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

手机从过去单一的通话功能,到今天集通话、短信、摄影、上网、听歌、电子书于一身,不仅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通讯需求,也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近期,校报刊载了题为《同学,莫患手机综合症》的文章。文章介绍了手机在校园里的一面:手机全天开着,一没电就心慌;揣在怀里,即使没有新信息也时不时拿出来看看屏幕;不管是躺在床上还是走在路上,都在“辛勤”地偷菜抢车位,“认真”地埋头看小说电影……每月上百条的短信,使同学们在缩短生活的距离、方便沟通的同时无意间扩大了同学们在情感上的距离,使得表情统一化,口语迟钝化。文章作者在最后呼吁广大同学莫患手机综合症!

当今社会,手机已经全方位地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之中,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为大学生生活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为他们的成材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针对这一现象,校报记者团的学生记者们就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毋庸置疑,就如同每个硬币都有两面一样,凡事都有两面性,对于手机的使用也不例外。讨论会上气氛活跃,大家并没有拘泥于“应不应该使用手机”,而是充分大胆地陈述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有的同学认为大学生使用手机弊大于利,理由有:1.手机助长了大学生逃课、考试作弊的风气,自己不付出努力却想要获得与他人同等的回报,让他们形成了侥幸、投机与欺骗的心理,引起诚信危机。许多大学生经常上课收发短信、接听电话等,养成了不尊重他人、处事不为他人着想的习惯,淡化了最基本的道德标准;2.“爸妈过生日,打个电话”,这是如今在大学生中最流行的一种祝福方式,它反映了原本通过见面、书信、贺卡来维系的亲人之间的感情被手机蜻蜓点水式的祝福取代了,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是流于形式,缺少了实体的支撑,电话少了,感情也就淡化了;3.影响大学生的学业,上课收发短信、接听电话、玩手机游戏等影响学生听课的质量和效率,手机铃声的此起彼伏也影响了老师上课的情绪,老师所讲授的内容难于保证是学生所应该得到的知识量。课后,玩弄手机的时间多了,学习的时间相对就少了,引起学习任务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上课所学知识在课后也得不到巩固,这些都将导致大学生学业的缺憾。

这样的理由并非强词夺理,许多专家在调查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后分析得出:手机的负面影响已经存在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精神层面、社会层面与健康层面三大层面中,很多大学生已经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影响、甚至荒废了学业。

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大学生使用手机是利大于弊的。他们认为:大学生当中有很多都是异地求学的,他们可以用手机随时与父母取得联系,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在节假日期间也可以利用手机短信的方式为亲戚或师友发送亲情或祝福的短信,温暖人心;再者,大学生较早地接触手机,熟悉和掌握移动技术的升级与变更,可以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毕竟今后的时代是数字化生存的时代,是移动化生存的时代,有机会较早接触它,岂不是更有利?

对于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的看法虽然众说纷纭,但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几乎每个大学生都在使用手机,但使用手机是好是坏却是因人而异的。笔者认为:技术是无罪的,手机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其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好与坏,关键还在于使用者自身是否具有合理使用、控制自我的能力,是否具这样的理由并非强词夺理,许多专家在调查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后分析得出:手机的负面影响已经存在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精神层面、社会层

面与健康层面三大层面中,很多大学生已经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影响、甚至荒废了学业。

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大学生使用手机是利大于弊的。他们认为:大学生当中有很多都是异地求学的,他们可以用手机随时与父母取得联系,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在节假日期间也可以利用手机短信的方式为亲戚或师友发送亲情或祝福的短信,温暖人心;再者,大学生较早地接触手机,熟悉和掌握移动技术的升级与变更,可以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毕竟今后的时代是数字化生存的时代,是移动化生存的时代,有机会较早接触它,岂不是更有利?

对于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的看法虽然众说纷纭,但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几乎每个大学生都在使用手机,但使用手机是好是坏却是因人而异的。笔者认为:技术是无罪的,手机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其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好与坏,关键还在于使用者自身是否具有合理使用、控制自我的能力,是否具备将手机为己所用,而非为手机所役的能力。

论论论论““““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摘要: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信息更新流通速度快,手机不仅是通讯工具,更成为了忙碌生活的一个象征。很多大学生由于工作需要或得到精神上的安慰等原因,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手机,一旦来电减少,就觉得失去了什么似的……正如电影《手机》中讲到的“手机,如果不善加利用,就不在是手机,而是手雷”.这个人类一手缔造的小玩意儿是否发展得太快了、以至于变成了不受控制的疯狂物?究竟是我们在控制手机,还是手机在控制我们的生活?关键字:手机的勃兴生活依赖忡忡之忧拯救方案曾几何时,我们把青少年上网成瘾当成了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加以探讨,家庭、学校、社会对这个问题备加关注,如何挽救那些沉溺于网络中不可自拔的青少年,一直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今,正如网络所带给人们大量、及时的信息以及快捷的生活一样,手机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的改变也是巨大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随时随地,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地球村”,无论多远,瞬间片刻便可听到对方的声音。于是我们开始讨论:手机会不会也像网络一样,让人沉溺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明明知道过份信赖手机不好,但我们有很多人在很多时候却真的是“无可奈何”!从传播史的角度来看,人类每产生一种新媒体都是对一种传统媒介的补偿,这种补偿是由于传统媒介不能满足的某种需求产生的,人类媒介的演变过程就是传播媒介的补偿过程。语言,文字,广播,电视,网络等等都是在人类的不断探索中诞生的,并且新的传播媒介的诞生始终是对老媒介的一种缺陷的补偿。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II MCLUHAN,1911~1982)加拿大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世界著名的传播学大师.他的代表作《理解媒介_论人的延伸》一经问世,就广受关注,影响深远.在《理解媒介》中, 麦克卢汉最经典的一个理论就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他认为一切媒介都是人体的延伸,并且这种延伸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根据麦氏理论,手机延伸了人类的耳朵,因为它打破了人类对话的空间距离,即使你在天边也可以通过手机实行即时联系. 随着世界上第一部手机的发明,手机的花样及功能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地推陈出新,第三代流动通讯服务(3G)及具有彩信、摄影功能的手机成为目前市场新宠儿之际,相信会发掘出更多前所未有的人际沟通方式。它正是符合媒介之间相互补偿理论,对互联网的某种缺陷的补偿性媒介。网络多媒体的出现可以说是对大众媒介的补偿,他可以远距离传送信息,视频互动,远距离通话,满足人类的多种需要,然而为了实现这种多重需要,我们不得不一直停留在电脑面前,一旦离开电脑桌,这种需要将不复存在。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人际交往日益频繁,手机不仅是通讯工具,更成为忙碌生活的一个象征。很多人由于工作需要或希望得到精神上的安慰等原因,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手机,希望通过手机与外界保持联系,与朋友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