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学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案新人教版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案新人教版
2. 拓展建议:
要求学生阅读《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中与《渔家傲·秋思》同期的诗词作品,了解古代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
要求学生阅读《中国文学家传记》中有关古代词人的传记,了解他们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思想。
要求学生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了解词牌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以及如何鉴赏古代诗词。
课堂上,教师可结合《渔家傲·秋思》的教学,引入其他同期的诗词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渔家傲·秋思》的艺术特色。
2. 拓展要求:
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两首古代诗词进行深入阅读,尝试分析其意境、情感和创作背景。
鼓励学生尝试写一首以“秋”为主题的诗词,运用所学的词牌知识和创作技巧。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国文学家传记》了解至少两位古代词人的生平,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与《渔家傲·秋思》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并在课堂上进行简要介绍。
- 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词牌特点等基础知识点。
-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诗词中的意境、情感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 案例研究法:分析古代词人的生活背景,让学生深入了解词人的生活状态。
- 项目导向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篇关于《渔家傲·秋思》的赏析文章。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2. 诗词的情感抒发:诗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需要学生准确把握。
解决办法:
1. 对于重点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秋天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境。
2. 对于难点内容,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词人的生活背景,同时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词情感。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拓展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四首经典的古代词作品。

这些词作品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能反映出古代社会的风貌和词人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四首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了解古代文化,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古词,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理解词中的难点词语,掌握词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词的背景,学生能够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四首词,学生能够感受词人的情感,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理解词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2.难点:理解词中的难点词语,把握词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的背景和词人的创作风格。

2.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词中的难点问题。

3.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四首词的全文、词人的简介、词的注释和译文等。

2.教师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例如:“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词四首》。

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受人们喜爱。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四首词,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四首词的全文,并引导学生关注词的标题、作者、注释等信息。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预习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预习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预习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12《词四首》
【预习目标】
1.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四首词。

2.领会词的韵律美和境界美。

3.掌握作者在作品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预习过程】
1.频频朗读这四首词,最好可以背下来。

2.联合课下讲解,初步理解这四首词。

3.收集相关作者、作品的状况。

4.朗诵《渔家傲 ?秋思》谈谈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归纳。

5.《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写出了作者的一个“狂”字,这些“狂”态表此刻哪些方面?
6.《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作者为何要“醉”?词人挑灯看剑,在梦中回到连营表现了什么?
7.熟读《满江红》,请分别归纳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8.我的预习收获和迷惑。

收获:
迷惑:。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教案第12课词四首【教学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3.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

4.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渔家傲·秋思》【情境导入】同学们,婉约词比起豪放词来,则如小桥流水之于大江东去,如杨柳依依之于青松劲直,如曲径通幽之于通天大道,如和风细雨之于暴风骤雨。

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豪放词风。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全词内容1.学生朗读这首词,概述全词大意。

明确: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塞所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

2.教师提问: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了什么?明确: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下阕抒发征人的思乡之情。

二、深入探究——写景抒情1.在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以“我看到了一幅图”的形式回答。

明确:落日归雁长烟落日孤城落日归雁孤城将士戍边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3.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悲凉寂寞孤独思乡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首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5.教师小结:三、拓展延伸——边塞诗句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写出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明确: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教案语文词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1. 能够正确理解词意,能够把握词的含义;2. 能够正确运用词汇,并能够灵活运用;3. 能够准确拼写词汇,并能够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1. 板书:把要研究的词汇写在黑板上,帮助学生记忆;2. 讲解:对词汇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3. 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词汇的理解,掌握词汇的用法;4. 总结: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把握词汇的意义,熟练掌握词汇的用法。

四、教学建议:1. 注意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在讲解的过程中,多加讲解,多加练,以加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2. 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开展思维活动,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3. 在总结的过程中,多开展朗读、拼写等活动,以加强学生对词汇的掌握。

五、词汇:1. 惊蛰:指每年春天的第一个节气,也就是三月的第三个节气;2. 春暖花开:指春天的景色,花儿开放,大地活力充沛;3. 桃花潭水深千尺:桃花潭水深,桃花从底深处伸展出去,犹如千尺深渊;4. 不及汪伦送我情:指王维有诗《送别》,讲述了他与朋友分离时,思念、惋惜以及对朋友对离别的深情。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教学板书——讲解——实践——总结”的教学模式,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词汇的意义,并能够更好的掌握词汇的用法。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教学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使得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练,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词汇的掌握。

今后,我会继续加强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词汇的意义,并能够更好的掌握词汇的用法。

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1、2课时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1、2课时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1、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选入了九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这一单元的词分别是《浪淘沙·北戴河》、《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乌衣巷》和《江南逢李龟年》。

这些词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单元的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词,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可能对学生来说还有些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词的特点,帮助他们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适当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词的基本特点,能够阅读和理解词的内容;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词四首》,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词四首》,让学生感受古代词人的情感世界,理解他们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的独特感悟,从而丰富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 教学重难点1.词的特点和分类;2.词的语言表达和意境创造;3.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

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词的内容;通过分析具体的词例,使学生掌握词的特点;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补充;2.准备词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听到标准的朗读;3.准备与词相关的美景图片,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词中所描绘的美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如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美。

然后,简要介绍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将《词四首》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初步阅读,了解每首词的作者、创作背景等信息。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导学案

12 《词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婉约派和豪放派的风格特征及代表作家作表作品;2、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生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通过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综合的能力。

3、感悟作品内涵,领会词作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爱国情。

学习重难点:重点:1、准确背诵词作,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2、归纳比较不同词作的区别,感悟婉约和豪放派的词风。

难点:准确默写,理解运用。

学习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范仲淹:(朝代)家、家,他有“”的旷达胸襟和“”的政治抱负。

他的代表作《岳阳楼记》,写于他被贬谪的1046年,而就在他被贬谪的前4年(1040年),他还在塞外征战。

2、《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我们在初二学过他的一文一词,分别是,。

3、给加点字注音千嶂.里()燕.然未勒()羌.管()擎.苍()貂.()裘.()鬓.微霜()千骑.()酒酣.()何妨.()谴.冯唐()二、理解、赏析(一)《渔家傲》1、词中“”字直接点明了季节,“”四字间接点明了季节,紧扣题目。

2、上阕写景,突出了“异“字。

在词中,风景异的具体表现有:⑴;⑵;⑶;(4)写出了边塞的景色。

3、由“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句,你容易想起王维《使至塞上》的,诗句;从“浊酒一杯家万里”你想起了《苏幕遮》中“明月楼高休独倚, , 句。

所以,从环境描写和内容上看,整首词意境开阔,苍凉悲壮。

4、上阕描绘边塞苍凉又壮阔的景象,隐隐透出边城严峻的军事形势,下阕抒情,抒发了怎样的情?5、由上题推断,全词的主旨句是:,。

“,”抒发了守边将士壮志难酬、思念家乡的情感。

6、请找出使用典故的句子,并说说典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二)《江城子》1、上阕叙事,记叙了的壮观场面。

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体现在哪些地方?3、下阕抒情,抒发的爱国之情。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12《词四首》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12《词四首》导学案

12《词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意,熟读成诵,体会词音韵和节奏上的美感;3、领会词中运用典故修辞,理解每篇词的情感内涵和感情基调;2、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体会诗与词的不同之处。

【学习重点】:领会词中运用典故修辞,理解每篇词的情感内涵和感情基调【教学难点】: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体会诗与词的不同之处。

【学习课时】四课时学习资料:词: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1)发展词于宋代达到顶峰后,在元明时代衰落了三百多年后,在清代重新进入发展状态。

词是晚唐民间新兴的一种歌诗,即唱辞。

在晚唐,西域的胡乐,特别是龟兹乐,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家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

燕乐曲调繁多,有舞曲,也有歌曲。

歌曲的歌辞,就是后来词的鼻祖,当时叫做“曲子词”。

流行于初盛唐期间的民间词,是词的萌芽阶段。

盛唐文人所写的曲子词基本上都是整齐的五言、七言形式,个别为长短句。

到中唐,文人开始认真地倚声填词。

元和年间后,文人填词逐渐增多,词正式成为一体。

温庭筠之后,写词的文人越来越多。

到五代十国时期,倚声填词更蔚然成风。

词入宋,发展到鼎盛状态,成为一种完全独立并与诗体相抗衡的文学形式。

文学史上,词以宋称,体现了宋词作为一代文学的重要地位。

元词上承两宋的余绪,虽成就难以继盛,但出现了许多词人,其中也不乏名篇佳作。

明代词依然处于衰微之中。

不过,词坛上也出现了有一定影响的词人,留下了一些较好的作品。

词经历元、明的衰落,到清代重新繁荣,这种变化与时代风气的变化密切相关。

(2)种类: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①小令(58 字以内);②中调(59 字~90 字)③长调(91 字以上)。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词四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词四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二课词四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古典诗词”。

《词四首》包含了四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词作品,分别是晏殊的《浣溪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

这些词作品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情感,通过学习这些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同时也能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典诗词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然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并通过适当的例子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作品。

2.能够理解四首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赏析。

3.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4.能够运用所学的词知识,创作自己的词作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首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赏析。

2.难点:对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2.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词作品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3.实践法:通过创作自己的词作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准备好《词四首》的课文,包括原文和注释。

2.多媒体:准备好相关的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材料,用于辅助教学。

3.作业: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然后导入本课的主题《词四首》。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四首词作品,让学生初步感知和朗读,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解释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初中九年级下册词四首教案

初中九年级下册词四首教案

初中九年级下册词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受诗词的音乐美,体会词句的绘画美,领悟词的意境美。

2、情感与价值: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3、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整体感知,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诗词的音乐美,体会词句的绘画美,领悟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领悟词的意境美,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图片导入:展示四首词的插图,让学生对词中的景物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咏物的诗词?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四首词,读后交流对四首词的初步认识。

2、引导学生关注四首词的题目,讨论题目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词,从字、词、句、手法、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作者是如何咏物的。

2、小组代表发言,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词的内容。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首咏物词,谁能简单概括一下每首词的内容?2、让学生齐读四首词,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二、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每首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词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品词赏句1、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体会词句的绘画美。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布置1、熟读四首词,背诵《卜算子·咏梅》。

2、写一篇关于咏物词的短文,可以是心得体会,也可以是评论。

教学反思《词四首》教学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诗词的朗读、感悟,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在感悟中领悟诗词的意境美。

同时,设计了合作探究环节,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对咏物词的认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关注不够,今后需要在这方面加以改进。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词四首导学案附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词四首导学案附答案

姓名班别:第小组12.《词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婉约派、豪放派的风格及代表词人。

2.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3.能结合背景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重点4.理解并掌握词中的重点词句。

难点知识链接1.简介“花间派”“婉约派”“豪放派”的风格及代表词人。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婉约派继承了晚唐五代花间派词风,主题多写风花雪月,男欢女爱和悲欢离愁,风格则清丽柔媚、委婉含蓄。

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但内容比较窄狭。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为秦观和李清照。

2.豪放派词作的特点是题材广阔、风格豪放。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

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代表词人为苏轼、辛弃疾等。

3.花间派诗风绮丽精巧,音律和谐,主导风格艳丽、精巧,语言工练。

温庭筠是唐代诗人,为“花间派”之鼻祖。

导学问题一生字词过关,熟读课文。

1.在课文中找出下面词语注上拼音。

聊发fà分麾huī挑灯tiǎo貂裘qiú的卢dí莽红尘mǎng千骑jì倾城qīng羌管qiāng鬓微霜bìn2.熟读课文,读读课文下的注释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千障:层峦叠嶂。

黄:指黄犬。

干骑:形容从骑之多。

鬓微霜:鬓角稍白。

会:终将。

八百里:指牛。

炙:烤肉。

翻:演奏。

沙场:战场。

霹雳:响雷,震雷。

拭:擦。

侬:我。

殊:很,甚。

列:属类,范围。

青衫湿:指因感叹无知音而落泪。

天狼:星名。

这里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聊:姑且,暂且。

苍:指苍鹰。

倾城:形容随观者很多。

雕弓:饰以彩绘的弓。

赋:写作。

麾下:军旗下面,指部下。

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乐器。

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军乐。

天下事:这里指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

了却:了结,完成。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2.2[教学设计]词四首(第2课时)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2.2[教学设计]词四首(第2课时)

第12课词四首(第2课时)教学目标1.诵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了解词在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结合作品,了解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3.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教学重点1.诵读时把握好语气语调,体会词在韵律、节奏上的美感,熟读成诵。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教学难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同为豪放词,一首悲壮伤感,一首激越怅惘,风格不同,试着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范仲淹的词深沉厚重,苏轼的词旷达疏狂。

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词,看看我们能品出怎样的不同。

新知探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或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辛弃疾的相关信息。

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并简单补充。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写作背景”的内容,并补充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诵读诗歌【活动内容】1.听《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范读音频,把握词调在句式、押韵上的特点,体会词的音韵之美。

2.反复诵读,读出节奏感、音韵美。

(1)学生听范读音频的时候,留意诗歌的节奏和生僻字的读音,把握好句式、押韵上的特点,比如,仄声韵的低沉,平声韵的悠扬,短句的明快,长句的婉转。

根据范读在课本上做标记。

(2)学生自由朗读,将词读通读顺,根据做出的标记,读出节奏感、音韵美。

【设计意图】提高诗歌朗读能力,为背诵打下基础,想象诗歌中描绘的雄壮景象,感受诗歌雄壮转悲壮的无奈。

三、诗歌赏析【活动内容】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教案1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教案1新人教版

12词四首教课目的1.背诵、默写四首词。

2.累积文学知识,理解词意,品尝词的语言风格,感知每首词的境界和思想感情。

3.培育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味。

要点难点教课要点感知每首词的境界和思想感情。

教课难点品尝词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 ( 《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新课导入宋朝,是词发展的全盛期间。

今日,我们来学习两首宋词,感觉词的魅力。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范仲淹 (989 — 1052) ,字希文,谥文正。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为政廉洁,体贴民情,刚正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邪诬谤,数度被贬。

他工于诗文,语言精练畅达。

其散文鲜亮刚健。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苏轼 (1037 — 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 ) 人。

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

其散文方面的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方面的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的成就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绘画方面的成就则是创始了湖州画派。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 》《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传世。

2.背景资料《渔家傲·秋思》:宋仁宗康定元年 (1040) ,宋与西夏交战,范仲淹被委任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境防卫重担。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期间。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神宗熙宁七年 (1074) ,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

这首词是次年冬季与同僚出城狩猎时所作。

3.知识链接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标记着宋朝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

因是和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始于汉,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

宋词以如花似锦、千姿百态的风采,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向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词四首》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词四首》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词四首》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四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词作品。

这些词作品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也有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感慨。

通过对这些词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不同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这些词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词这种文学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古代词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词的全面认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掌握四首词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词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词作品,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美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四首词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2.难点:深入理解词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词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词的文学特点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词的全面认识。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3.欣赏法:教师通过朗读、播放音乐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词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教案。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文,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音乐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词的学习氛围。

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你们对词有什么了解?”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12 词四首【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能力目标】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德育目标】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九年级语文《词四首》学案答案

九年级语文《词四首》学案答案

《词四首》学案答案(一)《渔家傲•秋思》1、C分析:“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大雁飞往衡阳,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2、D分析: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错误,这首词表达的思乡,建功立业的情怀。

3、D分析:“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4、B分析:"长烟落日孤城闭"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

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由此看来,虽同是写“烟”“落日”,但前者是哀景,后者是状景。

5、答:夕阳西下,在崇山峻岭之间,一座孤独的边塞小城紧紧地关闭着城门。

这句诗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6、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的愤懑之情。

(二)《江城子》1.宋苏轼子瞻东坡居士苏洵苏辙2.苏轼孙权苏轼3.B4.B5.C6.B7.出城打猎(出猎、打猎、狩猎);渴望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三)《破阵子》1、分析:B、“八百里”出自《世说新语》,描绘的是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的豪壮景象,烘托了军中将士的豪迈之气。

2、分析:B、“八百里”是指牛。

3、分析:D、引用的典故有“八百里分麾下炙”和“马作的卢飞快”。

其余不是。

“八百里分麾下炙”:在晋朝,王顗有头犍牛,比一般的牛都要来得大,王顗十分喜欢这头牛,给他取名“八百里驳”,意思是像五色神牛一样健壮的牛,有次和王济比射箭输了,王济把牛心挖出来烤了吃.作者借用了这个典故说明军中分与的牛很珍贵,何其奢豪。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学案12《词四首》教师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学案12《词四首》教师版

《词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渔家傲·秋思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

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

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是写人。

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

“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学案【新人教版】

12 词四首学习目标1.学会诵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情感。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感受诗歌意境,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悟作品内涵,体会作者情感,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4.引导学生感受中国诗歌文化的巨大魅力,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品质。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1.塞下:之地,这里指。

2.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3.边声: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4.千嶂:。

5.天狼:星名,这里喻指。

6.了却:。

7.可怜。

8.蛾眉:。

二、文学常识填空9.《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作者是(朝代)的,字,号,与和并称“三苏”。

他的词属于词派。

10.范仲淹,字,(朝代)著名的、,今传有《》。

11.辛弃疾,字,号,山东济南人。

(朝代)著名爱国词人。

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理解性默写12.由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词句:,。

13.《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14.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用来表达征人归心切,思乡迫,破敌功未成,把酒难释怀之意的句子是:,。

15.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1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而顺利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17.《满江红》(小住京华)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的句子是:?!四、理解诗词内涵18.《渔家傲·秋思》中,人为何不寐?其中蕴含着哪些情感?19.《江城子·密州出猎》上片中太守的形象怎样,他的特点是什么?20.请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四首【基础存盘】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列为“唐宋古文八大家”。

B.词是全盛于宋朝的一种文学样式,每首词都必须有词牌名和题目。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题目。

C.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他倡导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D.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千嶂.里(直立似屏障的山峰)B.射天狼..(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C.四面歌残终破楚..(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D.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的路程)3.理解性默写填空。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 ”两句,词人将忠君、爱国与功名紧密结合在一起,表达报效国家的赤子情怀。

(2)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 ”两句,既有故土之思,又有功业未建的焦虑。

(3)《江城子·密州出猎》中“, ”两句写词人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

(4)秋瑾《满江红》中“, ”最能表现词人推翻满清解放天下的凌云壮志。

【课内精读】阅读《词四首》,完成4~7题。

4.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5.简析《江城子·密州出猎》上片词中“狂”字的作用。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7.简要赏析秋瑾《满江红》中“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拓展迁移】渔翁①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②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③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本诗写于谪居永州期间。

②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③欸乃,摇橹声。

8.“渔翁”形象在诗中有何作用?9.前人评价本诗“有奇趣”“内蕴活脱,曲尽其妙”,对此任选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词四首》1.B(词是全盛于宋朝的一种文学样式,每首词都必须有词牌名,题目有无皆可。

)2.D(八百里:指牛)3.(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4)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4.示例: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噪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特异风光,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5.“狂”字统率全词,既是全词的线索,也是全词抒情的依据。

6.虚实结合,实写词人醉后灯下“看剑”,虚写“梦回”军营生活及点兵出征的场景。

7.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或本句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意,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8.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诗人又把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

因此,渔翁不断变换的举止行动和自然景色的无穷变幻便有了共同的时间依据,取得极为和谐的统一。

9.“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诗人抓住最有活力,最富生气的日出瞬间,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表现得比真实更为美好,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

自始至终表现渔翁和大自然的相契之情,不仅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同样体现着他对自由人生的渴求。

学法指导:怎样学好语文☆人生是一种体验,一种经历,一种探索,一种生活,而人生目标,则是一种自我的设定。

☆人生的目标在于追求,这种追求不仅是纵向的拓展,更是横向的探索。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目标,它不一定是鸿鹄大志,不一定撼天动地,但要有一个切实的规划,目标既定,就要朝着你的目标勇敢前进。

☆所有的成绩都是努力的结果,都是勤奋的结晶,给自己确立一个通过努力能实现的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一个人要想生活得无怨无悔,就只有努力拼搏;只有努力拼搏过才能无怨无悔。

☆认真学习,加快生活、学习的节奏,排除一切杂念,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加入到竞争的行列中去,战胜自己,成为执掌自己命运的主人。

☆有人说自信是驾驭理想的风帆,是成功的基石!成绩一时不理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信心,可怕的是没走上战场就倒了下来。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它的广度、高度、深度是无限的,让自己有限的生命活出质量活出品味。

1、初中语文一定要掌握好文言文中的课下注解的所有内容.2、语言基础部分靠平时积累,也是要多做题。

3、作文,多背些古诗词、名言警句啥的,尽量往文章里放。

作文要积累:平时看《读者》优美的段子就记下来,有感想也在一本本子上写几句自己的感想4、多看些经典书籍,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文学品位。

5、古文, 一定要记住翻译。

6、写好字,书法是自己一生的名片。

7、语文的基本功是背出来的,背得越多,你作文的自由度就越大。

8、勤于动笔。

摘抄、读书笔记,每天200字的作文,都是练习写作的方式。

摘抄不是完成任务式的抄,要抄自己真心喜欢的;背诵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与自己有共鸣的句子。

除了课本上要求的必须不讲条件的背,课外一切自己喜欢的都可以背。

9、从生活中学语文。

我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就是从生活中去读语文。

从建筑中学,从餐桌上学,从你家里的摆设中学,从活在民间口头语中去学。

10、重视教材。

教科书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对高考起一定的导向作用,它虽不等于全部的出题内容,但却是个范本,是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学到知识规律是重点,通过大量纯正优美的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是难点。

11、充分的预习与认真的品读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捷径,必须做到课前疏通字词,读顺课文,课后理清思路,做好总结。

12、文科的学习方法唯有两字——积累。

语文知识广博,短时间里绝难有大的突破。

而盲目的摘抄积累是不行的,必须要仔细、要反复、要记牢。

13、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的知识,这样才能具备从同一实词或虚词的若干义项中选择它在上下文语境中应取义项的能力。

14、随笔写作(自由状态下的写作训练)是高考作文的最好准备。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在实践中练习,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

”它不仅能使写法日臻成熟,还能使思想日渐深刻。

随笔是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展示平台,从今日始,拿起手中的笔,为了三年后的收获辛勤耕耘吧!15、动脑动手、相辅相成。

所谓动脑动手就是勤思考、多练习。

易于思考,乐于表达。

不要做人云亦云的“复印机”的角色,要有自己的思维方式,留意日常生活中时代感强的事件,广泛涉猎名家著作,让听说读写发挥到极致,真正实现语文学科重基础、重能力、重应用的导向16、坚持每五天编写一个小练习。

能对自己所编的试题必须就编题设想和试题答案能作出详细说明。

17、练就过硬的本领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18、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19、态度决定一切。

20、考试后,分析考试结果,做出下一步计划,调整自己。

21、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主导因素,决定着学习中的一切其他方面,必须重视兴趣。

22、要多看一些书,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

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

23、多看《读者》、《散文》之类的杂志。

24、有空时多翻翻字典也是一种好办法。

例如,做拼音题时,就翻翻《新华字典》,把自己以前读得不准确的字记在一个小本子上。

平时听新闻时,注意听听播音员的发音,碰到哪个字他发得和你不一样,就记下来,查查字典,看是他发得对还是你发得对。

25、做词语用法的题目时,就翻《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

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个词上,最好能把前后的词都看一下,既能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又能同时学到不少新词。

这个工作最好能每天都做,每天记几个,积少成多。

26、每天坚持阅读一定的优秀短文以增强语感,每隔一天做一篇作文。

每天晨读时,抓出一些自以为good的文章朗读,声音越大越好。

27、学语文有二个字的秘诀――坚持。

28、初中语文学习的准备★字典、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准备一个杂记本(日记、周记)、资料积累本(名言,故事,数据,优美的句子、段落★订阅一份课外报刊杂志,一学期两本名著。

★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侧重于语文能力的培养。

学以致用,二者不可偏废。

★语文学习不能速成,必须持之以恒,下工夫学。

★入门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天下皆语文,天下皆学问。

”一定要树立大语文的学习观29、积累的主要途径:一是摘抄,二是背诵,三是记忆,四是训练。

30、积累的方法:一是单元积累法。

学习一个单元之后,及时归纳本单元学习的难读字、易错字、成语典故、精彩语段等,力求精要实用。

二是考点积累法。

根据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高考考点,对散见于课本、资料、试卷中的语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要注意突出重点、难点。

三是易混点积累法。

对平时训练中遇到的易混知识点,考试中出错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要着眼于辨析疑点。

31、积累的主要内容:(一)积累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一是要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

一个高中生,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至少要有两本词典: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现代汉语词典》;二是商务书馆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

最好能是同时拥有《同义词辨析词典》和《汉语成语词典》。

经常翻检,培养对汉字的认读,正确书写和使用的能力。

二是善于对易混字音、字形和同义的词语、成语进行搜集整理:包括教材注释中提到的字、词;分考点训练的资料中的列举的字词;综合训练试卷中出现的字词等。

三是掌握词语搭配、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二)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

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是提高语言修养和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32、诵读。

诵读就是有声的读书。

,教材上选的那些优秀的作品,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们要认真的诵读,除些之外还要找一些文情并茂的文章,拿来反复的诵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