备和送亲等。

3.丧礼:丧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哀悼仪式,也称为“丧葬礼”。

在古代中国,人们认为丧礼是对逝者的最后尊重。

丧礼包括各种仪式,如停工、停学、改穿丧服、启灵、下葬等。

丧礼的规模和庄严程度与逝者的身份、地位和家庭财富有关,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生死问题的看法。

4.朝贺礼:朝贺礼是指官员进行朝觐的仪式。

在古代中国,朝贺礼被视为官员职责的一部分,用来表达对君王的忠诚和纪念。

朝贺礼的具体程序包括整装出列、三跪九叩、上奏进献、请安、确认任务等。

朝贺礼的形式和礼仪规范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其基本目的是向君王表示尊敬。

5.会盟礼:会盟礼是古代中国各国之间进行盟约的仪式。

在会盟礼中,各国国君和官员出席,通过交换礼仪来确认盟约。

会盟礼通常包括庆贺活动、祭祀仪式、宴会招待等环节。

会盟礼的目的是加强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共同抵御外敌或解决领土争端。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国家礼仪制度包括冠礼、婚礼、丧礼、朝贺礼和会盟礼。

这些礼仪既是对重要事件或转折点的庆祝和纪念,也是表示尊重、忠诚和友好的方式。

这些礼仪规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彰显尊严和礼貌,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有所变化。

中国传统礼仪(三礼、五礼)

中国传统礼仪(三礼、五礼)

凶礼:荒礼
国内发生自然灾害,诸如饥荒、 瘟疫等变故,国家所应采取的救 灾措施。当时所采取的有关做法 包括救济、薄征、缓刑、减力役、 开放禁区让百姓采集捕捞等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凶礼:吊礼
对遭受水旱灾害、地震、日食、 月食等灾害地区表示哀吊和慰问, 在这个时候往往会举行祈禳活动,
以求除祟去祸。
凶礼:襘礼
(音贵)别国遭受侵略或动乱造 成重大损失时,与之结盟的国家 要派出使臣,筹集物资去救助。
01
唐 韩愈 《送 陈密序》: “今将易其业 而《三礼》是 习,愿先生之 张之也。”
02
清 方文 《 赠顾匠先兄 弟》诗: “束发受《 三礼》,文 辞何瑰奇!”
三礼:丧礼、 葬礼、祭礼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
六·三礼》:“杨太史用宾 《致知小语》云:《周礼》、 《仪礼》、《大戴礼》,曰 《三礼》;丧礼、葬礼、祭 礼,亦曰三礼;天神、人鬼、 地祇,亦曰三礼。”
五礼
中国古代礼仪总称
吉礼:祭祀之事 凶礼:丧葬之事 军礼:军旅之事 宾礼:宾客之事 嘉礼:冠婚之事
吉礼
即祭祀天神、地祇、人鬼 等的礼仪活动。 如郊天、大雩、大享明堂、 祭日月、大蜡、祭社稷、 祭山川、籍田、先蚕、祭 天子宗庙、袼禘、功臣配 享、上陵、释奠、祀先代 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禅、 祭高禖(méi)等。历代 兴革不一,但极为统治阶 级所重视。
三礼:古祭天、 地、宗庙之礼
《尚书·舜典》:“帝曰: ‘咨!四岳,有能典朕三 礼?’” 孔传:“三礼,天、 地、人之礼。”
《史记·五帝本纪》:“嗟! 四岳,有能典朕三礼?”
《隋书·礼仪志序》:“唐虞 之世,祭天之属为天礼,祭地 之属为地礼,祭宗庙之属为人 礼。”

中国五大传统礼仪

中国五大传统礼仪

中国五大传统礼仪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

这里的“礼”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

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礼仪择要介绍: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二、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三、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礼:祭人鬼
祭祀人鬼,主要是对祖先的祭祀。 祭必于庙,《礼记·王制》记载: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 庙合而为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 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五。大夫三庙, 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三。 士一庙。庶人祭于寝。」昭、穆是 指宗庙的排列次序,各个庙都向南, 昭庙在左,穆庙在右,依次排列。
凶礼:恤礼
对遭受不幸的国家表示慰问、抚 恤的礼仪。
凶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 伯……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 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 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宾礼
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 客的礼仪活动。 如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 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 侯、天子受诸侯国使者表币贡 物、宴诸侯或诸侯使者。此外, 内个王公以下直至士人相见礼 仪,也属宾礼。
宾礼
《清史稿·礼志二》:“宾礼:藩国 通礼,山海诸国朝贡礼,敕封藩服礼, 外国公使觐见礼,内外王公相见礼, 京官相见礼,直省官相见礼,士庶相 见礼。”
军礼
即国家有关军事方面的礼仪活动。 如《周礼》所举大师(召集和整顿 军队)、大均(校正户口,调节赋 征)、大田(检阅车马人众,亲行 田猎)、大役(因建筑城邑征集徒 役)、大封(整修疆界、道路、沟 渠),以及《开元礼》的告太庙、 命将、出师、宣露布、大射、马祭、 大傩等。
吉礼
《通典·礼六六》:“大唐开元年 之制五礼,其仪百五十有二。一曰 吉礼,其仪五十有五:一,冬至祀 昊天于圆丘;二,正月上辛祈谷于 圆丘;三,孟夏雩祀于圆丘;四, 季秋大享于明堂;五,立春祀青帝 于东郊……五十五,王公以下拜扫、 寒食拜扫。”
吉礼
主要内容有: 1. 祀天神:昊天上帝;祀 日月星辰;祀司中、司 命、雨师。 2. 祭地祗:祭社稷、五帝、 五岳;祭山林川泽;祭 四方百物,即诸小神。 3. 祭人鬼:祭先王、先祖; 禘祭先王、先祖;春祠、 秋尝、享祭先王、先祖。
唐 韩愈 《送 陈密序》: “今将易其业 而《三礼》是 习,愿先生之 张之也。”
01
02
清 方文 《 赠顾匠先兄 弟》诗: “束发受《 三礼》,文 辞何瑰奇!”
三礼:丧礼、 葬礼、祭礼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 艺六·三礼》:“杨太史用 宾《致知小语》云:《周 礼》、《仪礼》、《大戴 礼》,曰《三礼》;丧礼、 葬礼、祭礼,亦曰三礼;天 神、人鬼、地祇,亦曰三 礼。”
嘉礼
《清史稿·礼志六三》:“二曰嘉礼。 属于天子者,曰朝会、燕飨、册命、经 筵诸典。行于庶人者,曰乡饮酒礼。而 婚嫁之礼,则上与下同也。”
Hale Waihona Puke 《尚书·舜典》:“帝曰: ‘咨!四岳,有能典朕三 礼?’” 孔传:“三礼,天、 地、人之礼。”
三礼:古祭天、 地、宗庙之礼
《史记·五帝本纪》:“嗟! 四岳,有能典朕三礼?”
《隋书·礼仪志序》:“唐虞 之世,祭天之属为天礼,祭地 之属为地礼,祭宗庙之属为人 礼。”
三礼:儒家经典 《周礼》、《仪 礼》、《礼记》 的合称
指用于吊慰家国忧 患方面的礼仪活动。 后多特指丧葬、持 服、谥号等礼仪。
凶礼
凶礼:丧礼
与自己有着不同关系的人死亡之后,自 己按照名分服丧的礼节。 一为丧礼,即死者临终直到下葬之前的 一系列仪式; 二为葬礼,即下葬过程中的各种仪式; 三为祭礼,是指下葬之后所举行的一些 仪式。 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去世都有不同的 称呼。《礼记·曲礼下》就记载,天子 死了叫做崩,诸侯死了叫做薨,“大夫 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嘉礼
即国家具有喜庆意义及一部分用于亲近人际关系、 联络感情的礼仪活动。如君主登基、册皇太子、策 拜王侯、节日受朝贺、天子纳后妃、太子纳妃、公 侯大夫士婚礼、冠礼、宴飨、乡饮酒等。有时特指 婚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 伯……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 族兄弟,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 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 宾客,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
吉礼:祀天神
祀天神时,只能由天子来祭祀,受祀的 天神不仅多,而且有尊卑之别。 1. 第一等为昊天上帝,或称天皇大帝、 百神之君等。天子选择在冬至这天, 阴尽阳生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圆形 的祭天之坛(阴阳五行中南方为阳 位),祀昊天上帝。 2. 第二等为祀日月星辰。日月为天之明, 星辰指「五纬」(金、木、水、火、 土五行)以及十二辰和二十八星宿, 即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 3. 第三等祀除第二等之外,凡是职所有 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如司中、司命、 风师、雨师等。
吉礼:祭祀之事 凶礼:丧葬之事
五礼
中国古代礼仪总称
军礼:军旅之事 宾礼:宾客之事 嘉礼:冠婚之事
吉礼
即祭祀天神、地祇、人鬼 等的礼仪活动。 如郊天、大雩、大享明堂、 祭日月、大蜡、祭社稷、 祭山川、籍田、先蚕、祭 天子宗庙、袼禘、功臣配 享、上陵、释奠、祀先代 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禅、 祭高禖(méi)等。历代 兴革不一,但极为统治阶 级所重视。
凶礼:荒礼
国内发生自然灾害,诸如饥荒、 瘟疫等变故,国家所应采取的救 灾措施。当时所采取的有关做法 包括救济、薄征、缓刑、减力役、 开放禁区让百姓采集捕捞等等。
凶礼:吊礼
对遭受水旱灾害、地震、日食、 月食等灾害地区表示哀吊和慰问, 在这个时候往往会举行祈禳活动, 以求除祟去祸。
凶礼:襘礼
(音贵)别国遭受侵略或动乱造 成重大损失时,与之结盟的国家 要派出使臣,筹集物资去救助。
中国传统礼仪
辨析:礼和仪
• 礼,履也。所以事 神致福也。 • 仪,度也。度、法 制也。
何谓礼?
子大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 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 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 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 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 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吉礼:祭地祗
“示”通“祇”。地祇,地神。 祭地示时,也依照尊卑分为三等。 1. 第一等为社稷、五祀、五岳。社为 土地,稷为百谷之主;五祀在此为 五行之神;五岳为东岳泰山、南岳 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 嵩山,此五山被认为是天下五方的 镇山。 2. 第二等为山林、川泽。还包括社稷、 城隍、四方山川、五祀、六宗等, 主要祭祀四方的大河、大山。 3. 第三等是四方百物。所谓四方百物 指的是,掌管四方百物的各种小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